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第八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搶在稻穗低垂前 看見生活周遭的農地工廠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搶在稻穗低垂前 看見生活周遭的農地工廠


時間:2017/11/0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從2000年開始,農地休耕面積不斷攀升,台灣農村正在不斷地衰老以及凋零。台灣農地上遍佈工廠,據農委會統計,全台有1萬3000公頃的農地被轉為工廠使用,農業生產行為的破碎化、污染風險以及生產勞動成本的提高,極大程度轉嫁自違規行為的不當得利,而使以農業維生的艱困處境持續加劇。


彰化縣和美鎮番仔溝工業污水實況,攝於2006年7月31日。攝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
1982年,台灣第一起鎘米發生在桃園縣觀音鄉的大潭村,高銀化工廠多年將含鎘的化工廢水直接灌入灌溉渠,使居民染上「Itai-Itaidisease」(痛痛病)。他們的骨骼因鎘的積累,而使得鈣質被破壞、關節變形,每晚疼痛不堪,最終只能遷村。這些關於農安、食安的問題,國家政府長期跨部會的溝通,總是緩慢地不可思議。於是我們看到個別認真的公務人員如何在第一線不斷面對污染事實,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如何蹲在這些違章工廠的排放暗管採樣,而農政人員在第一線檢測抽查,重金屬超標時,也都得面對要銷毀農民一整年辛勤耕種的結果此一殘酷事實。但如何以一個國家的整體視角,來處理農地破碎、農產品被污染的問題?


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於事業雨水管進行廢水採樣檢測,攝於2016年4月21日。攝影:環保署提供

鎘米重創消費者信任

台灣的水圳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重金屬風險,為何民間團體對於「鎘米」這件事情特別擔心?註1我們從相關的研究報告發現,水稻的種植環境中,鎘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0.6ppm的時候,其水稻的巨噬細胞蛋白便將水稻體裡的鐵、錳、鎘離子移入根部細部,鎘離子更隨著韌皮部進入頂葉,隨後就有可能導致白米的鎘含量超標。比起其他的重金屬,鎘更容易被水稻吸收,但其他重金屬問題也很大,例如滲眉埤即便因發現銅含量超標,根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早該銷毀作物,但農業部門卻因為檢測稻穀沒有重金屬超標,於是在前端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執行不力的情況下,讓稻穀流通到市場,這更導致台灣西部的農友,即便戮力生產,消費者終究還是不信任。
台灣農地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從來不曾從體制層面解決,即便環境法律人協會、看守台灣協會、法律扶助基金會、林淑芬立委辦公室與地球公民基金會,歷經一年多的修法倡議,在2015年初修正了水污染防治法,但我們的國家怎麼會讓工廠錯綜交疊在農地上,讓農地的污染風險持續存在?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永安段222、223號農地的一處新增建工廠,是多個民間團體關注「新增建違章工廠即報即拆」承諾的指標。上圖為2017年3月2日拍攝,下圖則為8月2日拍攝。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從公民行動看到污染解決的契機

近一年來,台灣的各個環境團體,因農地的違章工廠、違規使用以及農地重金屬污染開始聚會討論,民間團體終於爭取到行政院成立「新增建違章工廠即報即拆」這個依法本該執行的專案小組,但下一步,到底農地上的重金屬持續污染風險,該如何整體性地解決?
我們從台灣的公民行動看到一點點的契機:2001年,台南市溪仔墘社區成立河川巡守隊,一路督促政府落實污染管制,並不斷檢舉違法排放工業廢水廠商;2007年,大港里社區也成立河川巡守隊,鹽水溪、二仁溪以及曾文溪的水質逐步改善。透過民間不斷地巡守,政府部門也逐步正視台灣的農地污染題。2010年,環保署以「內梅羅綜合指標」註2進行統計,在全台58萬公頃灌溉區域進行重金屬檢測,土壤重金屬濃度達高污染潛勢等級的區域,合計空間範圍約2.1萬公頃。
儘管如此,所有的毀壞以及污染與查緝之間,仍舊持續地攻防。彰化地檢署不斷嘗試以公共危險罪起訴,使業者負擔應付代價;而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與保七總隊,則一次次在半夜或者大雨前夕,蹲踞在可能的暗管以及放流口稽查;而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小組,不斷行動以及舉報,透過行動阻擋或者揭開掩埋的廢棄物,或者應謂之「發展的瘡疤」。


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隊長許正雄分享農地污染督察案例。攝影:曾原信
台灣往往法規嚴苛,執行卻一塌糊塗,變成人治以及政治實力的角力遊戲。而當這個國家讓農地上遍佈工廠,法規上卻不斷開洞放行,工業土地的開發更只作為變更地目的附屬產品。縣市國土計畫落實前,人民還有很多該做的事情:好好盤點在地農地週遭的污染工廠,並利用土地使用分區軟體確認各地區違章工廠的比例註3,然後去決定、去討論你的社區、村莊、鄉鎮甚至縣市,該長成什麼樣子。沒有人比你更熟悉你所居住的週遭。
想像未來的家園、動身糾舉違法的行為,在看見農田長滿稻穗之前,在更多頂葉不再吸附過量的重金屬之前。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到各個講座或營隊分享違章工廠議題,攝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夏季草根學校。攝影:曾原信
註釋:
  1. 2014年,位於桃園蘆竹及大園區交界的滲眉埤爆發宇鴻科技公司焚化廠及上游工廠的污水及污染廢棄物違法排放,造成附近近百公頃的農田遭重金屬污染,被迫休耕。
  2. 內梅羅綜合指標(N.L.Nemelow):目前國際間常用的綜合污染指數計算方式之一。
  3. 內政部營建署開發的線上查詢系統,網址http://luz.tcd.gov.tw/WEB/
    Android手機搜尋:「土地使用分區2.0」APP。
心得感想:
台灣以中小企業工廠為大宗,時至今日違章工廠嚴重占用農地,我認為問題關鍵在於務農人口減少,青年返鄉務農可避免農地閒置,將有效防範農地違規使用,且工廠建築阻礙光照,對作物有害,加上汙染會擴散,就算農地已經難以恢復農用,也不應讓工廠就地合法,繼續汙染土地。

政府只要把農產品安全把關好,並將農產價格交由市場自由競爭,相信收入好一點,就會有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否則等老農民都退休了,台灣恐怕只能比照新加坡,蔬果全數從國外進口,整體而言,使農業人口回流,比保留農地更重要。

第六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空污法》草案將送立院 汽機車減排換工廠增量 挨轟

時間:2017/11/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內容:
10月間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委質詢時,承諾這個會期就會讓《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議;3日在空污公聽會上,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也證實,10月31日已經完成與經濟部協商,送進行政院審查了。蔡鴻德強調,與經濟部協調後送出的版本,仍堅持「會同改會商」、源頭管理、取消總量管制中以「洗掃街」作為排放抵換項目等。
不過,在民間團體的眼裡,這一版本仍有待改善,尤其空污總量管制,怎能用移動污染源的減量,抵換成區域內的工業區繼續增量,這是罔顧中南部空污嚴重;雲林台西、麥寮、高雄林園、小港、旗津、前鎮等重工業區鄰近居民的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非常高,也遠高於各縣市平均及台灣平均值,既然這一次要大修空污法,怎麼不處理這個不合理的根源。
DSC01491
空污法即將進立院審查,3日劉建國等立委舉辦公聽會。賴品瑀攝。
此次修法,環署提出10大要點,包括了統一許可申請審查原則、加強生煤管制力道、總量管理制度檢討、落實有害空氣污染物管理、落實移動污染源管理、增加揮發性有機物化學製品管理、調整裁罰額度提高罰金、健全吹哨者機制、提供檢舉獎金鼓勵檢舉不法,及資訊全面公開擴大公民參與。國營企業台電、中油、中鋼、台船等也都已經提出空污防制與改善作為。
不過,有關污染總量管理機制、操作許可證申請審查由中央統一訂出原則等規劃,仍未獲得民間團體認可。

總量管制  「減移動增固定」  高屏惡例不能重演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陳椒華指出,高屏總量管制的錯誤經驗,應該要藉著這一次修法修正。陳椒華直指高屏總量管制的錯誤之處:「讓南屏東的移動污染源減量,作為高雄林園、小港、旗津、前鎮等重工業區的增量」,這也他完全不能接受環署現在版本的原因,要求將來立院審查時,立委一定要再做修正。
立委陳曼麗也認為,總量管制的依據應該是實際排放量,若只是核可量,大家都知道是高估的,說減量卻只是經過抵換讓帳面上有減,實際排放卻是增加。
環署強調,花了許多心力與經濟部協調,將條文中有關兩部會協調機制的字眼,「會同」改為「會商」;陳椒華則認為這並不是重點,若高層強硬施壓,環署的立場仍難以確保。
彰化醫界聯盟理事長蔡志宏認為,目前高屏的排放額度都被既得利益者給瓜分掉了,既存的工廠不改善,造成新業者無法進駐,讓高雄的業呈現「一攤死水」;如果不改進管理機制,對當地的產業發展也沒有幫助。
陳椒華認為,以高屏總量管制失敗經驗來看,不能僅針對一個區域訂出總量就好,個別的工業區也要有天花板,並應根據健康風險評估來訂定。
台灣環保聯盟副會長劉志堅質疑,環署「統一許可申請審查原則」中,打算明確規範許可證展延條件,更要地方核發許可證展延時,至少要給出3年有效期限,豈不是在剝奪地方政府的權力,地方有權依地方自治、根據地方特性、施政目標,做出想要的許可。
國衛院所長郭育良表示,據他們的研究,台灣的PM2.5污染主要還是來自境內,且他們推算,PM2.5下降,的確可以下降肺癌風險。台大公衛所所長詹長權則認為,目前四大空污指標的疾病,就是以中南部最為嚴重,應該要將這些空污造成的健康風險做量化,並作為空污管制的標的,才是真正的反應成本,作為修法的依據。否則將是環境上的不正義,讓一個台灣有兩種命。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真夭壽!新竹寶山空地被棄置大量致癌石綿廢棄物

時間:2017年11月02日
出處:聯合報新竹報導
新竹縣寶山鄉一處空地,遭附近居民檢舉非法棄置大量營建廢棄物,環保署、警政署,以及地方政府聯合埋伏查緝,現場查獲林姓及姚姓等2名嫌疑人正進行非法棄置及掩埋大量廢磚塊、廢混凝土塊、廢木材、廢塑膠、垃圾及廢石綿瓦等營建廢棄物,其中,廢石綿瓦經採樣檢測結果屬環保署公告「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第4條有害特性認定的有害事業廢棄物。
1061102相片-檢警環聯合查緝,現場進行非法棄置及掩埋營建廢棄物開挖作業
檢警環聯合查緝,現場進行非法棄置及掩埋營建廢棄物開挖作業。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1061102相片-現場非法棄置大量營建廢棄物及一般廢棄物
現場非法棄置大量營建廢棄物及一般廢棄物。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根據2名嫌疑人表示,是受僱於駱姓土地承租人,因此駱姓負責人、2名林姓與姚姓工作人員及宋姓地主等4人未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已涉及違反廢棄物清理法,4人將面臨最重5年刑責,並得併科最高1500萬元罰金。
1061102相片--現場進行廢石綿瓦採樣送驗
現場進行廢石綿瓦採樣送驗。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表示,石綿為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歸類為1級人類致癌物質,環保署已公告列管石綿為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並逐年限縮石綿使用用途。為維護民眾健康,環保署呼籲民眾有石綿建材拆除需求時,應依據內政部「建築物拆除施工規範」委託合法營造業或拆除業者拆除處理。

第六次大事紀(第八周)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台東知本濕地規畫種電 荒野協會批扼殺生物生存權利


時間:2017-11-05 12:40聯合報 記者潘俊偉 ╱即時報導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79905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內文:
台東
縣政府規劃在知本濕地建置226公頃的「太陽光電教育示範專區」,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及台東野鳥學會認為濕地因人為破壞少,共有170種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生態豐富,是許多鳥類南來北往的中繼站,若選在此處設置太陽能光電,不但失去「綠能」的意義,更有扼殺生態的疑慮。

「知本濕地」過去是知本溪舊河道,現在仍擁有天然湧泉、豐富生態,兼具濾水和防洪功能良好的濕地,是國際鳥盟認證台東縣唯一「野鳥重要濕地」,也是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被當地人稱「夢幻湖」,以往有瀕臨絕種的黃鸝、東方白鸛及灰胸秧雞等,都來此過冬,是台灣冬候鳥遷徙路徑上重要棲息地。
台東縣長黃健庭日前在台東縣議會第18屆第6次定期會施政報告中,宣布將在知本濕地建置「太陽光電教育示範專區」,讓許多人十分訝異。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長林義隆表示,擁有湧泉、濕地與草原複合型的知本濕地,被記錄的鳥類就超過200種、植物也有170種以上,珍稀鳥類與生態多樣性在全國數一數二,但過去台東縣政府漠視,未被評定為法定濕地加以保護。若知本濕地用來種電,全國用電最少的台東縣,將成為全國最大集中式地面型太陽光電開發區,不但破壞了原有食物鏈,鳥類不再棲息,「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縣府作法等於是扼殺它們生存的權利」。
林義隆說,台東縣要以觀光發展,生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濕地保護更是國際主流,英國擁有1/6的賞鳥人口,到台東賞鳥只挑蘭嶼和知本濕地,每人每天平均花費1萬台幣,可見知本濕地有其觀光價值。
台東縣議員洪宗楷說,知本濕地沒有人為破壞,是許多台東人約會、觀察生態的好地方,會盡快協助將此區域畫設為濕地公園,保護濕地生態,未來若能順利設置,將是最臨近公路的濕地公園。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今天辦理記者會,表達反對台東縣政府在知本濕地設置「太陽光電教...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今天辦理記者會,表達反對台東縣政府在知本濕地設置「太陽光電教育示範專區」。記者潘俊偉/攝影

心得:
在現在開發主義至上的世代,彷彿只有開發才能對這世界有所貢獻,但從這個案子看來似乎也不是有所貢獻,而是一種不知所云的政策。當世界各地都在發展自然文化教育等等時,中華民國的官僚還是一昧的認定只有開發能解救台灣,而忘了一些更根本的東西,我們是誰。唯有清楚自己是誰,才能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濕地作為一種不可能在破壞後回復的土地,有太多價值可以去探討,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在一片濕地上訴說,土地的過去,動物的探險,以及對於地球的過往。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創全球之先重大發現 跨年夜北捷載量大改變地球磁場

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99244?utm_source=udnplus&utm_medium=fb
日期:2017-11-05


中研院與中央大學長期監測大屯山火山活動,但在2012年到2013年跨年夜,測到地球磁場變化影響火山監測。團隊為此追蹤一年多,隔年有重大發現,測得台北捷運在密集營運的情形下,會造成地球磁場較明顯的改變。研究成果今年暑假發表,近日刊登於歐洲頂尖期刊《Terra Nova》,是全球迄今唯一發表大眾運輸會造成地球磁場改變的重大發現。
該團隊2012年底在陽明山觀測站增設地磁場觀測儀器,但於每天凌晨4時30分到隔天凌晨1時30分測得地磁場變化,嚴重干擾火山監測,卻遲遲找不出原因。後來發現該變化於每年跨年夜最明顯,並於2012起至2017年均觀測到相同情況,推測與北捷跨年夜加開、以及平日的交通尖峰潮有正相關連結,因此推得大眾運輸影響地球磁場等重要結論。
參與者之一、中央大學地科系主任顏宏元說,在跨年那兩天的清晨1點半到4點半,將測得資訊和花蓮的站對比之後,發現的確產生磁場改變。但是全球各地都有類似捷運的交通工具,為何只有台灣測得?顏宏元說,只要是三軌共線的系統一定都會有磁場改變的問題,但目前其他國家沒有做類似的監控及觀測。
顏宏元說,地球磁場的改變會間接影響軌道的電磁作用,平時搭乘時就會產生影響,尖峰時間影響越大,跨年夜因列車行駛較頻繁、營運時間拉長,產生的變化會更劇烈。他分析,地球磁場的變化會造成捷運結構受損,尤其是鋼鐵材質部分恐會加速腐蝕,目前捷運公司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機場捷運也正施行監測與改善。至於台鐵與高鐵,因採取「集電弓」連接高壓電驅動列車,屬於交流電的高壓系統,不會有此問題。
中研院與中央大學因多年前地球磁場變化影響火山監測,進而追蹤後了解大眾運輸會造成地...
中研院與中央大學因多年前地球磁場變化影響火山監測,進而追蹤後了解大眾運輸會造成地球磁場改變,是全球唯一正式對外發表的地磁改變相關重大發現。報系資料照
心得:
我覺得這個發現超酷的!原來地球的磁場是真的會被人類行為影響!這已經是北捷連續五年被發現到影響地磁的波動,尤其在班次愈密集的時候就愈明顯。

據《蘋果》報導,中研院與中央大學研究團隊從2012年底增設地磁場觀測儀器,本是用來監測大屯火山活動,卻從2012年至2013年跨年夜開始,連續5年跨年夜都監測到,出現連續45小時的磁場強度改變的狀況,影響火山監測;由於此異狀每年只出現在跨年夜一天,讓研究團隊推測地磁場改變的原因,恐跟北捷列車跨年夜不收班、連續營運有關。
研究團隊進一步比對數據驚見,每天日常的地磁場變化最大的時間集中在3個時段,分別是上午910時、傍晚68時和半夜11時到隔天凌晨130分,前兩時段與通勤尖峰的捷運班次密集有關,深夜時段則是大批列車要返回機場所致,推斷磁場異常的原因就是來自北捷列車營運所造成,該研究成果將於近日刊登在歐洲頂尖期刊《Terra Nova》。這是全球首次觀測到大眾運輸系統造成地球磁場強度改變的情形,顏宏元說捷運列車營運時洩出的「雜散電流」,分佈於北捷整個路網沿線,推測驅動捷運所需的電流量,因在尖峰時段及高運量路段的強度,造成的磁場改變量較大。

雖然這個發現很特別,但是能夠影響到地球磁場變動的電流,難道不會影響到人類嗎?捷運行駛時的強度可達到2nT(奈特斯拉,磁力測量單位),雖然仍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允許的20nT,但長期處在這環境下,對身體健康仍有疑慮,或許北捷可以比照機捷,提升鐵軌的絕緣效果,加強負電流回收,避免雜散電流發生。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B 黃崇恩 05114249

非洲鼠疫疫情爆發 百人喪生 九地區高度警惕

時間:2017/11/02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梁紜甄

非洲爆發鼠疫疫情,馬達加斯加有1300人感染,約百人喪生。據報有多達50名援助人員被認為是感染者。世衛組織報告說,疫情集中在城市,包括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加劇了疫情蔓延的風險。
馬達加斯加定期發生這種疾病,但是這次由於傳播速度快、死亡人數眾多,因而觸發了警報。這種致命的瘟疫被描述為「最致命和最快速的瘟疫形式」。
疫情迅速發展,幾個英國遊客感興趣的度假勝地現在被認為存在瘟疫蔓延的風險,包括塞舌爾、南非和留尼旺島。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科摩羅和毛里求斯六個國家則收到警報。
世衛組織的非洲分支機構報告說已有93人喪生,低於聯合國公布的官方數字124人。
官員說,這是疫情第一次出現在印度洋島嶼中最大的兩個城市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和托馬西納(Toamasina)。

第八週大事記

2017/11/05 經一A 06151107 林芳菱

落實巴黎協定 中國承諾100%兌現減碳

建立於 2017/11/01
摘錄自2017年11月1日聯合報報導
據報,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中國將落實巴黎協定,會100%兌現減碳承諾,美國新政府宣佈要退出巴黎協定,對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遷的信心有些影響,他希望美國能回到巴黎協定的大家庭。
解振華表示,美國雖然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卻還表示還要繼續參加談判,中國還會在談判進程中繼續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進程。希望美國能夠再回到巴黎協定的大家庭裡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地球家園作出積極貢獻。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大會將於11月6至17日在德國波昂舉行。解振華表示,中方對波恩大會有三點期望:
一、希望今年的會議,能有一個全面反映各方訴求,平衡反映「巴黎協定」各重點要素、可供明年談判的實施細則案文草案;
二、盼會議能達成促進性對話的框架、原則和程式性安排,明年轉入正式對話;
三、希望各國能就2020年前的承諾和行動作出報告,對各國行動進行檢查,督促各國兌現承諾。特別是已開發國家要率先實現減碳,要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技術支持。
心得:
之前京都議定書之所以為敗的其中一項原因,肯定和中國脫不了干係,身為世界工業強國之一,中國製造的廢氣和溫室氣體肯定不在少數,如今中國的諾言,可以說是給地球的一份大禮,對於永續這個概念更加穩當。

第八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一年種稻收入70萬,這樣還不算農民?青農大嘆,農保規定太落伍

時間:2017.10.31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2239/

內文:

政府鼓勵青年務農,但多數青農卻因沒有土地,或無法取得土地租約,無法申請成為農民資格,不能加入農保、農會,也導致無法得到政府的農業補助。

以宜蘭縣員山鄉為例,近年有超過200位新農移入,多數農友皆無法取得農民資格。宜蘭新農吳紹文今日(31)日率領近20位新農,到宜蘭縣員山鄉農會申請加入農會及農保。吳紹文表示,針對沒有農地或租約新農,是否能以「農業收入證明」及「農產品販售收據」來取得農民身份資格?

員山鄉農會表示,沒有租賃證明就是資格不符,無法申請。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回應,因為農保便宜,許多人都想加入,因此需要較嚴格審查,但已與農會討論,是否可透過現場實地察看,由農會擔保投保者有實際從農,但目前都還在討論,現階段只能依照既有規定,依書面土地證明才能投保。

新農:每年產值70萬,還是沒有農民資格

依現有法規,農民加入農保條件包括:年滿15歲以上;從事農業工作時間達90天以上;無農業以外的專任職業者;在農業用地依法從事農業工作,像是自有土地或租賃土地;全年實際出售農產品金額達每人每月達月投保金額3倍以上,也就是月投保金額10200元乘以3倍,出售金額每人每月需達30600元,或是投入農業生產資材平均每人每月達月投保金額二分之一上,10200元除以2,投入資材每人每月達5100元。

吳紹文表示,加入農保最困難條件就是「須持自用地0.1公頃」或「承租地0.2公頃」的證明。有田有米農場負責人吳佳玲表示,自己跟先生在員山鄉經營水稻品牌,今年是全職務農第4年,每年產值70萬,「但我們依然沒有農民資格」,宜蘭農地貴,就算種一輩子田都買不起農地。

新農僅能獲得口頭契約 老農不願簽白紙黑字契約

至於土地租賃契約證明,吳佳玲解釋,早期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許多佃農都是那時侯拿到土地成為地主,導致這些老農不願意簽白紙黑字的契約,怕政府實施第二次耕地放領,因此新農多半只能用口頭契約承租土地,「雖然老人家重情義不會突然把地收回不租你,但是沒有契約證明就無法申請農民資格,相對也無法申請許多補助。」

吳佳玲強調,「雖然政府對新農釋出很多善意,但都是看得到吃不到,儘管我們種優質農產品,為糧食自給率奮戰,我們依然是不受綁保障的化外之民。」

沒有農民資格 申請農業補助面臨困難

水稻新農龔哲敬表示,兩年前從中國回宜蘭種田,但因為沒有自己的農地,沒有任何資源,「我們根本無法拿到任何補助,這樣政府要怎麼期待青年返鄉從農?」由於無法申請到任何農機補助,只能自掏腰包買二手收割機,「一年的農產收入全拿去購買收割機。」

雖然不是非農會會員就無法申請補助,龔哲敬解釋,在機器補助上像是農機貸款,就一定要農會會員才能申請;而在青年從農貸款上,雖然是說大家都可以來辦,「但是我去申請時就因為沒有土地證明或租賃契約,不符合農民資格無法申請」,龔哲敬強調,「我認為有實際務農的證據就已經夠充足申請農民資格了。」

蜂農:飼養不到100箱就不能加入規定落伍

另外,蜂農林忠憲也表示,自已已全職務農5年,喜歡操作不一樣的生產模式,初期種植水稻,後來慢慢開始嘗試養蜂、藍染等,林忠憲說,現在走的都是小農經濟,多元化生產、多元化產品,不過這些新型態的多元農民卻沒有管道得到農民資格。

以蜂農資格來說,必須有養蜂協會的會員推薦加入協會,飼養規模須達到100個蜂箱,「但這些規定都是不合時宜的,面對新型態農業生產,政府應該要重新修正跟檢討」,林忠憲強調,「我們明明就從事農業生產,但因為不具農民資格,所以不能申請相關補助,這對我們影響才是最大的」。

改以農業所得證明農民資格? 農會:執行有困難

對於宜蘭新農最難拿出的土地租約證明,吳紹文也提出是否能改成僅以農業收入證明及農產品販售收據,來取得農民身份資格。對此,員山鄉農會表示,沒有租賃證明就是資格不符,無法申請,農民所得證明僅是審查的其中一項,必須具備所有資料才能申請成功。

農會強調,農會只是依照規定辦理,農民應該去找立法委員從立法面著手,或是去農委會主管機關提出問題,才有可能解決農民資格。

農委會:未來可討論由農會擔保,但尚未定案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則回應,土地合法使用證明包括自有土地跟租賃契約,這是實際從農的證明,農會也會到場實際查看,但是,如果僅有口頭租賃契約,農會無法審查,實務上有執行困難,且因為農保便宜許多人都想加入,但為了預防加入農保後隔年就不繼續從事農業的人,政府才會審核較嚴格。

朱建偉強調,農委會有發現許多新農無法成為農民資格的問題,也一直在跟農會協調想辦法克服,「但也不能為難審查的人,畢竟他們要為這些審查資格過的農民負責任」,目前討論方案是希望農會可以透過每年去現場實地查看,讓農會擔保這些農民一直從農,不過一切都仍在討論階段,目前只能繼續依照現有規定審核農民資格。

心得感想:


  其實現在政府不斷鼓勵「青農」、「青年返鄉」等概念,期待年輕人回到故鄉可以對舊有的產業有所創新,但是如果制度無法與時俱進、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時,會使原有意願的人為之卻步,這樣是很可惜的。我們看到過去一些「青農」透過科技、創新,將農業的產值帶向另一個境界,這個模式是值得複製的,希望相關單位可以對此議題想出相關的對策,讓新農也可以受到相關的保障。

第六次大事記

強碰兩岸航道 首座浮動式離岸風機環評補件再審

環署3日下午進行臺海桃園(W1N)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環評初審,此案將以浮動式風機,因此有不需打樁、不受水深影響的優勢,不過卻面臨了與兩岸直航航道的重疊,甚至若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確定落腳觀塘工業區,運汽船與風機、海纜間也可能有安全問題。
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小組要求業者再補充可能有的因應方式,做好最壞的打算,例如改變風場形狀、減少數量,又在颱風地震頻傳的台灣,有何技術與因應對策,以免造成公安問題,此案仍須補件再審。
浮動式
「臺海桃園(W1N)」由法商歐風能源(EOLFI)投資,也是目前送審的離岸風機中唯一採用浮動式型態的。取自簡報資料。
航港局航安科科長蔡育明表示,兩岸直航航道的規劃,一條往基隆港、一條往台北港,其實已經定案,預定下月就要正式公布,不可能再有變動了;且航道也已經為了彰化的潛力場址調整過,不可能為了這個離岸風機案再重新調整,否則彰化外海的航道還得重新安排,因此提出「不建議設置」的重話。對其他案子,航港局可沒提過這樣的意見。
再者,除了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若確定設置後的LNG運汽船外,當地仍有其他油船會進出,都是航港局會擔憂的安全問題。能源局則表示,將會再與航港局繼續協商。
DSC01507
航港局指出,此案的選址與即將公告的兩岸直航航線衝突。取自簡報資料。
但在協商結束前,業者還是將持續準備環評案,因此也有環委私下感嘆,業者都投入兩三億玩了兩三年了,這樣對他們不甚公平。環署綜計處則一度建議,這些問題不屬環保署權責的問題,並不如能源局送件時所稱的環評以外的爭點都已經釐清了,其實也可以考慮將此案直接退回。
此案由法商歐風能源(EOLFI)投資,是目前送審的離岸風機案上,唯一採用浮動式型態的。選址在桃園市觀音、新屋區外海,離岸約11至25公里,風場面積的水深約70至95公尺。
業者強調,有別於傳統固定基座式離岸風電,只能架設在水深50公尺海域內,浮動式因為是採用定錨於海床的浮動式平台,不管是選擇嵌入或是吸入式的樁錨,都不受水深限制,也免於固定式基座打樁,只要在港口模組化組裝後,直接拖到定點就好。不但沒有其他風機案有打樁噪音可能傷害白海豚等生物的疑慮外,更有快速架設、工期短的優點。
不過風場與航道衝突的問題,造成此案有不小的不確定性。李克聰認為,業者應該提出把必須避開航道後,後續的其他配置也補上,才是面對問題的態度,不該只講優點不講缺點。
DSC01508
小組表示,雖然都支持此案,但業者必須因應與兩岸直航航道重疊的問題。賴品瑀攝。
小組要求業者補正,包括對於航港局所提出的,風場區域與船抽慣用空間、兩岸直航航道重疊,並遮蔽白沙峽燈塔燈光視角的問題,由主管的能源局協商退縮風場等方案、補充船隻航行安全的對策。
此外也要補充錨定系統的除役計畫、按觀塘工業區工業港的設置與否研訂可能方案、增加候鳥背景調查及監測規劃、海纜線上岸地段的生態調查、浮動式風機組對颱風地震的承受度,與最惡劣情況下的因應對策。環委李堅明更建議,業者應該嘗試參與國際碳權抵換機制。

第六次大世紀

焚化爐調度辦法重公告 不做好減量、回收的縣市恐不享環署調度


時間: 2017-1!-03
出處: 環境資訊中心
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208271

環保署3日接連發佈了兩個廢棄物管理的子法,一為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的第二次公告,另一則是「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辦法」。其中受矚目的焚化廠調度辦法,順利的話,在公聽程序完成後,將在11月底正式發佈。
台南市底渣處理廠。賴品瑀攝。
《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辦法》曾在7月曾經第一次公告,不過由於焚化爐底渣的去處問題,在第一場由縣市環保局參與的公聽會中,就遭到縣市大力反彈,因此環署便收回重擬,上月中署長李應元在立院爭取預算解凍時,承諾將在10月底再次交出草案。
此次重新公告的草案,環署將法規名稱改為《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開宗明義就是限縮調度範圍,原本包括掩埋場、焚化廠等現有廢棄物處理設施,修為只針對焚化廠。
而關於焚化爐底渣的部分,原先環署打算訂出代燒垃圾的兩縣市之間的回運比率,但也成為反彈最大的部分,如同先前李應元所預告的,將取消由中央出面訂定,而改由申請調度機關及被調度機關自行協商。
過去高雄市府以處理垃圾與運回底渣為1:1.8的代價幫雲林、台東縣代燒,不過後續卻面臨兩縣政府無力處理底渣,又引發居民激烈反彈。這次環署也提出,如焚化再生粒料再利用管道受阻,則由中央主管機關依相關規定協處。 
由於斗六市不願提供暫置底渣的地點,雲林縣府不協助斗六處理垃圾,目前斗六的垃圾暫置場已經堆了8000噸垃圾,是高4層樓的垃圾山。斗六市公所提供。
中央調度原則也刪除「優先調度對象」,改為綜合評估現有大型焚化廠的狀況,包括了收受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廠量、操作營運狀況、剩餘處理容量、一般廢棄物清運距離因素等。不過,原則將以上年度全國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扣除轄內環保設施可處理一般廢棄物數量及其他直轄市、縣市協助處理之數量而為調度。 
環署也下但書,若是無或未營運垃圾焚化廠的縣市,卻沒有做好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環署也可以不幫他們調度。且縣市申請調度的數量,將採逐年遞減方式,環署提出將以全國垃圾平均值扣除已有去處數量後並以每年2%數量遞減。 
此外,也簡化行政作業,取消中央要求每年10月底前提報一般廢棄物清理資料規範、刪除中央要求每年1月20日前網路申報、更正資料及每日申報規範,更刪除了公務員懲戒規定。

在「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辦法」,則將新增「能源回收」一項,將廚餘、水肥及廢潤滑油等再利用管理方式納為附表,也新增廢食用油再利用管理方式。而公民營廢棄物清除機構清除一般廢棄物的各種清運機具,則應裝置即時追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