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第十一次大事紀

03112085   歷史四   梁馥麟

美軍方投1億美元研究遺傳滅絕 引發國際擔憂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12/07
英國衛報報導,一封依資訊自由法公布的電子郵件顯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投資了1億美元於遺傳滅絕技術。根據該郵件,Darpa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驅動」(gene drive)研究資助者。此消息一出,5日於蒙特婁召開的聯合國專家委員會議,局勢頓時變得緊張。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正在辯論明年是否暫停基因研究,幾個南方國家擔心可能被移作軍事用途。
U.S. Air Force photo/Staff Sgt. Andrew Lee;圖片來源:Airman Magazine(CC BY-NC 2.0)
遺傳滅絕技術可以消滅瘧疾病媒蚊、外來種囓齒動物或其他物種。U.S. Air Force photo/Staff Sgt. Andrew Lee;圖片來源:Airman Magazine(CC BY-NC 2.0)
用遺傳滅絕技術當做生物武器是個恐怖的想像,但已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害蟲控制。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以合成的核糖核酸(RNA)切割DNA鏈,然後插入、改變或去除目標性狀來達到目的。例如,改變蚊子的性別比例,進而有效地消滅瘧疾。
但是部分聯合國專家擔心意想不到的後果。匿名專家向衛報表示:「你或許能夠消滅病毒或蚊子,但是也可能對依賴它們的下游物種產生生態影響。我擔心的是,儘管出發點良好,但在我們完全理解這種技術的運作方式之前,我們還是對環境做了一些不可逆轉的事情。」
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作者:Ernesto del Aguila III, NHGRI;圖片來源:NHGRI Image Gallery(CC BY-NC 2.0)
獲得電子郵件的監督組織ETC,其共同主任托馬斯(Jim Thomas)說,美國軍方的影響力將增加遺傳滅絕技術被禁止的機會:「改變和消滅整個族群的雙重用途,對生態系統構成了威脅,也就是對和平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基因驅動技術的軍事化甚至可能因將環境改變技術應用於軍武用途而違反Enmod公約 [1]。」
參與GBIRd計畫(該計畫獲Darpa資助640萬美元)的學者奎肯(Todd Kuiken)說,美國軍方若成為基因技術的重要投資者,依賴這些資金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可能調整自己研究計畫,以迎合這些軍事機構的研究目標。」
從2008年到2014年,美國政府共花費大約8.2億美元於合成生物學。奎肯說,2012年後,大部分經費來自Darpa和其他軍事機構。
一位美國政府的生物學家指出,6月一場美國軍事單位召開的研討會上,Darpa的生物技術計畫經理韋格津哈德(Renee Wegrzynhad)說安全基因專案總額為6500萬美元,隨後又提到了其他的資金,總共1億美元。
Darpa發言人稱,這個數字是「一個概括的、假設性的估計」,涵蓋了Darpa透過相關工作資助的與會研究人員。「Darpa並不是、也不應該是基因編輯研究的唯一出資者,但是對於國防部來說,保護其​​人員和做好軍事準備至關重要。」
Darpa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成本急劇下降讓敵對勢力更有機會嘗試這項技術。「Darpa有責任為此做準備,開發可防止意外和蓄意濫用的技術。」發言人說。
基因驅動頂尖研究人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克里斯蒂(Andrea Crisanti)獲Darpa以250萬美元聘請進行相關識別和反制活動。
克里斯蒂說,擔心這項研究可能被用於生物武器純粹是「幻想」:「這種技術不可能用於任何軍事目的。一般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系統來限制基因驅動的不良影響。我們從來沒有被要求做消除瘟疫以外的應用。」
[1]:《環境改變公約》(Environmental Modifcation Convention,ENMOD),正式名稱是《禁止將影響環境手段用於軍事目的公約》。公約在1978 年生效,目前共有 77 個國家簽署,明確規定禁止各國研發環境和氣候改變的技術,避免造成大範圍、長期或嚴重的後果。

第十次大事紀

03112085 歷史四  梁馥麟

比12休1更慘!8分鐘短片揭台灣血汗海鮮由來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12/08


勞基法修法可連上12天班,民間檢討聲浪不斷,但替我國遠洋漁業貢獻年產值400億的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卻比「12休1」還要慘!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原來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執法軟弱不力的黑暗真實面支撐起來的。
總部設於倫敦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8日公開一段8分鐘的調查短片,內容是去(2016)年與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走訪台灣多個移工庇護所以及漁港,蒐集到的漁工被欺騙、暴力相向、苛扣薪水、以及遭非法販運的證據。

圖片來源:EJF提供。
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支撐來的。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中受訪漁工說道:「我知道因為捕魚的人懂的不多,他們才能這樣對待我們,不給我們薪水。沒有人幫助我們。」
「我們一開始就是長時間工作,沒日沒夜的。船長不讓我們睡覺,我們就這樣連續工作了24小時。有時候我們不能好好吃一頓飯。記得有一次,釣魚線幾乎切斷我的手指,那當下船長根本沒有帶我去醫院的意思。」

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是常態,工作傷害更是常見。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揭露,漁工常在家鄉被告知可以繳交一筆仲介費後到台灣的商船工作,月薪2萬3000元台幣。然而事後才發現是在漁船工作,並且只有8000元,甚至2000不到的薪水,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亦是常態。而若逃跑,在母國的家人就會受到仲介討債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這樣被欺騙、被債務綁架、被強迫工作的勞動狀況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證據,使在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成為現代奴隸。

拚遠洋漁業經濟  外籍漁工卻成人口「黑洞」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數⼀數⼆的漁船數量,超過2000艘台籍遠洋漁船在世界三⼤洋運⾏,還有上百艘台資的外籍漁船;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更⾼達400億台幣,多種魚類的捕獲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秋⼑⿂漁獲量世界第⼀、魷⿂第三、鮪⿂則是第四名。然而,漁業活動辛苦危險,已鮮少有台灣人願意出海捕魚,龐大的勞力黑洞則由外籍漁工填補。
為了控訴血汗漁工現況,據聯合報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勞工團體今年8月才赴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應廢除境外聘僱漁工、全面適用勞基法,並要求應將漁工相關的基本權益法制化。

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極有可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然而漁業署並沒有公開統計方式、每艘漁船的漁工人數、或估計的無證漁工人數等相關重要資訊,使外界無從驗證。
根據影片口白講述,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人口販運報告點名台灣漁業,稱是人口販運移工的大型終點站,並指明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逮捕或定罪。

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但外界無從驗證。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不適用勞基法 也無勞檢機制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政府對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狀況無法掌握。尤其勞動問題本屬勞動部業務,但我國漁船以「在第三國雇用」的名義所招募的外籍漁工卻不屬於勞動部管轄,而交由漁業署處理。
漁業署訂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但其中的保障比我國「勞基法」或是國際標準都低許多,最低薪資比勞基法保障的少了8000元,也缺乏清楚的勞動檢查機制,對仲介更缺乏嚴謹的規範。且漁業署往往缺乏勞動管理知識、經驗甚至資源,無法妥善處理勞動問題。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漁業署雖聲稱已針對問題進行改善,但走訪港口就會發現,第一線漁工的艱難處境並沒有任何改變,許多漁工的薪水仍被層層剝削,並且缺乏申訴管道。

IUU黃牌是否能解? 環團籲《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

違法違規捕撈,一般稱為IUU捕撈,是對非法、未報告和未受監管(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捕撈的統稱。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指出,每年IUU漁業活動捕撈的海產總值約在100-230億美元。政府透過補貼助長捕撈,加上對非法捕魚的放任,造成全球漁船多達460萬艘。
2015年歐盟將我國列為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2016年《港⼝國措施協定》(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生效,是為國際社會遏止IUU漁業行動的一大步。
環境正義基⾦會建議,我國應提升法規基準,將《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並確保所有在台灣近海或遠洋漁船⼯作的漁⼯受到國際勞⼯組織(ILO)《⼯作中基本原則和權 利》和《漁撈⼯作公約》(第188號公約)、以及相關⼯時和最低薪資綱要的保障。

圖片來源:EJF提供。
環境正義基⾦會將持續進行我國非法漁業的調查。圖片來源:EJF提供。
在執法方面,環境正義基⾦會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個能夠快速回應漁⼯,尤其遠洋作業漁船漁⼯問題的申訴系統。環境正義基⾦會也表示,已於今(2017)年訪問更多漁工,未來將會持續監督政府的執法能力。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改造市場從看不見的地方開始!許桂招從「打掃」翻轉士東市場
出處:上下游市集新聞
時間:2017.12.05
作者:黃惠玲


辦桌現場氣氛正熱,因為醞釀好幾個月的「美好關係」傳統市場改造計畫,終於在這一天完成。士東傳統市場其中19個原本樸素的市場攤位,在來自香港、中國和台灣的建築師和商家協力之下改頭換面,不但有美感,且各具實用性和設計感。慶功宴席上,眾人致詞感謝設計師、感謝政府支持、一片祥和。最後,輪到市場的大家長、士東自治會會長許桂招上台,許多人都感受到她的直言不諱。
「今天大家都看到一些加入改造的店鋪有很大的改變,我想要跟沒有改造的商家說,因為當時辦說明會的時候,你們沒有表達意願,不願意加入,所以今天不在改造之內,不是自治會獨厚某些人。」
這麼不會講場面話的會長可以嗎?
不過,我突然回想到改造計畫主持人、花藝師凌宗湧回應我的質疑,為什麼不去改造更髒更舊的市場時,說過的一句話,「因為士東市場自已願意改變。」的確是,在此戲劇性的市場改造之前,它已經展現了改造自己的決心,從一個新會長上任的時候,就開始了。
她是許桂招,士東市場自治會的會長,選上會長之前,她是花店老闆娘,店鋪位在市場正門口第一個轉角,她會用花布置市場的牆面,各種花開正盛的季節花朵鋪滿整面牆,跟入門吹來的冷氣空調一樣,令人心生訝異,「這是傳統市場嗎?」



「我只是一個花店老闆娘」
「我有一個客人,常常開著跑車來買花。有一次他跟我講『你們市場好臭!我小孩都不喜歡來。』,我覺得很奇怪,真的很臭嗎?」她回憶,當時還有點不服氣,跑到市場外面再回來,「可能是在市場裡面待久了,我沒有感覺,但認真說起來,的確是有點味道。」
當時許桂招也只是一個花店老闆娘,誤打誤撞選上了會長。「我的好朋友是自治會的代表,常常聽他講代表會裡面的事情,後來他找我進代表會。結果推選會長當天我有事不在場,請我先生代理出席,誰知道大家現場都無法達成共識,最後是我被推出來當會長。」
一輩子在傳統市場工作的許桂招,年輕的時候賣過很多雜貨,公公家鄉產量過剩的水果她也一袋袋扛到市場叫賣。「當時覺得丟掉太可惜,所以拿去市場賣,結果竟然賣光光,當時覺得真的可以在傳統市場討生活。」不過,她也坦言,真的一輩子都沒有想過要改造傳統市場。


改造市場從地底下和看不見的地方開始!



選上會長之後,她第一個工作是「打掃」,尤其是改善臭味。「我們都知道市場有味道,所以我很認真的去找,臭味從哪裡來?要如何消除?最後結論是下水道。」儘管攤商打烊後都會清洗攤位,但那些看不見的地方根本沒人管。市場白天要營業,她就帶著清潔工晚上進場,把水溝蓋掀起來,陳年汙垢全部清乾淨。「半夜工作很辛苦、晚上又熱,很多清潔工都受不了,馬虎應付、抱怨連連。對他們來說,以前都不用做這些,新的會長上來要求很多!」

另一個看不見的地方,是冷氣管線。「市場的夏天常常被抱怨冷氣不冷,我們查了之後發現,冷氣管線濾網非常髒!自治會立刻請人清潔,後續定期保養。空調做好了,市場的味道才不會這麼重。」腳底下的水溝和頭頂上的冷氣通風管,是市場環境翻轉的兩大關鍵。

1992年,士東市場落成啟用,附近蘭雅夜市的攤商搬進有屋頂的地方營生,二十幾年來養活無數附近居民,生鮮肉類、米飯麵食、蔬菜水果、豆類雜糧、各類熟食應有盡有,二樓還有小吃街、精品服飾。營運了二十多年的市場,滿佈陳年汙垢灰塵,有些角落甚至多年無人聞問、堆滿垃圾。市場是攤商們營生的地方,歷任會長關心的大多是口袋裡的事,市場髒亂當作天生如此。
但是許桂招不這樣看,新會長「拚經濟」的方式,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掃。「市場要乾淨,客人覺得舒服才會想來,這樣大家生意才會更好。」

地板沒有積水異味,連廁所也很乾淨


「以前樓梯間髒得要命,扶手都是黑色的,你根本不想摸,樓梯間的窗戶根本看不到外面,太髒了。廁所也很可怕,走進去要撩起褲管,趕快解決、趕快離開。」上任之後她發包清潔公司清洗市場外牆、擦窗戶、刷地板、掃廁所,走進以前沒有人想看的濕濕暗暗的市場角落,把垃圾全部清乾淨。

慢慢的,市場亮了起來。然後她說了一句話,「清潔人員很辛苦,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夥伴,所以我後來不想外包,因為清潔公司可能會剝削清潔人員,我們自己請,清潔的工作辛苦,薪水就調高一點。」迎面我們看到一位清潔人員在整理紙箱,她立刻上前介紹,「小文是我的得力助手,有他,我們士東才會這麼乾淨。」

採訪的時候我們適巧碰到台北市市場處的人員稽查環境衛生,「很少看到傳統市場這麼乾淨,尤其是廁所,地面沒有積水、沒有異味,值得其他市場學習。」



「我要求帳目清楚,誰都沒有特權」








市場不僅是從髒污裡翻身,市場自治會也從窮變富,在這裡工作二十多年的會計最清楚,「以前大家對很多事情沒有這麼嚴謹,新會長上來都不一樣,例如市場停車場的停車費每個人都要繳,沒有例外或特權。」因為嚴加管理,市場的月停車費反而得以調降。會計說,「以前我們市場的卡拉OK室,進帳有限,現在每個月有3萬8千左右的收入。」

帳目的部分,許桂招都請會計跟我們說明,她自己只有一個原則,「要公平、公正、不貪。做會長,我要求自己帳目清楚,一定要乾乾淨淨,五千塊以上的支出必須有全體代表簽名通過。」

「以前士東市場只要夏天就跳電,一個月至少一兩次,所以很多賣生鮮的商家得要自備發電機,只要一跳電,整個市場又吵又暗,客人很不喜歡!」話鋒一轉,她講到停電的事情,這竟也成為她為自治會賺錢的契機。「我一查發現不得了,每個月我們都被台電罰至少20萬,因為市場用電經常會超過跟台電的契約容量!過去自治會為什麼無法盈餘?就是因為沒有更改契約用量,導致每個月被罰錢。」
過去商家們每個月都要均攤罰款,現在自治會每年夏天還可以補助大家電費,今年甚至有結餘換大門和樓梯間的地板,不討喜的會長又說話了,「大家都想要自治會辦一日遊,一起出去玩,我說服大家把錢省下來改裝門面,讓市場更整齊美觀。」

管理複雜的市場 「大哥請我去喝茶」


市場是眾人營生之地,鐵腕改革難免擋人財路,難道都不擔心?許桂招說,她的確有一次被請去喝茶,最後她辦了一桌給大哥賠罪,但她也跟商家們說明立場,一切按照規矩來,不希望再有外人介入。「我真的講話很直,想到什麼就明講。」從此之後,市場風平浪靜。

這天過中午了,許桂招一口午餐都還沒吃,自治會辦公室的門又被打開,一個商家不滿新規定,站著咆嘯了十來分鐘。「其實我現在已經很能應付了,剛上任的時候很多人冷眼旁觀,甚至在會議上批評攻擊我,講話非常粗魯!」她轉頭立刻請同事去了解紛爭所在,當天就要解決問題。

不是文青市場,是大家都喜歡的傳統市場


2016年5月,花藝設計師凌宗湧和二十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國際級設計師來到士東市場舉辦「美好關係」,免費幫19家攤商改造門面。一家家有質感、設計感的店面,吸引大批媒體報導,士東市場一時大紅,甚至有國外觀光客遠道來參觀打卡,在網路上被封為「文青市場」。

一家賣熟食的老闆夫妻說,「士東改頭換面,業績真的有變好!」當然也有商家冷眼旁觀,「有沒有改不是重點啦,生意要變好比較重要。」

誰想得到一個傳統市場的命運會如此呢?如果當年沒有清水溝、掃廁所,還不會迎來一個戲劇化的翻轉呢?



許桂招:市場是大家的


許多人問她,要不要繼續當會長呢?誰知道許桂招上任修改了章程,自斷生路。「以前會長是代表互選,我上來之後改成市場254個會員直選,而且以前會長沒有任期限制,我在任內修改章程,4年一任,只能連任一次。」許桂招2010年10月接任會長,2018年9月即將卸任。

「我們不要有萬年會長,因為市場是大家的。」

為了採訪,我們前後打擾她很多次。「啊!下個禮拜是花店的旺季,我花店也是要做生意的,讓我忙一下!隨時來逛市場啦,我們士東市場很好逛的。」揮揮手,她穿著花店的圍裙轉頭忙去,又成為了一個花店老闆娘。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共創無痕山林 雪霸處倡導「排遺帶下山」

時間:2017/12/0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為體現敬山與淨山的環境意識,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鍾銘山及同仁於11月29至12月1日,親自將總重約55公斤的排遺自己背下山,落實無痕山林與生態永續的精神。雪霸處表示,這是跨出台灣山林保育重要的一步。
登山口回收排遺袋,本次活動之排遺袋將使用可自然分解的100%環保拋棄式垃圾袋,垃圾袋可在堆肥方式下或任何認證過的廢棄物儲藏所進行快速分解。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登山口回收排遺袋,本次活動之排遺袋將使用可自然分解的100%環保拋棄式垃圾袋,垃圾袋可在堆肥方式下或任何認證過的廢棄物儲藏所進行快速分解。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根據雪霸處近三年進入生態保護區的人數資料統計,顯示民眾選擇雪霸園區從事登山活動的人口數逐年增加,2016年已有4萬7425人次;然登山人口增加也相對增加了高山生態環境的負擔,其中不當的隨處排遺也是其中之一。
雪霸處指出,台灣高山地理環境差異懸殊,處理排遺問題亦須因地制宜,中低海拔山區貓洞掩埋法或排遺袋均可考慮使用;但超過3000公尺以上之高海拔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與敏感,且高海拔山區低溫環境也使排遺的分解速度較中低海拔山區慢,故使用排遺袋較適用於高海拔山區(尤其是森林線以上)、礫石層或箭竹草原營地、靠近水源的營地,以及登山人口集中使用之營地。
使用可自然分解的100%環保拋棄式垃圾袋為「排遺袋」,垃圾袋可在堆肥方式下或任何認證過的廢棄物儲藏所進行快速分解。
另外,高山地區的生態廁所也是處理排遺問題的選項之一,目前該處三六九山莊也是使用生態廁所,然而並非所有山屋的現地條件都適用生態廁所,多只能採用集中式糞坑處理,且未來亦須面對腹地尋覓不易問題。因此,雪管處認為,使用排遺袋可以減少對敏感土地的衝擊,且目前國外亦有不少國家公園或山岳管理機關都採用排遺袋做法。
雪霸處表示,將自己的排遺帶下山將考驗著山友的道德勇氣,需要時間與相關的配套措施來讓山友適應,未來將循序漸進,審慎規劃配套措施,在園區尋覓適當地點,例如哭坡前觀景台或雪山圈谷等,逐步設置簡易排遺站供山友使用排遺袋,鼓勵山友自己背下山或委請高山協作協助揹運下山。
此外,雪霸處也將在2018年雪季期間試辦圈谷開放紮營時,要求使用圈谷營地的山友須將自己的排遺帶下山。最後,雪霸處鍾銘山處長表示,本次活動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邀請山友共同響應「淨.愛的雪山 排遺帶下山」,一起為台灣的山林出一份心力。
雪霸處同仁正在測量自己的排遺重量,平均每人3天2夜的行程共產生約500公克的排遺。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雪霸處同仁正在測量自己的排遺重量,平均每人3天2夜的行程共產生約500公克的排遺。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每個人要將自己的排遺掛置在大背包上自己背下山。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每個人要將自己的排遺掛置在大背包上自己背下山。圖片來源:雪管處提供。
心得:自己曾經登過雪山,也上過三六九山莊的廁所,但是當時從來沒想過原來在山上的排遺需要帶下來。這則新聞讓我知道,原來還有不當排遺這種事,由於登山人口越來越多,過多的排遺會讓山無法消化,可能讓一些熱門登山步道附近累積過多排遺。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06 方嘉璟

比12休1更慘!8分鐘短片揭台灣血汗海鮮由來

時間:2017/12/0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勞基法修法可連上12天班,民間檢討聲浪不斷,但替我國遠洋漁業貢獻年產值400億的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卻比「12休1」還要慘!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原來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執法軟弱不力的黑暗真實面支撐起來的。
總部設於倫敦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8日公開一段8分鐘的調查短片,內容是去(2016)年與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走訪台灣多個移工庇護所以及漁港,蒐集到的漁工被欺騙、暴力相向、苛扣薪水、以及遭非法販運的證據。
圖片來源:EJF提供。
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支撐來的。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中受訪漁工說道:「我知道因為捕魚的人懂的不多,他們才能這樣對待我們,不給我們薪水。沒有人幫助我們。」
「我們一開始就是長時間工作,沒日沒夜的。船長不讓我們睡覺,我們就這樣連續工作了24小時。有時候我們不能好好吃一頓飯。記得有一次,釣魚線幾乎切斷我的手指,那當下船長根本沒有帶我去醫院的意思。」
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是常態,工作傷害更是常見。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揭露,漁工常在家鄉被告知可以繳交一筆仲介費後到台灣的商船工作,月薪2萬3000元台幣。然而事後才發現是在漁船工作,並且只有8000元,甚至2000不到的薪水,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亦是常態。而若逃跑,在母國的家人就會受到仲介討債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這樣被欺騙、被債務綁架、被強迫工作的勞動狀況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證據,使在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成為現代奴隸。

拚遠洋漁業經濟  外籍漁工卻成人口「黑洞」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數⼀數⼆的漁船數量,超過2000艘台籍遠洋漁船在世界三⼤洋運⾏,還有上百艘台資的外籍漁船;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更⾼達400億台幣,多種魚類的捕獲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秋⼑⿂漁獲量世界第⼀、魷⿂第三、鮪⿂則是第四名。然而,漁業活動辛苦危險,已鮮少有台灣人願意出海捕魚,龐大的勞力黑洞則由外籍漁工填補。
為了控訴血汗漁工現況,據聯合報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勞工團體今年8月才赴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應廢除境外聘僱漁工、全面適用勞基法,並要求應將漁工相關的基本權益法制化。
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極有可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然而漁業署並沒有公開統計方式、每艘漁船的漁工人數、或估計的無證漁工人數等相關重要資訊,使外界無從驗證。
根據影片口白講述,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人口販運報告點名台灣漁業,稱是人口販運移工的大型終點站,並指明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逮捕或定罪。
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但外界無從驗證。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不適用勞基法 也無勞檢機制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政府對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狀況無法掌握。尤其勞動問題本屬勞動部業務,但我國漁船以「在第三國雇用」的名義所招募的外籍漁工卻不屬於勞動部管轄,而交由漁業署處理。
漁業署訂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但其中的保障比我國「勞基法」或是國際標準都低許多,最低薪資比勞基法保障的少了8000元,也缺乏清楚的勞動檢查機制,對仲介更缺乏嚴謹的規範。且漁業署往往缺乏勞動管理知識、經驗甚至資源,無法妥善處理勞動問題。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漁業署雖聲稱已針對問題進行改善,但走訪港口就會發現,第一線漁工的艱難處境並沒有任何改變,許多漁工的薪水仍被層層剝削,並且缺乏申訴管道。

IUU黃牌是否能解? 環團籲《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

違法違規捕撈,一般稱為IUU捕撈,是對非法、未報告和未受監管(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捕撈的統稱。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指出,每年IUU漁業活動捕撈的海產總值約在100-230億美元。政府透過補貼助長捕撈,加上對非法捕魚的放任,造成全球漁船多達460萬艘。
2015年歐盟將我國列為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2016年《港⼝國措施協定》(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生效,是為國際社會遏止IUU漁業行動的一大步。
環境正義基⾦會建議,我國應提升法規基準,將《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並確保所有在台灣近海或遠洋漁船⼯作的漁⼯受到國際勞⼯組織(ILO)《⼯作中基本原則和權 利》和《漁撈⼯作公約》(第188號公約)、以及相關⼯時和最低薪資綱要的保障。
圖片來源:EJF提供。
環境正義基⾦會將持續進行我國非法漁業的調查。圖片來源:EJF提供。
在執法方面,環境正義基⾦會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個能夠快速回應漁⼯,尤其遠洋作業漁船漁⼯問題的申訴系統。環境正義基⾦會也表示,已於今(2017)年訪問更多漁工,未來將會持續監督政府的執法能力。
心得:當今台灣社會中,勞工對政府的陳情、抗議未曾停過,為了自身的權益積極的發聲,希望政府能藉由修法等方式來建立一項對勞工友善的制度。然而對於同樣想賺錢維生的外籍移工卻並非如此,他們連基本的保障機制都沒有,更遑論遭受不公待遇時的求助無門。漁業對於台灣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塊,儘管如此,關於該行業勞工的權利卻沒有相關保障,特別是外籍移工,或許雇主認為移工就該以低廉價格對待,再加上政府的不重視,造就了今日的局面。在如此講究人權的台灣,卻無法給予移工們保障,豈不是十分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