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B 黃崇恩 05114249

超抽地下水致砷污染 研究點名東南亞大城市

時間:2016/10/2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蔡宜臻

地下水就像個巨大的水底湖,看似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但國外研究指出,東南亞城市大規模的超抽地下水,造成河水透過遭受砷污染的河床流向地下含水層,導致水源砷含量超過安全標準的100倍。
研究團隊提醒,雖然抽取地下水有很多好處,使用上仍必須慎重考慮。砷污染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但只要善用科技,還是可以輕易的淨化地表水供民眾使用。

超抽地下水導致水流逆流 砷含量達危險值

正常狀況下,雨季時,集雨地區地下水的水位比河流水位高,因此水流會從地下含水層流向鄰近的水道。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越南河內科技大學研究顯示,近年來,河內等許多東南亞城市大規模的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降低程度嚴重,導致水流逆流,河水反而回流到地下含水層裡。


就算在水源快速補充的地區大量使用地下水,也會造成水流變化,影響污染的位置和規模。圖片來源:IWRM AIO SIDS (CC BY-NC-ND 2.0)
科學家監測河內附近的紅河河水和河床,發現水溶砷含量超乎預料的高,達危險程度,但科學家也因此找出了污染型態,或許可以幫助農夫和社區找出低風險地區的水井。研究刊登於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水資源研究期刊。
許多國家都面臨地下水砷污染的問題,美國部份地區也不例外,但這在東南亞更是普遍的問題。長期接觸砷污染容易導致肝腎臟受損、皮膚癌和手腳潰瘍。砷污染也影響農作物收成。

沉積物流入含水層 影響砷污染範圍

研究作者之一,Lamont地球化學家博斯蒂克(Ben Bostick)表示,就算在水源快速補充的地區大量使用地下水,也會造成水流變化,影響污染的位置和規模。
博斯蒂克與研究共同作者吉恩(Alexander van Geen)在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已有超過十年的合作經驗,持續幫助社區避免砷污染和尋找安全水源。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使用類似長筒的儀器沿著紅河取樣,取出河床淤積和一公尺深處的水質樣本,發現砷含量最高的區域河流速度緩慢,也有新的淤積成型,多半位於河灣內側的河岸。這些緩流水域的沈積物不超過十年,沉積物釋放的砷含量超過每升1000毫克,比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安全標準超出100倍;相對的,淤積少的河流附近的水井砷含量幾乎全都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內。
剛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的主要作者施塔爾(Mason Stahl)表示,地下水抽取量增加前,水流並不會透過這些沉積物流入含水層,就算流入含水層,其砷含量也不會那麼高。若人們繼續抽取地下水,砷污染的範圍將越來越大。
南亞與東南亞的三角洲大部分以年代較新的沉積物組成,釋放砷的有機物質成分高,因此該地區特別容易形成砷污染。

氧化鐵沉積河床 促使砷融入水中

紅河的砷污染則是由山上的氧化鐵從上流而下造成的。一旦氧化鐵沉在河床,河床的低氧、高有機物質環境中的細菌降解氧化鐵,釋出氧,促成砷融入水裡。這個過程非常迅速。科學家在幾個月的新沉積物測量到高達每升1500-2000微克的砷。
研究結果意味著社區居民應該針對已沒有新沉積物和砷已釋放出來的古老的含水層進行抽水。但也建議考量到其他砷來源,例如河灣中的新沉積物。
博斯蒂克表示,好消息是河流蜿蜒是常態,而城市一般都超過一個蜿蜒的大小。城市的抽水井可以設在沒有新沉積物影響的含水層。在河流中架設水壩,阻攔沉積物,控制河流水位也是一個辦法,但必須考量到可能改變沉積物沉降,生態和水預算的影響。
心得:短時間內那或許還不是很大的問題,但那依舊得去解決,例如阻攔河床中有毒沉積物就是一個辦法,砷汙染長期對人會有不小的危害,我們必須重視超抽地下水的問題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全球最大22間化學公司「低碳因應對策」排名 台塑墊底

時間:2017/10/2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要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就不能忽視化工業的角色。世界最大的環境資料平台CDP本月發布新報告「改變催化劑」(Catalyst for Change),分析了全球最大22家化學品公司的「低碳因應對策」表現。
報告指出,化工業的製程改善普遍不夠透明,揭露資訊不夠充足,相關石化產品等高污染製程仍需要更積極的創新,才有機會符合巴黎協定的2°C目標。
我們的島 煙囪下的教室 攝影:陳添寶、王威雄。
台塑六輕的煙囪。攝影:陳添寶、王威雄;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煙囪下的教室】
化工業是耗能大戶,佔全球工業碳排放量的1/8,也是其他工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近95%的工業產品都必須依賴某種形式的化學品。
「改變催化劑」報告分析了全球最大的22家化學品公司碳排,市值總計6260億美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76億噸。
在排名表現方面,最佳的有莊信萬豐(JohnsonMatthey)、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el)集團、帝斯曼集團(DSM);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利安德巴塞爾(LyondellBasell Industries)則是表現最差的幾名,台塑集團(Formosa Plastics)更是敬陪末座。
全球最大的22家化學品公司碳排表現,台塑集團敬陪末座。圖片來源:CDP。
報告根據卡尼(Mark Carney)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用四個關鍵指標評估化學品公司。
  1. 轉型風險:能源密集度、排放密集度、範疇三的排放量
  2. 實質風險:針對企業的水資源耗用。
  3. 轉型機會:企業產品與製程的生態創新、低碳相關收益、研發支出、再生能源使用量。
  4. 氣候治理與策略:減量目標、減量作為等。
隨著TCFD架構成為主流,越來越多投資者期望化學品公司說明他們如何調整其業務模式,以管理實體和轉換風險,同時掌握時機,從全球的低碳經濟轉型中獲利。
不過,台塑在這四項評比都是D或E等級。
新報告顯示,化工業在低碳技術上取得顯著進展,從產品面提供氣候友善的解決方案,像是電動車電池,並從這樣的低碳轉型中獲利。這些產品創造近830億美元的營收,佔總營收20%。化工業的碳排和能源效率也在進步中,每年增長2-5%,並直接影響了獲利。不過,其石化產品等高污染製程仍需要更積極的創新,才有機會符合巴黎協定的2°C目標。
CDP投資者研究主任佛格森(Carole Ferguson)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化工業的製程改善普遍不夠透明,揭露資訊不夠充足,高度透明和具體的低碳承諾將是判斷未來產業領袖的指標。今年阿克蘇諾貝爾因致力於脫碳措施,並且是唯二以科學方法設定減碳目標的公司,從22間企業中脫穎而出。然而,長期投資者將越來越傾向要求化工企業依更積極的減排目標和全球碳價計畫的興起,調整其商業策略。」
心得:
根據新聞中所描述,台塑集團在評比之中是最後一名,意味著台塑對於低碳因應對策的表現是最差的。報告指出,化工業的製造過程改善不夠透明,有資訊不充足的疑慮。台塑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化工業相關公司,但是在世界的評比中卻獲得不好的成績,我認為這代表了台塑雖然促進了產業發展,同時也嚴重的破壞了環境,像新聞裡所提到的,未來的產業領導者應該訂定出一個明確的減碳目標。如果企業自己不願意訂出目標的話,我認為政府應該創制相關的法規來限制產業的碳排放,才能避免環境被繼續破壞。

第五次大事記

第五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0/28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8053

加發起「減煤電競賽」 邀各國爭奪盟主寶座

英國承諾2025年消滅煤電,加拿大則是2030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和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9月協議聯手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淘汰煤電。11日兩國公開呼籲其他國家,一同加入他們的減煤電挑戰賽。


荷蘭有三座新建燃煤電廠面臨提早關門的命運。圖左的Maasvlakte 3 電廠即為其中一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kimedia/Zandcee(CC BY-SA 3.0)

煤電是最髒的發電方式 英加聯合呼籲停用

現加拿大環境部長「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部長麥克納(Catherine McKenna)和英國氣候大臣氣候大臣裴利(Claire Perry)在倫敦議會大廈會晤後發布聯合聲明,呼籲終止使用煤電這種最髒的發電方式。
聲明指出:「將無減量技術的煤電從能源結構中淘汰,以更乾淨的技術取代,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社區健康、造福世世代代。」
燃煤在這兩國的能源結構中佔比約9%,並不算大。加拿大的水力發電佔比已達59%。在英國,煤引發工業革命的第一站,歐盟污染規範和國內碳價下限正在迅速淘汰燃煤的使用。今年,隨著再生能源影響力日益增長,英國度過第一個所有煤電廠都不營運的夏季。
麥克納和裴利說:「我們努力進行分內工作,但我們也知道,必須加快國際社會的能源轉型。所以今天我們宣布,加拿大和英國要號召世界各國加入減煤電挑戰賽,爭奪盟主寶座。」
聲明中的「無減量技術」指的是沒有碳捕捉和碳封存(CCS)這兩種減少電廠排碳的技術。CCS目前尚無商業規模運作。

加國減煤 繼續使用石油、天然氣 

不過,英國和加拿大都有重要的非煤化石燃料產業,而且持續受政府支持。英國最近宣佈為北海石油勘探提供500萬英鎊的資助。
加拿大從焦油砂中提取重油,這也是一個大量排碳的技術。同時加國計劃舖設許多管道以將重油運送到其他市場。
麥克納10日在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為此辯解:「短期內我們會繼續將資源投入市場,繼續使用石油和天然氣...我的勝選代表了加拿大民意,包括焦油砂工人」。

發展中國家:富人要先停用煤

部長們沒有具體說明哪些國家被視為可能的聯盟成員。荷蘭的可能性相當高,因為該國11日宣佈在2030年之前淘汰煤。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加入英國和加拿大在政治上和技術上都沒那麼容易。發展中國家認為,富人有責任要先停止使用煤。印度政府則堅持要繼續燃煤數十年。
英加聯盟將於11月在德國波昂舉行的COP23氣候談判中啟動。在德國,燃煤發電仍佔40%。16日這周,德國左派和右派政黨左右和解,開始談判建立聯合政府。淘汰燃煤將是個棘手的問題。
德國綠黨向媒體表示,聯合政府一定有氣候對策。總理梅克爾在這一點上必須與自己所屬保守黨對立,對能源轉型抱持與民主黨相同的歡迎立場。

美國政治動盪 加國、歐盟把握氣候外交良機

2017年,加拿大和歐盟國家皆把握住氣候變遷的外交機會。上個月,35國代表在加拿大、中國和歐盟主持下於蒙特婁會晤,頗有取代以前美國主辦的類似氣候領袖會議的意味。
在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麥克納表示,美國的政治動盪強化了他們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決心。「在歐巴馬時代,都是美國主持與主要經濟體的討論和行動。川普時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麥克納說。6月川普宣布美國會儘快退出巴黎協定,麥克納就飛到柏林與中國和歐盟會面。
「我們必須討論由誰來擔任新的全球領袖,以及我們是否要站出來。」麥克納說。

心得 :

我十分認同報導中,麥克納和裴利說法:「我們努力進行分內工作。」
環境是我們(人類)破壞的,因此保育、減碳活動是責任。
但我十分不認同「競賽」一詞的說法。理行責任是正常,不是優秀的表現。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讓下一代生活下去,傳承文化與生命。
我不在乎誰優秀與差勁,只在乎今天國家的政策是否讓我們和下一代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