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A 王瑄襄 05114152

調查資料不足  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環評流會

時間:10/26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068

引發高度關注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大潭藻礁的觀塘工業港環評今(26)日於環保署再審,會議一開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就提程序問題;超過半數的環評小組委員同意目前對柴山多杯孔珊瑚與藻礁的生態資料不足,審查中止。會議後續來交流會名義進行討論。

20161026 觀塘環評三接第二次小組
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發言者)與環團與學者訴求保護藻礁。攝影:陳文姿
環團也表示,中油所提的移植復育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騷擾、虐待、獵捕或宰殺。中油則認為移植不是騷擾。適法性將由農委會協助澄清。
第三接收站環評受挫,經濟部次長兼任中油代理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將再研議原址或是異地的替代方案。

過半數委員認定環境調查資料不足  不宜審查

中油計畫在桃園觀塘工業區建立專用港,以配合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此計畫攸關政府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的目標,不過,工業港開發恐破壞超過沿岸230公頃的藻礁。事前傳出此案可能強力過關,決意守護藻礁的環團與學者嚴正以待。
會議一開始,陳昭倫就提程序問題。他指出,本開發涉及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應等林務局作的詳細調查資料出爐後再審。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也認為,單憑開發單位的調查結果的審查,失之草率。
什麼樣的資料叫做足夠,李堅明認為無法認定,最後在環團要求下,詢問環評委員意見。環委鄭明修直批,中油的藻礁生態調查「完全不合格」,審下去也是浪費委員的時間。環委王文誠也批,中油的資訊不充分,就像學生沒寫完的作業。
最後六名環委表態不宜開會,三位認為可以先開會先聽聽中油的說法,一位中立。會議確定中止,下次會議將從開發單位報告繼續。
不過,經濟部希望環評委員能就目前資料的缺失提出建議。因此會議改以「交流會」為名,繼續進行2個多小時的討論。

20161026 觀塘環評三接第二次小組
農委會的生態調查跟動保法成為這次環評的關鍵。攝影:陳文姿

20161026 觀塘環評三接第二次小組
經濟部次長兼任中油代理董事長楊偉甫、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游振偉、中油副總方振仁參加觀塘環評。攝影:陳文姿

移植保育是不是騷擾、虐待、獵捕?  野生動物保育法適用性待澄清

中油與環團都有提出多杯孔珊瑚的數量,但二者數據不同。農委會表示,已經準備啟動研究機制,至少須要一年才能完成定量研究。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則批,中油預計提出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移植計畫」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的「騷擾、虐待、獵捕」。
中油副總方振仁指出,移植不是騷擾。蔡雅瀅反駁,將活得好好的動物移植到其他地方,已經構成騷擾、虐待跟宰殺。
下次會議將請中油與經濟部先先洽農委會釐清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適法性的問題,或規劃其它迴避替代方案後再召開延續會議。
環評委員清楚表保護生態立場,天然氣供氣時程可能延後。楊偉甫表示,會再評估是否有不影響藻礁卻可原址興建的可能。如果原址真的不行,也會考慮異地興建的方案,但台北港跟台中港都已確定不可行。

20161026 觀塘環評三接第二次小組
環評會議開始前,訴求保護藻礁的學者與環團。攝影:陳文姿

20161026 觀塘環評三接第二次小組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主張,藻礁移植不可行。 攝影:陳文姿

第七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蜂狂2》 恐懼,讓農藥問題更加複雜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蜂狂2》 恐懼,讓農藥問題更加複雜


時間:2017/10/2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2014年,公視製播探討蜜蜂消失相關紀錄片《蜂狂》,獲得國內外10個獎項與入圍,今年再推出續集《蜂狂2》(Toxic Bees II- Human Intervention),片中除了追蹤全球蜜蜂消失的種種,將蜜蜂與環境汙染和人類健康做出更具體的科學連結,更揭露背後真正的那隻黑手。
《蜂狂2》以台灣領先全球的蜜蜂研究出發,探討自2005年以來的蜜蜂消失現象,以及農藥對蜜蜂的影響,將視角擴大到人類對於農藥的依賴,輔以更多的科學舉證,包含化學農藥對人體與環境的潛在傷害。



《蜂狂2》劇照1
《蜂狂2》劇照。圖片來源:公共電視台。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全球各地政府卻不加重視甚至打壓相關研究,而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中,本片探訪了全球說真話的學者,農夫,甚至是家庭主婦,以他們的經歷來解析農藥濫用這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更引用國外經驗,喚起我們對農藥過度使用的重視。
在美國,一份受到國家打壓的科學研究,充分說明了當前難題的棘手之處——用來種子處理的類尼古丁農藥,原本被認為無害,理論上會隨著時間從植株上消失,然而,美國頂尖科學家羅俊翰所做的一份帝王蝶研究卻顯示,這些裹覆在種子上的農藥不但並未消失,而且還轉移到整個區域的野生乳草與土地上。羅俊翰這份報告甫一發表,就被美國農業部要求撤下並隱瞞研究發現。談到此一風波時,羅俊翰認為問題癥結在於:「帝王蝶報告引發的反應,是出於恐懼的反應。連鎖效應一路蔓延到整個農業部。恐懼會讓好人做出壞事,對吧?」
恐懼, 讓當前政府的農藥政策一錯再錯。日本蜂農藤原發現,當地官員關心蜜蜂死亡的現象,只是為了想確認蜜蜂死亡和農藥無關。究竟是什麼樣的勢力與糾結,讓原本應該理所當然的食安議題如此複雜?
台灣蜜蜂消失計畫主持人、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表示,農藥會成造成蜜蜂的免疫代謝系統壞掉。專精於農藥對健康影響研究的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表示,低劑量的尼古丁菸鹼類農藥雖不會殺死蜜蜂,卻逐漸在基因上造成改變,等幼蟲蜜蜂長大成工蜂,卻沒有能力支持蜂巢度冬,整個蜂巢就會死亡。他呼籲:「可能這些劑量今天、明天是安全的,但是5年後、10年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不見得仍然安全,對於農藥,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更提出:「台灣應有專業系統來指導農民減少用藥次數,並發展出替代性作法來取代農藥使用。」



《蜂狂2》劇照2
《蜂狂2》劇照。圖片來源:公共電視台。
本片歷經18個月製作,透過國際上致力於環保的蜂農、提倡農藥監督的科學家們、以及憂心公衛學者們,揭露他們在農藥議題上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並本著他們自己的良知,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倡導新的思維,來抵制被少數企業把持的農藥產銷制度。
除了台灣,拍攝團隊深入農藥議題分歧的國家如日本與美國,實地探訪當事人的呈現方式,完整突顯爭議性的議題。其中,日本蜂農藤原以切身經歷,直接點名政府閃避農藥的危害;前美國農業部(USDA)科學家 Lundgren,挺身說出即使在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農藥研究竟遭受到當局的打壓;而哈佛大學呂陳生教授更道出各國政府對農藥濫用的消極態度。美國明尼蘇達州蜂農Steve更是必須被迫上法庭,控告政府在農藥管理上的徹底失敗;日本的環保媽媽水野,直接說出日本政府是如何教導農人技巧地符合各國的農藥檢查。而在華盛頓的環保人士Sass,更是一語道破政府與農藥商的曖昧。
本片藉由台美日三地農民、環境專家、科學家的交互辨證,探討大規模生產的農產品與看似美麗蔬果背後的可悲真相。在地球生態被化學農藥破壞殆盡前,企盼帶出多元討論空間,從根本上思考農藥問題應該如何面對及有效管理。

心得感想:
在台灣,許多特有的生態現象,在習俗或諺語上常是氣象變化前的徵候,例如蚯蚓的活動、燕子高飛或低飛、蛇或爬蟲類昆蟲的活動,有些是和地震有所關聯,也有些是短期天氣變動所帶來的自我適應調節,這些都是短期的氣象變動,當然是天氣所造成,不見得有立即上的災害。但面臨全球暖化時,我們不該只侷限於自我的防災,而是要對我們在地球上其他的夥伴多一點關心與照顧,在動植物食物鏈的過程中,若某一環節產生缺口,即有可能造成生態上的重擊,也可能反噬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這次的美國及台灣發生大規模蜜蜂失蹤事件,即造成全球蜂蜜的價格上漲,可能影響許多作物未來的產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第六周大事紀

全球最大22間化學公司「低碳因應對策」排名 台塑墊底



王貝予哲學系04113057
時間:2017/10/27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094
要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就不能忽視化工業的角色。世界最大的環境資料平台CDP本月發布新報告「改變催化劑」(Catalyst for Change),分析了全球最大22家化學品公司的「低碳因應對策」表現。
報告指出,化工業的製程改善普遍不夠透明,揭露資訊不夠充足,相關石化產品等高污染製程仍需要更積極的創新,才有機會符合巴黎協定的2°C目標。

我們的島 煙囪下的教室 攝影:陳添寶、王威雄。
台塑六輕的煙囪。攝影:陳添寶、王威雄;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煙囪下的教室】
化工業是耗能大戶,佔全球工業碳排放量的1/8,也是其他工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近95%的工業產品都必須依賴某種形式的化學品。
「改變催化劑」報告分析了全球最大的22家化學品公司碳排,市值總計6260億美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76億噸。
在排名表現方面,最佳的有莊信萬豐(JohnsonMatthey)、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el)集團、帝斯曼集團(DSM);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利安德巴塞爾(LyondellBasell Industries)則是表現最差的幾名,台塑集團(Formosa Plastics)更是敬陪末座。

全球最大的22家化學品公司碳排表現,台塑集團敬陪末座。圖片來源:CDP。
報告根據卡尼(Mark Carney)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用四個關鍵指標評估化學品公司。
  1. 轉型風險:能源密集度、排放密集度、範疇三的排放量
  2. 實質風險:針對企業的水資源耗用。
  3. 轉型機會:企業產品與製程的生態創新、低碳相關收益、研發支出、再生能源使用量。
  4. 氣候治理與策略:減量目標、減量作為等。
隨著TCFD架構成為主流,越來越多投資者期望化學品公司說明他們如何調整其業務模式,以管理實體和轉換風險,同時掌握時機,從全球的低碳經濟轉型中獲利。
不過,台塑在這四項評比都是D或E等級。
新報告顯示,化工業在低碳技術上取得顯著進展,從產品面提供氣候友善的解決方案,像是電動車電池,並從這樣的低碳轉型中獲利。這些產品創造近830億美元的營收,佔總營收20%。化工業的碳排和能源效率也在進步中,每年增長2-5%,並直接影響了獲利。不過,其石化產品等高污染製程仍需要更積極的創新,才有機會符合巴黎協定的2°C目標。
CDP投資者研究主任佛格森(Carole Ferguson)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化工業的製程改善普遍不夠透明,揭露資訊不夠充足,高度透明和具體的低碳承諾將是判斷未來產業領袖的指標。今年阿克蘇諾貝爾因致力於脫碳措施,並且是唯二以科學方法設定減碳目標的公司,從22間企業中脫穎而出。然而,長期投資者將越來越傾向要求化工企業依更積極的減排目標和全球碳價計畫的興起,調整其商業策略。」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解污染、健康危機 英擬補助電動自行車

時間:2017年10月22日
出處:聯合報晚報報導
英國衛報報導,英國公路部部長諾曼表示,英國政府可能考慮補助電動自行車,做為鼓勵更多人騎自行車的整體政策的一環。
諾曼說,其他計畫可能還包括用電動載貨自行車取代小貨車,為網路零售商送包裹。
電動自行車愈來愈流行,但不便宜,一輛要價1500英鎊以上。
諾曼說,電動自行車的補貼可能成真:「我們已做了一些研究,我還沒有檢視結果,也許還沒準備好,但原則上已提案。」
他說,有大好機會讓電動載貨自行車運送網購的包裹,「很多亞馬遜的包裹都很輕,不需要小貨車。我認為一兩英里內的送貨,電動自行車和加強版電動自行車很有潛力。」
心得:
在新加坡,類似的政策也將上路。新加坡政府將凍結路上的車輛數目,並擴大大眾運輸的服務範圍。為期至少兩年,希望能舒緩塞車所帶來的困擾。除了直接使汽車數目減少之外,更能降低塞車時所帶來的大量汙染。
而在台灣,之前也曾傳出台中將禁止燃油機車掛牌上路,雖然一段時間後市政府出面闢謠。不過如果能有完善的配套措施,由較老舊的機車開始淘汰起的話,這個政策的藍圖是值得擁有的。因為台灣的電動自行車價格並不昂貴,目前也不需要駕照,是多數家庭較負擔的起的。








第六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創紀錄!RCA工殤案 二審加碼判賠486人共7.1億



時間:2017/10/27
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1027/1229729/  (蘋果日報)
 
國際大廠美國無線電公司(RCA)1970至1992年在台設廠,於桃園與竹北、宜蘭設廠生產電視機的電腦選擇器等產品,因使用三氯乙烯等溶劑,導致關廠後遭員工指控不僅嚴重污染土地和地下水,更造成上千員工罹癌、生病,至少221人因此死亡。529名受害員工及家屬提集體訴訟求償27億餘元,台北地院2015年4月17日判RCA與購併RCA的法商湯姆笙,須連帶賠償其中445人共5.6億元,判賠工殤人數與金額,均破司法紀錄。上訴後,高等法院今判RCA等4公司應賠償486人共7.1億餘元。

工傷協會與RCA員工關懷協會也在宣判前發出聲明稿指出,在二審結束前,有超過40名RCA員工關懷協助會員在入會後過世,也有許多受害人從可以講話,變成無法言語。而為爭一個公道,下午上百名RAC工殤受害人與家屬湧入高等法院等待法院的判決結果。受害員工提告主張,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在台設廠22年期間,使用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31種有機溶劑、焊錫,卻未善盡環境維護與污染管控責任,對員工也沒教導如何防護毒害,任由員工將極可能致癌的三氯乙烯與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隨意傾倒,導致廠區土壤與地下水遭受污染。此外,員工指控RCA未提供合法防護措施,廠房內也沒設置合法的排氣、換氣裝置,導致員工與家屬皮膚、呼吸曝露於高濃度有害有機溶劑及氣體中,甚至RCA以遭污染的地下水作為員工飲用水及員工餐廳飲用水、員工宿舍洗澡水,造成員工及當地居民罹患癌症風險高達0.3%(高於醫學上可接受的0.01%到0.0001%安全範圍),2004年提起求償案時,員工發現罹患癌症者多達1300餘人,其中200多人已死亡,人數陸續增加中。RCA則透過律師辯稱,員工指稱公司使用有機溶劑的種類、時間與事實不符,且RCA桃園廠使用的有機溶劑符合當時科技及專業最先進水準,員工並未暴露在三氯乙烯之下,且接觸其他有機溶劑也未達危險程度,員工罹病與工作環境沒有因果關係,求償金額的計算並無合理依據。台北地院審理認為,有機溶劑污染賠償案中,要以自然科學方法闡明因果關係甚為困難,若要求缺乏科學知識的一般人舉證更加不可能,且實務見解多認為,公害事件無須嚴密科學檢證,只要有「如無該行為,就不致發生此結果」的某程度蓋然性即可,也就是說,僅須證明RCA的行為所增加的危險,已達「醫學上合理的確定性」,無需進一步證明RCA行為造成員工罹病,因此前年判決RCA與湯姆笙,須連帶賠償445名員工或家屬共5.6億元。(丁牧群/台北報導)【更多新聞,請看《蘋果陪審團》粉絲團】
出版時間:16:09
更新時間:20:13
RCA工廠工人群聚高院聆聽判決後,召開記者會向大眾表達支持與謝意。林啟弘攝
RCA工廠工人群聚高院聆聽判決後高呼「立即賠償」訴求。林啟弘攝
RCA工廠工人群聚高院等候宣判結果。林啟弘攝
RCA工廠工人群聚高院等候宣判結果。林啟弘攝
RCA工廠工人群聚高院等候宣判結果。林啟弘攝



心得:
RCA事件不禁讓人想到資源分配不均、勞工環境差勁的台灣狀況。以RCA而言,女工努力為公司工作、於是公司有了收益,然而公司取得的收益並沒有平分給所有參與勞動的人,而是上位者取得大多數的利益。就連飲用的水也有差別:女工們喝的是受污染的地下水,上位者卻是喝醫護室裡的蒸餾水。

RCA關廠至今已經25年,最新的整治資料顯示必須到2018年才能夠完成。然而RCA整治計畫已超過10年,前後展延超過三次,雖能夠逐步恢復,但對當地人的健康以及生活早已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

第七週大事紀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農地種電」來真的 追日太陽能板 種出高經濟作物不是夢


2017年10月26日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假農作真種電」爭議不斷。被批種很差,光電業者有話要說,「不是不願種,是不會種」。綠源科技主動借地給桃園農改場測試作物栽培。經過6個月實驗,農改場評定仙草、文心蘭、蝴蝶蘭等14種作物均可在光電設施下達到七成產量。這項成果將提供給農民與光電業者參考。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綠源科技25日舉辦觀摩會,除農委會官員外,光電業者也到場參觀。綠源科技強調,追日系統遮蔽率低,適合農作。施工以打樁取代水泥灌漿,農地未來仍可恢復農用。光電業者也計畫成立平台,引入青農,希望讓農電雙贏。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位於雲林的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攝影:陳文姿

以農為本  不要的光才拿來發電 

綠源科技於2015年在雲林土庫設置太陽能追日農棚。總面積3.8分(0.37公頃)。2016年開始發電並種植火龍果跟無花果。2017年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改場合作,農改場借用1分地,進行18種作物的適應性評估。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賴信忠說明評估結果,蝴蝶蘭、文心蘭、香莢蘭(香草)、魚腥草等14種作物可再光電綠能設施遮蔽率40%的條件下,維持70%的產量。其中,溫室間隙的仙草產量甚至比北部多出五成。扣除生產成本後,每公頃產值可達80萬元。 
賴信忠表示,追日型太陽能的好處是遮蔽率低,光影隨日光移動,接收光度均勻對作物生長非常重要。此外,光線並非愈多愈好,以香莢蘭為例,光線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要加上遮蔭網。 
「既然要遮蔭,何不拿來發電?」賴信忠說,基礎點是以農業優先,「不要的光拿來發電」,農電共贏是可行的。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農改場試種的香莢蘭(前方)跟白鶴蘭因日照太強,而須加強遮蔭(綠、黑網布)。攝影:陳文姿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於雲林追日型太陽光電下種植無花果。攝影:陳文姿。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農改場試種的魚腥草與仙草(溫室內外均有)。攝影:陳文姿

光電農地提供土地  引入青農與技術共創三贏 

綠源科技綠色事業開發部經理陳采嶸說,雲林土庫場也曾找在地農民合作,但農民認為溫室綠能的種植跟傳統種植習慣不一樣,合作意願低,最後找上桃園農改場。農改場加入後,綠源科技也獲得技術協助。現在無花果已經順利生產,並出貨供應餐廳。 
「他們告訴我,無花果不能濕度太高,後來又發現舖米糠效果很好,我們是這樣一步一步學的。」陳采嶸表示。 
不會耕作、又找不到農民,這是許多光電業者的困境。數家業者打算聯合成立平台,分享種植經驗,也提供農地給青農。既協助青農入鄉,也解決業者的問題。 
「青農有理想沒經驗。他們一開始種不好,我們提供土地,甚至提供部分薪水,讓他們有基本收入。加上農改場提供技術輔導,我們也很放心。」陳采嶸說。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綠色事業開發部經理陳采嶸,展示追日型太陽光電的設施與作物栽培。攝影:陳文姿

農業與光電跨域合作   失敗經驗中找合作可能

 農地光電始爭議不斷。農委會前主委曹啟鴻指出,有不少「文青」反對太陽光電,但還是必須走出一條路來。當氣候變遷造成極冷或極熱,導致作物無法採收,也就無法照顧農民。
農委會企畫處長蔡昇甫致詞時也表示,以農業經營為前提,又能創造附加價值,農委會就該努力,但這需要農業與光電業一起付出。
農委會農試所作物組組長楊純明說明,配合不同地區的生產環境,農改場在主要農地光電區都有農作試驗,成果將提供給農民與光電業者參考。 
陳采嶸也說,擴大柱間距與太陽板高度後,農機具可以進入,有助於走向農業大規模生產。以水泥樁取代灌漿,未來容易移除,農地也可以恢復農用。只要有明確的法規與管理,就可能雙贏。
心得:
會想看這篇文章是因為被標題吸引的,知道發電的方法有很多,也看過農田能種很多農作物,但還真的沒看過能種電的。閱讀之後才發現原來不是那個意思,在農地架上太陽能板,幫一些不能長久日曬的作物遮光,而遮光的同時可以發電。
這也能說是一種共生,一種截長補短的方法。太陽能發電需要有空曠且無遮擋的地方接收陽光,而農田剛好很符合這個標準。新聞中也有提到這個方法起步和推動的過程困難,因為結合發電後的種植方法跟傳統的種植不同,所以不想要嘗試。嗯,的確很多新概念要型不容易,有些綠色的主意能成功但有些卻失敗了,就像做食物調查時我負責到有機這一部份的調查,有機這種概念在傳統農民中推行的確困難,因為有機的要求高,各類成本也不低,常常在知道標準後就退卻了。不過也是有人支撐下來了,如果有人願意努力,有人堅持著,那麼太陽能加農作的方法就能慢慢推廣,能幫忙產生更多乾淨環保的能源,也能使更多農田不在荒廢了。

第五次大事紀(第七周)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環衛專家:2015年全球約900萬人的提早死亡與「汙染」有關

時間:2017年10月29日
出處:關鍵評論網,時代雜式授權刊登,文:Alexandra Sifferlin,譯:許睿洋。(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81992)

內文:
環境衛生專家估計,2015年全球可能有多達九百萬人(占了該年度死亡人數的16%)的提早死亡(premature deaths)與汙染有關,而大多數的死亡案例肇因於空氣汙染。
該篇由逾40名國際衛生與環境專家撰寫並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採用「國際疾病負擔」(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旨在檢測人口間的動向與估計主要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及其成因)的研究數據資料。為了要估算因汙染相關原因而造成的死亡人數,該研究檢視了空氣汙然(包含被天然氣汙染的空氣、焚燒木頭、木炭或煤炭等)、水汙染(含有足以致病的穢物)、工作場所汙染(將員工置於有毒物質或如煤炭或石棉等致癌物質的工作環境之下)所帶來的影響。
2015年,因空氣汙染而死亡的人數約有650萬,其次是水汙染約有180萬人,工作場所汙染則造成將近100萬人死亡。而研究發現,因心臟病、癌症等環境引起的疾病所造成之死亡人數比愛滋病、結核病、瘧疾的總和還要多出三倍。
作者也發現,92%因汙染而死亡的人口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研究顯示,像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馬達加斯加和肯亞等開發中國家,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死亡人口與汙染有關。中國與印度則是2015年因汙染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分別造成180萬和250人死亡。然而該研究發現,在美國,空氣汙染於2015年也造成了超過155,000名美國人死亡。
該研究的領導人、也是國際非營利環保組織Pure Earth的主席李察・弗勒(Richard Fuller)說:「小時候當我還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很擔心汙染。西方世界隨後就沒那麼關注這件事了,轉而關心氣候變遷和其他議題。但在海外,其他國家可能甚至對汙染問題都還沒有什麼著墨。」
研究人員補充,他們的資料可能對此議題有所低估,而未反映出所有因汙染造成的疾病負擔。舉例來說,他們並未檢視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or)、阻燃劑、殺蟲劑等汙染物對人體健康與提早死亡造成的影響。弗勒表示這些健康議題缺乏足夠或品質夠高的數據資料。
那些擁有嚴重汙染疾病負擔的國家即是那些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該研究中指出,水汙染和空氣汙染對處於早期工業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非常常見,但沒有必要讓如此劇烈的汙染變成一種常規。弗勒說:「許多人都有的心態就是必須在汙染和工作之間擇其一,你必須讓經濟成長撐過這個骯髒的階段後你才有能力把它清乾淨,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代價」這樣的想法在現實中始終未被證明。而經有效管理的汙染緩減計畫能創造健康的經濟與長期的成長。」
汙染所帶來的影響總是不對稱地影響貧窮人口,因為他們有較高的機會在家中或工作場所中曝曬於充滿有毒化學物質的空氣與水源。
該篇研究的作者們認為這件事同樣不是無法避免的。包含美國在內的中高收入國家為了更乾淨的空氣與水資源皆已開始制定相關法律與規定。作者寫道:「它們的空氣與水質更加純淨,孩子的血鉛濃度降低了超過90%;不再有汙染物在其河流上燃燒,最可怕的有毒廢棄物回收場也有所改善。這些國家中許多城市的汙染程度減輕,且更適合人們居住了。」
該研究同時也對汙染提供了一些建議,包含將汙染作為國內與國際上的優先議題、調動汙染管制相關資金、建立監督系統與跨區域夥伴關係、將汙染緩減與非傳染性疾病打擊策略進行整合,以及對汙染與汙染管制進行更深的研究。
弗勒說:「我希望那些只求經濟發展的人能注意到這些問題,但願有人能給他們當頭棒喝。」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第五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只能焚化無法回收 3000人連署「不要免費小提燈」

時間: 2017/10/27
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新聞內容:
台北市政府發了20多年的元宵節「免費燈籠」,數量相當可觀。根據台北市議會提供的資料,2006年至2016年間,台北燈會一共發送197萬3000個免費燈籠及小提燈電池。有鑑於往往淪為「不拿白不拿」的浪費,於是有人在9月份提出「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的i-Voting提案,獲得社會大眾與環保團體大力響應,不到一個月就通過3000人附議的成案門檻。
26日在數十位家長與小朋友陪同下,i-Voting提案人、環團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帶著親子共同攜手完成的手作燈籠,前往北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北市府「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
記者會後,小朋友們於現場示範如何利用廢棄奶粉罐製作手作燈籠,呼籲柯市長一起支持停發免費燈籠的行動,但卻同時傳來柯市長堅持續發小提燈的消息,更已公開回應:「不用投(i-Voting)他也知道不會過,因為老百姓還是比較喜歡小提燈。」

記者會後,小朋友們於現場示範如何利用廢棄奶粉罐製作手作燈籠。
提案人吳怡蒨痛批,得知柯市長如此蔑視已獲3000多人附議i-Voting的民意,讓人感到非常心寒。她說,明知小提燈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卻不思積極改變錯誤的思維,甚至公開陶侃「投票不會過」,難道柯市長推動i-Voting是在玩假的嗎?難道台北市民的素質,在柯市長心目中是如此不堪?
吳怡蒨表示,追求環境永續已是普世價值,台北要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就應往對的方向前進,將串聯更多支持環境永續的家長與環保團體,全力推動讓i-Voting投票能成功過關,也呼籲台北市民共同支持,別讓柯市長把台北市民的素質給看扁了!

慶元宵不留垃圾,親手做創意無限

台北燈節一共發了多少盞「免費燈籠」?花了多少預算?除了花掉的預算之外,還衍生多少不必要的廢棄物呢?
吳怡蒨表示,以北市議會協助調閱的資料來看,自2006到2016這11年間,台北燈會一共發了197萬3000個免費燈籠,只要想到這些燈籠必須耗費多麼大量地球資源進行製作、包裝、運輸與發送,就讓人毛骨悚然,更遑論197萬3000顆小提燈電池與相關廢棄物對環境所衍生的嚴重污染,更是讓人冷汗直流。
吳怡蒨表示,提出這個不要免費燈籠的活動,並不是要為了反對而反對,是希望我們可以好好的想想,怎麼讓這個燈籠的生命延長?或是慢慢的導向其他方式來慶祝節慶。而身為一個母親,我也重視親子的互動及創意的發展,制式的燈籠只會扼止創意。
吳怡蒨表示,面對停發免費燈籠的民意,觀傳局長簡余晏曾回應:「為窮人小孩的笑靨會繼續發!」,著實是位內心溫暖、有愛心的政府官員,但更希望簡局長能更進一步了解,看到孩子的笑容還有其他更環保、更有趣的方式可以滿足。

民間團體發起不要免費燈籠的活動,並召開記者會。
吳怡蒨表示,經加總這11年來市府採購小提燈的決算金額,已高達4542萬7353元,如果能改由觀傳局、民政局、社會局等跨局處合作,每年元宵節前到社區舉辦「環保燈籠手作營」或「廢棄物再利用元宵創意燈籠大賽」,一起推動更有創意、更環保的元宵燈節,也能同時兼顧弱勢孩子的笑靨,會不會也是結合習俗、童趣、減塑、環保最面面俱到的好方案呢?

減塑環保慶元宵,有賴政府帶頭做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在海洋倡議的一次又一次的淨灘活動中,透過環境教育的行動,引發民眾反思,人類產生的垃圾問題已嚴重汙染環境以及造成大量生物的誤食及死亡。根據聯合國專家統計,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進海洋中,而這些塑膠垃圾產生的塑化劑,戴奧辛,毒素等經過食物鏈循環,所有生物無一倖免。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環境教育第六期總召黃嘉瑩表示,針對這次夥伴所提出的「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i-Voting提案,觀傳局曾於網頁上公開回應,以「採用環保材質、電池回收宣導」等說詞,來合理化續發免費燈籠的正當性,但這並非本次提案主要訴求「不要一次性用品」的解決方法。

環保材質假環保 塑料合成紙只能焚化無法回收

黃嘉瑩表示,提供免費燈籠其實是「供給」創造「需求」,很多人認為不拿白不拿,所以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下,就創造了假需求。不管這材質環不環保、可不可回收,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污染。
荒野保護協會環境守護培力志工游藝補充表示,這次面對要求停發免費燈籠的民意,觀傳局以:「2017台北燈節展出期間臺北市政府環保局特別辦理廢電池回收活動,鼓勵民眾資源回收,並於燈節期間回收共計1 498.1公斤之廢棄電池。」等語,來合理化「創造『假需求』」、「增加一次性垃圾」的惡行,顯見北市府在「落實廢棄物減量」的觀念上,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台北觀傳局提到這些燈籠的本體為「環保材質」,通過安全認證;但根據「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表示,這些所謂的環保材質,其實是由「碳酸鈣」加上「聚丙烯」製成的「PP合成紙」;作為一種塑料合成紙,研究員致電「環保署」及「台北市環保局」確認,都表示這是一種「不能回收」的材料,最終只有「焚化一途」。
心得:
  不得不說,小時候真的滿喜歡在元宵節時收到的生肖燈籠,對應著燈籠紙上的數字一拼湊,不到五分鐘便能組出一隻兔子、一隻羊又或是一隻龍,回首那童年中的燈籠還是帶有一種對於童年時光的嚮往...但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年復一年發放的燈籠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摧殘,以及人類喜新厭舊的本性,依然有被淘汰的一天,那它們將何去何從呢?
  透過這一篇報導我們便得知,原來製造燈龍的原料是塑料紙,換言之,就是不能透過自然環境自我分解的材質,在不能掩埋的情況底下,唯有透過送進焚化爐燒成灰分解一途,這不過是生肖燈籠一部分的外部成本而已,各位也別忘了裝在燈籠中的電池對自然環境的威脅也不容小覷,那一顆電池小歸小,但每年發放
197萬3000個燈籠,當中有3顆電池,光是這樣九已經使用了591萬9千顆了,如此龐大的數量,一但民眾為妥善分類,任期流入河川、海洋後果會不堪設想。
  綜合以上所述,生肖燈籠固然乘載著筆者許多的童年回憶,然而其造成的外部成本卻是如此的龐大,我認為台北市政府還是不發放,對於民眾的健康及納稅錢著想也是個不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