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第二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印度教慶典過後 河道滿是垃圾、神像和花束


時間:2017/10/0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南亞大型宗教節日的環境影響越來越顯著。就在上個週六,一年一度的印度教慶典結束後,德里一條主要河流充斥著祭祀用的鮮花、塑膠垃圾、碎片和數百尊泡水的神像。
此外,去年11月排燈節期間,印度半島各地施放數千個煙火,空氣污染之嚴重,連德里的學校和建築工地都被迫關閉。去年孟加拉「宰牲節」(Eid al-Adha)期間,首都達卡大雨和排水不良加上成千上萬動物被宰殺,街頭出現「血流成河」的景象。
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印度教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歡慶女神節 浸禮儀式污染河流

在「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期間,印度半島各地的印度教徒為慶祝杜爾加女神戰勝水牛惡魔Mahishasura,舉行為期十天的大規模浸禮儀式。
9月30日這天,印度教信徒們一如往年,載著無數個造型精巧的杜爾加女神像——通常描繪為有10隻手臂並騎著一隻獅子——在城市和鄉村間遊行,最後將神像投入水中,象徵著女神返回神話中位於凱拉什山家的家。
但慶典結束之後,河道上總會遍佈碎片、垃圾和鮮花,尤其是在德里這種人口密集區,其主要河流亞穆納河(Yamuna)已經是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節日慶典無統一管理 法院禁令也失效

印度法院試圖禁止將非生物降解材料(如石膏)製成的神像丟到水中,以減輕環境負擔。在德里等多個城市,只能在河道設有圍籬的特定地區進行投水儀式,以防止垃圾流入環境。
但是,致力於立法控管宗教儀式的環保律師烏帕德希亞(Sanjay Upadhyay)表示,印度首都法院的命令鮮少被落實。烏帕德希亞說,「沒有機制去檢查神像是否可生物降解,或是在投水儀式前是否確實去除了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此外,杜爾加女神節後的清理工作也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
慶典結束後,亞穆納河上布滿垃圾。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投水儀式的歷史至少可回溯至14世紀,但是烏帕德希亞表示,現代儀式的規模絕對超越了亞穆納河所能負荷。「這完全是數字的問題。我們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德里是一個龐大的地方。這儀式規模龐大,卻幾乎沒有被管理。」他說。
上個月,紀念印度教象頭神的10天節日也在亞穆納河舉行投水儀式。
心得:
看到印度的河川因為傳統節慶而受到汙染,讓我想到台灣也有一樣的情形。因為印度有他們信仰的宗教,所以慶祝這種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印度的人口又多,造成汙染的規模肯定又更大。台灣也一樣,初一十五會拜拜,較大的節日會燒金紙,元宵會放天燈,雖然經過政府的宣導之後,大家比較有環保的意識,但其實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還是覺得一定要燒金紙才能展現誠意。雖然不然干涉別人的宗教信仰,但是政府應該為了環境定出配套措施,並請認真的去落實,這樣才可以讓人民可以慶祝節慶,卻又不會汙染環境。

第四週大事紀

政二A 邱庭緯 05114105

引入離岸風電技術 哥本哈根建設基金、中鋼簽備忘錄

時間:2017/10/0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積極布局台灣離岸風場的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辦公室昨(6)日正式揭幕,同時宣布將與中鋼合作,共同開發彰化外海29號風場。


中鋼表示,將透過合作案借重CIP在離岸風場開發的經驗,也為離岸風機技術與產業鏈在地化鋪路。CIP目前爭取的三個離岸風場都還在環評階段,如能順利取得開發許可,加上中鋼的合作案,風場將達到四個,裝置容量共2000MW。

(左起)DGA 、中鋼公司、CIP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攝影:陳文姿


中鋼、CIP、DGA共同合作  用市場換技術與經驗

中鋼6日與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旗下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III K/S(CI III)及三菱商事子公司香港Diamond Generating Asia(DGA)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共同開發彰化外海29號風場。

29號風場即為中鋼投資的「中能離岸風力發電開發計畫」,總裝置容量500MW,9月29日剛通過環評初審。中鋼引入丹麥CIP與DGA,主要是借重外商在離岸風場的開發經驗。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坦言,從風場先期設計規劃、投資規劃、到運維規劃,台灣還欠缺很多技術。中鋼才剛開始踏入離岸風電領域,又負有本土化的任務,必須找到好的廠商共同合作,這是「用市場換取技術」。


29號風場建設經費估計約900億,三家公司投資比例都還未定,風機廠商也未選定。中鋼執行副總經理王錫欽說,有決心與中鋼的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Wind-Team)合作,加強產業鏈在地化,將會是評估風機廠商的重點。


丹麥CIP在台辦公室揭幕 強調在地化合作

CIP從去年八月開始加入台灣離岸風電市場,積極爭取彰化外海27號(彰芳)、28號(福芳)與西島離岸風場的開發。目前三個風場都還在環評階段。

布局14個月,CIP台灣辦公室6日正式揭幕,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能源局長林全能等政府官員與眾多投資夥伴均出席典禮。


CIP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Jesper Krarup Holst)表示,三座風場裝置容量共1500MW,預計可供140萬戶以上的家戶用電。CIP有工程的能量,也有財務實力,「CIP努力爭取,不會缺席」。


侯奕愷說,CIP重視在地廠商合作並積極培育在地人才。五月就與台船簽署合作備忘錄,予以台船優勢供應權;九月與彰化縣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發展彰化運維碼頭。CIP也計畫跟彰化建國科技大學合作,培育彰化子弟,特別是漁民子弟,成為未來風機與風場運維的技術人才。


由於台灣綠色電力也在爭取的27、28號風場,形成二家業者競爭的場面。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表示,將以先通過環評的業者為主。此外,離岸風機潛力場址與非潛力場址均必須於年底前通過環評。未完成環評的風場將由能源局收回,另行規劃區塊開發。


心得:延續我上週所做的大事紀,離岸風電技術或許可以替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能源問題提供解答。正如我先前所說的,因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先天能源資源十分缺乏,綠色能源的研發及設置就顯得不可或缺,尤其是風力發電這部分。而引進國外的技術與經驗,將此用來培育在地人才,我相信這對台灣往後的綠能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第二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09/28  FANS

https://www.taiwanfansclub.com/article-1268865-1.html

大量綠海龜遭剖腹取卵丟棄沙灘,排除其他動物所殺更像人為 ...

大量綠海龜遭剖腹取卵丟棄沙灘,排除其他動物所殺更像人為


當地時間9月27日,馬來西亞沙巴的海岸驚現至少10具海龜屍體,相信它們在上岸產卵時,被活生生地剖腹取卵後棄屍海灘。它們的屍體腹部朝上,腹中空無一物的呈現軟塌狀態,死狀恐怖。當地官方認為,這些瀕危的綠海龜應該不是遭其他動物所殺,事件更像人為


大量綠海龜遭剖腹取卵丟棄沙灘,排除其他動物所殺更像人為


綠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亦稱海龜,是各種海龜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其成龜背甲直線長度可達90到120厘米,體重可達100千克以上。因其體內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葉綠素而得名。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大量綠海龜遭剖腹取卵丟棄沙灘,排除其他動物所殺更像人為


綠海龜和其他海龜一樣,除了上岸產卵外,終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渡過。它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並產卵於溫度達25℃以上的沙灘。為草食性動物,是海龜裡唯一攝食較多海藻的種類。覓食區多為海草豐富的淺水區。幼龜偏肉食性,長大後變為雜食。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也就是這一習慣讓人有了可乘之機。發生如此令人心痛憤恨的一件事。


大量綠海龜遭剖腹取卵丟棄沙灘,排除其他動物所殺更像人為


動物是人類的夥伴朋友,我們不求自己能夠救助供養它們,但也該盡自己的所能去保護它們,我們指控厭惡偷獵者的罪惡行徑。也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力度,給這些海龜和關注它們的人們一些交代。


心得: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着自然,這些海龜的受害之因,無非是我們對保健、信俗、醫療研究所致。
        當我發現這件事件時,大多的媒體都是遣責相關部門,未有做好保護措施,未有中立地報導事件。這讓我十分不解,也使對這些「正義」國家感到可笑。面對這種怖情況,我們不該憤怒,而是反思白身。
        當我們尋找低價藥物時,商人為了「滿足」我們,便會以非正途手段,收購相關原材質。這正是助長不法之徒,促成事件之因。
        購物時,我們應考慮的不只是身上的「錢包亅,而是這件商品的必要性。動物沒有能力消除商人,但我們消費者有能力。我們的一個小決定可以改變一個物種的命運,更是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第三周大事記

郭力昕/用身體抵抗,以影像吶喊──林泰州的影像行動主義


哲學系三年級 王貝予 04113057
出處: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my-body-is-an-air-quality-monitoring-station (報導者)
間:2017/7/18
內文:
這是一個益發以影像和鏡頭理解世界、決定行動方向的時代。就認識、行動與政治效應而言,影像如同網路新科技,既能覆舟亦能載舟。視覺藝術家林泰州近年以藝術實驗手法,針對台灣空污問題的一系列長短紀錄影像創作,以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正是這樣一種值得關注、討論和爭辯的影像行動。
先將鏡頭朝向世界。撰寫此文之際,南極半島邊緣自2011年開始出現裂縫的拉森C冰棚整個斷裂,形成一兆噸、約莫六分之一個台灣大小的冰山。
專家憂慮,繼地球暖化、海洋溫度上升而崩解融化的拉森A與拉森B冰棚之後,拉森C冰棚的斷裂,是否成為南極洲冰棚終將全部裂解之全球地理災難的前兆。而在此之前不久,被左翼網路媒體World Socialist Web稱之為「反動剛愎豬頭」(the reactionary pig-headedness)的川普總統及其行政團隊,今年6月初卻悍然宣佈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保護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
再將鏡頭轉回台灣。被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見證的一些破壞環境的案例中,清境農場的違建民宿試圖就地合法,而長期排放致癌廢水污染後勁溪的日月光半導體K七廠,被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逾億元之後,今年6月卻被最高行政法院判環保局應返還罰款。至於在影片中濫採東部山區礦土的亞洲水泥太魯閣礦場,則讓齊導演在繼續拍攝《看見台灣II》素材時感慨的說,「(亞泥)比5年前挖得更深!」
齊柏林在今年6月10日記錄工作時不幸墜機遇難,令人錯愕,全國哀悼。蔡英文總統感性的說,台灣失去了一雙「神的眼睛」。被齊導演看到愈挖愈深的亞泥頓成眾矢之的,反亞泥的連署達21萬人,反亞泥大遊行聲勢浩大。然而,經濟部礦務局已在這些行動之前,先迅速通過了亞泥採礦權展延20年的許可。在各界悼念齊柏林英年早逝和反亞泥的熱潮同時,雲林縣政府於6月12日不聲不響的核發給六輕13張展延許可證。除了在地環保團體的抗議與一點點的新聞之外,沒有多少人關注這件事。
台灣也許失去了一雙令人不捨的「神的眼睛」,但是這個國家仍有很多雙「人的眼睛」在記錄、揭露、控訴無所不在的空污,和各種環境破壞問題。
從認識問題和產生行動的意義來說,這些人的眼睛其實更為重要與珍貴。這樣具有標竿價值的影像紀錄典範,最為人熟知的,首推長期記錄環境題材的先行者柯金源導演;他的《福爾摩沙vs福爾摩沙》詳細回溯台塑石化對台灣的污染歷史,《空襲警報》則繼續調查石化業製造的嚴重空污。此外,導演紀文章記錄鹿港環保團體反「彰工火力發電廠」的《遮蔽的天空》,與林家安記錄反六輕與八輕的《天堂》,都是貼近土地與問題的影像行動。

林泰州導演近年的影像創作,更是值得重視的一個行動典範。林泰州早年在英國學習影像創作,回國之後在雲林科技大學任教,安身立命於雲林斗六,教學之外從事實驗影像與裝置實驗等當代藝術創作。2、3年前發現自己的肺部長出肺結節,以及雲林重污染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人罹癌之後,林泰州的創作轉向對空污製造者宣戰的影像行動。他與資深紀錄片導演蔡崇隆等人成立「PM2.5影像行動小組」,聯合製作並巡迴放映了「脫口罩!找藍天」共20部短片的影像行動計畫。
林泰州對反空污的影像行動幾乎無役不與,在他這次北美館的展出作品裡,除了將鏡頭指向雲林麥寮工業區,創作了多部短片、裝置影像,與一部紀錄長片,他的影像也協助台灣各地反空污的行動,包括高雄大林蒲的音樂人集結抗爭行動,台中地區環保團體抗議台中火力發電廠、中科擴廠、中龍鋼鐵等主要的空污或水污染源,與台北地區的空污情況。
他的個展不僅展出創作影片與裝置影像,還陳列各種環保書刊、環保署的公聽會資料、六輕提供的擴廠資料、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對六輕與大城鄉污染的研究論文、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對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研究論文等等的延伸閱讀資料。
很顯然,林泰州在北美館的這項個展,目的不在於以空污為題材進行他的當代藝術創作,而更希望以美術館作為發聲場域,大聲疾呼更多民眾正視空污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同時有著顯示林泰州藝術表達掌握力的作品,例如入圍2016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短片《看不見的鬼島》,也有許多刻意以包括閃爍畫面、大量煙囪廢氣或工廠疊影、正負影像翻轉效果、黑白彩色影像切換,或者顛倒石化工廠等等「故意粗糙化」的美學手法,急切地要求觀者在不愉悅的影像中,面對那些無法讓人審美地凝視的受害者、污染者,或讓人活不下去的環境,例如他最新完成的紀錄長片《那煙燻濕了你的眼》,即是如此的表現風格。
也許這才是林泰州展覽最重要的訊息:石化業與火力發電廠造成的空污,不能只是藝術表現的一個題材,也沒有那種奢侈的時間或心情,好整以暇地對它進行「美麗與哀愁」式的喟嘆。它是人類生死交關、物種存亡絕續的最迫切的政治問題。如同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在近作《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的提醒,「氣候變遷並不是我們加進憂慮清單的一項『議題』,列於醫療保健和稅收旁邊」。在《那煙燻濕了你的眼》裡,「雲林淺海養殖協會」的吳日輝先生說,「為什麼一個企業可以如此的囂張?這個企業的囂張的基礎是從哪裡來的?」我認為這是每一個台灣公民需要逼問自己的問題。
《天翻地覆》推薦序作者之一林宗弘教授點出克萊恩論著的一個重點訊息是,主流社會裡討論空污、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問題,主要在於他們不挑戰大財團的市場壟斷,和財團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利益交換或勾連,只是避重就輕的談一些零碎化的綠色方案或氣候慈善行動;這些與財團政客妥協的「綏靖」方案,不可能對環境危機真正有用。克萊恩指出,挑戰、揚棄資本主義與開發主義那套價值系統,並且從企業手中奪回政治權利,轉移到社區、民間組織,和在環境破壞中首當其衝的大多數人民,才是集體的救贖之道。
林泰州以他的身體作為空污監測站,以他的影像作為環運擴音器,在其影像作品中聲嘶力竭的傳播環境危機的訊息。如果我們依然無動於衷,或者不覺得問題有這麼嚴重,那麼這樣的反應或認識,也許就悲哀地回答了前述吳日輝的問題。癱軟在消費資本主義中的人必須意識到,只有當更多的你我決心站起來集體行動,改變環境和自己的處境,才能看到可期待的未來。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即日起至9/17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文與展覽專輯同步刊登。)

心得:
這是我在九月份開學前到北美館參觀的展覽,一進到展覽室播放的影片是上頭的Youtube,直至現在每當我再次觀看影片時,還是十分震撼和難過。雖然文章發表的時間不在本周,但因為林泰州導演表示過去的巡迴效益不大,鮮少人來前來關心,所以才會向北美館申請展場,希望投透過人潮較多的特點,讓無論只是來散步、放鬆或者特地來看展覽的民眾,或許能「剛好」走進來,接觸到此議題。而我也是如林導演所設想的觀眾其中一位,單純只是來北美館閒晃,而意外走入林導的展覽中,這也是我為何想在大事紀中記錄與分享的原因,期待在林導付出心力的同時有更多人可以關注。
我本身從小就住在高雄,我住在楠梓區的後勁,鼎鼎大名的煉油廠從小陪我長大,就連我所就讀的高中,身前也是由煉油廠所建設的國光中學,然而,現今已由國家接手改為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但許多人對於中山大學附中的名字並沒有記憶,必須向他人解釋其身前為國光中學、冠上與中油的連結才能理解。原因是煉油廠對當地人而言早已深根在我們的腦海中,無論是其附屬的中學、小學、幼稚園,或是附近的宿舍,我們揮之不去對煉油廠的「印象」,甚至是依賴。可是我們的居民期待,期待有那麼一天我們再也不會看見工廠爆炸案的新聞又發生、再也不用忍受工廠在半夜大量排放廢氣、再也不想被國家欺騙與背叛,將說好的停廠無限期延後。同時我們又期待著我們的社區後勁可以隨著反抗的浪潮轉型,能以德國工業區轉型為借鏡,為後勁帶入新的契機。
而這是為何當我看見林泰州導演的展覽時,有很深的感觸,其展覽與我自己的連結幾乎可以說是重疊的。雖然我不是雲林、彰化的居民,但我們都在述說著同一件事情,也就是重工業如何犧牲當地居民的健康。我必須誠實地說,當我看見此展覽時,我深感資源分配不均,以我自己出生的高雄市而言,高雄嘗試從重工業轉型迎向海港城市,原因是高雄曾經為台灣大二大城,能分配到較多的國家預算中,但是雲林和彰化可能就沒有那麼幸運,即使國家給予預算期待能在當地進行轉型,我們都可以在林導的展覽中看見,那些公務員的官僚與腐敗,貪污與怠惰,罔顧土地上的居民。
我想在環境議題中,此議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應受關注的一環。環境與環保等問題,應是每個人的責任,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專家與學者投入,協助台灣重工業的轉型,也希望國家願意花錢,且人民在乎自己的健康與環境的連結,無論是哪個縣市的人民,而不再是犧牲某些特定地區的居民與土地。
「癱軟在消費資本主義中的人必須意識到,只有當更多的你我決心站起來集體行動,改變環境和自己的處境,才能看到可期待的未來。」(引用上述自文章)

第四周大事記

新聞標題:   護生態!觀光區擬收「保育費」 最快年底上路
 (政四B 蔡昀珈 03114244)

新聞出處:   民視新聞(網路影音新聞)/Yahoo新聞網頁節錄


時間:   2017/10/07


文字內容:
      國慶連假,各地風景區湧現遊客,但最快年底,可能要多付一筆費用,交通部預告首創「觀光保育費」,觀光地區、風景特定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得收取「觀光保育費」,依旅客人次從30元到最高2百元不等,「專款專用」在景點生態維護及保育上。
遊客人手一機,搶拍日月潭晨曦乍現美景,連假總是有萬名遊客湧入的日月潭;或是搭著小火車,穿梭於山林間的阿里山,最快年底可能要收保育費,遊客能接受嗎?
有人覺得久久來一次,收費沒關係,也有國外遊客覺得不合理。但觀光景點人多,難免對環境造成破壞,立院去年底通過「發展觀光條例」修正,未來觀光地區,國家級、縣市級風景區和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可依年觀光人數,收最低30元,最高200元的保育費。
包括台南安平,國家級風景區包含東北角、花東縱谷、馬祖等等,甚至到烏來老街等,也得付錢,因為是縣市級風景區,而綠島也可藉由收費保育海洋生態。
綠島大力支持,就怕海洋生態被破壞,而宜蘭本來就有不少風景區採收費制,對於生態保育費樂觀其成,但還是有些風景區店家擔心遊客銳減,會衝擊生意,去哪玩都要錢,民眾未來想出遊,恐怕得掂掂荷包,才能玩得盡興!
心得感想:
      人類,的確是地球生態最大的破壞者。有人類的地方,就無法避免的會有生態破壞,人們喜愛的觀光區域更是無法避免群眾的有意無意損害,但我認為收取保護費這樣的政策還是不太說得通。無意的損害可以說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有些特別脆弱的保護區域已經有參觀人流限制的措施了,如果加強對於刻意破壞者的取締並且收取罰金那就算了,無差別的向人們收取保護費?這對於一直以來都非常愛護大自然的遊客來說一點都沒有意義還損及他們的財產權利,相信這個政策必會引起反彈,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要再做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