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第五次大事記

「農地種電」來真的 追日太陽能板 種出高經濟作物不是夢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7/10/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假農作真種電」爭議不斷。被批種很差,光電業者有話要說,「不是不願種,是不會種」。綠源科技主動借地給桃園農改場測試作物栽培。經過6個月實驗,農改場評定仙草、文心蘭、蝴蝶蘭等14種作物均可在光電設施下達到七成產量。這項成果將提供給農民與光電業者參考。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綠源科技25日舉辦觀摩會,除農委會官員外,光電業者也到場參觀。綠源科技強調,追日系統遮蔽率低,適合農作。施工以打樁取代水泥灌漿,農地未來仍可恢復農用。光電業者也計畫成立平台,引入青農,希望讓農電雙贏。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位於雲林的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攝影:陳文姿

以農為本  不要的光才拿來發電 

綠源科技於2015年在雲林土庫設置太陽能追日農棚。總面積3.8分(0.37公頃)。2016年開始發電並種植火龍果跟無花果。2017年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農改場合作,農改場借用1分地,進行18種作物的適應性評估。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賴信忠說明評估結果,蝴蝶蘭、文心蘭、香莢蘭(香草)、魚腥草等14種作物可再光電綠能設施遮蔽率40%的條件下,維持70%的產量。其中,溫室間隙的仙草產量甚至比北部多出五成。扣除生產成本後,每公頃產值可達80萬元。 
賴信忠表示,追日型太陽能的好處是遮蔽率低,光影隨日光移動,接收光度均勻對作物生長非常重要。此外,光線並非愈多愈好,以香莢蘭為例,光線太多反而會造成傷害,要加上遮蔭網。 
「既然要遮蔭,何不拿來發電?」賴信忠說,基礎點是以農業優先,「不要的光拿來發電」,農電共贏是可行的。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農改場試種的香莢蘭(前方)跟白鶴蘭因日照太強,而須加強遮蔭(綠、黑網布)。攝影:陳文姿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於雲林追日型太陽光電下種植無花果。攝影:陳文姿。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農改場試種的魚腥草與仙草(溫室內外均有)。攝影:陳文姿

光電農地提供土地  引入青農與技術共創三贏 

綠源科技綠色事業開發部經理陳采嶸說,雲林土庫場也曾找在地農民合作,但農民認為溫室綠能的種植跟傳統種植習慣不一樣,合作意願低,最後找上桃園農改場。農改場加入後,綠源科技也獲得技術協助。現在無花果已經順利生產,並出貨供應餐廳。 
「他們告訴我,無花果不能濕度太高,後來又發現舖米糠效果很好,我們是這樣一步一步學的。」陳采嶸表示。 
不會耕作、又找不到農民,這是許多光電業者的困境。數家業者打算聯合成立平台,分享種植經驗,也提供農地給青農。既協助青農入鄉,也解決業者的問題。 
「青農有理想沒經驗。他們一開始種不好,我們提供土地,甚至提供部分薪水,讓他們有基本收入。加上農改場提供技術輔導,我們也很放心。」陳采嶸說。 
20171025雲林 追日光電溫室農作
綠源科技綠色事業開發部經理陳采嶸,展示追日型太陽光電的設施與作物栽培。攝影:陳文姿

農業與光電跨域合作   失敗經驗中找合作可能

 農地光電始爭議不斷。農委會前主委曹啟鴻指出,有不少「文青」反對太陽光電,但還是必須走出一條路來。當氣候變遷造成極冷或極熱,導致作物無法採收,也就無法照顧農民。
農委會企畫處長蔡昇甫致詞時也表示,以農業經營為前提,又能創造附加價值,農委會就該努力,但這需要農業與光電業一起付出。
農委會農試所作物組組長楊純明說明,配合不同地區的生產環境,農改場在主要農地光電區都有農作試驗,成果將提供給農民與光電業者參考。 
陳采嶸也說,擴大柱間距與太陽板高度後,農機具可以進入,有助於走向農業大規模生產。以水泥樁取代灌漿,未來容易移除,農地也可以恢復農用。只要有明確的法規與管理,就可能雙贏。
心得:
我們政府現在不斷在推廣再生能源,但其實除了資金方面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要找到一個可以開發的地方,而同時人民願意供政府使用的,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鄰避效應。這或許也是台灣人民的一個問題,曾經看過一篇報導,德國人有風力發電廠...設在家裡附近,政府給予他們補助,或是在電力方面給予優惠,德國人是願意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國家必要的開發,相對的,台灣就不是如此,是政府政策上沒有好的規劃,也可能是政府沒有給人民正確的觀念,也或許政府給人民的補償並不讓人民滿意,這都是政府跟我們人民要去探討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