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第七週大事紀

政二A 邱庭緯 05114105

新加坡將凍結路上汽車數量

時間:2017/10/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購車最昂貴地方之一的新加坡,將要凍結私家汽車上路數量至少兩年。亞洲許多城市交通阻塞日益嚴重,也罕見新加坡這樣的作法。

法新社報導,新加坡政府說,所有轎車與摩托車一年成長0.25%的成長上限,將從明年2月起歸零。在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保證在公共交通網路上投資數十億元。

這項新措施把新加坡原本嚴控車輛成長的作法進一步擴大,讓全國560萬人免受塞車之苦。新措施預定2020年進行成效檢討。

除了控制上路的汽車數量外,為期十年的特別通行證必須和車子一起購買,使得汽車價格飆升,一輛超過11萬新幣(約新台幣240萬元),大約是美國車價的4倍。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新加坡將凍結路上汽車數量

時間: 2017/10/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購車最昂貴地方之一的新加坡,將要凍結私家汽車上路數量至少兩年。亞洲許多城市交通阻塞日益嚴重,也罕見新加坡這樣的作法。
法新社報導,新加坡政府說,所有轎車與摩托車一年成長0.25%的成長上限,將從明年2月起歸零。在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保證在公共交通網路上投資數十億元。
這項新措施把新加坡原本嚴控車輛成長的作法進一步擴大,讓全國560萬人免受塞車之苦。新措施預定2020年進行成效檢討。
除了控制上路的汽車數量外,為期十年的特別通行證必須和車子一起購買,使得汽車價格飆升,一輛超過11萬新幣(約新台幣240萬元),大約是美國車價的4倍。

心得:這個做法算是極端的政策。一般城市交通的問題,私人用車過多導致的交通阻塞,是以鼓勵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興建道路來解決。但是這也是個好方法,因為除了上述辦法以外,增加使用私人用車成本,甚至把轎車與摩托車成長上限歸零都是可以減少交通用車的。要注意到的一點是,民眾對此的看法是如何?先不說以新加坡的角度來看人民能不能反對,政府間接或直接讓汽車價格飆升,或是嚴格控制人民的車輛,這些作為有沒有問題是值得討論的。

第五次大事記

砂石政策環評走完 未來陸砂可能年採2300萬噸


時間: 2017/10/24
出處:環球資訊中心
環保署24日完成「砂石開發供應政策環評」,確認了從開採河砂轉為開採陸砂的方向。未來中長期,陸砂將是主要的砂石供應來源,可能將年採近1000萬噸至2300萬噸的陸砂。

DSC00423
24日環署完成砂石供應政策環評。賴品瑀攝。
不過,擔任會議主席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直言,對經濟部礦業局所提的說明書仍是不滿意,認為一味的強調台灣對砂石的需求量、開採的必要性,但對於環境的衝擊,卻沒有提出系統性的減輕對策。這樣的政策環評審即便審過了,恐怕也不會帶來幫助,將來環保署面對個案礦場的環評案,還是得嚴格審查,不太可能有例如不用表訂進二階等的優待。
砂石的開發供應,在2006年遭環署公告應進行政策環評。不過,直到2015年經濟部才動起來,進行範疇界定會議與公聽會,環署在2015年2月與11月舉行兩次初審,時隔近二年才進行第三次會議。
礦務局強調砂石是建設國家的基本材料,不管是造橋、鋪路、蓋房子都必須使用砂石,也因此,大部分的國家都不願出口砂石。鑛業協進會榮譽理事長蔡穗強調,目前台灣進口的砂石有98%來自中國,但中國自身建設不斷、現在與台灣「不太好」,2007年中國曾禁出口,就導致台灣砂石價格飆漲,因此經濟部提出砂石長期穩定供應策略,也就是逐年降低進口比例,改以開採本地的陸砂代替。
據礦務局的資料,台灣的砂石總供應量每年8萬多噸,來源中,過半來自河川砂石,其次是營建剩餘土石方2成、進口砂石近2成,接下來礦區礦石約3.4%、陸上與海域的土石採取僅0.8%。
河川砂石來自疏濬,平均年供應4540.9萬噸,但礦務局指出,其他來源都面臨日益減少的狀況,例如營建剩餘土石方減少、礦區申請不易、進口砂石高比例依靠中國、遠距離運輸不節能,海砂又有需要除鹽、品質不足營建用途等問題。
再加上前瞻基礎建設,礦務局算出未來六年,平均有7400萬公噸砂石的需求,然而以去年國內自產砂石5093萬噸的供應量來看,將會有2307萬公噸的缺口,雖然可以設法增加進口,但也需規劃開發陸上砂石。礦務局提出三種方案,包括維持進口、逐年減少進口、無法進口,不過結論都導向開發陸上砂石,只是量從966萬、1266萬到2361萬公噸的差別。
礦務局大談需求量、強調開採陸砂勢在必行,但對於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沒有提出具體的對策。環評委員王文誠認為,可以認同不該進行進口,但礦務局應該要提出將如何減輕衝擊,尤其要對社區溝通、交通影響兩大課題交出具體的規劃。
李錫堤也指出,雖然經濟部提出前瞻建設將有每年400萬噸砂石的需求,但反過來說,前瞻的水環境建設,例如人工湖、越域引水等等計畫,也都會產生大量的土石方,兩者應該互相結合起來思考。詹順貴也提醒經濟部,應該協助礦務局盤點類似的計畫可能帶來的砂石。

心得:砂石的用途很廣,造路建樓都少不了它。有些不肖分子為了龐大的經濟利益,亂採砂石,結果採出大問題,連累大家都跟著受罪,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各條河流有各自的特性,採集河流的砂石會改變河道的形狀以及河床高度,可能因而導致河面下降,瓦解了河流原本微妙的平衡,導致水流下刷力量增加,河道改道,河床裸露;只要大雨一來,巨石砂土滾滾而下,沿岸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脅,河岸的動、植物同樣在劫難逃。

不光如此,挖掘砂石後留下的大坑小洞,改變了流水速度與水底環境,有些魚類因此無法產卵、生存,可以說整個河川生態都受到了衝擊。現在又要從陸地上開採砂石,這篇是一個經濟跟環境的一個矛盾,要建設需要砂石,我們開採的砂石數量就是有限,我個人覺得不可能完全沒有進口砂石,台完就那麼小而已,不進口,我看未來我們有那些自然災害會越來越嚴重而已,現在都動用到陸砂了,河床下的砂石是多久留下產物,我們不斷的開採,我們不應該是因為問題已經到了才在想解決辦法吧,砂石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要開採前環評真的要好好嚴格把關,政府的政策也要好好規劃才行。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A 周承翰 05114115

英加發起「減煤電競賽」 邀各國爭奪盟主寶座

時間:2017/10/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承諾2025年消滅煤電,加拿大則是2030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和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9月協議聯手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淘汰煤電。11日兩國公開呼籲其他國家,一同加入他們的減煤電挑戰賽。

荷蘭有三座新建燃煤電廠面臨提早關門的命運。圖左的Maasvlakte 3 電廠即為其中一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kimedia/Zandcee(CC BY-SA 3.0)

煤電是最髒的發電方式 英加聯合呼籲停用

現加拿大環境部長「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部長麥克納(Catherine McKenna)和英國氣候大臣氣候大臣裴利(Claire Perry)在倫敦議會大廈會晤後發布聯合聲明,呼籲終止使用煤電這種最髒的發電方式。
聲明指出:「將無減量技術的煤電從能源結構中淘汰,以更乾淨的技術取代,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社區健康、造福世世代代。」
燃煤在這兩國的能源結構中佔比約9%,並不算大。加拿大的水力發電佔比已達59%。在英國,煤引發工業革命的第一站,歐盟污染規範和國內碳價下限正在迅速淘汰燃煤的使用。今年,隨著再生能源影響力日益增長,英國度過第一個所有煤電廠都不營運的夏季。
麥克納和裴利說:「我們努力進行分內工作,但我們也知道,必須加快國際社會的能源轉型。所以今天我們宣布,加拿大和英國要號召世界各國加入減煤電挑戰賽,爭奪盟主寶座。」
聲明中的「無減量技術」指的是沒有碳捕捉和碳封存(CCS)這兩種減少電廠排碳的技術。CCS目前尚無商業規模運作。

加國減煤 繼續使用石油、天然氣 

不過,英國和加拿大都有重要的非煤化石燃料產業,而且持續受政府支持。英國最近宣佈為北海石油勘探提供500萬英鎊的資助。
加拿大從焦油砂中提取重油,這也是一個大量排碳的技術。同時加國計劃舖設許多管道以將重油運送到其他市場。
麥克納10日在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為此辯解:「短期內我們會繼續將資源投入市場,繼續使用石油和天然氣...我的勝選代表了加拿大民意,包括焦油砂工人」。

發展中國家:富人要先停用煤

部長們沒有具體說明哪些國家被視為可能的聯盟成員。荷蘭的可能性相當高,因為該國11日宣佈在2030年之前淘汰煤。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加入英國和加拿大在政治上和技術上都沒那麼容易。發展中國家認為,富人有責任要先停止使用煤。印度政府則堅持要繼續燃煤數十年。
英加聯盟將於11月在德國波昂舉行的COP23氣候談判中啟動。在德國,燃煤發電仍佔40%。16日這周,德國左派和右派政黨左右和解,開始談判建立聯合政府。淘汰燃煤將是個棘手的問題。
德國綠黨向媒體表示,聯合政府一定有氣候對策。總理梅克爾在這一點上必須與自己所屬保守黨對立,對能源轉型抱持與民主黨相同的歡迎立場。

美國政治動盪 加國、歐盟把握氣候外交良機

2017年,加拿大和歐盟國家皆把握住氣候變遷的外交機會。上個月,35國代表在加拿大、中國和歐盟主持下於蒙特婁會晤,頗有取代以前美國主辦的類似氣候領袖會議的意味。
在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麥克納表示,美國的政治動盪強化了他們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決心。「在歐巴馬時代,都是美國主持與主要經濟體的討論和行動。川普時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麥克納說。6月川普宣布美國會儘快退出巴黎協定,麥克納就飛到柏林與中國和歐盟會面。

「我們必須討論由誰來擔任新的全球領袖,以及我們是否要站出來。」麥克納說。
心得:燃煤發電造成的空氣汙染已經危害到世界上很多的公民以及生態,除了因為因應快速人口增加而增加發電,科技的進步也消耗了大量電力,燃煤發電所造成的影響就越廣闊,儘管各國為了減少燃煤發電做了許多努力,例如研發使用再生能源、使用相對乾淨的水力、風力發電...等等,但是如果能斬草除根,把燃煤發電完全禁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第五次大事記

只能焚化無法回收 3000人連署「不要免費小提燈」

台北市政府發了20多年的元宵節「免費燈籠」,數量相當可觀。根據台北市議會提供的資料,2006年至2016年間,台北燈會一共發送197萬3000個免費燈籠及小提燈電池。有鑑於往往淪為「不拿白不拿」的浪費,於是有人在9月份提出「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的i-Voting提案,獲得社會大眾與環保團體大力響應,不到一個月就通過3000人附議的成案門檻。
26日在數十位家長與小朋友陪同下,i-Voting提案人、環團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帶著親子共同攜手完成的手作燈籠,前往北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北市府「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
記者會後,小朋友們於現場示範如何利用廢棄奶粉罐製作手作燈籠,呼籲柯市長一起支持停發免費燈籠的行動,但卻同時傳來柯市長堅持續發小提燈的消息,更已公開回應:「不用投(i-Voting)他也知道不會過,因為老百姓還是比較喜歡小提燈。」

記者會後,小朋友們於現場示範如何利用廢棄奶粉罐製作手作燈籠。
提案人吳怡蒨痛批,得知柯市長如此蔑視已獲3000多人附議i-Voting的民意,讓人感到非常心寒。她說,明知小提燈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卻不思積極改變錯誤的思維,甚至公開陶侃「投票不會過」,難道柯市長推動i-Voting是在玩假的嗎?難道台北市民的素質,在柯市長心目中是如此不堪?
吳怡蒨表示,追求環境永續已是普世價值,台北要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就應往對的方向前進,將串聯更多支持環境永續的家長與環保團體,全力推動讓i-Voting投票能成功過關,也呼籲台北市民共同支持,別讓柯市長把台北市民的素質給看扁了!

慶元宵不留垃圾,親手做創意無限

台北燈節一共發了多少盞「免費燈籠」?花了多少預算?除了花掉的預算之外,還衍生多少不必要的廢棄物呢?
吳怡蒨表示,以北市議會協助調閱的資料來看,自2006到2016這11年間,台北燈會一共發了197萬3000個免費燈籠,只要想到這些燈籠必須耗費多麼大量地球資源進行製作、包裝、運輸與發送,就讓人毛骨悚然,更遑論197萬3000顆小提燈電池與相關廢棄物對環境所衍生的嚴重污染,更是讓人冷汗直流。
吳怡蒨表示,提出這個不要免費燈籠的活動,並不是要為了反對而反對,是希望我們可以好好的想想,怎麼讓這個燈籠的生命延長?或是慢慢的導向其他方式來慶祝節慶。而身為一個母親,我也重視親子的互動及創意的發展,制式的燈籠只會扼止創意。
吳怡蒨表示,面對停發免費燈籠的民意,觀傳局長簡余晏曾回應:「為窮人小孩的笑靨會繼續發!」,著實是位內心溫暖、有愛心的政府官員,但更希望簡局長能更進一步了解,看到孩子的笑容還有其他更環保、更有趣的方式可以滿足。

民間團體發起不要免費燈籠的活動,並召開記者會。
吳怡蒨表示,經加總這11年來市府採購小提燈的決算金額,已高達4542萬7353元,如果能改由觀傳局、民政局、社會局等跨局處合作,每年元宵節前到社區舉辦「環保燈籠手作營」或「廢棄物再利用元宵創意燈籠大賽」,一起推動更有創意、更環保的元宵燈節,也能同時兼顧弱勢孩子的笑靨,會不會也是結合習俗、童趣、減塑、環保最面面俱到的好方案呢?

減塑環保慶元宵,有賴政府帶頭做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在海洋倡議的一次又一次的淨灘活動中,透過環境教育的行動,引發民眾反思,人類產生的垃圾問題已嚴重汙染環境以及造成大量生物的誤食及死亡。根據聯合國專家統計,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進海洋中,而這些塑膠垃圾產生的塑化劑,戴奧辛,毒素等經過食物鏈循環,所有生物無一倖免。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環境教育第六期總召黃嘉瑩表示,針對這次夥伴所提出的「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i-Voting提案,觀傳局曾於網頁上公開回應,以「採用環保材質、電池回收宣導」等說詞,來合理化續發免費燈籠的正當性,但這並非本次提案主要訴求「不要一次性用品」的解決方法。

環保材質假環保 塑料合成紙只能焚化無法回收

黃嘉瑩表示,提供免費燈籠其實是「供給」創造「需求」,很多人認為不拿白不拿,所以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下,就創造了假需求。不管這材質環不環保、可不可回收,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污染。
荒野保護協會環境守護培力志工游藝補充表示,這次面對要求停發免費燈籠的民意,觀傳局以:「2017台北燈節展出期間臺北市政府環保局特別辦理廢電池回收活動,鼓勵民眾資源回收,並於燈節期間回收共計1 498.1公斤之廢棄電池。」等語,來合理化「創造『假需求』」、「增加一次性垃圾」的惡行,顯見北市府在「落實廢棄物減量」的觀念上,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台北觀傳局提到這些燈籠的本體為「環保材質」,通過安全認證;但根據「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表示,這些所謂的環保材質,其實是由「碳酸鈣」加上「聚丙烯」製成的「PP合成紙」;作為一種塑料合成紙,研究員致電「環保署」及「台北市環保局」確認,都表示這是一種「不能回收」的材料,最終只有「焚化一途」。
心得: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提案是相當的正面,代表著公民的力量確實有在反思這個社會的問題,且願意去影響這些政策,不管最終有沒有發放,這些努力都相當有意義。再回到這個議題上,以官方的名義去發放這些東,到底有甚麼必要性?而且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既然是不能回收的材料,非必要不是應該都盡量減少使用嗎?
政二A 洪郡澤 05114156
時間:2017.10.2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賴清德:對2025非核家園有信心 兩週內提報告

時間:2017-10-24
出處:民報
新聞內容:

行政院長賴清德今(24)日到院會接受施政總質詢,針對核能問題,賴清德表示,台灣討論核能問題已有數十年,電業法明文規定核一、二、三廠要在2024年除役,法律沒改變的話,行政院也會努力朝這目標前進,他對2025年非核家園這目標有信心,兩週內將提出報告具體說明。

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以南韓為例表示,南韓的新總統文在寅上任後,雖然暫停興建核能反應爐,但10月南韓民眾卻希望能恢復興建,經過審議式民主程序,南韓公民委員會建議恢復興建後,文在寅也表示接受。郭正亮問賴清德,台灣是否有可能會因此而逆轉?

賴清德說,電業法已經明文規定核一、二、三廠要在西元2024年前除役,核四不運轉,在法律沒改變情況下,行政院也會努力朝這個方向前進,賴清德也強調,他對2025年非核家園這目標「有信心」,因為科技的進步,太陽能發電的效率會越來越好,根據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價格也會越來越低,所以只要有一套市場機制,讓民眾可以參與,他相信再生能源發電的比率,一定會越來越提升。

針對南韓打算重啟核電廠一事,國民黨立委王育敏也問賴清德,如果政府不考慮重啟核一、核二,但南韓總統文在寅也尊重他的主張被公民推翻,未來台灣有沒有可能是以公民參與方式來討論,也質疑是否真的能達成目標,賴清德則回應,台灣社會對能源配比已經論辯數十年,內涵不是只有理想價值,也有兼顧現實層面,他會在兩週內提出具體的報告,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除了太陽能之外還有風力發電、地熱發電,都會齊頭並進。

心得:雖然賴揆說台灣仍有其他再生能源可以發展,但是那些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像是太陽能需要大面積的土地,風力發電以及天然氣也都分別面臨著環境破壞的相關議題,目前似乎沒有除了火力發電外比較具體可行的替代能源。而文中提到的南韓政策,它們的長期施政目標仍然是朝向再生能源發展,只是以先增後減的方式,將核能當成一種過度,延後核能淘汰的時間,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德國以及瑞典「以核養綠」的模式。我認為其實這是台灣也可以去考慮及參考的政策,一樣是以廢核為政策目標,但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不用一下承受這麼多的碳排量,也可以逐步去擴大再生能源的發展,思考清楚未來到底該怎麼做。

第七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擺脫用藥亂象,蛋雞業全體再教育│雞舍管理大改變,全面力推洗選蛋

時間:2017.10.25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866/

內文:

一顆蛋背後累積出231億餘元產值,牽涉1,818戶蛋雞農民的蛋雞產業究竟該如何「產業升級」?從今年年初禽流感疫情、四月底爆發的戴奧辛雞蛋風波,再到八月底驗出的芬普尼雞蛋事件,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曾直言,一連串的食安風波都是「雞蛋」中獎,在在指出蛋雞產業已經跟不上時代,必須全方位改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蛋雞小檔案:農委會106年第2季畜禽統計調查結果,全國蛋雞飼養戶數為1818數,飼養隻數育39百萬隻,每天產2千萬顆蛋,一年產73億顆蛋,其中八成都是格子龍雞蛋。彰化、屏東、嘉義飼養最多。







蛋雞農教育訓練,「一個也不能漏」

究竟龐大蛋雞產業到底該從何醫起?藥方為何?王忠恕直指,「蛋雞農教育訓練」才是根本解方。農委會針對全國1,800餘場蛋雞業者辦理34場教育訓練課程;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補充表示,目前全國已完成25場教育課程,約有1,147名蛋雞農完成課程,「出席率近99%。」

現僅剩430餘名業者未完成課程,李宜謙表示,將待月底「補開課」,讓缺課業者有機會補課,力求「一個也不漏」。

畜牧處大動作開辦畜牧場飼養管理、安全用藥課程,甚至祭出「將缺席名單公告網站」一手段;再攤開畜牧處邀集畜牧、獸醫、環衛領域學者所編纂的「蛋雞場生物安全及經營管理課程講義」,從蛋雞舍規劃談到動物用藥規範、禽場生物安全管理,「我們就是要用簡單的基本教材,讓蛋雞農就算回家,也記得住,」李宜謙表示。

從禽場衛生管理、用藥,教到清潔消毒動線

至於實際上課情形如何?看到彰化縣芳苑鄉公所場次,若依照彰化縣動物防疫所安排,當天理應有近50名業者參與課程;走進授課場所,粗估位子也滿了八、九成,當天授課講師為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副教授謝豪晃、彰化縣動物防疫所秘書謝一美。

謝一美從禽場衛生管理、安全用藥切入,強調禽場需定期消毒,雖按目前蛋禽業者生產模式,難做到「全場統進統出」,「但至少先做到分棟統進統出吧。」建議蛋雞農分棟進行清洗消毒,「先殺蟲滅鼠,再清除飼料、糞便,接著徹底清洗,『最後才是消毒。』」謝表示,先清潔、後消毒才能達到功效。

何謂「統進統出」?就是同批進場、同批清出,待場地清潔消毒後,再進第二批;而此做法對禽舍管理好處在於,全場清空才能夠才能徹底消毒乾淨。

至於清潔、消毒動線安排,謝一美指出,人員進入禽舍前,一定要換衣服、雨鞋,並在場外踩踏消毒水槽後,方能進入禽舍。

而針對芬普尼事件中鬧出最大風波的「動物用藥」問題,謝一美則一一解說用藥規範、如何認明合格動物用藥等原則,強調認清藥字字號及產品標示,「藥字字號跟商品名稱對不起來,就是偽藥。」

蛋農尋求轉型,希望拉回消費者信心

課程內容通包禽場生物安全管理,但蛋雞農究竟吸收了多少?一地方蛋禽業者就表示,今天開課說用藥是不錯啦,上回就來聽一次,「以前沒說我們都不知道什麼能用、什麼不能用,」我們也不是亂用藥,「就去買有牌的藥來用啊,」但現在上課了,以後就知道哪些是合格用藥,「這樣我們以後用藥就安全了啊。」

但飼養規模在23,000隻的穎春牧場負責人林家敏卻也指出,課程對於用藥和管理上有一定程度知識的補充,但是多數蛋雞場若要轉型,整個禽場記錄、清潔都需要一定人力,管理上會面臨嚴重人手不足的問題,二來是設備自動化,如環控設施的建立等,必須投入大筆經費,這兩者都是難以一時之間解決的。

被問及是否有全場蛋雞農公認的難解之題?謝豪雿表示,「不知道該說哪一關最難做,每一關都有問題,」由於每場面臨的管理問題不盡相同,「但目標在那邊,就是要做好。」強調,每一關都要用心做。

謝再表示,目前普遍問題就是,「如何把它做好、再把蛋價拉回來。」過去是生產者導向,生產者生產什麼,消費者就吃什麼;現在是消費者導向,「那消費者要吃安心、營養的東西,」強調蛋雞農還是有信心把產業做好。

「統進統出」才能解決雞場內的寄生蟲問題

至於課程內容又真能落實於產業嗎?光是談到「統進統出」,謝一美詢問現場學員,「有誰場裡有在做統進統出?」現場就無一人舉手。

「統進統出」為何這麼重要?興大動科系退休教授李淵百過去受訪時就曾指出,雞的寄生蟲同屬結構性問題,因為台灣的雞農通常強調整年都有收入,通常很少採取「統進統出」的作法,導致一個雞場裡面很多批雞,寄生蟲就一直在其中流竄,一代傳一代。

「若要治本,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同進同出,將雞場清空定期消毒,殺光及餓死所有的寄生蟲。」李淵百表示。

而統進統出後,空禽舍又能如何消毒?謝一美解釋,目前消毒劑種類可分為石炭酸、醛類、鹵素類、酸類及四級銨鹽類。其中,醛類、酸類可以用於空舍消毒;石炭酸、鹵素類、四級銨鹽類也可用於一般環境消毒。

整合附近蛋農建立集貨場,即可放心清空雞舍消毒

究竟「統進統出」能否實行於蛋雞業?林家敏強調,這需考量整體產銷關係的配合,若整批雞淘汰,牧場管理、禽舍清潔等都可以一併施作,對蛋農來說其實有好處;但蛋商通常以長期合作為考量,若蛋雞場短時間無法出蛋,就會影響運作,因此蛋商配合的意願就不高。

目前雞農為了確保能每天出蛋給盤商,導致一個雞場裡面很多批雞,輪流下蛋,以致統進統出難推動,有了集貨場之後,集貨場周遭的蛋農都可以把蛋交到集貨場,盤商再依照自己的需求去集貨場取蛋。

舉例而言,假設盤商每天要向蛋農收兩萬顆蛋。在沒有集貨場的時候,某蛋農每天就交兩萬顆給盤商;而有集貨場之後,集貨場周遭的蛋農都把蛋送過去,可能每天集貨場會有10萬顆蛋,盤商仍可以每天去集貨場拿2萬顆蛋,聯合穩定供貨,個別的養雞場也可視需要清空雞舍做消毒。

林家敏表示,若要解決大部分的牧場管理問題,就必須要儘速建立大型的集貨場,讓蛋農的蛋品可以進到裡頭,再由盤商自己去收,就可達成統進統出的目標。

全面推動洗選蛋?資金與管理都是考驗

林家敏既然談到應儘速建立大型的集貨場,讓蛋農的蛋品可以進到裡頭,再由盤商自己去收,以落實統進統出目標;李宜謙也再三強調,「全面推動洗選蛋」是農委會既定政策,後續集貨、洗選場、冷鏈配送要如何建置、以落實產業升級?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投入洗選蛋場的金大畜牧場第二代負責人黃惠娟指出,要傳統蛋廠轉型洗選蛋場,一來難的是牧場的管理,二來則是資金的準備。前端管理包含溫度、濕度等許多細節,在劃設牧場都都須考慮進去,每個環節都需要經驗;而連接雞舍的洗選機器,一台就要價兩千萬元以上,不是小廠可以負擔得起,這也形成了一個阻礙。

畜牧處:明年洗選蛋比例預計拉到75%,今年完成兩大洗選集貨場

對此,李宜謙表示,政策希望明年年底前將洗選蛋比例拉到75%,地方可透過合作社、產銷班組織,將地方小型蛋雞農集合在一起,共同洗選,政府也可補助洗選機、冷藏庫、冷藏車等設備。

李宜謙進一步表示,今年目標以完成彰化芳苑、屏東鹽埔兩大洗選集貨場為主。目前芳苑場已通過試運轉,該場1線每小時可洗選1萬顆蛋,若每日運轉10小時,可處理10萬顆蛋,現已談成五戶蛋雞農將蛋送至該場洗選,將先開一線,其餘9線待日後再慢慢啟動;若10線全開,每日將能處理100萬顆蛋。

至於屏東洗選集貨場,李則表示,機器將在11月進場,1線每小時可洗選3萬顆蛋,若每日運轉10小時,可處理30萬顆蛋;現已談成向當地100餘戶蛋雞農收蛋,盼明年中正式運作。

農委會表示,未來除了持續加強農民教育訓練之外,也將擴大輔導產業團體、農企業廣設雞蛋洗選場,以提升國內雞蛋品質、衛生安全,進而促進蛋雞產業發展。

心得感想:

  這篇文章對於這個議題談得十分詳細,包括台灣蛋雞產業的現況簡介、近期遭遇到的食安困境、業者與政府做了那些努力、以及未來還有哪些努力的空間,並製作了幾張非常明瞭的圖片,個人認為算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回歸議題本身,其實問題的癥結點不難發現,但由於這個產業的進步過慢,導致許多知識性、制度性、結構問題沒有與時俱進。蛋雞產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必須要「消毒」,在用藥問題面,除了對於藥物的相關課程外,文中提到「統進統出」才是根本解決寄生蟲、傳染病的方式,而要達到統進統出的條件,則是要建立集貨場,改變過去以往蛋商直接向養雞場拿貨,導致無法統一消毒的狀況。個人認為可行,因為台灣蛋雞產業算是高度集中,但是前提也如後文所言「一來難的是牧場的管理,二來則是資金的準備。」或許地方政府及產業可以擬具更好的方式,讓此產業的得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