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第八次大事記

波昂UN氣候會議 斐濟受災男童演講發聲

時間: 2017/11/17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8514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否決攸關拯救地球的巴黎氣候協定,多位世界領袖今天與一名12歲斐濟少年吸引全球目光,共同為他的家鄉請命,呼籲各國採取緊急行動因應氣候變遷。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波昂(Bonn)帶頭推動氣候外交,但傳達這訊息的,卻是個臉上掛著大微笑的小男孩。
住在斐濟泰萊武省(Tailevu)的男孩諾魯撒拉(Timoci Naulusala)對數百名代表演講,包括大約25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領袖。他說:「我的家園,我的學校,我的食物來源、水和財產全被摧毀。我的生活一團亂。」諾魯撒拉居住的村落去年遭毀滅性氣旋侵襲。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上,諾魯撒拉和幾位全球最有權勢的人握手、合影後,獲得如雷掌聲。







第八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草皮用除草劑 孩子如何玩得健康? 郭華仁:農環部門應聯手改善

時間:2017/11/1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赤腳行走在公園,或仰臥校園草皮,原該是舒服愜意的事情,但若足下的草皮,不知何時噴過殺草劑,這種愜意感還能依舊嗎?我們以為農藥農用,其實不然。立委蔡培慧表示,全台一年使用20818噸除草劑,其中15%、約3000多公噸非用於農地,可能在沒有預告的情形下用於公園、校園或鄉間小道,間接影響幼童健康,雖然違法卻沒有單位可投訴,形成執法漏洞!

使用過除草劑的草皮,距離孩子遊憩場所就這麼近。圖為嘉義溪口鄉一景,賴榮孝。
昨(17)由立委蔡培慧、學者及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落實農藥農用,公部門應重視農藥非農用亂象,不是只由農委會發公文要求,而應積極發展配套措施。
儘管農委會發文重申農藥農用,果效卻和農地農用不分軒輊。為了維護公路兩旁、溝渠、甚至公園遊樂設施等非農地的整潔,縣市政府、鄉公所、學校等單位,帶頭使用除草劑防止雜草生長,達到維持市容景觀之目標,不但「農藥非農用」,更讓人體暴露於藥劑接觸的風險中;由於缺乏相關配套,噴灑時間也未公告、來無影去無蹤,民眾家中飄來農藥味、居家物品疑似受到農藥汙染,即使通報可能求助無門。
依據歐盟與美國環保署評估,已有多種除草劑被判定疑似環境賀爾蒙,即使微量也可能干擾動物內分泌,甚至可能影響兒童健康。現場播放埔里的年輕媽媽們的心聲,擔心孩子在公園、戶外綠地玩耍,卻無意間增加健康風險。「小朋友喜歡赤腳踏草皮,多少會接觸到皮膚,如果農藥劑量過高,沒有規範,對身體健康可能有影響。」憂心寫在臉上。
目前宜蘭縣政府和台北市政府雖有自治條例可管,但應進一步在非農地禁用除草劑。
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制定除草劑規範自治條例的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新竹大山貝護蛙過程體會到,因產業道路兩旁噴除草劑把辛苦保育下來的成果毀於一旦。不但影響蛙類,也影響空氣、土壤和水源。為此,志工們為了護蛙不得不自己動手除草,不久之後,不少人來採草,例如魚腥草、野薑花葉子包粽子,或採咸豐草餵雞吃。由此得知,當地人對於使用除草劑並不認同,只能默默承受。

遊樂場旁的草皮使用除草劑,如何讓孩子玩得健康?圖為嘉義溪口鄉一景。攝影:賴榮孝。

郭華仁: 農委會、環保署應推動不用除草劑的替代選項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除草劑使用是環境安全的問題,是《環境基本法》賦予環保署的職責,在除草劑管理一事,不能推諉卸責。他舉美國環保署為例,因受《寂靜的春天》一書論及農藥對環境造成的傷害,而促使環保署的成立;農藥對於環境造成的影響,可說是環境保護的濫觴。
《環境基本法》31條「環境基金」賦予環保署「負責環境清理、復育、追查污染源、推動有益於環境發展之事項」,他建議不用除草劑、以工代賑,就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
近年來的研究,台灣使用的除草劑對動物會造成傷害,例如巴拉刈、丁基拉草、固殺草、嘉磷塞等,尤其是嘉磷塞與其初級代謝物,使用後流到地面上,和土壤顆粒結合,結合之後透過風吹影響人體,或雨水沖刷流到水域,影響水域生態,可說無所不在。又因嘉磷塞可能導致癌症,一些國家想禁用不得其門。
農委會雖於今年十月下達命令,公告允許使用的範圍才可以用,範圍外不得使用。但核可使用的範圍仍包括農地與非農地。以農地中「非耕作農地雜草」為例,是指休耕地可使用除草劑。郭華仁認為,休耕地領有政府補貼,應顧及公共利益積極作為,要求種綠肥領補貼;種綠肥後,可於下一季直接剷掉、成為土地養分,就可減少除草劑的用量。
另外,非農地雖准許用於森林造林地、小花蔓澤蘭、玫瑰盆花、百慕達草及地毯草草皮、水生雜草布袋蓮等項目,仍有辦法不用除草劑。例如雇工移除小花蔓澤蘭及布袋蓮,高爾夫球場已有有機球場,應鼓勵其他球場也能朝向友善環境的做法。而森林是生物多樣性豐富之處,不該為了造林使用除草劑。
他也臚列環保署各處室可做的事情,無論空品、水質、毒物、土壤地下水等,幾乎都受除草劑影響,又有法令支持,應積極作為。

防檢局:開放用藥多有其歷史背景  可列入檢討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解釋,除草劑開放用藥都是20年前的登記案件、有其時空布景,至今幾乎少有申請。而如果實務上,不會被小花蔓澤蘭入侵的農地,林務局也推動不用藥劑;林務局長期來也未申請造林地用藥。因此,如今使用的藥劑,有許多是早期登記的案件,若已不適用,農委會可進行檢討建議。
他重申不在核准範圍內不許使用的原則,即使是開放使用,也需基於對使用人、環境以及不知情的第三者的影響評估。目前農藥已進入全面管制,買的人要登記,販售者也要定期呈報,是可以查核的;明年將全面電子化申報。
馮海東表示,真正管理農藥使用或制定自治條例,都是地方縣市的權責,應督促地方政府執行。但是蔡培慧認為,農委會不能期待縣市政府都能制定自治條例或只發公文解決,而須有配套措施,對於不作為的地方政府提出罰則,協調各縣市把管理的原則和配套措施擬定出來。即便非農地禁止用藥,仍需間隔一段時間重新盤整現況。
環保署代表說明,除草劑的核發管理都是農委會,基於環境保護的立場,農地之外都不該使用。由於環保署「不管除草劑」、也沒有相關罰則,即使民眾通報居家飄來農藥味,可能求助無門。

蔡培慧:公共場所絕對不可使用除草劑

「公共場所絕對不可使用除草劑,特別是遊憩場所和景觀設施!」蔡培慧以法國為例,自2005年推行國家農藥減量政策,對農藥使用有強制性規範,且規定自2020年起非農地不再使用農藥,公共場所、學校外200公尺禁噴農藥。美國加州州政府11月初則通過新規定,週一到週五上午六點到晚上六點間,國中小及日托中心週邊0.25英里內,不可噴灑農藥和抗菌劑。同時要求,國中小和日托中心週邊0.25英里的生產者,必須提供校方及農業部門年度告示,預告接下來一整年用藥的時間點。
他要求農政與環保機關要將媽媽們的擔憂放在心上,應合作積極管制除草劑使用,落實農藥農用,非農業用地如托兒所、學校、公園該如何禁止、管理,並於半年內制定公共場所雜草管理系統和配套措施,保障孩子們在戶外放心玩耍、親近自然的權利。
立委蔡培慧落實農藥農用三項訴求:
一、公共場所週邊200公尺禁用除草劑
農委會應落實《農藥管理法》之精神,除函送各縣市政府宣導除草劑管理,表列核准之使用範圍,應有更多細節,如規範公家機關,公共場所週邊200公尺禁用除草劑,特別是遊憩場所、景觀設施、居家、校園、醫院等場所。
二、半年內研議公共場所雜草管理細則與配套
非農地雜草由誰管理?管理依據為何?環保署應協助地方政府,半年內針對不同土地利用的環境維護,制定管理細則,包含在目前的空氣與水監測系統上,增加鄉間校園農藥使用監測項目,同時研發與推廣友善環境的雜草防治方式,在安全、景觀、生態三者間取得平衡。
三、聘僱人力維護景觀、創造就業機會
地方政府應聘僱人力採友善環境的防治方式,管理公共場所景觀,創造就業機會。經費不足之縣市如非六都地區,應由中央補助相關經費。(資料來源:立委蔡培慧國會辦公室)


心得:在現代,農藥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不再侷限於農業驅蟲,包括維護市容等方面都可以用農藥來進行作業。雖然農藥的作用帶來許多便利性,但如此的濫用卻使得我們暴露在危險之中,這些危險不但會影響大眾的健康,更會對土地造成永久傷害。因此政府對農藥的控管顯得格外重要,從文中可知政府正努力將能使用農藥的範圍縮小,並試著找出免施放農藥的方法,同時也有立委向政府提出國外對於該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供參考。從這個問題可以得知,農藥問題已經不再只是顯現於「吃」的方面,而是擴及整個生活層面包括生態、健康等面向,而對政府而言,該如何在這些問題層面中與景觀間取得平衡則是一大考驗。

第七次大事記

第七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1/19
新浪科技訊

全球一萬五千名科學家簽署聯名信:敦促人類保護地球

據國外媒體報導,全球超過15000名科學家聯名發佈了一份《致人類警告信》(warning to humanity),提醒眾人地球正身處險境。氣候變化、沙漠化、淡水減少、物種滅絕、人口爆炸式增長……都在對人類與地球的未來造成威脅。這封警告信最初撰寫於1992年,由1500名科學家簽署。信中指出,我們對自然世界的影響很可能導致「人類的悲慘結局」,並對地球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而在大多數仍在世的諾獎得主簽署這封警告信的25年後,全球科學界對地球未來的擔憂仍有增無減,人類未來恐怕更加慘淡。這封警告信通過網路發佈,並對原先的警告內容做了修改。除了臭氧層空洞之外(這一問題已穩定下來),1992年提出的每項重大威脅都愈演愈烈。

在此次發佈的第二封警告信中,來自184個國家的15000多名科學家表示,人類已經「開啟了5.4億年來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全球超過15000名科學家聯名發佈了一份《致人類警告信》,提醒眾人地球正身處險境。除了臭氧層空洞之外(這一問題已穩定下來),1992年提出的每項重大威脅都愈演愈烈。



  科學家指出,迅速增長的人口對寶貴資源的無節制消耗仍是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危機。在此次發佈的第二封警告信中,來自184個國家的15000多名科學家表示,人類已經「開啟了5.4億年來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許多現代生物都將從地球上消失,或到本世紀末宣告滅絕。」
  科學家們敦促,為拯救地球,人類應減少肉類食用、降低生育率、降低能量消耗、並使用更清潔的能源。「我們對物質的消耗驚人、毫無節制,且無論從地理還是人口分布而言都極不均衡。此外,我們也沒有意識到人口的飛速增長是招致生態與社會威脅的重要原因。這些都使地球的未來岌岌可危。」警告信中寫道。「人類未能適當控制人口增長、重新評估不斷增長的經濟的影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尋找可再生能源、保護動植物棲息地、重建生態系統、遏制環境污染、阻止生物滅絕、以及阻擋外來物種入侵,而這些恰恰是保護生態圈必須立即採取的舉措。」
  該警告信利用政府、慈善組織和獨立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試圖提醒人們地球正受到「嚴重且無法逆轉的傷害」。

今年八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灣死水區面積已達14000平方公里,為世界之最。圖中深紅色區域的海水含氧量最低(單位為毫克/升)。



2015年,Eco Experts公司利用世界銀行世界去森林化發展指標和生物多樣性數據,繪製了全球瀕危哺乳動物分布圖。



  他們還指出,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的減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都是人類邁出的積極一步。此外,隨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生育水平也在迅速下降。部分地區的去森林化速度也有所減緩。
  但現在需要由公眾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採取更加果決的行動。包括建立更多自然與海洋保護區,頒布更嚴格的野生動物偷獵與交易法律,開展更有成效的計生和教育項目,鼓勵素食主義,減少食物浪費,以及廣泛採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它「綠色」技術等。
  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威廉·里普爾(William Ripple)指出:「有些人也許會選擇忽略這些事實,認為我們危言聳聽。而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分析數據,預期長期後果。」
  他認為簽署了第二封警告信的科學家並非在嚇唬人。
  「我們正沿著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走越遠,而他們只是承認了這個明顯的事實。」
  「我們希望這封警告信能引發公眾對全球環境與氣候的熱烈討論。」

2015年數據顯示,英國有五種瀕危哺乳動物,主要為受到過度捕撈威脅的海豹和鯨魚等海洋哺乳動物,包括藍鯨、鬚鯨、塞鯨、北大西洋露鰭鯨等。



加拿大現有11種瀕危生物,包括某些鼠類、蝙蝠和狼。美國則有35種,包括巨型袋鼠大鼠(giant kangaroo rat)、印第安納蝙蝠(Indiana myotis bat)、黑足鼬、豚鹿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此前警告稱,截至2030年,預計全球將有1.7億公頃的森林消失,相當於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面積的總和。



  警告信中提出了25條負面的全球性發展趨勢。包括人均淡水量減少了26%,野生魚類捕撈量有所下降,海洋死水區的面積也增加了75%。此外,森林面積減少了3億英畝,其中大部分都被轉為農業用地。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魚類數量更是整體下降了29%。全球碳排放和平均氣溫持續走高,人類數量增加了35%。
  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仍有機會把地球帶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警告信作者們指出:「為避免地球被痛苦籠罩,為阻止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人類需採取更符合環境可持續宗旨的行為方式。」
  「全球頂級科學家早在25年前就開出了處方,我們卻對他們的警告充耳不聞。」
  「很快,我們就將錯過重回正軌的機會,留給我們的時間正飛速流逝。」
  「無論是黎明百姓、還是政府機構,都必須充分意識到,生機勃勃的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為了全體人類,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我們有能力做出驚人的進步。」(葉子)

心得 :

        每一次看到一些與地球生態危機的報導,都有一點無奈。不論政府、富人、資產家,都把環境保護掛在口邊,在一些警告面後,均會約束一會兒。可是,一段時日,便回復本性。
        有人曾問我:「人類如果面對毀滅,你會怎樣做?」
        年少的我說:「會盡力阻止。」
        但,現在我看過一篇又一篇的報導,我只會說:「隨它去。」
        這不是因為我絕望、看開...,而是無力。我只可以當一個旁觀者,無法幫助整個局面。即使我盡一人之力,卻無法彌補眾人之力。只有真正的大限臨頭之時,才有一絲改變的可能性。

第八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希臘洪水氾濫 至少15人喪生

時間: 2017/11/1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蔣奇廷

希臘首都雅典西方的2個海岸城鎮經過一整夜的豪雨導致山洪爆發,造成至少15人喪生、數十人無家可歸和基礎設施遭到破壞。
在一座山山腳下的工業城鎮尼爾佩拉摩斯(Nea Peramos)和曼德拉(Mandra),居民說,破壞規模之大是史無前例。
他們說,今天早晨被大雨聲吵醒,接著土石流就流入家中。白天破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大片地區被洪水和土石流淹沒,部分地區水深達到一層樓高。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x Tsipras)宣布全國為罹難者致哀。他在全國演說中說:「這是希臘艱難的時刻,我們處於大規模的天然災害中。」

第八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生態災難:雙11逾15億件包裹產生30萬噸垃圾

時間:2017年11月17日
出處:大紀元
新聞內容:
大陸「雙十一」購物節過後迎來物流高峰。官媒稱,超過15億件的包裹產生30萬噸垃圾。外界關注,「雙十一」造成生態災難。

今年大陸「雙十一」網購交易額再創紀錄,達1,682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的1,207億多出近四成。



據郵政局監測數據,「雙十一」當天,中國主要電商企業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8.5億件,同比增長29.4%。

「雙十一」掃貨之後是快遞大潮,官媒11月15日援引國家郵政局的信息預測,今年「雙十一」期間將產生超過15億件包裹,同比增長35%以上。

「雙十一」剛結束,在北京師範大學西門外快遞服務中心,滿大街待取貨物堆積如山,兩千多個「近鄰寶」智能快件箱,來取件的學生絡繹不絕,場面壯觀。路邊卸貨的順豐快遞員表示,最近業務量是平時的三到四倍。

在北京市西城區某居民小區內,樓下垃圾箱旁邊堆滿了包裝垃圾。環衛工說:「有的業主拿到快遞後,一邊走一邊拆,包裝袋也是邊走邊扔,到處都是。」

業內人士告訴陸媒記者,如果按業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的通常標準保守估算,今年「雙十一」期間15億件快遞,將至少產生超過30萬噸的垃圾。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清潔焚燒中心的日處理能力為1,800噸,而這段時間,每日進場的垃圾均超過2,000噸。其中,紙板、塑料袋、氣泡墊、編織袋等數量明顯增加。

據香港《經濟日報》11月17日報導,今年雙「雙十一」購物節驚人的「爆買」力背後,伴隨著生態災難,有賣家為了搏好評精心包裝,製造了更多垃圾。

有大陸網民網購產品後拆解發現,網購一件商品隨時可製造20件垃圾。如,2條急凍魚共用了2個紙皮盒、1個膠箱、1個真空膠袋、2個防腐包、7條膠紙和1個透明膠袋;1個餐盒加2支餐具,共用掉2大張氣泡紙、1個發泡膠托、12條膠紙、2個紙皮箱、2個透明膠袋等。

報導稱,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網購比實體購物製造更多二氧化碳,以2016年「雙十一」來說,在生產、打包和運輸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5.8萬噸,相當於258萬棵樹淨化的量,並產生了13萬噸包裝垃圾,其中回收利用率不到10%。

中國計量學院的《中國快遞標準化》研究中提到,每年因快遞包裝過度浪費的瓦通紙板約18.2萬噸,相當於年均砍掉1,547公頃森林,每年消耗約3億立方米的木材,且這些木材難通過回收再利用,生產過程中還會對環境造成新污染。

中國快遞協會副祕書長楊駿說,每年由快遞包裹帶來的包裝廢棄物達到百萬噸,帶來的環境壓力很大。

「綠色和平」表示,中國的「光棍節」(雙11節)對環境來說,不亞於一場「地球災難」。

心得:
在雙十一買東西來犒賞自己在近幾年來已經形成了一股搶購熱潮,中國最大的網購網站「天貓」,每年的交易數量也都一直有所突破。但在這樣龐大的商機背後,卻也因為包裝以及生產上的問題,製造出許多垃圾量,而且由於網購的關係,相對於實體店面來說產生了更多的碳足跡來運送貨物,為環境帶來許多壓力。
我認為,要解決這樣的現象只能靠消費者本身的自覺。我們不妨在購買物品的同時,多去想想這些東西是不是我們真的需要的?不要因為打折或者是其他優惠就完全失去了理智,這樣不但為自己省荷包,也可以算是為地球減輕一點點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