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第五次大事記

為何311後繼續擁抱核電? 台日韓學者談能源轉型障礙與未來

04114290 政三B 林憶珊
時間2017.10.2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日本311福島核災震驚世界,許多國家因此堅定非核路線,走向能源轉型。承受巨大災難的日本,在二年的無核家園後,2015年決定重啟核電。離日本最近的韓國路線不變,核電機組不減反增,直到2017年新總統文在寅提出非核宣言。
反觀台灣,反核運動在311後達到高點,2016年蔡政府進一步確定非核家園。不過,2017年一場「815全台大停電」,讓非核與擁核再度引發一波論戰。
台日韓的能源轉型路遭遇了不同的挑戰,該如何向前行?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19日辦理「東亞能源轉型論壇」,邀請台日韓學者分享策略。
學者認為,東亞能源轉型的關鍵仍在政府,人民與公民社會已經崛起,但須要找到影響政治的途徑,才能更大步的跨向能源轉型。

韓國:核電持續增加   文在寅是關鍵?

福島核災並未撼動韓國,福島核災後,核電機組持續增加。長期研究韓國環境運動與政策、韓國環境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具度完指出,李明博政府(2008-2013)與朴槿惠政府(2013-2017)都強力主張擴張核能,並扶植「核電出口」產業。
2017年朴槿惠因醜聞與弊案下台,文在寅上台隨即發表「非核宣言」──不再批准新核電建設,現役反應爐如期除役。但外界看待此宣示主要是為了與前朝政府切割。新總統是韓國走向能源轉型的關鍵?具度完持保留態度。
在社會運動方面,具度完表示,韓國早期曾有堅強的反核勢力,但2005年慶州以地方公投同意設置中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後逐漸式微。民間發起的綠能與永續運動,無法產生政治影響力。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韓國地小人稠,核電密集度全球最高。圖表來源:尹順真簡報

日本:重啟核電   學者:核能勢力龐大 民間無法有效串連

對於日本最終選擇重啟反應爐,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社會學系教授長谷川公一直批,日本的非核路,「落後台灣跟韓國」。
民主黨也曾於2012年九月提出新能源政策,卻被自民黨於同年12月選舉後推翻。自民黨政府於 2014年修改能源基本計畫,重返核電路線。
分析其原因,長谷川指出,政治人物、官僚核電產業、學界、大眾媒體間已形成緊密的核電勢力,政府保守,無法在災難中達成社會學習。日本付出的慘痛代價依舊無法改變政經結構,是件令人難過的事情。
長谷川引用民調指出,福島核災後民意大翻轉。原本只有16%左右的民眾贊同減少反應爐,311後大幅增至七成。但公民團體力量不足,無法串連形成足夠的影響力,也無法改變中央政策。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紅:增加反應爐數量
綠:維持現有反應爐數量
藍:減少反應爐數量
咖啡:不知道、沒意見、其他
日本民眾對核電的意見調查by Iwai and Shishido (2015)

機會:地方政府另闢蹊徑 挑戰:政權為主流 

雖然德國能源轉型強調公民才是主體,但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分析,東亞的能源政策仍是以主政的政權為核心。
在這樣的主流下,林子倫稱許首爾的「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另闢蹊徑,顯示從地方展開能源轉型不僅可行,而且非常重要。
「減少一座核電廠」是由反核運動出身的首爾市長朴元淳所領導,2012年起在首爾積極展開的一系列綠能與節能運動。對台灣的地方能源治理有不少啟發。
首爾「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之一:陽光之都首爾;攝影:陳文姿。

機會:提高能源效率 挑戰:經濟掛帥 電價太低  

對日韓而言,核電是重要出口產業,與政經關係緊密難以撼動。相對之下,台灣的擁核勢力並不大,這也是台灣走向能源轉型相對順遂的原因之一。不過,台灣因電力供應緊澀,在經濟掛帥的思維下,重啟核電仍是一個選項。
國首爾大學環境研究學院教授尹順真表示,擁核勢力常宣稱,不用核電就會高排碳。核災風險與全球暖化必須二選一。但她認為,人們可以從節能跟提高能源效率著手,不必倚賴核電。
林子倫與尹順真都表示,台韓電價太低,推動能源效率提升缺乏誘因。二國政府為了扶植產業、刻意壓低電價的結果,如今成為能源轉型的一大挑戰。
長谷川指出,東亞國家強調國家發展,加上出口導向的經濟,核電與經濟成長掛勾,廢核之路更加困難。

機會:公民決定能源未來  挑戰:改變政府

雖然國家政策仍是左右能源轉型的關鍵,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長賴偉傑認為,反核不能倚賴單一政黨。最終要達到不分政黨,一致反核,才能確定能源轉型路徑。
核災陰影跟民主抗議浪潮下,長谷川指出,沒有特別政治背景的市民紛紛加入抗議行列,包括老人、年輕母親、學生、農民等。但在安倍政權的強勢領導下,公民社會「進三步退兩步」,難以施展。
韓國情況類似,雖然民間有許多民主審議,一樣無法撼動中央。不過,最近出現「歷史性的實驗」,尹順真如此形容文在寅政府針對新古里5號及6號核電機組是否續建所成立的公眾參與委員會。
1020-K1
新古里核電機組高達7座,2座興建中。半徑三十公里內居民數量超過380萬人。資料來源:尹順真簡報
尹順真說,這是韓國首次在能源政策,尤其是針對核電,辦理公眾參與程序。市民參與度很高,也對決定國家能源政策感到高興,贊成與反對差距不大,「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必須接受。」()
林子倫則提出台灣目前正在進行的「能源轉型白皮書」計畫,這項政府能源行動計畫分三個階段撰擬,每個階段都納入公民參與。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韓國環境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具度完。攝影:陳文姿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社會學系教授長谷川公一。攝影:陳文姿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韓國首爾大學環境研究學院教授,同時也是首爾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重要推手尹順真。攝影:陳文姿
20171019 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攝影:陳文姿
註:新古里5號及6號核電機組是否續建公眾意見已於20日上午公布,結果顯示,59.5%的民眾建議重啟核電建設。

心得:台灣與日本韓國的核電歷史走向不相同,台灣反核運動至今有30多年歷史,2011年福島核災後使得反核議題有了影響力至2014年反核四的封存使反核運動有階段性的勝利。且根據《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研究顯示,全球最危險的3座核電廠,台灣佔了2座。核一跟核二距離台北都會區直線距離在30公里以內,2座周邊的人口數達500萬人。然新政府上任後推動2025年非核國家政策,代表著台灣目前該廢核還是擁核是目前台灣敏感的能源議題。相較日本與韓國的核能議題在政府政策上重不重視之下,台灣政府為推動能源轉型,已於106年核定「能源發展綱領」之重點行動方案。對於台灣的能源轉型,我認為要相較其他非核國家與擁有核電國家之研究之下,才能發展出適合台灣能源轉型,而不是因為政策提出在意核電廠的建立或者封存。且我贊成能源轉型白皮書計畫是一項公民參與很好的方式,若政府政策配合公民的參與面對社會政策與問題之挑戰能使台灣能源轉型有新的發展。

第五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建築節能在台灣】推建築「能源護照」 歐洲能 台灣為何不能?

時間:2017/10/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談到建築節能,不能不提源自德國的「建築能源護照」制度。德國買賣或租賃房屋時,房東須出示能源護照(Energieausweis),顯示房子的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量,讓接手的房客或買主掌握房子能耗,以及未來可能要支付的電費。
2009 年起,歐盟成員國也被要求推動能源護照制度。除了資訊揭露,這套制度也創造誘因,促使民眾主動改善建築節能,並帶動相關產業與市場。
在台灣,從中央的環保署、營建署、建築研究所,到新北、台北等地方縣市,都曾評估「建築能源護照」在台灣的可能性。至今沒有推動,究竟歐洲能,台灣不能的原因是什麼?
20171022 建築節能專題
德國租售房屋必須提供建築能源護照,顯示建築物的耗能與等級。圖片來源:德國能源署(dena)

營建署:國情不同  台灣建築後的追加設施多

國內建築法規由內政部營建署主導。對於引入「建築能源護照」,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從計算方法與查核加以分析。
在建築耗能計算上,高文婷指出,台灣對新建建築都有節能計算跟簽證機制,計算建築物耗能不是問題。不過,建築能源護照不僅計算建築物,也要納入空調、燈光等設備。台灣跟歐洲不同,這些設備都是在建築完成後才追加安裝。如何將追加設備能耗也納入計算,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目前還沒有答案。
此外,查核制度也是問題。高文婷舉例,由誰來查?查核單位需具備什麼證照?如何查?查核後的結果有何限制?都需進一步討論。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在德國買賣跟租賃房屋需要提供建築能源護照資料,顯示房屋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資料。(本例為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237度)。資料下載自https://www.immonet.de/

地方政府  需要中央法規配合

台北、新北也曾評估引入能源護照制度,但最後都認定必須回歸到中央才可行,主要問題也是建築能源的計算。
新北市經發局綠色產業科科長廖士煒解釋,早期的建築物沒有留下建材吸熱係數等資料,想計算建築耗能也沒有辦法估算,而家裡的冷氣與冰箱耗能又隨住戶而異,實在算不出建築耗能是多少!
廖士煒說,還是需要中央先將能源管理的相關技術跟法規落實在建築法,地方才有辦法配合。

學者:技術不是問題  政策方向要明確

對困擾最大的建築能源計算,成大建築系教授,曾經擔任營建署綠建築專章專案小組召集人的林憲德,給了最新解答。
林憲德說,台灣現行建築法規只計算建築外殼的節能。要引入「建築能源護照」,首先要將建築節能計算改採「全能源計算」。新的公式除了建築外殼,還加上空調、照明、熱水、電梯、換氣(抽風)等設備的耗能。針對這點,國內研究機構跟建築研究所今年已合力完成新的分析計算方法,建築能源計算不再是問題。
林憲德說,推動「建築能源護照」除了計算,但還需政策配套──修法改變計算規定、訓練專業能源技師以擔任能源計算的工作、建立負責查核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等。這些工作需要人力,但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在於政府是否真的有共識、有決心。

德經驗:政策配套協助  推動不動產市場

引入建築能源護照制度,除了政府決心,另一個關鍵是民間態度。以往要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資或是淹水潛勢圖時總會引來地方反彈。
擁有被動式房屋設計師執照的葉士傑從德國經驗來說。他表示,民眾為了有比較「好看」的建築能源資料(意即比較省能),就會去修繕房屋。這對於房屋維修整建市場,其實是一項利多。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租屋網站上提供的房屋能源消耗的資料。以這間三房公寓為例,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135度。截圖自https://www.immonet.de/
葉士傑說,德國政府提供民眾完整的修繕配套。聯邦政府指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作為貸款銀行,由銀行委託專業諮詢公司進行建物評估、模擬修繕前後的能耗、提出改造與貸款額度建議。有了政府的支持,民眾配合意願也會比較高。
林憲德建議,如果擔心民眾反彈,可先由公有建築或是民間的公共建築先示範施行。這類建築規模大,耗電量也比較大,節能潛力也很可觀。

掌握能源消耗資料 掌握排碳未來

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認為,建築的「能源護照」就像是電器的節能標章。政府不需要拿出強制手段,藉著耗能數字的揭露,最後,耗能愈高的產品就會愈難賣。
戴秀雄說,能源護照具有多重意義。在能源管理上,政府可以藉此掌握建築耗能的情況。在提升國家經濟上,建築就是個重要市場,歐洲振興經濟一部份就來自建築的效能改善。
林憲德補充,建築耗能量還可以換算成碳排放量,建築的「能源護照」等同是「碳排量護照」。巴黎協定許多國家都定下減碳目標,能源護照的實施更能掌握國際減碳趨勢。
心得:在實施「建築能源護照」後,不少歐洲國家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耗電量,不但省電,同時也能藉由此護照掌控排碳量,進而使國家達到低排碳的生活。以台灣現況而言,想要推行此一政策有些許困難,除了技術問題外,政府政策該如何制訂及民眾的配合意願仍是個大問題。因為國情差異,若要將國外的作法全部複製是不可能的,我認為我國政府須從零做起,將台灣現況做完整的調查、評估,並試著與民眾進行宣導和溝通,找出最適合我國的節能政策。其中我認為若此一計畫實行時遇到的最大難關是鐵皮屋問題,該如何讓那些屋主自願拆除房屋將是政府的一大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