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第六週大事紀

政二A 邱庭緯 05114105

巴黎擬2030年禁汽油車 打擊空氣污染

時間:2017/10/1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法國巴黎市長伊達爾戈上周六(14日)在工作報告時表示,計劃在2030年起禁止汽油車開進首都城內。她強調自2014年出任市長後,巴黎記錄得最多日數的空氣污染警告,市政府必須面對和盡快解決問題。

伊達爾戈稱,個人擁有或使用汽車是輝煌30年時期的產物,但今天已不合時宜。市政府早前已表示,擬於2030 年起禁止汽油車行走。巴黎20個行政區的區長安排下月初討論細節。她又指巴黎或在2030年之前就可以完全沒有汽油或柴油汽車出現,因為居民的習慣,汽車製造商和技術發明均可以配合發展。

心得:空氣污染是當今地球所面臨到的一項嚴重的環境問題,而減少污染排放則是改善這項問題的其中一個作法。台北和巴黎同為人口稠密之城市,我們也許能從巴黎在改善空氣污染的經驗中學習,進而改善同樣受到污染的台北環境。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A  周承翰 05114115


零廢水之夢:低耗能、佔地小新科技 荷蘭有解

時間:106/10/2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水資源缺乏的台灣,污水零排放是正在要求工廠、畜牧業等行業要努力做到的,不過這個夢想目前卻仍面臨消耗大量的能源,也會產生巨量碳足跡的問題。高效的廢水回收技術到底在哪裡,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辦法。
荷蘭一家技術業者Blue-tec估算,全球到了2021年,廢水零排放全球將有688億美元市場,他們目前研發出正滲透(Forward Osmosis)、薄膜除氨法(Ammonia Membrane Stripping)已有實測,不但減少耗能,且模組化的設備,體積大幅也縮小,如此一來小規模的業者例如一個農場,管理者可以透過程式遠端控管,是協助處理廢水的一個新招。

20170925_140147
Blue-tec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攝影:賴品瑀。
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解釋,如同台灣,荷蘭同樣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問題,而荷蘭的法規規定,不但取水要付費、排水也要付費。
Blue-Tec總裁Lex van Dijk補充說明,工廠或是畜牧業者可以選擇將廢水交由政府處理,也可以自行處理至放流標準,或是付錢委託市政的廢水處理廠處理,符合該城市的標準。他表示,業者若選擇要自行處理到符合放流水標準,雖然一開始會有一筆建置費用,但總花費將會遠低於持續委由政府處理,這也是他們不斷尋求新科技的推力。
目前荷蘭的法規規定,而任何廢水在排放前,總氮應低於15mg/L。市政廢水排放則限值10或15mg/L,這取決於個別污水處理廠的規模。荷蘭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大約每小時能5到25立方公尺的水量,脫氨處理後,大約有80%氨可以被回收、成為肥料。

現今零廢水技術 耗能、高排碳的缺點求解  

目前國際上,污水處理相當仰賴蒸發器,但卻有耗能、一氧化二氮排放偏高、溫室氣體多過預期的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研發廢水處理技術,要設法改善高耗能的缺憾,Blue-tec則以正滲透與薄膜除氨兩項技術參與競爭。
不運用機械壓力,而是薄膜上的濃度梯度來驅動廢水的過濾,Blue-tec表示,正滲透處理可以運用在原料的再利用與回收,如城市廢水、工業廢水、廚餘堆肥,而難處理的廢水如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製程水、工業廢水等的濃縮,甚至食品飲料工業中的產品也可以用這個技術濃縮。
目前只有在提取再生的階段還會有能源消耗,還需要設法優化。但大致上來說,正滲透比目前主流的熱力蒸發器便宜20%,使用的能源更少60%以上。
而過去除氮的方式以生物技術、氧化反應為主,廢水中的氮常以合氮有機物、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等形式存在。生物處理把大多數有機氮轉化為氨,然後可進一步轉化為硝酸鹽。但有需要大量空間與時間過久的問題。
而運用薄膜技術,卻可以有每小時1平方公尺的氨產出,尤其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生物除氮要去除1公斤的氮將製造4.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薄膜技術製造的二氧化碳是1.1公斤。此外,所需空間大幅減少、不需隨時維持pH、溫度等,也都在管理上較為便利。
Koen van Gijn表示,目前他們的先驗計畫已經做到小規模也能適用,以畜牧廢水來說,一組設備所需體積大約就一台卡車以內,而且管理者可以遠端監控,也並不需要另外安排人員在現場全程處理,且每天可達24立方公尺的廢水。因此在實測上,已有小規模的農場主人順利使用,處理過的水不但符合排入河川的標準,更其實已經是蒸餾水般的乾淨。而回收的氨與磷,則可轉賣化工廠再利用做為肥料等用途,Koen van Gijn表示,雖然數量還不多,不過至少不是需要政府去補助才能去化。

台灣廢水法規加嚴中 傾向集中、大規模管理

反觀台灣,近年政府展開豬糞尿回收,要做為沼氣發電、肥份等再利用,廢水則在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作為澆灌使用。不過由於目前台灣的養豬業者有9成以上屬於2000頭以下的小規模,恐怕無力負擔處理設備,目前環保署採取的作法是鼓勵大型業者出面收受鄰近的小型業者所產生的豬糞尿,如果大型業者承諾處理小型業者的豬糞尿,大型業者設置厭氧發酵及沼氣發電等設備,就可獲得補助。這個政策今年四月才上路,未來實際上是否行得通,還有待觀察。
在工業廢水的部分,台灣也正在逐步加嚴放流水標準,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曾表示,由於標準不斷提高,也迫使原本分散各地的業者,開始陸續進駐工業區,例如彰濱工業區就是在祭出加嚴管制後,電鍍專區就飽和,但過去尚未下重手前,業者往往因為成本考量,以各種理由推託,不願遷進工業區,當然也少有主動改善污染者。
但目前在氨氮廢水的管制上,由於中小型的金屬表面、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工廠,甚至較老舊的工業區,由於沒有空間裝新設備了、或是經費上負擔不起,因此環保署稍有妥協,給出分階段加嚴的寬限。但在實際狀況下,這些工廠過去的設備與管線配置設計,要調整恐怕也不容易,若非順利找到工業區進駐,否則期限到了也只有退場一途。
對於台灣的狀況,Koen van Gijn初步提出建議與看法,認為若要集中處理廢水,首先會面臨的就是可能要投資收集的管線等基礎設備,或是運送的成本,再者,若是將不同工廠不同製程的廢水混合後再處理,恐怕比起單一製程的廢水,處理起來成本也將提高,都是選擇集中處理後,可能面對的困境。而目前佔地小、低能耗的新技術已陸續面市,也許是台灣可以再思考的。
心得:汙水處理一直是永續發展中重要的一環,但尤於法規的不完善以及企業的成本考量,台灣曾經爆出日月光排放大量不合法規標準的廢水,讓台灣人能夠重視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儘管如此,相關的法規以及議題,必須由政府以及人民來實踐、倡導,才能夠留給下一代乾淨的水資源。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空污法本會期就審 降載、徵空污費
 台電諾民生用電不漲
時間2017/10/1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行政院長賴清德17日在立院備詢時,承諾這個會期就會讓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18日立院衛環委員會也再次就空污法修法方向、明年將要開徵空污費等質詢環保署、經濟部等。環保署署長李應元親口確認,工廠粒狀物空污費明年開徵,包括台電、中油、中鋼、台泥等國營企業都將是大戶。
國民黨立委也質疑,這一批開徵是否將造成漲電價、甚至衝擊民生物價,「全部6000億的成本,幾十億的空污費不會影響成本。」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這麼回應,強調電價主要的波動還是因為能源成本。台電也承諾,用電量330度以下的一般民眾電費,絕對不會受到影響。


DSC00175
政院已定調這個會期將修空污法,立院18日要求環保署說明。賴品瑀攝影。
立委李彥秀質疑,在蔡政府對能源政策、空污治理太過樂觀的狀況下,最後火力電廠「火力全開」,到時向工廠開徵的空污費恐怕只成贖罪券,但民眾卻要面臨空污造成的肺癌等疾病,環保署的官員都是殺人兇手,李應元則高分貝反擊說,委員不該危言聳聽,造成民眾的恐慌。
立委陳宜民更批說,在可能造成漲電價、增空污的狀況下,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反而要全民買單。對於李應元強調「非核家園早是全民共識」,陳宜民反批「不是在2025!」顯然與2015年總統大選前,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2025年的非核家園絕對不是口號」的表態已不同調。

空污法月底完成協商、確定本會期送審

到了秋冬,空污議題再獲立院討論,今年環保署推出空污法大修的草案,但卻無排入這個會期的優先法案,原因是尚在與經濟部協調,還沒有送行政院。17日賴清德表態,這個月會把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18日李應元也再次承諾,月底就會完成協商,將草案送進行政院。
李應元指出,目前空污法的爭議,主要卡在是否保留「會同」經濟部、總量管制區的抵換來源、製程等資訊是否要公開、操作許可證的核發是否從地方收回中央、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是否要設下限、罰則大幅提高但非故意的過失是否可免刑責等。

14+N、開徵空污費、台電減量 李應元:民眾不滿意,就是59分

環署陸續推出「14+N」、明年開徵粒狀物空污費等政策,經濟部也重申台電空污減量的改善,不過是否將有效改善空污,面臨了朝野立委的質疑。
環署日前宣布明年將對排放管道粒狀物開徵空污費,除了總懸浮微粒,還有鉛、鎘、汞、砷、六價鉻、戴奧辛等個別物種也將加計。工廠、電廠外,堆置場、接駁點等排放量大於0.01公噸的公私固定污染源都在其中,將分級、分季節收費。約有8000多家固定污染源受影響,包括台電、中油、中鋼、台泥都將是其中的大戶,合計約將年收12億。
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表示,台電的火力發電機組則將以空污季降載、提升電廠防制效率、強化防治設備、老舊機組除役等來改善。環署表示,目標是2026年台電的空污排放量將是6萬6000公噸,比起2016年的9萬9000噸,減量比例約33%。環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補充說,台電的降載,將在PM2.5達到紅色警戒(51μg/m3)時展開。
經濟部表示,台電這些改善計畫,將在2019年投入101.2億元、2020年211.6億元來改善,再加上粒狀物空污費明年的開徵,遭陳宜民、黃秀芳等立委質疑是否導致漲電價、全民買單的結果。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全部5、6000億的成本,幾十億的空污費不會影響成本。」強調電價主要還是因能源成本而波動。台電副總經理陳建益也承諾,「即便空污費開徵,用電量330度以下的一般民眾絕對不會受到影響」。
顯然陳宜民並不滿意這個回應,仍提出臨時提案,要求環保署與經濟部半年內召開全國性的能源會議,討論若是堅守非核家園政策而增加火力發電的話,每天可能可能增加456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衍生PM2.5,所帶來的問題。
陳曼麗則檢視環署14+N政策內容,質疑經費比例失衡,環署投注在移動污染源的部分遠高過固定污染源,365億的預算上有320億花在移動源上,工業源只有25億。陳曼麗建議,空污基金不能繼續補助新購車輛,而是要強化改善工業源,落實並增加固定污染源空污費增收的種類,也要改善檢測申報制度、稽查能力。
李應元則表示,對固定源的經費較少,並非對固定源較寬鬆,除了補貼工業鍋爐改善外,其他加嚴法規、徵收空污費等措施,都是為了要引導工業改善他們的排放,改採最佳可行的防制設施,這也回應國民黨「加徵空污費,不能只是贖罪券」的疑慮。
「如果民眾不滿意,就是59分。」面對洪慈庸質詢對上任一年半以來的空污治理成果,李應元如此自評。
心得:在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下,國家對火力發電的依賴勢必會有所提升,空氣汙染不斷增加,因此加徵空汙費被質疑是不是只是贖罪券。我認為不管是空汙法,或是空汙費,他們的立意都是良好的,但空汙費開徵的意義的確會讓人有是否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疑慮。所以,政府未來應該在改善工業排放的問題上有更積極的作為,認知到再多的罰款也換不回國民的健康以及生活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次大事記

第四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0/20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7993

巴黎擬2030年禁汽油車 打擊空氣污染

        法國巴黎市長伊達爾戈上周六(14日)在工作報告時表示,計劃在2030年起禁止汽油車開進首都城內。她強調自2014年出任市長後,巴黎記錄得最多日數的空氣污染警告,市政府必須面對和盡快解決問題。
        伊達爾戈稱,個人擁有或使用汽車是輝煌30年時期的產物,但今天已不合時宜。市政府早前已表示,擬於2030 年起禁止汽油車行走。巴黎20個行政區的區長安排下月初討論細節。            她又指巴黎或在2030年之前就可以完全沒有汽油或柴油汽車出現,因為居民的習慣,汽車製造商和技術發明均可以配合發展。

第四週大事紀

零廢水之夢:低耗能、佔地小新科技 荷蘭有解

時間:2017/10/2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政二A 孫筱棠05114157

水資源缺乏的台灣,污水零排放是正在要求工廠、畜牧業等行業要努力做到的,不過這個夢想目前卻仍面臨消耗大量的能源,也會產生巨量碳足跡的問題。高效的廢水回收技術到底在哪裡,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辦法。
荷蘭一家技術業者Blue-tec估算,全球到了2021年,廢水零排放全球將有688億美元市場,他們目前研發出正滲透(Forward Osmosis)、薄膜除氨法(Ammonia Membrane Stripping)已有實測,不但減少耗能,且模組化的設備,體積大幅也縮小,如此一來小規模的業者例如一個農場,管理者可以透過程式遠端控管,是協助處理廢水的一個新招。

20170925_140147
Blue-tec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攝影:賴品瑀。
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解釋,如同台灣,荷蘭同樣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問題,而荷蘭的法規規定,不但取水要付費、排水也要付費。
Blue-Tec總裁Lex van Dijk補充說明,工廠或是畜牧業者可以選擇將廢水交由政府處理,也可以自行處理至放流標準,或是付錢委託市政的廢水處理廠處理,符合該城市的標準。他表示,業者若選擇要自行處理到符合放流水標準,雖然一開始會有一筆建置費用,但總花費將會遠低於持續委由政府處理,這也是他們不斷尋求新科技的推力。
目前荷蘭的法規規定,而任何廢水在排放前,總氮應低於15mg/L。市政廢水排放則限值10或15mg/L,這取決於個別污水處理廠的規模。荷蘭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大約每小時能5到25立方公尺的水量,脫氨處理後,大約有80%氨可以被回收、成為肥料。

現今零廢水技術 耗能、高排碳的缺點求解  

目前國際上,污水處理相當仰賴蒸發器,但卻有耗能、一氧化二氮排放偏高、溫室氣體多過預期的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研發廢水處理技術,要設法改善高耗能的缺憾,Blue-tec則以正滲透與薄膜除氨兩項技術參與競爭。
不運用機械壓力,而是薄膜上的濃度梯度來驅動廢水的過濾,Blue-tec表示,正滲透處理可以運用在原料的再利用與回收,如城市廢水、工業廢水、廚餘堆肥,而難處理的廢水如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製程水、工業廢水等的濃縮,甚至食品飲料工業中的產品也可以用這個技術濃縮。
目前只有在提取再生的階段還會有能源消耗,還需要設法優化。但大致上來說,正滲透比目前主流的熱力蒸發器便宜20%,使用的能源更少60%以上。
而過去除氮的方式以生物技術、氧化反應為主,廢水中的氮常以合氮有機物、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等形式存在。生物處理把大多數有機氮轉化為氨,然後可進一步轉化為硝酸鹽。但有需要大量空間與時間過久的問題。
而運用薄膜技術,卻可以有每小時1平方公尺的氨產出,尤其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生物除氮要去除1公斤的氮將製造4.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薄膜技術製造的二氧化碳是1.1公斤。此外,所需空間大幅減少、不需隨時維持pH、溫度等,也都在管理上較為便利。
Koen van Gijn表示,目前他們的先驗計畫已經做到小規模也能適用,以畜牧廢水來說,一組設備所需體積大約就一台卡車以內,而且管理者可以遠端監控,也並不需要另外安排人員在現場全程處理,且每天可達24立方公尺的廢水。因此在實測上,已有小規模的農場主人順利使用,處理過的水不但符合排入河川的標準,更其實已經是蒸餾水般的乾淨。而回收的氨與磷,則可轉賣化工廠再利用做為肥料等用途,Koen van Gijn表示,雖然數量還不多,不過至少不是需要政府去補助才能去化。

台灣廢水法規加嚴中 傾向集中、大規模管理

反觀台灣,近年政府展開豬糞尿回收,要做為沼氣發電、肥份等再利用,廢水則在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作為澆灌使用。不過由於目前台灣的養豬業者有9成以上屬於2000頭以下的小規模,恐怕無力負擔處理設備,目前環保署採取的作法是鼓勵大型業者出面收受鄰近的小型業者所產生的豬糞尿,如果大型業者承諾處理小型業者的豬糞尿,大型業者設置厭氧發酵及沼氣發電等設備,就可獲得補助。這個政策今年四月才上路,未來實際上是否行得通,還有待觀察。
在工業廢水的部分,台灣也正在逐步加嚴放流水標準,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曾表示,由於標準不斷提高,也迫使原本分散各地的業者,開始陸續進駐工業區,例如彰濱工業區就是在祭出加嚴管制後,電鍍專區就飽和,但過去尚未下重手前,業者往往因為成本考量,以各種理由推託,不願遷進工業區,當然也少有主動改善污染者。
但目前在氨氮廢水的管制上,由於中小型的金屬表面、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工廠,甚至較老舊的工業區,由於沒有空間裝新設備了、或是經費上負擔不起,因此環保署稍有妥協,給出分階段加嚴的寬限。但在實際狀況下,這些工廠過去的設備與管線配置設計,要調整恐怕也不容易,若非順利找到工業區進駐,否則期限到了也只有退場一途。
對於台灣的狀況,Koen van Gijn初步提出建議與看法,認為若要集中處理廢水,首先會面臨的就是可能要投資收集的管線等基礎設備,或是運送的成本,再者,若是將不同工廠不同製程的廢水混合後再處理,恐怕比起單一製程的廢水,處理起來成本也將提高,都是選擇集中處理後,可能面對的困境。而目前佔地小、低能耗的新技術已陸續面市,也許是台灣可以再思考的。
心得:
台灣的污廢水最主要為工業廢水、家庭廢水以及農畜牧(主要為豬),污水類別百分比排序分別是:畜牧廢水21%、家庭廢水25%、工業廢水則是54%。其中高雄市的事業廢水污染量在50 %以上,台北市更是高達89%。
污水廠能透過政府標案標下地區污水處理的資格,但是由於污水處理的費用變動厲害,許多工廠怕會賠錢,乾脆直接排放於大海中,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如之前新聞大肆報導的八里污水廠案,業者以每年七億的報酬標下污水處理得標案,卻沒有按照污水處理的程序處理廢水,直接排放出海。造成的外部效應由周遭居民和漁民買單,不但生活品質糟糕且影響漁民生計,各個苦不堪言。
文章中荷蘭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較以往更加有效率,且在能源(減少損耗60%)及價格(便宜20%)方面,也有極大的提升和進步。不過,這些新型器材,一般的小型畜牧業者仍負擔不起。為了從根本解決問題,政府於今年四月通過了新的污水處理法案,希望透過大型畜牧業者收購小型畜牧業者的排泄廢水,來作沼氣發電跟肥分再利用。至於到底能不能達到政府預想的成果,還需一段時日觀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能由此政策使台灣的污廢水污染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