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雨林浩劫 國際民航組織想用棕櫚油減碳 萬人連署反對

時間:2017/11/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航空業為了減碳,打算大幅提高生質燃料使用量,而大量種植這些生質燃料,估計需要三個英國國土面積的土地。英國衛報報導,國際民航組織一項加速生產客機生質燃料的新計畫引發環團抨擊,因為增產該生質燃料可能導致全球熱帶雨林被加速砍伐。
Bernard DUPONT(CC BY-SA 2.0)
航空業為了減碳,打算以生質燃料作為解決方案。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CC BY-SA 2.0)

民航組織提案 以生質燃料作為減碳方案

航空業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去年歐洲航空業排放量成長8%,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航空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四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航空業承諾將在2020年往碳中和邁進。今年墨西哥城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sation,ICAO)會議提案,若通過則將以生質燃料作為解決方案。
這項「綠色飛機燃料」(green jet fuel)計畫將在2025年之前將飛航生質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到500萬噸,2050年達到2.85億噸,足以滿足國際航空燃料總需求的一半。但這也是全球目前生質燃料產量的三倍以上。更先進的生質燃料仍處於起步階段,難以彌補差距。
2017-10-16 - NEWS - COM.64.17 - CAAF2_736x300
國際民航組織會議。圖片來源:ICAO。

棕櫚園大爆發 環團擔憂生質燃料環境衝擊

環境倡議人士指出,最可靠的替代燃料來源是氫化植物油(HVO),不過這可能使棕櫚油園大爆發,導致森林砍伐。
雨林救援(Rainforest Rescue)組織成員申克(Klaus Schenk)說:「世界各地的公民對於在飛機上燃燒棕櫚油有疑慮。棕櫚油若廣泛用於航空生質燃料將會破壞熱帶雨林,這是當地人民賴以維生的資源和瀕危物種如猩猩的棲息地。我們呼籲ICAO撤銷這項有所偏誤的生質燃料計畫。」
fliegen-ohne-biosprit
一架飛機在燒毀的雨林旁。圖片來源:wikimedia.org(CC BY-SA 3.0)
新計畫可能造成的雨林砍伐難以被精確量化,但生質燃料展望(Biofuelwatch)組織根據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的棕櫚油原油產量和總轉化數據做出估計,新計畫如果只靠棕櫚油當燃料,則需要8230萬公頃土地(31萬6603平方英哩),是英國國土面積的三倍以上。
運輸與環境(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組織發言人安布爾(Carlos Calvo Ambel)表示:「大多數生質燃料的氣候友善程度都比傳統航空燃料差。質量始終應該比數量重要...根據歐洲的經驗,生質燃料目標增加了棕櫚油出口量,其碳排遠遠大於化石燃料。」

100餘環團、18萬人連署反對

T&E、樂施會、地球之友跟將近100個環保組織聯合對生質燃料計畫表示抗議,同時有18萬1000人參與撤銷計畫的連署
環團在推特上反對航空業的新生質燃料計畫。圖片來源:biofuelwatch。
在會議上也有幾個國家反對生質燃料。如果計畫過關,預計將在兩年內送到ICAO大會正式採用。
巴西和印尼強烈支持生質燃料計畫,中國質疑其可行性,歐盟希望制定更健全的永續發展標準,美國表示不會支持全球協調的減排目標。

生質燃料作運輸燃料 回顧歐盟經驗

將生質燃料目標設定在2025年是一個選項,投票前可能還會有其他的選項產生。
生質燃料展望發言人厄斯汀(Almuth Ernsting)表示,目前提出的目標「太高了,不太可能實現,但只要使用少量的棕櫚油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2009年,歐盟設立了四年內從再生資源中獲得10%的運輸燃料。研究顯示,歐洲投資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購買了600萬公頃的土地生產生質燃料。
結果歐盟只從非洲取得極少量的生質燃料,但根據產業貿易數據,以棕櫚油製成的生質柴油用量在2014年暴增了500%

第六次大事記

「台電阻撓綠電」?媽媽盟民調:過半民眾認為「2025年綠電佔總電力20%」無法達成

林憶珊 政三B 04114290
時間:2017-10-30
出處:風傳媒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30日公布「2017台灣地區民眾能源使用行為調查」,秘書長楊順美表示,台灣過半數民眾認為2025年不可能達成蔡英文預定的綠能發電占比。(陳明仁攝)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30日公布「2017台灣地區民眾能源使用行為調查」,秘書長楊順美表示,台灣過半數民眾認為2025年不可能達成蔡英文預定的綠能發電占比。(陳明仁攝)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今(30)日公布「2017台灣地區能源使用行為調查」結果,祕書長楊順美表示,總統蔡英文日前提出的「2025年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目標,台灣有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無法達成,更有6成以上民眾不知道這項政策。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針對815大停電責任歸屬、台灣民眾對綠能政策瞭解程度進行全台灣的調查。楊順美指出,關於815大停電的主要責任,有4成5民眾認為是中油與台電共同管理的疏失。

民調顯示:逾6成民眾不知道2025綠電預計佔比

而電力資訊的主要來源,5成5民眾主要從電視新聞或新聞性節目來獲知電力相關資訊。因此楊順美認為,政府把資訊放在官網上的效果是不好的。至於2025年綠能發電量占比知曉度調查,6成1的民眾不知道宣布2025年綠能發電量的占比。

石門北海岸的風力發電機。(盧逸峰攝)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針對台灣民眾對綠能政策瞭解程度進行調查。圖為石門北海岸的風力發電機。(資料照,盧逸峰攝)

楊順美說,超過5成7民眾認為2025年率能發電量占比沒有可能達成20%。另外,也有3成2民眾認為2016年底台灣風力加太陽光電占比是5%。楊順美認為,絕大多數人高估了風力加太陽光電占比。

台灣綠電為何發展慢? 過半民眾認為政策反覆、29.5%稱台電是阻撓

楊順美接著說明,5成6民眾認為綠能發展較日本、德國緩慢的原因是「政策反覆」。另有29.5%民眾認為是台電設置行政障礙、25.5%則認為是業者能力不足或技術落後。再來,有2成5的民眾認為今年政府規定的收購太陽光電價格是民生平均電價的1至2倍。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出席公布「2017台灣地區民眾能源使用行為調查」。(陳明仁攝)
楊順美接著說明,5成6民眾認為綠能發展較日本、德國緩慢的原因是「政策反覆」。(陳明仁攝)
交通工具的調查部分,顯示住家及工作場所附近有大眾運輸工具達到8成以上,可是會使用的卻不到一半,表示民眾較習慣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而北北基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人數較中南部多。楊順美說,在周遭沒有大眾運輸工具的受訪者中,有6成6民眾當新建捷運或輕軌建成後,願意轉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在不願搭乘者中,有8成5是因為習慣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不願意搭乘。楊順美說,私人交通工具的減碳是政府很重要的目標,例如怎麼讓機車轉換成電動機車。

綠電剩9年要再衝17% 媽媽盟籲政府拿出政策細節

理事長徐光蓉指出,氣候變遷問題越來越嚴重,從2014年至今,連續4年都是有史以來溫度最熱的年度,氣溫屢創新高。徐光蓉表示,台灣在2014年二氧化碳的排名是全球第21名、每人平均每年排放量是全球第19名、每人平均每年用電量是全球第12名。徐光蓉認為,替代方案就是再生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徐光蓉出席公布「2017台灣地區民眾能源使用行為調查」。(陳明仁攝)
徐光蓉指出,台灣在2014年二氧化碳的排名是全球第21名、每人平均每年排放量是全球第19名。她認為,替代方案就是再生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陳明仁攝)
她也認為,政府提出的「2025年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把水利與廢棄物加起來3%除掉後,在剩下不到9年時間要達到17%有點困難。徐光蓉希望政府訂出更細節的步驟與政策。至於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為做的交通調查,呼籲政府「配套不足」很難改變民眾習慣,需要更長時間的規劃。
徐光蓉還說,台灣能源政策應談的是減少尖峰用電、推廣屋頂綠能一天減一度電以及如何達到與全球接軌。而行政院這兩天宣布的「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行動方案,計畫透過全額補助規劃費用與補助4成建置費用,希望鼓勵民眾多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
根據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資料顯示,本次民調統計時間為10月11日至17日晚間18:30至22:00,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20個縣市、年齡18歲以上之民眾,新北市17.7%、高雄市11.9%、台中市11.6%、台北市10.6%,樣本數2145人。
心得: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常簡稱為媽盟,是台灣一個監督核電廠以及反對核能四廠的團體,於2012年12月開始運作。此團體針對台灣地區能源使用之調查,其發現近五成民眾的電力資訊來源大多來自新聞;近六成民眾對於2025年的綠能發電占比是不了解的。此調查是針對台灣民眾對綠能政策瞭解程度進行一連串的問題,然根據台灣經濟部統計處公布台灣去年發電現況,火力發電占82%,核能發電為12%,泛綠能(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僅佔 6.6%,加計氣電共生也不過 9.2%,不到一成的比重。相較於日本、歐洲等國家,台灣顯然維持較傳統的發電方式。此調查的結果我認為政府對於能源政策方面應該多告知民眾其重要性在哪,或者有更多的補助行動的配套方案等等,對於長期關注相關議題環境團體提出的意見我認為政府也應該多加採納其意見,才會對於未來再生能源轉型更有幫助。

第八週大事紀

政二A 邱庭緯 05114105

澳洲禁爬「烏魯魯」:尊重原民先祖傳說,2019年10月封閉

時間:2017/11/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的肚臍」即將對觀光客封閉!澳洲烏魯魯-卡達族塔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11月1日以全票通過,確認澳洲最著名的世界遺產「烏魯魯」(Uluru)將自2019年10月起,全面封閉攀登步道。這項決議是尊重烏魯魯的傳統持有者——中澳的原住民,阿南古人(Anangu)的長期意見。

由於其景觀的壯闊與特殊性,過去150年來,「艾爾斯岩」都是澳洲內地觀光的熱門景點,「阿南古不是什麼渡假村的噱頭,阿南古就是這裡的我們啊!他們在地的生活、社群才是文化,這些都是渡假村裡沒有的啊!但觀光業就像一個巨大的吸塵器一樣,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抽乾抹淨...。」烏魯魯管委會的原民代表威爾森(Sammy Wilson)表達長期的不滿,對阿南古人而言,烏魯魯是創世神話的起點,也是祖靈記憶的歷史核心,因此大批湧入的觀光攀登,也被族人視為極不尊重的文化褻瀆。

第六次大事紀

歷史四  03112085 梁馥麟


5%人擁80%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原民以這六種方式幫助全世界

時間:2017/08/28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最新發表的報告,原住民的食物比較營養、具有氣候韌性,且適應環境,對於受到氣候威脅的地區而言是理想的食品。FAO還稱原民是消滅飢餓和緩解氣候變遷「無價的夥伴」,「沒有原民的幫助、沒有維護原民權益,無法真正找到氣候變遷和糧食危機的解答。」
森林是減碳的重要機制。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1/3的森林主要由原住民、小農和當地社群所管理。FAO指出,原民的生活型態和生計是保育自然資源、永續栽種和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教材。
8月9日國際原住民日這天,FAO強調「動員原民專家對於解決今日與未來糧食和農業問題至關重要」。
根據FAO的報告,原住民以六種方式協助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

1. 原民傳統農業能適應氣候變遷

過去幾世紀,原住民發展出能適應極端環境的農業技術,包括安地斯山的高海拔、肯亞的乾草地和北加拿大的極度寒冷氣候。
這些通過時間考驗的農法,包括防止土地侵蝕的梯田或使用氾濫土地的水上花園,非常適合用來適應日益頻繁的氣候事件和溫度變化。

2. 原住民保存和重建森林與自然資源

原住民自視為與自然連結、是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視自然資源為共享財,予以尊敬。透過保護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許多原民社群幫助減緩了氣候變遷的衝擊。

許多原民社群幫助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圖為越南的部落婦女。圖片來源:United Nations Photo(CC BY-NC-ND 2.0)

3. 原民食物增加飲食習慣的多元性

目前全世界的飲食習慣只依賴少數幾種作物,小麥、水稻、馬鈴薯和玉米佔全球熱量消耗的50%。然而透過藜麥、圓齒酢漿草塊莖(oca)和辣木(moringa)等營養原生作物,原住民能幫助全人類擴張飲食習慣的多元性。

4. 原民食物能適應氣候變遷

許多原住民居住在極端環境中,他們的食物也是適應極端環境的作物。原住民常栽種適應當地環境的原生物種,更能適應乾旱、高海拔、洪水或其他極端條件。

5. 原民傳統領域坐擁80%的生物多樣性

保存生物多樣性是糧食安全和營養的關鍵。動植物的基因庫藏在森林、河流、湖泊與草原中。原民永續的生活方式能保存這些環境,進而保護生物多樣性。

6. 原民生活型態適應當地環境並尊重自然資源

原住民的生活型態適應並尊重當地環境。在山中,原民的生活方式保育土壤、減少侵蝕、保育水源並減少災害的風險。
在牧場上,原住牧民社群以永續方式管理放牧和種植牧草,保護牧場生物多樣性。 在亞馬遜雨林中,原民入住的生態系統獲得改善。

心得:我在學習歷史中,其實我認為其實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善待環境,希望環境能永遠維持下去,人類其實是過客,不是主宰,他們崇敬所有萬物,文明帶給人們方便同時,卻是在破壞原有的東西,得到進步的果實,這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還是無限膨脹的欲望使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