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第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中國禁「洋垃圾」入境 英國現垃圾危機

時間:2017年01月03日
出處:聯合報報導
中國國務院禁止「洋垃圾」進入中國大陸,這讓一年出口數十萬噸塑膠廢料至中國的英國,頓感危機。英國正在思考垃圾的未來去向,短期做法是將廢物出口到越南和印度,但這些國家能夠接受的規模有限,如果焚燒還將面臨一系列環境問題。
澎湃新聞網報導,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英國在低成本回收處理垃圾以滿足其環境目標方面依賴中國大陸,自2012年以來,英國向中國大陸和香港出口270萬噸塑料廢物。
而中國大陸的「洋垃圾」禁令讓英國擔憂不已。據英國廢物處理行業估計,英國目前出口到中國供回收利用的塑料廢物中,將有一半左右因為不符合中國的新標準而將受到禁令影響。
智庫Green Alliance高級政策顧問皮克(Libby Peake)表示,今後這些廢物可能需要在英國國內「填埋、焚燒或堆放」。不過,這勢必引起環保團體的強烈抵制。英國政府目前正就一次性使用塑膠徵税,向行業機構進行諮詢。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大臣戈夫(Michael Gove)表示,長遠計劃是要減少塑膠在經濟當中的比重,減少不同塑膠的數量,並增加回收率。

第十五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美國佛州這麼冷 海龜凍僵了!

時間:2017年01月07日
出處:蘋果日報佛州報導
北美東岸地區寒流發威,連一向溫暖如春的佛羅里達州也出現異常低溫,海龜都凍僵了!動保人士出海救援,從海水中撈出一隻隻四肢僵硬的海龜。
專家說,海龜會「自閉求生」,關閉生理機能,連專家都要靠超音波掃描,偵測到心臟跳動,才能分辨凍僵的海龜是否還活著。

佛州魚類暨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人員表示,只要海水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海龜的肌肉就變得僵硬,海龜不動,可能容易被船隻撞傷,低溫也會害海龜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肺炎。這幾天他們陸續已經救起200隻海龜。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柴達木盆地沙漠化面積近10年已少42萬多畝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出處:摘錄自中時電子報
據報,隨著生態保護和重建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中國柴達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減少42.3萬畝。
青藏高原腹地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盆地內氣候乾旱、寒冷、多風,擁有許多風蝕丘陵和戈壁沙漠,是青海省沙化面積最多、治理難度最大、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地區,也是中國沙化土地分佈海拔最高的地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1.42億畝。
截至目前,柴達木盆地已完成造林種草、封沙育林267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達到2153.49萬畝,並且建立起了柴達木梭梭林、可魯克湖托素湖、格爾木胡楊林等自然保護區和烏蘭縣哈拉哈圖國家級森林公園。

第十八週大事紀

政二B 05114218 黃欽子

自己的糧安自己守? 雲林嗆台北:來買農業權

 2018/01/12 環境資訊中心
為了全國的農糧安全,內政部計畫將全國農地總量控管為79萬公頃,並指定各縣市分配量,形成人口少的農業縣反而要大量劃設農地的現象。對此,農業大縣雲林大表不滿,要求農地保留依據各縣市人口比例平均分配。沒有農地的縣市怎麼辦? 「到雲林租地」、「來買農業權」。
學者認為,雲林縣的說法值得深思,農地守護不能單靠管制,也要提供足夠的保障。民間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也認為,人口多的縣市購買農業發展權屬合理,但農地總量跟各縣市的分配量不能縮水,還是必須堅持。
農委會釋出多項有利糧食安全、農地農用政策,有助於維繫台灣里山。攝影:廖靜蕙

誰的農糧安全?   雲林要求照人口數分配

農委會於2011年委託林國慶進行〈估算我國潛在糧食自給率及最低糧食需求之研究〉,算出我國在糧食完全無法進口的困頓情況下,全國農地總量至少須維持74 萬至81萬公頃。全國國土計畫(草案)據此將全國農地總量管制定79萬公頃,並於表5-2-1中明訂各縣市應控管的農地分配量。
根據表5-2-1,人口70萬的雲林須維護7.75萬公頃農地,人口400萬的新北僅須留住0.61萬公頃農地,至於人口270萬的台北市則不用保留農地。雲林縣10日出席國土計畫審議會表達不滿。
「不能只要求農業縣市負起責任,卻不給權利、不給保障」,雲林縣參議林長造表示,以全國維護80萬公頃農業用地、全國人口2300萬計算,相當於每人負擔0.033公頃。雲林縣70萬人口,應負擔2.3萬公頃,現在卻要求雲林維護7.75萬公頃,多出的部份是不是應要求其他縣市購買農業權?
雲林縣農業處處長林慧如也問,國家要講糧食安全,就要講好糧食安全是誰的責任。雲林縣就負擔2.3萬公頃,至於台北市怎麼負擔?她表示,台北自己想辦法,「到雲林租地也好,我們很歡迎。」
林慧如批國家對農民沒有正義,只有限制。沒有農宅政策也沒有退休制度。農地不交增值稅、不交地價稅,對農業縣市稅收不公平。
林長造提出三項建議,近程希望農業貢獻度納入財政劃分的權重;中程納入農業碳權概念,農地面積不足的縣市要購買農地面積量以補其不足。遠程則是農業權入憲。

農業縣市權利要守  農地總量不可退

10日國土計畫審議會中,營建署城鄉分署提出修正版,擬刪除對各縣市要求控管的農地面積,也就是表5-2-1,改由縣市決定。不過,委員多表示不妥,認為農地總量還是應該守住。
全國農地控管面積
各縣市應控管的農地資源面積。整理自全國國土計畫草案表5-2-1。
對於雲林的發言,各方看法不一。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認為雲林的說法太過簡化,不少台北人在農業縣市也擁有農地。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鄭安廷認為雲林縣的說法值得思考,是不是人數愈多的縣市就應保留更多的農地?如果新北跟台北保留的農地最少,那究竟是在保障誰的糧食安全?如果都市的知識份子也認可農地須要保護,但保護的都是別人家的地,這是否合理?
鄭安廷指出,他還是堅持主張應該要保留一定量的農地。土地管制可以避免不當及惡意性的破壞,但國家不能僅靠管制來守護農地,一定要配合資源投入,讓農民獲得安身立命的基礎。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認為,保留農地等於讓農業的發展權消失,所以由人口多的縣市購買農地的發展權是合理的。民間團體也支持國家藉由稅制或補貼政策達到城鄉發展的衡平。但是,農地總量跟各縣市分配量還是必須守住,「這一點絕不退讓」。

第十六次大事記

英國擾民嗎? 免洗咖啡杯考慮收「拿鐵稅」 未來不排除禁用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8/01/1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獨立報報導,英國會環境監察委員會5日發表報告,提議徵收「拿鐵税」(latte levy)來改善大量免洗咖啡杯問題。
繼呼籲推行寶特瓶押金回收計劃後,環境監察委員會議員開始著手處理一次性咖啡杯問題。經過調查,議員呼籲政府針對一次性咖啡杯徵收25便士(約新台幣10元)的「拿鐵稅」,並以2023年百分之百回收一次性咖啡杯為目標。如果2023年沒達成目標,委員會則認為政府應該徹頭徹尾地全面禁用一次性咖啡杯。
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光是喝咖啡,每天就用掉700萬個一次性紙杯。圖片來源: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嗜喝咖啡  外帶紙杯每年用掉25億個

英國每天使用700萬個一次性咖啡紙杯,相當於每年用掉25億個。但是這些咖啡杯不只是數量多而已,最大的問題在於可回收性和實際回收利用率之間的脫節。
近年來,大眾逐漸意識到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包括內襯含有聚乙烯的拋棄式咖啡杯。總理哈蒙德也在去年11月份的財政預算案中表態支持免洗塑膠容器的收費。
免洗咖啡杯技術上可回收,許多咖啡公司也拿這一點來宣傳自家產品。然而,由於生產方式複雜,絕大多數的咖啡杯最後並沒有被回收。
英國一次性咖啡杯統計資料:
  • 英國每年扔掉25億個一次性咖啡杯
  • 不到1%的咖啡杯被回收
  • 每天有50萬個杯子丟棄
  • 包裝生產商只需支付包裝處理和回收成本的10%

回收不易  全英國只有三個特殊處理廠

儘管咖啡杯主要原料是紙張,但是內襯卻有塑膠聚乙烯,與紙張緊密黏合,杯子才能防水而能盛裝液體。然而,被盛裝過的飲料「弄髒」也讓回收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這些杯子不能在標準的回收工廠回收,必須轉到特殊設施工廠處理,而這樣的處理廠在全英國只有三個。種種原因,讓實際回收率只有不到1%。
未回收的塑膠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這表示這些廢棄物最終會影響自然環境。塑膠隨著時間逐漸崩解成動物可以攝食的塑膠微粒,以及對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生物都有潛在毒性的化學物質。
咖啡杯中的紙材也不是沒有對環境造成傷害。許多紙杯都是由原生紙漿製成的,必須砍樹才能生產,而砍了樹製成的產品只能用於喝一杯拿鐵。
再加上製造和分銷的碳足跡,一次性咖啡杯對環境確實產生重大影響。

誰來買單?  報告建議:業者應負責任不可少

因此,環境監察委員會建議咖啡連鎖店透過獎勵顧客來鼓勵使用可重複使用咖啡杯,像Pret A Manger就為自帶杯子的顧客提供50便士的折扣。
促進大眾對一次性咖啡杯的認識很重要,但委員會報告的主要建議之一是咖啡公司必須對其杯子的影響負責。
透過咖啡杯減量機制,英國政府將可望為所有不可回收容器的減用、禁用政策鋪路。
心得:其實我覺得繳稅是很好的方法,像現在台灣開始飲料店不提供塑膠袋,要自行付錢購買,這樣人民就為了要省錢,可能就減少塑膠袋的需求,而如果開始像業者索取使用咖啡杯的稅,是不是就會提高咖啡的價錢,進而人民會知道要自備環保杯,我覺得伯朗咖啡推動購買他們的咖啡杯,每次攜帶可以減15元,達到環保的理念,而超商攜帶環保杯才減3元,相對來說,人民覺得不用帶環保杯,紙杯才多付幾塊錢,又可以方便不麻煩,垃圾依然不斷製造,根本沒有達到效果。

第十五次大事記

脫氧海洋! 研究:「死亡區」自1950年擴大四倍

時間:2018/01/09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據英國衛報報導,一篇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警告,今日無氧的海洋死亡區面積已經是1950年代的四倍大,海岸附近極低氧區數量已經有十倍之多。大多數海洋生物無法在這些地區生存,目前的趨勢將導致長期的大規模滅絕,為數億依海維生的人帶來可怕後果。
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氣候變遷是大規模脫氧的原因,因為溫暖的海水氧氣較少。沿海死亡區則是由化肥和污水逕流出陸地進入海洋造成的。
Cat Burton(CC BY-NC-ND 2.0)
海洋死區擴大。圖片來源:Cat Burton(CC BY-NC-ND 2.0)
這份研究是針對海洋死亡區與所在國家的首次綜合分析。「地球歷史上多次重大滅絕事件與溫暖的氣候和缺氧的海洋有關。」研究主持人、美國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布雷特堡(Denise Breitburg)說,「照目前的趨勢,我們正在走向大滅絕。」
不過,布雷特堡認為人類可以解決死亡區問題,「停止氣候變遷需要全球的努力,但是地方的行動可以改善優養化造成的缺氧。」布雷特堡說,「在美國的切薩皮克灣和英國的泰晤士河,農場和污水處理系統改善後,死亡區域正逐漸消失。」
不過,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迪亞斯(Robert Diaz)教授在評審這篇新研究時說:「現在,海岸死亡區面積的擴大和海洋氧氣的減少並不是世界各國政府優先處理的問題。不幸的是,要認清海洋缺氧的嚴重性,必須等到嚴重而持續的漁業衰竭發生。」
5億多人依賴海洋維生,尤其是在較貧窮的國家,海洋更為3.5億人提供就業機會。但現在在海岸附近至少有500個死亡區,1950年才不到50個!許多地區沒有監測資料,表示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由於地球自轉影響洋流,開放海域有自然形成的低氧區域,通常在大陸的西海岸外。但這些死亡區域正急劇擴大,自1950年以來增加了數百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歐盟地區的面積。
此外,整體海洋的氧氣含量正在下降,自1950年以來已經下降了2%,也就是770億噸。科學家們警告,這可能會減少海洋生物生長、損害繁殖和增加疾病。更糟的是,溫暖的水域不僅氧氣含量較少,其中的海洋生物還必須更快速地呼吸、更快地消耗氧氣。
此外其中還有危險的反饋機制。在極低的氧氣濃度下增殖的微生物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這種溫室氣體威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在沿海地區,化肥、糞便和污水污染造成藻類的大量繁殖,而藻類分解時會消耗水中的氧。在某些地方,藻類可以增加魚類食物,進而增加死亡區的漁獲量,但布雷特堡認為這可能是非永續的漁業現象,「我們非常擔心人類正在徹底改變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而且這些系統的整體彈性可能會降低。」
這份研究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於2016年成立的一國際工作組所編寫。
環境團體Mighty Earth最近也披露墨西哥灣死亡區與大規模肉品生產之間的關係。Mighty Earth活動總監瑞斯納(Lucia von Reusner)說:「除非主導全球農業系統的大型肉類公司主動清理供應鏈,否則這些死亡區將繼續擴大。」
迪亞茲說,海洋窒息的速度驚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沒有其他變項對沿海生態系統產生如此重大的生態影響。」

第十四次大事記

不只新菸鹼類農藥有問題 科學家發現熊蜂減少與殺真菌劑密切相關

時間:2018/01/04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學界首次的地景尺度研究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是美國熊蜂急劇減少的最強關聯因素。
這個結果令蜜蜂專家大感訝異,因為殺菌劑針對的是黴菌而非昆蟲,卻成了損害昆蟲的重大原因。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殺真菌劑如何殺死蜜蜂,但可能的推測是殺真菌劑讓蜜蜂更容易感染致命微孢子蟲,或是加劇其他殺蟲劑的毒性。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蜜蜂和其他授粉昆蟲數量普遍減少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這些昆蟲為近75%的糧食作物授粉,其中更有半數的授粉是野生物種進行。農藥、棲息地破壞、疾病和氣候變化都與蜜蜂減少有關,但是哪些因素造成最大破壞的相關研究較少。
這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新研究使用機器學習統計方法來分析24種不同因素對四種熊蜂減少的解釋力,包括緯度、海拔、棲地類型和破壞、人口和農藥的使用,並在美國40州的284個地點進行追踪。
主要作者、美國康乃爾大學學者麥卡特(Scott McArt)說:「預測微孢子蟲感染率和範圍的最佳因素是殺真菌劑。尤其美國用量最多的殺菌劑百菌清與微孢子蟲最為密切相關,而整體殺菌劑用量是熊蜂減少的最佳預測指標。」
「我非常驚訝。很少人留意到殺菌劑這個因素。然而部分實驗室研究指出,殺菌劑可能會使蜜蜂的微孢子病情惡化,其中機制可能是因為殺菌劑殺死有益的腸道微生物。我們的研究顯示,實驗室中的發現正在田野中大規模發生。」麥卡特說,
保育慈善機構「Buglife」成員夏德羅(Matt Shardlow)說:「我們人類管理地景的方式使蜜蜂承受巨大壓力。我們一邊正試著排除新菸鹼類殺蟲劑的使用,同時又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也可能是野生蜜蜂減少的驅動力。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必須緊急對新研究作出回應。」百菌清是英國用量最大的噴霧式農藥,2016年共使用於450萬公頃的土地上。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高森(David Goulso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農藥監管體系可能再次讓我們失望,可能因為監管單位的測試並沒有讓蜜蜂同時暴露於農藥和疾病。」他並表示支持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最近的論點,即農藥的地景尺度效應不能透過高度控制的實驗室和田野研究來預測。
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殺蟲劑新菸鹼類對蜜蜂造成嚴重危害的證據正在不斷積累。新研究顯示,新菸鹼類加上食物減少兩個因素加成,使蜜蜂的存活率降低了50%。英國鄧迪大學學者康諾利(Christopher Connolly)表示:「許多威脅蜜蜂的因素之間彼此交互作用之下,似乎更增加了農藥對這些授粉昆蟲的傷害。」
另一項研究顯示,新菸鹼類會減少熊蜂后的存活時間以及建立巢穴的時間,這可能會損害蜂群的長期生存。歐盟執委會將2018年初進行全面禁止新菸鹼類農藥的投票,包括英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表示贊成。

第十三次大事記

全球最大綜合礦業必和必拓承認氣候變遷 退出煤炭同業組織

時間:2017/12/29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總部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之一,承認應對氣候變遷的動能持續增長,從環保立場考量,公司計畫退出一重要的產業集團。
全球最大、由英國與澳洲合資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於週二發布的產業組織檢視(Industry Association Review)報告中表示,由於氣候與能源政策的分歧,公司計劃退出世界煤炭協會(World Coal Association)此國際煤炭遊說團體。此外,鑑於川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決定,公司也將重新審視與美國商會的關係。
必和必拓早期的礦址。圖片來源:Amanda Slater(CC BY-SA 2.0)。
必和必拓早期的礦址,位於坎培拉的Broken Hill。圖片來源:Amanda Slater(CC BY-SA 2.0)。

在此報告中,指出美國商會宣稱美國的國家自主減量貢獻目標無法達成,認為巴黎協議並非有效的國際減量協議且反對碳定價制度,均與該企業的氣候與能源政策立場相異。必和必拓公司表示其樂見巴黎協議的訂定,並支持各國履行該國提出的減量承諾,亦指出碳定價為國際重要減量政策工具,有其必要性。
上述行動凸顯出,大型礦業公司在尋求利潤與社會環境意識之間的平衡時,必須審慎考量與處理;這也同時代表了建構在傳統化石燃料經濟的企業對關心氣候變遷的投資者與政府的回應。而就在12月初,石油和天然氣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表示將斥資2億美元收購太陽能開發商的大筆股份,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和法國道達爾公司(Total)也對再生能源進行投資。
雖然必和必拓在報告中的用詞謹慎,但該公司對於川普政府片面退出巴黎協定一事抱持異議。必和必拓的首席對外事務官,Geoff Healy說到:「我們並不總是同意我們的產業協會(世界煤炭協會),對於與協會的重大分歧之處,我們將會發聲並且在必要時採取行動,正如我們今天所做的。」
必和必拓邀請邀請該協會成員在明年3月31日前對該公司退出協會的決定作出回應,同樣地,在正式退出協會前,公司也會請美國商會回應。
世界煤炭協會對此表示失望,並指出必和必拓的報告未能正確地反應協會的觀點,協會一向支持對於整合氣候與能源政策的平衡方法,並且希望未來能繼續與必和必拓在此基礎上共同合作。
必和必拓的報告反映出該公司對於氣候變遷的明確態度,必和必拓接受了「氣候暖化的真實性、人類影響的明確性,以及物理影響(衝擊)的不可避免性。」該公司亦宣布將重新審視其與澳大利亞礦產理事會(該國最重要的礦業遊說集團)之間的關係。
支持道德投資的團體讚揚必和必拓的這份報告。澳大利亞企業責任中心的執行董事,Brynn O' Brien表示:「即使像必和必拓這樣擁有大型煤炭資產的公司,也不會認同激進的反氣候遊說團體的意見。」

第十五次(第十七週)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一帶一路」惹議!巴基斯坦居民抱怨環境污染、土地被佔


時間:德國之聲 2018-01-14 10:38/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379698

內文:


巴基斯坦,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廣受歡迎。但是,該國北部地區人們卻憂慮這些項目所帶來的土地被佔和社會矛盾。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Gilgit-Baltistan)是位於巴基斯坦最北部的特別行政區,分別與克什米爾巴控區、阿富汗及中國的新疆接壤。從2009年起,該地區享有若干自主權。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這個邊陲地區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中國的巨額項目「中巴經濟走廊」(CPEC)、「一帶一路」(BRI)將橫穿這一喜馬拉雅地區。


環境污染

巴基斯坦政府確信,「巴中經濟走廊」將給包括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在內的整個國家帶來經濟騰飛。然而,該地區住民卻對相關的許諾持狐疑態度。

和巴基斯坦其餘地方不同,該地區住民多為什葉派。他們擔心,那些項目有可能給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導致大規模土地侵佔。他們同樣擔心,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危及他們獨一無二的文化。


吉爾吉斯-巴爾蒂斯坦的公民社會活躍人士阿里(Farman Ali)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人所共知,中國人不顧環境後果而實施項目。他指出,根據相關計劃,未來會有超過7萬輛載重車駛過該地區,嚴重污染空氣;政府還要鋪設鐵路穿越山脈,為此必須開鑿眾多隧道,而這很可能會導致山體滑坡,破壞地區生態平衡。


巴基斯坦特設專門軍隊保護一帶一路

伊斯蘭堡稱,僅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一地,相關項目就能帶來至多180萬個就業機會。當地居民卻不信政府的說法。雖然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是巴基斯坦文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年輕人仍極難找到工作。生活在該地區的政治學家侯賽因(Amir Hussain)直指政府的許諾不可信。

他表示,中國人總是帶上自己的勞工,僅中巴經濟走廊一個項目就會使最多可達700萬的中國工人進入巴基斯坦,其中40萬人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幹活,「哪還有當地人的份兒?」
侵佔土地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是山區,沃土極缺。當地政府擔心,經濟走廊項目會擠佔寶貴的耕地。他指出,當局劃出了一塊2平方公里經濟特區,「這些土地以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名義被收走。此外,軍方計劃設置檢查點,以保地區安全。為此,當局計劃從毗鄰中國邊界的罕薩(Hunza)和納加爾( Nagar)遷走住民」。

侯賽因抱怨道,經濟走廊項目在巴基斯坦猶如「聖牛」,當地居民被禁止不得反對該項目,而誰若依舊斗膽抗議,就會被以反恐名義作為違反國家利益分子抓走。

政府官員否認這一指控。他們稱,在經濟走廊項目問題上,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住民中有廣泛共識。地方政府發言人法拉奇(Faizullah Faraq)表示,所有各方都歡迎該地區有大規模發展。
人口結構變化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住民不僅擔心中國勞工大批進入,而且擔心從巴基斯坦其餘地區湧入勞工。上世紀80年代,當地曾發生過暴力獨立運動。時任巴基斯坦總理齊亞-哈克(Mohammed Zia-ul-Haq)將軍呼籲其遜尼派兄弟遷居這個什葉派為主的地區,以打破什葉派的一統天下。一些分析家表示,巴基斯坦安全部門暗中遵循這一戰略,因為,它們需要該地區作為橋梁,向克什米爾印控區派遣聖戰者。

政治活躍人士巴布(Sher Babu)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很多旅館、店鋪和市場攤位已經掌握在來自遜尼派旁遮普省(Punjab)和開伯爾-普什圖省(Khyber Pakhtunkhwa)的移民手中。他相信,「中巴經濟走廊」將引來更多移民,從而導致原住民淪為少數。現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的一些住民已經確信,遜尼派武裝分子已在當地立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士對德國之聲說,「聖戰分子們日益坐大,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有可能再度成為有宗教背景的衝突中心」。

第十七週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及時雨洗淨空污 初期、小雨pH小於4 酸雨別淋

2018年1月12日台北訊
冬雨濕冷往往不討人喜歡,但現今在空污受到關注時,能夠洗淨空氣的一場雨,反而又被視為讓人喘口氣的及時雨。不過,如果是降雨初期、或是雨量不大,雨水的pH有可能小於4,如果淋得太多,有可能造成些微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甚至傷害到毛囊。

在自然狀況下,雨水的酸鹼值約為pH5.6的弱酸,不過,由於SOx、NOx等其他致酸的物質,卻會會使雨水進一步酸化,pH達5.0以下時就稱為酸雨,pH4.0以下則可能對皮膚有影響。此外,酸雨也可能傷害建築物與雕像,長時間的酸雨更會傷害森林與土壤。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由於SOx、NOx近年有改善,台灣的降雨大約在 pH4.77到5.55之間,人體皮膚還可以自我調節,淋到酸雨是不致於發生溶解頭髮、腐蝕頭皮或造成直接掉髮。不過,酸雨淋太多,讓其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在皮膚上時間過長,還是有可能造成些微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就還是有可能傷害到毛囊。

蔡鴻德表示,空氣品質不好時,如果是大量下雨,酸雨的影響會隨著減弱,但是如果只有微微小雨時,的確還是必須要注意。

年底板橋去年年底板橋站數據顯示,在空污、雨量少的狀況下,曾出現pH3.7的酸雨,環保署提供。例如2017年底一波紅害,環保署的自動監測測站板橋站數據顯示,在31日4時、6~7時曾經有下雨,且雨量只有0.2~0.4mm,所收集的雨水約pH3.7,的確比較偏酸。而上週6日到8日的連續降雨,則是由於降雨量比較多,最多有達到2.2mm,雨水酸鹼值的監測結果,都還在pH5.0以上。

2004年至2016年監測資料,可以看到NOx、SOx有改善,且呈現北高南低,2017年統計1到9月,也大致呈現這樣的狀態。對照看雨水的酸鹼值,從1991年到2016年全國測站雨水pH值小於5.0達到酸雨程度的數據,顯示降幅降大的有台北從88%降至35%、高雄從72%降至24%。

不過中壢測站卻因為地理因素,卻是目前仍有71%的降雨,屬於pH值小於5.0的酸雨。


十六週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資料海嘯」來襲! 專家:2025年將消耗全球1/5電力

2018年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

為了儲存來自數十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連網設備的資料,本身就很耗電的伺服器機房,吃電需求越來越高!專家預測到了2025年,通訊業耗電可能佔全球電力的20%,成為全球氣候目標的阻礙,並導致供電吃緊。
業界長期以來認為只要提高效率和減少浪費,就能大幅減少碳排放,但根據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即將發表的新論文,到了2020年,資訊和通信技術(ICT)可能貢獻全球碳排放量的3.5%,超過航空和航運,2040年更將達到14%,與今日美國的佔比大致相同。
這些都吃電  經濟數位化帶來的失控風險
研究人員安德烈(Anders Andrae)表示,全球連網設備、高解析度串流、電子郵件、監控攝影機和新一代智慧電視等裝置的運算能力需求每年增長20%,2015年消耗了全球約3-5%的電力。
安德烈在一份2016年同儕審核研究報告中發現,若不顯著提高效率,ICT產業將消耗全球總電力的20%,2025年碳排將高達全球碳排放量的5.5%,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碳排。
他預計,工業用電需求將從現在一年的2-300兆瓦時增加到2025年的1200甚至3000兆瓦時;資料中心本身將生產1.9億噸(佔全球總量的3.2%)的碳排放。
美國研究人員預測,未來五年內,隨著開發中國家將有10億人開始上網,富裕國家各種物聯網裝置快速增加,用電量將乘三倍。根據知名網路分析公司Gartner的資料,2017年全球將有84億件連網裝置,2020年更上看204億件。
通訊業一向主張經濟數位化和大規模改善能源效率將減少全球碳排放20%以上,但轉變的規模和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用戶變多  未來五年全球網路流量成長三倍
根據最新的思科視覺網路指數(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未來五年內全球網路流量將增長近三倍。
「2015年網際網路用戶數量為30億,2020年將成長到41億,增加超過10億。在未來五年內,全球IP網路將支持多達100億個新設備和連線,從2015年的163億增加到2020年的260億。」思科公司表示。
2016年美國政府柏克萊(Berkeley)實驗室報告估計,美國的資料中心2015年的資料量為3.5億TB,到了2020年可能每年需要超過1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近10個大型核電站。倫敦、法蘭克福、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歐洲和亞洲的資料中心容量也在迅速增長,2017年預估增加了200MW左右的耗電量,相當於中型發電站。
愛爾蘭和丹麥即將成為蘋果的資料中心基地。其中愛爾蘭資料中心連接了350MW的容量,並將在五年內增加到1000MW,相當於一座核電廠。
根據愛爾蘭主要電力公司Eirgrid的2017-2026全島發電容量報告,如果完全滿足蘋果愛爾蘭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其負載將佔愛爾蘭尖峰用電的20%。

負起責任  部分企業採購再生能
在綠色和平和其他環境組織的施壓之下,Google、Facebook、Apple、Intel和Amazon等大型科技公司承諾用再生能源為資料中心供電。他們大多從電網買電,也有些打算在資料中心蓋太陽能或風電廠。
綠色和平組織IT分析師庫克(Gary Cook)表示,目前全球資料中心所用的電力只有20%來自再生能源:「好消息是,有些公司負起責任,積極採用再生能源快速成長。當然也有些公司只顧著賺錢。」
建築師休斯(David Hughes)則對蘋果公司在愛爾蘭設立的新資料中心表示不以為然,認為政府不應被企業的再生能源承諾沖昏了頭。「資料中心使用再生能源聽起來固然不錯,但對其他人沒有好處,更稀釋了國家減排的努力。資料中心吃掉了愛爾蘭為達成40%減排目標所做的努力,只增加需求,降低了其他用電的比例。」休斯說。
根據Eirgrid的估計,到了2025年,愛爾蘭每生產3kWh的電,就有1kWh要給資料中心用。「我們的電力消耗默默增加了10%。」

「吃電怪獸」本性難移  節能搭配再生能是最理想做法
休斯指出,化石燃料電廠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運作,以供給國內其他地區的用電,成本將落在消費者身上,「我們將不得不升級電網,興建更多的風電和沒有風時的備用電廠,這一切都是全民買單。」
安德烈表示,最好的情況是,節電技術大幅改善,再生能源成為常態用電,資料中心用電的爆炸性成長趨緩。但如果ICT產業保持每年20%的成長速度,有數十個嵌入式傳感器的無人駕駛汽車和需要大量運算能力的比特幣等資訊流成為主流,那麼資料中心需求可能會繼續快速上升。
「這一切有失控的風險,決策者需要密切關注這一點。」安德烈說。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  用電大戶須設再生能源

時間20180111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行政院今(11)日拍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累積設置達27GW。開放加入躉購制度的合約可以改申請綠電憑證,直接進入綠電交易市場。此外,用電大戶也必須設置再生能源設備,無法配合設置者則可購買綠電憑證或繳納代金。
經濟部表示,將爭取《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列為立法院下會期優先法案。
20170618 綠色和平屋頂太陽能(台北)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將規定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攝影:陳文姿

2025年再生能源達20%  用電大戶須裝再生能源

對於2025年再生能源累積設置達27GW的目標,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解釋,《電業法》中已敘明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比占比要達20%,換算相當於裝置容量27GW。
龔明鑫說明,27GW預計包括太陽光電20GW、離岸風電5.5GW,其餘為水力發電與陸域風電等。
至於用電大戶必須設置再生能源設備,龔明鑫表示,等修正草案通過後,經濟部會在子法中訂定細節,包括契約容量、額度、發電種類、代金等。中央所訂的僅是最低標準,地方可再加嚴,但也不會讓地方無限制加碼。
能源局長林全能受訪時說明,目前還在研議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例內容。「用電大戶」可能定在契約容量大於800瓩的業者,但應設置多少比例則尚未決定。由於每個地方的日照條件不同,不容易設置再生能源設備的廠商也可以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或代金的方式取代。
0111-1
行政院11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經濟部次長龔明鑫(右二)說明內容。攝影:陳文姿

躉購制度與自由綠電交易可相互轉換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年施行,設置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並參考國外躉購制度,由台電以固定優惠價格收購綠電20年,鼓勵民間設置再生能源。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開放綠電自由市場,綠電可以直供或是代輸直接賣電給其他業者。
0111-1
不過,簽定台電躉購合約等於已經領取補貼,依規定無法再申請綠電憑證,也不能自由交易。這次修法開放躉購與直供/代輸二套制度相互轉換,等於讓已簽約的綠電也可退出躉購,改加入綠電買賣市場。
林全能說,業者可在躉購或申請綠電憑證間自由轉換,沒有次數或時間的限制。
林全能解釋,有了綠電憑證,就是獲得國際上認可的純綠電。在國際要求企業須購買綠電或降低碳足跡的趨勢下,就算綠電比較貴,企業還是會買。加上這次修正案也要求用電大戶無法設置再生能源時,可以購買綠電憑證代替。未來綠電交易一定會增加。

再生能源成本節節降  躉購費率取消下限

原本條例中規定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不得低於電業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這次修法將刪除這項規定。能源局解釋,這是因為綠電成本快速降低,即將比化石燃料成本更低。
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不再補貼躉購,未來基金將用於研發跟示範計畫,躉購成本則直接反映在電價公式上。

簡化流程 小容量設備由地方政府認定

為鼓勵再生能源設置,這次修法簡化2,000瓩以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申設流程,並開放2,000瓩以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由地方政府認定。未達2萬瓩的小水力發電也將納入獎勵範圍。

心得: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 2009年施行,設置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並參考國外躉購制度,由台電以固定優惠價格收購綠電20年,鼓勵民間設置再生能源。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開放綠電自由市場,綠電可以直供或是代輸直接賣電給其他業者。我認為公民電廠的實行應是政府要去推動的一部份,讓民眾了解到電價躉購制度有利的地方,並鼓勵民眾應設置再生能源對於公民電廠的運作也是有實質的好處,然而關於用電大戶例如工廠等地方的電費仍是世紀上排名前三的便宜,對於用電大戶使用再生能源則是有利於再生能源的前進且關於電價部分仍是可以控制躉購制度的實行。

第十八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善用森林寶藏,發展自給自足經濟:泰國Wanakaset模式

日期:2018/1/14

出處: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474/

 

台灣人對泰國並不陌生,雖然所處緯度差異不大,兩地的英文名稱還經常為外國人搞混,但是產業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卻很可觀。在台灣,當我們提到森林時,想到的通常是高山森林,但是在泰國,有很多時候指的是平地森林。
2017年9月前往泰國參訪Wanakaset網絡,對其存在和運作留下深刻印象。Wanakaset的泰文原文為วนเกษตร(泰文วนเกษตร 除了永續農業,還有混農林業之意),Wanakaset網絡成員主要集中於泰國東部的北柳府(Chachoengsao)的沙南猜曲縣(Sanam Chai Khet),因為Wanakaset 網絡的發起人韋本.肯恰蘭(Viboon Khemchalerm)家的森林就在這裡,在地圖上可以搜尋到肯恰蘭家的森林位置所在,即為วนเกษตร ผู้ใหญ่วิบูลย์ เข็มเฉลิม(韋本.肯恰蘭村長的混農林業)
Wanakaset網絡目前由韋本先生的兒子勘契(Khanchit)接手擔任召集人。這裡提供了農業和林業等一級產業,以及學習體驗等三級產業,因此除了各種林木,森林中也設置了幾棟木屋和磚房,提供住宿、沐浴和學習空間等服務。
攝影/張正揚

1/4自給自足就能避免負債

勘契的父親韋本年輕時是一位衝勁十足的農民,甚至擔任過村落的領導人,非常積極嘗試種植各種新的經濟作物如木薯。韋本購買土地,並且做了大量的生產投資。開始種植之後,每一年為了獲得相同的產量,他必須在同樣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肥料,但卻只能以相同的價格賣出,亦即,收入不變,但是成本增加了。
幾年後他卻發現,他的努力不僅沒有給他帶來收益,甚至還產生了負債。在即將破產之時,他決定賣掉40公頃土地中的大部分以償還債務,只留下1.5公頃土地。這個過程讓他深刻反省,為什麼上一輩只用很少的土地就可以養活那麼大的家庭?他發現到父親生產的作物大部分供作生活所需, 剩餘的部分才拿到市場出售,耕種的初衷並非為了金錢,而是為了養活自己的家庭。
韋本總結經驗發現,在家庭的開支項目中,若能做到四分之一的自給自足,就可以避免負債,從而創造盈餘空間,真正的收入是賺取的錢扣除支出。這層領悟後來成為Wanakaset的核心理念之一。Wanakaset成員除了種植自己所需的各種食物,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技能,發展其他的生計,並在成員之間進行各種勞動力和資源的交換。
攝影/張正揚

混農林業─生計的、生態的、可食的森林

在勘契介紹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問他,森林如何能夠提供你們的生計來源?勘契不斷強調,一座森林就是一座寶藏,只要我們了解各種樹木的價值,他們就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源源不絕的資源。但勘契同時也不斷感嘆,這些重要且曾經普及於上一代農民的傳統知識,如今正在嚴重流失。傳統知識流失的困境,益發襯托出Wanakaset的價值。
Wanakaset召集人勘契(右),一路向參訪成員介紹森林中的可食蔬菜(攝影/張正揚)
第二天早飯過後,勘契先生帶領我們進行森林導覽,走進森林,勘契先生在一棵高大的無憂樹(Ashoka tree)邊停下,說這棵樹可以提供遮蔭和蔬菜,說完摘下一片葉子咀嚼起來;再走幾步,到另一棵棕櫚樹(Salacca ramosiana)下說,「這棵樹可以做為建材」,再折下一根樹幹上的刺,比了一個剔牙的姿勢說,「它的刺可以做為牙籤。」森林漫步的過程,幾乎就是不斷品嚐各種樹葉和果實的過程。
Ashoka tree無憂樹可成蔭,葉子可藥用,也可做為蔬菜。
刺可以做為牙籤
由參訪者料理並品嚐森林中的可食蔬菜。透過感官經驗,認識森林可食性(攝影/張正揚)

Wanakaset 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的具體實踐

在森林漫步時,我們看到一處工寮,工寮內外堆滿了不同尺寸和樣式的磚頭,原以為是建材,追問之後得知, 這些磚塊原來產自森林中。森林中的土, 加入水泥混合後,不用火燒,直接壓製成磚塊,成為森林的另外一種生計。從森林的另外一端離開時,地上整齊排滿了各式各樣的樹苗,培育樹苗也創造了另外一種森林生計。
自給自足的觀念在泰國社會有著深厚的根基。甫於二○一六年逝世的泰皇蒲美蓬, 生前曾經主張「自給自足的經濟」(self-supporting economy),他大力倡議每個鄉鎮等區域,應該減少對於外界的依賴,發展相對自給自足的經濟系統,對於泰國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Wanakaset網絡, 正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的具體實踐。
可做為磚頭(攝影/張正揚)
(本文感謝Orakarn Suttiwerawat 和 Sujintra Anan協助泰文翻譯。)
原刊於《綠主張》月刊,2017年12月,170期


心得: 
這個在泰國「混農林業」的例子令我感到驚奇。但是不知道在台灣是否有相關政策讓住民能夠好好利用這樣的一塊土地?我們的自然資源似乎都被佔據資本的人奪走了,而我們的環境消耗仍然持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