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第十二次大事記

2018綠電躉購費定案 回應民團訴求 小容量太陽屋頂降幅減

時間:2017.12.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能源局15日公告2018年度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其中爭議最大的1至20瓩太陽光電躉購費率已做修正。跟聽證會中的試算費率相比,明年上半年從每度5.3848元增加為5.8744元,下半年從5.2827元增加至5.7493元,調幅分別為9.09%與8.83%,但仍較2017年費率低。
參與行政院11月提出的「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行動方案」者,除了使用高效率模組可加成6%外,這次躉購費率也再額外獎勵加成3%。另外,離岸風力與地熱發電的階梯費率也均較聽證會試算費率高。
1215-1

鼓勵民眾設置太陽光電  小容量太陽屋頂降幅減少  

政府為鼓勵用戶設置再生能源發展,以固定的優惠躉購費率向用戶保證收購綠電20年。隨著設備成本年年降,躉購價格也年年降。不過,9月預告的費率卻大幅調降20瓩以下的小容量屋頂型太陽光電達11.77%~13.45%,被民間團體重批不利公民投入太陽光電
2018年躉購費率今正式出爐,20瓩以下的屋頂型太陽光電上半年從每度5.3848元增加為5.8744元,下半年從5.2827元增加至5.7493元。
20171018 太陽能補助降低不利公民電廠
公民團體抗議2017年太陽能補助降低,將不利公民電廠。攝影:陳文姿
此外,行政院11月提出「綠能屋頂 全民參與」計畫,確認「政府零補助、住戶零出資」。對於綠電的收購費率,除了使用高效能模組太陽光電高效能模組躉購費率加成6%及北部地區(含北北基、桃竹苗及宜花)加成15%外,參加此方案將再加成3%。

離岸風電成本重新估算   衝刺地熱發展費率提高

離岸風力部分,能源局表示,經審定會重新檢視國際離岸風力成本結構、重新調整期初設置成本估算後,費率較聽證會公布數值提高0.61%。地熱發電也再提高前期費率水準達6.1710元,以全力加速地熱發電發展。
1215-2

心得:對於台灣綠電躉購率地調漲或調降一直都是問題,最初的問題應該要回歸到台灣的電費是否應該要調漲,人民才能重視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從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瞭解到台灣的電費一直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便宜,但因為我們要實行再生能源轉型,對於電費若是一直那麼便宜,人民對於太陽光電或者風電的自給自足想法意願當然相對低落,然政府為鼓勵用戶設置再生能源發展,以固定的優惠躉購費率向用戶保證收購綠電20年。隨著設備成本年年降,躉購價格也年年降。這也說明若我們要發展公民電廠,那躉購率一直都是那麼低落,有多少人會去真正實行呢?


第十三次大事記

「工廠才是空污主因!」1217南部反空污大遊行 怒批政府不負責任

時間:2017/12/1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12月17日,全台反空污大遊行昨在台中、高雄同步進行,高雄場將近3000人湧入左營區凹仔底公園,包括高雄、屏東、台南各地環保團體、教育、親子和各政黨等都站出來,要求捍衛呼吸權。由於近日南部空污警報連日紅害,政府卻無積極作為,總統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賴清德更提出空污主要來自境外的說法,引發主辦單位南部反空污大聯盟怒吼:「不要模糊焦點,推卸責任,工廠才是空污主因!」


高雄反空污大遊行,數千民眾上街,隊伍綿延數百公尺。攝影:李育琴。


12月17日高雄反空污大遊行,上千民眾站出來爭呼吸權,要求好空氣。攝影:李育琴。
南部反空污大聯盟表示,高雄、屏東、臺南長期被發電廠、石化工業區、大型工業區包圍,每年PM2.5 一級致癌物濃度超標日數達197天,高雄人平均餘命為六都最低,環團直指高雄的中油、中鋼、台電為南部三大污染源,政府應帶頭污染減半,不要逃避空污問題,推卸責任。
召集人陳椒華說:「根據環保署資料,中鋼、中油、台電三家總排放量已超過三萬噸,國營事業污染物排放占固定污染源55%,遠比車輛污染排放超過二倍,國營企業應具體減污!環保署只用空污基金來減少車輛污染,對空污改善不大。」


12月17日高雄反空污大遊行前演出行動劇,控訴三大國營事業製造污染,讓民眾健康遭受空污所害。攝影:李育琴。
他們提出具體訴求,要求政府應實質減污,立刻改善南部空氣並促進產業升級。
  1. 提高空污費,並針對臨海、林園、仁大等工業區民眾進行長期流行病學調查及健康風險評估;
  2. 國營事業中鋼、中油、台電污染實際排放量應在三年內降低50%;
  3. 反對燃燒生煤:立即訂定禁燒生煤自治條例,並限期淘汰重油設備;
  4. 反對空污法、環評法不當修法,總量管制應以實際排放量為計算基準;
  5. 各級學校於空氣品質不良日,應停止上室外體育課。
本次反空污大遊行在三週內有超過3000名教授、教師和醫師參與聯署,高雄楠梓國小教師蘇益昌要求大家多關注空污警告,下載空品監測資訊,並透過個人即時通訊媒體傳遞出去,才能讓更多人重視空污問題,讓政府有所作為。
前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陳玉峯在遊行前開講,他直言「民眾只能為了爭一口氣而上街頭,是台灣人最大的悲哀」,並怒批政府不知見笑,讓人民為了空污必須戴著口罩出門。他帶領民眾大呼口號:「還我一口氣!我爭一口氣!」要求政府正視空污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威脅。


前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怒批政府不知見笑,讓民眾必須戴口罩才能出門。攝影:李育琴。
由於明年即將大選,各政黨也派多人出席遊行,國民黨動員南部支持者參加遊行,吳敦義也現身一段時間快閃,時代力量、綠黨、基進黨、親民黨議員吳益政都全程參加遊行。
遊行最後回到凹子底公園,環保署長李應元、經濟部次長龔明鑫現身會場,並回應環團訴求,李應元允諾會專案處理高雄空污問題,但對於其他遊行訴求並不願意簽署。他並希望民眾支持明年一月立法院進行的《空污法》修法,他說唯有民眾多加關注,才能讓加嚴管制的措施立法執行。

心得:台灣空氣汙染來源可分為境內與境外的汙染。隨著不同的時間、地點、季節也會有不同汙染來源。據了解台灣地區的空氣汙染有三分之一是境外汙染源造成,三分之二是台灣本土汙污染。其中如工廠、中火造成台灣空污的情況,然從課堂上的影片「有話好說」中可瞭解到,總統的發言是個錯誤的政治操作,其台大教授亦坦言:總統你錯了!事實上有很多科學的證據可以顯示台灣境內污染確實造成人民的困擾與健康疑慮,因此在舉行空污大遊行人民想爭取環境權時,我認為台灣政府應正面回應並保證要改善台灣空污的問題,而並非用非科學根據的言論或者政治操作來回應人民。

有話好說 空汙問題

一、台灣2017年以來的空汙問題來源為何?
台灣空氣汙染來源分為境內汙染(台灣本土)以及境外汙染(中國北方隨季風或洋流帶來)不同的季節也會有不同來源的境外汙染來襲。據了解台灣地區的空氣汙染有三分之一是境外汙染源造成,三分之二是台灣本土汙染。
二、其汙染來源的科學證明為?
     以環保署的空氣品質檢測AQI(空氣汙染指標)來檢測屏東地區(萬里、潮州等地)的空氣品   質。


第十三次大事記


05114223政二B吳芷妤

新聞出處:環境資訊中心/環境新聞
時間:2017.12.19
作者:賴品瑀

雙溪水庫計畫重啟 毀生態毀農業花120億元 僅換12萬噸水

20多年前發起的雙溪水庫計畫,一路遭到抗爭原以為已告終結,但搭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最近又死灰復燃,將在下週五29日進行二階環評前的現勘與公聽會。當地居民也再次起身抗爭,強調此案將耗資120億元,蓄水量卻只是翡翠水庫的零頭罷了,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卻要毀掉當地好山好水,與有機會好好發展的友善農業、生態旅遊產業。此外,當地居民更認為,優先改善漏水、中水回收,都比再蓋新水庫更有效果。
19日上午在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的陪同下,反雙溪水庫自救會舉行記者會。雙溪水庫興建案選址在新北市的雙溪區丁蘭谷,是擁有藍腹鷴、林雕、八色鳥等豐富動植物的山區,近10年也陸續有民眾回鄉進行友善農業。
雙溪水庫重啟環評程序,當地居民反對。攝影:賴品瑀。
此開發案曾在1996年遭要求進行二階環評,但隨後停擺,一直到2012年重啟計畫,並在2013年直接進入二階環評程序,「現在的開發行為會不會對以前的環境產生影響」扶助律師陳憲政認為,此案在舊架構下進入二階,就會產生這樣的荒謬審查。

因為基隆會缺水 環團:漏水、回收先改善

而開發的主要原因,水利署則是以基隆缺水、因應極端氣候為由,甚至在前瞻計畫上,提出因為淡水供水系統曾有調撥翡翠水庫,而有雙溪水庫的需求。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涂又文批,「極端氣候」目前成為了政府到處興起蓋水庫的理由,但對他而言,應該要以韌性城市來因應極端氣候,而不是更多破壞生態環境的建設。
當地居民林曾文彥指出,在「台灣地區水資源開發綱領計畫」的九大策略,第一重要的就是節約用水、第二合理水價,這些不先處理,就是本末倒置。而排在最後的「開發水資源」,林曾文彥批,眾多選擇當中,雙溪水庫應該也屬於最後一個選項,因為雙溪水庫造價120億,壩體又大、卻只能蓄水12萬噸,根本只能算是翡翠水庫的零頭,實在經濟效益不大。
全促會理事長謝國清表示自己就是基隆人,環說書寫說多雨的基隆缺水,實在讓他很訝異,認為基隆承受了不白之冤。謝國清指出,基隆漏水率全國最高,高達32%,自來水公司都自承這是首要改善的,改善後甚至還可以協助其他縣市。謝國清認為,利用基隆多雨的特性,要蓋的應該是地面的蓄水池。
基隆河守護聯盟共同召集人陳建志更認為,若要談汐止、基隆的未來水源需求,應該要做的是流域節水、漏水率降低、雨水收集,污水截流、現地處理等,這些措施加起來,都不需要花到雙溪水庫要的120億元。
「太厚工」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更批,要拿雙溪的水給淡水用,實在太不符效益,在這之前,保留雨水、改善漏水、中水回收才是比較實質的作法。
水利署以供水基隆,甚至淡水由為,要興建雙溪水庫。攝影:賴品瑀。

拒絕水庫 友善農業生態觀光更有利 美濃經驗為鑑

「這侵犯了我們的夢想與生存權。」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表示遺憾。他個人在2012年選擇返鄉從事有機耕種,認為雙溪好山好水好空氣,是北部難得的里山據點。
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則以當初他們成功擋下美濃水庫的經驗來比較。除了黃蝶翠谷也叫雙溪外,雙溪水庫計畫誇大了基隆的用水需求與缺水危機,美濃水庫當時也是高估高雄用水需求,強迫居民為公益犧牲。
劉孝伸也批判回饋機制是分化鄉親、腐蝕人心的開始。他以美濃拒絕了水庫以後,因為保護了農地跟水源,現在發展更好,農業與觀光都做出特色,根本沒有因為失去回饋金而導致當地經濟一蹶不振。

有話好說 空汙防制

一、台灣2017年以來的空汙問題來源為何?

依環保署統計顯示:
第一名為:道路揚塵、露天燃燒、餐飲業等其它汙染源占了32%到43%。
第二名為:二行程機車、大、小客車等移動汙染源占30%到37%,
第三名為:電力業、鋼鐵業、水泥業、煉油業等工業汙染源占27%到31%,

二、其汙染來源的科學證明為?

透過全台各地的觀測站測得汙染源種類及監測值,且依照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標準確認有無超標

第十二次大事記

好奇心拯救一群大貓 生態旅遊帶來美洲豹保育生機

時間:2017/12/19
出處:環境資源中心
美洲豹(Jugar;學名:Panthera onca)是美洲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棲地喪失和捕獵壓力正讓美洲豹數量持續銳減。新研究帶來了保育的好消息,一篇刊登在《全球生態與保育》(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美洲豹帶來的觀光收益,比當地牧場受損金額要高出60倍。如果以美洲豹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推行得當,將有助當地經濟同時減少民眾與美洲豹的對立。

當地畜牧業與美洲豹關係緊張

該篇研究聚焦在全世界最大的濕地——橫跨巴西、巴拉圭、玻利維亞三國的潘特納爾(Pantanal)濕地,這裡茂密、低矮的森林環境是美洲豹的堡壘。潘特納爾濕地有許多土地都是牧牛用地,過去美洲豹曾因美麗的皮毛而被人類獵殺,近十年來則因為美洲豹會獵捕牛隻等獵物,成為當地畜牧業的潛在威脅。
為了調解美洲豹和牧場間的緊張關係,這項研究量化了美洲豹對旅遊業的價值,並討論如何讓承受損失的民眾能對美洲豹帶來的經濟收益更有感。
美洲豹。圖片來源:Rafael Hoogesteijn(CC BY-NC-ND 4.0)。
論文作者在研究樣區曾觀察到的美洲豹。圖片來源:Rafael Hoogesteijn(CC BY-NC-ND 4.0)。
參與這項研究的全球野生大貓保育團體「Panthera」研究員佛南多.托爾塔托(Fernando Tortato)表示:「這項研究反映出潘特納爾濕地的實況,亦即美洲豹帶來的實質收入比可能造成的損失要高出許多。」

觀光收益可彌補因美洲豹損失的牛隻成本

研究選擇巴西境內 Encontro das Águas 州立公園作為研究樣區,以此了解潘特納爾濕地內緊鄰牧場的生態旅遊業的運作狀態。研究人員藉濕地的網狀水路乘船觀察,將美洲豹常出沒的河岸地點標示在地圖上,藉此計算可發展生態觀光的總面積,讓人類和美洲豹共存的成本與收益展現在實際空間尺度上。研究人員記錄該地區七家住宿點的每日收入,推估出整區觀光產業的最低年收入,再與鄰近牧場因美洲豹而損失的牛隻市價總值做比較。結果,兩者的差距讓研究人員感到驚奇。
托爾塔托表示,「這結果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太多了!」根據估算,當地一年損失的牛隻總價約12萬美元,但美洲豹帶來的觀光年收入可高達680萬美元。
研究人員進一步說明,生態旅遊帶來的實際經濟價值還有可能比預估高出許多,因為研究只計算了樣區裡的七間旅館,不包括較小的旅遊機構和其他地區的旅遊設施,也沒有算入觀光客為全潘特納爾在地產業帶來的連鎖效益。
乘船遊潘特納爾濕地。圖片來源:Ronald Woan(CC BY-NC 2.0)
乘船遊潘特納爾濕地。圖片來源:Ronald Woan(CC BY-NC 2.0)。
對保育工作者來說,這項研究是一大福音。托爾塔托表示:「我們驚訝地發現,觀光客對潘特納爾濕地的美洲豹興致勃勃,且願意為美洲豹造成的牧場損失買單。這直接處理了當地人獸衝突的核心,也為深受牛隻損失所苦的牧場提供了務實的解決之道。」
據估計,只要每位遊客捐助32美元,即足以補償牧場損失的牛隻成本。但研究發現,80%的觀光客甚至樂意掏出三倍的價錢——參加完三日旅遊行程後,大部分的觀光客願意付出平均84美元的金額,補償受到干擾的牧場主人。
在過去,美洲豹與牧場的衝突幾乎不可避免,因為潘特納爾超過90%的土地皆為私有,且多用於畜牧業,只有5%是生態保護區。若這項補償機制推及全區,不僅能抵消美洲豹帶來的牧場損失,還能克服目前私有土地制對地景保育工作造成的障礙。

生態旅遊機會多 當地政府仍缺乏管理經驗

南美洲野生動物生態旅遊公司「野性南方(SouthWild)」的老闆查爾斯.穆恩(Charles Munn)博士,過去七年來持續提供當地某牧場牛隻補償費。他認為這方式「驚人的成功」,幫助他的事業與鄰居之間維持「非常良好」的關係。
美洲豹。圖片來源:Gregory "Slobirdr" Smith(CC BY-SA 2.0)
在潘特納爾濕地,遊客可以乘船觀察到美洲豹。圖片來源:Gregory "Slobirdr" Smith(CC BY-SA 2.0)。
「我們的觀光船載遊客現地觀察到野生美洲豹的時數,已累計5000小時。這可能比地球上所有生物學家與美洲豹面對面的時間要高出10倍,甚至20到50倍。」穆恩表示。
穆恩的顧客在100公里長的旅遊路線上看到的,大多是50隻固定出沒的美洲豹。穆恩宣稱每隻美洲豹可為這個國家的經濟,帶來約100萬美元的價值。例如,慕名而來的外國觀光客能為國家航空公司帶來意外之財。不過,穆恩注意到,僅管當地不少人對發展生態旅遊業抱持熱誠,政府部門仍有些猶豫。
穆恩解釋,「2006年時,我提議讓每位顧客支付一筆生態保育費,但州政府表示,除非擬好費用管理計畫,否則無法接受任何捐款,好意只能心領。」

有效利用保育基金 將可直接回饋當地居民

托爾塔托和他的研究團隊也提出類似觀點,「不正視這些保護區帶來的經濟潛力、缺乏管理或監督方案,只會失去讓這些效益為公共的機會」,若州政府能更積極介入,生態旅遊將有機會為當地居民和美洲豹帶來更多可能。
對於遊客捐贈的保育基金未來能怎麼實際運作,保育團體 Panthera 提出建議,包括將收益回饋給參與保育美洲豹的地主、規範狩獵以讓美洲豹在野外保有足夠的食物來源,並協助牧場主人用更完善的措施管理牛隻,避免一再遭美洲豹獵捕。
美洲豹旅行。圖片擷取自Journey of the jaguar 計畫網站。
保育團體 Panthera 新推出的計畫「Journey of the jaguar」會將研究員在南美洲保育美洲豹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放置到網站,讓讀者可以在線上跟著旅行。圖片擷取自計畫網站。
目前 Panthera 正領導一項三年計畫,範圍涵蓋美洲豹出沒的所有其他棲息地,包括拉丁美洲十個國家。計畫目標是評估美洲豹族群的現狀並吸引國際關注其艱難的處境。
穆恩仍對這項新興產業抱有熱情和樂觀態度,他認為此地的生態旅遊業已準備好起飛,將造福潘特納爾濕地裡的人和野生動物。以他自己的經驗為例,「這50隻美洲豹已在巴西創造出上千個高品質工作機會,這是1960年以來,潘特納爾地區裡新興環境相關工作的最大來源。」穆恩認為,這只是開頭,在未來十年,美洲豹生態旅遊還可能有百倍的成長空間。

第十一次大事記

殺死蟲蟲也殺了生態 澳洲濕地底泥驗出常見殺蟲劑

時間:2017/12/15
出處:環境資源中心
正如世界許多城市,澳洲墨爾本曾有多塊濕地遭排乾成為建地,也有多條溪流被水泥化。但近幾十年來,這些棲地的價值已廣為人知,社會凝聚共識,要逆轉之前的作法。於是,數百座人工濕地就這樣被營造出來。
保護這些人工濕地以及其中所棲息的生物至關重要。然而,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顯示,過去五年間,一種有毒物質在濕地底泥的含量暴增了四倍。更糟糕的是,此種名叫畢芬寧(bifenthrin)的殺蟲劑正在殺死當地的水中生物。
Rexness(CC BY-SA 2.0)
Cheetham Wetlands濕地公園可以遠眺墨爾本。圖片來源:Rexness(CC BY-SA 2.0)
研究團隊針對的並非水中的污染物,而是那些積聚在濕地底泥中的污染物。研究方式是檢驗沉積物中有哪些化學物質,以及對棲息在底泥裡面及附近的生物有多大的毒害。

畢芬寧造成持久危害

令他們意外的是,畢芬寧是所有檢出污染物質中對生態的破壞性最大的。畢芬寧是一種合成殺蟲劑,存在於許多家用防蟲噴劑,廣告說它安全、持久,對付蟲害便宜又有效。
畢芬寧對於昆蟲、蜘蛛、蟎類及魚類是有毒的,但一般認為它對人畜較無害。由於製造畢芬寧的目的是持續性地控制蟲害,它可以長時間在環境中發揮作用。因此,要是它跑到濕地去,也會在那滯留,造成長期的傷害。
2012年的時候,研究團隊發現墨爾本有1/5的濕地含畢芬寧,但近期的研究卻在高達75%的濕地找到它,且濃度高到可能產生毒害的地步。團隊用當地一種端足目 (amphipod)的甲殼動物測試底泥毒性,結果發現所調查的99座濕地當中有40座,底泥所含畢芬寧濃度高度足以殺死這種昆蟲。

「毒」從何來?

然而,畢芬寧照理說不該出現在底泥中;畢芬寧不溶於水,因此不會隨雨水沖入下水道。儘管它可能附著在塵土等粒子上,但墨爾本在水資源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方面堪稱世界一流,雨水得經過層層關卡——像是礫石坑及植被——才能流入濕地,設置這些關卡的目的是要擋下這些粒子,也就是畢芬寧可能依附的對象。
儘管畢芬寧的確切來源仍不得而知,但墨爾本大學的團隊發現,畢芬寧濃度在都市周邊地區最高,尤其是新蓋的房子裡。這代表畢芬寧可能是來自於害蟲——尤其是白蟻——防治藥劑的噴灑,也能透過空氣裡的塵粒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畢芬寧在都會濕地中的濃度特別高的現象,應非墨爾本獨有;美國加州也意識到了這種藥劑帶來的危機,並試著要改變藥劑施作的方式。

第十次大事記

特斯拉太陽能儲電計畫 進駐波多黎各兒童醫院

時間:2017/12/08
出處:環境資源中心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第一個大型太陽能儲電計畫在波多黎各啟動,當地一間兒童醫院外的停車場開始架設起太陽能板,展示太陽能微電網快速佈署,長期提供乾淨、可靠能源的能力。
特斯拉的推特指出,「聖嬰醫院(Hospital del Niño)是特斯拉諸多太陽能儲電計畫中,第一個上線的計畫。」據CBS駐波多黎各記者貝納德(David Begnaud)報導,這個計畫的發電量足以供應醫院日間用電,並在夜間儲存500千瓦小時的電力。
特斯拉。圖片擷取自climatechangenews
特斯拉的第一個大型太陽能儲電計畫在波多黎各啟動。圖片擷取自climatechangenews影片。
關於波多黎各微電網的發展,大部分媒體的焦點都放在馬斯克身上,但他只是幫助波多黎各恢復電力的眾多力量之一。
德國Sonnen電池公司表示,正在運送太陽能存儲系統至目前仍有3/4人口無電可用的波多黎各,協助反應和重建,並有與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微電網的計畫。Sunrun和其他太陽能供應商也持續合作,供應太陽能發電設備給波多黎各。非營利組織則引進了安裝人員和捐贈物資,幫助社區復電。
能源儲存研究聯合中心主任克拉伯理(George Crabtree)說,在颶風之前,波多黎各的電網就比美國本土任何地方都需要進行現代化工程。島上的發電廠平均約44歲,大多數由主要的公用事業公司波多黎各電力局(PREPA)經營。波多黎各電力局今年申請破產,債務為90億美元。
能源經濟與財務分析研究所的坎克爾(Cathy Kunkel)表示,由於波多黎各電網幾乎得砍掉重建,反而有機會解決許多長期的能源問題,並轉而採用價格更低廉的乾淨能源。
坎克爾說,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與目前電價相當,新的分散式電網將更有利於整合分散式能源,有助提高波多黎各的再生能源比例——目前只有2%——使其更能適應未來的颶風。
私人公司興致勃勃。Sonnen和Sunrun等太陽能公司正在與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電池和太陽能設備。特斯拉尤其積極;9月下旬,彭博社報導特斯拉運送數以百計的家用屋頂太陽能板電池Powerwall到波多黎各。馬斯克與波多黎各首長Ricardo Rossello合作,運送巨型電池組Powerpack(相當於16台Powerwall電池),幫助醫院和市中心復電。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副主任米勒(Clark Miller)表示,電池技術可在電網重建工程到達前,提早恢復農村和偏鄉社區的電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是波多黎各大學國家能源與永續發展研究所的合作夥伴。
能源專家說,新的微電網可和化石燃料供電的集中式電網互補,尤其是未來再次發生像瑪麗亞這樣的颶風。落磯山研究所島嶼能源計畫主持人托伯特(Roy Torbert)說:「這些(電池)在下次颶風來臨時可提供個別的緊急用電和通訊,重建用照明和電動工具,協助清理和配水。」
在農村和城市建設微電網可能幫助波多黎各啟動新型態經濟,提供在再生能源和儲存公司的安裝和維護工作機會。
波多黎各適應力(Resilient Power Puerto Rico)聯合創始人梅耶爾(Walter Meyer)說:「我們的目標是教人們認識跟使用太陽能技術,不再依賴電網或受制於電費帳單。他們可以投資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或僱用新員工,從基層開始幫助波多黎各的經濟發展。」
Meyer和一批太陽能安裝志工在波多黎各農村中工作,幫距離電網最遠的家庭安裝再生離網電力,並指導人們太陽能技術。Meyer說,太陽能公司捐贈面板、太陽能發電機和逆變器給波多黎各適應力,電池製造商也提供免費或低於批發價格的電池。
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於集中式電網的微電網系統, 利用屋頂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的小型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