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第十五次大事記

環團為「極度瀕危」禾花雀扣腳環 追縱遷徙路線分析死因

日期:2018/01/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政二A 孫筱棠 05114157

花雀每年夏季由俄羅斯西伯利亞出發,往南遷徙,期間於9月至11月途經香港,逗留約5天,再往南飛向東南亞避寒。為了更準確掌握禾花雀的遷徙路線和生活習慣,香港長春社和香港觀鳥會於今年起在塱原設網捕鳥,為撞上網子裡的禾花雀度高磅重,再扣上腳環,然後放生。
香港觀鳥會主席劉偉民解釋,工作得到漁護署支持,禾花雀腳上分別會扣上兩個腳環,黃色腳環記錄途經香港的禾花雀的數量,銀色腳環則寫上國際編號,方便雀鳥遷移到其他地點時,當地觀鳥者可以辨認其飛行路線。
今年9月底至11月期間,環誌活動已捕捉到22隻禾花雀。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指,現時西伯利亞和蒙古都有進行禾花雀環誌工作,各國專家曾於去年11月舉行國際會議,研究禾花雀的保育工作,香港則會負責環誌工作及推廣米生產。
工作人員同時繼續於塱原目測經過的禾花雀數量,目測工作於全年進行,每次兩小時。目測工作於06年開始,2014年曾錄得全年最高數量有68隻禾花雀;去年全年最高數量只有17隻,而截至今年12月5日亦只有19隻。許淑君解釋,數量下跌有機會源於族群數量下跌,但強調10年的數據尚未足以分析族群變化,仍需繼續觀察。
                               
心得:
有許多動物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物種而切以復育保護,但是有些物種卻因知名度不夠,僅管瀕臨絕種卻無人關懷,十分可憐。
近年來中國大陸用心復育熊貓,並將其視為「國寶」。但實際上熊貓的數量早已不是如此岌岌可危了,被捉來食用的禾花雀數量是如此稀少,已低於二十隻,卻鮮少有人關懷。不禁令人疑惑,是不是因為「熊貓外交」的價值遠高於復育禾花雀後所帶來的效益呢?
若是要以此作為標準,那也太過利益化動物保護的行為了,值得大家深思。

第十五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三項具體目標 漁業的「中國方案」能給海洋喘息的機會嗎?

日期:1/3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9321
作者:陳宣竹
中國農業部提出的海洋捕撈產量「負增長」指標能否為近海捕撈贏得喘息的機會?
大西洋幾內亞比索海域,福遠漁127號船上的一級水手正在清洗捕獲的鯊魚。圖片來源:Liu Yuyang / Greenpeace
大西洋幾內亞比索海域,福遠漁127號船上的一級水手正在清洗捕獲的鯊魚。圖片來源:Liu Yuyang / Greenpeace
2018年12月9日,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在北京表示,中國一方面需要發展漁業來改善人們食物的營養成分、解決食物供給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和控制漁業、不讓漁業破壞海洋生態——中國可以在這兩方面為世界提供一個「中國方案」。
漁業過度捕撈已經成為全球最嚴峻的海洋問題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90%的魚類資源已經遭到過度捕撈或充分捕撈(fully fished),漁業資源的衰退將對數億依賴海洋為生的人口的糧食和生計帶來威脅。
作為海洋捕撈量佔世界總量18%的全球最大漁業國家,中國也面臨著嚴重的過度捕撈。中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近海捕撈總產量達1328萬噸,遠超過漁業專家建議的800-900萬噸的最大可捕量。
中國近海漁業的發展(1986~2015)。來源:中外對話。
此次韓旭副局長提出的「中國方案」,正是為了應對和緩解持續數十年的過度捕撈,給中國近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提供喘息和恢復空間。這個方案提出了三個具體的目標:
  1. 到2020年,將中國的捕撈能力降低15%,其中漁船數量減少2萬艘、漁船馬力削減150萬千瓦;
  2. 減少309萬噸捕撈產量,將捕撈總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下;
  3. 對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的捕撈行為(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簡稱IUU)採取「零容忍」態度。
中國海洋捕撈船總量為18.7萬艘,包括2600艘左右的遠洋捕撈船。減少2萬艘漁船,意味著削減超過10%的近海漁船數量。而剛剛公佈的《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也為遠洋漁船數量設了上限,到2020年不超過3000艘。而「中國方案」中減少的309萬噸捕撈產量,大約相當於日本全國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
這是中國漁業管理歷史上針對海洋捕撈產量和漁船數量所提出的「最硬指標」,如果實際落實,產量的「負增長」除了有利於海洋生態之外,也能為捕撈業帶來「正增長」的經濟效益。儘管中國海洋捕撈產量常年高居全球第一,捕撈總量也保持穩定,然而在「船多魚少」的現狀下,漁船的捕撈效率實際上非常低,近海漁獲更是表現出明顯的「低值化」傾向。
綠色和平2017年發佈的《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啓示》(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保守估計,包括各種捕撈類型在內,中國近海漁獲中30%為體型過小、種類太雜而無法食用的「幼雜魚」,每年的總重量接近400萬噸,超過日本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
但如果降低捕撈能力、加強漁業管理,經濟魚類的幼魚就有更大的機率能夠長大、繁殖,不僅市場價值將增加數十甚至上百倍,也更有利於漁業資源狀況的恢復。
中國近海資源的衰退催生了遠洋漁業的快速擴張,因此,如果近海過度捕撈狀況得到改善,也將有助於疏解遠洋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遠洋船隊,漁船數量約2600艘。然而,阿根廷軍警擊沈中國漁船和「加拉巴哥鯊魚案」一系列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事件顯示,中國遠洋漁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無論是遵守入漁國當地法律法規的意願還是能力都有待提高,中國遠洋漁業的發展模式也亟待改變。而對IUU捕撈的「零容忍」態度,顯示了中國政府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的意願。
實際上,明確目標之後,更大的挑戰將來自於政府部門能否輔之以更完善的政策法規、更嚴格的執法和監督,來保障目標的順利達成。在這方面,中國的漁業管理部門已經開始了一系列行動,包括調整國內漁船的燃油補貼政策,展開限額捕撈試點工作等。不過,要徹底解決持續幾十年的過度捕撈問題,實踐漁業的健康永續發展,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首先,漁業管理需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然而基礎資料的缺乏一直是限制中國漁業管理發展的弱點,因此,優化基礎捕撈數據的統計和收集、加強漁業行業的可追溯性設備、增強資訊公開透明等工作需要持續發展;其次,水產養殖被視為緩解捕撈壓力的解決方案,但中國水產養殖過程中會消耗大量野生漁業資源,飼料需求加劇幼雜魚的過度捕撈,因此,水產養殖行業的永續轉型也需同步進行;最後,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立各項管理措施,將「突擊行動」式執法活動逐步落實為常態化的監管模式,並逐步統一各地方漁業管理的措施和力度,避免地區間的差異為違法行為製造可乘之機。
心得:
在看完這篇報導,對於中國長期以來的過量捕撈漁獲這件事我感到十分震驚,一般來說,在捕魚時,不是都會放走較小、沒什麼利用價值的魚貨,讓他可以長大、繁殖,以追求永續發展嗎?但是中國近海漁獲中30%為體型過小、種類太雜而無法食用的「幼雜魚」,每年的總重量接近400萬噸,超過日本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這些數字真的很可怕。希望在之後,中國真的能有效控管這類的事情發生,能夠減緩生態被破壞的速度。

第十五次大事記

環團揭2017年PM2.5排行 南北空品差距加大 左營最不宜居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8/01/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的一年來到,各縣市面臨的空污是否能持續改善?民間團體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統計2017年全台76個空氣品質測站資料,發現其中24個測站數值較2016年惡化,且集中在高屏,顯示南北空品差距加大。而全台空品最糟的地區落在左營,從健康角度,應趕緊考慮移居。今(3日)早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與立委劉建國、陳宜民、徐永明聯合公布此份資料。
《空污法》雖已進入修法階段,但民進黨團頃向下個會期再議,劉建國等人疾呼應排入本月臨時會議程。
20180103 2016空污統計記者會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右起)與立法委員劉建國、陳宜民、徐永明共同召開2017空污年報記者會。攝影:陳文姿。

南北差距變大  左營最不宜居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分析環保署76個PM2.5自動連續監測站的原始資料並跟2016年資料相比,發現其中52個測站呈現改善,但有24個測站年均值較為惡化,並集中在高屏地區。此外,苗栗以北和雲林以南的PM2.5年均值差距也從2016年的2.3 µg/m³擴大到4.4 µg/m³,顯示南北差距仍在擴大。
從六都來看,高雄跟台南一年都有過半日子處於PM2.5大於25µg/m³的應警戒狀態,每年只有12%-14%的日子擁有低於12µg/m³的正常空氣品質,名列空品最糟的兩個都市。六都中,桃園的空品最好,其餘依次為新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20180103 2016空污統計記者會
六都空品排名-桃園、新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資料來源: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左營被指出是全國最不宜人居的地區。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以WHO標準(年均值12µg/m³;日均值25µg/m³)計算超標時數、超標日數、合標時數,發現左營是全台PM2.5空品最糟的地區。空品最好的地區則落在台東跟關山測站。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補充,左營1-4月有83%的日子都處在紅害(PM2.5超過55µg/m³),潮州在9-12月也有63%都是紅害,兩地長期都處在空品很糟的狀態。
20180103 2016空污統計記者會
左營、潮州冬季跟春季長期處在PM2.5超標的狀態。資料來源: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葉光芃說,PM2.5沒有安全值,即便是空品較好的台北,跟美國相比也還差很多,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不應沾沾自喜,拿捷運建設黑暗期後空氣好轉來當成改善空污的政績。

改善空污不能等  立委呼籲臨時會審空污法

劉建國、陳宜民、徐永明三位立委均力促《空污法》排入本會期的臨時會。徐永明指出,今年跨年台北101大樓跟高雄85大樓都被遮蔽,全台民眾都可以感受到空污的威脅。希望這周五決定議程時確實把《空污法》排入臨時會。
高醫出身的立委陳宜民則呼籲空污費專款專用,民眾的健康與早期診斷,都需要政府經費的補助。他也質疑高速公路車子下左營交流道時塞車怠速可能是導致左營空污的問題之一。2017年的數據顯示政府防治空污的力道仍然不足,不能只拿餐廳油煙開刀,固定與移動污染源的管制都要做到。
20180103 2016空污統計記者會
左營PM2.5超標日數較其他測站高。資料來源: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第十四次大事記

人獸衝突不僅在山區! 台北人 其實你也需要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7/12/2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人和野生動物的相處出了問題,甚至衝突,只會出現在郊區嗎?其實,在都會區也有藍鵲、台灣獼猴出沒,讓已經習於都市文明的現代人不知如何應對,甚至覺得困擾,希望政府出面「處理」。然而,化解衝突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溝通,已經有些社區民眾、里長從排斥的態度變歡迎。這是怎麼發生的?本報專訪北市動保處第一線人員,了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遇過哪些矛盾、又經過哪些過程,發展出應對的方式。 

都會型環境 挑戰在於調和人與動物互動方式 

「在30、40年前的教科書或觀察記錄,台灣藍鵲出沒在海拔500公尺以上,大概從10年前開始,公園、綠地都見得到。」到了現在,台灣藍鵲是台北市動保處在處理野生動物事務時,常見的主角之一。
台北市動保處產業保育組代理組長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領域性強,尤其在繁殖期,因為護巢本能,會以翅膀拍擊、驅離可能會接近的人與動物,包括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等區,都曾有民眾表達困擾,希望動保處協助處理。
遇到人和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的事件,過去常是由村里長向市政府反映,近年則多是民眾直接透過1999市民專線通報。為此,動保處常在台灣藍鵲繁殖期,出動到各地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留意,或繞道而行,並在現場宣導,避免人再用激烈手段反擊,反而加劇衝突。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是『恰北北』的鳥,我們到一個案件地點時,常靠聽鳥聲來觀察,通常台灣藍鵲繁殖地點周遭,都沒有其他的鳥敢靠近。」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不只趕人,也會驅趕其他鳥種,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小孩,並非特意和人作對。要講解動物行為讓民眾理解、甚至同理動物,是最花時間的部分,卻是減少衝突很重要的關鍵,例如,當民眾了解繁殖期過後就不會再遭「攻擊」,通常態度會比較軟化。另外,告知怎麼因應也是重點,如戴帽子或撐傘。
「這幾年透過宣導,民眾慢慢理解這是生物的本能,負面回饋較少,」尤以年長者接受的程度較高。也有社區會在看到藍鵲築巢時主動聯絡,告知「藍鵲來了」,請動保處預防性地設立告示。林立容認為,「也許慢慢演變下去,之後就會出現藍鵲友善社區之類的台北特色,」調和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能帶來更多正向結果。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另一個關鍵:檢視人的行為是否對動物有不良影響

理解動物本能,是避免人獸衝突的一個很重要的助力,但有時候,更難的是怎麼讓人們尊重野生動物、避免不當行為。林立容指出,人影響到動物的例子仍遇過不少,如攝影愛好者以餵食、撒飼料、播鳥音等手段誘導野鳥靠近,以便拍攝,或甚至以閃光燈、擺佈景、抓鳥等干擾動物原來的生態習性、甚至騷擾動物的行為,勸導幾乎是無效的。
「通訊軟體讓更多拍照的人得以串聯,」林立容說,誘拍發生的場合不在固定地點,通常「只要有人PO出照片,只要那個鳥還在那邊,大概都會持續一陣子,長則甚至一個月,」在台北市誘拍情形以鳥類居多,鳳頭蒼鷹、大冠鷲、極少出沒的黃鸝鳥,都是曾經案例。若動保處接獲通報,就會出面制止,但這類情事防不勝防,只能有賴更多公民認知到這是不當行為。
「說來是有點諷刺,」攝影器材進步,應該是可以讓人們在更遠的地方就能捕捉到好畫面,結果卻還要用誘拍的方式。其實在尊重自然且不干擾生態的狀態下拍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生態照片」。

不尊重「野生」  帶來更多麻煩

還有一些問題源自人們不曉得要怎麼和野生動物相處,林立容說,都市民眾少有接近野生動物的經驗,多半是在某種「人造的安全距離」,如透過動物園的玻璃觀察野生動物,但在現實中真的遇上野生動物時,常會不知所措,甚至用對待寵物的方式對待牠們。
兩年前,天母甲桂林社區曾傳出台灣獼猴在住宅區停放的車輛玩耍,造成居民困擾,也登上新聞。「當時事件監控了一個月。根據訪談,發現是有少數民眾因為好奇,餵食過猴子;另外,當地有許多新成屋,也有建築工人將吃剩的便當餵給猴群。後來也因為這樣子,設置了誘捕籠,結果真的捕捉到幼猴。」常常民眾遇到野生動物,都會覺得好可愛,或好可憐,想要拿食物給他們吃,獲取野生動物更多的注意或反應,但往往適得其反,像猴子就是很聰明的動物,因此而習得乞食,反而造成更多的困擾。
相較台灣其他人猴衝突很嚴重的地區,如高雄壽山或台東登仙橋,目前在台北處理人與猴之間互動,多屬零星個案,一年大約處理5件以內。
天母古道告示牌。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一度受報章雜誌青睞、偶有猴群出沒的天母古道,近年來動保處持續在當地透過活動、告示牌宣導用正確方式應對猴子,目前餵食、干擾的狀況僅是少數,但偶爾會遇到遊客拿登山杖比劃,讓猴子誤認為在挑釁,引發衝突。在此生活較久、或是已習慣猴群在此的用路人,通常視猴群為平常,就「擦身而過」;偶來此地的一般遊客則可能看到猴子措手不及,會做出比較強烈的應對行為。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林立容表示,曾遇過北部民眾到外地旅遊,看到有人在販賣幼猴,出於憐憫,把猴子帶回台北市,交給動保處,甚至有遇過豢養猴子遭檢舉的案例。雖然這是少數個案,但顯示有些民眾在應對野生動物時,仍抱有不當的觀念,「也遇過有民眾質疑,明明是出於善意,為何不能讓他繼續養」,並且不願意透露身分、地點,讓承辦人員無法掌握資訊,進一步處置,「民眾的小小行為,實際上很難一一查證」,若沒有舉報,追蹤案情的機會很小。
「今年6月則有個案例是在行義路住宅區周圍,出現一隻母孤猴,研判是被棄養。」林立容解釋,通常是成年的公猴才會離群,這隻母猴獨自在住宅區流竄,也破壞民眾自家種的蓮霧、木瓜樹,很有可能是已習慣人類。近期也發現從未有猴群出沒的圓山地區,突然出現一隻猴子在寺廟間覓食,從一開始毛皮很漂亮、到後來疑似誤觸電、受傷,研判也是遭棄養,才會對環境警覺性較低,目前仍在查詢猴子行蹤。

要能排解衝突 得讓更多人理解緣由

應對此類事件幾乎都是由民眾通報,接著動保處派員到現場查看、協助處理,林立容表示,這類事件的處理時間普遍都很長,「現場可能會去個4、5次」,有時還可能一無所獲。像是6月行義路的孤猴案例,最後直到10月10號國慶日才在誘捕籠捉到。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其實這中間就擺過一次誘捕籠,甚至確認到猴子不怕籠子,已經進去過。準備要進入下一步誘捕工作時,住戶突然通知希望撤除籠子。之後才找到其他住戶願意借用屋頂空間,最後成功誘捕。」林立容說明,比起社區事務,有時候民眾會優先選擇維護自己家園,但不一定會明講,很難確知每個人的心聲。
從過往案例觀察,在多元的社會裡,對於野生動物的議題,民眾意見常常分歧,有些民眾會認為「你們要抓可以,但不要跟我有關係」;也有猶疑來自覺得自己間接「造了某種孽」,有虐待動物的疑慮;也有怕牠們沒東西吃,因此餵食。常常有時候徵詢到民眾願意協助,後來也反悔。在這其中,里長、鄰長的腳色就顯得重要,雖然不一定取得共識,但至少能循各種路徑蒐集意見,提供行政單位了解並嘗試化解。
有些矛盾在互動過程裡,有機會直接排解,像是在處理台灣藍鵲的事件,「有些里長會試著與里民溝通,動物來了是代表社區環境變得更好」,也有里長即使接收到居民抗議,仍堅持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趕走牠們。林立容說,台灣藍鵲和用路人的衝突幾乎是每年都會接獲、處理的,有些地區合作習慣了,里長會直接索取告示牌自行張貼;也有過去抗議動保處(為什麼不趕走藍鵲)的社區,開始希望動保處張貼告示,這都是慢慢看到的轉變。
「每個案子都有不同的困難點,而在處理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案件中,通報人的心態很重要,」如果通報人非常堅持,因為受到侵害,就希望動物一定要離開,就會比較膠著。「以我們在執行業務的立場,當然是希望盡量讓野生動物還是能保有生存空間。不管我們決定把野生動物移走或不移走,在溝通上都會比較難。何況實務上,我們很少將動物移走。」
「當一種動物離開,就會有其他同種或不同動物會來補空位。」林立容說,總是需要一再和民眾溝通這樣的概念。從經驗中也發現,行政單位必須重視與民眾互動,「官方出現的次數越多,民眾對於你處理的誠意才感受的到,有些民眾還是認為,你有下到鄰里,甚至不一定要把動物帶走,才會覺得你有在關心這個議題。比方說,通報後第一時間有到了現場,不管是通報人或是里長,會認為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是重視的。」
只是,每次都有機會這樣處理嗎?林立容說,以業務量來說,處理野生動物與人發生衝突的案件,不一定是所有野保業務中案件量最大的,但相對耗時,也常需要不只一位職員出勤。現行收到通報案件,必須在數日時限內處理,「加班也要把應處理的部分處理完成」,遇到同時入案,只能樽節安排人手分頭到不同現場。
林立容坦言,要能避免業務超出負荷,「以現在政府的立場,爭取人員是不簡單的事」,那麼工作是否有機會簡化?恐怕也難,「假設有更多人,其實可以想更多保育上能做的事」,目前以民眾的通報、申請案為優先,再加上其餘野保業務,包括查緝、相關活動辦理,已經佔滿所有工作時間。
這是否也反映出,人們與野生動物相處時,遇到衝突、排解的需求其實很大?林立容認為,以排解人獸衝突的案件經驗,很難說是不是衝突真的變多了,更有可能是願意通報的人多了,「以往遇到干擾人的野生動物如入侵民宅的蛇或偷吃雞鴨的石虎或鳳頭蒼鷹,民眾甚至可能會自行『修理牠們一頓』,但當他們知道我們在意這件事,當他們願意提出來,我們才有辦法合作,可能就會漸漸改變民眾的觀念--原來面對野生動物一些造成人類生活困擾的行為,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做法。」要讓人類和野生動物能一起共存在相同空間,以現行經驗,溝通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十三次大事記

潘振康:台灣家戶廚餘六成進焚化爐 日本靠家戶處理提升再利用率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7/12/2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行政院從 2001年開始,以輔助形式推行「生廚餘堆肥,熟廚餘養豬」的家戶廚餘再利用方針。暫且不深究再利用的現況,台灣民眾每年產出約 195萬公噸的廚餘,約佔廢棄物總量的 27.5%;而實際取樣推估,被納入環保署回收計劃中的廚餘僅其中約 72萬公噸,或佔廚餘總量的 36.9%,回收成效並不盡理想。
進一步探究廚餘的去向。 2014年,就有近 120萬公噸,或佔總量 61.50%的廚餘被送入焚化爐焚毀;約52萬公噸,或佔總量 26.37%的廚餘被用作豬隻飼料;而被作堆肥用的廚餘,僅佔廚餘總量的 10.47%,或約 21萬公噸。由此可見,全台被實際投入再利用的廚餘數量其實僅冰山一角。
台灣家戶廚餘回收與再利用現況示意圖。圖片來源:潘振康。
有別於一般廢棄物,廚餘的含水量高達 76%,極易發酵酸臭且不易完全燃燒。運送含水量高的廚餘,除了會產生高額的運送成本,同時存在著廚餘水在運送過程中外漏引發二次汙染的風險,故大部分會被納入一般廢棄物送往地方焚化爐焚毀。而焚毀廚餘,除了會加劇焚化設備所需的燃料消耗,期間還會產生有毒氣體,甚至會大幅縮減焚化設施的使用年限。
加上各縣市人口分佈情況以及產業發展重點有著顯著的差異,連帶各地對家戶廚餘的供需狀況也大不相同,家戶廚餘大多由產源縣市自行處理,沒有送到其他縣市處理就會使得養殖業發展蓬勃的縣市面對廚餘供不應求,卻無法從廚餘過剩的鄰近縣市進行調度的窘境出現,進而導致大量有機廢棄物無法重新再投入糧食生產。
概括而言,現行再利用方案效果不彰的關鍵,在於流程中降低廚餘含水量的處理環節被安插在不合適的地方。就環保署現有的再利用流程而言,家戶廚餘會先依據再利用方式被集中送往相應的場所,再視需要投放吸水性強的副資材降低含水量或行加熱稀釋水份。
台灣家戶廚餘主要再利用方式流程。圖片來源:潘振康。
「先分配,再調整」的作法,確實能夠降低設置處理器材以及規劃合適場所所需要投注的資源,然而考量到家戶廚餘在常溫下僅 2天就會開始酸臭,在炎熱潮濕的夏天更是無法隔天處理的特性,將降低含水量的工作流程設定在清運環節後未必合適:
  1. 為免受廚餘酸臭的影響,需維持頻密的清運,期間遺留下來的碳足跡以及廚餘水都可能衍生其他環境議題。
  2. 堆肥處理,需靜止 30至 50天才能完全腐熟,加上廚餘無法被倉儲或排程延後處理,對空間的高度要求,並不是所有縣市都具備條件應對。
  3. 適用於堆肥的家戶廚餘,大多也適用於養豬,兩者重疊度極高,且同樣需調整含水量,但在現行方案下卻必須被分開處理,期間投入的副資材數量以及能源耗費都是值得繼續探究的課題。
認清了台灣現行家戶廚餘再利用方案的缺口和緣由,我們又能做到些什麼呢?參考鄰近的日本。日本對家戶廢棄物的日常回收安排與台灣差別相當大:
  1. 日本政府每週僅安排四天前往家戶端回收廢棄物,且每天的回收品項都不相同,其中家戶廚餘,每週只回收兩次。
  2. 社區內的家戶需輪流負責垃圾場清潔工作。
  3. 家戶廚餘以外的垃圾都需用透明裝袋,其中若有分類錯誤,清潔隊工作人員就會在垃圾袋上貼上「分類錯誤注意紙條」,並退還給該次負責垃圾場清掃的家戶帶回家中作分類。
嚴謹而低頻率的清運流程,重新界定了日本政府與民眾在家戶廚餘回收分工上的定位。家戶廚餘每週僅回收兩次,若錯過了回收時間,家戶端就只能將廚餘留在家中,等待下一次的表定時間。為免家戶因錯失清運時間而讓家中瀰漫酸臭,日本政府率先以輔助形式鼓勵家戶購置能延緩廚餘發酵或加速廚餘轉化成為堆肥的小型家電,埼玉縣戶田市公所更斥資兩億7600萬日圓(折合約新台幣8700萬元)推行「廚餘換花苗」專案,免費提供發酵粉讓民眾對家中廚餘進行第一次發酵。就結果來看,日本家戶不僅與台灣家戶一樣需負責家戶廚餘的分類與密封處理,還兼負了降低廚餘含水量以及作第一次發酵的角色。
台日兩地家戶廚餘回收再利用流程分工示意圖。圖片來源:潘振康。
當然,台日兩地的社會氛圍以及生活習慣,終究有差,直接複製日本的分工方式,必然不可行;但日本透過重新定位家戶在流程中的角色,提高家戶廚餘再利用流程效率的作法,卻值得參考仿效。唯雖同樣屬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地區,台灣民眾卻享有每週五天全品項回收,且無需額外耗能處理即可清運家中廚餘的便利生活,要如何規劃出一個能在現況、家戶端未來開銷以及環境議題中取得平衡的方案,將成為後續說服台灣家戶接受工作再分配的關鍵,也是填補台灣家戶廚餘現有再利用缺口可行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