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學期報告企畫書格式

第  ?   組  學期報告企畫書 


成員名單:
                              題  目

一、     研究(觀察、調查)背景、動機(問題意識)

二、     研究(觀察、調查)目的

三、     研究(觀察、調查)對象

四、     文獻分析(對參考文獻,進行評述)

五、     研究(觀察、調查)方法
深度訪談
田野調查
問卷調查
之重點

六、     報告內容與架構(說明:研究、觀察、調查問題重點)
建議畫圖

七、     進行時程與分工
(已經進行之討論成員出席狀況與 討論重點+
未來討論時程進度安排)

八、     可預見之困難與解決之道

九、     預期之研究成效
(強調報告者的所可能獲得之收穫)

食物調查表

綠色社會運動 食物調查表
請比較1.傳統市集、2. 超市及 3.有機商店(市集)所販賣之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組共同報告 :
調查
項目
五榖(澱粉)
肉類(紅肉、白肉)
蔬果類
果汁茶飲
產品




價格




購買來源




生產方式




個人心得:


第三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退離白海豚3公里 離岸風機中能也翻身過關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退離白海豚3公里 離岸風機中能也翻身過關



時間:2017/09/29
出處:環境資中心

新聞內容:

        繼週三環評大會上「福海」以退離白海豚棲地2.8公里換取重回環評小組再審,逃過進行二階環評,29日原本可能也遭打入二階環評的離岸風機「中能」案,也宣布自退3公里,換取過關的可能。




中能
為求環評過關,中能繼福海後,也在退縮風場後翻案過關,取自簡報資料。
        中能案因此在第二次初審就獲得通過的建議,不過仍要補充秋季東西向鳥類遷徙的調查資料,對鳥類撞擊、覓食環境面積降低、棲地飛行路徑的屏障效應等提出因應對策,經小組確認後,才能進入大會確認過關。

        「中能離岸風力發電開發計畫」為中鋼公司的投資,此案選在彰化離岸發電計畫的第29號風場,是當中離岸最近的一塊。除了距離白海豚重要棲地僅1050公尺,還鄰近了大城濕地、保護礁區、螻蛄蝦保育區、重要野鳥棲地等生態保護區,因此引發環團的關注。

        在5月進行第一次環評時,小組一度打算把此案直接送入二階環評,當時的討論中,小組要求中能針對白海豚提出減輕對策,或乾脆考慮退後開發範圍。

        此次第二次小組會議,中能主動提出退縮到離白海豚最近3000公尺的距離。調整後,風場面積將縮小四成,只剩下39.0平方公里,也完全避開漁會專用漁業權區的範圍了。中能也承諾,將在打樁工程全程使用減噪工法,降低對白海豚、瓶鼻海豚與鼠海豚等鯨豚的驚擾。打樁全程減噪工法,過去不只中能,多案的風機業者往往只承諾「如有需要」,不過近期為求過關,陸續改口願意全程減噪了。

        中能也提出,由於「彰化離岸風電海纜上岸共同廊道」已經出爐,因此他們也改變海纜路線與併接點,上岸距離與上岸後陸纜都將因此縮短,減少了對潮間帶與陸域環境的影響。
中能為白海豚做的退讓,環團仍質疑是否已證實可以不對白海豚產生行為影響,或是只是避免了聽力的損傷。對此,除了小組要求業者提供施工打樁期間噪音模擬推估設定參與,呈現噪音防治工法採用前後的推估結果外,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透露,未來環署空保處將會邀請專家,共同為風機施工的水下噪音訂出草案,作為所有業者的規範。




風場
中能提出丹麥風機的鳥類高避撞率統計,但遭學者批這是因為有充分的事前調查,在設置時避開鳥類路徑,才有的結果。取自簡報資料。
        在鳥類生態上,雖然業者提出雷達偵測調查、鳥類撞擊模擬分析,並提出風機數量減少、間距加大來增加鳥類穿行廊道與降低鳥類撞擊風險。不過外聘委員蔡嘉陽卻直指,業者提出的報告仍有調查潮水時間、季節不對的問題,例如鷸鴴科鳥類有夜間覓食的狀況卻沒納入其中,而目前進入的秋季才是鳥類活動的高峰期,認為資料還有需要再補充。
再者,蔡嘉陽對於中能提出的鳥擊相關數據也並不滿意。認為在缺少飛行高度、飛行路線的統計數據的情況下,他們所估算的撞擊機率也就可能失真。

        再者,業者提出英國與丹麥的鳥擊資料,指出鳥類避撞率相當高,穿越風場時會沿風機廊道穿行,但蔡嘉陽指出,那是因為上述風場有充分的事前調查,在設置時就已經避開了鳥類的飛行通道,所以得到了鳥類多能順利避開的結果,但若沒有事前的調查,即便中能有退縮、有讓出廊道,也不見得就是給出了鳥類要通過的路線。

        也因為如此,小組要求業者補充的多項資料中,就以鳥類調查排在最前,包括了秋季東西向遷徙路線、鳥擊等事項提出因應對策,待小組成員認可後,才可進入大會確認此案過關。並要求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連續進行鳥類調查後,要另送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送審。


心得感想:

        綠色能源的開發不能僅限於取代石化燃料的思維框架之下,綠色能源更應該賦予對環境友善;對生物友善的生態價值。當風力發電設置離岸風機單單成為開發的商機與背後的利益爭奪,即便是任何對環境生態的讓步或是妥協,都是應該進行質疑的。總的來講,就算當下 唯利是圖的廠商做出了修正與讓步,那也不能保整如此的價值能在往後的營運中被內化,甚至可能只是虛晃一招。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投標之前我們必須嚴格審視每個標案內容;得標之後我們必當時時捍衛環境生態,才能確保另一項災難部會發生。






第一次大事記

綠色能源點亮台灣 前贍計畫800億投資在台南

政三A 章家豪 04114160
時間:2017/6/13
出處:yahoo新聞
行政院長13日視察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前瞻計畫8800億約800億投資在台南,臺南市府會跟中央全力合作,未來綠能發展可期。
政委吳政忠表示,綠能科學城是蔡英文總統5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之一,就坐落在台南歸仁,核心區包括綠能科技聯合研究中心,佔地5.33公頃、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約17公頃,將由科技部、經濟部共同開發,分為創能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生質能發電,儲能鋰電池、燃料電池、大型儲能系統,節能智慧綠建築、電動載具等,以及系統整合主軸。
吳政忠重申,希望綠能科學城5年內引進1000名研發人力進駐。到2025年,能促進3.2萬人就業,累積投資額1兆8175億元,讓再生能源完全取代核能,達到佔台灣整體發電比的20%,期待「綠色能源,點亮台灣」。
行政院雲嘉南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賴明宏指出,綠能科學城絕非外界所誤會只是土木建設,年底將會有工業局能源所、原委會核能所、台灣氫能產業聯盟、光宇材料、威旺生醫等進駐約100人,很快無人駕駛自動車也會在臺南測試。
臺南市副市長吳宗榮感謝中央前瞻計畫8800億就有約800億投資在台南,除綠能科學城還有會展中心、飯店、李安拍片場都在歸仁沙崙,未來發展可期。

心得:看完這篇報導發現綠色能源的開發要耗費非常多的資源,再來是要看效率問題,綠色能源的興起必然是可以帶來一點部分用電,但在現在還是沒辦法取代核能發電與火力發電的,廢核與不廢核真吵不斷,個人認為要討論的立足點是大家都知道台灣主要發電的能源是哪一項,然後去了解如果沒有在地主要發動能源,我們的電量可能少之又少,有可以能會以量制價,在這這種情況下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負擔的,再來是我覺得綠色能源取得能源方式都不太穩定,然而要全然依靠綠色能源是不太可能的,大家的重點都在於要開發能源,但我認為應該先節能吧,看到超市24小時都不關店的冷氣一直打,尤其連鎖超市那用的電量我看超乎想像,值得我們省思。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政二A
姓名:王瑄襄
學號:05114152

解決食物浪費 環團相約「IG世代」自煮自食

時間:2017.10.1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7640

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每年有1/3的食物還沒食用就遭丟棄,這13億噸遭到浪費的食物,造成7500億美元與龐大環境成本,例如產生高達44億噸的碳排放。回顧台灣,每年從廚餘量推估的食材浪費達300萬噸以上,主婦聯盟基金會提醒,台灣食物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而其中不懂烹煮、愛拍照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的狀況。
在1日舉辦的「惜食論壇」中,主婦聯盟呼籲各界關注食物浪費問題,更分享飲食教育、惜食餐廳等案例。
「有點難,但並非做不到」面對APEC提出2020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10%、聯合國提出2030年全球糧食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的目標,台大農經系徐世勳研究團隊成員李怡芳表示,各國大多是這樣的回應,而世界各地,也都有團體在開始著手減少食物浪費的問題。

6成發生在消費端 通路、冰箱成台灣食物浪費現場

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定義,生產端的糧食損失,有農業生產、處理與儲藏、加工與包裝三階段,消費端的糧食浪費有分配與行銷、消費者端二階段,食物從品質不達標準不採收開始的層層淘汰,到進入了消費者冰箱卻未食用而遭丟棄。
李怡芳指出,台灣目前的食物浪費屬於已開發國家的型態,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以2013年總共浪費的367.7萬噸為例,分配與行銷的通路損失了46.19萬噸,佔了12%、發生在消費者手上的浪費有190.21萬噸,佔了52%,合計超過了6成,其中又以漁產、水果、蔬菜為前三名。
主婦聯盟資深專員沈寶莉指出,浪費食物同時也帶來全球14億公頃農地所生產的成果遭浪費、損失足夠全球人口使用一年的250立方公里的水、並產生44億噸的碳排放。目前台灣混進一般垃圾的廚餘量接近4成,在焚化的過程中,造成了戴奧辛等污染問題,況且,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更需要減少浪費。
沈寶莉認為,五個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法,就是吃在地、動手煮、惜每餐、自己種、共煮共食。沈寶莉更直指,不懂煮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
沈寶莉表示,根據歐美其他國家的經驗,親自烹煮食物,能讓人更懂得善用剩食與掌握正確份量,也利用冰箱內的食物發揮創意,對食物也會更有感情,而非將「吃」視為為了做其他的事情而「吃」,例如用IG(Instagram)上傳美照後,卻沒有吃完餐點。因此主婦聯盟先前也和台大學生合作嘗試「自煮運動」,帶領大學生拜訪農夫、接受專業廚師的教學,更出借辦公室給學生共煮共食。「雖然又熱又擠,但這些學生覺得這個廚房是天堂呀!」沈寶莉認為,對大學生而言,共煮共食其實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惜食餐廳少廢棄  共享冰箱解決剩食

除了鼓勵自行烹煮,主婦聯盟也展開「惜食餐廳」串連,目前雙北市已有15間加入,沈寶莉解釋,惜食餐廳特別的是,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在地、吃格外、惜食材、零浪費、愛地球、愛分享。
位在新店的「原粹食作」餐廳負責人柯詩語表示,過去在連鎖餐飲集團工作,面臨的是「一定要報廢6%」的規定;麵包賣完,視為準備量不夠,而賣不完的,卻也只能報廢不能他用。他對此現狀感到不捨,後來自己開餐廳,便設法善用食材,例如推出花椰菜梗作可樂餅、磨豆漿後豆渣做鬆餅等,而且使用「格外品」的農產品,這些蔬果本來因為賣相不佳,原本農場就遭放棄不採收,如今卻有機會不浪費。他甚至持續上傳教學影片,鼓勵網友一起妥善使用食材。
柯詩語表示,即便餐廳設法不浪費食材,但也面臨顧客可能沒吃完的問題,仍會產生廚餘。因此不但需要跟客人溝通,鼓勵打包,或是在點餐時就討論份量、使用食材上是否需要調整,他也打算未來要辦理講座,讓顧客能更瞭解剩食問題。
北市南機場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從照顧里內的弱勢家庭出發,成立「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提供低收入、急難救住戶自行挑選生活所需。方荷生在募集各種物資過程中,也在解決食物浪費上出力,目前設有續食餐廳「書屋花甲」與「食享冰箱」。
方荷生表示,包括不易保鮮、即期食品、NG醜蔬果、生鮮熟食的等食材,他們每天下午募集後,一部份作為當天晚上的續食餐廳的食材,用來供應獨老餐點、兒少課輔點心等,另一部份則是會有社區志工整理檢查、重新包裝、標明效期後,送往食享冰箱,並開放所有人都可以去拿取,求的是剩食分享再利用。
在積極減量下免不了仍會產生的廚餘,除了委託清潔隊處理外,也有業者設法自力處理。例如元沛農坊與「香園紀念教養院」展開合作,農坊創辦人許又仁解釋,此合作案是由院生出力,將院內廚餘進行蚯蚓堆肥,這些堆肥在院區內的農場作為種植辣椒、紫蘇等香料,另外也合作開發猴頭菇等加工產品。
日楞咖啡創辦人李明峰也分享曾經在店門小花園嘗試約半年的堆肥經驗。李明峰表示,由於自己喜歡親近土地,因此在店裡做了養蜂、種植、堆肥等嘗試,試著堆肥是因為希望店內可以自行處理廚餘,不要倒進垃圾車廢棄。不過隨著店內空間不足、人手不足,無力消化產出的堆肥等問題,目前已經宣告暫停。他認為,餐廳堆肥其實是整個系統的其中一環,就像農產的格外品一樣,也許不是單獨處理這些問題就好,真正需要的是,整個系統的改變。

廚餘審核是新招 香港環團手動分類追查廚餘數據

來自香港的「綠領行動」理事長何漢威表示,目前香港沒有焚化爐,只有掩埋場,但也還沒有展開廚餘回收,目前香港每天有3600噸的廚餘直接進入掩埋場,因此近年香港也開始著手面對廚餘問題。例如提出食物分享計畫、社區廚餘回收、宣導消費者盡量吃完餐點,以減少食物浪費等。何漢威表示,其實就是向台灣的經驗學習。
綠領行動目前正在推動「廚餘審核」,何漢威表示,這是進入餐廳以人手分類,紀錄並統計廚餘的總類與重量。從英國、澳洲的民間團體開始,是為了要透過數據揪出多餘食材與食物供應者慣性產生的廚餘樣態,此舉可能協助餐廳減少浪費、降低營運成本。
例如他們發現了餐廳的白飯、麵包邊最容易浪費,餐廳因此提出白飯減量的選項、大廚發揮巧思推出「麵包邊湯」等對策。

心得:

於網路傳播迅速,許多人習慣將自己的生活動態分享給朋友圈。即時的分享固然方便,但卻也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食物浪費。
我們可以常常在IG的限時動態、FB的頁面上看到某個朋友去吃了某家好吃的餐廳、食物十分精緻美味......但這些食物在被相機捕捉了畫面之後呢?他們真的有被完整吃下肚嗎?現在的食物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炫耀的道具、非填飽肚子的重要糧食,可以常常在餐廳看見,有些人在食物上桌之後,對著擺盤擠眉弄眼許久後,就對他們棄之於不顧,如此浪費的行徑實在是不應該。
「惜食論壇」中,主婦聯盟呼籲各界關注食物浪費問題,更分享飲食教育、惜食餐廳等案例。除了鼓勵自行烹煮,主婦聯盟也展開「惜食餐廳」串連,惜食餐廳特別的是,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在地、吃格外、惜食材、零浪費、愛地球、愛分享,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少食物浪費,也可以藉此幫助更多真正需要這些食物的人。這些方法固然有用,但我覺得還是要從珍惜做起,才能真正達到不浪費食物的目標。



第一次大事紀

政二A  胡修誠  05114144

解決食物浪費 環團相約「IG世代」自煮自食

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每年有1/3的食物還沒食用就遭丟棄,這13億噸遭到浪費的食物,造成7500億美元與龐大環境成本,例如產生高達44億噸的碳排放。回顧台灣,每年從廚餘量推估的食材浪費達300萬噸以上,主婦聯盟基金會提醒,台灣食物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而其中不懂烹煮、愛拍照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的狀況。
在1日舉辦的「惜食論壇」中,主婦聯盟呼籲各界關注食物浪費問題,更分享飲食教育、惜食餐廳等案例。
「有點難,但並非做不到」面對APEC提出2020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10%、聯合國提出2030年全球糧食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的目標,台大農經系徐世勳研究團隊成員李怡芳表示,各國大多是這樣的回應,而世界各地,也都有團體在開始著手減少食物浪費的問題。


2017-10-01_02-46-48
主婦聯盟1日舉辦惜食論壇,賴品瑀攝。

6成發生在消費端 通路、冰箱成台灣食物浪費現場

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定義,生產端的糧食損失,有農業生產、處理與儲藏、加工與包裝三階段,消費端的糧食浪費有分配與行銷、消費者端二階段,食物從品質不達標準不採收開始的層層淘汰,到進入了消費者冰箱卻未食用而遭丟棄。
李怡芳指出,台灣目前的食物浪費屬於已開發國家的型態,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以2013年總共浪費的367.7萬噸為例,分配與行銷的通路損失了46.19萬噸,佔了12%、發生在消費者手上的浪費有190.21萬噸,佔了52%,合計超過了6成,其中又以漁產、水果、蔬菜為前三名。
主婦聯盟資深專員沈寶莉指出,浪費食物同時也帶來全球14億公頃農地所生產的成果遭浪費、損失足夠全球人口使用一年的250立方公里的水、並產生44億噸的碳排放。目前台灣混進一般垃圾的廚餘量接近4成,在焚化的過程中,造成了戴奧辛等污染問題,況且,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更需要減少浪費。
沈寶莉認為,五個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法,就是吃在地、動手煮、惜每餐、自己種、共煮共食。沈寶莉更直指,不懂煮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
沈寶莉表示,根據歐美其他國家的經驗,親自烹煮食物,能讓人更懂得善用剩食與掌握正確份量,也利用冰箱內的食物發揮創意,對食物也會更有感情,而非將「吃」視為為了做其他的事情而「吃」,例如用IG(Instagram)上傳美照後,卻沒有吃完餐點。因此主婦聯盟先前也和台大學生合作嘗試「自煮運動」,帶領大學生拜訪農夫、接受專業廚師的教學,更出借辦公室給學生共煮共食。「雖然又熱又擠,但這些學生覺得這個廚房是天堂呀!」沈寶莉認為,對大學生而言,共煮共食其實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聯合國調查指出,全球食物浪費問題嚴重。照片來源:shoehorn99(CC BY-NC 2.0)

惜食餐廳少廢棄  共享冰箱解決剩食

除了鼓勵自行烹煮,主婦聯盟也展開「惜食餐廳」串連,目前雙北市已有15間加入,沈寶莉解釋,惜食餐廳特別的是,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在地、吃格外、惜食材、零浪費、愛地球、愛分享。
位在新店的「原粹食作」餐廳負責人柯詩語表示,過去在連鎖餐飲集團工作,面臨的是「一定要報廢6%」的規定;麵包賣完,視為準備量不夠,而賣不完的,卻也只能報廢不能他用。他對此現狀感到不捨,後來自己開餐廳,便設法善用食材,例如推出花椰菜梗作可樂餅、磨豆漿後豆渣做鬆餅等,而且使用「格外品」的農產品,這些蔬果本來因為賣相不佳,原本農場就遭放棄不採收,如今卻有機會不浪費。他甚至持續上傳教學影片,鼓勵網友一起妥善使用食材。
柯詩語表示,即便餐廳設法不浪費食材,但也面臨顧客可能沒吃完的問題,仍會產生廚餘。因此不但需要跟客人溝通,鼓勵打包,或是在點餐時就討論份量、使用食材上是否需要調整,他也打算未來要辦理講座,讓顧客能更瞭解剩食問題。
北市南機場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從照顧里內的弱勢家庭出發,成立「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提供低收入、急難救住戶自行挑選生活所需。方荷生在募集各種物資過程中,也在解決食物浪費上出力,目前設有續食餐廳「書屋花甲」與「食享冰箱」。
方荷生表示,包括不易保鮮、即期食品、NG醜蔬果、生鮮熟食的等食材,他們每天下午募集後,一部份作為當天晚上的續食餐廳的食材,用來供應獨老餐點、兒少課輔點心等,另一部份則是會有社區志工整理檢查、重新包裝、標明效期後,送往食享冰箱,並開放所有人都可以去拿取,求的是剩食分享再利用。
在積極減量下免不了仍會產生的廚餘,除了委託清潔隊處理外,也有業者設法自力處理。例如元沛農坊與「香園紀念教養院」展開合作,農坊創辦人許又仁解釋,此合作案是由院生出力,將院內廚餘進行蚯蚓堆肥,這些堆肥在院區內的農場作為種植辣椒、紫蘇等香料,另外也合作開發猴頭菇等加工產品。
日楞咖啡創辦人李明峰也分享曾經在店門小花園嘗試約半年的堆肥經驗。李明峰表示,由於自己喜歡親近土地,因此在店裡做了養蜂、種植、堆肥等嘗試,試著堆肥是因為希望店內可以自行處理廚餘,不要倒進垃圾車廢棄。不過隨著店內空間不足、人手不足,無力消化產出的堆肥等問題,目前已經宣告暫停。他認為,餐廳堆肥其實是整個系統的其中一環,就像農產的格外品一樣,也許不是單獨處理這些問題就好,真正需要的是,整個系統的改變。

廚餘審核是新招 香港環團手動分類追查廚餘數據

來自香港的「綠領行動」理事長何漢威表示,目前香港沒有焚化爐,只有掩埋場,但也還沒有展開廚餘回收,目前香港每天有3600噸的廚餘直接進入掩埋場,因此近年香港也開始著手面對廚餘問題。例如提出食物分享計畫、社區廚餘回收、宣導消費者盡量吃完餐點,以減少食物浪費等。何漢威表示,其實就是向台灣的經驗學習。
綠領行動目前正在推動「廚餘審核」,何漢威表示,這是進入餐廳以人手分類,紀錄並統計廚餘的總類與重量。從英國、澳洲的民間團體開始,是為了要透過數據揪出多餘食材與食物供應者慣性產生的廚餘樣態,此舉可能協助餐廳減少浪費、降低營運成本。
例如他們發現了餐廳的白飯、麵包邊最容易浪費,餐廳因此提出白飯減量的選項、大廚發揮巧思推出「麵包邊湯」等對策。
心得:每一年,全球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在還沒被食用的狀況下被丟掉,也有不少是進到冰箱後沒被食用而被丟棄。浪費食物最多的族群就是現在不會煮飯的年輕人。已經有很多團體、國家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推出許多方法來著手改善。像是讓餐廳用自己製造的廚餘來推肥自家的植物,以及利用人力來紀錄及統計廚餘的種類數量,透過數據分析來解決廚餘產生的問題。現在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從小教導食物得來不易,應該珍惜自己擁有的食物,並且拿取適當的份量不造成浪費。

第一次大事記(第三周)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恆春近月圓陸蟹出沒!椰子蟹1天2隻遭廢漁網纏

時間:2017/9/26
出處: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05561
 

內文: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恆春半島陸蟹生態豐富,近來逢月圓又是陸蟹大出降海釋幼的季節,其中在台灣本島已接近消失匿跡的陸蟹之王「椰子蟹」,昨天卻一口氣有2隻被人直擊已被纏繞在廢漁網中掙札,所幸趕緊請保育人員搶救並野放,但椰子蟹罕見而碩大的體型,讓目擊者直說「也太大隻了!」。
    「椰子蟹是陸地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陸蟹專家劉烘昌說,椰子蟹盛地澳洲聖誕島每公頃目前平均約有30餘隻椰子蟹,且體重重達3公斤者很常見,據耆老所傳,恆春半島棲地的椰子蟹數量也「曾」不惶多讓,椰子蟹因其螯力量巨大,能徒「螯」拆解椰子而得名,但因數量稀少,研究不如其它種陸蟹,但其實近幾年已慢慢穩定成長。
    「1天2隻是很罕見!」墾管處保育人員說,椰子蟹在台灣屬保育類動物,光是騷擾就可重罰,日前被人發現的陸蟹頭胸甲達9及15公分,體型頗為巨大,也顯示恆春半島的生物多樣性已逐漸恢復,甚至能成為未來如同蘭嶼、綠島的生態觀光財。
    劉烘昌則擔憂,恆春半島的椰子蟹曾因人為破壞、甚至還有饕客連椰子蟹都吃,曾一度可說是「被吃光」而消聲匿跡,且外來種黃瘋蟻近來肆虐墾丁陸蟹,就他在聖誕島的觀察,就算體型大如椰子蟹,身體的眼睛、關節膜等仍不敵黃瘋蟻的蟻酸,不管「人」的內憂還是黃瘋蟻的「外患」,椰子蟹未來的保育仍大眾以保育意識重視。
    昨天野放該2隻椰子蟹回大自然,因為大小差距大,有的人只見9公分是嫌小,但15公分椰子蟹一出,螫竟如同成年男子拳頭大小,是讓民眾直呼「也太大隻了!」。
     
    心得:
    人類身為地球上的強勢物種,該如何取得與其他物種的平衡自15世紀以來可以說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在談論生態多樣性逐漸恢復的同時,我們似乎忽略的最不可預測及不記取教訓的物種:人類,同時亦是最自私的。當我們努力的去維護僅存的環境要給下一代,但是我們忘了,有更多的人是不願意去一起進行這樣的一個工程。永續性的生態保護,不只是為了這個地球,更是為了更多更多的,無辜的物種

    第一次大事記

    解決食物浪費 環團相約「IG世代」自煮自食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 2017/10/0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每年有1/3的食物還沒食用就遭丟棄,這13億噸遭到浪費的食物,造成7500億美元與龐大環境成本,例如產生高達44億噸的碳排放。回顧台灣,每年從廚餘量推估的食材浪費達300萬噸以上,主婦聯盟基金會提醒,台灣食物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而其中不懂烹煮、愛拍照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的狀況。
    在1日舉辦的「惜食論壇」中,主婦聯盟呼籲各界關注食物浪費問題,更分享飲食教育、惜食餐廳等案例。
    「有點難,但並非做不到」面對APEC提出2020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10%、聯合國提出2030年全球糧食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的目標,台大農經系徐世勳研究團隊成員李怡芳表示,各國大多是這樣的回應,而世界各地,也都有團體在開始著手減少食物浪費的問題。


    2017-10-01_02-46-48
    主婦聯盟1日舉辦惜食論壇,賴品瑀攝。

    6成發生在消費端 通路、冰箱成台灣食物浪費現場

    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定義,生產端的糧食損失,有農業生產、處理與儲藏、加工與包裝三階段,消費端的糧食浪費有分配與行銷、消費者端二階段,食物從品質不達標準不採收開始的層層淘汰,到進入了消費者冰箱卻未食用而遭丟棄。
    李怡芳指出,台灣目前的食物浪費屬於已開發國家的型態,浪費主要發生在消費端。以2013年總共浪費的367.7萬噸為例,分配與行銷的通路損失了46.19萬噸,佔了12%、發生在消費者手上的浪費有190.21萬噸,佔了52%,合計超過了6成,其中又以漁產、水果、蔬菜為前三名。
    主婦聯盟資深專員沈寶莉指出,浪費食物同時也帶來全球14億公頃農地所生產的成果遭浪費、損失足夠全球人口使用一年的250立方公里的水、並產生44億噸的碳排放。目前台灣混進一般垃圾的廚餘量接近4成,在焚化的過程中,造成了戴奧辛等污染問題,況且,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更需要減少浪費。
    沈寶莉認為,五個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法,就是吃在地、動手煮、惜每餐、自己種、共煮共食。沈寶莉更直指,不懂煮的年輕世代,最容易發生食物浪費。
    沈寶莉表示,根據歐美其他國家的經驗,親自烹煮食物,能讓人更懂得善用剩食與掌握正確份量,也利用冰箱內的食物發揮創意,對食物也會更有感情,而非將「吃」視為為了做其他的事情而「吃」,例如用IG(Instagram)上傳美照後,卻沒有吃完餐點。因此主婦聯盟先前也和台大學生合作嘗試「自煮運動」,帶領大學生拜訪農夫、接受專業廚師的教學,更出借辦公室給學生共煮共食。「雖然又熱又擠,但這些學生覺得這個廚房是天堂呀!」沈寶莉認為,對大學生而言,共煮共食其實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聯合國調查指出,全球食物浪費問題嚴重。照片來源:shoehorn99(CC BY-NC 2.0)

    惜食餐廳少廢棄  共享冰箱解決剩食

    除了鼓勵自行烹煮,主婦聯盟也展開「惜食餐廳」串連,目前雙北市已有15間加入,沈寶莉解釋,惜食餐廳特別的是,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在地、吃格外、惜食材、零浪費、愛地球、愛分享。
    位在新店的「原粹食作」餐廳負責人柯詩語表示,過去在連鎖餐飲集團工作,面臨的是「一定要報廢6%」的規定;麵包賣完,視為準備量不夠,而賣不完的,卻也只能報廢不能他用。他對此現狀感到不捨,後來自己開餐廳,便設法善用食材,例如推出花椰菜梗作可樂餅、磨豆漿後豆渣做鬆餅等,而且使用「格外品」的農產品,這些蔬果本來因為賣相不佳,原本農場就遭放棄不採收,如今卻有機會不浪費。他甚至持續上傳教學影片,鼓勵網友一起妥善使用食材。
    柯詩語表示,即便餐廳設法不浪費食材,但也面臨顧客可能沒吃完的問題,仍會產生廚餘。因此不但需要跟客人溝通,鼓勵打包,或是在點餐時就討論份量、使用食材上是否需要調整,他也打算未來要辦理講座,讓顧客能更瞭解剩食問題。
    北市南機場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從照顧里內的弱勢家庭出發,成立「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提供低收入、急難救住戶自行挑選生活所需。方荷生在募集各種物資過程中,也在解決食物浪費上出力,目前設有續食餐廳「書屋花甲」與「食享冰箱」。
    方荷生表示,包括不易保鮮、即期食品、NG醜蔬果、生鮮熟食的等食材,他們每天下午募集後,一部份作為當天晚上的續食餐廳的食材,用來供應獨老餐點、兒少課輔點心等,另一部份則是會有社區志工整理檢查、重新包裝、標明效期後,送往食享冰箱,並開放所有人都可以去拿取,求的是剩食分享再利用。
    在積極減量下免不了仍會產生的廚餘,除了委託清潔隊處理外,也有業者設法自力處理。例如元沛農坊與「香園紀念教養院」展開合作,農坊創辦人許又仁解釋,此合作案是由院生出力,將院內廚餘進行蚯蚓堆肥,這些堆肥在院區內的農場作為種植辣椒、紫蘇等香料,另外也合作開發猴頭菇等加工產品。
    日楞咖啡創辦人李明峰也分享曾經在店門小花園嘗試約半年的堆肥經驗。李明峰表示,由於自己喜歡親近土地,因此在店裡做了養蜂、種植、堆肥等嘗試,試著堆肥是因為希望店內可以自行處理廚餘,不要倒進垃圾車廢棄。不過隨著店內空間不足、人手不足,無力消化產出的堆肥等問題,目前已經宣告暫停。他認為,餐廳堆肥其實是整個系統的其中一環,就像農產的格外品一樣,也許不是單獨處理這些問題就好,真正需要的是,整個系統的改變。

    廚餘審核是新招 香港環團手動分類追查廚餘數據

    來自香港的「綠領行動」理事長何漢威表示,目前香港沒有焚化爐,只有掩埋場,但也還沒有展開廚餘回收,目前香港每天有3600噸的廚餘直接進入掩埋場,因此近年香港也開始著手面對廚餘問題。例如提出食物分享計畫、社區廚餘回收、宣導消費者盡量吃完餐點,以減少食物浪費等。何漢威表示,其實就是向台灣的經驗學習。
    綠領行動目前正在推動「廚餘審核」,何漢威表示,這是進入餐廳以人手分類,紀錄並統計廚餘的總類與重量。從英國、澳洲的民間團體開始,是為了要透過數據揪出多餘食材與食物供應者慣性產生的廚餘樣態,此舉可能協助餐廳減少浪費、降低營運成本。
    例如他們發現了餐廳的白飯、麵包邊最容易浪費,餐廳因此提出白飯減量的選項、大廚發揮巧思推出「麵包邊湯」等對策。

    心得:

      看完這篇新聞,才真正了解到台灣一年浪費多少食物,其實我覺得自煮自食這個方法很好,當我們自己真正去採買食材,從洗菜、撿菜到煮飯,其實你會更明白這些食物的珍貴,自己也能去拿捏自己吃的份量。我常常跟朋友們說不要去吃吃到飽,之前去吃吃到飽,看到別人好像拿不用錢的,一直拿,心態就是反正進來錢都一樣,後來他們離開了,看著服務人員一盤一盤的丟進廚餘桶,那種感覺真的特別不好,這種浪費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而導致的。

    第一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中國外賣平台提供無餐具選項 
    商家配合意願低
    時間2017年9月27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中時電子報報導
    新聞內容
    近日外賣快餐盒的污染問題成為中國輿論話題,中國兩大外賣平台於是日前在APP平台上添加「無需餐具」選項,但商家配合度不高。
    美團外賣今年啟動「青山計畫」,設立首席環保官一職,鼓勵用戶參與「自備餐具」活動,減少筷子、餐巾紙等免洗餐具的使用,同時為承諾使用「環保餐盒包裝」的餐飲企業,增加環保標識與篩選項,消費者可一鍵篩選。
    餓了麼則啟動「藍色星球」計畫,在新版APP的下單確認頁添加「無需餐具」備註選項,並為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提供積分獎勵,還將開設環保專區,供用戶使用積分認領荒漠公益林、兌換環保購物袋等。
    但陸媒報導,環保選項試行效果並不理想,部分商家寧可在用餐者的口味偏好上花心思,比如少糖、少油、不要香菜等,但是對於放不放筷子的問題,則抱著「寧可多放,也不可少放」的心態,擔心因為附餐具而必須再支出人力跑一趟。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規定在重點地區設立回收點,餐具並盡可能使用可分解材質,而消費者也應有環保自覺,願意以自己很小的麻煩換取大環境的改善。
    心得隨著外賣產業的興盛,免洗餐具和塑膠袋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垃圾汙染問題也開始孳生,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要解決這樣的巨量垃圾,除了上述企業的作為,其他報導中亦顯示中國已有部分學校開始嚴禁外賣進入校門,並規定校內的食堂和商店不得使用免洗餐具和塑膠袋。這樣的具體行為雖目前仍未見顯著成效,但由此可見有越來越多組織、人開始重視垃圾汙染的議題。其實不只中國,全世界都正面臨著一樣的問題,就如同我們身處的台灣,也因為夜市以及外食文化的盛行而製造了龐大的垃圾量,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去注意、未來要去改善的。我覺得,我們應該小從學校的教育,大至政府的政策都多去宣傳環保觀念,提升人民對環境的關懷與重視,讓大家都有「改善地球環境就從自己做起」的想法,才是可以最根本地解決問題,並且對地球永續發展最有幫助的方法。

    第一次大事記

    秋天高溫、歲修 供電調度仍賴「需量競價」 環團籲交易資料透明化


    政二A 侯昌佑 05114137

    時間:2017年9月25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序進入秋天,但各地仍舊是35度以上的高溫,加入機組進入歲修期,台中電廠21日又發生大火,台電預計10月至11月中備轉容量率低於6%,仍處「供電警戒」的橘燈。夏日抑制尖峰用電的「需量競價」仍需大規模促銷。
    需量競價的角色從夏日延長至秋天。不過,今夏林全內閣加碼提高需量競價誘因,卻被重批高價買回電力是「圖利財團」、「掏空國庫」。長期支持節電與需量反應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明,用需量競價節電效果來取代的電,是「尖峰負載」時才啟用的發電機組,其成本原來就較平均發電成本要高。
    不過,綠盟也呼籲,外界的對需量競價的臆測與質疑主要來自在台電資料不公開,台電應公開資料以澄清疑慮。

    「需量競價」價太高?取代尖峰發電高成本

    「需量反應」是台電減少尖峰用電量措施,鼓勵用電大戶在尖峰時間減少用電,再把省下的電「賣」回台電。「需量競價」為其中一種方式,賣電價格透過競標決定,價低者得標,最高不得超過每度10元。但在今年8、9月符合特定條件可再加碼2成,等於最高12元。
    台電賣給民生用電每度約2~3元,需量競價卻以12元購回。不少網民批評是針對價格:「一堆腦殘政策難怪台電虧錢,然後漲電價等於全民補貼那些大公司」、「台電一度電賣不到5元,買回要12元,果然學者不會做生意」、「提高工業用電價格不是更有效?」
    其實全國廢核行動平台2016年就呼籲善用「需量競價」抑制尖峰用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認為,這些批評的原因之一是台灣電價長期偏低的既定印象導致。其次,「需量競價」取代的是用電尖峰的發電機組。由於發電成本低的機組會優先啟用,發電成本比較貴的機組在用電尖峰才會啟用,所以尖峰發電成本一定更高,無法跟平均電價相比。
    吳澄澄以「大潭燃氣單循環緊急發電計畫」為例,同樣都是為了尖峰用電,大潭機組從增加電力供應著手,總經費63億元,裝置容量合計60萬瓩。而台灣一年用電相對吃緊的日子不過十幾天,相較之下,需量競價是合算的。
    但需量競價究竟花掉多少錢,是不是真的划算?吳澄澄指出,台電數據非常不公開,民間可取得的資料非常有限。2016年需量競價購電最多的三天共購入112萬瓩,以平均得標價7.98元、每天執行四小時估算,用電最吃緊的日子粗估每天一千萬元。
    此外,台電也公布過2016年的實績,以需量競價買電共支出3億6677萬元,台電則節省下4億3054萬元的供電成本,效益達6377萬元。

    交易資訊不透明  社會質疑「需量競價」圖利廠商

    除價格討論外,反核人士方儉與公民團體也批:汽電共生的電一度才2元,台電放著不買,讓汽電共生廠藏電自用,再利用需量競價以一度12元賣給台電,明顯是圖利廠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法規上是否可以強制汽電共生廠賣電給台電,還需進一步釐清。但追根究柢,問題在「透明度」。
    洪申翰指出,外界對於每次執行需量競價究竟是多少量,來自那些廠商,什麼類型,什麼價格,一無所知。即便台電說沒有圖利廠商,也很難驗證。
    洪申翰說,問題不在「需量反應」本身,而是制度設計上可能有漏洞。如果有弊端就必須面對,並端出對應的配套。

    綠盟:資料不足  廠商難評估加入成效

    洪申翰強力呼籲台電資料公開。現在連縣市政府要去推廣需量競價,都不知道哪些廠商已經加入,哪些是潛在的客戶。
    從廠商的角度,洪申翰說,需量競價資料不足,廠商也很難評估要投資多少節電成本,多久可以順利回本。這對鼓勵廠商節電非常不利。

    未來重要電力調度手段   累積經驗與研究

    「過去,我們對電力調度的想像只在『供給面』,但是在未來,『供給與需求』都是可以調度的。」
    洪申翰指出需量反應的重要性。除了可紓解尖峰用電的壓力,當未來再生能源比例偏高後,因應風能、光電間歇性的變動,需量反應將在電力調度上占有一席之地。
    洪申翰說,台灣急需從近年執行需量反應的經驗中去了解廠商的節電模式,增加對需量反應調度與預測的能力。可惜相關研究很不足,「外界根本拿不到數據」。

    心得:
      台灣用電吃緊以不再是淺在的問題,自從發生815全台大停電之後,全台人民接感受到用電吃緊的惡果,備用容載率過低的議題再次的浮上檯面,我想,如要解決缺電問題,在發電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由價格面向處理的話有兩個方式,其一就是文章中提及的需量競價,其二就是漲電費;需量競價提供大型用電戶一個自主減少用電的選擇,個人認為這樣一個政策最終利益被侵害者大多會是勞工,企業主最可能從勞工福利方面下手,好比說減少開冷氣的時間等,藉由減少能源的消耗來替公司賺入一筆收益,然而尷尬的地方在於如果回收的價格不夠高的話,對於大用電戶不構成太大的吸引力,簡言之,就是政策的成效不彰,然而,要是回收的價格太高的話,大用電戶有可能變相剝削勞工福利以換取公司的收益,我想如何找到一個合理且公平的回收價格將會是未來必須釐清的問題;回過頭來說第二點漲電價的部分,我個人認為這會是一個處理缺電問題最好的解答,政府長期將民生必需品—電的價格壓低,以致於民眾、公司對於能源的浪費無感,浪費的行為沒有受到制衡,一但電的價格水漲船高的話,民眾對於能源使用的敏感度便會提升。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我想才是解決低備載容量率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