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1211 並組 第2、5、6組

一、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面臨哪些環境問題?
糧食危機
二、各主要全球環境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一)能源危機帶動糧食危機:近年來,由於能源價格飆漲,替代性能源的開發與研究亦成為許多國家努力的目標。尤其去年國際油價狂飆,生質燃料成為最熱門的綠色能源,各國競相研發,美國國會通過未來生質燃料在總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將提高5倍;歐盟也推動其2020年運輸用燃料有10%將使用生質燃料的計畫。生質能源及燃料的製造與提煉,以穀物為主要原料,因為農作物材料成本低廉及遍地可得,使全球穀物需求量大增。其中以黃豆最明顯,黃豆種植減少已經造成黃豆漲價,全球食用油供應吃緊。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近期全球糧價上漲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因提煉生質燃料造成。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底曾預測當時發展狀況,評估為了製造生質燃料,將付出糧價上漲1015%的代價。生質能源發展的結果,大量的農作物轉為生質燃料用的材料,此種轉換提煉原料的政策未經整合思考,使多種作物轉種玉米用於提煉燃料成為促進糧食價格上揚的主因。
(二)氣候變遷造成土地漠化與耕地減少:糧食減產除了需求增加的因素外,供給日益減少亦為造成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由於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環境日益暖化,加上過度濫墾土地的結果,使可耕土地漠化嚴重。另外,由於人口劇增,全球對於耕地的需求愈來愈高,天然雨林遭到砍伐開闢為住宅區,或者用來種植餵養牲口的豆類,不但讓野生動物失去天然棲息地,地球環境更受到影響。
濫墾使得耕地日漸減少,釀成地球上的糧食危機。進言之,過度濫墾結果造成全球環境改變,而全球環境改變更造成農作物產量銳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三、
1、該全球或區域環境問題,有什麼相關的國際法制?
2、全球主要國家參與該法制的情形如何?
由於糧食危機是一種現象,所以較無相關的國際法制。只有各國國內自己訂定的相關法規。但是有提出『全球消弭饑荒與糧食宣言』。
四、
1、評估該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情況?
(一) 針對氣候長期穩定性的改變,我國糧食政策應有所調整,政府應配合國土規劃及區域防洪,調整糧食生產區域及生產面積,並連帶反應至貿易和庫存策略之調整。
(二) 農民生產決策將自動依市場機制而做調整,台灣具有多樣化的微氣候環境,有利於農民生產決策之調整,惟政府應重視農作物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
(三) 國內稻米政策應由價格支持改為所得支持方式,例如美國反循環給付措施(counter-cyclical payment program)或所得安全網(income safety net)機制,以確保生產誘因與所得;同時,依休耕次數實施休耕補貼累退機制,或對休耕農地實施差別休耕給付機制,以促進休耕農地的活化利用。
(四) 糧食範圍可包括動植物來源及加工產品,政策規劃上可從需求面來導入供給面,例如依衛生署建議的國人熱量來決定國內糧食生產型態及資源配置,不足部分再藉由貿易方式取得,以確保糧食供應之安全性。
(五) 參考日本經驗,建立糧食危機分級管理之機制,並由政府形成跨部會的協調機制,使消費者在食量、熱量、品質的導向下分別獲得確保。
(六) 糧食安全應在國內生產、庫存,以及進口等三方面建立適當的組合,並針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有所調整。

2、與其目前遭受的挑戰為何?
(一)糧食缺乏造成貧窮國家社會動亂因為糧食缺乏,許多國家都傳出與糧食有關的社會動盪,如埃及、喀麥隆、海地、布吉納法索和塞內加爾等;再如柬埔寨數百名民眾日前走上街頭抗議糧食不足,而因米價過高,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被迫暫停對50萬名柬埔寨學童供應餐點,足見糧食危機已迫在眉睫。
另外,糧食危機引發的騷亂擴大,從美洲海地到亞洲孟加拉以至於非洲埃及,都傳出民眾因為缺糧及爭搶糧食,造成社會暴亂,糧食危機已經成為國際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海地本來就是拉丁美洲經濟狀況最差的國家,平均所得也最低;米價漲了,百姓買不起,所以才引發嚴重的動亂。由於全球糧食價格持續飆漲,除非國際體系能夠給予有效援助,否則這一波動亂將不會很快平息。
(二)全球糧價的波動毋庸置疑的,糧食危機必然造成預期與囤積的心理,因而造成糧價波動。為了穩定國內米價,很多國家紛紛降低稻米出口量或乾脆暫停出口。部分國家的白米價格,在過去短短兩個月內漲了75%,接近歷史新高。某些國家如孟加拉,一包2公斤裝的白米,已是窮苦人家半日所得。
全球糧價的波動,未來勢必會抵消聯合國相關機構在消滅貧窮國家所做的努力,由於糧食危機的狀況愈來愈嚴重,根據聯合國糧食計畫預估,目前至少需要5億美元才能應急處理有關貧窮國家糧食的問題。
五、
1、台灣對該環境議題的國際參與和國內提出解決之道為何?
(一) 針對氣候長期穩定性的改變,我國糧食政策應有所調整,政府應配合國土規劃及區域防洪,調整糧食生產區域及生產面積,並連帶反應至貿易和庫存策略之調整。

(二) 農民生產決策將自動依市場機制而做調整,台灣具有多樣化的微氣候環境,有利於農民生產決策之調整,惟政府應重視農作物生產技術方面的研究。

(三) 國內稻米政策應由價格支持改為所得支持方式,例如美國反循環給付措施(counter-cyclical payment program)或所得安全網(income safety net)機制,以確保生產誘因與所得;同時,依休耕次數實施休耕補貼累退機制,或對休耕農地實施差別休耕給付機制,以促進休耕農地的活化利用。

  (四) 糧食範圍可包括動植物來源及加工產品,政策規劃上可從需求面來導入供給面,例如依衛生署建議的國人熱量來決定國內糧食生產型態及資源配置,不足部分再藉由貿易方式取得,以確保糧食供應之安全性。

  (五) 參考日本經驗,建立糧食危機分級管理之機制,並由政府形成跨部會的協調機制,使消費者在食量、熱量、品質的導向下分別獲得確保。

  (六) 糧食安全應在國內生產、庫存,以及進口等三方面建立適當的組合,並針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有所調整。
2、請貴组評估我國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成效。
     雖然台灣對糧食危機有制定相關政策,已較部分國家更加重視其問題。但就實行方面卻有待加強,落實政策部分可以繼續大力推行,我們亦覺得可以把政策落實到民眾身上,向民眾宣導不要浪費食物的概念,我們希望可以藉由上與下的合作,全國一起面對糧食危機的問題。

六、參考資料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2/m970603-b.htm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5000016KK10700
http://wiki.mbalib.com/zh-tw/粮食危机
https://www.coa.gov.tw/ws.php?id=18368

七、出席(分工並組)

政二A 05114157 孫筱棠 查資料、做pptwrod、上台報告
政二B 05114253 羅婷 查資料、上台報告、wrod
工二B 05112271 陳朗逸 查資料、上台報告

經一A 06151107 林芳菱 查資料、上台報告

ppt: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34XeYqjOAbPxAs1q8QYpliFNrUSAUUTB/view?usp=sharing

第三組:課堂討論—氣候暖化

全球環境治理學習單
組別:第三組
組員:黃彥誠、劉聿欣、羅玉璇、陳韻同、周承翰
分工:
統整資料-黃彥誠
資料蒐集-周承翰、劉聿欣、羅玉璇、陳韻同


一、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面臨哪些環境問題?
本組議題:氣候暖化
二、各主要全球環境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依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 官方網頁的分法,環境議題可分為氣候變遷、生態系統管理、有害物質管理、環境治理、資源效率,以及災害與衝突等六大項目。其中,氣候變遷已成為超級議題,減量與調適並重,財務機制和技術移轉也是談判重點。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在一百年(1906~2005年)裡增加0.74℃。依據IPCC 2007年所發表的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達到前工業時代的兩倍,則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2-4.5℃,暖化的趨勢持續,未來的每二十年溫度則將增加0.2


全球暖化的成因,在於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事實上,溫室效應本是自然現象,水氣也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但此處指涉的是「人為的(有別於自然的)」溫室效應。主要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及氟氯碳化物等微量氣體。人為的溫室 氣體排放,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燒油、燒煤,以及土地利用改變如:焚林清地、森林砍伐、破壞棲地等。
三、(一)該全球或區域環境問題,有什麼相關的國際法制?
  1. 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2. 1997年,《京都議定書》
(1) 根據京都議定書,國家必須在 2008 2012 年間,較 1990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5.2%
(2) 京都議定書規定減量的溫室氣體有六種,包括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 與六氟化硫(SF6),涉及的活動包括能源、工業、農業、交通與廢棄物 處理等產業。
(3) 在第一承諾期(2008~2012)具有減量義務,非上述國家在第一承諾期間則不具減量義務。
(4) 京都議定書建立了彈性機制,包括碳交易(Emission trading),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與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碳交易允許達成並超越目標的附件一國家與其他國家 間透過碳交易市場買賣碳排放權,以期將減量成本降至最低。
3. 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
通過的法律不具約束力,其地位和法律影響力不清楚,影響有限。
4. 2015年《巴黎協定》
(1)   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
(2)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3)   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二)全球主要國家參與該法制的情形如何?
   中國
中國對於透過國家適當減量行動引進某些措施保持開放態度,前 提是已開發國家提供的技術與資金援助能夠促進該國的永續發展與能 源安全。中國贊成附件一國家於 2020 年減量 40% 的目標,主張開發 中國家的減量努力有賴於附件一國家的資金與技術轉移承諾。


美國
美國在早期氣候談判時還積極參與,後 來布希當局卻因為減量成本過高、立法程序受阻等國內因素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1 年 6 月 COP6 於德國波昂復會美國已宣布退出京都 議定書而改以觀察員身分出席。美國除外的締約方終於達成波昂協 議,確定了開發中國家與低度開發國家的資金援助原則,也建立了碳 匯的基本規則,並成立三種基金,包括特殊氣候變遷基金(Special Climate Change Fund)、低度開發國家基金(Least Developed Country Fund)與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減量與調適作為。
一直到 2007 年,美國才重新回到國際氣候談判桌上,希望將哥本哈根協定減少全球升溫攝氏 2 度的目標予以落實,支持所有國家都有減量 義務的法律協定。同時,要求擴大開發中國家在減量行動上的參與, 支持森林機制,希望開發中國家以 MRV 方式執行國家適當減量行動。 美國偏好建立哥本哈根綠色基金作為公約金援機制實體,並為開發中國家的行動建立登錄處。
但是巴黎協定的部分,白宮2017年發表聲明,美國政府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也有媒體報導「美國不會重新談判《巴黎協定》,但可能會重新審議其中的條款」,但被白宮否認此說法。


四、(一)評估該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情況?
簽署公約、透過國際合作共同、新能源使用、低碳經濟發展、生活調適、教育等ˇㄉ


(二)與其目前遭受的挑戰為何?
各國對未必對暖化議題有共命目標,例如:俄羅斯可能在暖化後可受益,而美國於川普上任後因本國利益考量退出《巴黎協定》,在缺乏大國齊心協力運作的國際體系下,功能或重要性則會遭受弱化。




五、(一)政府因應國際氣候談判的行動
1994成立「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背景:(UNFCCC)生效
1992成立「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背景:(UNFCCC)簽署


(二)政府組織變革
2016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2009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成立
2008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成立
2006經濟部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成立
2004經濟部能源局成立
1997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成立
(三)相關立法
2015「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通過
2009「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
2009「能源管理法」修正案通過
2002「環境基本法」通過
(四)2016總統就職稿
我們也不會在防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我們將會在行政院設立專責的「能源和減碳辦公室」,並且根據COP21巴黎協議的規定,定期檢討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與友好國家攜手,共同維護永續的地球。
(五)2017波昂會議台灣民間的努力
1.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將成果帶到周邊會議分享
2. 台灣碳捕存再利用協會(TCCSUA
微藻捕獲等循環利用養蝦的獨特模式。
3. 生態工法協會
品岱公司獨創的JW生態工法
4. 慈濟
分享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將回收寶特瓶抽絲做成毛毯等
推廣「世界素食日」(每年111日)
5.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連續11年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延續剛在高雄駁二藝術特殊結束的「綠築跡 台達綠建築展」精神,今年在COP23申請到第二週的展示攤位,向國際友人分享十餘年來累積捐建的25棟節能綠建築,並結合企業研發的低碳交通解決方案,再加上多年策展的環境教育宣導成果。此外,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也受到ICLEI的邀請,到周邊會議上發表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