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第十四次大事記

蚊子市場引入有機市集 台東第三公有市場活化成功
日期:2018/01/01
出處:聯合報
政二A 孫筱棠 05114157
台東縣政府引進有機市集,讓原本閒置30幾年的「蚊子館」台東第三公有市場成功活化,長黃健庭今天(30日)一早前往視察,市場裡朝氣蓬勃,人聲鼎沸,叫賣聲與消費者詢價聲此起彼落,黃健庭也當成「家庭主夫」採購許多新鮮有機蔬果及半隻有機放山雞,他還買了兩包小包菜,說中午要回家煮泡麵,讓現場民眾大笑。
黃健庭表示,「台東第三公有市場過去可能因為周邊商機或配套不夠,閒置了30 幾年,非常的可惜,縣府這次把這個空間整理活化,我們有一個做法就是先招商,確定有人要進駐以後,縣府再來投資把這個空間做一個整理,避免整理後還是沒有人進來,再次閒置,輪為蚊子館,很高興台東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願意進駐且負責管理,縣府也花了三百多萬元來整理。」





心得:
全台蚊子館數量高達800件,由於建後不能符合民眾生活所需而任意棄置,浪費公帑,糟蹋人民血汗錢。根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統計,閒置項目最多的空間竟是菜市場。那又
為何會出現大量的閒置市場呢?根據新聞消息指出,各縣市鄉鎮首長群起蓋起現代化的市場,分樓分層,期望民眾能有更佳品質的消費場所。卻忽略地方民眾還是偏好在傳統市場買菜的習性,導致攤販寧可到路邊叫賣,也不想到漂亮的新興市場裡擺攤。
而如今當地民眾能看見曾經被廢棄閒置的市場,重新啟用不再淪為蚊子館後,感到十分高興。也不會使人民的血汗錢猶如投入海中,消失無蹤。



第十六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混蛋風暴!全台第二大蛋商將過期蛋混成液蛋,銷往20多處家樂福及麵包店

時間:2017.12.29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141/

內文:

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昨(28)日搜查全台第二大蛋商「萇記泰安蛋品公司」及「泰頂山農產品有限公司」,發現該業者利用逾期2周的雞蛋混製成液蛋,總計製成531公斤液蛋,主要流向桃園以北20多家家樂福及10多家麵包店等。食藥署副主任魏任廷表示,目前已將蛋液全數封存並令桃園廠暫停作業,同時要求業者今晚12點以前將市面上全數蛋品下架。

 

逾期雞蛋混製成液蛋,銷售大賣場烘焙坊及麵包店

 

逾期蛋液流竄市面,食藥署29日召開記者會,魏任廷表示,桃園衛生單位在萇記泰安蛋品有限公司桃園廠查獲,使用有效日期今年1214日及1226日的逾期蛋品混製成的蛋液,總計製成蛋白液174公斤、蛋黃液157公斤與蛋白液200公斤,總共531公斤液蛋,已全數封存。

 

衛生局也前往相關企業包括彰化及臺南「泰頂山農產品有限公司」中部營業所、南部營業所及萇記泰安蛋品有限公司德崙廠等3處,現場並沒有發現使用逾期蛋液。

 

桃園衛生局表示,李姓負責人已坦承確實使用逾期雞蛋混製成液蛋,品項與效期包括「冷藏蛋黃液(有效日期106.12.27107.1.3)」、「冷藏蛋白液及冷藏全蛋液(有效日期106.12.27107.1.5)」,並販售到大賣場內的烘焙坊及桃園市部分麵包店。

 

每月平均銷售7000公斤液蛋,多少逾期蛋液流入市場?

 

衛生局調查顯示,該公司平均每月銷售約7000公斤的液蛋,不過究竟有多少逾期蛋液流入市場?魏任廷表示,檢方已將相關資料、電腦查扣比對,也約談相關人員,詳細情形仍需進一步調查。

 

針對後續處理,魏任廷表示,已將現場查獲逾期蛋液封存,並令「萇記泰安蛋品有限公司」桃園廠暫停作業不能再做生產,而在販售下游廠商部份,主要流向於桃園以北的家樂福、麵包店等,已要求相關店家下架,由於該企業已違反食安法,依法可處六萬元以上兩億元以下罰鍰。

 

目前,涉嫌販售逾期蛋品、蛋液的萇記泰安蛋品有限公司、泰頂山農產品有限公司李姓負責人,訊後檢方認所犯「刑法」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等罪嫌重大,諭令300萬元交保。

 

麵包師傅:分類好蛋液好用,應防止不肖商品流入

 

知名麵包店阿段表示,其實麵包店使用全蛋及蛋液的比例差不多,有些業者確實會使用一罐罐蛋白及蛋黃,使用蛋白較多的例如杏仁瓦片、天使蛋糕,分類好的蛋液使用上來說會更方便。如何防止不肖廠商黑心蛋液流入?吳寶春麵包店高雄主廚表示,「我們的蛋都有檢驗報告,並且都使用大品牌,也能降低黑心蛋流入可能性」

 

食藥署呼籲,業者主動下架

 

食藥署呼籲業者若購買「萇記泰安蛋品有限公司」桃園廠疑似受影響之液蛋產品者,應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規定,主動停止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並通報直轄市、縣()主管機關。食藥署將責成並督導衛生局儘速完成後續回收作業。

 

食藥署也指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8款規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逾有效日期者,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依同法第44條第1項第2款規定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依衛生福利部1061221日公告之「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4項及第16條情節重大認定原則」,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為強化蛋製品衛生安全管理,食藥署已在今年31日公告一定規模的蛋製品食品工廠,必須在731日起,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管理制度,明年11日起更採電子方式申報。

 

此外,許朝凱也說,今年929日預告經公告規模的蛋製品業者應設置「專職人員(食品技師等)」、「衛生管理人員」及分階段實施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藉由專業人員把關及實施HACCP,要求業者使用危害分析重要管理點原理,執行全程管理,以防堵不符合規定之食品流入消費市場,並導入專業人員協助業者落實衛生安全自主管理機制,提升食安整體管理效率。

 

心得感想:

食藥署除了主動呼籲外,應蓋更積極處理黑心食品的問題。

第十三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農藥十年減半,每公頃需減量至6.3公斤│農委會祭三大策略 每三年檢討一次

時間:2017.12.06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3429/

 

內文:

繼今年九月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喊出「十年農藥減半」後,外界紛紛質疑農政單位未提出具體作法,減半淪為開空頭支票。對此,農委會今日召開記者會,宣示將從「強化害物綜合管理、汰除高風險農藥、推動《植物醫師法》」等三大法規變革來著手。其中,更以近三年平均每公頃12.73公斤的農藥單位面積用量為指標,強調「有信心」在十年內達成6.3公斤的目標,減半不是空談。

 

農委會:農藥單位面積用量要從12公斤下降到6公斤

 

對於減半的政策原則,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將有三大策略,包含「強化綜合管理、鼓勵友善農業,汰除風險農藥、強化分級管理,以及制定配套法則、逐步達成減半」。

 

具體目標上,農委會也舉台灣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為改善目標。以「實際種植面積」為分母,若該處種植兩期水稻,農地面積數值就以翻倍計算(休耕、數值為零),統計出近三年平均種植面積為71萬公頃;以此為基底,輔以近三年平均使用9139公噸農藥,就可得出農藥單位面積用量是12.73公斤,而十年後,這數字必須達到6.3公斤才算合格。

 

(新聞參考:針對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提出另一數字,依實際農糧生產面積「52萬公頃」,以此除上9千噸農藥流通量,每公頃單位用量面積則為17公斤。)

 

IPM加生物農藥的開發運用 盼有效替代化學農藥使用

 

至於三大策略如何實踐?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解釋,第一項須看重「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IPM)」的運用與推廣,也就是如何減少害物。欲解決問題,農民有許多方式可以利用,像是採用健康種苗、跟其他作物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等,「化學農藥只是最後手段」,還可配合多樣化的生物防治。

 

陳吉仲也指出,希望生物農藥、生物防治的研發使用,能進一步取代既有的化學農藥;這部分農委會會提供經濟上的誘因,藥毒所也有相關計畫在各式生物資材的研究上。若再輔以《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加強友善、有機農業的發展力道,就能兼顧慣行、有機兩大面向,讓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下降。

 

陳並舉南投國姓鄉草莓的種植為例,以往被認為農藥殘留比例高,但該處現在都已採用生物防治法,代表實際上還是可行。

 

如何汰除高風險農藥? 防檢局:高用量、劇毒性優先

 

另外,在汰除風險農藥的具體政策上,陳則表示,像嘉磷賽一年使用超過一千噸,其他如陶斯松等化學藥劑的用量也很高。因此農委會有統計「高用量農藥」是那些,只要配合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數據,就能挑出風險性高的農產品加強管理。

 

此外,劇毒性、有效成分高的農藥也會成為優先退場的目標,馮海東解釋,像農藥在統計時會以「有效成分」計算,巴拉刈多以24%溶液為主,因此一噸巴拉刈使用的計算上就是240公斤;新藥多半對環境較友善,有效成分也低,因此實際農藥用量就不用再「以量制勝」。

 

農委會承諾農藥將依「安全性」分級管理 高安全性登記將加速

 

而普遍遭詬病的農藥分級管理機制,陳吉仲也承諾,未來會以「安全性」為考量來進行核准登記;也就是安全性較高、對環境友善、較無環境賀爾蒙疑慮的藥劑,核准的速度會較快,一來提高安全用藥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二來使用者的使用意願也會較高。同時,「學名藥」的登記門檻也會拉高,進一步解決低價農藥濫用現況。

 

非農地不得噴除草劑 擴大代噴制度施行 強化精準用藥

 

「還有,非農業用地不能使用除草劑。」對於近來媒體頻頻報導,整體農藥使用中有5%以上是用在公園、人行道等除草上,陳吉仲強調,農委會已具體行文給各級地方單位,規範不是在農業部門合理管轄農地上面,不得使用除草劑。這方面也會配合推動除草機、農事服務業等措施,讓兒童及老人在公共環境底下的安全能被照顧到。

 

最終,即配套法則的制定。對此,陳吉仲舉例,屏東的紅豆種植約六千公頃,農政單位研擬其中一千公頃要使用代噴制度,理由在於現在使用巴拉刈一分地的成本才35元,因為價低,很容易有「多買多噴」的狀況;若由代噴業者操刀,農產品驗出超標農藥殘留,業者就得受到處罰,一來保障農民不受噴農藥的職業傷害、二來農藥的使用量和方法也能精準。

 

《植物醫師法》是關鍵 配合診斷處方用藥 才能避免病急亂投醫

 

在此之外,農政單位也直言,如何突破現階段農藥販售管理的囹圄,是關鍵之一。陳吉仲表示,到底依照什麼樣的病蟲害,要給予什麼樣的處方簽,需仰賴具備專業的「植物醫師」,交由專業負責才是代表農藥管理位階的提升,因此該法的立法至為重要。

 

而另一方面,農藥販賣業者的素質也得提升;馮海東解釋,依規定以往農藥販售業者只需具備高中學歷,但目前防檢局正預告《農藥管理人員訓練及管理辦法》,提高參訓資格為大專畢業以上,並延長資格訓練時數,這就是為了引進專業人員至農藥販售管理上。

 

農委會:十年農藥減半有信心 每三年檢討一次

 

為了實踐十年農藥減半目標,農委會祭出多項策略,盼望給社會一個交代,但是否有辦法按照藍圖、在時限之內完工,還得端看政策執行能力;不過對此,農委會直言;「我們很有信心,將會每三年進行一次檢討,並隨時公布進度給公眾檢視。」

 

心得感想:

  農藥會傷害土地,應該謹慎使用。

第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再不進行減碳 地球本世紀末前恐有九成機率暖化4℃

時間:2017/12/2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一篇刊登於《自然》期刊的新研究指出,目前的氣候變遷預測可能顯著低估全球暖化的速度和嚴重程度。
研究重新評估氣候科學家的暖化預測模型後發現,悲觀的預測更貼近現實,而以控制全球升溫2℃內為目標的巴黎協定,甚至有點過度自信。
冰島冰河。圖片來源:Juan Davila(CC BY-NC-ND 2.0)。
冰島冰河。圖片來源:Juan Davila(CC BY-NC-ND 2.0)。
研究作者之一、卡內基氣候研究所大氣科學家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博士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在完全不減碳的情況下,到了本世紀末,全球有93%的機會暖化超過4℃。」這個數字遠高於過去所估計的62%。
氣候模型以物理原理和世界氣候資訊為基礎,是科學家試圖瞭解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重要工具。但氣候系統非常複雜,學界對於如何最佳地模擬氣候存在分歧的意見。因此,科學家已經設計出數十種氣候模型來預測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暖化結果。
在完全不減碳的情況下,各種氣候模型的預測結果從全球升溫3.2℃到5.9℃都有。刊登於《自然》的這篇研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並確定較高估計值和較低估計值哪個比較準。
卡爾代拉博士和共同作者布朗(Patrick Brown)博士推論,最能準確模擬近來氣候的模型,是最好的模型。
布朗和卡爾代拉的研究聚焦於衛星測量出的地球到太空能量流模型。能量流模型預測,隨著地球暖化,地球雲層反射出去的陽光將會減少,從而增加氣候變化的幅度。以此論點為基礎,卡爾代拉和布朗發現,估計值較高的模型比較準,最有可能發生的暖化程度比過去的最佳估計值高0.5℃。
其他氣候科學家對此研究結果持正面看法。未參與研究的里汀大學氣象學家柯林斯(William Collins)表示,過去許多研究試圖比較氣候模型和過去地表溫度的測量結果,但是這些研究未能確實減少未來溫度預測範圍的不確定性。
柯林斯說:「我們現在對未來的氣候更加確定,但壞消息是暖化會比我們所想的更嚴重。」

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人獸衝突不僅在山區! 台北人 其實你也需要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

日期:12/29
作者:林睿妤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9274
人和野生動物的相處出了問題,甚至衝突,只會出現在郊區嗎?其實,在都會區也有藍鵲、台灣獼猴出沒,讓已經習於都市文明的現代人不知如何應對,甚至覺得困擾,希望政府出面「處理」。然而,化解衝突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溝通,已經有些社區民眾、里長從排斥的態度變歡迎。這是怎麼發生的?本報專訪北市動保處第一線人員,了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遇過哪些矛盾、又經過哪些過程,發展出應對的方式。 

都會型環境 挑戰在於調和人與動物互動方式 

「在30、40年前的教科書或觀察記錄,台灣藍鵲出沒在海拔500公尺以上,大概從10年前開始,公園、綠地都見得到。」到了現在,台灣藍鵲是台北市動保處在處理野生動物事務時,常見的主角之一。
台北市動保處產業保育組長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領域性強,尤其在繁殖期,因為護巢本能,會以翅膀拍擊、驅離可能會接近的人與動物,包括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等區,都曾有民眾表達困擾,希望動保處協助處理。
遇到人和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的事件,過去常是由村里長向市政府反映,近年則多是民眾直接透過1999市民專線通報。為此,動保處常在台灣藍鵲繁殖期,出動到各地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留意,或繞道而行,並在現場宣導,避免人再用激烈手段反擊,反而加劇衝突。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是『恰北北』的鳥,我們到一個案件地點時,常靠聽鳥聲來觀察,通常台灣藍鵲繁殖地點周遭,都沒有其他的鳥敢靠近。」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不只趕人,也會驅趕其他鳥種,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小孩,並非特意和人作對。要講解動物行為讓民眾理解、甚至同理動物,是最花時間的部分,卻是減少衝突很重要的關鍵,例如,當民眾了解繁殖期過後就不會再遭「攻擊」,通常態度會比較軟化。另外,告知怎麼因應也是重點,如戴帽子或撐傘。
「這幾年透過宣導,民眾慢慢理解這是生物的本能,負面回饋較少,」尤以年長者接受的程度較高。也有社區會在看到藍鵲築巢時主動聯絡,告知「藍鵲來了」,請動保處預防性地設立告示。林立容認為,「也許慢慢演變下去,之後就會出現藍鵲友善社區之類的台北特色,」調和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能帶來更多正向結果。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另一個關鍵:檢視人的行為是否對動物有不良影響

理解動物本能,是避免人獸衝突的一個很重要的助力,但有時候,更難的是怎麼讓人們尊重野生動物、避免不當行為。林立容指出,人影響到動物的例子仍遇過不少,如攝影愛好者以餵食、撒飼料、播鳥音等手段誘導野鳥靠近,以便拍攝,或甚至以閃光燈、擺佈景、抓鳥等干擾動物原來的生態習性、甚至騷擾動物的行為,勸導幾乎是無效的。
「通訊軟體讓更多拍照的人得以串聯,」林立容說,誘拍發生的場合不在固定地點,通常「只要有人PO出照片,只要那個鳥還在那邊,大概都會持續一陣子,長則甚至一個月,」在台北市誘拍情形以鳥類居多,鳳頭蒼鷹、大冠鷲、極少出沒的黃鸝鳥,都是曾經案例。若動保處接獲通報,就會出面制止,但這類情事防不勝防,只能有賴更多公民認知到這是不當行為。
「說來是有點諷刺,」攝影器材進步,應該是可以讓人們在更遠的地方就能捕捉到好畫面,結果卻還要用誘拍的方式。其實在尊重自然且不干擾生態的狀態下拍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生態照片」。

不尊重「野生」  帶來更多麻煩

還有一些問題源自人們不曉得要怎麼和野生動物相處,林立容說,都市民眾少有接近野生動物的經驗,多半是在某種「人造的安全距離」,如透過動物園的玻璃觀察野生動物,但在現實中真的遇上野生動物時,常會不知所措,甚至用對待寵物的方式對待牠們。
兩年前,天母甲桂林社區曾傳出台灣獼猴在住宅區停放的車輛玩耍,造成居民困擾,也登上新聞。「當時事件監控了一個月。根據訪談,發現是有少數民眾因為好奇,餵食過猴子;另外,當地有許多新成屋,也有建築工人將吃剩的便當餵給猴群。後來也因為這樣子,設置了誘捕籠,結果真的捕捉到幼猴。」常常民眾遇到野生動物,都會覺得好可愛,或好可憐,想要拿食物給他們吃,獲取野生動物更多的注意或反應,但往往適得其反,像猴子就是很聰明的動物,因此而習得乞食,反而造成更多的困擾。
相較台灣其他人猴衝突很嚴重的地區,如高雄壽山或台東登仙橋,目前在台北處理人與猴之間互動,多屬零星個案,一年大約處理5件以內。

天母古道告示牌。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一度受報章雜誌青睞、偶有猴群出沒的天母古道,近年來動保處持續在當地透過活動、告示牌宣導用正確方式應對猴子,目前餵食、干擾的狀況僅是少數,但偶爾會遇到遊客拿登山杖比劃,讓猴子誤認為在挑釁,引發衝突。在此生活較久、或是已習慣猴群在此的用路人,通常視猴群為平常,就「擦身而過」;偶來此地的一般遊客則可能看到猴子措手不及,會做出比較強烈的應對行為。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林立容表示,曾遇過北部民眾到外地旅遊,看到有人在販賣幼猴,出於憐憫,把猴子帶回台北市,交給動保處,甚至有遇過豢養猴子遭檢舉的案例。雖然這是少數個案,但顯示有些民眾在應對野生動物時,仍抱有不當的觀念,「也遇過有民眾質疑,明明是出於善意,為何不能讓他繼續養」,並且不願意透露身分、地點,讓承辦人員無法掌握資訊,進一步處置,「民眾的小小行為,實際上很難一一查證」,若沒有舉報,追蹤案情的機會很小。
「今年6月則有個案例是在行義路住宅區周圍,出現一隻母孤猴,研判是被棄養。」林立容解釋,通常是成年的公猴才會離群,這隻母猴獨自在住宅區流竄,也破壞民眾自家種的蓮霧、木瓜樹,很有可能是已習慣人類。近期也發現從未有猴群出沒的圓山地區,突然出現一隻猴子在寺廟間覓食,從一開始毛皮很漂亮、到後來疑似誤觸電、受傷,研判也是遭棄養,才會對環境警覺性較低,目前仍在查詢猴子行蹤。

要能排解衝突 得讓更多人理解緣由

應對此類事件幾乎都是由民眾通報,接著動保處派員到現場查看、協助處理,林立容表示,這類事件的處理時間普遍都很長,「現場可能會去個4、5次」,有時還可能一無所獲。像是6月行義路的孤猴案例,最後直到10月10號國慶日才在誘捕籠捉到。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其實這中間就擺過一次誘捕籠,甚至確認到猴子不怕籠子,已經進去過。準備要進入下一步誘捕工作時,住戶突然通知希望撤除籠子。之後才找到其他住戶願意借用屋頂空間,最後成功誘捕。」林立容說明,比起社區事務,有時候民眾會優先選擇維護自己家園,但不一定會明講,很難確知每個人的心聲。
從過往案例觀察,在多元的社會裡,對於野生動物的議題,民眾意見常常分歧,有些民眾會認為「你們要抓可以,但不要跟我有關係」;也有猶疑來自覺得自己間接「造了某種孽」,有虐待動物的疑慮;也有怕牠們沒東西吃,因此餵食。常常有時候徵詢到民眾願意協助,後來也反悔。在這其中,里長、鄰長的腳色就顯得重要,雖然不一定取得共識,但至少能循各種路徑蒐集意見,提供行政單位了解並嘗試化解。
有些矛盾在互動過程裡,有機會直接排解,像是在處理台灣藍鵲的事件,「有些里長會試著與里民溝通,動物來了是代表社區環境變得更好」,也有里長即使接收到居民抗議,仍堅持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趕走牠們。林立容說,台灣藍鵲和用路人的衝突幾乎是每年都會接獲、處理的,有些地區合作習慣了,里長會直接索取告示牌自行張貼;也有過去抗議動保處(為什麼不趕走藍鵲)的社區,開始希望動保處張貼告示,這都是慢慢看到的轉變。
「每個案子都有不同的困難點,而在處理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案件中,通報人的心態很重要,」如果通報人非常堅持,因為受到侵害,就希望動物一定要離開,就會比較膠著。「以我們在執行業務的立場,當然是希望盡量讓野生動物還是能保有生存空間。不管我們決定把野生動物移走或不移走,在溝通上都會比較難。何況實務上,我們很少將動物移走。」
「當一種動物離開,就會有其他同種或不同動物會來補空位。」林立容說,總是需要一再和民眾溝通這樣的概念。從經驗中也發現,行政單位必須重視與民眾互動,「官方出現的次數越多,民眾對於你處理的誠意才感受的到,有些民眾還是認為,你有下到鄰里,甚至不一定要把動物帶走,才會覺得你有在關心這個議題。比方說,通報後第一時間有到了現場,不管是通報人或是里長,會認為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是重視的。」
只是,每次都有機會這樣處理嗎?林立容說,以業務量來說,處理野生動物與人發生衝突的案件,不一定是所有野保業務中案件量最大的,但相對耗時,也常需要不只一位職員出勤。現行收到通報案件,必須在數日時限內處理,「加班也要把應處理的部分處理完成」,遇到同時入案,只能樽節安排人手分頭到不同現場。

台北市動保處產業保育組長林立容。攝影:林睿妤。
台北市動保處產業保育組長林立容。攝影:林睿妤。
林立容坦言,要能避免業務超出負荷,「以現在政府的立場,爭取人員是不簡單的事」,那麼工作是否有機會簡化?恐怕也難,「假設有更多人,其實可以想更多保育上能做的事」,目前以民眾的通報、申請案為優先,再加上其餘野保業務,包括查緝、相關活動辦理,已經佔滿所有工作時間。
這是否也反映出,人們與野生動物相處時,遇到衝突、排解的需求其實很大?林立容認為,以排解人獸衝突的案件經驗,很難說是不是衝突真的變多了,更有可能是願意通報的人多了,「以往遇到干擾人的野生動物如入侵民宅的蛇或偷吃雞鴨的石虎或鳳頭蒼鷹,民眾甚至可能會自行『修理牠們一頓』,但當他們知道我們在意這件事,當他們願意提出來,我們才有辦法合作,可能就會漸漸改變民眾的觀念--原來面對野生動物一些造成人類生活困擾的行為,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做法。」要讓人類和野生動物能一起共存在相同空間,以現行經驗,溝通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心得:
在保育工作中,溝通真的很重要,以往大家都覺得,農夫稻作被動物吃掉就是動物不對,但現在也會漸漸開始想到是否是人類的問題,並會通報相關單位,尋求協助,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代表大家開始重視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了。

第十四次(第十六週)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恐怖!全台每年用掉200億個塑膠袋 環保署:第二波限塑預估年減15億個


時間:2018-01-01 12:50 /風傳媒 王彥喬
http://www.storm.mg/article/379698

內文:


2018元旦上路,許多民眾趁著好天氣出遊購物,不免大包小包塑膠袋上身,然而,你知道嗎?台灣一整年要用掉近200億個塑膠外袋,構成土壤、海洋與生態的重大浩劫。環保署今年推出自2002年以後的第二波限塑政策,新增7大類商家,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包括民眾出遊常接觸的飲料店、美妝店、3C,及書店等,預計全台一年可減少約15億個塑膠袋。

環保署與北市府環保局1日上午,就新上路的7項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商家,進行稽查,這是自2002年以來第二波的限塑政策,新增7大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的商家類型,包括藥妝美妝店及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通訊設備零售、書籍及文具零售、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等。

限塑新令影響8萬商家 環保署估每年減少15億塑膠袋

民眾凡到上述商家購物,店家都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民眾必須自掏腰包購買大小不等的塑膠外袋,價格從1-5元不等。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表示,塑膠袋要被當成商品販售,而非購物即附贈塑膠袋,今天是開始實施的第一天,7類限塑商家,全台新增8萬商家,預估每年減少15億個塑膠袋,加上第一次受影響商家有2萬,減少20億個塑膠袋,共減少35億個塑膠袋。
2018-01-01-環保署會同北市府環保局,對藥局就新版限塑政策進行稽查。(王彥喬攝)
稽查人員1日於藥局對新版限塑政策進行稽查。(王彥喬攝)
賴瑩瑩表示,今日由各地環保局今日進行同步稽查,違反規定,第一次會先開立勸導單,第二次再懲處1200-6000元的罰款。
此外,雙北市由於有垃圾隨袋徵收的政策,因此,也規定超商、超市及量販店提供的塑膠袋只能是「環保兩用袋」,即購物完後,回到家可直接當垃圾袋使用。菜市場、夜市百億塑膠袋不禁? 環保署:逐步推廣讓民眾習慣然而,全台一年製造出的200億個塑膠袋中,有近半約100億個來自菜市場、夜市等攤商,這些攤商卻沒有在此次限塑的行列中。對此,賴瑩瑩表示,現在先從14類商家來做,目的是透過付費取得來引導民眾自備購物袋,保護海洋環境,至於其他場所還是有些替代上的需求,要逐步推廣,因許多商品如豬、牛、魚等,外露的部分較多,難避免使用塑膠袋,不過,日後會先從兩袋變一袋的方向推廣進行,逐步讓民眾習慣帶環保袋出門,也要看現階段的減塑成效,規劃未來的時程。

環保署也表示,2002年的第一波限塑政策中,對於商家提供的塑膠袋有厚度限制,必須達到0.06mm的厚度,目的在達到較厚的塑膠袋更有機會重複使用,今年推出的第二波限塑則沒有這樣的規定,考量到技術進步,薄的塑膠袋也能達到多次使用的目的,因此,塑膠袋厚度會比前一次偏薄。

第十三次(第十五周)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整治後勁溪 環保署核定實施氨氮排放總量管制  
時間:2017-12-26 16:09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2896091

內文:
高雄市環保局為了減少河川氨氮汙染,規劃高雄市後勁溪流域廢(汙)水氨氮排放總量管制方式,獲環保署核定實施,成為南台灣第一個同時管制原物料與放流水的流域。將配合汙水下水道持續用戶接管、後勁溪現地處理,並協調海放量重分配,以多管齊下方式整治後勁溪,成為適合親水活動的河川。
環保局長蔡孟裕表示,現行59種水汙法定義事業,僅4種事業訂有放流水氨氮標準,法規未嚴格限制排放的結果,致使河川氨氮水質長年都是嚴重汙染,除了影響農地取水灌溉使用外,也會影響流域內民眾親水活動。
環保局土壤及水汙染防治科長鄭嵐表示,高雄市環保局規劃後勁溪總量管制區,將強制所有種類事業,都必須原物料禁用氯化銨,放流水氨氮限值則是既設30ppm、新設20ppm,配合中油高雄煉油廠關廠、台塑仁武廠廢水全量海放,與日月光廢水改至農田水利會取水口下游放流,希望對後勁溪汙染有明顯改善。
蔡孟裕指出,除協調流域內工廠改善外,高雄市水利局也將於青埔溝處設置水質現地處理設施,每日處理量達1萬5000公噸,可再減少後勁溪約四分之一的汙染,大家一起努力有效改善後勁溪水質。
高雄市環保局人員在後勁溪段採樣。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市環保局人員在後勁溪段採樣。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市環保局為了減少河川氨氮汙染,規劃高雄市後勁溪流域廢(汙)水氨氮排放總量管制...
高雄市環保局為了減少河川氨氮汙染,規劃高雄市後勁溪流域廢(汙)水氨氮排放總量管制方式。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後勁溪總量管制水體範圍及行政區域。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後勁溪總量管制水體範圍及行政區域。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第十二次(第十四週)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嘉義垃圾掩埋場整夜悶燒 環保局:追查有無不法情事

時間:2017-12-23 10:55/ 新頭殼newtalk | 彭嘉寧 嘉義縣報導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2-23/108003

內文:

第十四次大事記

研究:健康飲食最環保 最多可減少1/4碳排

時間2017/12/25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科學家發現,健康的飲食同時也最環保。
糧食生產對地球環境造成巨大衝擊,高達1/3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
政府往往根據營養資訊提供飲食建議,並未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不過一份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新研究指出,健康飲食和環保兩者是攜手並進的:只要遵循國家的飲食建議,與這些國家的平均飲食狀況相比,最多可以減少1/4的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和水污染也顯著減少。

蔬果。圖片來源:Masahiro Ihara(CC BY 2.0)
蔬果。圖片來源:Masahiro Ihara(CC BY 2.0)
這份研究收集來自37個國家的資料,涵蓋全球近2/3的人口。研究中大多數國家都顯示正面的結果,但在美國和日本等高收入國家的效果更為明顯。研究主要作者、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環境科學家貝倫斯(Paul Behrens)博士表示:「在高收入國家,對健康有好處的飲食習慣,對環境也是好的。這是雙贏的局面。」
相反地,較貧窮的國家提出的飲食建議提倡應增加攝取動物產品,如果人們確實照著飲食建議吃,將導致環境衝擊的增加。但如果每個國家飲食建議全部統一,環境衝擊將會全面下降。
各國的國家飲食建議不同,印度建議增加卡路里攝取,美國建議則相反。富裕國家指南往往強調少糖、油、肉和乳製品。研究中發現,減少動物產品消費是降低高收入國家飲食對環境衝擊的關鍵。另一個主要因素則是攝取較少的卡路里。

應將環境影響納入飲食建議

貝倫斯博士和同事收集了37國居民平均飲食的資料,將這些資料與國家飲食建議進行比較。他們運用涵蓋整個世界經濟的Exiobase資料庫追踪世界各地飲食對環境的影響。透過Exiobase,研究人員可以納入各個地區從農場到餐桌之間的完整資訊,如運輸和農業方法。
少數國家(包括英國和中國)的飲食建議對健康飲食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有所著墨,然而仍屬輕描淡寫。貝倫斯博士說,政策制定者已經開始在提出飲食建議時考慮飲食對環境的影響,但是提供給大眾的資訊仍略嫌落後。
貝倫斯表示人們需要更加關注飲食對環境的影響:「就飲食指南而言,營養資訊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同時不妨提出其他的論點,這有助於人們思考他們的選擇。」
心得:飲食對人類來說是必需品,然而也就代表著糧食生產對環境的關係也是相當重要的,糧食生產的農業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來說對於地球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要將飲食和環保兩者是兼具是未來重要的課題,若每個國家國家的飲食建議與這些國家的平均飲食狀況相比,最多可以減少1/4的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和水污染也顯著減少。換言之,若每個國家的農業已經進步到每個人對於健康飲食與環境的關係看重的話,或許我們對於地球的保護也就更加的進步了。不論如何,健康飲食與環境環保兩者兼具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