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第二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經部次長稱 

中火影響空污「微乎其微」 挨批沒人性

時間2017/10/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時序進入秋冬,空污問題又浮上檯面,5日立院衛環委員會要求環保署、經濟部、衛福部對台中火力發電廠空污問題報告。經濟部提出統計,強調中火的空品與周邊無顯著差距,鄰近居民的罹癌比例也並未高於台中市,衛福部也稱菸害問題對肺癌的危害遠高於空污,才是防制的重點。這些言論引發立委不滿,甚至遭批沒人性。
雖然部會重申,各地電廠的配合降載、更新防制設施、除役老舊機組等都在持續進行,但遭立委們批判不夠積極。
PICT_20171005_105642
5日立院衛環委員會要求環保署、經濟部、衛福部對台中火力發電廠空污問題報告。賴品瑀攝。
中火一向遭民間指責是影響中部地區空污問題的禍首之一,因此也已協調空污季時降載。不過,在立院報告時,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表示,從中火1988年建廠開始監測,資料呈現附近地區與下風處的彰化的空氣品質沒有惡化,因為防治設備的處理與高煙囪排放,中火對區域空品的影響「微乎其微」。
經濟部更指出,台中市內2016年因呼吸道癌症死亡者,與總罹癌死亡人數的比例上,鄰近中火的龍井、梧棲等地區,比例低過台中市;全台各縣市因呼吸道相關癌症死亡的人口比當中,台中市是鄰近縣市中最低的。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也表示,雖然室外空污對於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已確認都是健康風險,但從WHO、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這些疾病的七到九成可歸因給菸害,因此衛福部的肺癌防治,仍將以菸害防制為優先,還是以呼籲民眾不吸煙、戒煙等生活型態為主。
不過部會的這一套說詞,卻遭立委批評太過消極,陳宜民認為,抽煙是個人行為,但空污是政府要解決,總不能要民眾搬家,再者,陳宜民也質疑,經濟部所提出的數據有所「tricky」之處,例如為何沒有對照組、為何是以癌症病逝者作為分母等,都恐怕是失真的。
「到底有沒有人性啊?」江啟臣更痛批經濟部與台電,他質疑,若是真的「微乎其微」,中火又何苦要降載、要花錢改善防治設備?不如全台火力發電、全力滿載。江啟臣表示,經濟部拿龍井、梧棲的資料說中火沒有影響,但PM2.5那麼輕、經過高煙囪排放後,影響的不正是彰化、南投、苗栗?而這些縣市的呼吸道相關癌症死亡率,都高過台中市。
17-10-05-13-42-16-077_deco
經濟部提出數據,稱中火對空污影響輕微,遭立委反彈。翻拍經濟部簡報資料。
陳宜民批,衛福部面對空污,卻說鼓勵民眾戴口罩、超標時要學童不要戶外活動等,而無其他積極的因應,但事實上口罩也不能阻隔PM2.5,根本是戴心酸的,小孩子又怎麼可不出門運動。國衛院、工研院應該更積極參與,研發更好的防治辦法。
目前政府已定調中火在空品不良時將配合降載、提升空污防制效率,此外,大潭、南部、通宵等天然氣的防治設備也將強化,協和、大林、通宵等老舊機組,也將除役,經濟部與環保署重申,但也沒有再提新招。
本會期將處理的空污法修法,其中移動污染源、固定污染源誰輕誰厚的爭議、抵換機制、縣市政府是否可自訂生煤石油焦管制等問題,也遭立委關注。陳曼麗、邱泰源等不滿,未來仍將維持空品區內空污可以抵換的設計。邱泰源認為,環保署加重移動污染源的空污費,卻優待固定污染源是不公平,環保署長李應元則表示,對固定污染源要求的是改善排放與增設防治設備。陳曼麗則認為,在空品不佳的地區,減下移動污染源應該「減了就是減了」,並不可以轉換為固定污染源的排放額度,但李應元表示,目前仍打算繼續維持可抵換的模式,因為空污治理需要逐步進行。
目前許多關心空污問題的民間,在不信任政府空品數據或是等不到監測站的設置,紛紛對「空氣盒子」小型監測器有興趣,環保署也提出物聯網的計畫,要以大數據來設法整治環境問題。但立委林靜儀指出,這種簡易型的數據,尚未全面完成本土化的校正,測出的數據可能會有極大落差,不但將造成民眾恐慌,後續也可能因為數據資料有誤,影響空品資訊收集,影響政策制訂。
林靜儀表示,目前業者正在積極販售,甚至贈送來推廣,更顯得相關配套需要加速跟上,因此要求年底前建置測試平台,並在半年內規劃出驗證制度,與建立環境物連網裝置與數據品質的保證與品管制度。
心得:其實看到這則新聞第一個想到的是它跟核能的關聯。蔡政府上台後揚言要將台灣打造成為非核家園。但在致力於打造非核家園的同時,台灣勢必需要增加其他發電的供應量,而在還沒有其他替代能源發展起來之前,台灣仍是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就表示著非核家園的完成可能是要以碳排量的增加為代價。若核能真的停止運作,在未來的幾年,台灣因火力發電所帶來的空汙問題可能越來越嚴重,這是政府應該去關心的重要議題。不然就像現在中火的問題一樣,就算數據顯示中火對空汙影響輕微,卻沒有什麼說服力,人民在當地也住的不安心。

第二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馬達加斯加爆異常黑死病 已30死194感染

時間:2017/10/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非洲馬達加斯加自從1980年後,幾乎年年飽受鼠疫之苦,今年疫情再度爆發,但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今年的狀況相當異常,疫區遍布各大城市及港口,連首都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都無法倖免,自8月以來已經有30人死亡、194人感染,WHO更提出將可能擴散到其他鄰近國家的警告。
根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導,這次鼠疫的不尋常之處,除了爆發地點不是由偏遠地區,而是從市區開始之外,今年開始的時間點提早,並且傳播的速度也是前所未見。
英國公共衛生迅速支援小組(Public Health Rapid Support Team, PHRST)負責人博西(Daniel Bausch)表示,馬國鼠疫尖峰期通常在11月到4月的雨季,因為下雨會驅使齧齒類動物離開樹林,造成感染,6個月可能會有200個通報病例,而一年下來估計共有400個病例。
但今年不僅在雨季前就開始傳出疫情,雨季才正要開始一個月就已經有超過130人感染,首都安塔那那利佛10人喪命,而東部大港、也二大城的圖馬西納(Toamasina)也受到波及。
心得:在較為偏遠的國家,衛生問題總是非常嚴重。儘管我不瞭解當地內政,但是在市區開始代表問題很大。市區通常是國家內衛生環境較好的地方,大多都比郊區還進步,然而從市區開始感染,表示衛生問題出現漏洞。當地政府勢必要找到加強的部分並且加以解決,否則不只是衛生問題,還會牽涉到別國。

第四周大事記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綠色生活正夯 建商帶住戶下田「接地氣」

2017年10月03日 蘋果即時新聞

響應台中市府「低碳城市」及「城食森林計畫」,富宇建設與富宇中科文化協會合作,舉辦豐富的食農教育活動,帶著住戶一同下田「接地氣」,近期已陸續舉辦做土磚、竹籃編織、採摘地瓜、包地瓜圓等活動,讓住戶體驗綠色生活。在台中市府「低碳城市」及「城食森林計畫」的倡導之下,富宇建設與富宇中科文化協會攜手,日前以「接地氣」為主題,通過今年度台中市社造中心跨域合作計畫案,陸續舉辦多場社區講座及戶外活動,推廣綠色消費。富宇建設協理周燕槿表示,富宇深耕社區總體營造,最近更在社區活動方面做了新的嘗試,「接地氣」一系列跨社區活動,是在收集住戶意見之後,選擇幾個人氣最高的主題進行規劃,全年齡層都適合參與,住戶參與度熱烈。剛落幕的「產地美食餐桌」活動,住戶們走訪東海美食育基地,了解食農教育理念,體驗採摘蝶豆花、做土磚、竹籃編織及料理蔬菜煎餅,分組進行的精彩活動趣味十足,不僅住戶之間因此累積好感情,原先並不相識的孩子們也成為彼此探險的佳良伴。緊接著登場的「作伙來掘土」-產地農事體驗,則是帶著住戶前進沙鹿西勢社區,了解社區故事與區域特色,並體驗動手製作地瓜包與地瓜圓,住戶們不但有機會體驗以鋤頭、鏟子收成的傳統做法,還能在志工以及耕耘機的協助之下採摘新鮮地瓜,不少住戶第一次踏入地瓜田,驚呼連連。周燕槿進一步指出,品牌建商先後投入舉辦社區活動,也讓台中房市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售後服務比貼心、比豐富、更比巧思,富宇今年除了舉辦多項戶外小旅行,同時也大幅拉高跨社區活動的比例,要帶著富宇家族一起創造生活美好時光。(洪子恩/台中報導)

心得:
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忘了土地,甚至鬧出了不少只認得食物擺上餐盤的模樣,而不認得它們最初的模樣的笑話。
房屋建商大概是現在除了農夫以外,跟土地打最多交道的人了,在蓋房子的同時,舉辦了讓大家認識土地的活動,在享受現代社會的同時,同時惦記著生養我們的那片土地。
了解一粒米怎麼來,才能不忘本。

第二次大世記

綠能產業拼商機 新北與菲律賓簽署採購合作備忘錄

04114160章家豪 政三A
新聞出處:yahoo新聞
時間:2017/10/7

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與菲律賓商工會馬卡蒂分會(MCCI)6日在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見證下,共同簽署採購合作備忘錄。將針對綠色能源、智慧科技、技術及材料交易採購等方面進行合作,預計3年內,採購金額可達6,000萬美元以上。

新北市經發局日前帶領包括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等廠商,前進菲律賓參與臺灣形象展,並與菲律賓商工會馬卡蒂分會洽談合作。該分會立即回訪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並就綠能、減碳及智慧節電等議題進行合作架構討論,並由綠產聯盟理事長陳啓彰與馬卡蒂分會荷塞(Luzviminda Jose)理事長共同簽署採購合作備忘錄,預計3年內,直接採購金額將達6,000萬美元以上。

透過帶領廠商參與菲律賓臺灣形象展,除成功展現新北多元產業特色,並於展會期間,接單達1,056萬美元外,更成功建立雙方產業交流與合作的契機。且藉由雙方採購合作MOU的簽署,不僅將新北綠色產業引進菲律賓,協助其基礎建設的發展,更有利於未來雙方更密切的合作。
 心得:在環保的路上也經由產業合作與各國進行外交也是一舉兩得,台灣在產業轉型的路上一定會花多錢與時間,但在這先錢與時間所堆疊出來的效益才是我們最關心的,畢竟大家都在用電,然而在設定這些地點時,還必須透過環境評估,使得大自然可以在不被那麼破壞的情況下設置綠能發電區,兩個造成的衝擊可能是我們日後討論更加激烈的議題,像是這種再生能源在台灣一定也要佔有一定面積實行再生能源,當日後我們家旁都是這些像太陽能板或風扇時,畢定造成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所降低,怎麼去取得日後對這議題的平衡點,是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與思考的,也呼籲大家多愛地球,地球只有一個,說實在的真的要改善的地方,政府可以從機車下手,像是二行程車換成一般的機車,像某電動車政府也可以跟他們合作,看如何做機車轉型,也是我們可以繼續追這類的新聞的。

第二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06 方嘉璟

「地球之肺」破功! 破壞太嚴重 熱帶雨林排碳竟大於吸碳

時間:2017/10/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被認為是對抗全球暖化最大的自然防線,近幾年卻陸續出現「老化」跡象,而根據27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全球熱帶森林劣化已經太過嚴重,甚至已不再扮演碳匯的角色,反成為碳排放源,更顯示出保護和恢復亞馬遜等森林的急迫性。

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圖片來源:Lou Gold(CC BY-NC 2.0)
森林劣化是指選擇性採伐、火災、乾旱和狩獵等活動,使看似完整的樹冠之下,森林變得稀疏。圖為巴西亞馬遜雨林區域。圖片來源:Lou Gold(CC BY-NC 2.0)

不再是主要溫室氣體吸收者 森林如今成碳排大戶

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不久之前,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森林還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吸收者,但現在這些森林每年釋放出425 TgC(teragrams of carbon)的碳排,比美國交通運輸總碳排量還多。作者表示,基於這樣的研究結果,政策制定者應該立即採取補救行動。
伍茲霍爾研究中心、波士頓大學研究團隊主要研究者之一的巴奇尼(Alessandro Baccini)說:「樹木還是一如往常從大氣中吸碳,但由於森林總量減少,排碳量已經大於吸碳量,不再是碳匯了。」
這項研究在衡量森林擾動和劣化的影響上比過去研究都要深入。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數據,科學家結合長達12年的衛星數據與實地研究資料,結果發現每個洲都有淨碳排。 亞馬遜雨林所在地拉丁美洲佔近60%的排放量,24%來自非洲,16%來自亞洲。

淨碳排比森林砍伐更多 難以監測的「森林劣化」

森林劣化是指選擇性採伐、火災、乾旱和狩獵等活動,使看似完整的樹冠之下,森林變得稀疏、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現象,可使生物質量降低高達75%。但森林劣化和擾動比森林砍伐(綠葉覆蓋部分減少)更難以用衛星監測,因為從上往下觀測不容易看出樹冠下方的變化。
整體而言,森林劣化和擾動所造成的淨碳排比森林砍伐更多。研究人員強調,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同時也是個機會,因為現在可以確定哪些地區正在受到影響,並在森林完全消失之前進行重建。
另一位主要作者沃克(Wayne Walker)說:「以前我們知道劣化是一個問題,但不知道劣化的地理分佈跟程度。現在還有一些森林剩下,相對容易解決這個問題。」

減碳仍要保護森林 學者:支持原住民地權最快見效

沃克指出,優先保護碳密度高的原始森林,最有效的做法是支持原住民地權。
不過,許多領土內有熱帶森林的政府正在反其道而行,像巴西和哥倫比亞過去一年間加速砍伐森林。有個兩歲兒子的巴奇尼說,「看著這些數字和變化所在的地圖,令我震驚的是,照這樣的速度,我的孩子未來可能看不到這些森林。」
但巴奇尼認為數字能產生行動。「我們要積極正向,一起把熱帶森林變回碳匯。我們需要復育森林劣化地區... 以目前的減排技術發展而言,保護和維護森林是比較具有成本效益的做法。」巴奇尼說。
心得:地球上的資源總是被肆意的使用,樹木、土地及天然礦物等天然資源幾乎快被使用殆盡,這一切只為了滿足人類在各方面的需求,然而在人類享受生活的同時卻也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這高度開發的地球上,我們所謂的「地球之肺」已經因為人們無止盡的砍筏樹木正在逐漸失去調節空氣的功能,進而造成全球暖化,暖化現象所帶來的問題並非短期之內能解決的,倘若我們繼續沉浸於「人定勝天」此種迷思中,那麼在不久的將來,當大自然進行反撲時,我們將無力也無法去處理那龐大且異常的各式問題,嚴重的話,或許人類將被大自然滅亡也說不定。

第二次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美味陷阱 大象誤食「hakka patas」竟成盜獵外一大死因

2017年10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

野外大象族群仍持續受到威脅。斯里蘭卡官方調查,過去五年來,1171隻死亡的野生大象,自然死亡的只有104隻。其他「非自然」的死因包括了象牙盜獵,或是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導致與大象發生的衝突,例如槍傷、通電圍籬,以及當地一種極不人道的誘餌炸藥「hakka patas」。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拍攝當時大象已死亡一個月。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CC BY-NC-ND 2.0)。

外表是南瓜 裡面卻是炸藥的「hakka patas」

斯里蘭卡《島嶼報》(The Island)今年8月刊登一則報導,標題寫著「Hakka patas injures jumbo calf seriously」(叢林小象受重傷 兇手指向Hakka patas),引起注目。「hakka patas」是一種陷阱,包裹以黑火藥、石塊、鉛塊製成,對動物來說卻是美味的誘餌。一旦動物咬碎「hakka patas」,石塊與鉛塊互相碰撞、擦出火花,炸藥隨即引爆。
這種陷阱通常是誘殺小型動物用,但常被大象誤食。報導內提到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地區的一頭幼象,嘴部就因誤食用南瓜偽裝的「hakka patas」而受到嚴重損傷,除了頷骨、牙齒有如被肢解般,也有約30公分長的象鼻因此被炸掉。
一般來說,遭「hakka patas」傷害的大象不會立即死亡,而是要經過三個月的折磨與掙扎才會漸漸喪生。

「非自然」死因居高不下 槍傷、通電圍籬都是威脅

根據斯里蘭卡野生生物部(Department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DWC)統計,過去五年來,有1171隻野生大象死亡,其中只有104隻是自然因素;若只看去年的統計數字,279隻死亡大象裡,只有35頭是自然因素死亡。
主責野生生物健康業務、同時也是首席獸醫師的薩拉卡.普拉薩德(Tharaka Prasad)認為:「槍傷是一大死亡原因。另外,有些農夫會將藥劑放在農作物以毒殺大象;通電圍籬也可能讓大象觸電身亡。即使這些受傷動物被發現時還活著,牠們也只有一絲機會能恢復生命力。」
根據斯里蘭卡動植物保育條例,讓保育類物種傷亡,可判監禁或罰款斯里蘭卡盧比20萬到50萬元(約台幣10萬以下,斯里蘭卡月薪約為台幣9500元)。總幹事索里亞班德拉(Sooriyabandara)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在保護區內還是外,使用hakka pattas陷阱都是違法的。但這實在很難稽查。」
各個國家公園都沒有足夠的員工進行監測、調查等工作,很難查出是誰放了炸藥或是誰下的毒。「大象可能會為了尋找水源四處漫遊,因而破壞通電圍籬進入村莊,引來村民開槍反擊。」其中一位國家公園職員也補充,由於沒有足夠的員工,迫使村莊只能向民防部隊(Civil Defence Force)尋求協助,但他們通常沒有受過應對野生動物的專業訓練。
野生生物部長佩雷拉(Gamini Jayawickrama Perera)在接受斯里蘭卡《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採訪時表示:「如果動物持續受到折磨,必須開始擬定新法,限制居民使用火藥,並且揪出火藥商。這至少需要新增1000名工作人員,目前已向內閣請示先行補充200位名額。」

民間組織發揮創意  試圖緩解人象衝突

2002年成立的斯里蘭卡野生生物保育協會(The Sri Lanka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SLWCS),致力於人象衝突議題,每年在斯里蘭卡處理人象衝突事件的花費就約為1000萬美金。
傳統上,居民會使用爆竹來驅離象群,防止牠們侵擾農地等人類活動範圍(特別常用在收成之後的農作儲存場),然而使用頻率若高、大象習以為常後就會失去功效。SLWCS輔導農民使用太陽能充電的電圍籬,最近則嘗試在大象的路徑上養蜜蜂——這個方法在非洲能有效威嚇大象,但並非全球通用,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合的時候,蜜蜂就會棄巢。另一個不樂觀的因素是,全球蜂群都因為污染和疾病(還包括無線電、電視和手機的訊號造成蜜蜂定位困難)處於衰退狀態。
SLWCS近期也試著種植柑橘類的樹木當作圍籬,好處是收成能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在坦桑尼亞南部的魯安達國家公園(Ruanda National Park)郊區,另一個基金會進行了不同的新穎方法——在作物生長季節時種植「辣椒圍欄」。

叢林之外的保育難題 第一步要先掌握族群動態

另一方面,大象保育的限制仍有很多,更精確地掌握族群狀態、增進對人象關係的理解,都是各國政府、保育組織還在努力的方向。今年8月,印度政府提出新的大象族群報告(Synchronized Elephant Population Estimation India 2017),參與研究的大象專家拉曼.蘇庫摩爾(Raman Sukumar)表示,印度目前約有27132隻大象,儘管比起2012年的數字減少了10%,但仍屬穩定族群。另外,根據報告,另一項數字也維持「穩定」——每年約有400人、100隻大象死於人象衝突。
野生生物保育協會印度分會(The WCS-India)則對此報告抱有疑慮,認為政府的估算方法並未考慮到棲地狀況如何影響到族群分布、數據也不夠嚴謹,該會保育生態學家瓦倫.戈斯瓦米(Varun Goswami)認為:「別再用數象頭的方式,應該納入棲地使用、分布、擴張領域等變因估算並監測大象族群量。用科學方法監測大象族群,才能在重要的保育區裡正確評估族群動態、找出優先保育對象和減輕衝突策略。如今幾乎一半的亞洲象棲地破碎化,或是嚴重受人類活動干擾,人象衝突的案例數與嚴重度都持續攀升,讓瀕危的大象處境更加嚴峻。」
多數人還未意識到大象(甚至其他野生動物)已經不只棲息在叢林,而可能迫於現實,在其他鄰近區域出現。目前也只有少數研究把目光放在叢林之外的人象關係。戈斯瓦米表示:「要能預測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點、設計出可以有效管理衝突的策略,都取決於對衝突緣由的理解程度。」
心得:本文旨在闡述人與動物之間的共存問題。人們在維護自身生存權益的同時,其實動物可能只求一頓溫飽,在理解自然保育的同時,我們或許可以再更設身處地的為其他物種做考量,畢竟,地球只有一個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是對環境的考量也好,抑或是對物種的珍惜,最終目的都只不過是彼此能和諧共存的生活在這愾土地上。

第四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兇手就是你爸的車! 國內首齣環境生態劇 化身石虎控訴路殺危害野生動物

時間:2017.10.06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186/

內文:
減緩路殺,你我有責!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每平方公里道路密度全球排行第13名,但平均汽車數量卻是世界第一,在如此高密的交通流量下,過去六年已經至少有上百隻保育類動物因車禍而死亡。

為了減緩動物路殺威脅,同時保障用路人行車安全,公路總局跟農委會特生中心合作,以苗栗、台中及南投等地區的省道為主要改善路段,除找出路殺熱點外,也設置「預警系統」提醒駕駛放慢車速減少路殺。同時,也與藝文團體合作,創作了國內首齣生態劇,提醒民眾重視路殺議題。

台灣汽機車密度全球第一 每平方公里597

對於國內交通流量現狀,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指出,台灣道路總長度一共43365公里,以道路密度來看,是每平方公里有1204公尺的道路,排行全球第13名。據交通部統計,汽機車數量則是2161萬輛,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7輛,數字高居全球之冠。

六年來路殺56千隻動物 更危害保育類動物生存

在此前提下,由「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簡稱「路殺社」)過去6年累計的調查資料顯示,一共記錄到56819隻、共548種動物的路殺案件;其中,更至少有16隻瀕臨絕種保育類的水獺、53隻石虎、35隻穿山甲、21隻麝香貓和241隻白鼻心因車禍而死亡。

林德恩表示,此數據還是只有經過回報才確認,因此實際數字絕對不僅於此,這對本來族群數量就已剩不多、族群存續汲汲可危的保育類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跨部門合作 推出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要改善路殺情形

為了減緩路殺狀況,同時保障駕駛安全,農委會特生中心、公路總局與中興大學機械系合作,啟動了為期三年的「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將以苗栗、台中和南投地區的省道為目標先行改善,具體作法包含設置箱涵供動物通行、設立圍籬防止動物誤闖道路等,具體經費則是3400萬元。

在實際案例上,公路總局副總工程司李忠璋指出,像是墾丁的陸蟹,在抱卵時期若遭遇路殺,一隻就代表十萬個生命的消逝,因此今年暑假也與清大合作,成功利用現有道路箱涵,讓陸蟹安全通過台26線,其路殺比例從7.5下降到1.5,是很大的幅度,因此也會繼續努力。

而針對該項道路改善計畫,林德恩則解釋,是以大型動物為優先,先行調查沿線石虎等食肉目動物的重要遷移途徑,找出「路殺熱點」;接者,再由公民參與方式,每季調查路殺總量、熱點狀況。

林也指出,第三步驟就是建立新穎的「路殺預警系統」,該系統包含車輛感測與警示緩速、動物聲光波緩速系統等。簡而言之,就是以省道熱點處五百公尺為一設立單位,在車輛進入熱點時,先行提醒車主放慢速度,再由LED板顯示注意項目;隨後,若有野生動物經過,則以特殊系統辨識,再輔以警訊通知車主,好減緩路殺的發生頻率。

生態保育劇路殺大魔王是誰?兇手就是你爸的車

除了實體的科技輔助外,最終就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環境教育與地方社區宣導,讓公眾認知路殺的狀況。而此次農政單位就選擇與「鐵支路邊劇團合作」,創作了一齣專供小朋友欣賞的生態保育劇。

該劇團藝術總監林信宏解釋,劇名為「萱萱的奇幻歷險-我們只想平安歸」,一共花費一年進行創作和排演,主旨是由人類小女孩做夢的過程,化身小石虎和食蟹檬、白鼻心等動物,一同體驗路殺大魔王的恐怖,最終,也找出萬惡淵藪,竟然是主角父親的汽車,讓萱萱認清事實。

透過這樣的劇本,本身也是貓奴、十分愛好動物的林信宏強調,希望可以讓小朋友們接收到路殺及人類造成的危害,進一步影響家庭,達成觀念的翻轉。該劇也會在1014-15兩日下午兩點在台中市豐樂公園首演,歡迎所有人一起來看戲,關心動物福利和生態保育等議題,並期望能有更多人能因此加入公民科學家行列,用實際行動來改善上述困境。

「禮讓行人」觀念須先建立 減緩路殺才有契機

對於各項計畫的推展,林德恩強調,動物路殺的發生,有相當高比例起因於用路人的疏忽,為了讓更多國人能正視此議題,希望國內駕駛人能先建立起「禮讓行人」的觀念,從改變自身駕駛行為作起,才能進一步改善路殺和其餘生態環境問題。

心得感想:

  台灣的汽車密集度高,這跟台灣的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再加上台灣的土地開發十分普遍,連淺山、丘陵地區都有許多地被開發為工業或是住宅用途,導致車輛出入頻繁,在野生動物較多的路段,也容易造成「路殺」悲劇。台灣的人口就是這麼多、土地就是這麼少,但我們仍可以思考如何試圖去解決這樣子的狀況,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將對環境或動物的損害降至最低。


  這篇報導提及的方法中,我覺得引入「公民參與」很有創意,透過與公民協力,找出路殺的熱點,再針對這些熱點,以科技的手段,提醒用路人注意。近來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如:高速公路的紫斑蝶(飛越防護網)、墾丁的陸蟹(道路箱涵),也證明了,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不一定只能從中取捨一者,只要有心維護,我們也能兼顧兩者。

第二次大事記

印度教慶典過後 河道滿是垃圾、神像和花束


政三B 林憶珊 04114290

時間: 2017/10/0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南亞大型宗教節日的環境影響越來越顯著。就在上個週六,一年一度的印度教慶典結束後,德里一條主要河流充斥著祭祀用的鮮花、塑膠垃圾、碎片和數百尊泡水的神像。
此外,去年11月排燈節期間,印度半島各地施放數千個煙火,空氣污染之嚴重,連德里的學校和建築工地都被迫關閉。去年孟加拉「宰牲節」(Eid al-Adha)期間,首都達卡大雨和排水不良加上成千上萬動物被宰殺,街頭出現「血流成河」的景象。
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印度教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歡慶女神節 浸禮儀式污染河流

在「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期間,印度半島各地的印度教徒為慶祝杜爾加女神戰勝水牛惡魔Mahishasura,舉行為期十天的大規模浸禮儀式。
9月30日這天,印度教信徒們一如往年,載著無數個造型精巧的杜爾加女神像——通常描繪為有10隻手臂並騎著一隻獅子——在城市和鄉村間遊行,最後將神像投入水中,象徵著女神返回神話中位於凱拉什山家的家。
但慶典結束之後,河道上總會遍佈碎片、垃圾和鮮花,尤其是在德里這種人口密集區,其主要河流亞穆納河(Yamuna)已經是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節日慶典無統一管理 法院禁令也失效

印度法院試圖禁止將非生物降解材料(如石膏)製成的神像丟到水中,以減輕環境負擔。在德里等多個城市,只能在河道設有圍籬的特定地區進行投水儀式,以防止垃圾流入環境。
但是,致力於立法控管宗教儀式的環保律師烏帕德希亞(Sanjay Upadhyay)表示,印度首都法院的命令鮮少被落實。烏帕德希亞說,「沒有機制去檢查神像是否可生物降解,或是在投水儀式前是否確實去除了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此外,杜爾加女神節後的清理工作也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
慶典結束後,亞穆納河上布滿垃圾。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投水儀式的歷史至少可回溯至14世紀,但是烏帕德希亞表示,現代儀式的規模絕對超越了亞穆納河所能負荷。「這完全是數字的問題。我們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德里是一個龐大的地方。這儀式規模龐大,卻幾乎沒有被管理。」他說。
上個月,紀念印度教象頭神的10天節日也在亞穆納河舉行投水儀式。

得:本文章牽扯到信仰與環境的關係。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信仰的宗教也多樣化,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大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隨著宗教的信眾人口逐漸居多,因此節日慶典所用的東西也與越來越影響到對環境的傷害,雖然政府有立法控管,但卻無法有效的落實。然而台灣今年對於燒香、燒金紙的議題也備受關注,環保署的禁香令使得宗教團體前往總統府的抗議,不論是基於傳統習俗或者是宗教信仰,對於長期累積的金錢消費、環境污染、健康危害等等,皆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關於宗教的問題我們很難去定義出一個清楚的法令規定,但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多加宣導以其他方式來替代宗教所帶來對環境的污染,而並非禁止民眾去對於宗教的敬意。

第二次大事記

印度教慶典過後 河道滿是垃圾、神像和花束

南亞大型宗教節日的環境影響越來越顯著。就在上個週六,一年一度的印度教慶典結束後,德里一條主要河流充斥著祭祀用的鮮花、塑膠垃圾、碎片和數百尊泡水的神像。
此外,去年11月排燈節期間,印度半島各地施放數千個煙火,空氣污染之嚴重,連德里的學校和建築工地都被迫關閉。去年孟加拉「宰牲節」(Eid al-Adha)期間,首都達卡大雨和排水不良加上成千上萬動物被宰殺,街頭出現「血流成河」的景象。

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印度教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歡慶女神節 浸禮儀式污染河流

在「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期間,印度半島各地的印度教徒為慶祝杜爾加女神戰勝水牛惡魔Mahishasura,舉行為期十天的大規模浸禮儀式。
9月30日這天,印度教信徒們一如往年,載著無數個造型精巧的杜爾加女神像——通常描繪為有10隻手臂並騎著一隻獅子——在城市和鄉村間遊行,最後將神像投入水中,象徵著女神返回神話中位於凱拉什山家的家。
但慶典結束之後,河道上總會遍佈碎片、垃圾和鮮花,尤其是在德里這種人口密集區,其主要河流亞穆納河(Yamuna)已經是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節日慶典無統一管理 法院禁令也失效

印度法院試圖禁止將非生物降解材料(如石膏)製成的神像丟到水中,以減輕環境負擔。在德里等多個城市,只能在河道設有圍籬的特定地區進行投水儀式,以防止垃圾流入環境。
但是,致力於立法控管宗教儀式的環保律師烏帕德希亞(Sanjay Upadhyay)表示,印度首都法院的命令鮮少被落實。烏帕德希亞說,「沒有機制去檢查神像是否可生物降解,或是在投水儀式前是否確實去除了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此外,杜爾加女神節後的清理工作也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

慶典結束後,亞穆納河上布滿垃圾。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投水儀式的歷史至少可回溯至14世紀,但是烏帕德希亞表示,現代儀式的規模絕對超越了亞穆納河所能負荷。「這完全是數字的問題。我們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德里是一個龐大的地方。這儀式規模龐大,卻幾乎沒有被管理。」他說。
上個月,紀念印度教象頭神的10天節日也在亞穆納河舉行投水儀式。
心得:這個新聞顯現的問題在於傳統宗教習俗與環境保育觀念的衝突,宗教是許多人精神上的寄託,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但許多的宗教活動卻造成環境過度的汙染,這難道真的是宗教要帶給我們的嗎?筆者的家鄉在宗教信仰跟民俗活動都蓬勃發展的屏東東港,每三年有一次迎王祭典(王船祭)的活動,每五年也有一次媽祖繞境,每次這些祭典進行時,都會湧入相當多的人潮,家家戶戶也都會擺香案跟供品,而繞境隊伍走到哪鞭炮就放到哪,隊伍裡的香菸和飲料食物也都是不斷供應,製造了許多垃圾跟空氣汙染,最後王船也是要燃燒送往海裡,雖然這樣的活動確實可以聯繫人之間的情感,也讓人們心靈上有寄託,我不否認它存在的價值,但今日地球嚴重汙染的同時,我認為也應該思考環保的價值,或許不要施放那麼多的鞭炮,垃圾也不要亂丟至地上......就可以讓土地稍微喘口氣。
政二A 洪郡澤 05114156
時間:2017.10.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第二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印度教慶典過後 河道滿是垃圾、神像和花束

時間:2017/10/0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鄒敏惠

南亞大型宗教節日的環境影響越來越顯著。就在上個週六,一年一度的印度教慶典結束後,德里一條主要河流充斥著祭祀用的鮮花、塑膠垃圾、碎片和數百尊泡水的神像。
此外,去年11月排燈節期間,印度半島各地施放數千個煙火,空氣污染之嚴重,連德里的學校和建築工地都被迫關閉。去年孟加拉「宰牲節」(Eid al-Adha)期間,首都達卡大雨和排水不良加上成千上萬動物被宰殺,街頭出現「血流成河」的景象。

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印度教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歡慶女神節 浸禮儀式污染河流

在「杜爾加女神節」(Durga Puja)期間,印度半島各地的印度教徒為慶祝杜爾加女神戰勝水牛惡魔Mahishasura,舉行為期十天的大規模浸禮儀式。
9月30日這天,印度教信徒們一如往年,載著無數個造型精巧的杜爾加女神像——通常描繪為有10隻手臂並騎著一隻獅子——在城市和鄉村間遊行,最後將神像投入水中,象徵著女神返回神話中位於凱拉什山家的家。
但慶典結束之後,河道上總會遍佈碎片、垃圾和鮮花,尤其是在德里這種人口密集區,其主要河流亞穆納河(Yamuna)已經是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節日慶典無統一管理 法院禁令也失效

印度法院試圖禁止將非生物降解材料(如石膏)製成的神像丟到水中,以減輕環境負擔。在德里等多個城市,只能在河道設有圍籬的特定地區進行投水儀式,以防止垃圾流入環境。
但是,致力於立法控管宗教儀式的環保律師烏帕德希亞(Sanjay Upadhyay)表示,印度首都法院的命令鮮少被落實。烏帕德希亞說,「沒有機制去檢查神像是否可生物降解,或是在投水儀式前是否確實去除了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此外,杜爾加女神節後的清理工作也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

慶典結束後,亞穆納河上布滿垃圾。圖片來源:Public.Resource.Org(CC BY 2.0)
投水儀式的歷史至少可回溯至14世紀,但是烏帕德希亞表示,現代儀式的規模絕對超越了亞穆納河所能負荷。「這完全是數字的問題。我們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德里是一個龐大的地方。這儀式規模龐大,卻幾乎沒有被管理。」他說。
上個月,紀念印度教象頭神的10天節日也在亞穆納河舉行投水儀式。
心得:印度法院並無法落實管理節日慶典所製造的垃圾,這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印度是一個世上第二大人口國,所能製造的垃圾也是相當可觀的,他們許多的河流也因此被汙染的相當嚴重,我覺得這跟人民的教育素養也有很大的關聯,印度還不能像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一樣,人民遵守法律的規定

第二次大事記




系級班級:政二B
學號姓名:吳芷妤

時間:2017/10/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 鄒敏惠


用蒸氣發電替水庫節水 美研究看好「蒸發能」
前景

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發現採掘大量再生能源的新途徑——水份蒸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文章,估計美國的湖泊可產生325GW的電力,相當於該國總發電量的70%左右。研究人員還估計,這樣的系統每年可節省25兆加侖的水,是美國人用水量的1/5。
作者們強調,將水分蒸發轉化為電力的設備仍在開發中,但分析顯示這樣的設備潛力可觀。
參與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家沙辛(Ozgur Sahin)教授說:「我們從風、水和太陽中擷取能量,而水份蒸發過程同樣具有強大的能量,我們現在已經可以計算出它的潛力。」
沙辛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蒸發發電機」,運用細菌運動來反映濕度變化。以開啟或關閉百葉窗控制濕度,促使細菌孢子膨脹或收縮。接著將該運動轉移到發電機,轉成電能。
「儘管蒸發發電機僅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但最近出現的水感應材料和裝置顯示,這樣的發電機的確有機會達到預期效能,而且有數種可能的途徑。」研究寫道,「隨著能源轉換效率的進步,這些材料和設備可能有助於解決與能源和水相關的挑戰。」
然而科學家也警告,採掘這種能源可能有影響水質和淡水資源娛樂效益的副作用,不過同時也有機會減少易乾旱地區的水分流失。
「這些副作用將對系統形成額外的設計和規劃限制,減少了能量採集的面積。」研究人員說,「但是開採開放水域蒸發能源的潛力仍然龐大,因為美國的湖泊和水庫覆蓋至少9萬5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大湖),而且各地都有。其中部分常缺水的地區更適合這樣的發電系統,因為可減少蒸發損失。」
研究人員估計,這樣的系統每年可節省25兆加侖的水,是美國人用水量的1/5。加州、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的乾旱日益嚴重,尤其適合發展。
此外,科學家指出,蒸發發電設備可以幫助克服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卡夫索魯(Ahmet-Hamdi Cavusoglu)說:「蒸發發電有天然的電池,可以成為主要動力來源,有太陽能和風力的時候使用太陽能跟風力,沒有的時候就使用蒸發能。」
心得:全球能源的枯竭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人類的增生使地球的能源匱乏,各個國家目前都在尋找能夠替代的再生能源,雖然找到再生能源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如何減少全球的能源使用,並達成永續發展,才是現在全人類該擔心的課題,常常說治標不治本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因此,要是能根據問題的本質,找出解決方案,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開發其他能源的可能性,文章中提到的蒸氣發電,是個很創新的發現,要是研發成功,必然會帶給全球大量的利益,能夠解決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的缺失,並幫助全球往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但保護地球的責任,並不是完全推托給科學家去研究,而是要靠每一個人類的努力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