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第五周大事紀

《我家沒垃圾》 打造零廢棄衣櫥從簡化開始


哲學系三年級 王貝予 04113057
時間:2017/10/14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7865



「時尚產業是致力於竭盡資源最典型的例子,這門產業並非創造滿足感, 而是使人們對所擁有的感到不滿足──只要給那些其實再好不過的東西一個過時的稱號即可。
──英國經濟學家埃茲拉•米香
摘自古狄恩‧范登布洛克《少即是多》一書 
我的老天,時尚看來似乎與零廢棄勢不兩立,而永續服裝則像是瞬息萬變的潮流中一介矛盾的存在。我相當同意時尚(即使是號稱「有機時尚」)──特別是與「快時尚」或潮流做連結時,毫無疑問是一門相當浪費資源的產業。但是時尚可以不用這樣,事實上,我更相信時尚使我的零廢棄生活更臻完整。
我是個熱愛時尚的女子,年輕時就讀於倫敦時尚學院,在那裡學到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一件華服──怎麼畫人形、設計服裝、製作版型、縫製,並在畢業展時,將設計的服裝穿在模特兒身上,讓他們走上伸展台。但我也學到一件事:在學校與時裝秀看見的時尚並不是為了消滅前一波潮流,而是為了展現一個人的創意、服裝穿搭技巧、創新的組合,還有傳遞一種情感態度。當場景拉回我的衣櫃時,時尚在我眼裡是一門穿搭的藝術,也是把手上有的衣物發揮到極致的一門學問。
潮流和風格會相互影響,但是它們並不相同。我同意YSL創辦人伊夫‧聖羅蘭所說的:「時尚瞬息萬變,而風格歷久不衰。」被定義為「潮流」的時尚確實是快速、昂貴以及對環境具有破壞性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時尚被定義為風格時,就端看個人創意與自信如何發揮了。畢竟,跟得上潮流並不見得代表很有時尚品味,就算有再大的衣櫥也是一樣。

臥室與臥室裡的衣櫃經常是堆置不必要的物品的地方。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簡化生活

不論男女在縮減衣櫃時,都會有所保留,就怕一不小心少了一套適合的穿搭。然而諷刺的是,這些人卻也常常在抱怨:「整櫃的衣服沒一件能穿出門!」我後來發現突襲式的清理有助於釐清哪些東西該丟。
大衣櫥會混淆我們的視聽(要在茫茫大海中做決定總是會迷失方向),再加上我們總是嚷嚷沒時間,最後會穿的永遠是那幾件。我們最愛的那幾件(通常是舒服、合身又有型的)永遠在衣櫃最前排,而不喜歡的就被推到後面去坐冷板凳,佔據珍貴的空間去生灰塵。在膠囊衣櫥裡,每一件衣服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擁有相等的穿著頻率,並公平地展示在衣櫥裡。換句話說,這個小衣櫥主打的是「整櫃什麼都能穿」。
  1. 理論上,若要縮減數量龐大的衣物,你需要從中篩選出最愛的(就是放在衣櫃前排、最上面的那些),並捨棄剩下的。但藉口總是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擾亂我們的決斷力,所以你若想要減量,就把衣櫃裡所有衣服清出來,一件一件地思考以下問題: 
  2. 它還能穿嗎?是否過時了?少數有破洞、裂痕和污漬而難以修補或重新改造的衣服(關於改造點子,請見後面的指引),可以拿來當抹布;而其他的則可以拿去回收(請見後面〈回收〉一節) 。如果你無法接受過時的衣物,那就捐出去或拍賣掉,你會讓古著愛好者非常開心。
  3. 我很常穿它嗎?如果你一直收著那件伴娘禮服,只是為了「以防萬一」的話,請把它捐出去,替衣櫥清出空間來,讓那些每天會穿的衣服的能見度變高,也更好拿取。另外,那些要等瘦了才能穿的衣服也清掉,因為當你真的瘦下來,你會想買新衣服犒賞自己。
  4. 我是否已經擁有重複的衣服了?季節性的單品,像是圍巾和泳衣,可能一整年都會放在衣櫥裡佔空間。所以挑出最心愛的那件,清掉剩下的!內衣褲與襪子也是同樣的道理,評估每次洗滌之間你會需要的數量,然後清掉多餘的。
  5. 這是否會使家人的健康面臨威脅?甲醛(Formaldehyde)、多溴聯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全氟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 PFC)以及分別存在於抗皺、防火、 防水透氣的Gore-Tex(或是標記為防污Scotchgard、 鐵氟龍) 和聚氯乙烯材質(PVC)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 PAEs),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尼龍、聚酯纖維和壓克力的材質有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清掉含有這些材質的衣服能減少接觸有害物質。
  6. 我是出於罪惡感才保留它的嗎?珠寶首飾是常見的禮物或是傳家寶,卻不見得符合我們個人對美的喜好。可以考慮把它們傳給用得上的人,像是家庭成員、二手寄物店或是慈善義賣。
  7. 我有這項東西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嗎?是否有別的物品能夠代替它達到相同的效果?思考衣櫥裡每一項物品存在的理由。你可能被強力播送的廣告給洗腦, 認為球鞋是必需品,但如果你平時的運動是瑜珈、騎腳踏車和走路,那麼一雙舒適的休閒鞋其實就夠了。
  8. 這項物品是否值得我花寶貴的時間清理?無論是裝飾品還是包裝盒都不適合出現在小衣櫥裡。帽盒和鞋盒不僅讓人看不到內容物,還會積灰塵、佔空間、影響效率。你可以把這些東西改放在開放式的架子上,不僅能增加使用頻率,還能避免不必要的整理。就讓灰塵指引你清潔整理的方向吧! 
  9. 我能利用這個空間做別的事嗎?如果前面的問題都無法讓你捐贈或賣掉婚紗,不妨考慮將它收到閣樓裡,釋出衣櫥的空間,用來放你的隨身行李箱。
  10. 它能夠被重複使用嗎?可拋式物品像是免洗內褲或是黏貼式耳環不應該出現在零廢棄衣櫥裡。在簡化衣櫥時,可重複使用性應該根據衣服實穿與否,和材質好壞來作衡量。選擇的單品盡量是可以和手上三件以上服裝搭配的,並捨棄很難運用的那些服飾。
記住,簡化(任何空間)都是一場無止境的旅程,需要不時檢視使用的情形。如果你注意到一件單品慢慢往衣服堆的下層或是衣櫥深處移動,那是時候讓它發揮價值了,或者乾脆點放棄它!不然「沒一件可穿」的窘境很快又會趁虛而入了。
要避免衣櫥裡出現無性生殖的狀況,我發現以下兩點很有幫助: 
  1. 預先計畫一年裡面的採購時段,並老老實實地遵守。我選擇在四月中旬去採購春夏衣物、十月中旬則買秋冬衣物。這樣一來,能使你打消把血拼當成休閒活動的念頭(避免衝動購物),也能間接鼓勵你延長衣櫥裡物件的使用年限。
  2. 保持吃緊的衣服存量:在採購季來臨前,你可以將那些穿到快爛的(有破洞、裂痕、頑強的污垢)或是穿到不耐煩的、需要替補的衣物特別列成一張清單。堅守一個既定的總數,便能符合衣櫥「一進一出」的原則。

重複使用性

一個零廢棄的衣櫥應該不只是精簡,還要能透過以下方式,展現出重複使用性:(1)購買二手衣物 、(2)購買實穿的單品,以及(3)重新賦予新價值。

購買二手衣物

什麼是最環保的產品?當然是你已經擁有的那些。在完全相信一項產品的綠色宣言前,我寧可相信重複使用能帶來更多契機。不管是逛衣櫥(自己的和家人的)、逛二手衣店、古董店、二手物寄賣店或是跳蚤市場,都比買一件標榜有機、非動物製、再生的、可回收、可堆肥、可生物分解的新衣服還來得環保。Craigslist、Freecycle 和車庫拍賣也能找到無標籤的二手衣。雖然運輸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環境成本,你也能在eBay上找到各式各樣的衣服需求,只要在搜尋時確定勾選二手選項。在我看來,除非人類把所有已經製造出來的衣服都穿盡、穿破,否則沒必要特別去買環境友善的新產品。
根據國際回收利用工業局的統計,有超過70%的世界人口使用二手衣物,難道我們的社會不該跟進嗎?
永續生活是需要訓練的,你必須學習如何拒絕快時尚,不被出現在時尚雜誌、廣告看板、公車站的促銷廣告給牽著鼻子走。這些廣告的目的都不是「創造滿足感」,而是催眠你對擁有的一切「感到不滿足」。一個二手衣的衣櫥當然需要恆心、毅力以及習慣來維持。一個熱衷逛百貨公司的人是無法在一夕之間愛上二手市集的,但是日積月累的改變也能產生巨大的力量。你可以先採行混合式衣櫥,購買品質好的經典基本款,並穿插有趣的二手服飾,例如:材質與顏色很醒目的單品。在每半年一次的採購行程中,下半年可以安排去二手舊貨店,將顏色穿膩的衣服捐出去, 並買一件替補的新色。如果你經常光顧慈善商店,購物消費甚至可以幫助到人!

廢棄衣物的布料可以妥善利用。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一衣多穿

零廢棄生活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聰明消費,同時激發創意,為日常生活帶來新氣象。從時尚的角度而言,我發現即使是很小的衣櫥,只要經過審慎的規劃,還是可以替個人風格加分,而箇中秘密就是掌握衣服的實穿性,小衣櫥也能有大作為。所謂實穿指的是能夠應付各種場合與環境,一件實穿的衣服只要搭配上不同的飾品、鞋子或做多層次穿搭,要做出二十種造型其實不困難。
以下是一些幫助選購實穿單品的小技巧,能夠讓你輕鬆應付各種場合與季節:

顏色

挑選中性色調的基本單品(黑、棕、灰或藏青,根據你的膚色而定):卡其色比較難與其他冬季單品搭配(想像一下卡其褲搭配黑色羽絨衣)。你選擇的基本色應該要是衣櫥的固定班底,也就是下次買衣服時最不可能撤換掉的那些衣服。
增加一些色彩和印花:相較於中性色調,我們總是對有顏色、花樣的物品比較快感到厭倦。因此這些有顏色和印花的單品會是巡迴單品,用來增添趣味和活力,也是最有可能在下次買衣服時被替換掉。
忠於一種金屬飾品的顏色:選定一種最適合你膚色的金屬色。如果你的膚色是暖色調(前臂浮現的靜脈會是綠色的),那就選金色;如果是冷色調(藍色靜脈),就選銀色的。
避開太過休閒的顏色或花樣:酸洗(一種用浮石在氯氣環境下,研磨、漂白布料的處理方式,用以加速磨損布料,追求一種滄桑破舊的感覺)或是手染的都不建議,因為它們沒辦法穿去正式場合。

材質

選擇可以跨季穿著的材質:軟呢布料夏天穿太熱,歐根紗(一種質地輕盈的婚紗面料)冬天穿又太薄。一件睡衣應該要能四季皆宜,在夏天穿起來夠透氣,冬天穿起來又要夠保暖,到別人家過夜穿也不失禮。
  • 偏好中等重量的布料:方便隨時做多層次穿搭。
  • 挑選不會太正式又不會太隨便的質料:舉例來說,排汗衫可能顯得太休閒,很難與其他較講究的服裝做搭配。
  • 選擇不需要特別保養的衣服:請避開那些需要手洗或乾洗的材質,多挑選可用洗衣機洗滌和可烘乾的。
  • 選擇皮革和麂皮的鞋子:它們比帆布、網布能承受更廣泛的活動,和更嚴苛的情況。它們搭配起來可正式可休閒,而且全年都可以穿。亮面的皮革經過一番處理也能夠防水(請見第98頁的配方)。
  • 剪裁
  • 選擇合身或貼身的剪裁:以它們當作固定班底,因為能夠單穿或是多層次穿搭。
  • 避開很難做出層次的剪裁:例如蝙蝠袖和高領衫。
  • 選擇可細調的腰帶:例如編織腰帶,因為編織的設計可以讓你緊緊地繫在腰部, 或是寬鬆地繫在臀部上,而且能因應各種厚度的衣服。
  • 尋找多功能的包包:舉例來說,可拆式背帶能將日用皮包瞬間轉變成夜晚赴宴的手拿包。

重新賦予新生命

採購頻率降低一定會加速衣服的損耗,同時一個小衣櫥多少也會令人生厭(尤其每當我一年兩次的採購日期接近時)。想要改善這樣的困境,我們可以從很多方向著手,像是重新思考服飾的用途和修補損壞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份做法清單:
  • 修飾:用別針或胸花把破洞藏起來
  • 借用: 借用孩子的圍巾、先生的帽子或是媽媽的珠寶來妝點你的衣著。
  • 彩繪:用天然染料(關於調色點子,請見第183頁)來替白色衣服換新氣象;用麥克筆掩蓋漂白水漬,或運用剩餘的油漆技巧性地做出潑墨效果,蓋過衣服上的污點
  • 織補:學習老祖母織補的手藝,可以修補破襪子和毛衣破洞。請上zerowastehome. com  網站找尋織補的教學。
  • 修改:不喜歡衣服上縫有的圖案嗎?不喜歡褲頭上的皮帶環?還是毛衣上的口袋? 把它們拿掉就能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
  • 氈化:羊毛毛衣可以透過氈化25縮成較小的尺寸,或是拿去做成別的用品。我的好友教我可以把氈化後的毛衣袖子拿來做寵物毛衣(袖口當成衣領,再剪出兩個小洞讓前腳伸出來),這讓我們的吉娃娃有個溫暖的冬天。
  • 黏接:用一點黏膠就能拯救一雙鞋子。
  • 縫邊:不同的摺邊能讓衣服呈現完全不同的感覺。洋裝可以變成上衣,牛仔長褲可以變短褲(我會用橘色縫線來重現單寧的設計元素)。
  • 即興發揮:腰鍊繞兩圈就可以變成項鍊;長裙加上鬆緊腰帶就能變成平口洋裝;長版上衣也能變成迷你洋裝。
  • 混搭:將舊衣與新衣、休閒與正式、運動與優雅的衣服搭配在一起,善用混搭就能為穿搭增添活力,也能讓舊衣重拾光彩。
  • 打結:將襯衫在腰際打結或是將褲管反摺,都能使衣服更合身有型。
  • 層次:善用層次搭配可以改變一件單品的視覺效果,例如:平口洋裝外面搭襯衫, 看起來就像裙子。多層次穿搭也能隱藏衣物的缺陷,把有污漬的紅色襯衫穿在圓領毛衣裡面,露出完好的紅色領子,可以達到增添色彩而不露出馬腳的目的。
  • 修改:修改接縫處或是縫補鈕釦都可以讓衣服起死回生,但修改也能你發揮創意, 例如:舊襪子腳踝部分的鬆緊帶,可以取下來修補帽T裂開的袖口。
  • 防患於未然:衣服如果出現破洞可以利用縫摺技巧,不但能提升設計感更能巧妙地隱藏破洞(或防止洞越破越大)。
  • 整理:重新整理衣櫥就能創造出新氣象,因為光是改變一件衣服的擺放位置,就可以使它變成亮點,增加被穿出去的機會。
  • 補丁:最好能及時阻止膝蓋的破洞越破越大,你可利用熨燙型補丁從褲子裡面把洞補起來。
  • 搜尋:Google會告訴你該怎麼處理,YouTube也有許多很棒的教學影片,一步步告訴你如何把舊T恤變成洋裝,或是如何不用縫線將男生的襯衫變成裙子(其中一部短片啟發了我去實驗男生襯衫的五十種不同穿法)。
  • 退還:別再等了,如果衣服上的標籤還在,現在就把它拿去退貨。
  • 縮水:利用烘衣機把衣服縮到剛剛好合身(尤其對標籤上有警告不得烘乾的衣服特別有效)。
  • 交換:辦一場衣服交換大會,或是利用專門網站來以物易物。
  • 拆解:把舊毛衣拆掉重新做一件新的,或從穿壞的衣服上把鈕釦拆下來,拿去替補其他衣服上不見的鈕釦。
  • 美化它:受夠那雙舊涼鞋了嗎?你可以把腳踝上的皮帶拆下來,替換成緞帶,然後綁個蝴蝶結。
  • 纏起來:細皮帶纏幾圈在手腕上就成了寬版手環;將圍巾纏在腰上就變成海灘裙。
  • 檢查你的拉鍊:如果衣服拉鍊壞了,可以用迴紋針、鎖鏈釦或是緞帶來替代。
我年輕時學會了縫紉,而且能夠從設計到縫製一手包辦,但與其自己從零開始做,我發現運用這項專長去修改、翻新那些在二手商店找到的現成服飾,會更簡單、更省錢,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小。舉例來說,我有一件短褲是用兒子的西裝褲改的。我只需要把袖子、褲管改短一點,加個鬆緊帶,換個扣子,就能拯救無數的衣服,重點是這花不了多少時間和金錢。
組織一份完美且實穿的服裝目錄需要時間和練習。我大概花了兩年時間,慢慢地依照氣候、我會去的地點和喜歡的活動,歸納出最適合我的衣服數量(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以及單品的種類。我的衣服所涵蓋的場合包括演講和私人諮詢、藝術創作和戶外活動(爬山、採野菜、露營、旅行)、家事(每週的清掃和洗燙)、社交生活,以及喜歡的交通模式(走路和騎腳踏車)。我挑選的單品都能相互混搭,要正式要休閒都行,各種場合皆能應付自如,沒有任何一件單品會被閒置在旁,癡等某個特別時刻。對我來說,理想的衣櫥是由四季皆可穿的單品所組成的(例如:多用途罩衫在夏天可以當作泳衣罩衫,冬天則當作披肩或圍巾),而且要能勝任我不間斷的活動行程。有句話說得好:「要了解一個女人,就看她皮包裡裝了什麼東西。」我的皮包裡確實藏了許多關於生活的眉眉角角,它的大小能裝得下我的電腦,但在正式場合也不至於突兀;可拆式背帶能讓它從白天的郵差包變成晚宴的手拿包;它的黑色皮革,既耐用又好維護,因此是我在野外和旅行的良伴;它有好幾個拉鍊口袋,可以減去對額外錢包的需求。一整天下來,它能讓我帶去客戶的家,再去健行和出席晚上的雞尾酒派對,過程中完全不需要移動內容物(主要就是手機、太陽眼鏡、現金、保險單、信用卡、自製萬用膏和一條手帕)到不同的包包裡。
每個人的需求當然都不一樣——你如果是個在阿拉斯加捕蟹的漁夫,或是夏威夷的衝浪教練,你的皮包和衣櫥裡衣服的數量、種類都會與我有很大的差異。

心得:這本書非常實用也有趣,近日剛出版,有許多新聞媒體有摘錄其中幾篇作報導。作者透藉由自己生活中的實踐降低垃圾製造量,在現今我們對物質需求隨手可得的便利生活中,人類最需要反思與學習的大概就如同作者所實踐的,而人類如何可能實踐此目標?從很基本的地方可以做起,自己帶餐具、便當盒,在買任何東西前絕不浪費其中,連穿衣服也是,在購買任何衣物前深思其穿搭的多樣性。現今時尚串流以及成衣大量製造的時代,我們要如何保有自己的風格同時兼具環保,我想這本書在各面向都給予許多經驗知識上的途徑使我們達成。

第四次大事記

零廢水之夢:低耗能、佔地小新科技 荷蘭有解

出處:環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0/20
水資源缺乏的台灣,污水零排放已成工廠和畜牧業等行業被期待要達成的目標;不過這個夢想目前卻仍面臨消耗大量的能源,也會產生巨量碳足跡的問題。高效的廢水回收技術到底在哪裡,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辦法。
荷蘭一家技術業者Blue-tec估算,全球到了2021年,廢水零排放全球將有688億美元市場,他們目前研發出正滲透(Forward Osmosis)、薄膜除氨法(Ammonia Membrane Stripping)已有實測,不但減少耗能,且模組化的設備,體積大幅也縮小,如此一來小規模的業者例如一個農場,管理者可以透過程式遠端控管,是協助處理廢水的一個新招。

20170925_140147
Blue-tec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攝影:賴品瑀。
製程工程師Koen van Gijn解釋,如同台灣,荷蘭同樣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問題,而荷蘭的法規規定,不但取水要付費、排水也要付費。
Blue-Tec總裁Lex van Dijk補充說明,工廠或是畜牧業者可以選擇將廢水交由政府處理,也可以自行處理至放流標準,或是付錢委託市政的廢水處理廠處理,符合該城市的標準。他表示,業者若選擇要自行處理到符合放流水標準,雖然一開始會有一筆建置費用,但總花費將會遠低於持續委由政府處理,這也是他們不斷尋求新科技的推力。
目前荷蘭的法規規定,而任何廢水在排放前,總氮應低於15mg/L。市政廢水排放則限值10或15mg/L,這取決於個別污水處理廠的規模。荷蘭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大約每小時能5到25立方公尺的水量,脫氨處理後,大約有80%氨可以被回收、成為肥料。

現今零廢水技術 耗能、高排碳的缺點求解  

目前國際上,污水處理相當仰賴蒸發器,但卻有耗能、一氧化二氮排放偏高、溫室氣體多過預期的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研發廢水處理技術,要設法改善高耗能的缺憾,Blue-tec則以正滲透與薄膜除氨兩項技術參與競爭。
不運用機械壓力,而是薄膜上的濃度梯度來驅動廢水的過濾,Blue-tec表示,正滲透處理可以運用在原料的再利用與回收,如城市廢水、工業廢水、廚餘堆肥,而難處理的廢水如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製程水、工業廢水等的濃縮,甚至食品飲料工業中的產品也可以用這個技術濃縮。
目前只有在提取再生的階段還會有能源消耗,還需要設法優化。但大致上來說,正滲透比目前主流的熱力蒸發器便宜20%,使用的能源更少60%以上。
而過去除氮的方式以生物技術、氧化反應為主,廢水中的氮常以合氮有機物、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等形式存在。生物處理把大多數有機氮轉化為氨,然後可進一步轉化為硝酸鹽。但有需要大量空間與時間過久的問題。
而運用薄膜技術,卻可以有每小時1平方公尺的氨產出,尤其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生物除氮要去除1公斤的氮將製造4.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薄膜技術製造的二氧化碳是1.1公斤。此外,所需空間大幅減少、不需隨時維持pH、溫度等,也都在管理上較為便利。
Koen van Gijn表示,目前他們的先驗計畫已經做到小規模也能適用,以畜牧廢水來說,一組設備所需體積大約就一台卡車以內,而且管理者可以遠端監控,也並不需要另外安排人員在現場全程處理,且每天可達24立方公尺的廢水。因此在實測上,已有小規模的農場主人順利使用,處理過的水不但符合排入河川的標準,更其實已經是蒸餾水般的乾淨。而回收的氨與磷,則可轉賣化工廠再利用做為肥料等用途,Koen van Gijn表示,雖然數量還不多,不過至少不是需要政府去補助才能去化。

台灣廢水法規加嚴中 傾向集中、大規模管理

反觀台灣,近年政府展開豬糞尿回收,要做為沼氣發電、肥份等再利用,廢水則在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作為澆灌使用。不過由於目前台灣的養豬業者有9成以上屬於2000頭以下的小規模,恐怕無力負擔處理設備,目前環保署採取的作法是鼓勵大型業者出面收受鄰近的小型業者所產生的豬糞尿,如果大型業者承諾處理小型業者的豬糞尿,大型業者設置厭氧發酵及沼氣發電等設備,就可獲得補助。這個政策今年四月才上路,未來實際上是否行得通,還有待觀察。
在工業廢水的部分,台灣也正在逐步加嚴放流水標準,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曾表示,由於標準不斷提高,也迫使原本分散各地的業者,開始陸續進駐工業區,例如彰濱工業區就是在祭出加嚴管制後,電鍍專區就飽和,但過去尚未下重手前,業者往往因為成本考量,以各種理由推託,不願遷進工業區,當然也少有主動改善污染者。
但目前在氨氮廢水的管制上,由於中小型的金屬表面、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工廠,甚至較老舊的工業區,由於沒有空間裝新設備了、或是經費上負擔不起,因此環保署稍有妥協,給出分階段加嚴的寬限。但在實際狀況下,這些工廠過去的設備與管線配置設計,要調整恐怕也不容易,若非順利找到工業區進駐,否則期限到了也只有退場一途。
對於台灣的狀況,Koen van Gijn初步提出建議與看法,認為若要集中處理廢水,首先會面臨的就是可能要投資收集的管線等基礎設備,或是運送的成本,再者,若是將不同工廠不同製程的廢水混合後再處理,恐怕比起單一製程的廢水,處理起來成本也將提高,都是選擇集中處理後,可能面對的困境。而目前佔地小、低能耗的新技術已陸續面市,也許是台灣可以再思考的。
心得: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難怪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如此重要,像是新加坡,人家都在那麼小而有限的土地內,設有完善的公共住宅,利用整個從AMI層面到EMS的結合做了很好的完善作業,隨著全球各種能源耗費呈現上升的趨勢,所以節能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我們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監測用電量,透過歷史用電資訊找出不必要之用電及大宗之耗能能有效的減少能源成本,然後我們還可以經由遠端控制的功能,人不再現場也可以掌控一切設備的能源使用狀況,增加使用的便利性,更大幅提升安全性,再利用能源系統的綜合監控,在保證能源動力供給安全可靠的基礎上,透過能源系統的自動化監控及智慧化管理,降低生產能源使用成本,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則具有實質的經濟效益。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地方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彰化等縣市願配合 台南拒答

時間:2017/10/2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中央要拆農地上新建違規工廠,地方配不配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10月11~13日電訪首波拆除相關的8縣市,包含彰化等6縣市表示願意配合。屏東擔心造成失業及民怨,表示要再討論。台南則拒絕受訪。
全台有13多萬處農地遭到違法工廠占用,農委會為確保農地不再流失,嚇阻新增工廠蓋在農地上,要求地方政府拆除2016年5月20日之後農地上新建的違規工廠。經濟部在今年9月公布了34件首波應拆除家數(後修正為17家)。第一份拆除名單分布在8個縣市,以彰化縣最多註1。拆除名單公布後,彰化縣政府表示無法配合中央,欲改以「2017年9月12日」做為彰化縣拆除農地工廠的基準線。
為使社會了解地方政府是否願意配合中央執行這項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即報即拆策進方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電訪應拆除家數所在的8個縣市政府,調查地方對於方案的想法以及配合意願,包括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縣、彰化縣、嘉義縣、雲林縣及屏東縣等8個縣市註2。結果如下:

1. 是否了解行政院「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內容,如經費、人力、作業行政程序?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1
除台南拒訪外,其他縣市均表示,已充分了解行政院「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內容。目前行政院還未核定該專案,最終作業細節仍待公布。

2. 2016年5月20日的拆除時間設定是否合理?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2
對於2016年5月20日的拆除基準,只有高雄認為合理。其他多數縣市不表認同也不否定。這些縣市認為,處理違建有很多途徑,2016年5月20日的時間設定只是政策性決定,無法說合不合理。
雲林縣說:「執行程序上只要是中央既定政策,地方會配合執行,但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需要給民眾一個解釋。」嘉義縣說:「只要能夠阻止違規工廠新增,訂出一個時間沒有不好。」新北市則因為該市自訂的拆除基準是2009年,比中央訂的時間早,沒有特別意見。
彰化縣則表示中央的時間設定不合理,建設處副處長劉玉平說,「政府政策形成應以頒布時間為執行基準點,不能採取過去的時間,政策背後的合理性會有問題。中央的特別政策方案,打破了過去地方在處理違建的優先順序。」

3. 是否願意配合中央政策,拆除2016年5月20日後農地上新增的違規工廠?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3
雖然多數縣市對拆除時間設定持保留態度(見第2題),但包括彰化縣在內,均表示會配合進行。彰化縣說,「只要中央核定,地方政府有義務依照政策執行。」
屏東縣則回覆還未決定,城鄉發展處公安使用科科長陳炳鴻受訪時表示,認同農地農用的理念,但認為政府在處理違規工廠時,應該顧及業者和勞工生計。陳炳鴻說:「像是提供輔導工廠遷移,或給予遷廠期限等配套,否則會造成勞工失業、地方壓力、民怨等社會問題。」他強調,「中央如果決心要拆,應從污染最嚴重、規模大的違章工廠開始處理,擒龍要先擒首!」

4. 將來中央交付地方執行拆除作業時,是否可能遇到經費、人力或其他困難?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4
對於未來進行拆除作業是否可能遇到困難,受訪縣市多表示,只要中央方向明確,提供專款專用,就能解決地方經費與人力窘迫問題。嘉義縣提到,只有有中央經費支持,未來會透過行政委託,找拆除業者來執行,目前,嘉義縣已開始對名單內違規工廠進行裁罰和列管。
也有縣市擔心拆除會造成民怨和壓力。雲林縣建設處副處長鄭峰明表示:「困難在於如何對業者說明和釋疑。例如工廠拆除後,政府要如何輔導後續經營,有沒有就地合法方案內容,包括綠色給付和生態回饋等都可以做,農業和產業要兼顧,政府要去輔導讓業者能維持生計。」屏東縣則建議由中央直接編列經費人力並執行拆除,擔心如果交由地方執行,可能沒人願意開拆。
彰化建設處副處長劉玉平則說,「拆除幾十家或百家新增違章工廠只能治標,雖會產生嚇阻作用,但仍無法治本,重點是制度面要檢討。」台灣地狹人稠,不適用幅員廣闊的歐美國家那一套土地使用管制制度,需要有適合本土的「彈性處理方式」。劉認為,「農地有違規工廠,代表業者想要投資,這是件好事,但是台灣工業區土地成本過高、勞工想要就近就業,加上產業聚落有群聚優勢,才使得工廠業者選擇成本低的農地建廠。要想治本必須透過『教育』的手段。」
本次調查顯示,多數地方政府配合中央的「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執行中央所交付辦理的事務。但多數縣市對專案本身不乏疑慮。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張淑貞表示,「我們肯定農委會及其他相關部會願意正視並處理農地上違規工廠的問題,但從這份調查來看,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恐怕不足,尤其中央規劃專案的目的和整體違章工廠的治理邏輯,現階段恐還需要更多溝通協調來取得共識,將來要執行時應會比較順利。」
對於先前與中央不同調的彰化縣,在這次調查中表示願意配合,張淑貞說:「地方願意依法行政,本身值得肯定。台灣的違建問題需要民代和民眾一起來關心,大家也許還有意見不同,但至少開始正視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並慢慢降低歧異。」
註解:
1.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9月初提供首波縣市農地違規工廠拆除件數有34件,分佈在8個縣市(如下),其中17家工廠領有農用建築建照,實際違規增建有待釐清,後續會再滾動檢討。最後確定第一波要拆的為新北市1件、台南市1件、高雄市5件、彰化縣8件、嘉義縣2件。
0901-1
2. 縣市接洽電訪單位分別為:新北市經濟發展局、臺南市工務局、高雄市工務局、新竹縣工務處、彰化縣建設處、嘉義縣經濟發展處、雲林縣建設處、屏東縣城鄉發展處。

心得:這件事情充分顯示某些縣市對這件事的矛盾,既說不合理,又說要配合;充分了解,但又說不出解決方法,只說要改,那要怎麼改?問題還是被丟回去了。常常只會說著要檢討,卻講不出個方法,只是含糊帶過。文中提到治標不治本,需透過教育來治本,教育本身就不夠具體,如何解釋教育還是個問題,反而又多出一個問題來,不如提個具體的方向。雖然我是這麼說,但是我也沒辦法。

第六週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彰化整治遭污染農地 代價11億


2017年10月19日中國時報
彰化縣被檢出重金屬污染土地已累積325公頃,整治經費龐大,2016年縣府積極爭取,中央已同意第1、2期共補助5億7000萬元,預計可整治225公頃,但要全數改善,尚有6億元待爭取,污染代價太高。 縣府2016年積極分期分區投入整治,恢復農業使用土地面積達16公頃,預計2017年底可再完成26公頃。
環保局表示,隨污染程度不同,低、中度採水平、上下翻轉混合和排土與客土法施作方式,及垂直翻土混合稀釋法,預計2018年3月竣工。 但和美鐵山、嘉犁等灌區、東西二圳等區,污染程度嚴重,排土預估6萬噸污染土壤得送處理場,還再回填新土,整治完成,預計得排到2021年。 
心得:
我想這或許就是追求經濟可能會付出的代價吧,之前剛好看到了桃園過去的RCA事件,雖然此次彰化的重金屬污染並沒有如此嚴重,但也無法忽視付出代價的可能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你我。尤其是土地污染的部份,各種毒素可能會透過滲透土壤中的地下水,導致飲用水的汙染,但此類問題大部分都需要透過民眾意識的崛起以及政府的立案才有機會解決。我覺得需要更加喚起更多的民眾意識才能激對環保概念的想法。

第五周大事記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垂降山谷撿垃圾 救難英雄淨山

2017/10/11 環境資訊中心

國慶連假許多民眾開心出遊,但有上百位的民間救難英雄,10日齊聚合歡山武嶺,冒險以繩索垂降至1、200公尺深的陡峭山谷,清出大量陳年垃圾,除以實際行動環保淨山慶祝雙十國慶,也盼能喚起遊客對高山生態環境重視,別再亂丟垃圾。
「這次不是救人,是要搶救合歡山的環境。」多名全副武裝的救難隊員架好繩索與安全措施後,利用垂降方式至道路下方陡峭深谷,以繩索、人員可觸及的範圍橫向撿拾垃圾,再逐漸下降,深度幾可達200公尺,最常見的寶特瓶、鋁箔包、塑膠袋,還有被吹壞的雨傘、雨衣等,全部一掃而空,眾人辛苦一天,清出約30袋的垃圾,成果豐碩。
神鷹副大隊長賴福寬感慨表示,高山環境得來不易,更需要國人關心,遊客可能認為隨手丟垃圾大不了,一旦垃圾被強風吹下山谷,想要撿起來,只能靠一年一度的垂降淨山大掃除,但緩不濟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遊客配合垃圾減量並將垃圾帶下山,絕對不要任意丟棄。
心得:
出門踏青遊玩的時候,總是少不了帶點食物,雖然開始意識到保護自然與自然共存是重要的,但仍有些最基礎習慣改不掉。
風景區垃圾桶設置不夠,常常看到垃圾溢滿,沒有垃圾桶的地方大家更是隨手亂扔,想著不只我一個人這麼做,用完的塑膠袋,破損的雨具,常常隨手就扔在路邊。看到報導出扔了那麼多垃圾的時候實在是滿感慨的。想著原來不只海洋生物深受垃圾的損害,連山上的動物植物也無法倖免

當我們去們去拜訪別人時,我們不會任意的拿取別人家的東西,甚至是把自己的垃圾丟在別人家裡,但為什麼卻會隨手在山上丟垃圾呢?山林屬於動物,當我們恣意破壞山林,亂扔垃圾的時候就確實傷害了自然,破壞了彼此的關係。
在花人力去收拾我們留下的垃圾時,更應該普及大家不要亂仍垃圾破壞山林的知識才對。

第四次大事紀

用北大西洋的風供電全世界 能源新構想登國際期刊

科學家發現,全世界的用電需求可以用一座橫跨北大西洋的​​深海風電場解決。兩位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在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上建造一個風力發電場,這個風電場的供電量將大致等同於當前全世界使用的所有能源。

Terje Aase/Shutterstock.com
兩座浮動式風力發電機組正準備派往蘇格蘭外海的Hywind Scotland Pilot Park風場。圖片來源:Terje Aase/Shutterstock.com
研究人員波斯納(Anna Possner)和克德拉(Ken Caldeira)在《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寫道:「就一年的平均而言,北大西洋的風力可能足以供電全世界。」
英國獨立報報導,根據一項重要的新研究,在海上打造一組等同印度大小的再生能源設備,將有望以再生能源滿足全世界的用電需求。不過,打造一個如此龐大的設備相當不容易,尤其在國際合作方面,更要投入極高的資金。但可以讓人們獲得大量的能源——至少比陸上風電更有效率。
來自卡內基科學院和史丹佛大學的二人指出,地球海上的風速平均比陸上風速高出70%。然而,有效地從風中提取能量,絕不僅是將渦輪機置於氣流最大的路徑上這麼簡單。當風電場中風機越來越多,渦輪葉片的綜合阻力會限制能被轉換成電力的風力。
過去研究顯示,由於這種影響,陸上大型風電場的發電量可能會限制在每平方米約1.5瓦。而根據新的模擬結果,北大西洋的發電量上限將顯著提高至每平方米超過6瓦,原因是北大西洋上空大氣的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風能庫。因此,由高空往下的風力遠超過陸地,有助於克服渦輪機阻力的影響。
科學家們指出,北大西洋大型風電場的發電將是季節性的,夏季時,產量下降到年平均值的1/5。儘管如此,產生的電力仍能滿足歐盟所有國家的能源需求。
研究人員說,北大西洋的巨型風電場必須在波動高度超過3米的「遙遠和惡劣條件」下運行。同時,這樣的計畫也必須通過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考驗。
政二A 洪郡澤 05114156
時間:2017.10.2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