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第六次大事記


05114223政二B吳芷妤
新聞出處:上下游市集
時間:2017.10.30
作者:上下游記者 劉怡馨


台灣綠電竟然只佔總電力供應的____%!2025如何達到20%?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加速推動再生能源計畫,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的目標。不過,根據調查顯示,超過6成民眾不知道政府訂出的綠能佔比目標,且有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政府不可能達成此目標。

6成民眾不知道政府「2025綠電佔比20%」目標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30日公佈《2017台灣地區民眾能源使用行為調查》(註),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60.5%的台灣民眾不知道政府訂下「2025年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的目標。根據調查顯示,民眾接收電力資訊55%都來自於電視新聞,僅有1%民眾會主動到政府官方網站尋找資料。政府不斷說資料都放在官網上,但民眾根本不會主動去查,顯現政府在綠能政策上宣傳不夠,導致大部份民眾不知道綠能政策目標。

台灣目前綠能發電僅佔1%,57.8%民眾認為2025目標難實現

台灣現在太陽光加風力發電僅佔全部發電比例的1%,有超過5成的民眾高估此佔比,認為大概有5%、10%,不過,在這樣綠能佔比被高估的情況下,仍有57.8%的民眾認為台灣2025年無法達成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楊順美表示,「在這樣高估的情況下,民眾都覺得不會達成了,那如果他們知道實際佔比不到1%,還會有人覺得可以達成目標嗎?」
此外,對於台灣綠能發展較日本、德國緩慢的原因,有55.6%民眾認為主要是因為台灣政府能源政策反覆不定。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徐光蓉表示,台灣核能發電一直是主角,再生能源是配角,但這跟整個國際趨勢完全不一樣,台灣政府態度,讓綠能發展一再受限,也讓民眾懷疑政府是否真的要推再生能源。

日本太陽光電即佔比4%

徐光蓉進一步解釋,原本日本、韓國、台灣都不是很喜歡再生能源,但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大力發展太陽光電,從2012年至2016年,太陽光電就佔日本總發電量4%;反觀台灣在2010便開始發展再生能源,如今太陽能加風力發電僅佔總電量1%,顯現政府態度執行力差很多。徐光蓉表示,「2025年綠能發電佔總電力供應20%目標」不是不可能,但政府應該要訂更詳細步驟,讓我們可以去追蹤、監督政策執行現況,而不是空喊目標。


楊順美:南韓力推300瓦小型光電,政府大力補助

針對太陽能光電政策上,經濟部日前研議「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行動方案,計畫透過全額補助規劃費用與補助四成建置費用,以鼓勵民眾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不過,楊順美表示,明年家戶型的太陽光電躉購費率大降13%,雖然政府推出補助四成建置費用,但接受補助的家戶太陽光電躉購費率又會再調降,這真的有提供足夠經濟誘因給民眾嗎?
楊順美表示,太陽能板其實越來越來便宜,但真正貴的是裝置費用,包括系統、電網牽線等,都是按瓦數來算,瓦數越大裝置費用越貴,1k瓦裝置費用5萬到9萬不等。楊順美說以家戶型太陽光電來看,3k瓦的太陽能光電裝置,大概必須13年才能回本,若政府補助4成裝置費用,可能也還需要8年才回本,但實際回本時間也須依照當時費率計算,因為費率不斷在變動,楊順美表示,民眾會去算裝置成本花費多少,衡量是否划算,因此政府補助多寡很重要。
楊順美進一步解釋,以首爾經驗來看,政府大力推行300瓦的小型太陽光發電,一天發一度電,每戶每天減少一度電,兩個月下來就能節省60度電,而且政府對小型太陽能光電補助高,從60萬韓元(約台幣16000元)補助到一戶人家只要付15萬韓元(約台幣4000元)。

政院傾向由開發商出資,政府零補助

不過也有消息指出,行政院長賴清德有意朝向政府零補助、民眾零出資,讓開發商投資家戶型太陽光電建置費用。對此,楊順美回應,此作法僅適合將屋頂出租、賣太陽光電的民眾,對於想要發展家戶型太陽光電自用的民眾完全沒幫助,開發商要有利潤才會想投資,當然不會投資將太陽光電自用的民眾。
而沒有開發商投資,又沒有政府補助建置費用,對於想要積極參與綠色能源的民眾必須花費較多成本,使得建置意願低。楊順美表示,全民參與很重要,應該是要鼓勵家戶都建置小型太陽光電,讓每戶每天減少一度電,但政府現在開發商投資的方案,讓民眾參與意願更低。

媽盟:2014年台灣每人每年用電全球第12名

另外,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針對民眾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做調查,據數結果顯示,有8成的民眾住家及工作場所附近有大眾運輸工具,不過,僅43.8%的民眾表示會使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不使用的主因為習慣自行開車、騎車。而周遭沒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者者中,有65.8%民眾當建設完成,願意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楊順美表示,政府前瞻計畫軌道建設幾乎佔一半費用,但是民眾的交通習慣卻難以調整,很多人習慣一趟車到達目的地,因此政府必須考量如何改變民眾交通習慣,讓能源目標跟政策有連結性。此外,在大眾交通運輸不方便的地區,像是花東地區,政府也需大力汰換排廢氣的機車,推廣電動車等。
根據數據顯示,2014年台灣每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第19名 ,每人每年用電則為12名。徐光蓉表示,台灣這4年是有史以來溫度最熱的,氣候變遷速度加快,大家都受到影響,因此也期待政府能夠制定更詳細的政策,加速發展再生能源,讓2025年真的能夠達到綠電比例20%目標。
附註:本次調查針對戶籍在台灣地區20個縣市,年齡18歲以上的民眾。採用電話調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時間為106年10月11日~10月17日,晚間18:30~22:00進行,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共完成2,145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
心得:台灣主要的發電來源為火力發電及核能發電,但這兩個發電的模式都是目前大家希望做改變的,火力發電造成的污染以及核能發電帶來的核廢料都是我們應該要去關心的一件事,為了改善這些外部成本,台灣近年來推動綠能發展,也就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在再生能源這一塊,台灣所做的努力不夠多,包括在政府的政策上或是推動上面,都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使推動再生能源這一部份停滯不前,新聞內容說到,政府為推動再生能源遇到的困境是政府的政策難以和人民配合,作者也提到日本和韓國作為例子,說明太陽能板的使用率,台灣的政策對於人民來說不夠有吸引力,一直以來,費用也是人民主要擔心的問題,就如同當時馬英九總統要調漲電費時,遭到許多民眾反彈,但這背後的意義是,將電費漲價後,人民就會減少電的使用,也可以有效的減少電的消耗,但人民無法體會政府,而政府也無法了解人民要的是甚麼,也就因此無法達成平衡,未來在推動再生能源方面,也需要政府和人民的配合,要在之中如何達成平衡,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德國野外飛蟲數量25年少3/4 驟減原因不明

時間:2017/11/0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衛報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德國野外的飛蟲在過去25年來減少了3/4。造成昆蟲數量大減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野外地區受破壞和廣泛使用農藥是最可能的因素,氣候變遷也可能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資料是在德國的自然保留區蒐集的,但對於所有以農業為主的地景來說都具有參考價值。
德國一處保護區架設的馬氏網(Malaise trap)。圖片來源:Hallmann et al (2017)
德國一處自然保護區架設的馬氏網(Malaise trap)。圖片來源:Hallmann et al (2017)
科學家排除了天氣變化和地景變化,不過農藥含量資料尚有待蒐集。主要作者、荷蘭拉德博德奈美亨大學學者克魯恩(Hans de Kroon)說:「飛蟲數量在如此大面積的環境中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是個嚴重的警訊。」
作者之一、英國蘇塞克斯大學高森(Dave Goulson)教授說:「昆蟲佔地球上所有生命的2/3,數量卻大幅減少...我們正把大片大片的土地變得不適合其他生物居住,生態末日正在進行中。如果失去昆蟲,那麼整個生態都會崩潰。」

樣本採集納入所有飛蟲 總重下降幅度驚人

這項研究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以德國幾十位業餘昆蟲學家的成果為基礎。他們在1989年開始採用嚴格標準化的昆蟲樣本收集方式,在63個自然保留區用馬氏網捕獲超過1500種飛行昆蟲樣本。
昆蟲樣本的總重量可看出驚人的下降趨勢。27年的年平均下降了71%,夏季昆蟲數高峰期,重量下降幅度更鉅,高達82%。
過去的昆蟲數量研究僅限於特定的昆蟲,如近幾十年來,歐洲草原蝴蝶數量下降了50%。新研究納入所有飛蟲,包括很少研究的黃蜂和蒼蠅,是更強的衰退指標。

主因仍不明 科學家猜測與農藥有關

另一位作者、拉德博德奈美亨大學的學者霍曼(Caspar Hallmann)指出更令人擔憂的事實:「所有蒐集資料的地點都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其中絕大多數還是管理良好的自然保護區。然而數量急劇下降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業餘昆蟲學家還收集了詳細的天氣測量值,並記錄了景觀或植物物種的變化,但這兩者都無法解釋昆蟲的減少。帶領業餘昆蟲學家蒐集資料、來自德國克雷費爾德昆蟲學會的索格(Martin Sorg)說,天氣可能解釋了季節和年份之間的波動,但無法解釋昆蟲數量為什麼迅速下降。
高森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飛行昆蟲一離開自然保護區就會死亡:「農田對任何野生動物來說都沒有太大用處,但究竟是什麼導致牠們死亡仍然是個未解的問題。一個簡單的解釋是缺乏食物,或者是暴露於化學農藥,也可能是兩者的組合。」
今年9月,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警告,全世界的監管機構錯誤地假定在各種地貌上以工業規模使用殺蟲劑是安全的,忽略了在整個地景上投放化學品的可能後果。
另一種民間採樣昆蟲的方法是汽車擋風玻璃。這個方法也可觀察到數量大幅下降。人們還記得以前擋風玻璃上總是佈滿飛蟲屍體。
「我認為這是真的,」高森說,「今年夏天我開車穿越法國,原本以為擋風玻璃會佈滿蟲屍,結果我卻完全不用停下來清洗擋風玻璃。」
心得:
由報導中可以得知,保持生物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昆蟲佔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三分之二,如今他們大量減少,就像是間接承認了現在的自然環境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物種居住。而且這些昆蟲數量調查通常都在已經被保護的區域裡,在那些受保護區域裡昆蟲的數量都如此的急遽減少,那在一般的環境中,昆蟲的數量可想而知。雖然說現在具體原因還不確定,但是基本上可以推定是食物不足或者是大量噴灑的農藥,但可以確定的是,昆蟲持續減少的問題,必須要正視,也必須被解決。

第六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印度未來15年保育藍圖 首納氣候變遷 聚焦人獸衝突

時間:2017/10/3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印度環境、林業和氣候變遷部(MoEFCC)公布了2017-2031年「國家野生動物行動計畫」(National Wildlife Action Plan,NWAP),將以往聚焦保護區的管理方針,轉向整體國土地景的經營視野。這也是印度第一次將人民視為人獸衝突管理的必要元素,並且第一次承認氣候變遷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Rikki's Refuge(CC BY 2.0)
近年印度人獸衝突不斷加劇。圖片來源:Rikki's Refuge(CC BY 2.0)
印度環境部旗下的獨立研究機構,總部設於台拉登(Dehradun)的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所長馬圖爾(Vinod B Mathur)認為:「這個行動計畫是保育思維的一大轉變。」
這項行動計畫包含17個議題、103個保育行動和250項子計畫,並首度納入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調在各生態系復育瀕危物種,包括陸域、內陸水文、海岸和海洋生態系。

計畫關注重點一:人獸衝突議題

近年印度人獸衝突不斷加劇。自 2009 年到 2017年,共有2920人死於老虎和大象的攻擊,數量較2000年攀升超過三成。
除了過去衝突好發的地區外,近年因為生態廊道的破碎化以及森林退化,又新增了許多新的衝突熱點,例如北方邦( Uttar Pradesh)的皮利比特(Pilibhit)、賈坎德邦(Jharkhand)的哈扎里巴格(Hazaribagh)、喀拉拉邦(Kerala)的帕拉克卡德(Palakkad)。
該計畫認為印度人獸衝突增加的原因,在於人口增長與開發計畫擴展,使得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及周遭資源不再足以供給野生動物,迫使牠們進入人類活動範圍求生。
其他人獸衝突升溫的原因包括,野生動物(印度黑羚和藍牛羚尤多)族群量增加導致農作物損傷,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該計畫建議的衝突減緩措施,包括設置緊急應變小組,運用GPS科技監控高敏感的保護區,立即賠償受害民眾,並改善生態廊道的管理成效。
印度黑羚(Antilope cervicapra)為瀕危物種,但在近年陸續有族群出走保護區,造成周邊村莊農作物損失。圖片來源:Santanu Sen (CC BY-NC-ND 2.0)。
印度有五大生態地景:東高止山、西高止山、恆河平原、印度中部及東北地區。以往印度的保育政策只關注零星野生動物保護區,新計畫則對五大生態地景進行全面保育。

計畫關注重點二:氣候變遷效應

野生動物保護區占印度國土面積的 4.89%。該計畫將氣候變遷視為是保育的最大挑戰,指出氣候變遷將導致更多森林大火、昆蟲和病原體大爆發、海平面上升和森林裡水文系統的衝擊。因此,該計畫呼籲應就氣候變遷對陸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長期研究,同時,各保護區應按照「氣候變遷脆弱指數(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分級管理。此外,野生動物保護區應落實氣候影響防範措施,並啟動動植物的長期再生計畫。
除了以保護區為主體,新的國家野生動物行動計畫將聚焦在景觀層級。圖為倫塔波爾國家公園境內的孟加拉虎。圖片來源:Allan Hopkins (CC BY-NC-ND 2.0)。
 

計畫關注重點三:森林權認定

對於野生動物管理上備受爭議的森林權認定問題,該計畫認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不是選項,而是必要條件」。不過,該計畫建議擴大官方森林管理委員會在保育區的權限,甚至擴權到森林保育區之外。
擁護原住民森林權的運動人士向來反對政府擴權,認為只有森林在地居民——而不是森林管理委員會——才能代表真正的民眾發聲。
然而,這個計畫堅持民眾仍必須透過政府計畫才能加入野生動物保育的行列。

計畫資金仍待解決

印度環境部長海爾什.瓦德漢(Harsh Vardhan)表示,這個計畫在國家野生動物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for Wildlife)的最後一個常設委員會裡通過。委員會並決議政府將以社會企業責任之名(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從私部門募集資金。
印度法律強制規定企業需將2%的利潤用於社會企業責任,一位環境部官員表示:「開發案是否落實這項行動計畫,將成為能否通過森林及野生動物影響評估的條件之一。」
不過,印度政府編列的野生動物管理基金並未大幅增加。儘管某些邦的觀光收入不斷增長,保育預算卻反而縮水。野生動物專家曾在委員會裡提出官方資金不足的隱憂,但官員並無解決之道。
心得:由於時代的進步,人類不斷且肆意地開發土地,不顧自然界的平衡自顧自地蓋起各式建築,導致原有的生態產生了變化。除了氣候變遷外,這些行為亦造成許多動物無家可歸,除了物種間的資源之奪之外,這些動物也開始與人爭地,更準確地說,是向人類討回他們原有的土地。文中提及印度政府計畫擴大原有保育區,並打算建立更多的更多的動物保護區及緊急應變小組以應付未知的人獸衝突,在我看來這並非是個好做法,僅僅只能暫緩問題並不能解決。若想減少衝突發生,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土地開發,唯有將土地完整的留給動物們,才能徹底解決此問題。或許該作法會被說與經濟發展有衝突,但試想一下,當人們在進行經濟發展評估計畫時,有真正地想到那些無辜的動物嗎?還是只思考到利益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