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第十二週大事紀

不只缺糧 還讓貧窮世襲 世銀警告長期乾旱後果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時間:2017.12.14歷史四 03112085  梁馥麟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乾旱破壞的農產之多,足以讓8000萬人吃一年,幾乎是一個德國的人口數。報告指出,洪水和風暴造成立即可見的破壞,而長期乾旱的後果就像慢動作,「驚人但不容易察覺」,不僅影響兒童的成長,甚至可能造成一生的貧困。
乾旱中出生的女性,成長過程當中往往身心發展都不甚健全。新資料顯示,乾旱之中出生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較低、生育數較多,且遭受家暴機會較高。乾旱造成的問題會傳給下一代,形成貧窮的惡性循環。
世銀表示,乾旱減少作物產量,農民必須擴大耕作範圍至附近森林,但森林的作用是穩定氣候和調節水源,森林砍伐減少水源,使氣候變遷惡化。對企業而言,乾旱的經濟成本是洪水的四倍。
世界銀行全球水務資深總監陳光哲表示:「這些影響顯示我們必須把水視為貴重的、有限且會劣化的資源來珍惜。我們必須更了解水資源短缺的影響,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遷,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嚴重。」
世界銀行說,許多受乾旱影響的國家與已經面臨嚴重糧食缺口的地區重疊,被列為脆弱地區,以強調解決問題的急迫性。
報告建議新建儲水和管理基礎設施,加上控制水需求的策略。報告呼籲更嚴謹地監管在城市營運的公用事業公司,鼓勵他們投資和提高業績。同時也應建立安全網,幫助家庭因應乾旱帶來的經濟衝擊。
「如果不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惡化和頻繁風暴,水資源短缺問題將蔓延到其他地區,可能加劇暴力、生活困苦和移民等問題,」報告的作者達馬尼亞(Richard Damania)說,「目前管理水的方法無法因應這些挑戰,需要用一系列從源頭到水龍頭再回到源頭的經濟激勵政策,來全面性的變革。」
心得:我們看到的實質的乾旱造成的影響,是最低層次的溫飽問題,但其實真正住在哪裡的人,不僅飽受肉體的創傷,連心裡都是飽受煎熬,所以我人為其實這種的情況,也是因為溫室效應導致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安定的社會,如果可以節省一點浪費,講這些資源有效利用才是更好,也會使他們不會那麼辛苦

第十二次大事記

不只缺糧 還讓貧窮世襲 世銀警告長期乾旱後果

建立於 2017/12/14
出處於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乾旱破壞的農產之多,足以讓8000萬人吃一年,幾乎是一個德國的人口數。報告指出,洪水和風暴造成立即可見的破壞,而長期乾旱的後果就像慢動作,「驚人但不容易察覺」,不僅影響兒童的成長,甚至可能造成一生的貧困。
乾旱中出生的女性,成長過程當中往往身心發展都不甚健全。新資料顯示,乾旱之中出生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較低、生育數較多,且遭受家暴機會較高。乾旱造成的問題會傳給下一代,形成貧窮的惡性循環。
世銀表示,乾旱減少作物產量,農民必須擴大耕作範圍至附近森林,但森林的作用是穩定氣候和調節水源,森林砍伐減少水源,使氣候變遷惡化。對企業而言,乾旱的經濟成本是洪水的四倍。
世界銀行全球水務資深總監陳光哲表示:「這些影響顯示我們必須把水視為貴重的、有限且會劣化的資源來珍惜。我們必須更了解水資源短缺的影響,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遷,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嚴重。」
世界銀行說,許多受乾旱影響的國家與已經面臨嚴重糧食缺口的地區重疊,被列為脆弱地區,以強調解決問題的急迫性。
報告建議新建儲水和管理基礎設施,加上控制水需求的策略。報告呼籲更嚴謹地監管在城市營運的公用事業公司,鼓勵他們投資和提高業績。同時也應建立安全網,幫助家庭因應乾旱帶來的經濟衝擊。
「如果不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惡化和頻繁風暴,水資源短缺問題將蔓延到其他地區,可能加劇暴力、生活困苦和移民等問題,」報告的作者達馬尼亞(Richard Damania)說,「目前管理水的方法無法因應這些挑戰,需要用一系列從源頭到水龍頭再回到源頭的經濟激勵政策,來全面性的變革。

心得:
看完這篇報導我覺得環境跟政治的關係就是相輔相成,環境的解決我想是未來最麻煩的規畫政策,未來移民問題,現在就要開始想了,像這種地區怎麼可能不移民,乾旱甚麼東西東沒有,連基本的水都沒有,所以我們要關注應該是新移民上,未來可能也會因為移民問題有了戰爭,基於歷史或整個環境上的影響下,歧視是否減少,也可以藉由當移民進入國家後,給予的基本待遇,或他們的感覺作為一個標準,現在美中一直在講朝鮮半島是否廢核化,不如討論一下,新移民政策分配,朝鮮半島,搞不好就是利用他沒有的東西跟中美要條件,可是要到甚麼朝鮮並知道,但是都沒有虧,換到就是賺,這也是國際關西的一種外交政策,談這個我覺得沒意義,還是一起保護地球吧,沒有地球你要怎麼繼續賺錢。

第十一次大事記

第十一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2/16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9011

殺死蟲蟲也殺了生態 澳洲濕地底泥驗出常見殺蟲劑


正如世界許多城市,澳洲墨爾本曾有多塊濕地遭排乾成為建地,也有多條溪流被水泥化。但近幾十年來,這些棲地的價值已廣為人知,社會凝聚共識,要逆轉之前的作法。於是,數百座人工濕地就這樣被營造出來。

保護這些人工濕地以及其中所棲息的生物至關重要。然而,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顯示,過去五年間,一種有毒物質在濕地底泥的含量暴增了四倍。更糟糕的是,此種名叫畢芬寧(bifenthrin)的殺蟲劑正在殺死當地的水中生物。


Rexness(CC BY-SA 2.0)
Cheetham Wetlands濕地公園可以遠眺墨爾本。圖片來源:Rexness(CC BY-SA 2.0)

研究團隊針對的並非水中的污染物,而是那些積聚在濕地底泥中的污染物。研究方式是檢驗沉積物中有哪些化學物質,以及對棲息在底泥裡面及附近的生物有多大的毒害。

畢芬寧造成持久危害


令他們意外的是,畢芬寧是所有檢出污染物質中對生態的破壞性最大的。畢芬寧是一種合成殺蟲劑,存在於許多家用防蟲噴劑,廣告說它安全、持久,對付蟲害便宜又有效。

畢芬寧對於昆蟲、蜘蛛、蟎類及魚類是有毒的,但一般認為它對人畜較無害。由於製造畢芬寧的目的是持續性地控制蟲害,它可以長時間在環境中發揮作用。因此,要是它跑到濕地去,也會在那滯留,造成長期的傷害。

2012年的時候,研究團隊發現墨爾本有1/5的濕地含畢芬寧,但近期的研究卻在高達75%的濕地找到它,且濃度高到可能產生毒害的地步。團隊用當地一種端足目 (amphipod)的甲殼動物測試底泥毒性,結果發現所調查的99座濕地當中有40座,底泥所含畢芬寧濃度高度足以殺死這種昆蟲。

「毒」從何來?


然而,畢芬寧照理說不該出現在底泥中;畢芬寧不溶於水,因此不會隨雨水沖入下水道。儘管它可能附著在塵土等粒子上,但墨爾本在水資源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方面堪稱世界一流,雨水得經過層層關卡——像是礫石坑及植被——才能流入濕地,設置這些關卡的目的是要擋下這些粒子,也就是畢芬寧可能依附的對象。

儘管畢芬寧的確切來源仍不得而知,但墨爾本大學的團隊發現,畢芬寧濃度在都市周邊地區最高,尤其是新蓋的房子裡。這代表畢芬寧可能是來自於害蟲——尤其是白蟻——防治藥劑的噴灑,也能透過空氣裡的塵粒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畢芬寧在都會濕地中的濃度特別高的現象,應非墨爾本獨有;美國加州也意識到了這種藥劑帶來的危機,並試著要改變藥劑施作的方式。

第十二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減空汙 台中跨年不放煙火了!台北101也減量

時間:2017-12-16
出處:聯合新聞網
新聞內容:


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從今年起台中市官方辦的跨年活動不再放煙火,減少空汙,圖為昨天...

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從今年起台中市官方辦的跨年活動不再放煙火,減少空汙,圖為昨天台中的天空仍是灰濛濛。記者黃仲裕/攝影
反空汙大遊行明天在台中、高雄舉行。台中市長林佳龍昨天宣布,為落實環保,今年起官方跨年活動不再放煙火,減少空汙;高雄市府則表示,市府從未放煙火慶祝跨年,今年也不會。
跨年煙火會造成多少汙染?台中市環保局統計,以去年跨年一點七萬發煙火估算,不放煙火可減少碳排放量一點七四噸,還有垃圾、噪音減量等;不過一場跨年活動的碳排量為九十八點二四噸,煙火只占百分之二,交通運輸占百分之八十一、廢棄物占百分之十七。
近年陸續有縣市政府響應環保停放跨年煙火,包括台南市二○一一年起以聲光秀替代,台東縣、彰化縣前年起取消,嘉義市去年也停放。
林佳龍昨天說,跨年煙火造成空汙,取消放煙火響應反空汙,市府節約一百萬元經費辦活動,為改善空氣品質做最大努力。新聞局長卓冠廷也說,民間跨年煙火不強制禁止,但也不鼓勵。
南投縣長林明溱說,空汙問題越來越嚴重,為響應環保,去年跨年晚會就不放煙火,希望縣民也配合減少鞭炮。另外,新竹市政府今年不辦跨年晚會,改為提前在廿三日辦感恩晚會,也決定不放煙火。
桃園市政府今年續放跨年煙火,將由世大運創下亞洲標槍紀錄的鄭兆村,在會場中距離展演中心九十一點三六公尺(即亞洲紀錄)處,在跨年倒數三秒時,象徵性做出擲標槍動作,透過光束啟動三分鐘煙火秀。
屏東縣政府也持續煙火慶跨年,發言人黃建嘉表示,每年煙火都只是「意思一下」,縣長潘孟安特別交代不要放太多。
台北一○一強調:鑑於空汙嚴重,今年跨年煙火一萬六千發,比去年少四千發,另增加LED燈網、多媒體視覺創新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許心欣說,過去官方大放煙火卻取締空汙,等於「只許州官放火」,現在知錯能改,總比不改好,呼籲各縣市跟進,揚棄放煙火製造空汙與垃圾的文化。
弘光科大文創系副教授王靜儀說,政府帶頭做起不放煙火汙染空氣,值得肯定。

第十四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倒退嚕」的環境教育

時間:2017/12/6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857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修正案」,刪除「參訪」可列為年度4小時的環境教育項目,環保署指出,本次修法是為了避免部分機關員工假藉環境教育的名義,卻行旅遊之實。[註1]
這樣的修法使環境教育進一步淪為看影片、聽演講的超靜態活動,固然更便於主管機關「管理」,卻讓本來已無生氣的環境教育,變得更死氣沉沉了。
我們懷疑環保署是否理解環境教育的真正意涵?
美國在1990年制定國家環境教育法,是環境教育的開山鼻祖之一。在美國環保署網站上特別強調「環境『教育』不只是傳遞環境『資訊』」、「環境教育不提倡特定觀點或行動方案。相反的,環境教育教導人民如何透過批判的思維權衡不同角度的議題,並且強化他們的問題解決/決策能力。」
淨灘志工於台東比西里岸淨灘。本圖僅供示意用。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以2015年我國環保署提出的「環境教育整體關鍵績效指標」為例,項目包括「節能六大手法宣傳影片教材1支」、「綠色生活及消費概念教育影片一套」、「綠色購物集點行銷活動」、「每年辦理清除海漂垃圾活動10場」等。這些全部都是單向的灌輸式教育,正是淪為前述美國環保署所說的「環境資訊」,而非「環境教育」。即便是「行動」,也只是撿垃圾這種低層次的身體勞動,台灣環境教育的格局因此被做小了。
另外,環保署在「國家環境教育綱領」中指出,環境教育以「地球唯一、環境正義、世代福祉、永續發展」為理念。並依此制定「環境教育大綱」。然而,所謂「環境教育大綱」並未出現在環保署網站中,我們不知道環保署如何理解什麼叫做「環境正義」?什麼叫做「世代福祉」?什麼叫做「永續發展」?於此同時,各地方政府已經依照此「十六字箴言」,推動環境教育,舉辦各種宣導講座、知識擂台,「灌輸」民眾環保的觀念。這樣填鴨式的環境教育,注定會流於表象,造成經費的虛耗。活動過程中不知浪費多少資源與能源,與其如此,不如不辦得好。
因此,我們強烈呼籲環境教育法的推動應該去除「課綱式」的思維,改成「由下而上」,多讓民間、甚至政府機關自主發展多元內容,給予目前環境教育主力——公教人員更多選擇,而非由上而下創造另一個僵化呆板的「填鴨式教育」,反而讓人對「環境教育」冷感、無感、反感。本次修法美其名為防弊,卻又再次暴露環保署與其他機關為敵的錯誤心態,未能觸及環境教育「為何存在」的核心問題,就更不可能在方法上有所創新,只想到要避免機關員工假環境教育之名,行「旅遊」之實,竟大費周章修法以對,錯置立法資源,甚為可惜。

心得:

台灣掌權者對於教育的想像,永遠都停留在將學習者看完較為低等的位階,完全只以自己如何方便做事來行事。但是,學習的主體明明就是學習者,若想達成教育的目的,那麼就應該發展出注重學習者主體性的教育方式。如同本文所說的,我們只停留於表象的「環境教育」,然而這樣的教育並無法真正改善環境。反觀美國環保署所說的:「環境教育教導人民如何透過批判的思維權衡不同角度的議題,並且強化他們的問題解決/決策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吧,以學習者能夠成為一個積極的思考者為目的,而不只是做做樣子,上完課後,學習者沒有學習動機,什麼都沒了。

 


第十二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不只缺糧 還讓貧窮世襲 世銀警告長期乾旱後果

時間:2017/12/1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乾旱破壞的農產之多,足以讓8000萬人吃一年,幾乎是一個德國的人口數。報告指出,洪水和風暴造成立即可見的破壞,而長期乾旱的後果就像慢動作,「驚人但不容易察覺」,不僅影響兒童的成長,甚至可能造成一生的貧困。
乾旱中出生的女性,成長過程當中往往身心發展都不甚健全。新資料顯示,乾旱之中出生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較低、生育數較多,且遭受家暴機會較高。乾旱造成的問題會傳給下一代,形成貧窮的惡性循環。
世銀表示,乾旱減少作物產量,農民必須擴大耕作範圍至附近森林,但森林的作用是穩定氣候和調節水源,森林砍伐減少水源,使氣候變遷惡化。對企業而言,乾旱的經濟成本是洪水的四倍。
世界銀行全球水務資深總監陳光哲表示:「這些影響顯示我們必須把水視為貴重的、有限且會劣化的資源來珍惜。我們必須更了解水資源短缺的影響,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遷,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嚴重。」
世界銀行說,許多受乾旱影響的國家與已經面臨嚴重糧食缺口的地區重疊,被列為脆弱地區,以強調解決問題的急迫性。
報告建議新建儲水和管理基礎設施,加上控制水需求的策略。報告呼籲更嚴謹地監管在城市營運的公用事業公司,鼓勵他們投資和提高業績。同時也應建立安全網,幫助家庭因應乾旱帶來的經濟衝擊。
「如果不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惡化和頻繁風暴,水資源短缺問題將蔓延到其他地區,可能加劇暴力、生活困苦和移民等問題,」報告的作者達馬尼亞(Richard Damania)說,「目前管理水的方法無法因應這些挑戰,需要用一系列從源頭到水龍頭再回到源頭的經濟激勵政策,來全面性的變革。」
心得:
由報導中可以得知,乾旱所帶來的後果遠比洪水還要嚴重許多。不僅是會間接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因為乾旱所以農民只能往森林開墾,破壞了森林穩定氣候和調解水源的功能,還會造成持續的貧窮,和發育不完全,甚至在乾旱地區出生的女性受到家暴的比例也會比較高,由此可見水資源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應該要建立新的儲水設施和制訂新的控制水資源的策略,使水資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時,我們也應該把水視為珍貴的資源,不應該隨便浪費,因為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都承受著乾旱所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