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第三次大事記

再生能源+工業4.0 台德雙邊合作成長雙箭頭

政三B 04114290 林憶珊
時間:2017.10.16 出處:綠色貿易資訊網、中時電子報


儘管全球經濟波動劇烈,2016年德國出口至台灣依舊維持穩定成長。台灣為德國在亞洲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德國則是台灣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與台灣都是具高度創新力的出口導向經濟體,擁有許多全球領導品牌企業。展望未來,再生能源與工業4.0兩大領域,是台德雙邊合作成長雙箭頭。

 德國經濟辦事處指出,台灣政府面對溫室氣體減量的全球問題與非核家園之共識,規劃新能源政策目標至2025年,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20%。期望在能源安全、環境永續及綠色經濟的均衡發展中,建構穩定、效率及潔淨能源供需結構,創造永續價值,邁向非核家園願景。就此而言,德國與台灣有許多共同的目標: 逐步淘汰核電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 

台灣獨特而優渥的自然風力資源,有發展離岸風電的極佳條件。德國風力能源產業乃世界最大,居技術開發領先地位。德國過往從零開始發展離岸風電,經歷過種種錯誤後,方淬煉出輝煌成果。台灣與德國合作交流,可在巨人的肩上茁壯,發展出在地化的離岸風電場,台灣也可運用德國企業於歐洲市場營運之經驗,成為亞洲能源產業聚落核心。 

今年7月份,8家德國企業配合德國經濟部能源倡議政策,籌組離岸風電代表團訪台,與台灣企業交流,協助推動台灣能源轉型。德國經濟辦事處除舉辦台德離岸風電研討會,讓台德專家當面討論,亦規劃訪問台灣相關企業與機構,期建立雙方長期合作關係。接著在10月份的台灣國際風力能源展亦將規劃德國館,拓展雙方交流。 

在工業4.0方面,台德雙方相輔相成,提供世界一流的工業4.0解決方案。台灣志在以先前機械、ICT領域的豐碩成果為基石,為智慧製造提供新生態系統,成為全球智慧機械研發和製造基地,以及全球最終用途解決方案供應商。德國自推動「高科技戰略2020行動計畫」(High-Tech Strategy 2020 Action Plan)後,致力於智慧機械相關領域之創新科技。工業4.0為德國維持並呈現其科技領先之絕佳機會,以及奠定智慧機械領域市場領導與供應者地位。 

在今年9月份漢諾威歐洲工具機大展(EMO)「智慧製造連接系統」主軸下,德國經濟辦事處與台灣經濟部工業局共同籌辦第二屆台德智慧機械論壇。此活動聚焦於智慧機械與工業4.0解決方案的議題,並深入探討汽車、航太產業面對工業4.0應有的因應策略。


心得:隨著全球化發展越來越頻繁,各國的生產或市場越來越相互依賴之下,對於各國能源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否有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呢?德國是全球再生能源之先驅,然而台灣地處亞太樞紐,加上特殊地理環境,可供德國作為開發亞太再生能源之基地。台灣與德國在2016在臺北簽署《臺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共同意向宣言》,這份簽署則是以具體作為落實並強化雙方能源轉型之合作,其中包括政策、管理、能源技術、潔淨能源推廣等知識經驗分享,並藉由雙方能源產業與商業之聯結,全方位強化雙方能源轉型之合作機會,以邁向非核家園,我認為這是台灣在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目標中往前邁進的一大步,目前政府也在推動能源政策,啟動能源轉型與電業改革。上次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核電廠離我家多近?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若日本311或車諾比事件等等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或許我們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因為政治議題而去面對核電廠問題,又例如核電廠真的非存在不可嗎?我覺得從我們身邊去關心起這先議題,對於我們的未來或許有更多的希望。

第四次大事記

搶救生物多樣性 WWF呼籲以昆蟲、藻類餵養牲畜

政三B 林憶珊 04114290
時間:2017.10.1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有人提倡吃蟲救地球,不過多數人仍不敢嘗試。食用以昆蟲餵養的牲畜,或許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提出構想,讓農場動物改以昆蟲和藻類為食,如此將有機會阻止大量森林砍伐以及水和能源的浪費。

圖片來源: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WWF建議以昆蟲取代畜牧飼料。圖片來源: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挽救生物多樣性 就從飼料開始

據英國衛報報導,WWF食品政策經理威廉姆森(Duncan Williamson)在倫敦的滅絕和畜牧(Extinction and Livestock)研討會上表示:「我們英國人對於吃昆蟲接受度不高,但我們可以用昆蟲餵養牲畜。在可預見的將來,動物飼料需求將會提高,而藻類和昆蟲可在目前的畜牧系統中作為替代品。」
根據WWF發表的會議報告,為了工業化畜牧動物,種植、捕撈而來的飼料包括大豆、玉米和魚類,是以很低的效率在消耗全球資源。理查森(Katherine Richardson)指出,地球永續發展的九大先決條件,我們已經破壞了四個,都跟農業活動有關。理查森是受聯合國委託報告永續目標的15名專家之一。
威廉姆森說,許多企業認為公眾不關心或不了解飼料問題。「我已經數不清有多少企業曾經說過,他們的客戶不在乎飼料,因為飼料跟吃下肚的東西關係太遠了。他們不關心畜牧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他們認為英國的生物多樣性很豐富。」但威廉姆森指出,「密集的農業對生物多樣性有全球性的影響,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首要原因。」

WWF啟動「Project X」 推永續替代飼料

以昆蟲和藻類當飼料所消耗的土地和資源較少。一家公司Entocycle以吃廚餘的黑水虻製作飼料;要生產等量的藻類和大豆,藻類所需的土地面積遠小於大豆,而且營養更好。
WWF分支專案Project X人員沃凡登(Kate Wolfenden)指出,替代飼料已經發展多年,仍然比穀物和大豆飼料貴得多,也還沒達到具有影響力的規模。不過這個市場正逐漸成熟,Project X的Feed-X替代飼料計畫旨在2020年前,讓全球10%畜牧業承諾大規模採購永續替代飼料。
但理查森說,事實上,整個糧食系統都需要轉型,「這個時代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一個大轉型時期,」她在會議上指出,過去我們曾經意識到必須要訂定地方、區域和國家層面的規範解決浪費的問題,「現在我們意識到必須以全球觀點管理全球資源。」
會議組織者之一、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主管林柏瑞(Philip Lymbery)曾呼籲訂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公約。「我們希望這次會議成為全球對話的起點。科學家們警告,我們正經歷恐龍以來最大規模的滅絕,而目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絕大部分是我們生產食物的方式所造成。」
林柏瑞說,召開這次會議的部份原因是慶祝CIWF 50歲,「我們不打算慶祝100歲生日。我們要在那之前終結工業化農業。」
心得:因為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造成的氣候變遷使得目前正在發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也是現代人第一次真正經歷的物種大滅絕,具體表現為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而科學家們擔心,以目前的速度,地球上75%的物種可能會在兩代人的時間內消失無蹤。對於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我現在才知道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的大滅絕,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以昆蟲或藻類取代畜牧飼料,對於一般人民想法,真的比較不在意畜牧業的飼料問題,讀完這篇才瞭解到原來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是全球性的影響,而也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首要原因。所有的產業對於地球都是息息相關而且相互影響的,作為地球上的我們,能做的是否就是從身邊做起才能影響到所有人甚至到全世界呢?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鳴鳥淪為籠中鳥學者看不下去發起“寂靜森林”計畫搶救

時間:2017/10/1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未來很可能再也聽不到鳥兒在森林中歌唱?隨著亞洲越來越富裕,許多亞洲人得以實現擁有一隻彩色鳴鳥的願望,但同時,亞洲鳴鳥也逐漸從森林棲地中消失。最近有專家小組發起“寂靜森林”(Silent Forest)運動,為野外保育專案籌措資金,讓亞洲鳴鳥免於滅絕。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東南亞區域主任克禮許芮莎米(Kanitha Krishnasamy)警告:“亞洲鳴鳥的生存危機已經達到臨界點,再不採取行動,很可能再也聽不到它們在森林中歌唱”
圖片來源:交通
隨著亞洲人越來越富裕,亞洲鳴鳥的生存也告急圖片來源:交通
現在,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與TRAFFIC,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鳴鳥貿易專家小組合作推展“寂靜森林”(Silent Forest)運動,盼讓大眾了解東南亞鳴鳥的破壞性影響,為野外保育專案籌措資金,扭轉鳴鳥數量下降的趨勢,拯救亞洲鳴鳥免於滅絕。
寂靜森林運動將運作兩年,具體目標是向歐洲動物園及其遊客籌募40萬歐元,用來保育IUCN列入極度瀕危的六個旗艦鳥種。
長冠八哥(巴厘島Myna)和短尾綠鵲(Javan Green Magpie)等鳥類正瀕臨滅絕邊緣,而白腰鵲鴝(White-rumped Shama)則是一度很常見,而是因為由於當地市場需求升高而數量減少。
寂靜森林預計打造一個由24個精心設計的鳥舍組成的新設施,並在北蘇門答臘省建立配套基礎設備這些設施將用於發展和維護蘇門答臘黑白噪鶥(Laughingthrush。Garrulax bicolor)和尼亞鷯哥(Gracula robusta; Nias Hill Myna)的圈養族群,並留置和繁殖其他受威脅的蘇門答臘物種。同時也將訂定珍稀鳥類野放策略和野放後監測和管理策略。
計畫的最終目標是依照正確方法圈養繁殖印尼鳴鳥,以支持野外族群免於滅絕,建立地方政府和社群的問題意識和對保育的重視,並從其他利害關係者獲得對為保育計劃的支持。
主持寂靜森林運動的利貝雷茨動物園人員赫爾(Thomas Ouhel)指出,歐洲動物園籌資的資金可以產生可觀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能說服商人與保育工作者和育種者合作,而不是從森林中抓取野外族群,就有機會改變對鳴鳥所有權的態度,進而拯救這些鳥類。」
來自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和其他單位的生物學家,將以科學方法加強對保護這些鳥類。
圖片來源:Waddesdon鳥舍
長冠八哥(Leucopsar rothschildi)是極度瀕危的印尼鳴鳥之一。圖片來源:Waddesdon鳥舍
去年12月發布的IUCN紅色​​名錄更新內容顯示,許多最受歡迎的玩賞鳥類有嚴重的存續危機,由於被大量地捕捉,在野外近乎滅絕。
在亞洲,有19個物種保護等級提高,其中六個上升為極度瀕危,差一步就滅絕,包括紅額噪鶥(中文名: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 學名:Garrulax rufifrons),斑椋鳥(英文名:Javan Pied Starling; 學名:Gracupica jalla),灰頭椋鳥(英文名:Gray-backed Myna; 學名:Acridotheres tricolor)等。國際鳥盟警告,這些物種都有永遠消失的危險。
這些物種都是印尼特有種,除森林砍伐之外,其數量下降的主因就是當地的鳥類貿易。尤其在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養鳴鳥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亞洲鳴鳥消失在籠中
荷蘭EMMEN,2017年10月1日(ENS)
亞洲的鳴鳥正在從自己的森林中消失,因為越來越富裕的亞洲人滿足他們渴望擁有一種色彩繽紛的歌聲。
野外監測非營利組織TRAFFIC的東南亞區域主任Kanitha Krishnasamy警告說:“亞洲鳴禽危機已經達到臨界點: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幾乎肯定他們的聲音將永遠在森林中沉默。
現在,歐洲動物園和水產養殖協會與TRAFFIC,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IUCN亞洲松鳥貿易專家組合作,共同拯救亞洲鳴鳥種群的滅絕。
有名無聲森林,預計這一運動將提高對東南亞鳴鳥貿易的破壞性影響的認識。
運動員希望為現場保護項目籌集資金,可以扭轉世界上一些最美麗的鳥類數量的下降。
沉默森林將運行兩年,旨在從歐洲動物園及其遊客籌集40萬歐元,以幫助拯救由聯盟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IUCN)聯合確定的六個極度瀕危的旗艦物種。
諸如巴厘島Myna和Javan Green Magpie之類的鳥類正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白色朗姆酒Shama曾經廣泛普遍,但由於在該地區的市場受到高度追捧而下降。
沉默森林運動計劃建立一個由24個精心設計的鳥舍組成的新設施,以及北蘇門答臘省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這些鳥類將開發和維護蘇門答臘Laughingthrush(Garrulax bicolor)和Nias Hill Myna(Gracula robusta)的養殖人口,並對其他蘇門答臘受威脅的物種進行種植和繁殖。他們將製定發布和發布後珍稀鳥類監測和管理戰略。
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確保其印度尼西亞鳴禽群體滅絕,確保其養殖方式得到遵守,在當地政府和社區了解現有的日益增長的威脅以及保護行動的重要性,並獲得支持從其他利益相關方為保護計劃作出貢獻。
負責沉默森林運動的利貝雷茨動物園的托馬斯·奧赫爾(Thomas Ouhel)指出,歐洲動物園籌集的資金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可以說服貿易商與自然保護者和育種者合作,而不是掠奪森林,那麼有機會通過改變對鳴鳥所有權的態度來拯救這些鳥類。”
來自歐洲動物園,水產養殖和其他地方的生物學家將從事科學措施,以加強對這些禽類的保護。
去年12月發布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更新提供了一個關於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籠鳥面臨的困境的冷靜警告,許多受人喜愛的物種現在被困在野外,被近乎滅絕。
在亞洲,有19個種類被列入較高的威脅類別,其中包括6個為瀕危野生動物,即滅絕前的最後一站。
這些物種是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Garrulax rufifrons),Javan Pied Starling(Gracupica jalla),黑翅雀鯛(Acridotheres melanopterus),灰背Myna(Acridotheres tricolor),灰色Rumped Myna(Acridotheres tertius)和Nias Hill Myna (Gracula robusta)。BirdLife International警告說,所有這些物種都有消失的危險。
所有這些物種都是印度尼西亞流行的,而森林砍伐是一個因素,其下降的主要驅動力就是當地的鳥類貿易。這主要集中在Java,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保留鳴鳥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心得:隨著人類愈來愈富有,不論在物質層面或是精神層面上所追求的層次也愈來愈高。又或者說,人難以控制心中的貪慾,看到什麼或認為什麼是美好的就必須得到,也正因如此,文中的鳥類才會日益減少甚至瀕臨絕種。鳥,本應在森林中自由翱翔、盡情鳴唱,卻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成了籠中鳥、貿易商品,進而使得原本充滿鳥鳴、生意盎然的森林逐漸消失。報導中學者所發起的「寂靜森林」運動,希望藉由深入了解鳥類習性及研究如何拯救他們,最終達到改善其在自然棲地的情形,更希望能以觀鳥代替購買消遣的行為。綜觀而言,我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或許這項運動能夠緩和滅絕現象發生,但貿易行為及捕捉現象不會消失,所有問題都源自於人性的貪婪,只因想獨自欣賞就不顧生態肆意捕捉。因此筆者以為,想徹底根絕此種行為是很困難的,不過或許能配合賞罰的方式來試試看,畢竟人的貪婪是種不嫌多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