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顧自然也維繫傳統價值 丹大四村落成立生態旅遊協會


時間:2018/01/12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CLiao

歷經1年半、200多小時的課程生態旅遊課程培訓,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37位居民通過導覽解說、部落廚房以及住宿服務等認證。昨(11日)除舉辦授證典禮,也正式宣布四村落組成的「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成立,未來可透過協會窗口參加遊程,一睹丹大及四村落人文地理之美。
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成立,四村落以歌舞慶祝。攝影:廖靜蕙

重複練習學到會  解說訓練串起失落的傳統知識

「阿嬤會教將鬼針草嚼成泥,貼到傷口上,但培訓過程認識過去祖先們對植物的利用,比家人教得更多!」此次獲得解說導覽證書的田美玲是雙龍村人,雖已具備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導覽解說資格,但因為喜歡輔導團隊課程安排,仍在最後一刻報名受訓。過程中重新盤點部落資源,並透過學者把在地文化歷史再說一次,讓他受益良多;而重視生態保育、部落文化,以及社區回饋的態度,是將他這一輩人遺失的價值,銜接回來的機會。
他過去曾在外地製作拼布飾品販售,現在回部落重新檢視自己文化的珍貴之處,並將這些元素放入族服、頭飾的創作中。他期待生態旅遊協會組織四個村、凝聚力量,善用政府資源在自己的土地上,教育遊客認識部落文化,共同維護部落自然資源。
雙龍村民田美玲此次完成解說員課程,授證。攝影:廖靜蕙
另一位經營民宿的古長城同樣具有日管處的解說導覽資格,仍花了很長時間受訓。他認為這項培訓有別於過去參與的訓練,是需不斷練習,直到能獨當一面。另外,有別於過去經驗中,安排學者上課的課程,授課的資料可能是耳聞而來,不一定正確;而林管處輔導團隊則是採訪耆老,例如講到狩獵,是請來老獵人現身說法,或整理老獵人的經驗作為教材。
到部落一遊,當然不能錯過部落廚房。四村落都有部落廚房,提供遊客道地料理。人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方茂貴推薦遊程中,不可不吃三道菜:馬告烤五花肉、花生佐南瓜嫩葉與黃金苦茄,配上在白米中加上紅藜、小米煮成的飯,據說唇齒留香,讓人一碗接一碗。
馬告烤五花肉是以山胡椒種子輾成粉,烤豬肉時現烤現抹。部落廚房將野生採集的馬告種子曬乾磨成粉,不但適用於烤肉,煮湯也很合適!南瓜嫩葉川燙後,以剛採下來的花生打碎佐味,據說十分清香,是部落祖傳的煮法。至於長相像輪胎、吃起來很苦以至於孩子不愛的苦茄,以前是整顆煮,喝湯退火,經過改良、加入鴨蛋黃料理後,成了色澤飽滿的黃金苦茄,好吃下飯又不減養分。

集集、社頭聞風而至  延伸永續旅遊觸角

積極推動倡永續旅遊的南投縣集集鎮形象商圈觀光發展協會,之前曾有十幾位商圈會員與人和部落合作體驗遊程,理事長高志豪表示,丹大布農正在發展的遊程是相當符合永續、負責任的旅遊行為;因此,鼓勵住宿的遊客參與此項遊程,延伸永續及責任旅遊的觸角。
現場有來自彰化縣清水岩生態文創協會多位工作人員,專案經理梁秀琴表示,協會雖已發展許多在地遊程,不過回流客人眾多,因此想往外延伸;而選擇丹大,則是透過丹大工作站得知訊息,過去在社區林業也有過交流,覺得這裡有很多自然資源,在地人文也深具特色,應該很受遊客歡迎。因此期待異業結盟,互相學習,讓力量加乘。
遊程初期規劃以四村落為重點,包括雙龍國小石板屋、地利村天主堂、潭南村天主堂、獵人之家以及潭南國小,人和村人和國小等,已完成遊程規劃;今年春天有望加入林道遊程,首推穩定性較高的人倫及雙龍林道。
從潭南天主堂高台俯瞰部落。攝影:廖靜蕙
這也是南投林區管理處以生態旅遊與部落資源共享。南投處2016年起開設生態旅遊基礎培力課程,陪伴研擬生態旅遊遊程及操作機制,循序漸進於去(2017)年11月辦理導覽員認證,並藉由籌組丹大鄰近四村落生態旅遊夥伴推動平臺,做為日後生態旅遊回饋機制與收費標準操作之窗口,以確保生態旅遊經營管理與品質管控。未來民眾到丹大旅遊,可藉由單一窗口申請,由解說員以符合永續的旅遊行為導入。

解說導覽就是說自己的故事  部落共管從此起步

「生態旅遊的過程就說自己的故事,以及部落與山林之間的關係、過去祖先生活的歷史,講自己的故事一點都不需要有壓力!」林務局長林華慶致詞時,鼓勵解說導覽員們以平常心接待遊客,而部落與山林的依存發展出來的文化、智慧,正是外界來此體驗最期待聽到的故事。
林華慶指出,丹大地區是布農族的發源,也是台灣豐富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資源所在,過去因為法令限制,無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也造成部落與林務局間無法更多理解和認識;現在林務局改變方式,以理解及法令鬆綁,期能和部落重新找回和山林親密關係,而生態旅遊是其中一種方式。
除了部落遊程,林華慶也承諾透過林管處與部落對周邊三個林道:人倫、雙龍、丹大,進行自然或文史資源調查、盤點,規劃納入遊程,朝向由部落專屬導覽。由在地的解說導覽員引導的好處,一方面讓旅遊的人數達到合理的控管,符合旅遊的承載量,促進部落綠色產業經濟,二方面讓外地來的遊客,透過部落原汁原味的解說導覽,對於丹大地區布農族生活有更多體驗和認識。
日管處處長洪維新致詞時表示,日管處推部落觀光已有五年,由於前三年過於著重於美食、工藝品,進展不如預期;而著重實質內涵的生態旅遊以及成立協會,正好補日管處不足之處。他承諾,機關一體、資源共享,一定全力配合四村落發展生態旅遊。
林華慶表示,南投林管處與當地部落共管,除了輔導四村落發展生態旅遊,地利、雙龍兩村,也於今年起試辦原住民狩獵的自主管理,未來再加上林產物採集,逐步達到部落自然資源共管。
輔導團隊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郭育任表示,成立協會的目的是凝聚四個村落的力量,共同推動生態旅遊。過去單打獨鬥,各個協會各做各的,經過這次整合、制定共同規則後,朝共同目標和方向努力。解說導覽員帶團上山時之餘,兼著紀錄看物種及物候調查,為長期生態環境維護而努力,這項工作雖是排班外無償監測,但好環境卻是生態旅遊的基礎。

第十五次大事記

第十五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8/1/1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9392
脫氧海洋! 研究:「死亡區」自1950年擴大四倍

據英國衛報報導,一篇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警告,今日無氧的海洋死亡區面積已經是1950年代的四倍大,海岸附近極低氧區數量已經有十倍之多。大多數海洋生物無法在這些地區生存,目前的趨勢將導致長期的大規模滅絕,為數億依海維生的人帶來可怕後果。
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氣候變遷是大規模脫氧的原因,因為溫暖的海水氧氣較少。沿海死亡區則是由化肥和污水逕流出陸地進入海洋造成的。

Cat Burton(CC BY-NC-ND 2.0)
海洋死區擴大。圖片來源:Cat Burton(CC BY-NC-ND 2.0)
這份研究是針對海洋死亡區與所在國家的首次綜合分析。「地球歷史上多次重大滅絕事件與溫暖的氣候和缺氧的海洋有關。」研究主持人、美國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布雷特堡(Denise Breitburg)說,「照目前的趨勢,我們正在走向大滅絕。」
不過,布雷特堡認為人類可以解決死亡區問題,「停止氣候變遷需要全球的努力,但是地方的行動可以改善優養化造成的缺氧。」布雷特堡說,「在美國的切薩皮克灣和英國的泰晤士河,農場和污水處理系統改善後,死亡區域正逐漸消失。」
不過,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迪亞斯(Robert Diaz)教授在評審這篇新研究時說:「現在,海岸死亡區面積的擴大和海洋氧氣的減少並不是世界各國政府優先處理的問題。不幸的是,要認清海洋缺氧的嚴重性,必須等到嚴重而持續的漁業衰竭發生。」
5億多人依賴海洋維生,尤其是在較貧窮的國家,海洋更為3.5億人提供就業機會。但現在在海岸附近至少有500個死亡區,1950年才不到50個!許多地區沒有監測資料,表示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由於地球自轉影響洋流,開放海域有自然形成的低氧區域,通常在大陸的西海岸外。但這些死亡區域正急劇擴大,自1950年以來增加了數百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歐盟地區的面積。
此外,整體海洋的氧氣含量正在下降,自1950年以來已經下降了2%,也就是770億噸。科學家們警告,這可能會減少海洋生物生長、損害繁殖和增加疾病。更糟的是,溫暖的水域不僅氧氣含量較少,其中的海洋生物還必須更快速地呼吸、更快地消耗氧氣。
此外其中還有危險的反饋機制。在極低的氧氣濃度下增殖的微生物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這種溫室氣體威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在沿海地區,化肥、糞便和污水污染造成藻類的大量繁殖,而藻類分解時會消耗水中的氧。在某些地方,藻類可以增加魚類食物,進而增加死亡區的漁獲量,但布雷特堡認為這可能是非永續的漁業現象,「我們非常擔心人類正在徹底改變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而且這些系統的整體彈性可能會降低。」
這份研究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於2016年成立的一國際工作組所編寫。
環境團體Mighty Earth最近也披露墨西哥灣死亡區與大規模肉品生產之間的關係。Mighty Earth活動總監瑞斯納(Lucia von Reusner)說:「除非主導全球農業系統的大型肉類公司主動清理供應鏈,否則這些死亡區將繼續擴大。」
迪亞茲說,海洋窒息的速度驚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沒有其他變項對沿海生態系統產生如此重大的生態影響。」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研究:氣溫上升 大火後的森林更難復原

時間:2018/01/1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不再是自然現象。一篇發表於《生態通訊》(Ecology Letters)期刊的新研究揭露,全球暖化造成的炎熱氣候可能會阻礙野火後森林的復原。
加州近期發生數次有記錄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森林野火。州長布朗(Jerry Brown)警告,氣候變化可能使這樣的極端事件成為「新常態」。
森林大火。攝影:Kari Greer。圖片來源:美國農業部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CC BY 2.0)
在美國西部炎熱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容易自然發生野火,有助營養物質的循環和新植物的生長。然而新研究顯示,全球氣溫升高可能會阻礙這種自然循環,進而導致野火肆虐的森林地區遭到長期性的破壞。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生態學家史蒂文斯魯曼(Camille Stevens-Rumann)博士帶領研究團隊調查了森林大火地區的復原狀況。
研究團隊檢查了洛磯山脈中的1485個地點,這些地點在1985年到2015年間都曾受火災影響。他們將受檢地點生長的幼苗和附近未受火災影響地點的生長情況做比較,判斷每個地點的森林復原狀況。
比較早年和近年火災地點的生長情況後,團隊發現火災後沒有幼苗再生的比例從19%增加到32%。科學家在論文中寫道:「20世紀末的野火相比,21世紀的野火後樹木再生情況大幅減少。」
將這些結果與該地區變化中的氣候資訊比對顯示,全球氣溫上升正在影響森林的更新復原,尤以乾旱地區最為嚴重。
「生長於氣候耐受性邊緣的乾燥森林最有可能在野火之後變成非森林。」科學家寫道。
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相關性越來越高,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資深分析師加特納(Todd Gartner)認為,氣候變遷是加州近期野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科學家已經找到溫度和降雨、土壤濕度變化——這些因素都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和野火發生機率之間的關聯。
新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對野火的影響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後果。
「科學家、管理人員和大眾希望瞭解日益頻繁的火災,並做好準備。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暖化之下,野火很可能使森林變成低密度森林或非森林。」科學家總結道。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英國擾民嗎? 免洗咖啡杯考慮收「拿鐵稅」 未來不排除禁用

時間:2017/01/1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獨立報報導,英國會環境監察委員會5日發表報告,提議徵收「拿鐵税」(latte levy)來改善大量免洗咖啡杯問題。
繼呼籲推行寶特瓶押金回收計劃後,環境監察委員會議員開始著手處理一次性咖啡杯問題。經過調查,議員呼籲政府針對一次性咖啡杯徵收25便士(約新台幣10元)的「拿鐵稅」,並以2023年百分之百回收一次性咖啡杯為目標。如果2023年沒達成目標,委員會則認為政府應該徹頭徹尾地全面禁用一次性咖啡杯。
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光是喝咖啡,每天就用掉700萬個一次性紙杯。圖片來源: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嗜喝咖啡  外帶紙杯每年用掉25億個

英國每天使用700萬個一次性咖啡紙杯,相當於每年用掉25億個。但是這些咖啡杯不只是數量多而已,最大的問題在於可回收性和實際回收利用率之間的脫節。
近年來,大眾逐漸意識到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包括內襯含有聚乙烯的拋棄式咖啡杯。總理哈蒙德也在去年11月份的財政預算案中表態支持免洗塑膠容器的收費。
免洗咖啡杯技術上可回收,許多咖啡公司也拿這一點來宣傳自家產品。然而,由於生產方式複雜,絕大多數的咖啡杯最後並沒有被回收。
英國一次性咖啡杯統計資料:
  • 英國每年扔掉25億個一次性咖啡杯
  • 不到1%的咖啡杯被回收
  • 每天有50萬個杯子丟棄
  • 包裝生產商只需支付包裝處理和回收成本的10%

回收不易  全英國只有三個特殊處理廠

儘管咖啡杯主要原料是紙張,但是內襯卻有塑膠聚乙烯,與紙張緊密黏合,杯子才能防水而能盛裝液體。然而,被盛裝過的飲料「弄髒」也讓回收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這些杯子不能在標準的回收工廠回收,必須轉到特殊設施工廠處理,而這樣的處理廠在全英國只有三個。種種原因,讓實際回收率只有不到1%。
未回收的塑膠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這表示這些廢棄物最終會影響自然環境。塑膠隨著時間逐漸崩解成動物可以攝食的塑膠微粒,以及對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生物都有潛在毒性的化學物質。
咖啡杯中的紙材也不是沒有對環境造成傷害。許多紙杯都是由原生紙漿製成的,必須砍樹才能生產,而砍了樹製成的產品只能用於喝一杯拿鐵。
再加上製造和分銷的碳足跡,一次性咖啡杯對環境確實產生重大影響。

誰來買單?  報告建議:業者應負責任不可少

因此,環境監察委員會建議咖啡連鎖店透過獎勵顧客來鼓勵使用可重複使用咖啡杯,像Pret A Manger就為自帶杯子的顧客提供50便士的折扣。
促進大眾對一次性咖啡杯的認識很重要,但委員會報告的主要建議之一是咖啡公司必須對其杯子的影響負責。
透過咖啡杯減量機制,英國政府將可望為所有不可回收容器的減用、禁用政策鋪路。
心得:
最近,減塑活動盛行,台灣也漸漸開始越來越多人自帶環保餐具,連喝手搖飲料都自備容器和環保吸管,從今年11號開始許多店家也不再提供塑膠袋,這說明不管是人民還是政府,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意垃圾減量的問題,台灣人每天喝咖啡的量也不在少數,如果政府可以為了環境,漸進式的制定跟垃圾減量有關的法規,雖然一開始不方便的地方一定會有,但是時間久了之後,人民也會越來越習慣,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減少垃圾的產生,對環境更加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