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第九次大事記

等公車吸空污 研究建議讓站牌遠離十字路口


時間: 2017/11/24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8621

「等公車的地方通常是城市空氣污染相當嚴重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處,汽車、卡車和公車不斷停下來又加速,噴出高濃度的有害廢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教授鮑爾森(Suzanne Paulson)發現了等公車的空污隱憂。
在許多城市,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等公車都可能需要15到25分鐘,甚至更久。鮑爾森主導的研究顯示,讓公車停靠站遠離十字路口,可顯著減少乘客接觸到的空氣污染。
美國洛杉磯公車。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美國洛杉磯公車與等車民眾。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鮑爾森說:「廢氣中含有氣體和大量超細顆粒,這些顆粒基本上不受環保局的管制,因為EPA以重量管制懸浮顆粒,而這些顆粒重量很輕。我們的測量顯示,交通相關的污染物濃度在十字路口附近達到峰值,並隨著距離而急劇下降。」
他的研究團隊指出,只要將公車和輕軌站點從繁忙的十字路口移開120英尺,乘客接觸到的污染物可大大減少。他們的研究在本月稍早刊登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研究人員使用配備專門儀器的零排放車輛來測量超細顆粒和其他排氣管排出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他們在洛杉磯和周邊地區的幾個街區進行測量,包括洛杉磯市中心、比佛利山莊和聖蓋博山谷。
研究時段包括2013年夏季進行到深秋,為期15天,以及2014年夏季四天多。研究人員駕車於早上和下午時段,在十個有交通號誌的交叉路口之間來回開,共計1744趟,每秒鐘進行一次測量。
主要作者、韓國釜山大學環境大氣科學助理教授Wonsik Choi說:「接著,我們將每個十字路口的資料合併和分析,建立高解析度的污染物濃度地圖。」研究人員計算了如果停靠站位於離十字路口較遠處,等車乘客會吸入的超細粒子和其他交通相關污染物數量。
同時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成員的鮑爾森說:「除了交通流量最小的區域外,這個作法能大幅減少其他區域等車乘客接觸的空污量。」鮑爾森強調,在交叉路口附近,垃圾車和其他大型車輛起步和止步時,會噴出更多的廢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道路污染物濃度一般在交叉口±30公尺內達到峰值,接著隨距離急劇下降。如將站牌設在距離十字路口40-50公尺處,可以顯著減少暴露於超細顆粒的機會。
交通工程師認為,公車站位於十字路口之後交通流量會更好,也就是說停車機會可減少,如此也可以改善空氣品質。
研究人員表示,在都會區,將公車站稍微遠離十字路口,可以減少等車者呼吸到的空氣污染,只要不要遠到開始接觸到下一個路口的污染。
心得:
都市中的空氣品質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事情,很多時候在我們不經意都會吸入很多廢氣。這篇文章非常有趣,提到可以利用一些設置的小改變增加人們的健康,但是這樣的改變對於一些趕時間的人們或許是效益較小的選擇,畢竟要再多花時間去完成相同的實情對他們不太划算。所以我認為真的要做這樣的設置改變還是有困難度的。

第九次大事記

等公車吸空污 研究建議讓站牌遠離十字路口

「等公車的地方通常是城市空氣污染相當嚴重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處,汽車、卡車和公車不斷停下來又加速,噴出高濃度的有害廢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教授鮑爾森(Suzanne Paulson)發現了等公車的空污隱憂。
在許多城市,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等公車都可能需要15到25分鐘,甚至更久。鮑爾森主導的研究顯示,讓公車停靠站遠離十字路口,可顯著減少乘客接觸到的空氣污染。
美國洛杉磯公車。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美國洛杉磯公車與等車民眾。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鮑爾森說:「廢氣中含有氣體和大量超細顆粒,這些顆粒基本上不受環保局的管制,因為EPA以重量管制懸浮顆粒,而這些顆粒重量很輕。我們的測量顯示,交通相關的污染物濃度在十字路口附近達到峰值,並隨著距離而急劇下降。」
他的研究團隊指出,只要將公車和輕軌站點從繁忙的十字路口移開120英尺,乘客接觸到的污染物可大大減少。他們的研究在本月稍早刊登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研究人員使用配備專門儀器的零排放車輛來測量超細顆粒和其他排氣管排出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他們在洛杉磯和周邊地區的幾個街區進行測量,包括洛杉磯市中心、比佛利山莊和聖蓋博山谷。
研究時段包括2013年夏季進行到深秋,為期15天,以及2014年夏季四天多。研究人員駕車於早上和下午時段,在十個有交通號誌的交叉路口之間來回開,共計1744趟,每秒鐘進行一次測量。
主要作者、韓國釜山大學環境大氣科學助理教授Wonsik Choi說:「接著,我們將每個十字路口的資料合併和分析,建立高解析度的污染物濃度地圖。」研究人員計算了如果停靠站位於離十字路口較遠處,等車乘客會吸入的超細粒子和其他交通相關污染物數量。
同時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成員的鮑爾森說:「除了交通流量最小的區域外,這個作法能大幅減少其他區域等車乘客接觸的空污量。」鮑爾森強調,在交叉路口附近,垃圾車和其他大型車輛起步和止步時,會噴出更多的廢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道路污染物濃度一般在交叉口±30公尺內達到峰值,接著隨距離急劇下降。如將站牌設在距離十字路口40-50公尺處,可以顯著減少暴露於超細顆粒的機會。
交通工程師認為,公車站位於十字路口之後交通流量會更好,也就是說停車機會可減少,如此也可以改善空氣品質。
研究人員表示,在都會區,將公車站稍微遠離十字路口,可以減少等車者呼吸到的空氣污染,只要不要遠到開始接觸到下一個路口的污染。

第九次大事紀

用綠色消費護楠梓仙溪 高市府推薦「濕地明智利用」四業者

日期:2017/11/24
出處:台北訊
姓名: 政二A 孫筱棠 05114157

擁有楠梓仙溪豐富自然資源的那瑪夏區,積極以自然資源發展觀光旅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最近就公告四家具「濕地明智利用精神」的當地業者,鼓勵民眾到此一遊時,無論吃喝住宿都能透過綠色消費維繫楠梓仙溪自然生態!



擁有楠梓仙溪豐富自然資源的那瑪夏。攝影:廖靜蕙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表示,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濕地,位於高屏溪中上游段,是高屏溪源頭發源地。莫拉克風災過後楠梓仙溪濕地受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的土石改變了原有的濕地自然生態環境,卻仍有一群人堅持不干擾濕地,適時、適地、適量、適楠梓仙溪溪流性質的方式經營產業,以「濕地明智利用精神」維繫原民文化與溪流的連結。
為支持族人整理及保留在地生活智慧,推廣濕地明智利用產業,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委託顧問公司針對當地業者進行訪調,期望將楠梓仙溪孕育的傳統文化,以及族人與其共生共存的精神融入商品,提供業者示範,並能加入「明智利用」的行列。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訪談,選定「陰唔甜點」、「姊妹小吃」、「深山裡的麵包店」以及「呼頌民宿」等四家業者,將他們使用在地食材及展示、傳統生活方式的體驗規劃、山居生態共生智慧解說、利用原生植物纖維打造擋土牆等明智利用的能力,引薦給台灣社會——到楠梓仙溪飽覽風光之餘,也能透過綠色消費來保育。

返鄉麵包師傅 從自己的土地現採現做美味甜點

陰唔甜點成立不到半年,年輕的麵包師傅黃秋華,為了幫忙家中農務而回到那瑪夏;臉書粉絲頁「那瑪夏瑪雅里保山有善果園」隨著四季運種分享果園現況,香水水蜜桃、山芋頭、野生山愛玉、梅子、紅肉李等,讓人感受到台灣四季的豐富,更令人垂涎。

陰唔甜點麵包師傅黃秋華。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陰唔甜點剛出爐的甜點。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自家的農田是食材最新鮮的來源,這也使得黃秋華能自豪的說,「陰唔甜點中所有的材料,都來自當季食材,新鮮看得到!」他採用混耕種植的食材,不但避免因物種單一化導致病原擴散的風險,更兼顧作物多樣性,使農田得以提供多樣性的生物棲所,穩定濕地周遭生態系。

兼顧永續的食材供應 吃出原住民食材智慧

由那瑪夏雙胞胎姊妹Alas(妹妹)和Abas(姐姐)經營的姊妹小吃,處處感受到原住民風格的小巧思,內部擺設大多由老闆夫妻親手布置,空間的打造運用大量的木頭廢材,自己製做、收藏的桌椅、壁畫,桌上的彩繪是孩子畫的,連烤肉爐都是DIY。

姊妹小吃店。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除此之外,桌上的菜餚也充滿原住民風味,運用當地的食材,為遊客們料理屬於那瑪夏風味的餐點;其中炸溪蝦[註1]、涼拌山豬皮、炒山茼蒿、野菜蛋、沙嗚沙嗚(以小米、芋頭及豬肉為主要食材)等,都是在地特色菜餚。為使餐廳顧客可以享用最為鮮美安全的佳餚,姊妹小吃餐廳除了盡量採取當地符合時令的既有野菜,並且在不過量採集的原則下提供餐廳所需的食材。

善用傳統食材的姊妹小吃美食。攝影:鄭璟瀚,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姊妹小吃在當地原為遊客所喜愛,Abas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運用傳統食材的能力行之有年,高雄市農業局這項作法,讓遊客更了解桌上的美食所代表的永續價值。

深山裡的人文景致 造窯餵飽族人分享旅人

深山裡的麵包店」由達卡努瓦部落Savo帶領下,藉由烘焙融入部落文化,以造窯實踐部落「自給自足」的精神,不但溫暖族人的胃,更為族人帶來了昂首邁步、面對新挑戰的勇氣。

深山裡的麵包店。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Savo致力於將部落食材,如南瓜、薑黃、木薯、山芹菜、樹豆、甜菊等,加入窯烤土司中。不但深受各界喜愛,也逐漸打響名號、建立口碑,因配合部落婦女能空出時間開窯,供應數量控制在部落及生態可持續供應下,網路訂單常需一個月前就下單。
麵包店旁設有「女人的田」,可以看到每種作物中文、布農及卡那卡那富語的標示,除了讓遊客能看到當地的食材,更重要的是讓部落的小孩擁有這一片大自然的教室,並希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部落的婦女及返鄉的青年,讓族人們能在自己的家鄉安身立命。

深山裡的麵包店提供族人就業機會,也讓部落婦女的本事盡情發揮。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深山裡的麵包店也提供遊程,負責對外聯絡的窗口Ibu表示,遊客可選擇有興趣的行程,例如定點參觀、農事或文化體驗等。例如與河祭有關撈蝦行程,或族人傳統便當Tipi的製作。撈蝦是卡那卡那富人須學會的技能,也與河祭有關,這項行程主要是讓遊客了解卡那卡那富靠溪吃溪的智慧,過程中會教導遊客抓大蝦放小蝦,才不會把溪蝦全吃完。
Tipi就是糯米地瓜飯,除了出現在傳統祭典中,也是過去族人上山工作必備的「便當」。上山工作常須走很長的路,Tipi提供了充足的熱量;又因過去沒有方便的盛具,因此以月桃葉和香蕉葉包裹,吃起來另有風味。

以布農傳統農耕智慧 豐富糧食樣貌兼顧環境安全

無論是族人辛勤耕耘,或大自然提供的豐富資源,都在呼頌度假村中形成一個複合型的田野教室。南瓜、咖啡、愛玉、龍鬚菜、櫻桃、芭樂、波羅蜜、百香果、水蜜桃……等多樣作物在此相遇,而民宿主人孫志恆為了確保水土不會流失,不影響溪流水質,運用就地取材打造出這片農村田園。
孫志恆解釋,早期布農族以耕作小米為主,坡地從事農耕要大角度彎腰既傷身又辛苦。族人於是在緩坡地利用麻竹、芒草、雜枝等製作高約40公分的擋土溝渠;麻竹較堅硬提供擋土的結構支撐,雜枝和芒草的前後排列,提供大小不同孔隙的濾水功能。原民施築擋土溝渠的初衷本為改進人體工學的農耕條件,實質上更兼具擋土濾水的環境功能。

呼頌度假村所營造的田園景緻。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呼頌度假村自然從簡。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沒有華麗的裝潢,一切自然從簡,是呼頌度假村致力打造的環境。旅人在這裡可以靜下心來,白天時欣賞鳥語花香、聆聽蟲鳴鳥叫;夜晚在星空下與三五好友暢所欲言。
農業局長蔡復進表示,明智利用是濕地保育與在地經濟雙贏之道,複合型作物與運用多樣化原住民民族生物的產業,能永續楠梓仙溪重要濕地的環境及人類的發展。期待透過後續支持與各界的參與,楠梓仙溪重要濕地成為溪流濕地明智利用的典範。
[註1]溪蝦撈捕是當地既有之利用,符合《濕地保育法》規範。此處特別強調業者節制使用的精神,符合永續利用。

心得
人類與環境的共存是我們現在必須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課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的貪婪使環境被嚴重的破壞,而那瑪夏鄉族人與環境的共存共榮也促使台灣人民反思,並學習何為永續發展。
數罟不入洿池(取之有度),深埋在這片土地中。那瑪夏的族人一邊恪守這樣的精神,同時也選擇運用古法捕魚抓蝦,用最僕、簡單、自然的方式耕種作物並將其烹調成美味的佳餚。成為了在這過度繁華與包裝的世界中的一股清流。那瑪夏區的風災當時是如此慘重,現在欲透過綠色消費的方式,一邊進行環境保護、一邊推行觀光產業,相信這樣的產業經營模式務必會帶來一股風潮。

第十周大事紀

全球評比:減碳資優生從缺 台與美、俄並列後段班


哲學系三年級 王貝予 04113057
建立於 2017/11/16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488

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最新減碳評比,台灣今年依舊表現不佳,排名第54名。在56個國家和歐盟間是倒數第七。
目前人在波昂參加COP23氣候大會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高思齊表示,台灣在化石燃料補貼跟工業電價補貼政策均未調整,未來恐怕仍會持續維持在低段班。
20171116 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15日發表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圖片提供:高思齊。
德國波昂的第23屆氣候變遷會議 (COP 23)正接近尾聲,現場許多國家都發表了抗暖成功故事,但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氣候優等生?15日上午公布的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18)給出了答案。
20171116 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CCPI 2018主要國家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資料來源:Germanwatch 。表格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倒數第七  跟美、俄並列後段班

德國看守在過去13年間持續發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以顯示各國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與政策,評比主要依據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和氣候政策(20%)四大指標。
20171116 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CCPI 2018主要排名。資料來源:Germanwatch
56個國家中以瑞典、立陶宛和摩洛哥得分最高,而韓國、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表現最差。歐盟排名第21。德國和去年一樣排名第22,低於歐盟整體表現,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煤炭。
據德國之聲報導,儘管瑞典因排放量下降和能源結構中再生能源比例高而居榜首,報告作者認為瑞典企圖心仍不足。斯堪地那維亞國家2030年的再生能源目標不足以使全球暖化保持在2°C以下。另一方面,摩洛哥的表現越來越好。這個非洲國家正大力推動再生能源轉型,預計未來幾年排名將會上升。
前三名跟往年一樣從缺,顯示各國的努力都還不夠。台灣排名54,倒數第七,屬於非常差(very low)的後段班,高於美國、澳洲、南韓,低於中國、日本、俄羅斯。

補貼化石燃料、排碳量持續增加  預測將持續待在後段班

台灣除了2009年排名曾經達32名外,歷年表現都偏低,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環保署曾期望排名提升。近年新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提出2025年電力配比要達燃氣50%、再生能源20%、燃煤30%的目標,但今年排名仍在後段。
CCPI台灣歷年排名。資料來源:Germanwatch 。表格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CCPI台灣歷年排名。資料來源:Germanwatch 。表格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高思齊表示,環保署資料顯示排碳量還是持續增加中,《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實施已經二年多,卻看不見具體執行成果。
高思齊預測,未來幾年台灣成績仍然會偏低,主要是因為政府依舊在補貼化石燃料、補貼工業用電,並沒有提出相關政策檢討。而且,燃煤電廠仍在使用能源效率較差的生煤與石油焦。
分析各分項,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趨勢上排名22,國際氣候政策排名27,這兩項表現較優。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降低2℃目標)排名58,人均能源使用(相較降低2℃目標)排名57,是表現最差的分項。
20171116 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台灣整體排名54。各分項成績以再生能源近期趨勢表現較好。資料來源:Germanwatch 
整體而言,今年的排名跟去年出現很大的變化。高思齊表示,主要是因為在水庫興建、土地利用變更和森林(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LULUCF)兩項計算上略作調整。由於許多水庫興建涉及環境破壞,指標在新增再生能源時不再鼓勵新建水庫。不過,這次調整對台灣成績影響不大。

一日無煤 英國的成功故事

英國在CCPI排名第八。2008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減排入法的國家。英國政府氣候變遷特別代表布里奇向德國之聲表示,這對英國的氣候表現有相當幫助,起碼此後英國的能源政策不再取決於首相的心情。
「自1990年以來,我們的碳排放量已經減少了40%,而經濟增長了近70%。」布里奇說。
碳價和數項相關法規一直是英國減排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布里奇指出,「五年前我們的發電量中有40%來自煤炭,目前已可減少至近乎零。」事實上,英國今年稍早已經實現一日無煤。
此外,海上風電(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生產國)和轉型循環經濟也有所貢獻。然而CCPI報告認為,英國2030年的排放和再生能源目標仍不夠積極,不足以達成暖化遠低於2°C的目標。

後段班國家的努力 美開倒車 德仍不放棄褐煤

報告指出,德國積極倡導國際氣候談判,因此在氣候政策上得到高分。國內雖然大力推展再生能源,卻仍然大量使用褐煤,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居不下。
排名第56的美國則是因川普上任後,在若干氣候行動的退縮,特別是退出巴黎協定及終止「清潔電力法案」(Clean Power Plan)兩項舉措,讓美國在氣候政策項目上失分最多。然而在再生能源發展項目上,美國則是藉著幾年來傲人的綠能成長數據,獲得了較高分數。
韓國排名倒數第三,則是因為其再生能源供應水準仍極低。南韓非營利性環境組織「氣候變遷中心」(The Climate Change Center)負責人、前環境部長柳永淑告訴德國之聲,「我們必須增加再生能源,但要採用明智的作法。」她擔心太快拋棄核電會增加化石燃料的排放量。
柳永淑表示,再生能源在韓國仍只是未來式。
同樣是後段班的俄羅斯,因為該國排放量高、再生能源利用率低——俄國天然氣儲量世界最大,煤炭和石油儲量也是全球數一數二。
德國之聲報導,俄羅斯能源政策部門主管古拉平(Alexey Kulapin)在COP23記者會上稱,俄羅斯的能源系統是全世界最環保的能源系統之一,「天然氣佔俄羅斯能源比例一半以上,每個人都知道天然氣是最具生態概念的能源之一。」專家們堅持認為,俄羅斯的國內氣候政策缺乏企圖心,要提高排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71116 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8報告顯示各國對抗氣候變遷行動。資料來源:Germanwatch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

第九次大事記


05114223政二B吳芷妤
新聞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1/24
記者:陳文姿

為碳足跡計算打基礎 食藥署建置20項食品碳排放係數

食藥署24日頒感謝狀給接受輔導建置產品碳足跡的業者。碳足跡的產品仍不普遍,廠商期盼政府多加宣傳,讓廠商的努力更有動力。

食藥署推動本土性加工食品碳排放係數資料,自2013年起已輔導15家業者,建置20項食品碳排放係數。產品涵蓋大豆油、番茄醬、麵粉、味增、豬油、優酪乳等,這些資料可供下游廠商進一步建置產品完整的碳足跡,業者也可從中藉此分析原物料與製程並減少碳排。

37項原物料碳排放係數優先建置 為下游食品打基礎

近年消費者環境意識提升,不僅注意食品安全,也注意食品從原物料、製造、運輸、消費者、廢棄物會排出多少二氧化碳。環保署從2010年開始推出碳標籤,讓消費者從產品包裝就知道完整的碳足跡有多少。
不過,對於原物料來源很多樣的食品業者而言,不知道個別原物料的碳排放係數,就很難計算完整的碳足跡。為此,食藥署分析經常使用的食品原料,短期目標優先建置37項食品碳排放係數。從2013年至今已完成20項。

統一集團旗下的統清公司今年完成精製豬油跟精製牛油碳排放係數建置。統清公司食安部經理李泰興表示,這兩項產品未直接供給消費者,都是供應給廠商。國內精製豬油跟牛油供應商商很少,如果統清不做,下游廠商就很難計算出碳足跡。為盡社會責任,因此加入此項計畫。
味全食品公司曾經建置過豆漿碳足跡,今年再加入優酪乳的碳排放系數。生產處處長歐慶隆表示,台灣冬季對鮮乳的需求較低,公司以噴霧乾燥設備將過剩的生乳轉為全脂乳粉,就可以減少奶粉進口,減少碳足跡。
優酪乳雖是原料,也可直接對消費者銷售。歐慶隆解釋,碳排放係數只計算原物料與製造二個部分,只要再加上後續的運輸、消費者、廢棄物碳排放,就是完整的產品碳足跡,可以向環保署申請碳標籤。公司正評估進一步申請碳標籤。
食藥署輔導業者中,五家業者、七件產品已透過此計畫進而取得產品取得碳標籤,就是消費者在市面上見到的「碳腳丫」標籤。

廠商減少碳排 盼社會重視

福壽實業是從花生油起家,已建置柴魚花、花生油、芝麻油的碳排放係數。福壽實業食品研究處副理蔡愷鴻指出,在建置過程中,公司重新檢視原料採購跟製程,決定將老舊的工廠照明更換成LED,以減少耗電。
福壽實業也進一步檢討減碳的做法。蔡愷鴻列舉幾項:柴魚花原料冷藏在負四度以下,如果冷藏設在零度會不會有問題?日本芝麻油大都以塑膠瓶包裝,是否可能跟進?會不會導致塑化劑溶出?
蔡愷鴻提醒,食品業製程減少碳排必須考慮食品安全跟危害控管,但多花一點成本是可以兼顧的。李泰興也表示,食安是首要優先,企業不能為了更便宜的原物料就任意更換供應商。
蔡愷鴻也提醒,政府應多家宣傳碳足跡的意義,廠商配合也會比較順暢。
食藥署24日頒感謝狀給接受輔導建置產品碳足跡的業者。攝影:陳文姿

心得:碳足跡一直是目前實踐環境意識的行為之一,各地的食物來源,排放多少的碳,對地球會造成什麼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人民也可根據碳足跡來決定是否要購買此產品,間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加上全球化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食品也流通的越來越頻繁,不管是食品還是物品,都有計算其碳足跡的重要性,但由於目前碳足跡的推廣仍是有限,其計算的過程也複雜,因此未來社會在碳足跡方面還是要多加努力。

第十一周大事紀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顧食安 619業者獲衛生認證

2017年11月23日

食品安全建設2017年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新北市衛生局日前輔導660家餐飲業者進行食品安全衛生認證,共計有619家業者通過。
衛生局表示,2017年針對20桌宴席餐廳、一般及連鎖餐飲業、風景區周邊店及樹林興仁夜市等共660家餐飲業者進行輔導,528家獲頒「優級」、91家獲頒「良級」標章,通過率逾9成,並輔導或標章業者將食材資訊揭露於雙北食材登錄平台,設置管理衛生人員標牌,落實食材資訊透明、環境衛生專人管理。
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說,新北市共有約3萬家餐飲業者,衛生局自2011年推動餐飲業分級認證迄今,累計超過3588家通過餐飲衛生分級評核。
心得:
最近幾年食品安全的問題年年爆發,甚至幾年前還真的是連環爆,簡直讓人聞食色變。而最近大的食安問題沒再被爆料,但是還是有許多食品衛生的新聞出現,例如常常看到抽測食品發現含菌量過高,製作過程的環境和清潔都不過關等,實在很難讓人安心。看到政府推動去管控餐飲業者的工作環境,滿認同的,希望能有實際成效,而業者也能盡力配合,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LED燈省電人人愛用 專家:加劇光害問題


時間:2017/11/2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人員22日表示,LED燈造成的光害問題越來越嚴重。法新社報導,刊登於美國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的這項報告,根據的衛星數據顯示地球各地夜晚越來越明亮,地表上的戶外人工光照從2012年至2016年,每年以2.2%速度在成長。
夜間光照打亂人類生理時鐘,會提高癌症、糖尿病與憂鬱症風險;對動物來說,會吸引昆蟲或是打亂候鳥或海龜移動方向。
報告主筆、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Geosciences)物理學家基帕(Chris Kyba)表示,光害問題並不只是與LED燈有關,問題在於,人們裝置的LED燈越來越多,使用所有那些新的燈光之後,在某種程度上,抵消掉節省下來的能源。
心得:我們都知道使用LED燈會更省電,而且亮度更亮,但是卻衍伸光害這個問題。就這件事而言,勢必沒辦法取兩者之長,只能從中擇一。人們幾乎不可能放棄燈光,除非大家晚上都不開燈。

第九次大事記

海冰融化沒處去 200頭北極熊群聚俄島嶼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 2017/11/23

法新社報導,一群遊客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蘭格爾島(Wrangel Island)上看到約200頭北極熊在山坡上遊蕩,科學家指出,這現象代表北極熊找不到海冰棲息,被迫在陸地上尋找食物,最終將面臨為了陸地上稀少食物的更激烈競爭。
領導美國科學家和俄國合作研究蘭格爾島北極熊,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雷傑爾(Eric Regehr)表示,研究指出,和20年前相比,現在北極熊平均在蘭格爾島上多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海冰較早融化,且無冰期較長」。而今年秋天觀察到的北極熊數量是589頭,遠超過以前估計的200至300頭。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估計,北極約有2萬6000頭北極熊,但由於海冰融化,這個數量可能長期存在「大幅減少的可能」。

心得:大家都說要節能減碳,可是大家都沒有注重一個環節就是剩食的問題,也是造成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大量釋放,節能減碳的標語,使人誤解,以為節能就是電有相關的東西我們少用就好,但是一般的民眾可能不會想到剩食也是製造出二氧化碳的原因,我們每年的量都是以噸計算的,從吃開始也是從自己做起,我覺得要改善二氧化碳除了工廠的排放之外,大家可以吃多少、點多少:吃剩下的食物約佔廚餘的30%,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減少廚餘量,自備隨身杯/水壺/環保筷:一個瓶子重覆使用20次, 可以節省1/3~1/4的CO2排放量。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健步:上學或出外旅遊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不僅減少「一人一車」的能源耗費, 讓自己運動一下也可提高身體抵抗力。現階段沒有火力發電是不可能,但我也期望可以趕快轉型,在2030年達到減少20%的減量邁進,成為綠色能源使用率最高的國家。


第八次大事記

貧窮與2°C的拉鋸戰 專家:雙贏不是不可能

日期:2017/11/22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全球有7.7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每日生活費低於1.9美元(約新台幣57元)[註]之中。然而,提高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活品質,意味著使用更多的地球資源(如食物和能源),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暖化。
根據英國氣候科學網站Carbon Brief,近期研究發現,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高峰就下滑」的前提下,有可能同時終結極端貧困並兼顧氣候目標。至於如何做到?該研究建議,富裕國家的人們應該考慮採取「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來減少碳足跡,以補償終結貧困的額外碳成本。

氣候與發展衝突 有可能雙贏嗎?

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顯示,要讓全球7.7億人脫離極端貧困,只消在2100年使全球氣溫上升0.05°C。但是,使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口晉升「全球中產階級」,也就是每天賺取2.97-8.44美元,可能會在2100年之前增加全球氣溫0.6°C。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第一項就是終結全人類的極度貧困,是國際所議定之2030年全球生活水平改善目標。不過,要終結貧窮,可能為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限制全球溫度上升在「遠低於」2℃內——帶來更大的挑戰。
研究作者、馬里蘭大學哈貝斯克(Klaus Hubacek)教授解釋,這個矛盾叫做「氣候—發展衝突」。他的研究目的,就是量化消除極端貧困所造成之總碳排成本。
哈貝斯克說,即使在沒有氣候政策和現有技術的情況下,消除極端貧困也不會影響氣候目標。

碳不平等  計算碳足跡的「貧富差距」

為了計算消除極端貧困的成本,研究人員首先著手估算世界上最貧窮和最富有的人的碳足跡。
針對每個碳足跡,研究人員納入直接碳排放(來自糧食、冷暖氣和運輸消費)和間接碳排放(來自生產家用品和服務)。接著將它們與世界銀行全球消費資料庫的支出資料結合。
哈貝斯克指出,食物佔赤貧人口碳足跡的比例最大。
「糧食相關的碳足跡佔赤貧人口總碳足跡近60%,包括食物、住所、衣服。當您的購買力平價(PPP)是每天支出1.9美元時,幾乎無法再做其他事。」研究還發現,2010年,收入全球前10%人口的消費商品和服務碳排約佔總碳排36%。相比之下,同年全球12%最貧困人口的消費商品和服務碳排僅佔4%。
研究發現,世界平均最高收入者的碳足跡已接近極端貧困人口平均碳足跡的14倍。
Screen-Shot-2017-10-23-at-11.00.07-1024x456
圖左的柱狀圖表示不同收入等級——從收入全球前10%族群(橘色)至貧窮線以下族群(綠色)——的碳排放比例;圖右的柱狀圖表示不同收入等級的人均碳排放分布。碳足跡均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消除極端貧困  2030年是最後期限

為了計算消除貧困的總碳成本,研究人員計算出使極端貧困人口晉升下一個收入水準(每天1.90-2.97美元)的碳排。
接著,研究人員加入使人們脫離極度貧困的額外碳排措施,加在「基線」排放情境之上。研究人員使用相對低的RCP2.6排放情境,也就是假設全球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頂峰,之後迅速下降。
下圖顯示在2100年之前消除極端貧困的額外碳成本如何影響全球暖化。將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這兩種情況都假定全球排放量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
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
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這兩種情況都假定全球排放量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圖表顯示,今日至2030年是消除全球極度貧困的「機會之窗」。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該圖表顯示,今日至2030年是消除全球極度貧困的「機會之窗」。也就是說,2030年是SDG的最後期限。
研究發現,消除極端貧困對全球氣溫的影響相對小,到2100年才貢獻升溫0.05°C。也就是說,消除極度貧困可以不影響長期氣候目標。
然而,只有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高峰就下滑才做得到。哈貝斯克說,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以後繼續上升,終結貧困同時控制升溫2°C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但是,全球碳排目前比較接近高排放情境(RCP8.5)。

脫貧兼顧降低碳排 氣候作為得加碼27%

部分慈善機構認為,僅消除「極度」貧困不夠積極,世界領導人應該將目標放在完全終結貧困。也就是使全世界最貧窮人口變成「全球中產階級」,每天賺2.97至8.44美元。根據研究結果,這將在2100年之前增加0.6°C的升溫。
研究發現,為了終結全球貧困而不造成大幅升溫,全球領導人將需要將氣候變遷緩解工程增加27%。
為此,國家可能要大規模採用負碳排技術。 然而,曾經被譽為氣候救星的許多負碳排技術發展未能達到預期。
相反地,研究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們應該考慮採取「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來減少碳足跡,以補償終結貧困的額外碳成本。
註:由於全球購買力的變化,2015年時世界銀行宣布,國際貧窮線的標準從每天收入低於1.25美元,調高至1.9美元。這是世銀十年來的首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