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2017能源展望:中國逐步脫煤 大力投資風光、核電、天然氣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1/23
新聞內容:
國際能源署(IEA)的新報告指出,中國的能源政策選擇對於全球能源大局的定調至關重要。由於中國和印度的大規模投資,再生能源的成本正迅速降低。
與此同時,美國作為頭號油氣生產大國的地位則更加鞏固,代替俄國成為這些污染產業的領頭者,歐巴馬時期來之不易的綠色政策被摧毀殆盡。
世界能源展望2017》顯示,中國正堅定不移地逐步擺脫煤炭,透過制定長期經濟政策來支持永續成長、消除空氣污染以及「美麗中國」的政治願景。
國際能源署在這份年度報告中首次增加了一個關於中國發展新時期的章節。在10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重申要「打贏藍天保衛戰」。其中就包括要在「生態文明」精神指導下重建中國能源體系,所謂「生態文明」就是要與自然共同和諧發展。
引領未來的能源市場也符合習近平今年年初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上表述的觀點,即建立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貿易新秩序。
《世界能源展望2017》指出:「中國的選擇對於全球趨勢的定調至關重要,可以更快地推動乾淨能源轉型。中國清潔能源部署、技術出口和對外投資的規模注定會使其成為推動低碳轉型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報告還指出,美國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全球頭號油氣生產國,並且預計產量將會繼續擴大。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左)和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在COP23會場上。圖片來源:Twitter @IEABirol。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左)和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在COP23會場上。圖片來源:Twitter @IEABirol。
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在波昂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未來十年,全球八成的新增石油產量將來自美國,超過之前一直是世界最大生產國的俄國。」他警告說,現有的和規劃中的政策並不足以避免氣候變遷的嚴重影響。

聚光燈下的中國:煤炭使用趨於減緩

國際能源署的這份最新報告在波昂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發佈。而在其發佈的前兩天,「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經過三年的零成長之後,2017年中國的碳排放預計將增加3.5%
但是,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卻認為,作為中國碳排放主要來源的煤炭使用正趨於下降。
比羅爾說:「中國的煤炭消費量正在減少,而非僅僅增長放緩。政府大力關閉低能源效率的燃煤電廠和落後的煤礦。我認為這是出於空氣污染而非氣候原因。」
據預測,到2040年中國新增的發電產能將相當於美國的整個電力系統。國際能源署認為,根據現有政策,中國的煤炭使用量於2013年達到最高峰,並將會在2040年前減少15%。中國對電動汽車的投資也將佔全球的四成以上。
煤炭正在被再生能源、天然氣和核能替代。全球1/3新建的風電和太陽光電,以及近2/3興建中的核電廠都在中國。同時中國也在大力投資天然氣

成本下降加速太陽能轉型

2016年,由於成本下降,中國約有一半的新建電廠都是太陽能電廠,超過了其他形式能源的增長。
比羅爾接受中外對話採訪時說:「過去三年太陽光電的價格降低了一半,據我所知沒有其他商品的價格在這段時間內下降這麼多,麵包、牛奶、汽油都沒有。我們認為未來三年這個價格會再降一半。」
他說:「之前有人斷言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靠價格更低廉的煤炭,如今太陽能價格的下降讓這個說法難以成立。」

印度政策開花結果,儲電是下一個關鍵

比羅爾說:「在印度和其他南亞國家,我們也看到了十分積極的進展。印度莫迪政府推行的快速普及電力政策逐步得到落實。未來八年,印度將為3億人口帶來電力,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但他也指出,印度、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能源普及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比羅爾說:「未來20年,印度新增的發電產能將相當於目前歐洲的總產能。在撒哈拉以南,國際能源署也看到能源普及率呈持續上升的勢頭。因此,各國政府都必須最大程度地抓住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機遇大力發展,這一點非常重要。」
他補充說:「接下來,印度的主要挑戰是太陽能供應如何滿足人們晚上下班回家後的電力需求高峰。電池儲能方面的創新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非洲:再生能源發展潛力最大

能源普及需求最為急迫的大陸就是非洲,這裡有2/3的人還沒有獲得電力。
比羅爾強調了非洲水力發電的巨大潛力,但同時警告說在河流上修築大壩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和下游的人類居住地。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為碳足跡計算打基礎 食藥署建置20項食品碳排放係數

日期:11/24
作者:陳文姿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652
食藥署24日頒感謝狀給接受輔導建置產品碳足跡的業者。碳足跡的產品仍不普遍,廠商期盼政府多加宣傳,讓廠商的努力更有動力。
食藥署推動本土性加工食品碳排放係數資料,自2013年起已輔導15家業者,建置20項食品碳排放係數。產品涵蓋大豆油、番茄醬、麵粉、味增、豬油、優酪乳等,這些資料可供下游廠商進一步建置產品完整的碳足跡,業者也可從中藉此分析原物料與製程並減少碳排。

37項原物料碳排放係數優先建置 為下游食品打基礎

近年消費者環境意識提升,不僅注意食品安全,也注意食品從原物料、製造、運輸、消費者、廢棄物會排出多少二氧化碳。環保署從2010年開始推出碳標籤,讓消費者從產品包裝就知道完整的碳足跡有多少。
不過,對於原物料來源很多樣的食品業者而言,不知道個別原物料的碳排放係數,就很難計算完整的碳足跡。為此,食藥署分析經常使用的食品原料,短期目標優先建置37項食品碳排放係數。從2013年至今已完成20項。



1124-1
食藥署優先規劃的37項食品碳排放係數建置名單。圖片來源:台灣環境管理協會
統一集團旗下的統清公司今年完成精製豬油跟精製牛油碳排放係數建置。統清公司食安部經理李泰興表示,這兩項產品未直接供給消費者,都是供應給廠商。國內精製豬油跟牛油供應商商很少,如果統清不做,下游廠商就很難計算出碳足跡。為盡社會責任,因此加入此項計畫。
味全食品公司曾經建置過豆漿碳足跡,今年再加入優酪乳的碳排放系數。生產處處長歐慶隆表示,台灣冬季對鮮乳的需求較低,公司以噴霧乾燥設備將過剩的生乳轉為全脂乳粉,就可以減少奶粉進口,減少碳足跡。
優酪乳雖是原料,也可直接對消費者銷售。歐慶隆解釋,碳排放係數只計算原物料與製造二個部分,只要再加上後續的運輸、消費者、廢棄物碳排放,就是完整的產品碳足跡,可以向環保署申請碳標籤。公司正評估進一步申請碳標籤。
食藥署輔導業者中,五家業者、七件產品已透過此計畫進而取得產品取得碳標籤,就是消費者在市面上見到的「碳腳丫」標籤。



照片提供:環保署
台灣碳標籤意涵。圖片來源:台灣環境管理協會。

廠商減少碳排 盼社會重視

福壽實業是從花生油起家,已建置柴魚花、花生油、芝麻油的碳排放係數。福壽實業食品研究處副理蔡愷鴻指出,在建置過程中,公司重新檢視原料採購跟製程,決定將老舊的工廠照明更換成LED,以減少耗電。
福壽實業也進一步檢討減碳的做法。蔡愷鴻列舉幾項:柴魚花原料冷藏在負四度以下,如果冷藏設在零度會不會有問題?日本芝麻油大都以塑膠瓶包裝,是否可能跟進?會不會導致塑化劑溶出?
蔡愷鴻提醒,食品業製程減少碳排必須考慮食品安全跟危害控管,但多花一點成本是可以兼顧的。李泰興也表示,食安是首要優先,企業不能為了更便宜的原物料就任意更換供應商。
蔡愷鴻也提醒,政府應多家宣傳碳足跡的意義,廠商配合也會比較順暢
1124-1



食藥署24日頒感謝狀給接受輔導建置產品碳足跡的業者。攝影:陳文姿

心得:
碳足跡資訊對於環境的幫助我覺得是非常有用的,雖然碳足跡的計算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有點麻煩,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夠對於碳足跡保持一定的關心,那麼這個計算碳排放的方法我覺得勢必能夠對於地球畫作出貢獻。

第八次大事記

第八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1/2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8407

「還要讓多少人死於空污?」

彭博出15億助全球脫煤 

英國衛報報導,前紐約市長、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使彭博9日宣布出資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助歐洲和全世界脫煤。

早在2010年彭博就出資1億6400萬美元贊助美國的脫煤活動,迄今全美已經關閉超過半數的燃煤電廠。這次加碼的5000萬美元,將從歐洲開始向全世界擴張,支持草根運動、研究燃煤的健康影響和協助對抗違法燃煤電廠的法律行動。
無視川普  彭博帶城市發起美國氣候承諾
目前彭博正在德國波昂參加全球氣候大會,無視總統川普的反對,帶領一群州政府、城市和企業代表,承諾美國的氣候行動。

UNclimatechange(CC BY-NC-SA 2.0)
COP23會場上的美國承諾(America's Pledge)倡議。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NC-SA 2.0)

燃煤仍佔歐盟碳排放總量的20%左右,德國和波蘭是最大的污染國。彭博欲利用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和對人們對空氣污染的疑慮上升,加速淘汰燃煤。
有積極行動的國家,像是英國,煤的使用正在快速減少。直到最近,英國還是歐洲第三大煤污染國,燃煤提供全國電力的40%,但在短短五年內已經下降到2%。在德國,煤的碳排放量僅緩步下降,不過7日慕尼黑已投票決定提早13年關閉煤電廠。
民主社會介入脫煤  彭博:一點點動力就能驅使前進
彭博向衛報表示:「煤是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你可以用其他燃料替代煤,那麼對氣候變化的前景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他說,空氣污染日益導致全世界每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是淘汰燃煤更直接的理由:「如果你居住在燃煤電廠的下游,你的預期壽命就會大大縮短。這個倡議將有助於加速關閉煤電廠,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Simone D. McCourtie / World Bank
前紐約市長、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使彭博。圖片來源:Simone D. McCourtie / World Bank

彭博認為,美國煤電廠的大規模關閉不是政府所造成,而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之下,民間社會主動介入的結果:「有時候一點點動力就會讓你前進,那怕只是鄰居的一句『我不要想再吸那些髒東西了』。」
彭博10月曾說:「煤的戰爭已經開打,那些受夠了明明有更乾淨便宜的替代品,還要忍受毒空氣和水的社群領袖出來領頭。」
脫煤運動推進亞洲 彭博尋合作夥伴
在歐洲,部分新資金將由圖比亞娜(Laurence Tubiana)領導的歐洲氣候基金會(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管理。圖比亞娜是在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簽署時的法國氣候變遷大使。
彭博也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將脫煤運動推進煤業持續成長的亞洲。
他不同意煤電廠是供電上千萬人口最快、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第一,煤電不是最便宜也不是最快的方式,第二,你還要讓多少人死於空氣污染?」

心得 :

我認為他的說法十分不當。就我所知,現時的空氣污染,大部份是工業和經濟發展所致,他身為前市長,理應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他現在的行為,好像這是他的善行。大家試用心想想一事,這5000萬美元是「無數人的壽命」所得。他的資產是源於這些人的損失,人們拿回損失,天經地義,沒有所謂的刻意「支持」。
這次出資與說法,讓我感到十分惡心。人只有直自身過失,才是最應受到表揚。世界為他的行為表示「讚揚」,真是讓人心寒,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受害者感謝加害者,未有進一步害他們。
人不能只看眼前事,而是眼清過去與現在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