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第十四次大事記

跨年夜空污指標高 西半部陷紅害 澎湖、義大煙火秀致PM2.5達紫爆


時間: 2017/12/26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9335
由於秋冬空污問題嚴重,今年跨年有11縣市表態跨年活動不放煙火,仍有12縣市、14處有施放大型煙火,環保署今(3日)釋出監測數據,以釋放煙火地點鄰近空污測站的澎湖縣為例,跨年期間煙火晚會 PM10 小時濃度曾高達 663 μg/m3,PM2.5也達到 447 μg/m3、SO2、CO也同時上升。高雄義大世界的999秒煙火秀也造成當地2小時的空污指標飆高。
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其他縣市施放煙火因距離監測站較遠或風向不同,並未監測到高濃度測值,但實際上施放煙火後,懸浮微粒必然飄散到空氣中影響空氣品質。環保署考慮未來在「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納入,若是已達紅害,可能進行勸導、建議縮小規模,或是改在擴散條件較好的空曠處施放。

馬公
澎湖馬公測站測得的煙火空污數值。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今次跨年,由於空污問題受到重視,因此包括新北、臺中、桃園、南投、彰化、嘉義縣、嘉義縣市、雲林、臺南、臺東、高雄等,共有11縣市政府表態不放跨年煙火,但還是有部分政府及民間單位施放煙火,統計在12縣市共有14處。
包括基隆市政府的港邊新光碼頭煙火秀、台北市大直美麗華與台北101大樓、桃園市五月天演場會、彰化縣的彰化市公所活動、南投縣的日月潭、清境農場、雲林縣劍湖山、金門縣政府體育場、屏東縣東港煙火秀、連江縣政府馬祖南竿、澎湖縣政府廣場、花蓮縣政府的太平洋觀光節,其中高雄義大世界更放了全台最長的999秒。
雖然也有如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一天不放煙火也不會改善空污」的看法,不過從空保處提供的資料可見,PM2.5、PM10瞬間濃度仍是衝上數百微克。蔡鴻德表示,考量測站距離與方向因素,今次只有澎湖縣、義大世界兩處的數據可用。
澎湖跨年煙火晚會PM10小時濃度曾高達 663 μg/m3,PM2.5也達到 447 μg/m3、SO2、CO也同時上升。

義大
義大煙火秀懸浮物監測結果。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而義大的999秒煙火秀,環署安排在煙火施放下風處約4.5公里的監測車,也測得了氮氧化物與懸浮微粒有明顯變化。氮氧化物約增加 5 ppb,懸浮微粒約增加 150 ug/m3,且幾乎皆為PM2.5。讓原本當天AQI就已破150達到紅害等級的當地,PM2.5、PM10幾乎皆衝上300 μg/m3,直到凌晨2時以後才下降。
心得: 我認為台灣過去形成了"跨年一定要放煙火"的文化,所以如果今天沒有執行會有民眾覺得政府不構重視縣市的娛樂及慶祝。柯文哲主張的「一天不放煙火也不會改善空污」反而讓我覺得更不負責任,因為要改善空氣品質,應該從容易發現的問題點著手,而不是直接反駁這個方式不行。如果套用這個方式,每個工廠只要都抱持著"我有毒物質多燒一天沒關係"的想法,台灣就真的要完蛋了。而空保處表示要加入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我覺得是一項很重要的決定,因為若能先減少一次性的汙染,勢必可以帶動風氣。不過在跨年不放煙火這塊,我認為應該達到名種期望及進行實施的平衡點,否則在成功改制之前政府應該就會先被趕下台了XD

第十六周大事紀

氣候政策下一步 分析師:肉品税勢在必行


時間:2018/01/05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9347
哲學三王貝予 04113057

英國衛報報導,管理超過4兆美元資產的投資分析師認為,肉品稅是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必要工具。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
投資者倡議團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發表一項新分析指出,肉品就像煙草、碳排放和糖,必須課以罪惡稅以減少消費。德國、丹麥和瑞典的議會已經開始討論肉品稅議題,2016年中國政府已將其肉品建議攝取上限下修了45%。
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今許多人攝取過量的肉類。圖片來源: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果政策制定者要減少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人類常見疾病和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還要因應氣候變遷和抗生素耐藥性這兩個挑戰,看起來非課肉品稅不可。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提早準備。」Fairr創辦人、私募基金公司Coller Capital投資長寇勒(Jeremy Coller)說。
Fairr主任拉蒂尼(Maria Lettini)說:「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5到10年內很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肉品稅。」
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壓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各級行政區對煙草課稅,60多個徵收碳排税和至少25個行政區對糖課稅。
2016年首個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全球性分析發現,對牛肉徵收40%的稅、對奶製品徵收20%的稅、對雞隻徵收8.5%的稅,每年可拯救50萬人的性命並減少碳排。丹麥曾有每公斤肉徵收2.70美元稅的建議。
一般認為肉品稅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2015年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肉品稅的想法並不像政府以為的那麼無法接受。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待政府在全球公益性的議題上主導行動,但消費者多半不瞭解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害。用肉品稅收來補貼鼓勵健康飲食被認為是能減少反對意見的想法。
查塔姆研究所成員貝禮(Rob Bailey)說:「農業遲早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從公共衛生考量出發可加強政府的決心,就像煤和柴油一樣。肉品税在今日或許很難以想像,但我預計在10到20年內,肉品稅會逐漸增加。」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學者史賓曼(Marco Springmann)說:「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可能接近上兆美元。肉品稅可能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拉蒂尼說,如果有突破性技術能大幅減少畜牧碳排放,就可以減少肉品稅的必要性。另一個更有前景的選項是新興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產業,像是比爾蓋茨投資的素漢堡「 Impossible burger」。許多大型肉乳品企業正陸續投資和收購這些素肉產業。

第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45 劉醇陽
臭氧破洞縮小了! 禁用氟氯碳化合物奏效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8/01/07
新聞內容:
全球禁用氟氯碳化合物(CFCs)讓臭氧層破洞變小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分享證據,顯示自2005年來,臭氧消耗速率減少了20%。NASA大氣科學家蘇珊(Susan Strahan)表示,「我們非常清楚的看到,臭氧空洞的氟氯烴的含量正在下降,而臭氧破洞也變小了。」

過去的研究統計發現,臭氧層的破洞大小確實在改變。但這次的新發現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證實了臭氧層正在慢慢恢復,減少使用氟氯碳化物真的可以減緩臭氧消耗減緩。


研究人員安娜(Anne Douglass)表示,氯碳化物可停留50-100年,所以南極的臭氧破洞不會立即修補完整,可能要到2060年2080年才可以恢復,但仍然還是會有一個小洞殘留。

第十五次大事紀

政二A 05114144 胡修誠

氣候政策下一步 分析師:肉品税勢在必行

2018年1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管理超過4兆美元資產的投資分析師認為,肉品稅是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必要工具。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
投資者倡議團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發表一項新分析指出,肉品就像煙草、碳排放和糖,必須課以罪惡稅以減少消費。德國、丹麥和瑞典的議會已經開始討論肉品稅議題,2016年中國政府已將其肉品建議攝取上限下修了45%。

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今許多人攝取過量的肉類。圖片來源: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果政策制定者要減少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人類常見疾病和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還要因應氣候變遷和抗生素耐藥性這兩個挑戰,看起來非課肉品稅不可。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提早準備。」Fairr創辦人、私募基金公司Coller Capital投資長寇勒(Jeremy Coller)說。
Fairr主任拉蒂尼(Maria Lettini)說:「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5到10年內很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肉品稅。」
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壓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各級行政區對煙草課稅,60多個徵收碳排税和至少25個行政區對糖課稅。
2016年首個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全球性分析發現,對牛肉徵收40%的稅、對奶製品徵收20%的稅、對雞隻徵收8.5%的稅,每年可拯救50萬人的性命並減少碳排。丹麥曾有每公斤肉徵收2.70美元稅的建議。
一般認為肉品稅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2015年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肉品稅的想法並不像政府以為的那麼無法接受。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待政府在全球公益性的議題上主導行動,但消費者多半不瞭解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害。用肉品稅收來補貼鼓勵健康飲食被認為是能減少反對意見的想法。
查塔姆研究所成員貝禮(Rob Bailey)說:「農業遲早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從公共衛生考量出發可加強政府的決心,就像煤和柴油一樣。肉品税在今日或許很難以想像,但我預計在10到20年內,肉品稅會逐漸增加。」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學者史賓曼(Marco Springmann)說:「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可能接近上兆美元。肉品稅可能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拉蒂尼說,如果有突破性技術能大幅減少畜牧碳排放,就可以減少肉品稅的必要性。另一個更有前景的選項是新興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產業,像是比爾蓋茨投資的素漢堡「 Impossible burger」。許多大型肉乳品企業正陸續投資和收購這些素肉產業。

第十五週大事記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全球暖化助火勢 加州大火再破紀錄


2017/12/24 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暖化讓加州成為人間煉獄!4日爆發的「湯瑪斯」野火在乾燥氣候與散落在荒野中的建築助長下,成為加州史上最大的野火,且仍在繼續擴張。儘管當局出動上千名消防人員全力撲救,至今仍僅控制65%的火勢。根據加州官方數據,前10大野火中,在21世紀發生的就佔了7個,顯示氣候變遷已經為加州帶來重創。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4日爆發的「湯瑪斯」野火延燒至今,已經摧毀了超過27.3萬公頃的面積,大於紐約、布魯塞爾與巴黎3座大城的面積總和。儘管美國官方已經動員數千名消防人員控制火勢,大火仍在持續延燒,甚至造成一名消防人員殉職。
加州消防局表示,在消防人員的努力下,已經控制住了65%的火勢,但也早以摧毀1千多間民宅。在火勢完全撲滅之前,恐怕還會繼續擴張,拉開與第二大野火的差距。科學家憂心忡忡地指出,越來越乾燥且溫暖的氣候,與深入荒野的民宅,大幅增加野火爆發的機率。
心得:
人為造成的火災就難以對付了,自然產生的森林野火就更可怕了。對於森林大火的印象就是,看著飛機從空中灑水試圖澆熄森林大火,但是整個畫面卻傳遞出杯水車薪,飛機上那點水根本沒辦法澆熄森林大火。如果這火是人為的,例如有人在野外生火沒有好好熄滅之類的,那還能找得到方法防治,但這種因為天乾物燥所自燃的大火,真的讓人很無能為力呀。

第十六周大事記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人獸衝突不僅在山區! 台北人 其實你也需要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

2017/12/29 環境資訊中心/林務局合作刊登

人和野生動物的相處出了問題,甚至衝突,只會出現在郊區嗎?其實,在都會區也有藍鵲、台灣獼猴出沒,讓已經習於都市文明的現代人不知如何應對,甚至覺得困擾,希望政府出面「處理」。然而,化解衝突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溝通,已經有些社區民眾、里長從排斥的態度變歡迎。這是怎麼發生的?本報專訪北市動保處第一線人員,了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遇過哪些矛盾、又經過哪些過程,發展出應對的方式。 

都會型環境 挑戰在於調和人與動物互動方式 

「在30、40年前的教科書或觀察記錄,台灣藍鵲出沒在海拔500公尺以上,大概從10年前開始,公園、綠地都見得到。」到了現在,台灣藍鵲是台北市動保處在處理野生動物事務時,常見的主角之一。
台北市動保處產業保育組代理組長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領域性強,尤其在繁殖期,因為護巢本能,會以翅膀拍擊、驅離可能會接近的人與動物,包括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等區,都曾有民眾表達困擾,希望動保處協助處理。
遇到人和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的事件,過去常是由村里長向市政府反映,近年則多是民眾直接透過1999市民專線通報。為此,動保處常在台灣藍鵲繁殖期,出動到各地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留意,或繞道而行,並在現場宣導,避免人再用激烈手段反擊,反而加劇衝突。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北市動保處在台灣藍鵲築巢地周圍設立告示牌,提醒行人不可騷擾保育類動物台灣藍鵲。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是『恰北北』的鳥,我們到一個案件地點時,常靠聽鳥聲來觀察,通常台灣藍鵲繁殖地點周遭,都沒有其他的鳥敢靠近。」林立容說明,台灣藍鵲不只趕人,也會驅趕其他鳥種,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小孩,並非特意和人作對。要講解動物行為讓民眾理解、甚至同理動物,是最花時間的部分,卻是減少衝突很重要的關鍵,例如,當民眾了解繁殖期過後就不會再遭「攻擊」,通常態度會比較軟化。另外,告知怎麼因應也是重點,如戴帽子或撐傘。
「這幾年透過宣導,民眾慢慢理解這是生物的本能,負面回饋較少,」尤以年長者接受的程度較高。也有社區會在看到藍鵲築巢時主動聯絡,告知「藍鵲來了」,請動保處預防性地設立告示。林立容認為,「也許慢慢演變下去,之後就會出現藍鵲友善社區之類的台北特色,」調和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能帶來更多正向結果。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台灣藍鵲重複利用舊巢的機率不高,下一代卻可能同樣在鄰近區域行動。圖片攝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強公園。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另一個關鍵:檢視人的行為是否對動物有不良影響

理解動物本能,是避免人獸衝突的一個很重要的助力,但有時候,更難的是怎麼讓人們尊重野生動物、避免不當行為。林立容指出,人影響到動物的例子仍遇過不少,如攝影愛好者以餵食、撒飼料、播鳥音等手段誘導野鳥靠近,以便拍攝,或甚至以閃光燈、擺佈景、抓鳥等干擾動物原來的生態習性、甚至騷擾動物的行為,勸導幾乎是無效的。
「通訊軟體讓更多拍照的人得以串聯,」林立容說,誘拍發生的場合不在固定地點,通常「只要有人PO出照片,只要那個鳥還在那邊,大概都會持續一陣子,長則甚至一個月,」在台北市誘拍情形以鳥類居多,鳳頭蒼鷹、大冠鷲、極少出沒的黃鸝鳥,都是曾經案例。若動保處接獲通報,就會出面制止,但這類情事防不勝防,只能有賴更多公民認知到這是不當行為。
「說來是有點諷刺,」攝影器材進步,應該是可以讓人們在更遠的地方就能捕捉到好畫面,結果卻還要用誘拍的方式。其實在尊重自然且不干擾生態的狀態下拍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生態照片」。

不尊重「野生」  帶來更多麻煩

還有一些問題源自人們不曉得要怎麼和野生動物相處,林立容說,都市民眾少有接近野生動物的經驗,多半是在某種「人造的安全距離」,如透過動物園的玻璃觀察野生動物,但在現實中真的遇上野生動物時,常會不知所措,甚至用對待寵物的方式對待牠們。
兩年前,天母甲桂林社區曾傳出台灣獼猴在住宅區停放的車輛玩耍,造成居民困擾,也登上新聞。「當時事件監控了一個月。根據訪談,發現是有少數民眾因為好奇,餵食過猴子;另外,當地有許多新成屋,也有建築工人將吃剩的便當餵給猴群。後來也因為這樣子,設置了誘捕籠,結果真的捕捉到幼猴。」常常民眾遇到野生動物,都會覺得好可愛,或好可憐,想要拿食物給他們吃,獲取野生動物更多的注意或反應,但往往適得其反,像猴子就是很聰明的動物,因此而習得乞食,反而造成更多的困擾。
相較台灣其他人猴衝突很嚴重的地區,如高雄壽山或台東登仙橋,目前在台北處理人與猴之間互動,多屬零星個案,一年大約處理5件以內。
天母古道告示牌。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一度受報章雜誌青睞、偶有猴群出沒的天母古道,近年來動保處持續在當地透過活動、告示牌宣導用正確方式應對猴子,目前餵食、干擾的狀況僅是少數,但偶爾會遇到遊客拿登山杖比劃,讓猴子誤認為在挑釁,引發衝突。在此生活較久、或是已習慣猴群在此的用路人,通常視猴群為平常,就「擦身而過」;偶來此地的一般遊客則可能看到猴子措手不及,會做出比較強烈的應對行為。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林立容表示,曾遇過北部民眾到外地旅遊,看到有人在販賣幼猴,出於憐憫,把猴子帶回台北市,交給動保處,甚至有遇過豢養猴子遭檢舉的案例。雖然這是少數個案,但顯示有些民眾在應對野生動物時,仍抱有不當的觀念,「也遇過有民眾質疑,明明是出於善意,為何不能讓他繼續養」,並且不願意透露身分、地點,讓承辦人員無法掌握資訊,進一步處置,「民眾的小小行為,實際上很難一一查證」,若沒有舉報,追蹤案情的機會很小。
「今年6月則有個案例是在行義路住宅區周圍,出現一隻母孤猴,研判是被棄養。」林立容解釋,通常是成年的公猴才會離群,這隻母猴獨自在住宅區流竄,也破壞民眾自家種的蓮霧、木瓜樹,很有可能是已習慣人類。近期也發現從未有猴群出沒的圓山地區,突然出現一隻猴子在寺廟間覓食,從一開始毛皮很漂亮、到後來疑似誤觸電、受傷,研判也是遭棄養,才會對環境警覺性較低,目前仍在查詢猴子行蹤。

要能排解衝突 得讓更多人理解緣由

應對此類事件幾乎都是由民眾通報,接著動保處派員到現場查看、協助處理,林立容表示,這類事件的處理時間普遍都很長,「現場可能會去個4、5次」,有時還可能一無所獲。像是6月行義路的孤猴案例,最後直到10月10號國慶日才在誘捕籠捉到。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擺放在行義路住宅區的誘捕籠,在誘捕期間,不定時需要巡視籠子、更換餌料。圖片提供:台北市動保處。
「其實這中間就擺過一次誘捕籠,甚至確認到猴子不怕籠子,已經進去過。準備要進入下一步誘捕工作時,住戶突然通知希望撤除籠子。之後才找到其他住戶願意借用屋頂空間,最後成功誘捕。」林立容說明,比起社區事務,有時候民眾會優先選擇維護自己家園,但不一定會明講,很難確知每個人的心聲。
從過往案例觀察,在多元的社會裡,對於野生動物的議題,民眾意見常常分歧,有些民眾會認為「你們要抓可以,但不要跟我有關係」;也有猶疑來自覺得自己間接「造了某種孽」,有虐待動物的疑慮;也有怕牠們沒東西吃,因此餵食。常常有時候徵詢到民眾願意協助,後來也反悔。在這其中,里長、鄰長的腳色就顯得重要,雖然不一定取得共識,但至少能循各種路徑蒐集意見,提供行政單位了解並嘗試化解。
有些矛盾在互動過程裡,有機會直接排解,像是在處理台灣藍鵲的事件,「有些里長會試著與里民溝通,動物來了是代表社區環境變得更好」,也有里長即使接收到居民抗議,仍堅持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趕走牠們。林立容說,台灣藍鵲和用路人的衝突幾乎是每年都會接獲、處理的,有些地區合作習慣了,里長會直接索取告示牌自行張貼;也有過去抗議動保處(為什麼不趕走藍鵲)的社區,開始希望動保處張貼告示,這都是慢慢看到的轉變。
「每個案子都有不同的困難點,而在處理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案件中,通報人的心態很重要,」如果通報人非常堅持,因為受到侵害,就希望動物一定要離開,就會比較膠著。「以我們在執行業務的立場,當然是希望盡量讓野生動物還是能保有生存空間。不管我們決定把野生動物移走或不移走,在溝通上都會比較難。何況實務上,我們很少將動物移走。」
「當一種動物離開,就會有其他同種或不同動物會來補空位。」林立容說,總是需要一再和民眾溝通這樣的概念。從經驗中也發現,行政單位必須重視與民眾互動,「官方出現的次數越多,民眾對於你處理的誠意才感受的到,有些民眾還是認為,你有下到鄰里,甚至不一定要把動物帶走,才會覺得你有在關心這個議題。比方說,通報後第一時間有到了現場,不管是通報人或是里長,會認為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是重視的。」
只是,每次都有機會這樣處理嗎?林立容說,以業務量來說,處理野生動物與人發生衝突的案件,不一定是所有野保業務中案件量最大的,但相對耗時,也常需要不只一位職員出勤。現行收到通報案件,必須在數日時限內處理,「加班也要把應處理的部分處理完成」,遇到同時入案,只能樽節安排人手分頭到不同現場。
林立容坦言,要能避免業務超出負荷,「以現在政府的立場,爭取人員是不簡單的事」,那麼工作是否有機會簡化?恐怕也難,「假設有更多人,其實可以想更多保育上能做的事」,目前以民眾的通報、申請案為優先,再加上其餘野保業務,包括查緝、相關活動辦理,已經佔滿所有工作時間。
這是否也反映出,人們與野生動物相處時,遇到衝突、排解的需求其實很大?林立容認為,以排解人獸衝突的案件經驗,很難說是不是衝突真的變多了,更有可能是願意通報的人多了,「以往遇到干擾人的野生動物如入侵民宅的蛇或偷吃雞鴨的石虎或鳳頭蒼鷹,民眾甚至可能會自行『修理牠們一頓』,但當他們知道我們在意這件事,當他們願意提出來,我們才有辦法合作,可能就會漸漸改變民眾的觀念--原來面對野生動物一些造成人類生活困擾的行為,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做法。」要讓人類和野生動物能一起共存在相同空間,以現行經驗,溝通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心得:
關於猴子議題高雄已經存在很久了,至少中山大學的宿舍都會宣導不要開窗並加保護欄桿,而去壽山動物園的時候也不會帶食物。之前和家人去壽山的時候,媽媽用塑膠袋提了一個水瓶,就被半路衝出的一隻猴子搶了。當下真的嚇到,覺得這猴子真的囂張又超兇的,別說是餵食了根本連靠近都不敢。而台灣藍鵲在東吳也有牠們的巢,記得一下的時候假日我從宿舍出門要去搭車,路過大樹然後就感覺被個東西撲了一下,頭痛痛的,然後抬頭一看發現這傢伙不就是一千元鈔票上面的那隻嘛!當下被藍鵲撲的那一下真得是懵了一下,不過因為也沒真的受傷流血所以也不生氣,還能開玩笑說:我剛才被藍鵲踩了一下,不過她能踩我我卻不能揍回去,誰讓她是保育類我不是。 而看了這篇我才知道原來她是出於要保護寶寶才攻擊我的呀,也幸好沒真的受傷,不過幸好大學校園都是成人了,不會真的不理智拿石頭扔回去。如果藍鵲這樣攻擊人事件出現在小學或公園就該擔心可能誤傷小朋友,或是被調皮的小朋友誤傷。

第十七週大事記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18

元旦起擴大限塑 疑宣導不周 業者頻抱怨

 2018/01/03 環境資訊中心
元旦上路擴大「購物限用塑膠袋」管制範圍,飲料及麵包等食品不再免費提供外袋。3日算做是實施第3天,消費者逐漸能接受,有的麵包店飲料店也較了解。不過,也認為政策宣傳不太夠訊息混亂。
擴大限塑上路,連鎖的餐飲業者配合政策,元旦當天全台的塑膠袋用量,就降到3萬8000多個,減少3/4用量。但一般的中小型麵包店,就只能透過網路和電視等管道得到訊息;業者抱怨,政策訊息混亂,細項規範不清楚,而且找不到對口單位確認。
2018元旦上路的擴大限塑政策,由現行7大行業類別增加為14類,新增的飲料、西點麵包類別,因為牽涉到內外袋差異,也引發民眾疑慮和消費爭議,業者更怕誤踩紅線,面臨1200元到6千元的罰鍰。
心得:
元旦起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袋這個消息我是在17年11月左右的時候在手搖杯店看到公告知道這件事的。倒是沒有聽到有新聞宣導這項政策,新聞中提到中小麵包店不知道這項政策,但大部分的連鎖茶飲店和連鎖麵包店都會有公告,去年年底到是在某間連鎖麵包店買東西的時候,結帳的時候店員都會告知消費者明年起就不提供塑膠袋了。而手搖茶飲最多就是看到有張貼公告,並沒有特別告知。至於政策不清楚,目前還真的不知道到底那些店有提供那些店不提供,限制的塑膠袋的範圍到底有多廣,是包括茶飲的提袋還是連熟食熱食都不提供呢?不過還是之前留下的塑膠袋,所以只要記得帶出門問題其實不大。行動支持減塑政策!

第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擬開放九成近海地區鑽油權 川普政府挨批

時間:2018/01/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川普政府今天(5日)宣布一項提案,提議在美國幾乎所有近海地區開放鑽油,但隨即引來環保人士和部分共和黨人批評。
法新社與「時代雜誌」(TIME)報導,美國內政部官員表示,這項計畫提議5年在全美超過90%大陸棚海域開放47件鑽油權租賃標售,範圍包括加州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以及緬因州附近的大西洋海域,大幅超過前總統歐巴馬任內允許的標準。

心得:在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取捨,一個長遠,另一個則壯大自我。環境也許影響的不只是自己,然而,不一定影響自己。舉裡來說,開採石油會讓地球資源枯竭,但是並不影響自己在世的這幾年;使用石油會破壞自然生態,卻是影響下一代而不是當下的使用者。

第十七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全國稻農都可以!稻穀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2018起全面雙軌並行

時間:2018.01.02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210/

內文:

為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稻米,農糧署今年起全面實施稻穀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制度,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申報直接給付者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為每公頃13,50010,000元。

 

去年50試辦區,半數稻作選擇「直接給付」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指出,根據數據顯示,目前試辦的50個鄉鎮市,去年第2期稻作總共有22,000公頃,其中申報直接給付的就有15,000公頃,最後稻作收割完,真正領取直接給付的有11,700公頃,其餘的3,300多公頃則是轉向保價收購。

 

農糧署表示,已經試辦3個期作,去年第2期稻作甚至達到50個試辦區,試辦檢討後發現,超過6成農民願意參加,且試辦區新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與營運主體契作面積成長120%,確實有助提升稻米品質,因此今年在全國推動雙軌制,未來將持續滾動檢討。

 

今年全國雙軌並行,提升稻米品質而非衝量

 

莊老達也說,雙軌制試辦以來反應都很好,沒什麼需要修正的問題,因為保價收購跟直接給付雙軌並行,農民可以自行決定,生產好品質稻米的農民通常較有興趣,農糧署目的就是希望農民生產高品質稻米賣到市場,而不是讓農民把生產水稻繳交公糧當目標,「要讓農民知道,我種的稻子不是要拿來繳公糧」,目前有通路業者契作農民都會選擇直接給付。

 

對於選擇直接給付的農民會擔心稻米不好賣,莊老達回應,稻米也有市場區隔,「農民就是要建立自己品牌,做出好品種、高品質,讓消費者更喜歡吃他的米,而不是隨便種然後拿去繳公糧。」且如果農民提升稻米品質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同時也能解決台灣民眾吃米量逐年降低的困境。

 

莊老達:以公糧價格為支撐點,市價不會下跌

 

此外,申報稻作直接給付的農民,如果市場價格不理想也可選擇繳公糧,不領給付金,莊老達解釋,公糧收購價格固定,一旦市場價格低於公糧價,農民就可以改採繳交公糧而不領給付,「農民其實都會去算,如果低於市價,他們都會轉向繳交公糧,所以農民的權益不受影響。」

 

不過,稻米直接給付好處多,農民若都把稻米賣到市場,會不會造成市價下跌?莊老達回應,「並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公糧價格就是個支撐點」,如果市價20幾塊,公糧價格就會訂在23塊,「價格會撐在那裡,不可能跌到十幾塊,這就是個支撐點。」

 

即日起至22日可申報

 

對於實際直接給付金額,農糧署指出,農民種稻的土地如果符合公糧稻穀繳售資格,且在民國102104年任一年度申報種稻、參加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租賃有案,或加入集團產區且經營運主體契作收購有案者,都可以申報稻作直接給付,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為每公頃13,50010,000元。此外,為引導農友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稻米,與契作集團產區契作的農友,還可以領到額外加碼的契作獎勵每公頃1,500元。

 

農糧署強調,為便利農民參與,即日起至22日間,農民可前往戶籍所在地公所或農會,同時申報當年兩個期作的耕作措施。該署呼籲,申報稻作直接給付有絕對保障,請農民踴躍辦理申報,另農民若與集團產區契作,請於申報時主動告知公所或農會,以便後續契作獎勵金發放。

 

心得感想:

  期待透過稻穀保價收購保障我國農民之權益。

第十四次大事記

第十四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8/1/7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9344
不只新菸鹼類農藥有問題 科學家發現熊蜂減少與殺真菌劑密切相關

學界首次的地景尺度研究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是美國熊蜂急劇減少的最強關聯因素。
這個結果令蜜蜂專家大感訝異,因為殺菌劑針對的是黴菌而非昆蟲,卻成了損害昆蟲的重大原因。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殺真菌劑如何殺死蜜蜂,但可能的推測是殺真菌劑讓蜜蜂更容易感染致命微孢子蟲,或是加劇其他殺蟲劑的毒性。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蜜蜂和其他授粉昆蟲數量普遍減少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這些昆蟲為近75%的糧食作物授粉,其中更有半數的授粉是野生物種進行。農藥、棲息地破壞、疾病和氣候變化都與蜜蜂減少有關,但是哪些因素造成最大破壞的相關研究較少。
這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新研究使用機器學習統計方法來分析24種不同因素對四種熊蜂減少的解釋力,包括緯度、海拔、棲地類型和破壞、人口和農藥的使用,並在美國40州的284個地點進行追踪。
主要作者、美國康乃爾大學學者麥卡特(Scott McArt)說:「預測微孢子蟲感染率和範圍的最佳因素是殺真菌劑。尤其美國用量最多的殺菌劑百菌清與微孢子蟲最為密切相關,而整體殺菌劑用量是熊蜂減少的最佳預測指標。」
「我非常驚訝。很少人留意到殺菌劑這個因素。然而部分實驗室研究指出,殺菌劑可能會使蜜蜂的微孢子病情惡化,其中機制可能是因為殺菌劑殺死有益的腸道微生物。我們的研究顯示,實驗室中的發現正在田野中大規模發生。」麥卡特說,
保育慈善機構「Buglife」成員夏德羅(Matt Shardlow)說:「我們人類管理地景的方式使蜜蜂承受巨大壓力。我們一邊正試著排除新菸鹼類殺蟲劑的使用,同時又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也可能是野生蜜蜂減少的驅動力。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必須緊急對新研究作出回應。」百菌清是英國用量最大的噴霧式農藥,2016年共使用於450萬公頃的土地上。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高森(David Goulso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農藥監管體系可能再次讓我們失望,可能因為監管單位的測試並沒有讓蜜蜂同時暴露於農藥和疾病。」他並表示支持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最近的論點,即農藥的地景尺度效應不能透過高度控制的實驗室和田野研究來預測。
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殺蟲劑新菸鹼類對蜜蜂造成嚴重危害的證據正在不斷積累。新研究顯示,新菸鹼類加上食物減少兩個因素加成,使蜜蜂的存活率降低了50%。英國鄧迪大學學者康諾利(Christopher Connolly)表示:「許多威脅蜜蜂的因素之間彼此交互作用之下,似乎更增加了農藥對這些授粉昆蟲的傷害。」
另一項研究顯示,新菸鹼類會減少熊蜂后的存活時間以及建立巢穴的時間,這可能會損害蜂群的長期生存。歐盟執委會將2018年初進行全面禁止新菸鹼類農藥的投票,包括英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表示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