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第十二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政院空污防制行動方案出爐 目標2035年機車、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時間:20171221
新聞內容:
21日行政院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由院長賴清德率領相關部會首長一起說明,訂為「紅害減半大作戰」,目標2019年空污紅害減半。
除了過去前行政院長林全的14+N,台電等國營事業要優先減排等,也進一步對移動污染源提出許多具體的目標。包括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目標、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也對港區空污,明確提船舶進港減速、使用低硫油、全面使用岸電等的時間表。

賴清德
行政院長賴清德21日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取自行政院直播。
繼去年10月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後,此次賴內閣提出的「空污防制行動方案」主要著重在細懸浮微粒的改善。重申由台電、中油、中鋼與中龍四家國營事業優先減排之外,新的目標大多集中在移動污染源的部分。
在上週出爐的空污法政院版草案中可見,未來移動污染源的部分,出廠10年以上的交通工具將加嚴排放標準,而非只需符合出廠時標準,甚至可能要求符合現行法規,而不再只是補助柴油車、二行程汰換。除了交通工具,船舶、施工機具、作業機械也納入移動污染源的定義裡,另外縣市政府也將有權劃設空品維護區,未來可能展開從時間、空間禁用等管制措施。

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總表
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總表,取自簡報資料。
這次行政院則拋出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目標、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
並將對大貨車、大客車的車主提供優惠貸款,鼓勵業者汰換一、二期大客貨車汰換,1萬台電動車、8萬台符合最新環保排放標準貨車,目標9萬台車。

港區
方案對港區空污提出明確對策與時刻表,取自簡報資料。
由於高雄港船舶所排出的硫化物佔了整個高雄市排放的1/3,近年港區減排的腳步,也開始受到重視。行政院此次推出,船舶進港採低硫油、進港減速以及船舶停泊用岸電等期程規劃及相關管制措施。環保署長李應元在報告中指出,明年2018年就將全面使用高壓岸電,不再讓船舶在停港其中還自行使用重油發電製造空污。交通部長賀陳旦也證實,並船舶近岸後改採低硫油,從含硫量從3.5%降至0.5%的期程,則從預定跟隨國際公約2020年,提前到2019年就要做到,強調這是領先國際。
針對秋冬空品不良時台電降載減排,李應元表示,目前透過群組持續通知經濟部與台電,每日、後三日、次週的空品預報,以啟動預先降載機制,以免當空污發生時才開降載,空污已經難降下來的狀況。此外,李應元表示,今年已經完成盤點國營事業的減量空間,明年將繼續針對民營電廠、企業,前30大PM2.5排放源進行盤點。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A  胡修誠 05114144

全球暖化助火勢 加州大火再破紀錄

2017年12月24日台灣醒報加州報導
全球暖化讓加州成為人間煉獄!4日爆發的「湯瑪斯」野火在乾燥氣候與散落在荒野中的建築助長下,成為加州史上最大的野火,且仍在繼續擴張。儘管當局出動上千名消防人員全力撲救,至今仍僅控制65%的火勢。根據加州官方數據,前10大野火中,在21世紀發生的就佔了7個,顯示氣候變遷已經為加州帶來重創。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4日爆發的「湯瑪斯」野火延燒至今,已經摧毀了超過27.3萬公頃的面積,大於紐約、布魯塞爾與巴黎3座大城的面積總和。儘管美國官方已經動員數千名消防人員控制火勢,大火仍在持續延燒,甚至造成一名消防人員殉職。
加州消防局表示,在消防人員的努力下,已經控制住了65%的火勢,但也早以摧毀1千多間民宅。在火勢完全撲滅之前,恐怕還會繼續擴張,拉開與第二大野火的差距。科學家憂心忡忡地指出,越來越乾燥且溫暖的氣候,與深入荒野的民宅,大幅增加野火爆發的機率。
心得:據研究顯示,二十一世紀以來加州發生野火的次數比以往更加頻繁,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科學家認為次數變頻繁,和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有關,種種跡象都顯示氣候問題的急迫性,更需人類找方法解決。

第十三次大事記

明年元旦擴大限塑 生鮮包裝袋等不在限塑範圍


時間: 2017/12/21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9154

「未來民眾購買手搖飲料、超商咖啡、麵包、蛋糕、藥妝品等,都得自備塑膠袋」2018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塑,7大類行業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若是店家違規,第一次勸導沒有改善,可直接開罰1200元到6000元罰鍰。
北市環保局表示,2018年元旦起,美粧店及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業、飲料店業、西點麵包店業等7大類行業,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 至於供購買的購物用塑膠袋,現行環保署規定厚度須達0.06公厘,2018年開始會取消厚度限制,業者可自行選擇最適合的厚度,塑膠袋價格則由業者自訂。


環保署管制說明:http://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60815165139

心得:過去因為塑膠袋不用錢或是價位低廉,被大家濫用。我認為這樣的規定就很像是垃圾袋隨袋徵收費用的政策,雖然看似小小的改變,但能對環境幫助的幅度有一定程度。但是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也會是個不太方便的東西,因為我們生活既有的習慣已經被塑料包圍,可以猜測這樣政策的改變也一定會造成消費的一些糾紛,也希望政府能在消費層面訂立一定的機制或是措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第十三次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來一場零廢棄遊戲  「我家沒垃圾」教母貝亞・強森玩出快樂時尚生活

2017/12/23 環境資訊中心

 

才剛結束一場演講,「我家沒垃圾」的作者,被《紐約時報》譽為「零廢棄生活教母」的貝亞・強森(Bea Johnson)就坐在我正對面。事實上,演講才開始她的聲音就已經沙啞,不確定是上一站泰國的酷暑,或是台北的冷冽陰雨所造成。趁著等待午餐送上來的空檔,台灣友人先幫她診脈。
強森開始實驗零廢棄生活至今,家庭垃圾量就不斷減少。全家四口加上一隻狗,垃圾從一週242公升(以20公升垃圾袋計算,約一年630袋),降到今年(2016/10~2017/10)的283公克,可以全部塞進一個小密封罐裡。這麼巨大的變化,源頭減量是重點。凡是沒有必要的消費、免費贈品、包裝產品,強森都盡量回絕。
我不確定大家怎麼想像一個進行零廢棄生活的女生,邋遢?呆板?但我眼前這位女士可是位熱愛時尚的人。我問她,會不會偶爾想來個瘋狂購物?「這個,比購物更有樂趣」,她笑著指剛剛朋友幫她做耳穴治療時貼上的耳珠。

體驗取代物質  零廢棄也能時尚又快樂

不久前,強森的生活跟你我沒什麼不同,甚至比一般人更愛購物。她一家住在舊金山近郊占地3000平方英尺的獨棟別墅。開啟零廢棄生活的契機是搬家。在尋找新家的過程中,強森搬到一間市區公寓暫居,多數的家當只能被封存在倉儲。一年轉換期讓她發現,原來生活從來就不需要太多。少了累贅的負擔,反而擁有更多自由,強森家轉而享受騎車、野餐、及各種體驗。
拿著兒子玩跳傘,眼角、嘴角全都笑開的照片,強森向大家炫耀,「如果你們家也有個十幾歲青少年的話,你就會知道,要在青少年臉上看到這樣的笑容多麼不容易」。
倫敦時尚學院畢業的強森沒有捨棄對時尚的追求。但,挑戰更加艱鉅了——除了時尚,還要兼顧健康、零廢棄。
一場遊戲於是展開。強森開始「玩」自製眼影、唇蜜、睫毛膏等。聽說用蕁麻葉會讓嘴唇看起來豐厚性感?強森試過後卻嚴重紅腫過敏。她以蘋果醋作潤絲,卻換來滿頭醋味。「最後,是為了挽救家庭幸福而放棄」,她開玩笑地解釋著。

強森的遊戲範圍不僅止於時尚,從餐廳到廚房、衛浴無所不包,她甚至曾用苔癬取代衛生紙。對強森而言,零廢棄遊戲刺激她發揮創意,四處尋找新點子。「要玩的開心,即便試得灰頭土臉,也要保持幽默感」。

尋找自己被打動的「點」

「灰頭土臉」的不僅強森而已,她的先生、小孩都是試驗對象。無可否認,實踐零廢棄生活時,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親密的家人。現實是,多數的親密家人未必會認同。這點,強森似乎非常幸運。「不、才不是這樣。」強森急忙否認。
強森說,他先生原本是企業主管,零廢棄理念在他看來根本改變不了什麼。直到先生創業期間,家計吃緊,而零廢棄生活省下40%的家庭開支,才獲得先生的認同。至於小孩,強森說,小孩到無包裝商店買得很高興,長達半年的時間根本沒注意到這些變化。
強森解釋,零廢棄打動每個人的點不一樣。有的人是為了健康因素,有人是為了經濟因素。相較於吃了塑膠的海龜或是找不到食物的北極熊,這些常被提到的減廢理由,強森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無廢棄生活帶來的美好。

尊重個人的選擇  等待自發性的改變

為了支持零廢棄與循環再利用,強森的衣服幾乎都在二手店購買,網路二手店也是選項之一。有過網路購物經驗的人都知道,商品到你手上時,一定塞滿氣泡袋、泡綿等緩衝包裝材。雖然這些物品都號稱「可回收」,但強森相信,回收不是正解。因為回收多數是降級回收,只能再製為更低等、品質更差的物品,最後一樣要送到燃燒爐,並產生污染。
強森秀出她的拒絕範例信給我看,「...不要附上塑膠或保麗龍等合成包裝材料……因為我家沒垃圾桶,謝謝你的諒解」。

「我家沒垃圾桶」的說法很微妙。既不過度解釋,又保留那麼一點「好奇感」,讓有興趣的人又可以繼續延續話題。
強森說,她也曾近乎走火入魔的進行零廢棄,但現實世界還是大量的製造放棄物,挫折在所難免。但轉而想想,幾年前,她也是跟大家一樣都用相同的方式生活,這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已。她尊重別人的選擇與價值觀,也希望大家尊重她的價值觀。
「平衡」跟「尊重」是兩門重要的功課。以過來人的身分,強森並不希望大家陷入太嚴格的執著,這樣反而不易持久。就近找一些容易取得的替代方案也很好,畢竟,零廢棄是為了更簡單、更健康的生活,而不是製造苦惱。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財務和難民: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

時間:2017/12/2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COP23為《巴黎協定》通過後召開的第二次聯合國氣候會議,本文先梳理本屆談判場合最重要的幾個議題,再從國際局勢脈絡來分析目前談判遭遇的困難,以及主要大國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巴黎協定》取代了剛度過20歲生日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內、並朝1.5℃之內努力」的長期目標。不過,目前內容僅有目標跟框架,缺乏詳細的遵約方式,本次COP23重點即在制定各國自主減量計畫(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的「指導原則」(guide rules),並訂定2020年後的審查時間表,資金來源與財務機制也是不能遺漏的關鍵。

民粹浪潮牽制各國,唯馬克宏展現亮眼

回顧近兩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不難發現「民粹」政治運動 (populist political movement)不斷高漲。從英國脫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派分別在法國跟德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票數,這波來勢洶洶的民粹浪潮除了把世界政局推向不穩定狀態,對於進度落後的氣候談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國際碳排放交易組織(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IETA)最新年度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都認為民粹政治限制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先看話題不斷的美國,2017年6月川普聲明退出《巴黎協定》,並倡導使用「乾淨」的化石能源,儘管美國代表團仍如期參與COP23,但在損害賠償與金融機制上卻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幸好,不同於聯邦政府的消極,美國各州和城市政府仍承諾持續推動低碳轉型,稍稍降低了川普陣營的殺傷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任後對氣候議題態度積極,成為目前表現最耀眼的政治領袖。 圖片來源:石信智
而一向在氣候行動中表現積極的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其碳市場發展走向也成為關注焦點,一般認為英國將退出歐盟碳交易市場,但同時跟歐盟碳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有所連結,兩者間的排放權交易仍可正常接軌。至於動見觀瞻的中國,原本各方期待中國將在COP23期間發表最新的碳市場政策,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相較之下, 反而是剛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成為當前最耀眼、也最具企圖心的政治領袖。他除了公開招募全球氣候人才,也在國內加強綠色經濟投資,而且COP23結束不到一個月內,巴黎在12月13日又要舉行另一場「單一星球高峰會」(One planet summit),亟欲將法國推上氣候談判舞台的中央。

財務機制進展慢,氣候難民難迴避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近年最熱門的氣候議題之一,尤其越來越多企業以及私部門積極投入氣候談判,期待強化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投資。事實上,《巴黎協定》也呼籲建立機制促進私部門投資,未來「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將是國際發展綠色經濟的主流。
想誘導企業加入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市場,財務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然而,資金援助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難取得共識的尖銳議題。這次COP23直到最後一刻,各國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如何資助貧窮國家的議程上僵持不下。以農業為例,發展中國家強調要注意小農發展及農業的極端氣候調適策略,工業化國家雖認同永續農業理念,卻不希望過度關注此議題。
明年的COP24,可預期氣候行動的財務機制和難民問題,仍是兩大焦點。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此外,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儼然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可惜,本次會議中,不少國家仍對氣候難民選擇閃躲,因其不僅牽涉主權、損害賠償、氣候正義、人權等複雜議題,更別提後頭還有鉅額的資金援助。

第十二次大事記

第十一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2/2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09136

財務和難民: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

COP23為《巴黎協定》通過後召開的第二次聯合國氣候會議,本文先梳理本屆談判場合最重要的幾個議題,再從國際局勢脈絡來分析目前談判遭遇的困難,以及主要大國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巴黎協定》取代了剛度過20歲生日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內、並朝1.5℃之內努力」的長期目標。不過,目前內容僅有目標跟框架,缺乏詳細的遵約方式,本次COP23重點即在制定各國自主減量計畫(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的「指導原則」(guide rules),並訂定2020年後的審查時間表,資金來源與財務機制也是不能遺漏的關鍵。

民粹浪潮牽制各國,唯馬克宏展現亮眼

回顧近兩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不難發現「民粹」政治運動 (populist political movement)不斷高漲。從英國脫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派分別在法國跟德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票數,這波來勢洶洶的民粹浪潮除了把世界政局推向不穩定狀態,對於進度落後的氣候談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國際碳排放交易組織(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IETA)最新年度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都認為民粹政治限制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先看話題不斷的美國,2017年6月川普聲明退出《巴黎協定》,並倡導使用「乾淨」的化石能源,儘管美國代表團仍如期參與COP23,但在損害賠償與金融機制上卻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幸好,不同於聯邦政府的消極,美國各州和城市政府仍承諾持續推動低碳轉型,稍稍降低了川普陣營的殺傷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任後對氣候議題態度積極,成為目前表現最耀眼的政治領袖。 圖片來源:石信智
而一向在氣候行動中表現積極的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其碳市場發展走向也成為關注焦點,一般認為英國將退出歐盟碳交易市場,但同時跟歐盟碳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有所連結,兩者間的排放權交易仍可正常接軌。至於動見觀瞻的中國,原本各方期待中國將在COP23期間發表最新的碳市場政策,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相較之下, 反而是剛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成為當前最耀眼、也最具企圖心的政治領袖。他除了公開招募全球氣候人才,也在國內加強綠色經濟投資,而且COP23結束不到一個月內,巴黎在12月13日又要舉行另一場「單一星球高峰會」(One planet summit),亟欲將法國推上氣候談判舞台的中央。

財務機制進展慢,氣候難民難迴避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近年最熱門的氣候議題之一,尤其越來越多企業以及私部門積極投入氣候談判,期待強化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投資。事實上,《巴黎協定》也呼籲建立機制促進私部門投資,未來「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將是國際發展綠色經濟的主流。

想誘導企業加入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市場,財務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然而,資金援助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難取得共識的尖銳議題。這次COP23直到最後一刻,各國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如何資助貧窮國家的議程上僵持不下。以農業為例,發展中國家強調要注意小農發展及農業的極端氣候調適策略,工業化國家雖認同永續農業理念,卻不希望過度關注此議題。

明年的COP24,可預期氣候行動的財務機制和難民問題,仍是兩大焦點。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此外,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儼然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可惜,本次會議中,不少國家仍對氣候難民選擇閃躲,因其不僅牽涉主權、損害賠償、氣候正義、人權等複雜議題,更別提後頭還有鉅額的資金援助。

心得 : 
有些時候,人類的發展是不是不應與經濟、國力、數字拉上關係。
有些人常常把「生命無價」掛在口上,但在一些公共場所和重大議題,行動與競選口號不一,口是心非。我愈來愈感到疲累,是社會把人改變,使人只會對人說「人話」,還是人本身只會說「人話」?
這可能是一個哲學性的問題,無人可以回答我。但是我想知道一個答案,我應該怎樣做,在一個人人不會「說話」的年代,我要如何面對?
我們是不是被「我們創造的東西」混淆了?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政院空污防制行動方案出爐 目標2035年機車、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2/21
新聞內容:
21日行政院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由院長賴清德率領相關部會首長一起說明,訂為「紅害減半大作戰」,目標2019年空污紅害減半。
除了過去前行政院長林全的14+N,台電等國營事業要優先減排等,也進一步對移動污染源提出許多具體的目標。包括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目標、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也對港區空污,明確提船舶進港減速、使用低硫油、全面使用岸電等的時間表。

賴清德
行政院長賴清德21日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取自行政院直播。
繼去年10月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後,此次賴內閣提出的「空污防制行動方案」主要著重在細懸浮微粒的改善。重申由台電、中油、中鋼與中龍四家國營事業優先減排之外,新的目標大多集中在移動污染源的部分。
在上週出爐的空污法政院版草案中可見,未來移動污染源的部分,出廠10年以上的交通工具將加嚴排放標準,而非只需符合出廠時標準,甚至可能要求符合現行法規,而不再只是補助柴油車、二行程汰換。除了交通工具,船舶、施工機具、作業機械也納入移動污染源的定義裡,另外縣市政府也將有權劃設空品維護區,未來可能展開從時間、空間禁用等管制措施。

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總表
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總表,取自簡報資料。
這次行政院則拋出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目標、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
並將對大貨車、大客車的車主提供優惠貸款,鼓勵業者汰換一、二期大客貨車汰換,1萬台電動車、8萬台符合最新環保排放標準貨車,目標9萬台車。

港區
方案對港區空污提出明確對策與時刻表,取自簡報資料。
由於高雄港船舶所排出的硫化物佔了整個高雄市排放的1/3,近年港區減排的腳步,也開始受到重視。行政院此次推出,船舶進港採低硫油、進港減速以及船舶停泊用岸電等期程規劃及相關管制措施。環保署長李應元在報告中指出,明年2018年就將全面使用高壓岸電,不再讓船舶在停港其中還自行使用重油發電製造空污。交通部長賀陳旦也證實,並船舶近岸後改採低硫油,從含硫量從3.5%降至0.5%的期程,則從預定跟隨國際公約2020年,提前到2019年就要做到,強調這是領先國際。
針對秋冬空品不良時台電降載減排,李應元表示,目前透過群組持續通知經濟部與台電,每日、後三日、次週的空品預報,以啟動預先降載機制,以免當空污發生時才開降載,空污已經難降下來的狀況。此外,李應元表示,今年已經完成盤點國營事業的減量空間,明年將繼續針對民營電廠、企業,前30大PM2.5排放源進行盤點。
心得:
我覺得政府這次對於空污防治的說明,有給了相對於之前更多、並且更清楚的目標,像是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目標、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等等。若這些目標政府真的能夠付諸實行、努力去落實,我相信對台灣空氣品質的改善會是會有很大的助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