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農委會引法條重申:農舍興建不應偏離農業生產!

作者:廖靜蕙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9166
日期:12/22
宜蘭縣政府繼19日預告「宜蘭縣農業用地申請興建農舍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草案,也於明(23)日舉辦說明會。由於草案中,多項規定都與農舍農用相左,外界解讀為農地開放豪宅解套。對此,農委會召開記者會重申,農地可以蓋農舍是特許,只有農民可以申請,興建基本條件是「一定不能影響農業生產環境」。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明農舍農用政策。攝影:廖靜蕙
農地價格居高不下,平均每公頃1500萬,甚至有些縣市,每公頃高達3500萬、甚至9000萬,台灣農地價格居全球之冠,實際務農者無地可耕、農地破碎化,已成台灣農業發展的障礙。「當農業無法發展時,何來農民?如果沒有農民,農民哪來農舍?」因此,當地方政府試圖為農舍、農業設施以自治法解套,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逐一指出不合法之處。
根據《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2條第2項,為確保農舍興建符合農業使用,並且不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發展,申請人有義務檢附經營計畫書,而且是依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格式,內容包括載明該筆農業用地農業經營現況、農業用地整體配置及其他事項,並送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
再依據《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33條第1項,取得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應依原核定之計畫內容使用,不得作為住宅、工廠或其他非農業使用。陳吉仲解釋,農業設施係為專供農業生產有必要者始得設置,並不得影響農業產銷。
依《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9條規定,供農業生產使用部分之農業經營用地應為完整區塊,且面積不得低於該農業用地面積90%;而農舍之附屬設施應一併計入10%農舍用地面積配置。陳吉仲說,這項法條更重要的精神是維持90%完整地農地,所以農舍用地理所當然要臨側臨路配置;若未臨路臨側,不只是違法行政規定,而是《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
而農業設施是為了農業生產使用,包括產銷,農糧作物、農林漁牧,不得做為工廠。農民特許作為住宅,農業設施是為了農業生產之用,兩者目的、法源皆不同,
「合併申請如何審查?是為了居住還是為了生產的目的而申請農業設施?如果地方政府引用條文准予合併申請,這和原來的立法宗旨是不一致的。」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2項規定「自治規則與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或該自治團體自治條例牴觸者,無效。」陳吉仲表示,地方政府所訂之自治規則與「農業發展條例」、「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及「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相牴觸,依法應無效。
心得:
我覺得農舍問題一直都是我們應該要好好關注的議題,但是大家好像都是在新聞有報導才會注意,農民辛苦耕作,但是總有一群人會藉由打壓農民來炒地皮、興建與農業活動不相關的農舍,希望之後的法律規範可以更加齊全。

第十三次大事紀

保護野生虎的意外收穫 WWF報告:為生態與人類製造雙贏
日期:2017-12-25

出處:環境新聞
政二A 孫筱棠 05114157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的新報告〈拯救老虎的意外收穫〉(Beyond the Stripes: Save tigers, save so much more),政府、援助機構和全球支持者為拯救野生虎籌措的資金,為亞洲野生動物和數百萬人帶來了過去不曾注意到的好處。

野生印度虎。圖片來源:CC BY-SA 2.0
野生印度虎。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CC BY-SA 2.0)。
從全球最大紅樹林蘇達班地區,綿延到不丹雪山溫帶森林的老虎棲地,與全球重要生態系統重疊,其中許多地區已是亞洲最後的野地。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蘊藏著數百萬人賴以為生的自然商品和生態系服務,包括減緩氣候變遷、保護淡水和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進而維護當地人民的健康。
該報告強調,確保老虎棲地有助保護至少九個主要流域,為亞洲地區(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都會區)的8.3億人口提供淡水資源。同時,保護老虎棲地可以保護僅存的森林,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
WWF老虎生命線計畫(Tigers Alive)負責人鮑茲(Michael Baltzer)表示:「用於拯救野生老虎的每一塊錢,都有助於挽救許多受到威脅的物種,以及數百萬人生命所繫的生態系統服務。保護老虎棲地有助於調節淡水、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並提供乾淨空氣、藥用植物和就業機會等。」
然而,野生老虎瀕臨滅絕,棲息地受到威脅,全球出沒範圍已經縮水了95%,現在只有亞洲僅存的森林棲地中有零星族群。報告更警告,這些最後的棲地,有近一半(43%)將快速因非永續農業擴張和都市化而消失。
老虎棲地森林消失速度驚人,尤其馬來西亞和印尼,森林劣化導致的排碳量全球數一數二。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更多關鍵的老虎棲地可能會從吸碳轉變成為淨排碳。光是在印尼蘇門答臘,世界上唯一同時棲息老虎、猩猩和犀牛的棲地,過去30年間,森林砍伐使自然森林覆蓋率減少了50%以上。
鮑茲指出:「成功保護野生老虎是亞洲永續發展的絕佳指標。隨著亞洲經濟快速發展,優先保護老虎將有助保護達成當地永續發展目標所必需的自然資本。保護老虎棲地為老虎和人類後代創造雙贏。如果我們沒能拯救野生老虎,將連帶失去這些益處。」
身為頂端掠食者,老虎活動範圍廣大,與亞洲象、豹和猩猩和其他瀕危物種共享棲地。因此,保護老虎棲地有助於保護其他受威脅的野生動物,包括瀕臨滅絕但知名度較低的物種,否則這些物種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例如大部分時間在地底生活的紫蛙,只能在印度西部的高山地區找到,老虎幫這些需要保護的物種打了頭陣。

紫蛙(Nasikabatrachus_sahyadrensis)。圖片來源:Karthickbala at ta.wikipedia(CC BY-SA 3.0)。
紫蛙。圖片來源:Karthickbala at ta.wikipedia(CC BY-SA 3.0)。
心得:
人類常常為了一己之私而肆意破壞環境,在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天秤上,我們大多都選擇經濟而非環境。短視近利的行為模式會帶來大自然的反撲,從一開始的企鵝和北極熊(全球暖化)、白犀牛、亞洲象直到今天的老虎,一次次的都在給予人類警告。而尚有許多物種也十分珍稀、頻臨絕種不被人類所知。我們要落實珍惜、保護環境,學會和自然萬物共存,否則報應將歸還自已身。







第十三次大事記

海龜幸運獲救 身上纏著15億毒品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2/24
美國海岸防衛隊一艘巡邏快艇最近在緝毒任務中,從海上搶救了一隻被繩線纏繞的大海龜,繩線同時綁著26個古柯鹼包裹,估計市值高達53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5億8000萬元)。
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的推特官方帳號,21日上傳了西提斯巡邏快艇(Cutter Thetis)最近一趟為期68天緝毒任務期間拍攝的搶救海龜影片,兩天以來已有直逼40萬瀏覽人次。
美國海岸防衛隊指出,西提斯號最近這趟的巡邏任務中,海岸防衛隊員解救了一隻海龜,海龜被繩線困住,難以脫身,頸部與四肢都出現嚴重發炎。影片畫面顯示,海龜身上被綠色繩線團團纏住,一個個灰色的長方形包裹也被繩線綁住,漂浮在海面。
美國海岸防衛隊在新聞稿中出,這些包裹共有26個,經查裝有合計817公斤的古柯鹼,市值估計超過5300萬美元。

心得:
身上纏著817公斤的毒品,不肖人士竟然可以動起腦筋用在生物上面,我是覺得蠻可怕的,因為你如果要運用海龜到運送到另一個地點,你要非常了解海龜生態才有可能,所以這些不肖運毒商想必是已經全排了解生物生態,才有辦法綁在海龜身上運毒,真的很難抓到,所以我覺得國際組織可能需要檢查到這些生物像是動物上,可能毒品有可能都藏在動物的身體裡,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利用追蹤器等等方式就能找到動物,毒販利用這種方式,大量的運送毒品,科技在轉型,那些運毒方式也跟著更新,所以我覺得國際組織可以從這些動物身上找到一些蹤跡,利用動物的生態去抓到這些不肖販毒商,他們這樣的舉動不但破壞生態的生物,也可能讓這些生物滅絕,如果生物吃到毒品是不是總個生態鏈都會遭受到破壞,整個水域場都是毒品,造成水質的污染的,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議題,國際組織也可以從這些地方開始追蹤,逮到這些壞人。

第十三次大事記

財務和難民: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

政二A 洪郡澤 05114156
時間:2017.12.2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COP23為《巴黎協定》通過後召開的第二次聯合國氣候會議,本文先梳理本屆談判場合最重要的幾個議題,再從國際局勢脈絡來分析目前談判遭遇的困難,以及主要大國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巴黎協定》取代了剛度過20歲生日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內、並朝1.5℃之內努力」的長期目標。不過,目前內容僅有目標跟框架,缺乏詳細的遵約方式,本次COP23重點即在制定各國自主減量計畫(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的「指導原則」(guide rules),並訂定2020年後的審查時間表,資金來源與財務機制也是不能遺漏的關鍵。

民粹浪潮牽制各國,唯馬克宏展現亮眼

回顧近兩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不難發現「民粹」政治運動 (populist political movement)不斷高漲。從英國脫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派分別在法國跟德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票數,這波來勢洶洶的民粹浪潮除了把世界政局推向不穩定狀態,對於進度落後的氣候談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國際碳排放交易組織(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IETA)最新年度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都認為民粹政治限制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先看話題不斷的美國,2017年6月川普聲明退出《巴黎協定》,並倡導使用「乾淨」的化石能源,儘管美國代表團仍如期參與COP23,但在損害賠償與金融機制上卻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幸好,不同於聯邦政府的消極,美國各州和城市政府仍承諾持續推動低碳轉型,稍稍降低了川普陣營的殺傷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任後對氣候議題態度積極,成為目前表現最耀眼的政治領袖。 圖片來源:石信智
而一向在氣候行動中表現積極的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其碳市場發展走向也成為關注焦點,一般認為英國將退出歐盟碳交易市場,但同時跟歐盟碳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有所連結,兩者間的排放權交易仍可正常接軌。至於動見觀瞻的中國,原本各方期待中國將在COP23期間發表最新的碳市場政策,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相較之下, 反而是剛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成為當前最耀眼、也最具企圖心的政治領袖。他除了公開招募全球氣候人才,也在國內加強綠色經濟投資,而且COP23結束不到一個月內,巴黎在12月13日又要舉行另一場「單一星球高峰會」(One planet summit),亟欲將法國推上氣候談判舞台的中央。

財務機制進展慢,氣候難民難迴避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近年最熱門的氣候議題之一,尤其越來越多企業以及私部門積極投入氣候談判,期待強化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投資。事實上,《巴黎協定》也呼籲建立機制促進私部門投資,未來「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將是國際發展綠色經濟的主流。
想誘導企業加入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市場,財務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然而,資金援助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難取得共識的尖銳議題。這次COP23直到最後一刻,各國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如何資助貧窮國家的議程上僵持不下。以農業為例,發展中國家強調要注意小農發展及農業的極端氣候調適策略,工業化國家雖認同永續農業理念,卻不希望過度關注此議題。
明年的COP24,可預期氣候行動的財務機制和難民問題,仍是兩大焦點。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此外,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儼然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可惜,本次會議中,不少國家仍對氣候難民選擇閃躲,因其不僅牽涉主權、損害賠償、氣候正義、人權等複雜議題,更別提後頭還有鉅額的資金援助。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桃園、觀音空品紅色警戒 桃市啟動應變機制

時間:2017年12月24日
出處:自由時報報導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全台受高壓迴流天氣型態影響,造成境外傳輸使得整體空氣品質不佳,桃園市的桃園、觀音測站,今天24日測出空氣品質指標(AQI)大於150,這是對所有族群都不健康的紅色警戒,桃園市政府立即啟動應變機制,並於環保局成立防制指揮中心,通知各單位、機關進行緊急應變。
環保局指出,本次惡化指標污染物為PM2.5,指揮中心已通報排放量前50%工廠加強防制設備操作及檢視是否異常,營建工地部分則通報測站周邊3公里、前30大工地及桃園市前50大工地增加周邊道路灑水頻率,出入口加強車輛輪胎沖洗;另同步通報教育局、交通局、衛生局、台鐵、桃園大眾捷運公司等18個單位,依據權責分工,進行空氣品質不良防護宣導及管制措施。

第十三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財務和難民: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

時間:2017/12/2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COP23為《巴黎協定》通過後召開的第二次聯合國氣候會議,本文先梳理本屆談判場合最重要的幾個議題,再從國際局勢脈絡來分析目前談判遭遇的困難,以及主要大國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巴黎協定》取代了剛度過20歲生日的《京都議定書》,明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內、並朝1.5℃之內努力」的長期目標。不過,目前內容僅有目標跟框架,缺乏詳細的遵約方式,本次COP23重點即在制定各國自主減量計畫(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的「指導原則」(guide rules),並訂定2020年後的審查時間表,資金來源與財務機制也是不能遺漏的關鍵。

民粹浪潮牽制各國,唯馬克宏展現亮眼

回顧近兩年的國際情勢變化,不難發現「民粹」政治運動 (populist political movement)不斷高漲。從英國脫毆、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派分別在法國跟德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票數,這波來勢洶洶的民粹浪潮除了把世界政局推向不穩定狀態,對於進度落後的氣候談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國際碳排放交易組織(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IETA)最新年度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都認為民粹政治限制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
先看話題不斷的美國,2017年6月川普聲明退出《巴黎協定》,並倡導使用「乾淨」的化石能源,儘管美國代表團仍如期參與COP23,但在損害賠償與金融機制上卻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幸好,不同於聯邦政府的消極,美國各州和城市政府仍承諾持續推動低碳轉型,稍稍降低了川普陣營的殺傷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任後對氣候議題態度積極,成為目前表現最耀眼的政治領袖。 圖片來源:石信智
而一向在氣候行動中表現積極的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其碳市場發展走向也成為關注焦點,一般認為英國將退出歐盟碳交易市場,但同時跟歐盟碳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有所連結,兩者間的排放權交易仍可正常接軌。至於動見觀瞻的中國,原本各方期待中國將在COP23期間發表最新的碳市場政策,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相較之下, 反而是剛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成為當前最耀眼、也最具企圖心的政治領袖。他除了公開招募全球氣候人才,也在國內加強綠色經濟投資,而且COP23結束不到一個月內,巴黎在12月13日又要舉行另一場「單一星球高峰會」(One planet summit),亟欲將法國推上氣候談判舞台的中央。

財務機制進展慢,氣候難民難迴避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是近年最熱門的氣候議題之一,尤其越來越多企業以及私部門積極投入氣候談判,期待強化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投資。事實上,《巴黎協定》也呼籲建立機制促進私部門投資,未來「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將是國際發展綠色經濟的主流。
想誘導企業加入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市場,財務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然而,資金援助一直是氣候談判中最難取得共識的尖銳議題。這次COP23直到最後一刻,各國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如何資助貧窮國家的議程上僵持不下。以農業為例,發展中國家強調要注意小農發展及農業的極端氣候調適策略,工業化國家雖認同永續農業理念,卻不希望過度關注此議題。
明年的COP24,可預期氣候行動的財務機制和難民問題,仍是兩大焦點。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此外,由於中東和非洲局勢的動盪,難民儼然成為歐洲政府最頭疼的燙手山芋,更麻煩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災 (乾旱、水災、暴風等)和人禍(糧食短缺、失業率攀高、戰爭等),未來十年可能引發上千萬的難民潮。可惜,本次會議中,不少國家仍對氣候難民選擇閃躲,因其不僅牽涉主權、損害賠償、氣候正義、人權等複雜議題,更別提後頭還有鉅額的資金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