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第二次大事記(第四周)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遷村系列報導】環境迫遷 4項數據是證據

時間:2017年10月09日07:00
出處:蘋果即時(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1009/1216125/)

內文:
大林蒲、鳳鼻頭因環境因素走向遷村一途,當地的環境現況,外人難以想像,《蘋果》整理4個數據,讓讀者快速掌握現況。大林蒲、鳳鼻頭被中油、台電、中鋼及台船等近600家石化重工業工廠、多達800支煙囪包圍,社區裡的鳳林國小離中油大林煉油廠僅7、800公尺,離台電大林發電廠僅3.3公里。弔詭的是,《高雄市電子遊戲場業管理自治條例》規定,電子遊藝場應距離各級學校1千公尺以上,以維護學生身心健康。但這些工廠與學校的距離,有些甚至連1千公尺都不到。除了工廠環伺,大型車、特種車川流不息造成另種危害,據《南星土地開發計畫—自由貿易港區第一期環境監測計畫》,鳳北路與南星路口往中林路方向,平日尖峰交通流量達1668pcu/hr(小客車當量數/小時),中林路與沿海三路口往小港機場方向,平日尖峰交通流量更高達12224pcu/hr(小客車當量數/小時)工廠日夜運轉,加上川流不息的車潮形成移動性污染源,「南部反空污大聯盟」召集人陳椒華說,2016年10月至今年3月,小港PM2.5(細懸浮微粒)的平均值達49微克/m3,為高屏最高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執行《高雄地區(大林蒲)環境毒物健康危害之監測評估及對策研究》。調查結果也顯示,小港地區「苯」終身吸入性致癌風險,在孩童、青壯年及老年人的中位數,皆高於WHO建議的有害標準1.0x10-4(萬分之一),污染為全台最嚴重區域。(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心得:
在討論相關遷村議題的同時,必須先釐清的有幾件事,一、是居民先在還是工廠先在?二、我們是不是個以人為本的國家。
這兩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我們是不是個以人為本出發的社會。若是如此,在我們討論此事的同時,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第二次大事紀

政二A  周承翰 05114115

美味陷阱 大象誤食「hakka patas」竟成盜獵外一大死因

時間2017/10/0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野外大象族群仍持續受到威脅。斯里蘭卡官方調查,過去五年來,1171隻死亡的野生大象,自然死亡的只有104隻。其他「非自然」的死因包括了象牙盜獵,或是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導致與大象發生的衝突,例如槍傷、通電圍籬,以及當地一種極不人道的誘餌炸藥「hakka patas」。
野外大象族群。圖片來源:AlGraChe。
在斯里蘭卡,野外大象有不少「非自然」死法。圖片來源:AlGraChe (CC BY-NC-ND 2.0)

外表是南瓜 裡面卻是炸藥的「hakka patas」

斯里蘭卡《島嶼報》(The Island)今年8月刊登一則報導,標題寫著「Hakka patas injures jumbo calf seriously」(叢林小象受重傷 兇手指向Hakka patas),引起注目。「hakka patas」是一種陷阱,包裹以黑火藥、石塊、鉛塊製成,對動物來說卻是美味的誘餌。一旦動物咬碎「hakka patas」,石塊與鉛塊互相碰撞、擦出火花,炸藥隨即引爆。
這種陷阱通常是誘殺小型動物用,但常被大象誤食。報導內提到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地區的一頭幼象,嘴部就因誤食用南瓜偽裝的「hakka patas」而受到嚴重損傷,除了頷骨、牙齒有如被肢解般,也有約30公分長的象鼻因此被炸掉。
一般來說,遭「hakka patas」傷害的大象不會立即死亡,而是要經過三個月的折磨與掙扎才會漸漸喪生。

「非自然」死因居高不下 槍傷、通電圍籬都是威脅

根據斯里蘭卡野生生物部(Department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DWC)統計,過去五年來,有1171隻野生大象死亡,其中只有104隻是自然因素;若只看去年的統計數字,279隻死亡大象裡,只有35頭是自然因素死亡。
主責野生生物健康業務、同時也是首席獸醫師的薩拉卡.普拉薩德(Tharaka Prasad)認為:「槍傷是一大死亡原因。另外,有些農夫會將藥劑放在農作物以毒殺大象;通電圍籬也可能讓大象觸電身亡。即使這些受傷動物被發現時還活著,牠們也只有一絲機會能恢復生命力。」
根據斯里蘭卡動植物保育條例,讓保育類物種傷亡,可判監禁或罰款斯里蘭卡盧比20萬到50萬元(約台幣10萬以下,斯里蘭卡月薪約為台幣9500元)。總幹事索里亞班德拉(Sooriyabandara)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在保護區內還是外,使用hakka pattas陷阱都是違法的。但這實在很難稽查。」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拍攝當時大象已死亡一個月。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CC BY-NC-ND 2.0)
各個國家公園都沒有足夠的員工進行監測、調查等工作,很難查出是誰放了炸藥或是誰下的毒。「大象可能會為了尋找水源四處漫遊,因而破壞通電圍籬進入村莊,引來村民開槍反擊。」其中一位國家公園職員也補充,由於沒有足夠的員工,迫使村莊只能向民防部隊(Civil Defence Force)尋求協助,但他們通常沒有受過應對野生動物的專業訓練。
野生生物部長佩雷拉(Gamini Jayawickrama Perera)在接受斯里蘭卡《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採訪時表示:「如果動物持續受到折磨,必須開始擬定新法,限制居民使用火藥,並且揪出火藥商。這至少需要新增1000名工作人員,目前已向內閣請示先行補充200位名額。」

民間組織發揮創意  試圖緩解人象衝突

2002年成立的斯里蘭卡野生生物保育協會(The Sri Lanka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SLWCS),致力於人象衝突議題,每年在斯里蘭卡處理人象衝突事件的花費就約為1000萬美金。
傳統上,居民會使用爆竹來驅離象群,防止牠們侵擾農地等人類活動範圍(特別常用在收成之後的農作儲存場),然而使用頻率若高、大象習以為常後就會失去功效。SLWCS輔導農民使用太陽能充電的電圍籬,最近則嘗試在大象的路徑上養蜜蜂——這個方法在非洲能有效威嚇大象,但並非全球通用,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合的時候,蜜蜂就會棄巢。另一個不樂觀的因素是,全球蜂群都因為污染和疾病(還包括無線電、電視和手機的訊號造成蜜蜂定位困難)處於衰退狀態。
SLWCS近期也試著種植柑橘類的樹木當作圍籬,好處是收成能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在坦桑尼亞南部的魯安達國家公園(Ruanda National Park)郊區,另一個基金會進行了不同的新穎方法——在作物生長季節時種植「辣椒圍欄」。

叢林之外的保育難題 第一步要先掌握族群動態

另一方面,大象保育的限制仍有很多,更精確地掌握族群狀態、增進對人象關係的理解,都是各國政府、保育組織還在努力的方向。今年8月,印度政府提出新的大象族群報告(Synchronized Elephant Population Estimation India 2017),參與研究的大象專家拉曼.蘇庫摩爾(Raman Sukumar)表示,印度目前約有27132隻大象,儘管比起2012年的數字減少了10%,但仍屬穩定族群。另外,根據報告,另一項數字也維持「穩定」——每年約有400人、100隻大象死於人象衝突。
野生生物保育協會印度分會(The WCS-India)則對此報告抱有疑慮,認為政府的估算方法並未考慮到棲地狀況如何影響到族群分布、數據也不夠嚴謹,該會保育生態學家瓦倫.戈斯瓦米(Varun Goswami)認為:「別再用數象頭的方式,應該納入棲地使用、分布、擴張領域等變因估算並監測大象族群量。用科學方法監測大象族群,才能在重要的保育區裡正確評估族群動態、找出優先保育對象和減輕衝突策略。如今幾乎一半的亞洲象棲地破碎化,或是嚴重受人類活動干擾,人象衝突的案例數與嚴重度都持續攀升,讓瀕危的大象處境更加嚴峻。」
多數人還未意識到大象(甚至其他野生動物)已經不只棲息在叢林,而可能迫於現實,在其他鄰近區域出現。目前也只有少數研究把目光放在叢林之外的人象關係。戈斯瓦米表示:「要能預測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點、設計出可以有效管理衝突的策略,都取決於對衝突緣由的理解程度。」
心得:很多物種面對牠們最大的天敵--人類,通常都毫無還手之力,不管是因為獵殺、炸彈、陷阱、槍殺等等的原因,世界上很多獨一無二的物種都正在消失當中,人類應該想想,在利益與永續發展中如何取捨才是正確的方向。

第二次大事紀

系級:政二A

姓名:王瑄襄
學號:05114152

石虎出沒行車請小心 舞台劇呼籲珍惜野生動物


時間:2017.10.8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7789

萱萱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身上覆蓋著毛髮,還長了尾巴,原來是變成了一隻石虎!他在森林中跟其他動物變成好朋友,並從他們口中得知,原來爸爸開的汽車是野生動物最害怕的大魔王!萱萱該怎麼告訴爸爸,小心開車,不要傷害他的朋友?萱萱的爸爸該如何避免傷及變成石虎的萱萱?

令野生動物害怕的大魔王,原來是人類駕駛的汽車!攝影:廖靜蕙
由鐵支路邊創作體演出的舞台劇「萱萱的奇幻歷險」15日下午2點在台中市豐樂公園「2017年挺挺動物生活節」舞台首演,透過50分鐘戲劇表演,演繹野生動物常面臨的生存威脅;過程輕鬆、有趣且易懂,有緊張有洋蔥,讓親子同歡之際,學習正確的用路態度。
主辦單位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交通公路總局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昨(6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民眾一起來看戲保育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因車禍而死亡(路殺)的現象,這幾年透過特生中心「路殺社」(「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網友直擊記錄,受害者面貌逐漸浮現。
根據交通部統計,至2016年底止台灣的道路總長度43,365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04公尺是道路,全球排名13、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3,157公尺)和澳洲(1,275公尺)。但若以每平方公里汽車數量評比,卻是世界第1,每平方公里有217.7輛汽車。若再計算機車數量,總數達596.4輛,遠高於第2名荷蘭的196.5輛(資料來源為NationMaster網站 )。
高且頻繁的交通流量,不但造成交通事故頻傳,對動物生存的威脅更是日益嚴重。根據特生中心公民科學計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6年累計的資料顯示,路殺現象密布台灣道路,總共548種、56,918隻動物,成為輪下冤魂。
其中至少包括16隻瀕臨絕種保育類的水獺、53隻石虎、35隻穿山甲、21隻麝香貓和241隻白鼻心因路殺而死。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這對本來族群數量就已剩不多、族群存續汲汲可危的保育類動物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由路殺社幾年來統計繪製的台灣路殺地圖。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其實用路人也不願意行車時誤撞野生動物。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當事件發生時,易使駕駛人產生慌張的心理,造成打滑等現象,影響行車安全。因此這項三年計畫,不僅是為了野生物保育,更為駕駛人行車安全著想。
交通部副總工程司李忠璋表示,道路開發會切割棲地,影響野生動物穿越道路覓食、求偶,因此在道路設計上,必須兼顧開路必要性以及野生動物保育。
為此,交通部公路總局自今年9月起,連續3年與特生中心合作「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先以苗栗、台中及南投等地區的省道,為主要改善路段;透過道路兩側食肉目動物追蹤調查的基礎研究,找出動物重要穿越途徑,並廣邀全民參與「公民科學路殺動物調查」,建立全台路殺基礎資料,據以改善道路設計。

倒挺挺動物節觀看萱萱歷險記,珍惜野生動物以及學習相處之道。攝影:廖靜蕙
此外,這項計畫也企圖藉由社區或團體培力,共同協助維護和監控改善成效,降低路殺、守護區域生態。
由於動物路殺的發生,有極高比例起因於用路人疏忽。為了讓更多國人能正視此議題,並從檢視自身駕駛行為作起,首次透過舞台劇巡迴推廣表演,讓國人在欣賞藝文表演的同時,也能深思和正視,野生動物因我們對環境的破壞所受到的各種生存威脅,提醒國人正視動物車禍(路殺)、環境保護和交通安全等議題。
「鐵支路邊創作體」與「醞釀藝文工作室」對國內許多動物常因人們有意或無意的行為而不幸死亡深感同情,此次以國內常見且易受路殺威脅的石虎及穿山甲等5種中型哺乳類為故事主角,期待透過戲劇張力,讓三縣市居民珍惜台灣珍稀野生動物,並學習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心得:
在台灣,與動物爭道的事件屢見不鮮,人類為了方便,時常會在動物的棲息地上建立道路,使得許多台灣特有種或是保育類動物的生存受到威脅。透過戲劇演出的方法,過程輕鬆、有趣且易懂,有緊張有洋蔥,讓親子同歡之際,學習正確的用路態度,生動地展現出台灣迫切需要注意到的這項議題。
交通部副總工程司李忠璋表示,道路開發會切割棲地,影響野生動物穿越道路覓食、求偶,因此在道路設計上,必須兼顧開路必要性以及野生動物保育。這一個方法我非常贊同,同為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要好好學習並且思考如何與動物們共處,如此一來才能兼顧環境與經濟,為台灣這片土地建立起美麗又和諧的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