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第九次大事記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與鴿子重建關係 「博威鳥控」從生物習性找解方

日期:2017/11/22
出處:台北訊,環境資訊中心,古國廷報導
新聞內容:
「當初我的論文題目是關於夜鷹防治,有一個民眾住家旁邊就是夜鶯居住的地方。每到晚上他都因為夜鷹的啼叫而無法入眠,長達四至五年的時間都需要安眠藥入睡。」
杜昆盈回憶,在就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期間,查找資料發現過去有類似案例是用BB槍驅趕牠們,結果驅趕不成,反而打破鄰居的窗戶和水塔,造成鄰居間的不合。為了和緩夜鷹與住家的衝突關係,杜昆盈採用燈光的方式讓夜鷹雄鳥飛至較遠的鳴叫點,順利解決民眾因啼叫而失眠的問題。
「看著對方激動握著我的雙手道謝,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當初是為了想幫助動物,結果反倒幫助到人。」杜昆盈笑說。畢業後,杜昆盈沒有投身公部門或研究機構,而是加入新創公司《博威鳥控》,埋首於野生動物危害諮詢、防治與監測管理工作。
杜昆盈曾在一次機緣之下,看到13歲年輕發明家Richard Turere於TED分享的影片。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太陽能裝置安全的嚇跑獅子,保護家鄉部落家畜不受獅子攻擊,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人與動物有很多和平共處的可能。只是回望台灣經驗,卻好像顯少人投入其中。影片來源:TED
《博威鳥控》由他的指導教授孫元勳研究團隊在2012年創立,最初僅做從國外引進野生動物防治器材的業務。但由於台灣懂得使用這些器材的人有限,於是團隊漸漸轉型成諮詢,以及直接協助客戶進行防治的工作。
目前《博威鳥控》處理過200多個人與動物衝突的案子,大約九成是居家環境改善,其餘則是公共空間和農地防治。而絕大多數的案子都跟鴿子有關。

高樓與屋頂 人類與鴿子的衝突熱點

杜昆盈表示,多數城市中的鴿子生活習性接近岩鴿,偏好像是高樓大廈窗台或屋頂等地居住。因為都市環境食物充足,加上鴿子本身進食有一半的食物會排泄出來,因此在高樓、公寓等鴿子喜歡棲息的地方常有大量糞便堆積,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且有傳染疾病的風險。這是許多都市民眾正面對的難題。
高樓窗台是鴿子喜愛的棲息地點,容易大量堆積鴿子排泄物。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高樓窗台是鴿子喜愛的棲息地點,容易大量堆積鴿子排泄物。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有民眾會利用光碟、水瓶、噪音甚至老鷹貼紙等物品嚇阻鴿子。杜昆盈認為,這些物品有效是因為鳥類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會有所戒備,但一、兩個月以內就會失去效用,「加上台灣有非常多的鴿子是比賽用的淘汰鴿,台灣每一年的賽鴿淘汰數量非常驚人,飼主在賽鴿養成過程,就會不斷利用鞭炮等驚嚇訓練穩定度,因此一般大眾的嚇阻效果對牠們來說根本是小事一樁」。

向自然學習 理解生物特性 不傷害動物也能解決衝突

為了解決民眾的難題,《博威鳥控》團隊從觀察評估、防治對策和裝置安裝三階段著手。首先觀察居家或公共空間環境——鴿子進入到這些場域的動線和棲息點類型,是窗台或冷氣機的點狀性質、或是屋頂橫樑的線狀分布、乃至於活動進出整片屋頂的面狀分布。然後擬定防治對策,依照點、線、面等特性,安裝防鳥刺、防鳥索,以及防鳥網等裝置。
「一開始民眾以為防鳥刺是要把鴿子插在上面,但我們不是在做串燒,」杜昆盈起先開玩笑地說道,隨後正色解釋這些裝置的用意是讓牠們不方便著地或起飛,促使他們選擇其他地方棲息,避開容易與人衝突的地點。這些裝置很多靈感取自大自然,例如防鳥刺就是仿照黃藤、雙面刺或是俗稱「鳥不踏」的刺蔥等,本身用尖刺防止鳥類停靠的植物所設計。
冷氣機上安裝防鳥刺。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冷氣機上安裝防鳥刺。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同時,要能減緩人與動物衝突,少不了把生物特性列入考量。例如應盡量在成鳥育雛結束之後再進行防治,因為如果防治地點還有待餵養幼鳥所居住的巢,即使已經設置好防治措施,成鳥還是會不顧一切的返還棲所,甚至破壞防鳥刺而受傷。
目前團隊除了鴿子防治工作之外,也有製作領角鴞的人工巢箱等類棲地補償工作,讓牠們在都市中得以安住;以及嘗試投入防治裝置融入在地建築,例如廟宇等外觀特色的設計研發,此外也投入資源向國外學習機場鳥類防治工作。

保育或愛護動物 不等於餵食或親近

「其實動物的問題真的比較簡單,最困難還是人的問題,需要花非常多時間溝通,」杜昆盈回顧,很多民眾尋求協助時,一開始的觀念都是希望能夠趕快把這些動物移開,都期待透過捕捉的方式立即解決問題。「但即使現在立刻把這些鳥類抓走,但這地方還是適合棲息,就會有下一批鳥類進駐,」杜昆盈強調,只有讓這地方使鳥類棲息不方便,自然就可以讓這些動物離開。
杜昆盈看待自己的工作,某種程度是對民眾的機會教育,「很多人以為鴿子是台灣的原生種,也有許多人以為黑冠麻鷺是猛禽而感到畏懼,當得知牠們是吃蚯蚓而非常吃驚,」透過一次次與民眾的互動,讓大家知道這些動物的特性還有棲息在這些地點背後的原因,慢慢理解人與鳥類衝突背後的成因。
博威鳥控團隊參與講座分享投入相關工作背後甘苦。
《博威鳥控》團隊參與講座分享投入相關工作背後甘苦。左一為野生動物背景出身的杜昆盈,右一為工業設計背景的林靖淇。
「有時候看到Discovery頻道人跟動物和平相處,其實這也不太是一個很正向的教育,會讓民眾覺得餵食或跟動物很親近,就是在保育動物,其實不是,」說到人跟動物重新建立關係,杜昆盈認為,「動物還是需要怕一下人,因為人影響環境太大了,所以我覺得談保育,讓動物怕人這件事情,也蠻重要的」。
杜昆盈坦言,還是會擔心現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再持續。在這個實務地談「人如何應對野生動物」的領域裡,很多材料要向國外購買、很多基礎資源都沒有,無論軟體和硬體方面感覺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長出規模;還很需要各行各業能夠跨領域的學習和交流,讓與動物接觸的相關產業更重視生態領域的專業價值。
心得:
  自利的人類要如何與環境共生,是近十幾年來全球都在面對的選擇題,是要保護環境多一點,還是讓人類開發、利用的空間變大,世界各國對於這一問題也沒有尚未明訂強制的規則來規範,頂多簽屬不俱有強制力的協定,當中有人違背了條約,大家也拿他沒轍,最多是開個會議,公開譴責等作秀手法來給予該國些許壓力,終究沒有任何效果。
  然而,接觸到這一篇文章後,給我了一個新的啟發,人與環境共生或許從基層民眾開始改變效果會來得更大,我們普通人對於環境的認知大多是透過我們的感官的經驗為起點去想像我們周遭的環境,好比說提到「高樓大廈」這四個字,腦中的想像八成會是我們常生活中的景物,又或是國高中前課本中看到的圖片來支援「高樓大廈」這景物在腦中被建構出來,假設這個論證成立,我們對於「生物」、「環境」的想像也會被這樣建構,再依據我們的理性去推論生物的行為,無庸置疑,這樣對於環境、生物的認知仍破洞百出,即使我們的想像力再豐富,也不可能如同專家對於該事物理解的透徹,因此,我們往往用不正確的思維、觀念來對待環境,用我們認為合理的方式處理遭遇到的疑難雜症,但卻無法根治問題,這時要是我們願意尋求專家幫助,問題不但能有效解決且又不傷害生物及環境,雙方都是贏家,不會有輸家,同一時間又能提升民眾對於環境及生物的認知,進而推廣「高有環境、生物問題找專家」這個概念,讓民眾明白與生物共存這一件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需要專家的協助便可以做到,漸漸的將「環境與人共生存」此價值淺移默化的進入人民的心中,當這個理念成為臺灣社會普世價值之後,要推動任何生物環境相關之政策及法案便容易的多,不在會遭受種種的阻撓。

第九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原民權益寫進波昂文件 對抗氣候變遷必先問過這群人

時間:2017.11.18

出處: http://e-info.org.tw/node/208500

原民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性獲國際認證。英國衛報報導,世界各國政府15日在波昂氣候大會(COP23)上正式承認,原住民可在保護森林和控制暖化方面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原民族群長期以來被邊緣化甚至與犯罪連結。此次波昂氣候大會,原民在權利、自治和談判的參與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COP23會場一角,站立者左至右為來自巴西亞馬遜部落亞夏尼加族(Ashaninka)的Benki Piyãko、氣候聯盟(Climate Alliance)執行長博澤(Thomas Brose)、德國科隆市長沃特(Andreas Wolter)。圖片來源:Climate Alliance
「這是原住民的勝利,原民團體一直以來透過爭取承認原民權利,作為保護森林和應對氣候變遷的一種方式。這是一個可觀的進步。」亞馬遜原民社群組織COICA成員金提亞賀(Juan Carlos Jintiach)說道。

波昂文件:氣候行動必須尊重原民權利義務

全球共有3.7億的原住民。根據估計,他們的土地佔世界熱帶森林碳總量的20%,並且經常必須防範伐木者和農民的入侵。過去20年間,原民社群在氣候談判中大多扮演著憤怒的受害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尊重原民社群的土地權利,是防止排碳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之一。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承認了原民知識在因應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但本週在波昂批准的文件則進一步明文規定,「各國在採取氣候行動時,必須(should)尊重、促進和考慮對原民和當地社群權利所應盡的義務。」
文件也建議原民社區多參與領導,並提到這將能影響預算,開啟綠色氣候基金的可能性。
「這顯示,國際社會日益瞭解到原民和地方社群管理其土地的方式可以是重要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因為這些方式有助保護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正在建立具體的機制,並提供資金來支持這些工作。」福特基金會代表戴維斯(Penny Davies)說。

全新氣候方案主導者 原民權利走向公平、低碳

現在各國政府在訂定國家氣候目標時應該與原民社群進行交流,儘管其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巴西前環境部長泰謝拉(Izabella Teixeira)對新條文表示歡迎,並希望這對國內和國際產生積極影響。泰謝拉說:「原民權利對於走向公平、低碳非常重要。我希望這也能幫助巴西避免在這個議程上走回頭路。」
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夏奇亞(Clare Shakya)則提醒,不應該用新的原民參與機制引導他們脫離主要辯論。
「這是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但前提是確實聽取原民和當地社群的意見,並瞭解他們的知識。...這是讓原民成為氣候解決方案主導者的機會。在這次氣候大會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代表都表示,由上到下的氣候行動,實際上讓原民更加邊緣化。今天的決定是改變這個現象的機會。」夏奇亞說。

心得: 
原住民的權力無論在哪個國家,似乎都能夠看到被殖民、被迫害的痕跡。 
在資本主義的操作之下,使得人們無止盡的向自然環境吸取資源,為了獲得資源,不惜掠奪原住民的土地、侵犯他們生活的環境。台灣的亞泥礦違法權展延事件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對照這個新聞,台灣如果在意人權以及環境的保護,那麼對於原住民的權利勢必就必須擬好政策,並且有一定的保障與罰則。

 

 

用綠色消費護楠梓仙溪 高市府推薦「濕地明智利用」四業者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用綠色消費護楠梓仙溪 高市府推薦「濕地明智利用」四業者
2017年11月24日台北訊
擁有楠梓仙溪豐富自然資源的那瑪夏區,積極以自然資源發展觀光旅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最近就公告四家具「濕地明智利用精神」的當地業者,鼓勵民眾到此一遊時,無論吃喝住宿都能透過綠色消費維繫楠梓仙溪自然生態!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表示,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濕地,位於高屏溪中上游段,是高屏溪源頭發源地。莫拉克風災過後楠梓仙溪濕地受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的土石改變了原有的濕地自然生態環境,卻仍有一群人堅持不干擾濕地,適時、適地、適量、適楠梓仙溪溪流性質的方式經營產業,以「濕地明智利用精神」維繫原民文化與溪流的連結。


擁有楠梓仙溪豐富自然資源的那瑪夏。攝影:廖靜蕙
為支持族人整理及保留在地生活智慧,推廣濕地明智利用產業,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委託顧問公司針對當地業者進行訪調,期望將楠梓仙溪孕育的傳統文化,以及族人與其共生共存的精神融入商品,提供業者示範,並能加入「明智利用」的行列。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訪談,選定「陰唔甜點」、「姊妹小吃」、「深山裡的麵包店」以及「呼頌民宿」等四家業者,將他們使用在地食材及展示、傳統生活方式的體驗規劃、山居生態共生智慧解說、利用原生植物纖維打造擋土牆等明智利用的能力,引薦給台灣社會——到楠梓仙溪飽覽風光之餘,也能透過綠色消費來保育。

返鄉麵包師傅 從自己的土地現採現做美味甜點

陰唔甜點成立不到半年,年輕的麵包師傅黃秋華,為了幫忙家中農務而回到那瑪夏;臉書粉絲頁「那瑪夏瑪雅里保山有善果園」隨著四季運種分享果園現況,香水水蜜桃、山芋頭、野生山愛玉、梅子、紅肉李等,讓人感受到台灣四季的豐富,更令人垂涎。
自家的農田是食材最新鮮的來源,這也使得黃秋華能自豪的說,「陰唔甜點中所有的材料,都來自當季食材,新鮮看得到!」他採用混耕種植的食材,不但避免因物種單一化導致病原擴散的風險,更兼顧作物多樣性,使農田得以提供多樣性的生物棲所,穩定濕地周遭生態系。

兼顧永續的食材供應 吃出原住民食材智慧

由那瑪夏雙胞胎姊妹Alas(妹妹)和Abas(姐姐)經營的姊妹小吃,處處感受到原住民風格的小巧思,內部擺設大多由老闆夫妻親手布置,空間的打造運用大量的木頭廢材,自己製做、收藏的桌椅、壁畫,桌上的彩繪是孩子畫的,連烤肉爐都是DIY。
除此之外,桌上的菜餚也充滿原住民風味,運用當地的食材,為遊客們料理屬於那瑪夏風味的餐點;其中炸溪蝦[註1]、涼拌山豬皮、炒山茼蒿、野菜蛋、沙嗚沙嗚(以小米、芋頭及豬肉為主要食材)等,都是在地特色菜餚。為使餐廳顧客可以享用最為鮮美安全的佳餚,姊妹小吃餐廳除了盡量採取當地符合時令的既有野菜,並且在不過量採集的原則下提供餐廳所需的食材。
姊妹小吃在當地原為遊客所喜愛,Abas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運用傳統食材的能力行之有年,高雄市農業局這項作法,讓遊客更了解桌上的美食所代表的永續價值。

深山裡的人文景致 造窯餵飽族人分享旅人

「深山 裡的麵包店」由達卡努瓦部落Savo帶領下,藉由烘焙融入部落文化,以造窯實踐部落「自給自足」的精神,不但溫暖族人的胃,更為族人帶來了昂首邁步、面對新挑戰的勇氣。
Savo致力於將部落食材,如南瓜、薑黃、木薯、山芹菜、樹豆、甜菊等,加入窯烤土司中。不但深受各界喜愛,也逐漸打響名號、建立口碑,因配合部落婦女能空出時間開窯,供應數量控制在部落及生態可持續供應下,網路訂單常需一個月前就下單。
麵包店旁設有「女人的田」,可以看到每種作物中文、布農及卡那卡那富語的標示,除了讓遊客能看到當地的食材,更重要的是讓部落的小孩擁有這一片大自然的教室,並希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部落的婦女及返鄉的青年,讓族人們能在自己的家鄉安身立命。
深山裡的麵包店提供族人就業機會,也讓部落婦女的本事盡情發揮。攝影:鄭璟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深山裡的麵包店也提供遊程,負責對外聯絡的窗口Ibu表示,遊客可選擇有興趣的行程,例如定點參觀、農事或文化體驗等。例如與河祭有關撈蝦行程,或族人傳統便當Tipi的製作。撈蝦是卡那卡那富人須學會的技能,也與河祭有關,這項行程主要是讓遊客了解卡那卡那富靠溪吃溪的智慧,過程中會教導遊客抓大蝦放小蝦,才不會把溪蝦全吃完。
Tipi就是糯米地瓜飯,除了出現在傳統祭典中,也是過去族人上山工作必備的「便當」。上山工作常須走很長的路,Tipi提供了充足的熱量;又因過去沒有方便的盛具,因此以月桃葉和香蕉葉包裹,吃起來另有風味。

以布農傳統農耕智慧 豐富糧食樣貌兼顧環境安全

不論是族人辛勤耕耘,或大自然提供的豐富資源,都在呼頌度假村中形成一個複合型的田野教室。南瓜、咖啡、愛玉、龍鬚菜、櫻桃、芭樂、波羅蜜、百香果、水蜜桃……等多樣作物在此相遇,而民宿主人孫志恆為了確保水土不會流失,不影響溪流水質,運用就地取材打造出這片農村田園。
孫志恆解釋,早期布農族以耕作小米為主,坡地從事農耕要大角度彎腰既傷身又辛苦。族人於是在緩坡地利用麻竹、芒草、雜枝等製作高約40公分的擋土溝渠;麻竹較堅硬提供擋土的結構支撐,雜枝和芒草的前後排列,提供大小不同孔隙的濾水功能。原民施築擋土溝渠的初衷本為改進人體工學的農耕條件,實質上更兼具擋土濾水的環境功能。
沒有華麗的裝潢,一切自然從簡,是呼頌度假村致力打造的環境。旅人在這裡可以靜下心來,白天時欣賞鳥語花香、聆聽蟲鳴鳥叫;夜晚在星空下與三五好友暢所欲言。
農業局長蔡復進表示,明智利用是濕地保育與在地經濟雙贏之道,複合型作物與運用多樣化原住民民族生物的產業,能永續楠梓仙溪重要濕地的環境及人類的發展。期待透過後續支持與各界的參與,楠梓仙溪重要濕地成為溪流濕地明智利用的典範。
[註1]溪蝦撈捕是當地既有之利用,符合《濕地保育法》規範。此處特別強調業者節制使用的精神,符合永續利用。

心得:

位在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濕地,因莫拉克風災後受到破壞,但當地居民不願意放棄,堅持留在這裡,以不干擾濕地原本的運作方式,共同打造綠色經濟生活,使用在地食材,推廣傳統原住民文化,希望在推動以旅遊帶來經濟的方式也能帶動國人對於綠色保育、生活的重視。
想要發展經濟不一定只能靠重工業,透過與自然和平共處也可以互利共生,此篇是布農族和高雄政府共同合作,給了我們對於鄉村或是部落如何透過在地特色發展經濟一個想法,以互利共生達成雙贏的局面。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改善交通 星無人駕駛公車2022年上路

時間:2017/11/2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梁紜甄

新加坡交通部長許文遠22日表示,2020年開始,某些道路將行駛無人駕駛公車,將在交通離峰時間試辦,於三個專為無人駕駛公車測試所闢建的郊區城鎮行駛。
法新社報導,新加坡祭出道路收費措施,且大力投資公共運輸系統,還成為全球擁有汽車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因而至今尚未發生如同馬尼拉和雅加達等亞洲城市一般的嚴重交通壅塞問題。
如今,星國政府打算使用自動駕駛科技,以進一步減少對汽車的依賴,並且改善民眾的交通問題。
心得:無人科技或許就是未來的趨勢,但無人技術或許還是得經過更多的實驗及鑑定才能確保他的安全及可行性

第十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鬼王遇上楊文全 農業圈的歷史一刻

時間:2017.11.13

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16356?from=crm2-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聯合報)

內容:

有機、友善與安全農業議題愈來愈受國人重視,行政院提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要拼本會期三讀,但國內農業專家對於有機、慣行農法何者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經營始終各執一詞,長期在網路上「筆戰」多年的兩方專家,上周六首度在台大坐下面對面對談,打破同溫層尋找異中求同的機會,這場有如「武林大會」般的座談被搶訂爆滿。

這場論壇由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委託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主辦,分別認為慣行、有機農法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的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以「慣行、有機,農業如何永續?」對談;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則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

黃㯖昌說,國內媒體、專家,經常將「慣行」和「有機」對立,但慣行農法也可做到友善環境、保護消費者,他說,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溫濕度都適合有害生物發展,也讓台灣成為「病蟲害樂園」,快消失的蘇鐵、莿桐,在部分地區存活也是以藥物控制,身為「務實的農業工作者」就必須做好合理化施肥,而不是汙名化農藥。他強調,慣行農法是必要存在的,但透過草生栽培、適當修枝及田間管理也可以做到友善環境。

郭華仁則說,台灣20年來作物面積少3分之1,農藥用量卻沒有變,代表長年推廣的合理化施肥「實際上是沒有效的」,原因在於長期使用農藥產生後遺症,導致土壤硬化、缺氧,土壤內生物死亡無法協助分解,農民為維持產量只能拚命放肥料,農藥對溫室氣體貢獻有1/4,近海也優養化。

郭華仁形容,台灣農業有如躺在加護病房,將來一旦再發生糧食危機、糧價升高,當台灣因長期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導致土壤不健康、生物多樣性消失,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台灣就無法自給自足。他認為,農業轉型是個草根革命、必須做到典範轉移,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需支持本土有機農業,農地才能恢復健康,否則下一代將無以為繼。

至於台灣農村的未來究竟是以「小農」或「企業農」形式向前邁進,身為臉書社團「文青別鬼扯」,在網路上封號「鬼王」的嘉義縣政府的人力發展所所長劉志偉直言,「小農」一詞近15年在台灣氾濫,其論述多來自聯合國近年談的「家庭農場」,但聯合國所指的是拉丁美洲形式,跟台灣所想像的「小農」並不相同。
劉志偉說,台灣70多萬農戶、55萬人,本來就是家庭農場形式,差別只在「經濟能力的強弱」,「文青別鬼扯」是希望大家都能升格為「農企業」將規模做大,但台灣現狀卻是寧可維持家庭農場、也不願升級,他說,時代不一樣了,在全球化時代,你不跟人競爭、別人也會來找你競爭,他所強調的是台灣農業應出口擴張,不能再仰賴國內市場。

楊文全則說,若以農企業角度來看農業規模愈大愈好,「但最後農村會變成什麼模樣?」當只談農業、不談農村時,最後農村是否就成為企業村了?他說,他承認慣行農業還是會存在,在未來30年可能也只是從現在的99%減少到80%,但慣行農業就有如基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不應是「台灣農村往前的引擎」。

「兼業小農是台灣農村的未來」,楊文全說,台灣農業向來是以小農模式立足,憑著小農的彈性與客製化能力,才能回應新的消費社群特殊需求,他以宜蘭深溝經驗為例,除了農民、代耕、農業科技、銷售平台,還有餐廳、客棧、農村廣播和報導等,他認為,光談農業是不夠的,必須帶入農村才完整的生活方式。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中)、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對談時,農委會防檢...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中)、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對談時,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向兩人提問。記者許正宏/攝影
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
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會後座談特地將椅子拉近。記者許正宏/攝影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記者許正宏/攝影
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右)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左)以「慣行、有機,農業如...
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右)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左)以「慣行、有機,農業如何永續?」對談。記者許正宏/攝影

 

  

第十一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藍草經濟不是夢!李忠益製藍靛銷售日本,期建立藍染平台利益共享

時間:2017.11.25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3021/

內文:

「我設計一個護城河,這是城門,透過轉盤喀拉喀拉轉,城門放下來變成過道」李忠益在設計老房子時,把房子後的排水溝視作護城河,護的不只是老房子,可能也是他對偏鄉發展的堅持。而這次,他要保護的是在台灣消失六十年的藍草、藍靛技術。

 

從建築設計到農夫,李忠益因設計進入藍草世界

 

李忠益,身兼建築設計師、老師、設計顧問多職,近年又多了個身份——農夫。大家都叫他「小胖」,聽起來圓潤又親和,不過推開門進來的人,卻是一身精壯身子、黝黑膚色,黑眶眼鏡、白色襯衫顯得他有點嚴肅正式。但仔細一看,白襯衫袖口上有塊泥土的褐色,便於活動行走的牛仔褲也隱約沾染一塊塊污漬,農夫的影子仍存在於體面的裝扮下。

 

生命中的每個轉折其實都有跡可循,李忠益從建築走入課堂到進入鄉間,開始藍草的推廣,他說「絕非無中生有」。時間拉回過去,李忠益接了卓也小屋旗艦店的案子,而卓也小屋致力於台灣藍染發展,他當時只心想,不去了解這個產業要怎麼設計這棟房子?於是事情有了起頭。

 

藍草經濟價值高 卻消失六十年

 

台灣藍草所製作的藍靛,在清朝時期曾佔外銷第三名,整個西部平原種滿藍草,但自從化學藍靛染料問世後,傳統藍靛大受打擊,自1934年後就完全沒有外銷紀錄,沒有外銷就沒有農夫願意繼續種植,藍草在台灣消失近六十年,沒有人知道,直到藍染老師馬芬妹開始尋找台灣藍草蹤跡,力推「台灣藍」復育。

 

藍草所製成的藍靛經濟價值高,收益是種植水稻的五倍,而且藍草一年可以三收,水稻一年僅二收,東部甚至只有一收。台灣消失的藍草和經濟潛力,「好像生命中某個段落開始兜起來。」李忠益一直關心農村、聚落發展的問題,但他知道想在偏鄉做什麼事,資金來源很重要,只透過政府補助無法長久。

 

「做對的事一定要這麼勉強嗎?」李忠益說「我其實非常討厭被動式的政府補助,如果給錢就能解決問題,世界就能太平,那現在世界不會是這樣。」英雄有他自己拯救世界的方式,李忠益決定從藍草產業著手,使農民收入增加,讓偏鄉有更好的的經濟發展,「但這是浪漫的想法」。

 

推廣不易,李忠益自己下田試種

 

李忠益在苗栗苑裡蕉埔租了塊田種植木藍,由於木藍具有耐旱、耐濕、低照顧性等特色,特別適合在沒有灌溉用水的山坡地種植,李忠益也嘗試減少澆水次數,檢驗種植效果,「一整個冬天只澆一次水還是長得很好」,李忠益也完全不施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全憑它自然生長,就連雜草也不拔,每天就是去田裡踩雜草,雜草被踩扁了變得不健康,也就不會影響木藍生長。

 

自己打藍製靛,建立流程

 

木藍雖然種植簡單、經濟價值又高,但農村裡頭的人卻無法接受。李忠益說,農村是個被動性的環境,農夫現在種植水稻有保收制度,休耕又有補助,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這種被動性非常可怕」。另一方面,農夫覺得現在藍草還沒有成果,看不到未來不願意跟進,在這樣保守思維下,新的理念很難被接受。

 

李忠益起初找了四位農夫一起種植,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因為是租地給我的人,所以他跑不掉」,但李忠益種植方法與傳統農夫形式違背,最後索性一個人包攬所有事務,從種植、採收到製作藍靛,李忠益多半一個人,頂多找親朋好友幫忙採收。

 

採收回來的藍草如何製作高經濟價值的藍靛?李忠益從頭學習到處詢問,後來慢慢建立起一套流程,首先將藍草浸泡後,藍色色素會在水裡分解,再加入石灰用氣泡攪動,石灰吸附藍色色素沈澱,再經過紗布過濾後,得出膏狀的藍靛,便能拿去販售。整個過程全是手工,李忠益不假他人之手,硬是自己一人完成這浩大工程。

 

銷售藍靛到日本,未來建立染布平台利益共享

 

無法改變傳統農夫,李忠益在青年推廣上卻有一定程度的成功,除了宜蘭「倆佰甲」前來學習種植藍草、製作藍靛技術,李忠益課堂上的學生也踴躍參加,兩次藍草採收的報名人數都額滿,「經過兩年還是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李忠益也說目前計畫在南部中部建立染布基地,我提供藍靛,學生參與養藍、建藍,甚至是染布創作,「計劃的最終目標便是建立平台達成利益共享」賣出學生創作的藍染衣服、農民製作藍草藍靛,讓一切利益共享。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偏鄉,讓社造比較順理成章。」目前李忠益也透過同是藍染協會會員的駐日代表,販售藍靛給日本,從小量開始販售。

 

藍草拼出生命藍圖

 

「我常被問的不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是為什麼還不放棄?」李忠益口氣有著嘲弄與不解,彷彿大家都問了個蠢問題,那究竟為什麼還不放棄?李忠益斬釘截鐵地說「怎麼可能放棄啊!」不是說這是什麼理想,而是看準自然產品跟農業結合在未來不會缺席,只會越來越多,而藍草經濟價值是看得見發展的。

 

年逾四十而不惑,李忠益說到了這個年紀,就會覺得該做點不一樣的事,而藍草正是他把生命段落湊起來的拼圖。


心得感想:

  這篇新聞深入了報導的台灣在藍草這個作物上的復興,從化學染錠開始使用以來,藍草的價值就不再受紡織工業所重視,講蘭草重新在台灣種植,我燜為有兩種價值::歷史與有機,可以透過藍草,讓這塊土地的人了解這就是我們這片土地過去歷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可以使這種天然的染料發揮到它的價值,讓染劑不一定是化學,從而有更多的可能。

第十一週大事紀

新聞標題: 保育協會放寬藍鰭鮪捕撈限制 恐威脅復育
               (03114244 蔡昀珈)

新聞出處: 法新社

發布時間: 2017/11/22

新聞內容:
       
保育協會放寬藍鰭鮪捕撈限制 恐威脅復育
(法新社巴黎21日電) 會議代表與觀察人士今天在一項重要會議表示,擁有51個成員國的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放寬極其珍貴藍鰭鮪魚的捕撈限制,儘管科學研究發現,如此一來可能威脅到此物種的復育。
     消息人士在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ICCAT)閉門會議結束後告訴法新社,開放給各國的東方藍鰭鮪魚撈捕量將於2020年增加50%,來到3萬6000公噸。
     這種恆溫、油脂豐厚的魚類最大體型相當於小型車,移動速度也幾乎與小型車一樣快,支撐著價值十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的產業,也是日本料理產業的主要支柱。
     儘管有證據指出存量逐漸減少,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仍不顧一些成員反對,除了開放各國捕撈更多所謂的熱帶鮪魚之外,還放寬西方藍鰭鮪魚捕撈限制。
    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資深人員、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會談官方觀察人士塔克(Paulus Tak)說:「對永續鮪魚產業而言,今年退了一大步。」
    「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今年絕大多數的決策,都忽略了存量狀況。」(譯者:中央社周莉芳)

心得:
       人類真的是太貪婪了......又有一個物種可能要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滅亡,連國家標準都是貪婪而善變的......實在是很令人難過。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等公車吸空污 研究建議讓站牌遠離十字路口

時間:2017/11/2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等公車的地方通常是城市空氣污染相當嚴重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處,汽車、卡車和公車不斷停下來又加速,噴出高濃度的有害廢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教授鮑爾森(Suzanne Paulson)發現了等公車的空污隱憂。
在許多城市,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等公車都可能需要15到25分鐘,甚至更久。鮑爾森主導的研究顯示,讓公車停靠站遠離十字路口,可顯著減少乘客接觸到的空氣污染。
美國洛杉磯公車。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美國洛杉磯公車與等車民眾。圖片來源:Ian Freimuth(CC BY-NC-ND 2.0)
鮑爾森說:「廢氣中含有氣體和大量超細顆粒,這些顆粒基本上不受環保局的管制,因為EPA以重量管制懸浮顆粒,而這些顆粒重量很輕。我們的測量顯示,交通相關的污染物濃度在十字路口附近達到峰值,並隨著距離而急劇下降。」
他的研究團隊指出,只要將公車和輕軌站點從繁忙的十字路口移開120英尺,乘客接觸到的污染物可大大減少。他們的研究在本月稍早刊登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研究人員使用配備專門儀器的零排放車輛來測量超細顆粒和其他排氣管排出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他們在洛杉磯和周邊地區的幾個街區進行測量,包括洛杉磯市中心、比佛利山莊和聖蓋博山谷。
研究時段包括2013年夏季進行到深秋,為期15天,以及2014年夏季四天多。研究人員駕車於早上和下午時段,在十個有交通號誌的交叉路口之間來回開,共計1744趟,每秒鐘進行一次測量。
主要作者、韓國釜山大學環境大氣科學助理教授Wonsik Choi說:「接著,我們將每個十字路口的資料合併和分析,建立高解析度的污染物濃度地圖。」研究人員計算了如果停靠站位於離十字路口較遠處,等車乘客會吸入的超細粒子和其他交通相關污染物數量。
同時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成員的鮑爾森說:「除了交通流量最小的區域外,這個作法能大幅減少其他區域等車乘客接觸的空污量。」鮑爾森強調,在交叉路口附近,垃圾車和其他大型車輛起步和止步時,會噴出更多的廢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道路污染物濃度一般在交叉口±30公尺內達到峰值,接著隨距離急劇下降。如將站牌設在距離十字路口40-50公尺處,可以顯著減少暴露於超細顆粒的機會。
交通工程師認為,公車站位於十字路口之後交通流量會更好,也就是說停車機會可減少,如此也可以改善空氣品質。
研究人員表示,在都會區,將公車站稍微遠離十字路口,可以減少等車者呼吸到的空氣污染,只要不要遠到開始接觸到下一個路口的污染。
Relocating Bus Stops Protects Riders From Pollutio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November 19, 2017 (ENS)
Moving bus stops away from intersections w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pollution to which bus riders are exposed,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report.
In many citie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ly, bus riders can spend 15 to 25 minutes or more each way waiting for their bus.
“The wait often means spending time in some of the most polluted locations in cities, close to intersections where cars, trucks and buses are continually stopping and accelerating, spewing ou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oxious exhaust,” said senior author Suzanne Paulson, UCLA professor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The exhaust contains gases and large amount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that are essentially unregul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because the EPA regulates fine particles by weight, and these particles weigh so little,” Paulson said.
“Our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raffic-relate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peak near intersections and decrease sharply with distance,” she said.
Bus riders’ exposure to the pollutants would be much reduced by moving bus and light rail stops 120 feet away from busy intersections, her research team reports.
The researchers used a zero-emission vehicle equipped with specialized instruments to measure ultrafine particles and other tailpipe pollutants, such as nitrogen 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They made measurements in several neighborhoods in Los Angel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cluding downtown Los Angeles, Beverly Hills and the San Gabriel Valley.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15 days from summer to late fall in 2013 and over four days in the summer of 2014.
Their report was publlished earlier this month in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searchers drove back and forth across 10 intersections with traffic signals and nearby street blocks during mornings and afternoons, 1,744 times, taking measurements every second.
“We then combin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for each intersection to create high-resolution maps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long the blocks,” said Choi,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atmospheric sciences at South Korea’s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ers calculated the quantity of ultrafine particles and other traffic-related pollutants transit users would inhale if the stop was farther from the intersection.
“Except in areas with minimal traffic, we always found there would b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said Paulson, who is also a member of UCLA’s Institu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She noted that trash trucks and other large vehicles spew much more toxic fumes near intersections, when they are starting and stopping.
The UCLA researchers found that roadway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peak within ±30 meters from intersections.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sharply with distance.
They found that placing bus stops 40–50 meters from intersections significantly reduces exposure to ultrafine particles.
Traffic engineers believe that traffic flows better if bus stops are located after intersections. Better traffic flow can mean less stop-and-go, which can also improve air quality.
In urban areas, the researchers said, moving the stops farther away reduces the amount of pollution transit users breathe, as long as the stop is not so far that it gets pollution from the next street.
心得:
等公車幾乎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設在大馬路旁的公車站,空氣不太好,尤其是當公車班次之間隔較久的時候,就要在公車站牌等很長的時間,期間吸入的廢棄也大大增加。報導中也指出,大型的車輛起步和止步的時候,會排放出更多的廢氣,所以應該把公車站稍微移開交叉路口約莫四十或五十公尺,這樣等候公車時會吸入的廢氣便可以大大的減少。由於等公車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所以如果可以在簡單的小事上使人民遠離廢氣的汙染的話,政府的確應該在這方面多下一點功夫。

第九次大事記

政二B 方嘉璟 05114206

貧窮與2°C的拉鋸戰 專家:雙贏不是不可能

時間:2017/11/22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有7.7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每日生活費低於1.9美元(約新台幣57元)[註]之中。然而,提高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活品質,意味著使用更多的地球資源(如食物和能源),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暖化。
根據英國氣候科學網站Carbon Brief,近期研究發現,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高峰就下滑」的前提下,有可能同時終結極端貧困並兼顧氣候目標。至於如何做到?該研究建議,富裕國家的人們應該考慮採取「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來減少碳足跡,以補償終結貧困的額外碳成本。

氣候與發展衝突 有可能雙贏嗎?

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顯示,要讓全球7.7億人脫離極端貧困,只消在2100年使全球氣溫上升0.05°C。但是,使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口晉升「全球中產階級」,也就是每天賺取2.97-8.44美元,可能會在2100年之前增加全球氣溫0.6°C。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第一項就是終結全人類的極度貧困,是國際所議定之2030年全球生活水平改善目標。不過,要終結貧窮,可能為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限制全球溫度上升在「遠低於」2℃內——帶來更大的挑戰。
研究作者、馬里蘭大學哈貝斯克(Klaus Hubacek)教授解釋,這個矛盾叫做「氣候—發展衝突」。他的研究目的,就是量化消除極端貧困所造成之總碳排成本。
哈貝斯克說,即使在沒有氣候政策和現有技術的情況下,消除極端貧困也不會影響氣候目標。

碳不平等  計算碳足跡的「貧富差距」

為了計算消除極端貧困的成本,研究人員首先著手估算世界上最貧窮和最富有的人的碳足跡。
針對每個碳足跡,研究人員納入直接碳排放(來自糧食、冷暖氣和運輸消費)和間接碳排放(來自生產家用品和服務)。接著將它們與世界銀行全球消費資料庫的支出資料結合。
哈貝斯克指出,食物佔赤貧人口碳足跡的比例最大。
「糧食相關的碳足跡佔赤貧人口總碳足跡近60%,包括食物、住所、衣服。當您的購買力平價(PPP)是每天支出1.9美元時,幾乎無法再做其他事。」研究還發現,2010年,收入全球前10%人口的消費商品和服務碳排約佔總碳排36%。相比之下,同年全球12%最貧困人口的消費商品和服務碳排僅佔4%。
研究發現,世界平均最高收入者的碳足跡已接近極端貧困人口平均碳足跡的14倍。
Screen-Shot-2017-10-23-at-11.00.07-1024x456
圖左的柱狀圖表示不同收入等級——從收入全球前10%族群(橘色)至貧窮線以下族群(綠色)——的碳排放比例;圖右的柱狀圖表示不同收入等級的人均碳排放分布。碳足跡均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消除極端貧困  2030年是最後期限

為了計算消除貧困的總碳成本,研究人員計算出使極端貧困人口晉升下一個收入水準(每天1.90-2.97美元)的碳排。
接著,研究人員加入使人們脫離極度貧困的額外碳排措施,加在「基線」排放情境之上。研究人員使用相對低的RCP2.6排放情境,也就是假設全球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頂峰,之後迅速下降。
下圖顯示在2100年之前消除極端貧困的額外碳成本如何影響全球暖化。將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這兩種情況都假定全球排放量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
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
消除極端貧困(綠色)的情境與基線情景(黃色)進行比較。這兩種情況都假定全球排放量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圖表顯示,今日至2030年是消除全球極度貧困的「機會之窗」。資料來源:Hubacek et al. (2017)
該圖表顯示,今日至2030年是消除全球極度貧困的「機會之窗」。也就是說,2030年是SDG的最後期限。
研究發現,消除極端貧困對全球氣溫的影響相對小,到2100年才貢獻升溫0.05°C。也就是說,消除極度貧困可以不影響長期氣候目標。
然而,只有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高峰就下滑才做得到。哈貝斯克說,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以後繼續上升,終結貧困同時控制升溫2°C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但是,全球碳排目前比較接近高排放情境(RCP8.5)。

脫貧兼顧降低碳排 氣候作為得加碼27%

部分慈善機構認為,僅消除「極度」貧困不夠積極,世界領導人應該將目標放在完全終結貧困。也就是使全世界最貧窮人口變成「全球中產階級」,每天賺2.97至8.44美元。根據研究結果,這將在2100年之前增加0.6°C的升溫。
研究發現,為了終結全球貧困而不造成大幅升溫,全球領導人將需要將氣候變遷緩解工程增加27%。
為此,國家可能要大規模採用負碳排技術。 然而,曾經被譽為氣候救星的許多負碳排技術發展未能達到預期。
相反地,研究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們應該考慮採取「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來減少碳足跡,以補償終結貧困的額外碳成本。
心得:消除貧窮及降低碳排放量都是當今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要同時將這兩個問題解決在執行上是有難度的。在我們將貧窮階級提升為中產階級的同時,生活品質的提高也使得碳足跡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減反增,光是此一問題就足夠讓政府思考該如何擬訂政策。文中提及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若政府欲採行此作法,則須深思熟慮、反覆討論政策的可行度,畢竟要人民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