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鴿子重建關係 「博威鳥控」從生物習性找解方
日期:2017/11/22出處:台北訊,環境資訊中心,古國廷報導
新聞內容:
「當初我的論文題目是關於夜鷹防治,有一個民眾住家旁邊就是夜鶯居住的地方。每到晚上他都因為夜鷹的啼叫而無法入眠,長達四至五年的時間都需要安眠藥入睡。」
杜昆盈回憶,在就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期間,查找資料發現過去有類似案例是用BB槍驅趕牠們,結果驅趕不成,反而打破鄰居的窗戶和水塔,造成鄰居間的不合。為了和緩夜鷹與住家的衝突關係,杜昆盈採用燈光的方式讓夜鷹雄鳥飛至較遠的鳴叫點,順利解決民眾因啼叫而失眠的問題。
「看著對方激動握著我的雙手道謝,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當初是為了想幫助動物,結果反倒幫助到人。」杜昆盈笑說。畢業後,杜昆盈沒有投身公部門或研究機構,而是加入新創公司《博威鳥控》,埋首於野生動物危害諮詢、防治與監測管理工作。
杜昆盈曾在一次機緣之下,看到13歲年輕發明家Richard Turere於TED分享的影片。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太陽能裝置安全的嚇跑獅子,保護家鄉部落家畜不受獅子攻擊,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人與動物有很多和平共處的可能。只是回望台灣經驗,卻好像顯少人投入其中。影片來源:TED。
《博威鳥控》由他的指導教授孫元勳研究團隊在2012年創立,最初僅做從國外引進野生動物防治器材的業務。但由於台灣懂得使用這些器材的人有限,於是團隊漸漸轉型成諮詢,以及直接協助客戶進行防治的工作。
目前《博威鳥控》處理過200多個人與動物衝突的案子,大約九成是居家環境改善,其餘則是公共空間和農地防治。而絕大多數的案子都跟鴿子有關。
高樓與屋頂 人類與鴿子的衝突熱點
杜昆盈表示,多數城市中的鴿子生活習性接近岩鴿,偏好像是高樓大廈窗台或屋頂等地居住。因為都市環境食物充足,加上鴿子本身進食有一半的食物會排泄出來,因此在高樓、公寓等鴿子喜歡棲息的地方常有大量糞便堆積,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且有傳染疾病的風險。這是許多都市民眾正面對的難題。

有民眾會利用光碟、水瓶、噪音甚至老鷹貼紙等物品嚇阻鴿子。杜昆盈認為,這些物品有效是因為鳥類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會有所戒備,但一、兩個月以內就會失去效用,「加上台灣有非常多的鴿子是比賽用的淘汰鴿,台灣每一年的賽鴿淘汰數量非常驚人,飼主在賽鴿養成過程,就會不斷利用鞭炮等驚嚇訓練穩定度,因此一般大眾的嚇阻效果對牠們來說根本是小事一樁」。
向自然學習 理解生物特性 不傷害動物也能解決衝突
為了解決民眾的難題,《博威鳥控》團隊從觀察評估、防治對策和裝置安裝三階段著手。首先觀察居家或公共空間環境——鴿子進入到這些場域的動線和棲息點類型,是窗台或冷氣機的點狀性質、或是屋頂橫樑的線狀分布、乃至於活動進出整片屋頂的面狀分布。然後擬定防治對策,依照點、線、面等特性,安裝防鳥刺、防鳥索,以及防鳥網等裝置。
「一開始民眾以為防鳥刺是要把鴿子插在上面,但我們不是在做串燒,」杜昆盈起先開玩笑地說道,隨後正色解釋這些裝置的用意是讓牠們不方便著地或起飛,促使他們選擇其他地方棲息,避開容易與人衝突的地點。這些裝置很多靈感取自大自然,例如防鳥刺就是仿照黃藤、雙面刺或是俗稱「鳥不踏」的刺蔥等,本身用尖刺防止鳥類停靠的植物所設計。

同時,要能減緩人與動物衝突,少不了把生物特性列入考量。例如應盡量在成鳥育雛結束之後再進行防治,因為如果防治地點還有待餵養幼鳥所居住的巢,即使已經設置好防治措施,成鳥還是會不顧一切的返還棲所,甚至破壞防鳥刺而受傷。
目前團隊除了鴿子防治工作之外,也有製作領角鴞的人工巢箱等類棲地補償工作,讓牠們在都市中得以安住;以及嘗試投入防治裝置融入在地建築,例如廟宇等外觀特色的設計研發,此外也投入資源向國外學習機場鳥類防治工作。
保育或愛護動物 不等於餵食或親近
「其實動物的問題真的比較簡單,最困難還是人的問題,需要花非常多時間溝通,」杜昆盈回顧,很多民眾尋求協助時,一開始的觀念都是希望能夠趕快把這些動物移開,都期待透過捕捉的方式立即解決問題。「但即使現在立刻把這些鳥類抓走,但這地方還是適合棲息,就會有下一批鳥類進駐,」杜昆盈強調,只有讓這地方使鳥類棲息不方便,自然就可以讓這些動物離開。
杜昆盈看待自己的工作,某種程度是對民眾的機會教育,「很多人以為鴿子是台灣的原生種,也有許多人以為黑冠麻鷺是猛禽而感到畏懼,當得知牠們是吃蚯蚓而非常吃驚,」透過一次次與民眾的互動,讓大家知道這些動物的特性還有棲息在這些地點背後的原因,慢慢理解人與鳥類衝突背後的成因。

「有時候看到Discovery頻道人跟動物和平相處,其實這也不太是一個很正向的教育,會讓民眾覺得餵食或跟動物很親近,就是在保育動物,其實不是,」說到人跟動物重新建立關係,杜昆盈認為,「動物還是需要怕一下人,因為人影響環境太大了,所以我覺得談保育,讓動物怕人這件事情,也蠻重要的」。
杜昆盈坦言,還是會擔心現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再持續。在這個實務地談「人如何應對野生動物」的領域裡,很多材料要向國外購買、很多基礎資源都沒有,無論軟體和硬體方面感覺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長出規模;還很需要各行各業能夠跨領域的學習和交流,讓與動物接觸的相關產業更重視生態領域的專業價值。
心得:
自利的人類要如何與環境共生,是近十幾年來全球都在面對的選擇題,是要保護環境多一點,還是讓人類開發、利用的空間變大,世界各國對於這一問題也沒有尚未明訂強制的規則來規範,頂多簽屬不俱有強制力的協定,當中有人違背了條約,大家也拿他沒轍,最多是開個會議,公開譴責等作秀手法來給予該國些許壓力,終究沒有任何效果。
然而,接觸到這一篇文章後,給我了一個新的啟發,人與環境共生或許從基層民眾開始改變效果會來得更大,我們普通人對於環境的認知大多是透過我們的感官的經驗為起點去想像我們周遭的環境,好比說提到「高樓大廈」這四個字,腦中的想像八成會是我們常生活中的景物,又或是國高中前課本中看到的圖片來支援「高樓大廈」這景物在腦中被建構出來,假設這個論證成立,我們對於「生物」、「環境」的想像也會被這樣建構,再依據我們的理性去推論生物的行為,無庸置疑,這樣對於環境、生物的認知仍破洞百出,即使我們的想像力再豐富,也不可能如同專家對於該事物理解的透徹,因此,我們往往用不正確的思維、觀念來對待環境,用我們認為合理的方式處理遭遇到的疑難雜症,但卻無法根治問題,這時要是我們願意尋求專家幫助,問題不但能有效解決且又不傷害生物及環境,雙方都是贏家,不會有輸家,同一時間又能提升民眾對於環境及生物的認知,進而推廣「高有環境、生物問題找專家」這個概念,讓民眾明白與生物共存這一件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需要專家的協助便可以做到,漸漸的將「環境與人共生存」此價值淺移默化的進入人民的心中,當這個理念成為臺灣社會普世價值之後,要推動任何生物環境相關之政策及法案便容易的多,不在會遭受種種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