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第四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若第三接收站環差沒過 台電:有腹案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若第三接收站環差沒過 台電:有腹案


時間:2017/10/1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民進黨籍立委吳玉琴18日在立院質詢,若大潭電廠擬興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環差沒有通過,是否有替代方案?台電副總經理陳建益回應,基隆協和電廠及台中電廠都有接收站的計畫。
   
        台電副總經理陳建益回應,台電在基隆協和電廠和台中火力發電廠都有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希望可以儘量把天然氣的量提高。不過,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天然氣未來要提高成50%,單獨一個電廠是有替代性的,但整體來看,觀塘工業區的第三接收站也很重要。

        為了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同時發展能源轉型及空污減量,發電能源天然氣佔比將提高成50%,屆時全台天然氣需求量將高達2354萬噸,目前現有的高雄永安接收站以及台中接收站,一年接收進口1600萬噸的天然氣已經飽和,為了解決這項問題中油擬在觀塘工業區興建第三接收站,但引發大潭藻礁保育問題。

心得感想:

        桃園藻礁與珊瑚礁一樣提供人類社會發展的許多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漁業、旅遊以及海岸保護等。雖然對於藻礁生態系的了解才剛剛起步,而科學的論述已初步獲得國際學界的肯定,桃園藻礁是一獨特的生態系,必須立刻積極採取保育的措施,因為只有完全保留目前僅存健康完整的桃園藻礁,才能啟動後續相關藻礁科學跨領域整合的研究工作。無核家園與永續環境的拉扯,代間正義的考量在同一個地點碰上了我們該如何取捨?

第五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台南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 10月底運作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台南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 10月底運作


時間:2017/10/1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新聞內容: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19日宣布,全台首座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10月底將在台南市正式運作。但因台南廚餘量不大,發電量僅用於工業技術研究院台南市六甲院區。
台南市環保局發布新聞稿指出,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包含乾式厭氧醱酵產沼氣及燃料電池兩項技術,不僅可利用果菜市場生廚餘產製沼氣發電,剩餘的沼液、沼渣仍可作為液肥和堆肥利用。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長林健三表示,台南市每月收運廚餘約1800公噸,其中1200公噸熟廚餘用於養豬,從果菜市場等處回收的600公噸生廚餘,則送到環保局四座生廚餘堆肥廠堆肥。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長胡耀祖表示,目前發電示範系統處理規模是5槽各1立方公尺醱酵槽,預估每天產生沼氣量20立方公尺。未來完成技術示範與參數優化後,將和產業界合作建構商業化系統。

心得感想:


第六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地方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彰化等縣市願配合 台南拒答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地方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彰化等縣市願配合 台南拒答



時間:2017/10/20

出處:環境資中心



新聞內容:

        中央要拆農地上新建違規工廠,地方配不配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10月11~13日電訪首波拆除相關的8縣市,包含彰化等6縣市表示願意配合。屏東擔心造成失業及民怨,表示要再討論。台南則拒絕受訪。
       
        全台有13多萬處農地遭到違法工廠占用,農委會為確保農地不再流失,嚇阻新增工廠蓋在農地上,要求地方政府拆除2016年5月20日之後農地上新建的違規工廠。經濟部在今年9月公布了34件首波應拆除家數(後修正為17家)。第一份拆除名單分布在8個縣市,以彰化縣最多註1。拆除名單公布後,彰化縣政府表示無法配合中央,欲改以「2017年9月12日」做為彰化縣拆除農地工廠的基準線。

        為使社會了解地方政府是否願意配合中央執行這項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即報即拆策進方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電訪應拆除家數所在的8個縣市政府,調查地方對於方案的想法以及配合意願,包括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縣、彰化縣、嘉義縣、雲林縣及屏東縣等8個縣市註2。結果如下:

1. 是否了解行政院「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內容,如經費、人力、作業行政程序?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1
        除台南拒訪外,其他縣市均表示,已充分了解行政院「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內容。目前行政院還未核定該專案,最終作業細節仍待公布。

2. 2016年5月20日的拆除時間設定是否合理?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2
        對於2016年5月20日的拆除基準,只有高雄認為合理。其他多數縣市不表認同也不否定。這些縣市認為,處理違建有很多途徑,2016年5月20日的時間設定只是政策性決定,無法說合不合理。

        雲林縣說:「執行程序上只要是中央既定政策,地方會配合執行,但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需要給民眾一個解釋。」嘉義縣說:「只要能夠阻止違規工廠新增,訂出一個時間沒有不好。」新北市則因為該市自訂的拆除基準是2009年,比中央訂的時間早,沒有特別意見。

        彰化縣則表示中央的時間設定不合理,建設處副處長劉玉平說,「政府政策形成應以頒布時間為執行基準點,不能採取過去的時間,政策背後的合理性會有問題。中央的特別政策方案,打破了過去地方在處理違建的優先順序。」

3. 是否願意配合中央政策,拆除2016年5月20日後農地上新增的違規工廠?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3
        雖然多數縣市對拆除時間設定持保留態度(見第2題),但包括彰化縣在內,均表示會配合進行。彰化縣說,「只要中央核定,地方政府有義務依照政策執行。」

        屏東縣則回覆還未決定,城鄉發展處公安使用科科長陳炳鴻受訪時表示,認同農地農用的理念,但認為政府在處理違規工廠時,應該顧及業者和勞工生計。陳炳鴻說:「像是提供輔導工廠遷移,或給予遷廠期限等配套,否則會造成勞工失業、地方壓力、民怨等社會問題。」他強調,「中央如果決心要拆,應從污染最嚴重、規模大的違章工廠開始處理,擒龍要先擒首!」

4. 將來中央交付地方執行拆除作業時,是否可能遇到經費、人力或其他困難?

縣市配合拆除農地工廠調查 4
        對於未來進行拆除作業是否可能遇到困難,受訪縣市多表示,只要中央方向明確,提供專款專用,就能解決地方經費與人力窘迫問題。嘉義縣提到,只有有中央經費支持,未來會透過行政委託,找拆除業者來執行,目前,嘉義縣已開始對名單內違規工廠進行裁罰和列管。

        也有縣市擔心拆除會造成民怨和壓力。雲林縣建設處副處長鄭峰明表示:「困難在於如何對業者說明和釋疑。例如工廠拆除後,政府要如何輔導後續經營,有沒有就地合法方案內容,包括綠色給付和生態回饋等都可以做,農業和產業要兼顧,政府要去輔導讓業者能維持生計。」屏東縣則建議由中央直接編列經費人力並執行拆除,擔心如果交由地方執行,可能沒人願意開拆。

        彰化建設處副處長劉玉平則說,「拆除幾十家或百家新增違章工廠只能治標,雖會產生嚇阻作用,但仍無法治本,重點是制度面要檢討。」台灣地狹人稠,不適用幅員廣闊的歐美國家那一套土地使用管制制度,需要有適合本土的「彈性處理方式」。劉認為,「農地有違規工廠,代表業者想要投資,這是件好事,但是台灣工業區土地成本過高、勞工想要就近就業,加上產業聚落有群聚優勢,才使得工廠業者選擇成本低的農地建廠。要想治本必須透過『教育』的手段。」

        本次調查顯示,多數地方政府配合中央的「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專案,執行中央所交付辦理的事務。但多數縣市對專案本身不乏疑慮。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張淑貞表示,「我們肯定農委會及其他相關部會願意正視並處理農地上違規工廠的問題,但從這份調查來看,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恐怕不足,尤其中央規劃專案的目的和整體違章工廠的治理邏輯,現階段恐還需要更多溝通協調來取得共識,將來要執行時應會比較順利。」

        對於先前與中央不同調的彰化縣,在這次調查中表示願意配合,張淑貞說:「地方願意依法行政,本身值得肯定。台灣的違建問題需要民代和民眾一起來關心,大家也許還有意見不同,但至少開始正視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並慢慢降低歧異。」

註解:
1.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9月初提供首波縣市農地違規工廠拆除件數有34件,分佈在8個縣市(如下),其中17家工廠領有農用建築建照,實際違規增建有待釐清,後續會再滾動檢討。最後確定第一波要拆的為新北市1件、台南市1件、高雄市5件、彰化縣8件、嘉義縣2件。
0901-1
2. 縣市接洽電訪單位分別為:新北市經濟發展局、臺南市工務局、高雄市工務局、新竹縣工務處、彰化縣建設處、嘉義縣經濟發展處、雲林縣建設處、屏東縣城鄉發展處。

心得感想:

        就算這5萬多家農地上的工廠全拆掉,這些土地地力早已破壞殆盡,也無法重新回復進行農業生產。政府應該務實面對工廠問題,拆不是重點,要嚴格禁止在農地上新蓋工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否則,一邊拆一邊蓋,地方政府繼續對這些工廠收稅,工廠汙染農地,永無寧日,且對未來的農業生產完全沒有幫助。然而這並非是認為這5萬多家違法工廠必須就地合法,這些違法工廠,要符合現階段最嚴格的環保標準,從增加經營成本,並改善各項環保措施,否則工廠必須遷出農地;此外,正在興建中的違法工廠,沒有任何合法執照,根本不准允許供水電;最重要的是,必須透過空照等嚴密的監控系統,和地方政府合作,完全禁止在農地上新建工廠,才是解決之道。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黃崇恩 05114249

台東月減367噸垃圾 不用焚化廠露曙光

時間: 2017/10/1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陳秀玲

台東2017年3月率先全台實施強制使用透明垃圾袋,一開始使用率只有89%,但半年來,已成長為94.78%,合格率為93.04%,資源回收更加落實,讓台東縣每月平均垃圾量減少367公噸,限塑成效十分明顯。台東縣長黃健庭強調,「未來不啟用焚化廠的條件已露出曙光」。
黃健庭表示,過去台東垃圾不斷產生,各掩埋場飽和,又無法委託外縣市代燒,垃圾問題,一度讓台東不得不考慮要不要啟用焚化廠;但2017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台東縣每天垃圾量由2016年的105公噸,減少到94公噸,有信心將垃圾量減少到每天80公噸,如果大家都落實塑膠類垃圾減量,確實做好資源回收,台東將越來越不需要焚化廠。 
心得:這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提過的,並不是每個縣市都有能獨自處理垃圾的能力,但像台東這樣把自己縣內的回收有效做好,就能大量的減少不必要的垃圾產生,如此甚至能不建垃圾焚化廠,實在是優點多多

第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再生能源週開幕 嘉市展示「千屋計畫」

時間:2017年10月18日
出處:聯合報嘉義報導

嘉義市積極推動以再生能源(創能)、節能及儲能為主軸的「千屋計畫」,目標打造「節能、創能與儲能」三能合一的節電家園,嘉義市長涂醒哲18日帶領市府團隊參加台北2017再生能源週開幕典禮,展示「千屋計畫」內容,與總統蔡英文等共同為能源週揭幕,涂也和元晶太陽能科技簽署MOU,盼為嘉市成為能源自給自足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涂醒哲表示,嘉義市地理位置優越,在陽光充足的北回歸線,若能大力推展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同時配合節能、儲能,可實現非核家園理想、解決缺電危機。 嘉義市環保局表示,市府已在48處公有廳舍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總裝置容量約6.3MW,成立太陽能光電設置及推動小組、綠能推動專案辦公室。
心得:
如果嘉義真的把千屋計畫辦起來了,或許就會帶動台灣各地另外一波再生能源的浪潮。畢竟台灣還沒出現過任何地方政府讓電力自給自足,穩並的話甚至有機會將多餘的電力轉賣回台電賺取收入。但是嘉義市因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才有優勢發展太陽能。所以似乎也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發展太陽能,例如新竹可能就要用風力發電、其他沿海縣市可以利用潮差進行潮汐發電等等。希望815全台大限電的類似事情不會再發生。





第四次大事記

西港糖鐵或有轉機 鄭麗君:有望變更設計 民間:但方案很可怕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報導日期:10/19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7969

由於私人文資如何保存的爭議,文化部與台北市在9月時打起新聞稿大戰,對文資提報程序、經費補助都不同調,18日北市的文資會議更決議,對俞大維將軍故居,將略過市定古蹟、直接提報國定古蹟,也再次引發文化部的反擊。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強調,台北市此舉是不符文資法第17條的規定,依法應先成為直轄市定、縣市定古蹟,再進行國定古蹟的提報。鄭麗君強調目前文化部將此案視為未完成審議,應該重新審議,且目前俞大維故居具有暫訂古蹟身份。

2017-10-19_01-20-41
面對民間搶救西港糖鐵,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各機關積極協調,正面發展中,召委陳學聖更允諾將排教文委員會現勘。賴品瑀攝影。
19日立院教文委員會找來文化部討論「中央如何強化監督地方政府守護文化資產」,而場外也有民間團體西港堀仔頭藝術生態村成員,為了搶救西港糖鐵開記者會,強調糖鐵文化成孤兒,立委、文化部可別見死不救。

俞大維故居文資案 北市直推國定古蹟 鄭麗君:不算、要重審

「球踢中央,反將中央一軍」立委吳思瑤如此批判台北市對俞大維故居的作法,鄭麗君則強調,台北市此舉是不符文資法第17條的規定,依法應先成為直轄市定、縣市定古蹟,再進行國定古蹟的提報。鄭麗君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未能在審議會中正確說明法令感到「遺憾」,更強調目前文化部將此案視為未完成審議,不但應該重新審議,且處於審議中時,俞大維故居目前屬於「暫訂古蹟」,不得拆除或毀損。
文化部與北市府的爭論,甚至遭媒體看做是台北市長的前哨戰,因前日鄭麗君遭點名可能是北市長選戰的奇兵。

西港糖鐵有轉機 有望變更設計 民間再籲別系統性遺棄糖鐵文化

西港外環道已經動工,西港糖鐵目前處於隨時可能遭到清除的危機,西港堀仔頭藝術生態村成員北上再向文化部與立委求救,強調不只是西港段,整個糖業文資都在面臨「系統性遺棄」。
「正面發展中」鄭麗君則在回應立委柯志恩、高潞以用的質詢時,表示台南市文化局文資處已經出面,西港外環道有可能變更設計,正在討論中,應該很快就會正式宣佈了。

IMG_8444
擔憂西港外環道隨時動工,志工再次北上替西港糖鐵求救。
「但工務局的保存方案很可怕。」堀仔頭藝術生態村志工汪少凡聞訊後表示,目前他們所得知的保存方案是「旗站移動10公尺,鐵軌移地保存」。這樣的方案並非沒有爭議,但汪少凡認為,除非文化部逕予列為暫定古蹟,否則南北線有可能在還沒進到審議程序前就被拆掉了。
委員會散場後,鄭麗君特地前往西港志工集結處,強調地方已經跨部門盡力協調中,擔任委員會召委的陳學聖更向他們承諾,將會在下下週排委員會前往西港現勘。
在議場外的記者會,鐵道專家許乃懿表示,麻豆糖廠西港線,不但是「南北平行預備線」的軍事意義,也參與了糖業是台灣重要經濟命脈的時光。許乃懿更認為比起單點保存糖廠,糖鐵才是更與民眾記憶切合的,因為當時糖廠總是警備森嚴,但糖鐵乘載了例如偷小火車甘蔗等記憶,因此,他認為文化部若要落實「再現歷史現場」的政策,那麼應該展開糖鐵的整體保存計畫。目前民間已經以「南北線」向八個縣市提報跨縣市系統性文化景觀。

西港旗站與道班車蔡京陽攝於1997
西港旗站與道班車。蔡京陽攝於1997。堀仔頭藝術生態村提供。
西港堀仔頭藝術生態村指出此案凸顯出文資法的漏洞,由少數的委員現勘、不經大會討論,就做出不列冊追蹤的結論,不只西港糖鐵,台東八仙洞、台北嘉禾新村都因此不保。
在回答柯志恩、蘇巧慧的質詢中,鄭麗君表示,相關的施行細則第15條會再修,是否列冊不能再只是1、2位委員去現勘就現場決定,至少有3到5位,現勘後要再舉行審查會議或送入文資會議討論,是兩層的機制。而高潞與西港藝術村則認為,去現勘的至少要達文資委員1/2人數才夠,且一定要進入文資會議審查。
蘇巧慧更強調,應該再改善文資委員的組成,要有人才資料庫,讓真正有專業的學者去審查、也要檢討萬年委員的狀況。

面臨經費不足、審議塞車 立委指地方文資現況

鄭麗君強調,新版文資法去年完成後,相關的37個子法也已經完成。由於民間這麼關心文資議題,文化部也將會再召開文資全國會議。
不過面對鄭麗君強調,「部部都是文化部、局局都是文化局」、「中央地方要一起順應民意」等,強調各界要有決心與共識一起保護文化資產。但立委仍指出目前在地方上,面臨經費不足、審議塞車等問題,許多歷史建物即便取得文資身份,也沒有獲得妥善的修繕與維護,也不乏日漸敗壞者。「中央修法、地方買單」張廖萬堅如此形容現在面臨的困境。
立委重提北市府稱因為文資法有降低提報門檻,導致文資提報案暴增,尤其是私人資產的部分,讓地方感到吃力。鄭麗君澄清,新舊文資法對提報的門檻並無改變,舊版也授權民間對私人資產提報,只是,新版加了要求主管機關應於6個月內辦理審議,希望加快審查速度,不要再延宕。
張廖萬堅指出,雖然文資的數量不斷上升,但是各地方政府的預算卻呈現不增反減,即便是六都是如此,如此地方要如何守護文資?鄭麗君則解釋,文資預算比前年成長一倍以上,明年前瞻計畫亦納入文資保存相關預算,擴大支持中央各機關、地方政府及私有文資保存工作,並沒有變少。而且,文化部近年也逐步協調地方政府把經費列在公共建設的部分。且依照文資法第21條,地方政府等機關有法律依據去撥用經費維護古蹟,後續文化部將會協助增編跟補助。陳學聖更建議,文化部應該籌辦文資「修復基金」,仰賴公務預算外,也許也能從民間募款等方式取得更多經費維護古蹟。
鄭麗君以和吳思瑤合作的市定古蹟陽明山「草山御賓館」為例,就是在他們的現勘後,拜託台北市政府提案,以「再造歷史現場」的經費來處理。吳思瑤則表示,除了草山御賓館,草山文資群還有中山樓、草山行館等富涵歷史意義的文資都需要妥善保存,話鋒一轉,又提台北市長選舉,面對幾乎每位委員在質詢時都提,鄭麗君表示,他沒有參選過、也沒有思考過參選,而且文化政策都才上路中,他比較希望能繼續做好。
心得: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各個地區的歷史文物、甚至是建築漸漸得到大家的關注,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之餘,大家也開始思考該如何保存這些珍貴的資產。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人文風情、建物,每一個背後,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
但這些歷史卻也在進步的社會中,淪為犧牲品,像是文中提到的糖廠,正是如此-西港外環道的動工,讓西港糖鐵目前處於隨時可能遭到清除的危機,西港堀仔頭藝術生態村成員北上再向文化部與立委求救,強調不只是西港段,整個糖業文資都在面臨「系統性遺棄」。相信這並不是第一個案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儘管地方人士想要保護這些遺產,但是在沒有外援的情形下,非常困難。
這幾年,透過相關人士的努力,大家比起以往更重視了這一類的新聞,但是,雖然文資的數量不斷上升,各地方政府的預算卻呈現不增反減,即便是六都是如此,如此地方要如何守護文資?希望在未來透過立法、文化部籌辦文資「修復基金」、民間募款等方式取得更多經費維護古蹟,讓這些歷史記憶得以永存。

第四次大世紀

政二A  05114137 侯昌佑

小屋頂太陽光電收購擬降13% 民團:形同扼殺公民電廠

時間:2017年10月18日
出處:台北訊
新聞內容: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才指示加速推動「屋頂型」太陽能光電,經濟部能源局9月底卻預告明(2018)年將大砍20瓩以下的小屋頂型太陽能的保證收購價格,降幅達13.45%。由於小屋頂太陽能是一般公民投入再生能源的入門,支持綠電發展的公民團體不滿 ,恐此舉將打擊正在起步的「公民電廠」。
今(18)早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公民團體與立委陳曼麗、徐永明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躉購費率不能只考量發電成本,忽略了公民與社區參與綠電的價值。
能源局表示,躉購費率試算主要是參採市場價格,11月1日將辦聽證會聽取公民意見,最終費率將於12月上旬公布。    


20171018 太陽能補助降低不利公民電廠
公民團體抗議2017年太陽能補助降低,將不利公民電廠。攝影:陳文姿

小屋頂太陽能門檻低  補助調低恐不利公民參與綠電

政府為鼓勵用戶設置再生能源發展,以固定且優惠的躉購費率向用戶保證收購綠電20年。躉購費率關係設備與管理成本回收,也是民間加入綠電的主要誘因。
隨著設備成本年年降,再生能源躉購價格也年年降。不過,9月預告的費率卻大刀砍向20瓩以下的小容量屋頂型太陽光電,降幅達11.77%~13.45%,是地面型太陽光電降幅的2~3倍。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說,綠電的特色是分散發電,投資門檻低,讓公民都能參與發電。小型社區、中小企業、公民團體NGO、公寓大廈管理委員能使用的屋頂面積小,發電量大多落在20瓩以下。大降小屋頂光電的費率將讓剛起步的「公民電廠」胎死腹中。


1018-4
立委陳曼麗指出小裝置容量太陽光電躉購價格節節退。攝影:陳文姿
綠委陳曼麗表示,台東、雲林、台北都已開始落實公民參與綠電。此時調降躉購費率是很大的打擊,讓公民電廠推動困難,也讓大家對民進黨政府失望。
經過三年準備,預計年底成立的達魯瑪克公民電力公司即是一例。籌備處召集人胡進德表示,推動綠能是希望能為部落帶來收入,費率調降將傷害部落的綠能發展。


達魯瑪克。攝影:賴慧玲。
在專業水電工程師的指導下,部落社區活動中心屋頂成功裝設了20塊太陽能板。攝影:賴慧玲。

躉購費率參考交易價格 民間呼籲:重視綠電與社區價值

能源局表示,對公民團體訴求的全民參與、社區共享價值樂觀其成,希望透過聽證會,讓審定委員納入參考,並促成費率調整。


1018-1
2017年第二次審定後的暫定再生能源補助費率(躉購費率)表格來源:能源局 (僅截取太陽能部分)
能源局解釋,躉購費率是由審定會審議,審定所參採的資料來自實際交易的成本。日前預告的費率是第2次審定會議的共識。11月1日將召開聽證會,聽取各界意見後,再召開第3次審定會。預計12月上旬公布明年度費率。
環保聯盟秘書長陳秉亨表示,以達魯瑪克部落綠電為例,三年來為了凝聚社區共識,辦理的工作坊加上示範設備,投入人力、設備成本就近百萬。要讓民眾參與能源轉型、創造在地經濟,不能只看到設備成本。


1018-2
達魯馬克公民電力公司籌備處召集人胡進德(左二)指出太陽能補助費率降低不利剛要起步的公民電力公司。攝影:陳文姿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也提醒,行政院長才說要大力推動屋頂型太陽能光電。雖然躉購費率的制定須考慮再生能源成本,但也要考慮政策方向,以及綠能的環保、減碳價值。
心得:
  在今年一月通過新版的電業法後,綠能發電鬆綁回歸市場機制,民間業者亦可參與綠能發電並回售台灣電力公司。這一則新聞主要要討論的是收購價格的問題,針對屋頂型收購價格做討論,現況下已有許多種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臺灣電力公司這回將收購的價格降低,導致許多民營業者反彈。
  筆者認為那些業者的論點並不合理,他們認為降低零點幾元的收購價格便會對他們設置太陽能設備成本回收會有重大的影響,但殊不知台電在最初屋頂型民營業者要建設太陽能板時,就已給予一定額度的補助,成本並無那麼的高至不可負擔。

第六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小型太陽能發電收購價大降13%,部落電廠:再降只能賠錢收場

時間:2017.10.18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575/

內文:

經濟部日前預告明年再生能源躉購(收購)費率變動,其中針對小型太陽光電場價格降幅達13.45%,一度電將從今年6.1元降至5.2元,而對於超過500KW大型太陽光電場,一度電將從今年4.4元降至明年的4.3元,價格下降幅度僅1.8%,大小電廠降幅相差超過10倍。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政府提出的太陽光電總量目標達還未達成,現在卻又要降價,讓居民成立小型社區太陽能發電廠意願更低,「根本是反其道而行」,強調政府應該保障公民電廠,落實能源民主。

 

台灣小型社區太陽能發電廠概念來自德國,早在1991年德國便制定電力收購制度FITFeed-in Tariff),政府保證收購民間所生產的再生能源,甚至予以補助,以期達到全民電廠,社區發展公民電廠是國際趨勢,德國47%的再生能源便是來自公民電廠。

 

躉購費率降低,公民參與「社區型發電」意願低

 

高茹萍表示,政府為了解決過度依賴火力、核能發電等傳統能源,期望讓能源分散,提倡小型社區太陽能發電廠,讓全民參與能源發電。不過,太陽能發電廠成本高,讓民眾參與意願低,如今再加上躉購費率降價,反而讓情況惡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洪申瀚也表示,政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但是在政策細節方面卻往反方向走。洪申瀚強調,公民團體立場並不是貪得無厭的要把太陽能價格拉高,而是希望讓更多人成為能源轉型的一份子,公民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拿到好處,同時也對自己貢獻有認同感。

 

洪申瀚進一步表示,躉售制度其實是一種政策補貼誘因形式,雖然必須考慮市場隨時間、成本等變動,但這不該是唯一變因,必須考量公民參與意願,設計經濟誘因,成為定價制度重點。

 

台東太陽能發電,電費再降等於賠錢

 

達魯瑪克公民電力公司籌備處召集人胡進德便表示,「我一直在部落推動安全電力,希望能夠在經濟上、能源上自足」不過,太陽能成本高,加上部落裡人力少,費時3年才在台東部落成立太陽能公司。

 

高茹萍表示,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一直與部落合作推廣太陽能發電,其望能為部落募資到100萬,「不過這100萬還要扣掉廠商成本、維運費用等,1kw成本就高達6萬塊」,而以今年1度電6元價格計算的話,1年也僅有9萬利潤。

 

高茹萍強調,大家願意做就是希望對地球盡責任,喚起環保意識,但若政府再降價就只能以賠錢收場,打消公民參與行動的念頭。胡進德也呼籲政府,「考量到當地需求,不要造成部落傷害。」

 

太陽光電公會:2025太陽能發電量應達20GW,目前僅完成1GW

 

太陽光電系統發電公會理事長郭軒甫表示,政府訂出2025年太陽能電發電量要達到20GW,但實際上從2010年推廣太陽能至今,7年時間太陽能發電量僅達到1GW,顯示未來政府必須在8年內完成剩下19GW的發電量。

 

郭軒甫表示,太陽能發電量無法提高,主要就是經濟誘因不夠,無法吸引公民參與,太陽能板設置量無法提高。郭軒甫解釋,政府認為小型太陽能發電廠浪費人力,又很難協助達成總電量目標,100個小型的20KW發電廠,才提供2MW發電量,「政府當然推大不推小」,不過,這些中小型電廠才是民眾能夠負荷參與的。

 

國際太陽能降價 楊順美:台灣太陽能還沒國外這麼進步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也指出,政府想要比照德國或其他歐洲國家降價,但是台灣太陽能發電並不像國外這麼進步,目前太陽光電佔總發電比例不到2%,明年卻要降價,非常荒唐。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吳心萍更說,政府不能只看到社區太陽能裝置容量小,而忽略社會公民參與能量,吳心萍舉例,蘇格蘭政府訂出2020年公民太陽能發電量目標為500MW,但在2015年就已經達標,顯示公民參與度非常高,因此,呼籲政府不要小看公民能量。

 

經濟部能源局: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因此調價

 

為何調降躉購費率?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回應,以去年實際數據上來看,太陽能發電成本像是模組、電流、工程等設施費用確實下降,因此才會調降躉購費率。

 

不過,陳崇憲也強調,這僅是以數據面向來看,政府也會考量家戶型太陽光電成本高昂,像是1KW成本就要6萬元,公民初期可能無法負擔,政府也會考慮是否補助設備、輔導融資,引導國內銀行資金注入,下個月會舉行聽證會與外界一併討論。


心得感想:

  政府雖然說要朝非核家園的方向前進,但因應的措施及步調,實在過於緩慢,成效也不佳。這邊,我認為德國的許多案例,可以拿來台灣做為參考依據,德國的能源轉型比台灣還早,很多的質疑也同樣經歷過,但現在看來德國已經克服了大部分的問題。這邊有很多東西可以談,但我主要想談的是電網的型態。德國很多的電力公司與公民社會有緊密連結,以往都是大公司發電、民眾單方面使用,而太陽能的使用就會分散發電來源,電也不再只是單向輸送,也能成功降低成本。或許台灣不要過度仰賴政府一昧補貼價格,可以將資源投注在更重要的環節,使能源政策有好的解套。

第五週大事記

中延B   黃律慈   02111232

被遺忘的草木生活──塑化時代的反思

時間:2015/4/10
出處: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5/04/%E8%A2%AB%E9%81%BA%E5%BF%98%E7%9A%84%E8%8D%89%E6%9C%A8%E7%94%9F%E6%B4%BB%E5%A1%91%E5%8C%96%E6%99%82%E4%BB%A3%E7%9A%84%E5%8F%8D%E6%80%9D.html(歷史學柑仔店)
作者:顏杏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楔子
從我出生有記憶以來,我家的米甕就一直是一個紅色的塑膠桶,是1970年代中期成家的父母在新婚
不久後買的。塑化劑風暴後的某個夏天,我在鶯歌老街上買了一只陶瓷米甕,帶回家後,母親流露像見到久違的朋友般的表情,興奮地說起他們「以前那個年代」都用這種陶甕裝米,透氣、適溫、不易長米蟲;更早之前也曾以木桶存米。不管是陶甕或木桶,這些我眼中質感遠超過塑膠的夢幻逸品,卻是母親口中不如今日社會「富裕」的年代,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用品。我好奇順便問起塑膠袋出現前的購物方式,母親說買東西時店家會用姑婆芋的葉子或芭蕉葉包裹,肉類以麻繩綑綁,購得的物品裝在藤簍裡。我突然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經濟起飛、物質氾濫、卻未必比過去「富裕」的年代。
李悌欽/小憩/1964
姚孟嘉/淡水/1973
從六、七零年代的攝影作品可以見到街頭風景與人們使用的道具,其材質仍與植物密切相關。上圖(李悌欽/小憩/1964)為彰化街頭杏仁露的小吃攤,使用竹凳、竹編草帽、木製櫃子。下圖(姚孟嘉/淡水/1973)除了中央的飲食擔外,右側行人手提著草木編織的手提袋,左下角隱約可見竹編籃子。攝影作品現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翻拍自《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石化產業的興起
儘管隨地域有別,但至少對七零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來說,塑膠是熟悉、當然的存在。家母口中「以前那個年代」對我們而言既陌生又遙遠,塑膠製品出現之前的日用品為何,塑膠又是何時走入人類的生活,改變生活方式、改變人與物、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今天認識的塑膠,幾乎是石油化學的產物,不過在石油化學興起之前的十九世紀中葉,為了取代一些日漸稀有的天然材料(如象牙),發明家已開始從植物尋找具有可塑性的新半合成化合物,比如,賽璐珞,即是以硝化纖維和樟腦等合成的熱可塑性樹脂。在賽璐珞炙手可熱的年代,生長樟樹的台灣扮演提供原料—樟腦的重要角色。
二十世紀初合成的電木(Bakelite),是世界上第一個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分子所組成的完全合成聚合物。繼其後,石油化學品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歐美等國開始研發,取代對應的傳統化學材料。化學品原料開始從煤化學進到石油化學的世界;因軍需而發明的石油化學產物也在戰爭時期逐漸滲透到歐美地區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臺灣,塑膠用品走進日常生活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1940年代末期,塑膠製品加工業從國外進口PE(聚乙烯)及電木粉從事加工,生產零星的化學品,1950年代以前台灣人的塑膠製品使用量不大,甚至供過於求。1957年,台塑公司在高雄設廠,開啟了塑膠原料PVC(聚氯乙烯)的生產,為了自行消化生產過剩的塑膠原料,隔年成立南亞塑膠加工廠,但其所製造的塑膠皮、塑膠布之銷路欠佳。塑膠製品在1960年代以前還在起步階段,但已悄悄進到台灣人的生活之中。
1960年代後半,台灣的石化產業進入了起飛的階段。1968年中油公司成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1970年代,石油化學工業更列為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二輕、三輕、四輕分別於1975、1979年、1983年完工啟用,這些輕油裂解廠皆坐落於去年夏天發生石化氣爆事件的高雄。於是,不只是內需市場,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的石化加工品──紡織、塑膠、玩具等──行銷世界。缺乏原料石油的台灣,卻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資本密度的石油化學工業,甚至成為「石化王國」,其背後存在著政府的大力扶持與主導。

攻佔生活角落的塑膠
隨著石化工業的驅動,塑膠以其「廉價」、輕巧、便利、防水之優勢,攻佔生活的各個角落。盤碗、合成纖維衣物、掃把、畚箕、水桶、花盆…..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見其身影。此外,在生產技術上克服種種障礙(比如盛裝汽水會產生碳化作用等),更讓塑膠廣泛被運用,逐漸取代我們可以想到的各種材質—玻璃、陶瓷、金屬、木材、紙張、布。這在我小時候的1980年代都還是進行式,原本可回收賣錢,盛裝牛奶、汽水的玻璃瓶也逐漸退出生活場景。
塑膠的發明與使用帶來了便利也衍生了此前未曾想過的難題、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塑膠剛問世時,因其可以製成各種形狀,很快地吸引人們的目光與喜愛,1960年代更是歐美現代工藝表現創意的最佳材料。塑膠取代稀少的材料,廉價且大量生產的製品,人人都可以擁有,在這一點上化解了社會階級的界線。但生產刺激消費的模式,也助長了人們對越來越多物品的慾望與需求。
初始製造、販賣時強調「耐用」的塑膠,市場有限,於是塑膠工業開始開發拋棄式產品,人們被教導、學會用過即丟。對於物品的消費、使用開始從過去習以為常的「長久使用」逐漸轉為「一次性」的模式。自然界中逐漸充滿了這些人們用過即丟、無法分解、燃燒會釋放有害物質的聚合物。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儘管推廣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免洗餐具、塑膠袋等,但塑膠的產量仍不斷攀升,其中約有1/3用於一次性的「包裝」。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不會被微生物分解,在使用者的我們離開世界後,還會繼續存在在世界上。

生活中充斥的塑膠:包裝與日用品
生活中充斥的塑膠:包裝與日用品。
讀者可以觀察身邊的賣場、商店,幾乎每一 樣商品都有一層購買後就會被丟棄的塑膠包裝。(筆者攝 )

廉價」抑或「看不見的代價」?
原本塑膠發明、走進人類的生活,是為了替代稀有的資源,然而現在卻劫掠了更多未來的資源。塑膠看似方便,也不傷害生命。但事實上,石化工業區設置的本身,奪走了許多生物的棲地;附近的作物受到污染、養殖業難以為繼,居民離癌率遠高於他處。生產過程中無法處理的汞污泥送到他國掩埋眼不見為淨。即便不在石化工業區的人們,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有釋放環境賀爾蒙、影響健康的疑慮;新竄起的塑膠生產地中國,霧霾飄洋過海。
使用後回收不徹底的各類塑膠流向海洋,成千上萬的信天翁、大小魚類、海龜甚至水母,吞入了塑膠或被其纏繞,受傷、死亡。石化工業的碳排放量居各項產業中的高位,冰山融化,北極熊棲地消失,在汪洋中挨餓絕望。塑膠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付出了許多不被計算的外部成本,它並不如標籤上所顯示的「廉價」。

在塑膠出現以前的生活──與自然共生
在塑膠出現以前,那些我從小記憶中常見的、已被塑膠取代的生活用品之材質又是什麼,我繼續追問更多。母親細說打掃室外時的掃帚和畚箕是竹子編製,打掃室內則是用芒草或椰子鬃的掃帚,畚箕則用「鐵皮」製成,「鐵皮」就來自於家中用盡的沙拉油罐。防水塑膠布出現之前,稻子收成後的稻梗,會編織成草片,蓋在尚未曬乾的稻穀上防雨。水桶有木製也有鋁製,木製的櫃子、箱子主要購自小鎮街上的商店。
這些毫不起眼的用品,其材質、製作與流向,關係著人與植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母親說竹製的畚箕和掃帚,材料就來自於農舍後方自家的一塊小竹林,從取竹到編製都不假他人。竹子生長快速,用途廣泛,是食用作物以外,與農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植物。在清代及日治的文獻可見,大凡圍城的竹籬、屋外的竹牆、屋內的竹桌椅、杯碗湯瓢、涉水的竹筏、頂上的竹帽,衣食住行多取自於竹子。處處竹圍、竹叢是過去農村代表性的景觀。今天在臺灣鄉鎮老街的五金行裡都還可以看到一些竹編的日用品。
芒草掃帚的製作則循着自然的節氣與農村生活的節奏。冬至前後的半個月內是取芒桿的最好時機,太早芒花未落盡,太晚芒桿又太脆弱;芒花成熟的季節是秋收後的農閒時節,製作芒草掃帚可以送到市場貼補家用。母親說芒草掃帚製作不易,通常會向常來的行商購買。
農家種稻、種菜、養雞、養鴨,飲食自足有餘,不足的魚、肉、豆類等則從市場購買,小鎮街上還有各式各樣的店,滿足人們日常所需。外婆會到布店剪布回來做衣服,農具壞了外公會拿到打鐵舖修理。不再需要的玻璃、金屬會有人來收購。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與形態下,被認為是「垃圾」的東西,是家裡打掃後的塵土、菜屑、竹子屑、木屑、稻草。塵土和菜屑埋在一塊較溼無法耕作的地堆肥;竹子屑、木屑、稻草則會變成灶裡的薪材。生活日用,取之於自然,也回歸自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對比垃圾場和焚化爐的出現,是臺灣「經濟起飛」以後的1970年代。)
散見於老街五金行中的傳統民具
散見於老街五金行中的傳統民具:竹編魚簍、芒草掃帚、竹編火籠(左上)、竹編畚箕(右上)、竹製掃帚(下圖)。(筆者攝於雙溪)

消失的植物與工藝
當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石化工業領著塑膠攻佔生活角落時,傳統手工藝也逐漸退出舞台,那些作為材料、長久以來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植物,日漸被遺忘。
母親口中椰子鬃的掃帚,是以棕櫚葉鞘上的網狀纖維所製。因為棕櫚的纖維粗硬耐腐,過去是蓑衣、床墊、毛刷、掃帚的材料。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與流行,棕櫚植株也被砍伐殆盡。
過去婦女需要學會各項技藝,包括處理植物纖維,以供編織穿衣所需。清代文獻即可見原住民使用苧麻纖維編織,漢人也栽植苧麻以供夏衣麻布。日治時期衣物多以棉花取代,苧麻種植面積一度縮減,但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初期,因纖維來源不足,苧麻種植面積增加,1961年產量更達到高峰。然而,1960年代晚期,產量及栽植面積開始一路下滑,直到1970年代中後期,苧麻業幾乎消失了。那也是台灣成衣工業起飛,合成纖維取代天然纖維的時期。
先民利用的植物遠比家母經驗過的更多。例如,在清代文獻中可以看到原住民「抽藤交易為日用」,「藤」指的是黃藤,可以捆綁器物、縛建茅屋、編織背籃、盛器等等。直到1970年代,黃藤製材工業都還很興盛,早年的傢俱櫥櫃、椅子多用黃藤製作,1980年代以後日漸式微。大家耳熟的大甲藺草,生長在中部以北河口濕地,莖桿堅韌,可以用來編織草蓆、草帽、提包、背籠等生活用品。日治時期,大甲藺的產品更行銷日本,栽植面積不斷增加,戰後更達高峰。然而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1960年代大甲藺手工業開始衰退,至今僅存零星且小面積的栽培。
這些傳統產業大多在六、七零年代逐漸沒落、消失。儘管之間交織了社會與生活型態轉變、國際市場起落等多重複雜的因素,但無疑地,那也正是石化業興起,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質的時代。石化產業壓縮了傳統手工藝存在的空間,賴以為材料的植物,也逐漸從生活周遭消失。過去人們用身邊有限的材料和資源,製作生活中的用品,塑膠讓人們掙脫了這些束縛,但也與自然的循環脫鈎,天然、有機、手工,從過去俯拾皆是的材料、技藝,變成稀有珍貴的象徵。

巷弄裡的工作室──生活技藝與承傳
傳統工藝、民具在各地鄉鎮、部落裡偶爾還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小鎮老街上的五金行裡擺著幾隻芒草掃帚與竹編畚箕,南投竹山保留著竹工藝,仁愛鄉的眉溪部落推廣苧麻編織。近年來各地也開始出現致力於復興傳統工藝、民具的小社群。
我在公館附近小巷弄裡發現一個推廣低塑生活的工作室,架上有植物染的方巾、各式天然毛刷、棉線麻線、竹製食器、用具、藺草編製的鞋、帽、椰子鬃及芒草綁製的掃帚,天花板上則掛著藤簍、藤袋。各式各樣的民具是商品,不是博物館裡的展覽品。工作室的主人也教授一些簡易的手作技藝,散落臺灣各處的手工職人則是他們的老師──泰雅爺爺好手藝的黃藤編織、龜山鄉舊路社區的芒草掃帚等等,「這些手工藝在過去可以養活一家人」,女主人指著藤簍、藺草編織說。小小的工作室不只意味了努力想擺脫巨型產業下的塑化生活,還想承傳先人的智慧,讓這些傳統技藝落實在生活裡。

各式民具
各式民具:左圖可見藺草帽、棕櫚鬃掃帚、各色竹製食器、亞鉛畚箕。右上黃藤編藍中裝著麻線、棉線。右下為藺草鞋。(筆者攝於 「綠兔子工作室 」)

找回失落的草木生活之可能性
石化工業屢屢發生毒物外洩、空氣污染、爆炸、工安等問題,環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五輕在歷經反公害運動後,以25年後遷廠為條件,1994年完工啟用。台塑六輕則在宜蘭人全面的反對下選定雲林麥寮設廠,1998完工。原列為國家重大計劃、選址彰化海岸濕地的國光石化,在當地居民、環保團體、公民的努力,以及世界能源情勢轉變下,終於在2011年畫下句點。
不過在國光石化終止後,經濟部仍持續推動石化工業。2012年設立的「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在網頁的問答專區將整體經濟比喻成一部汽車:「要發展其他產業,改善國內經濟,就須透過發展石化產業來發動。」[1] 這樣的邏輯似曾相似──1987年為了六輕建廠的王永慶,在公開的電視辯論中說「臺灣什麼都沒有」,所以必須發展石化工業。「臺灣什麼都沒有」?我腦中浮現的是那些曾自給有餘還作為出口商品、盛極一時的稻米、茶、樟腦、砂糖、木材、鳳梨、香蕉、草蓆、草帽……。曾經什麼都有,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出口的台灣,今日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3% [2],木材99%仰賴進口。
然後我又想起母親出身長大的地方。那是距離臺北約二十公里,一個衛星小鎮附近的農村,1960年代中葉開始,農地陸陸續續被政府徵收劃為工業區。那也是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業社會的時期,1960年代政府扶植了石化工業,1970年代到80年代又投資主導了鋼鐵業與電子業。母親家及附近的農地陸續進駐了食品工業、合成化學、電子、塑膠工業的廠房。至今,有的工廠還在當地,有的撤廠,有的遷廠,幾經汰換,還有一些土地被徵收後遲遲沒有工廠進駐,閒置多年後又建起了幾排公寓。原來的小農村,今天已是多個小型工業區散布的狀態,那些農田呀、竹林呀,早已難以想像其身影。就像漢人開墾的農田再也變不回原住民「納餉、養家,俱於是出」的鹿場,灌了泥漿蓋起的工廠與高樓再也無法變回桑田了。
黎蘭的油彩畫作
在我問東問西的過程中,母親拿出一張收藏的月曆紙說:「以前我們老家就長得像這樣,前面是田圃,後面是竹林、樹叢。和這畫太像了,所以一直留著」。那是2009年的月曆,黎蘭的油彩畫作。(影像掃瞄自月曆)台灣又有多少像這樣消失的美麗農村呢,而相似的故事仍在上演。

從過去的草木生活到現在的塑化生活背後,牽扯的其實已不只是塑膠或石油化學工業的單一問題,還糾葛了從農業轉型至工商業社會後「物」的生產網絡複雜化;資本主義消費模式衍生的資源氾濫與浪費;為了扶植工業而犧牲農業的產業結構不均等等諸多問題。為了不想看到有限的資源用盡,土地也被污染耗盡,「什麼都沒有」成真,我們還有好長的路要走。過去追求「經濟發展」的單向思維需要重新審視;政府的產業政策與方向需要我們持續的關心與監督,而我們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態度也將左右產業的興衰與地貌的變化。這些,在在決定了我們未來生活環境的樣貌,以及是否能成為與自然永續共生真正「富裕」的社會。



[1]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常見問答 經濟篇」(2015.3.22點擊),
         http://www.pipo.org.tw/Life/FAQ/

[2]數據以熱量計算,參見102年農委會資料:
         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dicator/Indicator.aspx



心得:
最近想到從小時候開始,沒有一處不是充斥著大量的一次性餐具、袋子、用品,到了長大後才知道地球儼然成了塑膠星球。於是想要找找看關於塑膠的起源,因此找到這篇文章。

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塑膠在經濟上的低成本、以及索取的便利性,漸漸地使塑膠遍佈整個島嶼、整座星球。

然而,生態具有循環的規則。所有的一次性塑膠,被人們丟棄之後,並不是就此憑空消失。塑膠是影響海洋及淡水的重要物質之一,我們所熟知的珊瑚、海龜、海鳥等生物,都因為人類傾倒的大量垃圾而陷入生存危機;而根據非營利媒體ORB的調查,發現全球十幾個國家的自來水普遍都受微型塑膠料汙染,人類所食用的海鮮,也時常都是「塑膠海鮮」。人類絲毫不手軟的使用各式一次性物品,並且在生態的循環當中吃下了自己製造的有毒物質,然後身體出狀況......不節制使用物品的慾望,我們無一能倖免。

即使所謂的「可分解塑膠」,根據環保署所說,也只能在特定的溫度及濕度之下才可被分解。最好的仍是我們能夠達到完全禁止塑膠。

然而在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要強制禁止塑膠的製造恐怕需要一段時間的陣痛期。如何在物質豐富的現代能夠漸進的推廣不浪費、不造成環境污染的精神,如何與政府合作,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讓大家注意自己的垃圾製造量並且對於慾望有所節制,這都是禁塑運動需要面臨的挑戰。

第四次大事紀

華德美涉繞流偷排廢水 面臨超過3千萬元不法利得罰款                              


時間: 2017-10-19                                                                    聯合報 記者何烱榮╱即時報導
出處: udn聯合新聞網
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767292

彰化縣知名造紙廠商、華德美公司涉嫌利用暗管「繞流」,定時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恐面臨超過3千萬元的罰款,將創下彰化縣廠商被裁罰不法利得的最高紀錄。
2013年12月間,彰化檢方民生犯罪打擊犯罪小組開始鎖定全縣電鍍廠商違法偷排廢水後,已起訴40多家業者,除勒令停工,也依法追查不法利得,目前被裁罰最高金額的業者是彰化市祥賀、藝松和蘇振輝3家電鍍工廠,各罰2920元;據透露,環保署督察大隊確切掌握華德美每天繞流偷排的廢水量,初估未來裁罰超過3千萬元。
華德美是彰化縣僅次榮成紙業公司的第2大規模造紙公司,涉嫌在公司門前埋暗管並裝定時器,每天中午12時至下午2時、凌晨1時至5時定時器自動啟動,廢水宛如瀑布般排洩到員林大排,汙染水體和製造惡臭空汙;督察大隊多次現場勘查確認偷排時間後,在放流口安裝最新科技的「水質汙染感測器」,從9 月13日到10月5日遠端監控、蒐證,查出每天偷排未經處理廢水量達683公噸,共達1萬5700多公噸。
彰化縣環保局說,去年8月間,華德美有1座使用木材當燃料的鍋爐,被檢察官和督察大隊查獲製造戴奧辛空汙,事後依法勒令停止運轉,華德美改用燃油鍋爐,沒想到製程產生的廢水含硫化物和甲莞,卻未依規定處理後排放,將依法裁罰不法利得。
環保局指出,雖然華德美繞流排放的廢水未含有害人體健康物質,因溢散的氣味惡臭,是空汙之源,附近居民多次檢舉,原以為又製造廢氣空汙,追查確認來自放流水,公司涉嫌申報不實,有關刑責部分由彰化檢方偵辦處理,行政罰款方面,環保局將等收到督察大隊追蹤的確切數據,再依水汙染防治法從重裁罰。


彰化縣華德美公司涉嫌利用暗管繞流,定時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到員林大排,環保署督察大...
彰化縣華德美公司涉嫌利用暗管繞流,定時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到員林大排,環保署督察大隊鑽進橋下採樣的情形。圖/報系資料照
彰化縣華德美公司涉嫌利用暗管繞流,定時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到員林大排。圖/報系資料...
彰化縣華德美公司涉嫌利用暗管繞流,定時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到員林大排。圖/報系資料照
心得:
     10/17看新聞時才看見台中后里電鍍廠偷排放酸性廢水,自動檢測裝置檢測水質異常具週期性頻率後隨即調查,才找到證據及源頭(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767292)。事隔兩日又看見類似新聞,而且諷刺的是,他們都具備定時的排放系統,在一定的時間點進行廢水排放,已逃過環保局的稽查。環保局也表示前幾次做調查的時候也因為汙染事證都消失了,所以也沒辦法指證。
    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似乎已經司空見慣,工廠因為節省成本或是利益考量,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處理廢物。台灣的環保法規一值都沒有非常嚴格,不管是罰金或是判刑,威嚇力都不太具有強制力、所以這樣廠商就會認為就算真的被抓到了,就繳繳罰金就可以寄去賺錢。
這樣的惡性循環除了讓民眾對周遭的環境很不放心,也讓廠商們對環保這塊地重視度很低,認為就算真的被發現也沒關係,於是這樣的狀況一在地出現。
    除了政策,其實我們對於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教導一直都沒有很足夠,在我們過去的觀念中,都會認為資源是非常充足的、不用太珍惜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一,我們需要面對的狀況以及問題越來越多,需要改變的也是未來生活在台灣的人們,怎麼去做保護、我們該做的事時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