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第八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省思雙11搶購潮 民調:四成民眾曾網購到貨未拆封

時間:2017/11/1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新聞內容:
從中國傳來的雙11狂歡促銷,上週也在台灣的各大購物網站掀起搶購風潮,環團綠色和平提出調查統計,提醒這股「全民瘋網購」的衝動消費背後,竟然有近四成民眾將衝動購物後的商品閒置在家,成為難以忽視的浪費問題。
近年中國的購物網站淘寶及天貓炒作的「1111」購物節,在每年11月11日前後展開促銷,包括台灣的業者,許多網購平台紛紛跟進,成為搶購風潮。但綠色和平提醒,這將落入衝動消費的陷阱,造成浪費。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發布《臺灣網購行為及心態調查》,指出高達97%的民眾曾有在網路上衝動購物的經驗;更有37%的民眾將衝動購物買來的商品閒置在家。
DSC01998
一個網路購物的包裹。賴品瑀攝。
綠色和平此次調查,在10月中抽樣了全台1068名20到40歲之間的成年人。羅可容表示,從調查發現,有97%的台灣人曾在網路上衝動購物;更有86%的人曾經因為衝動網購,而讓生活費超支。
更有57%的人曾在家中發現網購未拆封的物品。繼續探問為何網購包裹來了卻未拆,42.6%受訪者坦言,一時衝動買下,但到貨時已失去興趣或不實用,另有因包裏等太久,已失去興趣甚至另買其他商品有22.7%、不想被別人發現而「藏到忘記」25.4%、買太多忘了拆 34.4%等理由。
羅可容認為,由此可知,網路購物較實體店面更容易引發衝動消費,把用不到的東西買回家,但衝動購物後產生的退貨及閒置成本,反而浪費錢也浪費時間。因此呼籲消費者下標前先「冷靜兩分鐘」,買自己需要且值得購買的物品,才是真正的消費高手。
「真心實意才是買方賣方雙贏的商業模式。」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回應這份調查結果,提醒消費者必須注意品質、了解自己的需求。否則盲目消費造成的囤積,不僅浪費,也會將直接影響生活空間與居住品質。
心得:
  我很慶幸自己並非調查研究中那97%的人,先從自身經驗談起,我還滿自豪自己並不是一個衝動型消費者,大多數買的東西都不會浪費,都是經過再三考量才下定決心要購買,在我主觀的經驗世界中,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傾向理性消費者的風格,無庸置疑的,從這一篇報導得證我這一主張。
  回到正題,衝動消費並非再所難免,人總是有時候會有欠缺理性的時候,所以說衝動消費並非是一件壞事,大家覺得最有爭議的部分在於衝動消費下造成的浪費,不論是一來一往的運送成本也好,或是重複包裝造成的浪費,又或是購買後棄之不用等狀況,以上云云皆是為人所詬病之處;找出問題容易,但要處裡這一個問題卻是難上加難,這背後涉及到了人性背後的黑暗面,不滿足、渴望擁有更多、追求新鮮感,以兩個字概誇便是—貪婪,是一個沒辦法透過政府制定政策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政府也沒辦法限商人銷售手法與標語,必盡這是一個追求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也因此「勤儉」這一種高尚的美德無法輕易的發揮,就如同文末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所說的:「真心實意才是買方賣方雙贏的商業模式。」言下之意就是要培養勤儉這一種美德,才能創造出減少資源浪費的社會價值觀。

第十週大事記

新聞標題: 綠色商品顯學 政府力推企業取得環保標章
                (03114244 蔡昀珈)

新聞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發布時間: 2017/11/17

新聞內容:
      
綠色商品顯學 政府力推企業取得環保標章
(建立於 2017/11/17 上稿編輯: 吳宗霈 本報2017年11月16日台北訊,吳宗霈報導)
      「在推動循環經濟後,我們確信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是可以並存的。」英、德、荷三國的專家不約而同的有了這樣的結論。 環保技術性貿易障礙漸增 綠色貿易條件越趨嚴。
      「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後,先進國家的「綠色貿易條件」也更趨嚴格,國際大廠亦相應訂定高於國際規範之綠色採購標準。我國政府為協助業者及早建構綠色貿易能量以及掌握各國的綠色商機,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於2011年成立「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以下簡稱綠辦)開始推動「綠色貿易推動方案」。
     綠辦15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7綠色貿易國際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協助台灣企業與全球的循環經濟密切接軌。活動吸引超過200家台灣企業界先進、各國駐台單位代表以及我國各產業公協會等單位出席,顯見「循環經濟」及綠色商機非常受到各界重視。
     研討會邀請在循環經濟上發展較為領先的英國、德國與荷蘭等國代表分享經驗,以及全球循環經濟思想先驅「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專家分享「新塑膠經濟研究」及印度循環經濟之經驗。下午場成果發表會,綠貿公布了新興市場綠色商機調查之第一手結果,及「綠色顧客精耕專案」、「行銷及驗證諮詢輔導」等年度執行成果。
     三國代表都對台灣提供如何開始實行循環經濟的建議。他們都有默契提到,循環經濟不只是綠能和回收而已,是全新的經濟模式,而且是能讓經濟成長和環境永續兼得的方法。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Apoorva Arya 向台下企業代表介紹循環經濟,簡單介紹幾個塑膠材料在設計上變動就能促進循環使用的方法。建議企業在設計產品時能夠參考「循環設計指南」(The Circular Design Guide)。
     英國在台辦事處創新科技、經濟暨氣候變遷處辛格曼處長介紹到英國除了頒布「氣候變遷法」設定2050年前要減少80%碳排量,英國標準協會(BSI)更制定了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的標準BS 8001。
     德國在台協會歐博哲處長則表示:「發展循環經濟已為德國帶來0.3%經濟成長率和20萬個就業機會,是環境和經濟雙贏的模式。」事實上,德國力推的工業4.0正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一大幫手。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紀維德代表也分享了荷蘭為了達到2050全循環經濟的目標所定的關鍵政策,包含全國性物料協議、轉型議程、循環採購等,並分享了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零廢棄的實例——史基浦機場是第一個採用飛利浦光服務的大型場域,機場只買光不買燈管,由飛利浦負責維修更換與廢料回收處理。機場的行李輸送系統更是全球第一個99%零件都能回收的系統。史基浦已經是各國來荷蘭考察循環經濟必訪的地點。
    現場展示綠貿協助廠商綠色行銷輔導的成果,以及產品驗證檢索平台導覽。攝影:吳宗霈 環保標章五花八門 國貿局積極輔導綠色廠商
    下午綠辦向企業報告了綠色產品的新興市場調查,分別有東歐的波蘭與捷克、新南向的越南與印度以及太陽光電重點市場澳洲。同時邀請展璽國際節能、太和環境企業及紐華生技等企業於大會中就「綠色顧客精耕專案」及「產品綠色驗證檢索平台及廠商輔導」等主題進行經驗分享。
    研討會也正式發表由工研院協助綠辦架設「產品驗證檢索平台」。有鑑於國際上的環保標章越來越多元,不同產業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環保標章,一般大眾大多只認得幾個較知名的環保標章。綠辦也發現,在台灣還沒有整理所有環保標章的網站,因此在綠色貿易網中建置了平台上蒐集了各國的環保標章,完整的介紹各標章的規範內容、適用商品、檢驗辦法等,供大眾及企業查詢現今商場上五花八門的環保標章,期望能提升大眾在選購綠色商品時的一個較公正的參考。
    綠辦也在現場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能幫企業作效益評估,推薦企業申請適用的環保標章,進而提升企業綠色商品的公信力。
參考資料
- 循環設計指南 https://www.circulardesignguide.com/
- 產品驗證檢索平台 http://cogp.greentrade.org.tw/
- 台灣綠色產品型錄 http://www.greentrade.org.tw/publication/187 相關文章 工業區私有地閒置 宜蘭明年加徵五倍空地稅 2017/11/17 政治分水嶺出現了! 「脫煤者聯盟」氣候大會成軍 2017/11/17 吳宗謀:作田人的民主 珍惜水利會的公法人地位 2017/11/17 208510 [nothing_1] 新廠強制用再生水政策轉彎 2017/11/16 全民綠能屋頂 5000戶才有誘因 整合成關鍵 2017/11/16 不願2025才見空污降 立委點名中火、六輕「現在就處理」 2017/11/16 政策綠色消費台灣新聞環保標章綠色商機循環型經濟

心得:
     透過跨國合作的方式來推廣、宣導商業產品的綠色畫、環保化,實為一個不錯的方法。提醒各個企業,各國政府均非常重視綠色環保,重視環境保護對於人類的急迫性,不應有任何僥倖的心態去忽視這塊即便你的思考是以商業利益為優先。

     

第九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原民權益寫進波昂文件 對抗氣候變遷必先問過這群人

日期:2017.11.17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500 (環境資訊中心)

 

原民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性獲國際認證。英國衛報報導,世界各國政府15日在波昂氣候大會(COP23)上正式承認,原住民可在保護森林和控制暖化方面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原民族群長期以來被邊緣化甚至與犯罪連結。此次波昂氣候大會,原民在權利、自治和談判的參與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COP23會場一角,站立者左至右為來自巴西亞馬遜部落亞夏尼加族(Ashaninka)的Benki Piyãko、氣候聯盟(Climate Alliance)執行長博澤(Thomas Brose)、德國科隆市長沃特(Andreas Wolter)。圖片來源:Climate Alliance
「這是原住民的勝利,原民團體一直以來透過爭取承認原民權利,作為保護森林和應對氣候變遷的一種方式。這是一個可觀的進步。」亞馬遜原民社群組織COICA成員金提亞賀(Juan Carlos Jintiach)說道。

波昂文件:氣候行動必須尊重原民權利義務

全球共有3.7億的原住民。根據估計,他們的土地佔世界熱帶森林碳總量的20%,並且經常必須防範伐木者和農民的入侵。過去20年間,原民社群在氣候談判中大多扮演著憤怒的受害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尊重原民社群的土地權利,是防止排碳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之一。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承認了原民知識在因應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但本週在波昂批准的文件則進一步明文規定,「各國在採取氣候行動時,必須(should)尊重、促進和考慮對原民和當地社群權利所應盡的義務。」
文件也建議原民社區多參與領導,並提到這將能影響預算,開啟綠色氣候基金的可能性。
「這顯示,國際社會日益瞭解到原民和地方社群管理其土地的方式可以是重要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因為這些方式有助保護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正在建立具體的機制,並提供資金來支持這些工作。」福特基金會代表戴維斯(Penny Davies)說。

全新氣候方案主導者 原民權利走向公平、低碳

現在各國政府在訂定國家氣候目標時應該與原民社群進行交流,儘管其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巴西前環境部長泰謝拉(Izabella Teixeira)對新條文表示歡迎,並希望這對國內和國際產生積極影響。泰謝拉說:「原民權利對於走向公平、低碳非常重要。我希望這也能幫助巴西避免在這個議程上走回頭路。」
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夏奇亞(Clare Shakya)則提醒,不應該用新的原民參與機制引導他們脫離主要辯論。
「這是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但前提是確實聽取原民和當地社群的意見,並瞭解他們的知識。...這是讓原民成為氣候解決方案主導者的機會。在這次氣候大會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代表都表示,由上到下的氣候行動,實際上讓原民更加邊緣化。今天的決定是改變這個現象的機會。」夏奇亞說。


心得:
無論在哪個地方,原住民總是被剝奪者,原民權利被忽視、土地被掠奪,接著環境被破壞,以成就殖民者、資本家的利益。

看到這則新聞,讓人覺得比較有希望一些。這讓人想到迫在眉睫的亞泥礦權違法展延的問題,希望台灣可以關注原住民權利,也同時看重環境不應該繼續被破壞的重要性。

 

第八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綠色商品顯學 政府力推企業取得環保標章

日期:11/17
作者:吳宗霈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527
「在推動循環經濟後,我們確信環境永續和經濟發展是可以並存的。」英、德、荷三國的專家不約而同的有了這樣的結論。

環保技術性貿易障礙漸增 綠色貿易條件越趨嚴

「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後,先進國家的「綠色貿易條件」也更趨嚴格,國際大廠亦相應訂定高於國際規範之綠色採購標準。我國政府為協助業者及早建構綠色貿易能量以及掌握各國的綠色商機,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於2011年成立「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以下簡稱綠辦)開始推動「綠色貿易推動方案」。
經濟部國貿局及外貿協會邀請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英德荷三國先進分享循環經濟的國際趨勢,攝影:吳宗霈
綠辦15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7綠色貿易國際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協助台灣企業與全球的循環經濟密切接軌。活動吸引超過200家台灣企業界先進、各國駐台單位代表以及我國各產業公協會等單位出席,顯見「循環經濟」及綠色商機非常受到各界重視。
研討會邀請在循環經濟上發展較為領先的英國、德國與荷蘭等國代表分享經驗,以及全球循環經濟思想先驅「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專家分享「新塑膠經濟研究」及印度循環經濟之經驗。下午場成果發表會,綠貿公布了新興市場綠色商機調查之第一手結果,及「綠色顧客精耕專案」、「行銷及驗證諮詢輔導」等年度執行成果。
三國代表都對台灣提供如何開始實行循環經濟的建議。他們都有默契提到,循環經濟不只是綠能和回收而已,是全新的經濟模式,而且是能讓經濟成長和環境永續兼得的方法。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Apoorva Arya 向台下企業代表介紹循環經濟,簡單介紹幾個塑膠材料在設計上變動就能促進循環使用的方法。建議企業在設計產品時能夠參考「循環設計指南」(The Circular Design Guide)。
英國在台辦事處創新科技、經濟暨氣候變遷處辛格曼處長介紹到英國除了頒布「氣候變遷法」設定2050年前要減少80%碳排量,英國標準協會(BSI)更制定了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的標準BS 8001。
德國在台協會歐博哲處長則表示:「發展循環經濟已為德國帶來0.3%經濟成長率和20萬個就業機會,是環境和經濟雙贏的模式。」事實上,德國力推的工業4.0正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一大幫手。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紀維德代表也分享了荷蘭為了達到2050全循環經濟的目標所定的關鍵政策,包含全國性物料協議、轉型議程、循環採購等,並分享了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零廢棄的實例——史基浦機場是第一個採用飛利浦光服務的大型場域,機場只買光不買燈管,由飛利浦負責維修更換與廢料回收處理。機場的行李輸送系統更是全球第一個99%零件都能回收的系統。史基浦已經是各國來荷蘭考察循環經濟必訪的地點。
現場展示綠貿協助廠商綠色行銷輔導的成果,以及產品驗證檢索平台導覽。攝影:吳宗霈

環保標章五花八門 國貿局積極輔導綠色廠商

下午綠辦向企業報告了綠色產品的新興市場調查,分別有東歐的波蘭與捷克、新南向的越南與印度以及太陽光電重點市場澳洲。同時邀請展璽國際節能、太和環境企業及紐華生技等企業於大會中就「綠色顧客精耕專案」及「產品綠色驗證檢索平台及廠商輔導」等主題進行經驗分享。
研討會也正式發表由工研院協助綠辦架設「產品驗證檢索平台」。有鑑於國際上的環保標章越來越多元,不同產業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環保標章,一般大眾大多只認得幾個較知名的環保標章。綠辦也發現,在台灣還沒有整理所有環保標章的網站,因次在綠色貿易網中建置了平台上蒐集了各國的環保標章,完整的介紹各標章的規範內容、適用商品、檢驗辦法等,供大眾及企業查詢現今商場上五花八門的環保標章,期望能提升大眾在選購綠色商品時的一個較公正的參考。
綠辦也在現場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能幫企業作效益評估,推薦企業申請適用的環保標章,進而提升企業綠色商品的公信力。
綠貿工作人員向廠商介紹綠色標章取得細節及綠色行銷方式。攝影:吳宗霈


心得:
我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邀請了在循環經濟上發展較為領先的英國、德國與荷蘭等國代表分享,從中學習這些大國的經驗,而且有超過200家台灣企業與會,這代表台灣的企業不再只是注重利潤,大家也開始慢慢注意到了環境及綠色環保的重要性。
另外,我覺得「產品驗證檢索平台」很酷,在綠色貿易網中建置的平台上蒐集了各國的環保標章,完整的介紹各標章的規範內容、適用商品、檢驗辦法等,供大眾及企業查詢現今商場上五花八門的環保標章,如果大家真的能夠好好運用這項功能,不但能提升大眾在選購綠色商品時的一個較公正的參考,還能促進大家對於綠色環保的重視。一旦企業看到大眾注意這些東西,一定也會想朝著綠色商機發展的,如此循環相互作用之下,一定能創造出完美綠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