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雙11搶購潮 民調:四成民眾曾網購到貨未拆封
時間:2017/11/1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新聞內容:
從中國傳來的雙11狂歡促銷,上週也在台灣的各大購物網站掀起搶購風潮,環團綠色和平提出調查統計,提醒這股「全民瘋網購」的衝動消費背後,竟然有近四成民眾將衝動購物後的商品閒置在家,成為難以忽視的浪費問題。
近年中國的購物網站淘寶及天貓炒作的「1111」購物節,在每年11月11日前後展開促銷,包括台灣的業者,許多網購平台紛紛跟進,成為搶購風潮。但綠色和平提醒,這將落入衝動消費的陷阱,造成浪費。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發布《臺灣網購行為及心態調查》,指出高達97%的民眾曾有在網路上衝動購物的經驗;更有37%的民眾將衝動購物買來的商品閒置在家。
綠色和平此次調查,在10月中抽樣了全台1068名20到40歲之間的成年人。羅可容表示,從調查發現,有97%的台灣人曾在網路上衝動購物;更有86%的人曾經因為衝動網購,而讓生活費超支。
更有57%的人曾在家中發現網購未拆封的物品。繼續探問為何網購包裹來了卻未拆,42.6%受訪者坦言,一時衝動買下,但到貨時已失去興趣或不實用,另有因包裏等太久,已失去興趣甚至另買其他商品有22.7%、不想被別人發現而「藏到忘記」25.4%、買太多忘了拆 34.4%等理由。
羅可容認為,由此可知,網路購物較實體店面更容易引發衝動消費,把用不到的東西買回家,但衝動購物後產生的退貨及閒置成本,反而浪費錢也浪費時間。因此呼籲消費者下標前先「冷靜兩分鐘」,買自己需要且值得購買的物品,才是真正的消費高手。
「真心實意才是買方賣方雙贏的商業模式。」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回應這份調查結果,提醒消費者必須注意品質、了解自己的需求。否則盲目消費造成的囤積,不僅浪費,也會將直接影響生活空間與居住品質。
心得:
我很慶幸自己並非調查研究中那97%的人,先從自身經驗談起,我還滿自豪自己並不是一個衝動型消費者,大多數買的東西都不會浪費,都是經過再三考量才下定決心要購買,在我主觀的經驗世界中,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傾向理性消費者的風格,無庸置疑的,從這一篇報導得證我這一主張。
回到正題,衝動消費並非再所難免,人總是有時候會有欠缺理性的時候,所以說衝動消費並非是一件壞事,大家覺得最有爭議的部分在於衝動消費下造成的浪費,不論是一來一往的運送成本也好,或是重複包裝造成的浪費,又或是購買後棄之不用等狀況,以上云云皆是為人所詬病之處;找出問題容易,但要處裡這一個問題卻是難上加難,這背後涉及到了人性背後的黑暗面,不滿足、渴望擁有更多、追求新鮮感,以兩個字概誇便是—貪婪,是一個沒辦法透過政府制定政策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政府也沒辦法限商人銷售手法與標語,必盡這是一個追求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也因此「勤儉」這一種高尚的美德無法輕易的發揮,就如同文末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所說的:「真心實意才是買方賣方雙贏的商業模式。」言下之意就是要培養勤儉這一種美德,才能創造出減少資源浪費的社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