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第十五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工程擾動地貌單一化 潮間帶僅大眼蟹獨占鰲頭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工程擾動地貌單一化 潮間帶僅大眼蟹獨占鰲頭
時間:2017/12/2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報導
新聞內容:
台灣雖然具有豐富的蟹類多樣性,但由於河口、沿海工程多,原本有沙、有泥,小石子多樣的地貌,經工程擾動後,幾乎只剩下細泥沙,地景單一化的結果,使得螃蟹種類也減少。螃蟹研究專家王嘉祥指出,這幾年西部沿岸、淡水河口,萬歲大眼蟹族群逐漸龐大,這種現象可能與環境呈細泥沙的單一化有關。
王嘉祥30多年來持續研究螃蟹,他說,不同螃蟹有其喜愛的棲息環境,有的適合以礁石為家,有些喜歡細沙,有些喜歡爛泥巴,各有其生態位置;但地景單純化之後,就只適合少數蟹種棲息。
研究螃蟹30多年不輟的王嘉祥,自台博館退休後,仍跟著年輕學者野外調查。攝影:廖靜蕙
他舉淡水河口為例,挖仔尾周邊因工程施作中,不斷擾動底泥,細沙泥隨水流向四面八方,最後成為細泥沙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較適合萬歲大眼蟹棲息。臺灣的西海岸、淡水河口、金門海岸環境都改變了,令人擔心。

不僅秋蟹肥美  東部也曾有春蟹

提到螃蟹,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好吃!不過並非每種螃蟹都能吃。那麼台灣社會常吃的螃蟹又是何方神聖?王嘉祥一一解答。
一般俗稱的毛蟹,是早期台灣社會最常用於飲食的蟹種,閩南語也以毛蟹來通稱螃蟹。每年秋天,是吃毛蟹最佳時期,現在台灣社會常吃的「大閘蟹」,是原生於中國的「中華絨螯蟹」,台灣原生的毛蟹,在西部為「日本絨螯蟹」,秋天時從溪流到河口交配,母蟹再到海裡抱卵,卵孵化成大眼幼蟲又回到溪流成長。
台灣東部還有一種俗稱青毛蟹的特有種毛蟹:「台灣扁絨螯蟹」,則在春季開始啟動生殖洄游,六月中旬結束。王嘉祥還說,以前東部的路邊就可看到賣青毛蟹,但這幾年已看不到了。
料理中的「紅蟳米糕」好吃又營養,只是紅蟳並不是一種螃蟹名稱,也不是指螃蟹有沒有煮熟變色;而是指卵巢充滿卵粒的青蟳,因此紅蟳清一色指母蟳,公蟳則完全從名單上淘汰。而公青蟳又可稱為菜蟳。
現在所吃的螃蟹,大多為養殖,族群量一時之間吃不垮,但棲地破壞影響台灣螃蟹的多樣性更為顯著。

蟹的不同生存面貌

對於不同蟹種,王嘉祥如數家珍,以下提供幾個大分類,幫助讀者一窺螃蟹多樣性的概廓。
螃蟹屬於十足動物,起源於海洋,之後發展不同本領,分布區域遍及溪流、陸地。有些生於海洋,再也離不開,終生棲息與海洋,人類稱牠們為海洋性螃蟹。海面200公尺以下定義為深海,深海螃蟹種類也不少,但研究困難。螃蟹屬於底棲型生物,要見到牠們,通常都因底拖網撈上來。
臺灣已知最大的螃蟹是在釣魚臺附近發現的「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典藏了最大一隻標本,螯張開達3公尺以上。但因過度捕撈,因此數量逐漸減少,也來不及長大、體型不比過去。
亞潮帶到潮間帶是螃蟹分布最多之處,臺灣海岸地形、地貌及基質的多樣化,提供了螃蟹多樣性的棲地。除了深海、亞潮帶、潮間帶外,在臺灣還有著終生生活在淡水環境的40多種淡水螃蟹(溪蟹),全都為臺灣的特有種。
溪蟹媽媽的抱卵數量很少,大約一百顆或更少,但只要一孵出來就是小螃蟹;小螃蟹在母蟹的保護下,在殼變硬後,才離開母蟹 。此外,在臺灣,還有棲息在海岸林、海岸灌叢等環境中的螃蟹,被通稱為陸蟹。
台灣有40多種淡水蟹類,都屬於特有種。圖為馬卡道澤蟹。攝影:廖靜蕙
陸蟹只在繁殖時與海洋產生關係。母蟹為了繁殖,必須千辛萬苦地回到海洋釋放幼蟲。陸蟹媽媽以數以萬計的蟹海戰術博取勝利,只要有幾隻幼蟲長大並返回陸地生活,就算成功。

陸蟹生存威脅未減 保育重要課題

近年來因道路切割、飯店開發,影響陸蟹棲地,而使得台灣社會關注陸蟹命運。嚴格來說,陸蟹終生生活在陸地上,只有母蟹在繁殖季時,必須趕到海邊釋放幼蟲。在海裡存活的幼蟲,大約在三周後,會逐漸回到陸地生活。
幼蟲只所以須回到海裡,是因身體無法調解淡水的滲透壓;海裡的滲透壓則與幼蟲體液接近,又有豐富的浮游生物,海水的溫度又穩定,讓幼蟲有如回到母親的懷抱,是適合生命早期的生存環境。
至於幼蟹如何回到陸地,至今仍是個謎。每年8到10月,月圓時期,母蟹會集體降海釋幼,但三周後幼蟹返回陸地,卻毫無動靜、未見集體行動。澳洲聖誕島,陸蟹幼蟲會沿著河岸兩邊返回棲地的現象,場面壯觀。王嘉祥說,幼蟲存活率並不高,早期台灣陸蟹數量多時,都看不到集體返回的行動,現在數量驟減,更是難得一見。
台灣的陸蟹多以枯葉、動物屍體為主食,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降海釋放的幼蟲,更是海洋生物重要的蛋白質、食物鏈重要的一環,研究人員曾觀察到,一些魚類都知道何時會有陸蟹幼蟲入海,早就等在一邊。另外,也有海鰻等著吃到岸邊釋幼的母蟹。
近幾年來,墾丁國家公園會於母蟹降海釋幼的幾天,限縮道路進行交管,不過躲過路殺的陸蟹,諸如奧氏後相手蟹,卻又面臨入侵種「黃狂蟻」威脅。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委請專家研擬對策,希望能儘速提出方法,否則臺灣陸蟹的命運十分不樂觀。保護陸蟹、增加族群數,儼然台灣螃蟹研究的重要功課之一。
觀點心得:
四面環海的台灣,不管是泥灘、沙灘、珊瑚礁、藻礁等海岸,甚至是溪流、農田裡等,都可見螃蟹的蹤跡,螃蟹的多樣性令人驚豔。根據這個月台灣博物館出版的台灣螃蟹名錄,台灣已知螃蟹的種數高達800多種,約占全球已記錄螃蟹物種的1/10。

政府應該多支持學者進行基礎調查,不要讓希臘船隻「阿瑪斯號」油汙外海,因為缺乏基礎資料,無法證明受損程度,打國際訴訟還慘賠訴訟費的事件重演。他基礎研究是政府的責任,而野外調查的費用相較其他科學研究的花費,實在是九牛一毛。

第十六週大事記


日本在宅醫療02│照顧者也需要被支持,宮之森咖啡守護心靈健康

日期:2017.12.23

出處: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3821/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需要不同面向的支援。如果說「物語診療所」確保了砺波市居民的身體健康與臨終品質,那鄰近的「宮之森咖啡」就是心靈健康的守護者。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難以對人訴說的苦,有時即便親如家人,或者說,正因為親如家人,所以反而更難開口。懷疑小孩發展遲緩卻遲遲不敢尋求專業協助、被照顧家中長輩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不適應學校卻不知除了躲在家裡之外還有哪裏可去、不管在哪裡總覺得格格不入….
「如果有個人可以聽我說就好了」、「好希望有個地方可以接納這樣的我」,許多人心中想必都有閃過這樣的想法,位於富山縣砺波市的「宮之森咖啡(宮の森カフェ)」,就是一個讓人可以毫無顧慮的交流對話、共享煩惱、從而找到解決管道的社區咖啡。
店內以木質擺設為主,簡潔明亮(攝影/簡嘉潁)

串連起不同世代的交流空間

從物語診療所的太田診所出發,開車不到五分鐘,就來到「宮之森咖啡」。座落於稻田之間的宮之森咖啡從外觀看來只是普通民宅,白牆黑瓦、門前還有植栽和花壇,看得出來經過悉心照料。
店內的陳設簡單,三張木桌加吧台大約可坐15位客人;兒童空間擺了張矮桌,周圍環繞著為數不少的繪本和玩具;開放式廚房雖然堆滿了鍋碗瓢盆,卻顯得十分明亮。
店內平常只提供一種午餐:大量使用自家菜園和鄰近農家蔬菜、自家漬物、味增湯的套餐。也販賣附近職人做的天然酵母麵包以及各種蔬菜。
午餐每日不同,使用帶量蔬菜的套餐。沙拉、馬鈴薯加羅勒醬、玉子燒、和風漢堡、醃黃瓜、炒青椒碎、義式南瓜番茄通心粉、煙燻起司、十穀米、味增湯,只要700日圓!
攝影/簡嘉潁
當天送貨來的天然酵母麵包的生產者(攝影/簡嘉潁)

讓「照顧者」在咖啡店交流抒解壓力

「原本其實是想做『照顧者咖啡(ケアラーズカフェ)』,沒想到上門的客人的問題五花八門,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定義這裏才好。」留著一頭俐落短髮、身形纖瘦矮小的老闆加藤愛理子笑著說。
「照護者咖啡」是近年日本逐漸受到矚目的運動。根據統計,2016年「要介護」認定人數已突破600萬人,約有六成由同居家人照顧,其中將近七成都是由女性擔負起照顧責任,中年女性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照顧者咖啡」透過定期聚會,讓「照顧者」們有個可以吐露心聲、紓解壓力、交換情報的管道。
經歷母親過世前的照護、加上父親也已經高齡91歲,加藤深知照顧者的心酸,現在每個月各有一天「照顧者聊天沙龍」和「失智症咖啡」,除了照顧者和被照顧的長輩,還有許多關心長照議題的人參加,發展出「會外會」,交流頻繁。
每個月宮之森也舉辦「小孩咖啡」,由孩子們自己做料理、調飲料、接待客人,還有「學前兒父母咖啡」、「男孩咖啡」等不同聚會,串起不同世代的交流網絡。
總是滿臉笑容、精神奕奕的老闆加藤愛理子(攝影/簡嘉潁)

從吃飯聊天開始,不做「像諮詢的諮詢」

由於加藤和合夥人水野過去都從事發展障礙兒童教育工作,不知不覺開始有許多客人上門尋求協助,「大概九成都是拒學兒家長的諮詢,像是升高中後突然不去上學、還有中小學生的拒學,以及繭居族的家長等等。」
這些求助無門的客人大多是透過口耳相傳,「我們沒有做任何『看起來像諮詢的諮詢』,宮之森咖啡就是個社區內的生活空間,誰都能來、誰都能夠自由自在地暢所欲言。」加藤表示。
從單純的吃飯聊天、喝咖啡聚會開始,一旦發現有人需要更專業的協助,擁有豐厚人脈的加藤就會熱心的建議:「我有認識更懂這方面的人,要不要跟他碰個面?」
在一般情況下,當我們需要諮詢或協助時,第一步往往是「打電話預約」:「我想問問有關發展遲緩/長照的事,請問哪個時段有空?」由公部門、醫院經營的更是如此。然而加藤認為,如此一來關係很容易僵化,尋求協助的人永遠是「受幫助的一方」,上下關係一旦定調,往往很難翻轉。
「事實上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更流動性的。原本被認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可能會在你非常忙碌的時候為你遞上一杯水,專家也可能會遇到自己的小孩拒絕上學的情況。」在一個真正對等、開放的環境中,才能夠讓常常被當成弱者的障礙者、拒學兒脫離「弱者」的標籤,每個人既是照顧者、也是被照顧者。
兒童空間十分寬敞,有玩具有繪本(攝影/簡嘉潁)

「弱者」互相幫忙,讓宮之森繼續經營

「事實上宮之森咖啡能夠經營下去,反而是受到這些被認為是『弱者』的人們的幫忙。」
每個禮拜三,拒絕上學的小三女生hina固定在宮之森咖啡幫忙,料理飯菜、調製咖啡、端菜送水,收銀找錢全難不倒她;禮拜四來廚房幫忙的渡邊小姐本身是臨床美術士,在宮之森開設臨床美術講座,兩個孩子都是拒學兒;禮拜五的青年加藤則有社交障礙,只要在外面就無法開口講任何一句話,但不僅主持了一個社交障礙交流會,甚至還是劍玉五段的高手。
所有的人都是義工,沒有支薪,宮之森甚至也沒有明確的值班表,「基本上每天就我一個,有的時段有人固定來幫忙,有的時候有人自動出現來幫忙,很奇妙的人手都夠。」
店內只有加藤一人全職,每天都有不同義工自動來幫忙(攝影/簡嘉潁)
店內人手完全靠義工,也沒有申請任何補助金,讓旁人擔心不已的經營模式竟然也運轉了三年,並在第三年轉虧為盈。「客人越來越多,感覺應該會越來越好吧。」笑說不太知道該怎麼設定目標的加藤,只想好好做好眼前的事,「讓大家有個地方可以好好吃飯、喝杯咖啡,有煩惱就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
宮之森咖啡在做的事,難以用數據量化、也難以判斷成效,然而,在這裡遇到的每個人,確確實實都生氣勃勃、精神奕奕。
累了、倦了,不妨造訪宮之森,你會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而是有多種選項。或許也能在閒聊的過程中,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感謝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日中通譯五十嵐祐紀子協助安排採訪。)

 

心得:目前看了「上下游」對於日本在宅醫療的相關報導,或許這也是身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努力發展的方向。這樣的形式似乎讓人與人之間,多了更豐富的流動性,而對於老齡化社會的趨勢,我們除了必須注重如何照顧年長者,也應該讓照顧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就像「宮之森咖啡」提供家有長輩需要照護的青壯世代一個交流空間,除此之外也是拒絕上學的孩子、身心障礙者、還有附近社區居民的聚集地。

 

讓人們活在一個能夠讓心靈更舒服的環境,就能夠讓更多人適合生活在這個地方。

第十三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新北離岸風機衝擊景觀、航安 最後潛力場址期限前闖關失敗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
時間:
新聞內容:
環保署28日下午再次進行新北離岸風機環評初審,此案是最後一個審查的潛力場址,面臨能源局訂出的年底前需通過環評的時效,業者不斷發出「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的請求,但是此案選址淡水、三芝外海,緊鄰兩岸直航航道,也是南北慣用航道的轉向點,其離岸最近只有1.8公里的距離,也引發民間對安全、健康與景觀的不滿。
DSC02879
28日環署「新北離岸風機」環評初審,惹來大批當地居民反對。賴品瑀攝。
雖然業者提出縮減風場面積、下修風機數量,甚至在會議尾聲又口頭加碼願意再下修,此案仍面臨了「不應開發」的閉門羹。這個結論在副署長詹順貴現身參與討論,並表達「責任我來扛」之後,經過四個小時的討論,小組成員一致同意,此案不應開發。面對這個結果,三芝自救會居民喜出望外。
來自新加坡的外商「艾貴(Equis)」投資此案,在11月的第一次初審時,面臨了衝突兩岸直航航道、南北慣用航道的問題,航港局指出此案風場恐怕影響海上交通流與安全,也恐造成船舶碰撞的風險。而遭小組要求補件,補充如何因應與航道的衝突、對當地漁業影響、生態、對景觀的影響等資料。
此案第二次初審,艾貴提出範圍從50.8平方公里下修為32.32平方公里,風機從62支減少到33支。這個修改,有為了航道退縮,讓出2海里的距離,港務局表示,退縮後已無衝突航道,不過鄰近共有6個漁港,漁船進出頻繁,業者仍應該提出相關的因應計畫。
但此案離岸最短距離還是維持只有1.8公里,仍是引發居民不滿。
1228新北離岸
業者提出下修開發面積。取自環評書件。
「離岸距離只有1.8公里,根本是假的離岸風機!」自救會會長賴滿足批,強調國際上標準的離岸風機風場是離岸30公里,但此案卻離岸只有1.8公里。且業者把風機型號從6MW改為8~11MW,體型變得更大,等於風機的總高度將達390公尺,也就是130層樓左右,直逼約500公尺高的101大樓,不但影響當地淺水灣的美景,在距離最短只有1.8公里的狀況下,造成的炫影與低頻噪音,也可能為居民帶來「風車病」的危害,誘發憂鬱症、自殺等身心健康。
為此,近20位民眾在環評會議中輪番發言砲轟,表達反對風機設置的態度。當年強力反對苗栗苑裡陸域風機的「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也前往聲援助陣。
「愛綠電還是應該取之有道吧」面對民眾與業者爭論對於風機對景觀影響的模擬圖誰對誰錯,環委劉希平甚至如此感嘆。
除了對人類的影響,自救會也抨擊艾貴提出的生態調查資料嚴重不足。居民指出,環說書資料指出鯨豚、海龜、綠蠵龜及藻礁等都沒有發現,當地分明光是2017年的1到3月之間,就有4起以上的鯨豚擱淺事件,與發現海龜的紀錄。再者,據台大教授戴昌鳳團隊的調查,藻礁從石門麟山鼻一路延伸到三芝後厝里淺水灣都是,至少是花了2000年以上的形成的。而包括「金山小白鶴」、「三芝阿丹」,近年持續有西伯利亞小白鶴、丹頂鶴出現在北海岸,他們的遷徙路徑都可能受到風機危害。
環評委員李公哲、鄭明修等人,也紛紛不滿生態調查不足,開發單位自己也坦言鳥類調查還不完整,需要未來三季的調查。面臨年底前能源局規定必須通過環評才能進入後續甄選的時效,業者爭取讓他們先過關,後續再繼續做完調查。但委員普遍認為業者沒有妥善回答上次被點出的問題,遭明顯指出錯誤的,也依然沒有改正,仍是一種「且戰且走」的態度。
雖然業者在討論的尾聲口頭承諾,願意再將離岸第一排的風機刪去,不過小組仍決定讓否決此案。小組提出,此案在生活環境、社會經濟環境都有明顯重大不利影響。包括可能衝擊當地漁民的作業、影響當地景觀,且生態調查與航行安全的因應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