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第七周大事紀

「合作共老」的台南仕安里:用一包米,逆轉老人的悲歌
04113057 王貝予 哲三
出處: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9777
時間:11/4
農村人口高齡化、人口外流,台南仕安里用合作社,找回過去鄰里互助的美好。
車子駛進台南仕安里,乍看之下是個與一般台灣農村別無二致的景觀,幾棟新樓、傳統合院錯落,一旁是片片剛收割完只剩稻梗的田。
仕安里與許多台灣農村一樣,是個已邁入超高齡人口結構的社區,有20%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長輩。青壯年人口外移,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比例高。從小在仕安里長大的里長廖育諒多年前很擔憂仕安的「老人悲歌」。他指出,這群長輩多半不識字、腳力也差,因為仕安是無醫村,若要看病得麻煩子女或叫計程車,10多分鐘的車程,來回就要600元,「因為節儉,老人家就算有錢,也捨不得花。」
然而現在的台南仕安里,已經發展出合作共老的可能。
廖育諒在2013年開辦「仕安社區合作社」,販賣仕安米。「很多人說退休要在鄉下買塊地種田,但一個人種田多孤單!」
社區中除了每週一有社區媽媽準備的共餐,菜是從社區的公共菜園種出,週二固定有醫生來社區義診外,其他天都有醫療車載老人家到新營看病。每週二、五晚上有社區青年主導的課輔班,從國小到高中都能參加,甚至高中生也能協助解決國中、小學生的課業問題,晚上再用醫療車送孩子回家。學生人數從剛開辦的10人,現在有35人,還擴及仕安周圍的3個里。
當地新東國小的校長林秋美很認同他們的做法,「社區的課輔班集全村之力來照顧孩子,不只減輕許多家長的負擔,孩子也對社區逐漸產生認同感。」
合作社,從專車載老人看病開始
合作社從廖育諒自掏腰包開辦醫療車開始,載老人去新營看病,獲得很大迴響。後來找尋認同理念的居民合資,募集到200多萬元,開辦「仕安社區合作社」買地、賣米,合作社擁有的3.6甲地全部都是無毒種植,「能不噴農藥就儘量不用,自己吃得比較安心。」合作社發起人之一、也是財務長的黃進順闡述他的初心。
協助社區營造的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研究生周軒睿認為,「合作社」是目前農村社區發展困境的突破點,居民只要投入資金、有共同目標,就會花心力希望合作社更好。也因為無毒,合作社能提高販賣價格,回饋給契農,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並且規定合作社盈餘的20%回饋社區。
這3.6甲的地2015年第一期種稻,第二期種黑豆。周軒睿透露,已有知名醬油公司收購,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正在洽談合作。合作社不只為社區找尋財源,還可以讓社員來合作社互動,一起種田、協助包裝,目的是希望讓長輩多走動、聊天互動。廖育諒提到,此外,若未來契作農地、營收逐漸增加,相對回饋給社區的資源也就更多,也不需依賴政府補助。
仕安里居民周柏宇,今年剛升上五專一年級,他說,社區的課輔讓他的數學從20分考到90分,也開始對社區大小事務很有熱忱,採訪期間跟前跟後幫忙。
打掃、共餐、課輔,社區居民改變中
除了合作社外,這兩年因為台南藝術大學與社區青年的努力,也改變了社區與住民。仔細一瞧村落中的仕安橋上有磁磚拼貼、紅磚牆上有稚氣的彩繪,畫著社區中發生的大小事,如社區媽媽打掃、共餐、固定來看診的醫師伯伯⋯⋯
在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岳王廟後,還有由建築空間設計師林鍵樺所主持的老屋新建三合院,成為社區的夢想基地,許多社區的空間改造計劃都在這個基地裡誕生。
周軒睿的同學夏宏欣正進行最後一個土角厝的整修。社區青年希望社區的老屋改建成日照中心,讓原先已經傾頹、無人居住的老舊合院,重新成為社區長輩的聚集地。
不過,周軒睿也坦承,在社區之中最艱困的仍是派系鬥爭,光是2014年一場選舉結果,就足以讓原先投資的居民撤股。但他認為,「有爭執是好的,才能從中找到認同跟共識。」最近,他們也時常邀約主婦聯盟合作社前來上課,加深居民對合作社的認識與理念。獲得主婦聯盟的認同,也讓居民對於走合作社這條路更有自信。
午後,一群國中、小學生來到社區活動中心聚集,大家大手拉小手拿著磁磚貼片和調好的水泥,嘻嘻鬧鬧地走到仕安橋上,準備完成最後的拼貼,還有社區長輩推著輪椅到橋上同樂。合作共老,在仕安里成為可能。
心得:
這項合作因應人口老化而生的「合作共老」,一方面讓獨自種田的老人可以找到夥伴,以提高生產並促進彼此交流與生活,但生產量低或高可能不是他們主要的目標,而是在現今農產品來源不明的環境當中可以自給自足、互利共生。在社區更聲中也延伸出一些社會資源,例如課後輔導與共餐,對該地區的的老小都有益處,雖然也曾在選舉產生衝突,但也許這是一個讓彼此表達心聲的機會吧,若有人退出或撤股,希望也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又或是有天在重返合作共老的可能。

第七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我家沒垃圾》5R與零廢棄生活的好處

時間:2017.10.7

出處: http://e-info.org.tw/node/207766(環境資訊中心)


「丟到路邊等垃圾車來載走它們,一切顯得多麼稀鬆平常。但是,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
——瑪格納,前回收拾荒者,出自紀錄片《垃圾狂想曲》
我們在夜晚裡把垃圾拖到路邊,而隔天起床時,那些玉米片包裝和髒兮兮的擦手紙如同魔法般全消失了。當我們說「我把某樣東西丟掉了」,我們真正意味的是什麼?「丟掉」這個動詞代表的也許是垃圾從眼前不見了,但不代表它應該就此被遺忘。畢竟,我們丟棄的東西不會因為清潔人員掃帚一揮就憑空消失。我們的垃圾最後會進到掩埋場,腐蝕我們珍貴的環境——不僅會導致毒物滲進土壤與空氣裡,還浪費掉最初製造這些東西所使用的資源,以及每年花上幾十億美金在解決垃圾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零廢棄如此重要。所以,到底什麼是「零廢棄」?零廢棄是一門哲學,它構築在一連串目標「盡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的實際做法上。在加工產業盛行的時代,它激發了「搖籃到搖籃」的設計;在家庭中,它吸引了消費者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然而,許多人對於零廢棄有種迷思,覺得它涉及的就是廣泛的回收,但事實正好相反,由於考量到回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及可觀花費,零廢棄並不鼓勵回收。相對於完全消滅垃圾的理想,回收姑且算是「處理」廢棄物的一種手段,雖然它被包含在零廢棄的5R裡頭,但如同堆肥一樣,它被視為垃圾進掩埋場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零廢棄在居家環境中究竟該如何執行?遵從以下五個簡單步驟,減少家庭垃圾量就能輕易達標:
  1. 拒絕(Refuse)你不需要的
  2. 減少(Reduce)你需要的
  3. 重複使用(Reuse)你消費而來的
  4. 回收(Recycle)你不能拒絕/減少/重複使用的
  5. 分解(Rot)剩下的殘渣做成堆肥
如同下圖所示,我發現按照順序去執行這五個R,垃圾自然而然就變得很少。第一和第二個R著重於避免垃圾的產生,第三個R指引你走向深思熟慮的消費行為,第四和第五個R則會談論到如何處理廢棄物。
5R金字塔。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5R金字塔。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第一步:拒絕【我們不需要的】

當我家踏上零廢棄旅程時,很快就發現,零廢棄若要能在家中落實,得先從我們在外頭的行為開始做改變。
控制消費是垃圾減量的主軸,因為若沒有消費,自然不會出現丟東西的需要。但消費不會只單純地出現在明顯的購物行為中。在我們的社會中,從踏出家門那刻起,我們就開啟了一連串的消費——當拿起乾洗店廣告,或是撿起塑膠包裝的摺頁廣告時——消費便悄悄開始醞釀了。在工作場合,常見到名片滿天飛,每次開完會,人手都抓了一把;在研習會場,總是人手一個免費的提袋,我們還會忍不住檢查一下袋子裡有什麼好康的贈品,縱使家裡的原子筆多到早已夠用一輩子,還是禁不住想:「酷耶!是支原子筆!」回家的路上,我們會順道買瓶酒,在意識到要阻止店員前,它早就被裝進層層包裝裡,還外加一張收據;上車前,我們取下夾在雨刷下的宣傳單;一回到家,我們習慣檢查信箱,發現裡面塞滿了垃圾郵件。
零廢棄生活所涉及的範圍包含「直接」與「間接」的消費行為。第一個R(Refuse,拒絕)指的是拒絕間接消費,例如:偷偷潛進生活中的傳單和廣告宣傳品,也許這些都能夠回收,但零廢棄並不是要增加回收,而是用行動去拒絕不需要的東西,才能阻止它們在第一時間進入我們的家。
每當我們接受或是索取了任何一丁點的物品,就是在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換句話說,相對於拒絕,無節制的接受等同於放任及強化浪費的行為。在餐廳裡,當我們讓服務生加了沒打算喝的水、杯子插了用不到的吸管,我們的行為就是在說:「水不重要!」以及「請多製造點塑膠吸管吧!」當我們從飯店房間拿了免錢的罐裝洗髮精,就會有更多的石油被挖掘出來填補那個空缺。當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街上的廣告傳單,某處就會有一棵樹被砍下來做成更多的傳單,而我們的時間也將浪費在處理以及回收這些瑣碎的東西上。
在這章裡提到的5R,你可能會發現「拒絕」在人情壓力下是最難執行的,尤其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當善意的物品送到面前時,沒人會想拒絕以免失禮。但多點練習及簡短的解釋,就算對方提出了超級誠懇的請託,婉拒也能變得簡單。你要說的就是:「我很抱歉,但我沒有垃圾桶。」「我很抱歉,但我已經不再用紙了。」「我很抱歉,但我正試著簡化我的生活。」或者「我很抱歉,但我們家已經有太多了。」人們通常能夠理解並尊重你個人的選擇,也不會再堅持下去。有些例子中,我們發現先發制人才是王道——例如:在垃圾郵件寄出前,先把我們的名字從寄件名單中刪掉。
垃圾郵件會製造多餘的廢棄物,但紙本信封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拒絕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在社交場合感到尷尬,它真正的用意在於反省我們每天做的決定、那些我們參與到的間接消費,還有當我們成為集體社群時所擁有的共同力量。縱使一個人的拒絕沒辦法真的讓垃圾消失,但卻產生了其他選項的需求。「拒絕」是一個站在集體力量上的概念:若所有人都拒絕飯店贈品,那麼飯店就不會再提供;如果我們都拒絕收據,那它們就不會再被印出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去到了零售商店(例如蘋果電腦)或是連鎖飯店,現在都有電郵發票的選項。放手一試去拒絕吧!你會發現拒絕的時機俯拾即是。

第二步:減少【我們需要和不能拒絕的】

「擁有越少,煩惱越少;擁有越多,放不下的越多。」
-—紀錄片《達賴喇嘛十問》 導演/瑞克‧雷伊
垃圾減量能為環境危機帶來立竿見影的幫助,減量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核心, 其中需考慮到人口成長帶來的環境後果、相應而生的龐大消耗以及終將無法支撐需求的地球資源。減量不但幫助你簡化生活,使你更能專注於品質而非數量、經驗體會而非物質享受,還鼓勵人們對以往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以及現在到未來的消費提出質疑。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你擁有一樣東西,那也是因為你確定需要才去擁有。
我們可以利用下面三個方法來主動減少家裡的垃圾:
  1. 檢視過去的消費:釐清家裡每樣東西的真正用途和需要的原因,透過篩去法一一放下那些不需要的,試著挑戰自己捨棄那些你覺得不可或缺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們在捫心自問的過程中,發現家裡不需要蔬果脫水器,只為了讓沙拉沒有水漬。向家裡每樣物品都提出質疑,你肯定會有許多新發現。
    • 減縮第一步,養成好的購物習慣
      當我們花時間和力氣去評估過去的消費後,下次再把新東西帶回家前就會三思而行。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學到如何約束可能造成資源枯竭的累積行為,還有如何優先選擇品質好、可維修的,而不是數量多卻可拋棄的。
    • 減縮第二步,增進分享與交流
      捐贈或拍賣舊物能支持二手市集與社區文化(請見第三步:重複使用)。透過分享用過的資源,一來能培養集體的慷慨意識,二來也能增加二手物的流通(因此讓買二手貨越加容易)。
    • 減縮第三步,讓零廢棄得心應手
      簡化生活讓零廢棄更容易計畫與掌握。東西越少代表煩惱越少,也代表需要清理、儲藏、維修和丟棄的東西越少。
  2. 從減少數量與體積著手,看緊現在與未來的消費:無論你是買新的或二手的東西,約束你的購物行為很顯然地能夠保存珍貴的資源,免得資源被拿去做成新商品,而仍堪用的物品也能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你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並搭配括弧中的問題問問自己:減少包裝(這項東西我能用散裝的方式買到嗎);減少開車頻率(我能以腳踏車代步嗎);房子大小(我能住小一點的房子嗎);衣服/飾品/化妝品(我真的需要嗎);科技產品(我能不能沒有它);用紙量(我真的需要列印出來嗎)。時常反問自己:量能少一些嗎(也許可以集中包裝)?數量與體積符合我的需求嗎?學習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購物行為抱持質疑,想想東西的生命週期,選擇那些最能被一再利用或者至少能回收的產品。(有關可回收產品的選擇,請見第32頁「第四步:回收」)
  3. 減少可能會促進消費的活動:電視或雜誌等媒體報導、沒事逛個街都會讓你的購物靈感湧現;然而,無論是媒體的銷售手段或者商家巧詐的兜售手法,目標都是讓消費者感到身材不夠緊實、穿著不符潮流、生活不夠滿足。而這些焦慮感偏偏很容易使人屈服於廣告所設下的陷阱中。因此,請避免接觸可能的誘惑, 這不只能大幅改變你的消費習慣,還能增加你的快樂指數,只要我們反身檢視,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已經擁有了很多東西!
「拒絕」是一件做足準備就好辦的事,可以很簡單地從說「不」做起。但相對地,「減量」就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濟情況來衡量自己對舒適度的要求。舉例來說,因為缺乏大眾運輸,如果要完全不開車, 對住在郊區或近郊的人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但「減量」能鼓勵我們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像是縮減成只開一輛車,或是減少開車次數。 綜合以上所強調的是,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目前的消費習慣有所警覺,並且想盡辦法去減少那些牴觸環境永續的作為。
我的零廢棄生活一路走來,「減量」可以說是最具啟發性的一步,也是我最有效的秘密武器,自發性簡化生活所帶來的諸多好處中,有些是我根本沒預料到的收穫。當史考特在景氣不佳時辭了工作,創立永續顧問事業時,我們家的簡化生活早已步上軌道,但由於經濟的壓力,我們仍然要努力縮減支出,首當其衝的是家庭旅行以及週末出遊,但那可是生活的調劑啊!
我們自我安慰的方法就是展開雙手,擁抱零廢棄帶給我們的好處:住在更好的社區環境,而家中的修繕與維護也變得簡單。我們還發現意想不到的額外福利, 就是可以偶爾把房子租出去。還記得第一次出租自己的家時,離開前還費了好一番功夫準備,像是做標示、寫一份「零廢棄之家說明書」,以及替房客重新安裝垃圾桶及回收桶。這些努力也得到極佳的報酬,賺來的房租足以付清我們旅遊的機票與住宿費用,在那之後,出租自己的家便成為我們週末旅遊或飛往南國度假的資金來源。這真的是我們施行零廢棄後,想都沒想過的意外收穫。

第三步:重複使用【我們消費買來,且不能拒絕或減量的】

「用盡它或者穿破它,要嘛修理它,不然就別買它。」
—— 古諺
許多人容易把「重複使用」與「回收」兩個名詞搞混,但它們在環保的意義上其實相差甚遠。「回收」一詞最適當的解釋應該是:將本來要廢棄的東西,分解再製成新的樣貌。另一方面,「重複使用」則是產品以原貌被重複使用多次,直到它最大的使用極限,透過延長物品的服役年限,能節省掉在回收過程中耗費的資源。
如果你按照順序遵從5R的步驟,那麼「拒絕」與「減量」在一開始就能除去那些非必需品,使得第三步「重複使用」變得更為單純。舉個例子來說,雖然塑膠袋可以被重新賦予新用途,像是拿來代替氣泡包裝紙,或是拿來裝髒鞋子,但如果我們在源頭先一步「拒絕」塑膠袋的話,一個良好的零廢棄家園就能省去後續收納或者替它想新用途的步驟。同樣地,如果我們能做好「減量」,只要滿足真正需求的話,那麼「重複使用」被派上用場的機會其實也有限。試問我真正需要幾個環保袋?在學習減量的過程中,我反覆評估了我使用物品的習慣後,最後發現我總共只需要三個購物用的大手提袋。
重複使用是零廢棄的分水嶺,它囊括了消費行為與資源保護兩個面向,並指出了廢棄物處理以外的另一條管道。重複使用可以有效地:(1)消除浪費、(2)減緩資源消耗、(3)延長所購之物的使用年限。

第四步:回收【我們不能拒絕、減量或重複使用的】

「回收就像阿斯匹靈,能減輕相當可觀的集體宿醉……人稱過度消費。」
──威廉‧麥唐諾《搖籃到搖籃》
很多時候在聚會上,當別人發現我過著零廢棄生活,總是興致勃勃地與我分享他們「什麼都會回收」。當然,你現在知道了零廢棄生活並非全然關於回收,而且垃圾管理是從控制外頭的消費開始,目的是為了避免後續的回收作業,並大幅減少因垃圾而生的種種考量——繁複的回收系統不只在過程中會消耗能源,當中還缺乏了適切的管理辦法,去引導或協調製造商、政府、消費者及回收商之間的作業與合作。總而言之,因為回收過程包含太多變數,以至於它尚未變成解決垃圾問題的可靠辦法。
我們每一次的購物,都應該要評估那項產品的生命循環,尤其是東西的耐久性。塑膠不僅在製造、使用和回收的過程中會透過揮發和溶解產生毒性,而那些可以回收的塑膠(通常是資源回收編號1、2)則會在回收過程中被降解,再製成無法回收的產品,這就是「降級回收」,於是塑膠產品最終的命運仍是回到了掩埋場。
當新的綠色經濟萌芽之際,另一個新興的問題也應運而生——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研發出以神秘混合材料製成的產品,標榜著那是「可生物分解」或是「可作堆肥」的塑膠。這些產品不但混淆了善良的消費者與回收業者的視聽,它們最終還是會變成亂源去污染「回收」這條清流。如果回收的意義是要人類本著責任終止廢棄物的循環,那麼就需要更簡化的過程才能達到目的。在一個零廢棄的理想國度裡,全世界應有一致的回收標準,如果產品還能以可重複使用和可修繕的標準被設計出來就更好了,這樣一來便能大幅減少回收,甚至有一天就不需要再做回收了。
但是,我們離那步還很遠呢!
先別急著氣餒,好消息是我們身為消費者,可以透過遵循5R來減少回收的煩惱。當有一天,我們都能拒絕不需要的、減少我們需要的,並重複使用我們買來的東西時,就沒有什麼好需要被回收的了。不但能省下了許多「回收猜猜樂」(不用再去搜尋紙杯到底能不能回收),還能減少移動去回收定點的路程。當非不得已要回收時,回收仍然是個比把東西送進掩埋場好上許多的選項。它節省能源、保護自然資源、改變了原本物品要被掩埋的命運,還創造了對再生(recovered)材質的需求。儘管回收也是清除垃圾的一種方式,但必須建立在「什麼材質適合回收」的知識基礎上,才能引導人們往更好的購物習慣前進。當我們要買新東西時,應該要選擇不但能重複使用,還要是用高度可回收材質製成的、能符合自己社區回收標準的,還有不是只能降級回收的(例如:塑膠),而是能夠一次又一次被回收的物品(例如:鋼鐵、鋁、玻璃、紙類)。
如果可以,我很樂意宣布我們家幾乎達到零回收生活的境界,但只要一想到我們在踏入零廢棄之前的購物習慣與社會發達的製造業現況,我就得黯然接受零回收生活仍是不可行的事實(就像「絕對零廢棄」本身也不可行一樣)。我們確實嘗試過但發現它實在太嚴格(我們得拒絕朋友送的美酒)、太費時(我用回收紙張自製再生紙),而且難以長久執行(例如:房子的維護無法單靠重複使用材料)。這些失敗的經驗卻令我開始在不疑處有疑,並從中學習。當我們打破了幾個玻璃杯時,我必須要想辦法用最適當的方式丟棄它們,於是我心中冒出了疑問:「碎玻璃該送去掩埋場還是拿去資源回收?」但光是上網查詢沒辦法真正解決我的問題,雖然網友們都覺得應該是送進掩埋場,可是我極力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於是拜訪了兩個不同的回收中心、聯絡了21個人、將玻璃碎片寄去給玻璃回收商(循線找到他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終於得到解答——我的玻璃杯是可回收的(水晶製的則不可回收,因為與玻璃的熔點不同)!
我並不是在建議你也該把玻璃拿去回收,而是希望你明白整個回收系統非常複雜,回收如果要成功落實,那麼民眾取得相關資訊的管道應該要更透明與簡化,但在那天到來之前,先從其他的R下手吧!

 心得: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知道回收的問題仍然很多,舉凡分類的標準不一、回收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等。文章中就有提到:「繁複的回收系統不只在過程中會消耗能源,當中還缺乏了適切的管理辦法,去引導或協調製造商、政府、消費者及回收商之間的作業與合作。總而言之,因為回收過程包含太多變數,以至於它尚未變成解決垃圾問題的可靠辦法。」

 

所以,作者提供了在資本社會生活的我們,如何從一開始就避免購買、拿取不是必要的東西,利用5R方式在生活中提問,當我們能夠節制物慾,才不會有污染環境的源頭。

第六次大事記

強碰兩岸航道 首座浮動式離岸風機環評補件再審

環署3日下午進行臺海桃園(W1N)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環評初審,此案將以浮動式風機,因此有不需打樁、不受水深影響的優勢,不過卻面臨了與兩岸直航航道的重疊,甚至若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確定落腳觀塘工業區,運汽船與風機、海纜間也可能有安全問題。
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小組要求業者再補充可能有的因應方式,做好最壞的打算,例如改變風場形狀、減少數量,又在颱風地震頻傳的台灣,有何技術與因應對策,以免造成公安問題,此案仍須補件再審。
浮動式
「臺海桃園(W1N)」由法商歐風能源(EOLFI)投資,也是目前送審的離岸風機中唯一採用浮動式型態的。取自簡報資料。

航港局航安科科長蔡育明表示,兩岸直航航道的規劃,一條往基隆港、一條往台北港,其實已經定案,預定下月就要正式公布,不可能再有變動了;且航道也已經為了彰化的潛力場址調整過,不可能為了這個離岸風機案再重新調整,否則彰化外海的航道還得重新安排,因此提出「不建議設置」的重話。對其他案子,航港局可沒提過這樣的意見。
再者,除了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若確定設置後的LNG運汽船外,當地仍有其他油船會進出,都是航港局會擔憂的安全問題。能源局則表示,將會再與航港局繼續協商。
DSC01507
航港局指出,此案的選址與即將公告的兩岸直航航線衝突。取自簡報資料。

但在協商結束前,業者還是將持續準備環評案,因此也有環委私下感嘆,業者都投入兩三億玩了兩三年了,這樣對他們不甚公平。環署綜計處則一度建議,這些問題不屬環保署權責的問題,並不如能源局送件時所稱的環評以外的爭點都已經釐清了,其實也可以考慮將此案直接退回。
此案由法商歐風能源(EOLFI)投資,是目前送審的離岸風機案上,唯一採用浮動式型態的。選址在桃園市觀音、新屋區外海,離岸約11至25公里,風場面積的水深約70至95公尺。
業者強調,有別於傳統固定基座式離岸風電,只能架設在水深50公尺海域內,浮動式因為是採用定錨於海床的浮動式平台,不管是選擇嵌入或是吸入式的樁錨,都不受水深限制,也免於固定式基座打樁,只要在港口模組化組裝後,直接拖到定點就好。不但沒有其他風機案有打樁噪音可能傷害白海豚等生物的疑慮外,更有快速架設、工期短的優點。
不過風場與航道衝突的問題,造成此案有不小的不確定性。李克聰認為,業者應該提出把必須避開航道後,後續的其他配置也補上,才是面對問題的態度,不該只講優點不講缺點。
DSC01508
小組表示,雖然都支持此案,但業者必須因應與兩岸直航航道重疊的問題。賴品瑀攝。

小組要求業者補正,包括對於航港局所提出的,風場區域與船抽慣用空間、兩岸直航航道重疊,並遮蔽白沙峽燈塔燈光視角的問題,由主管的能源局協商退縮風場等方案、補充船隻航行安全的對策。
此外也要補充錨定系統的除役計畫、按觀塘工業區工業港的設置與否研訂可能方案、增加候鳥背景調查及監測規劃、海纜線上岸地段的生態調查、浮動式風機組對颱風地震的承受度,與最惡劣情況下的因應對策。環委李堅明更建議,業者應該嘗試參與國際碳權抵換機制。


心得:桃園首創的移動式離岸風機我覺得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航道問題也必須解決,兩岸航道上如果設器物在上面,如果撞壞了或是撞到了又會是延伸出政治的問題,不單單只是白海豚的噪音問題,雖然組裝快工期短,但在設計裝置時,同時也要考慮設在海上的航道問題,避免航行船隻的碰撞,海上航道屬自然水道,其通過能力幾乎不受限制。每一海區的地理、水文情況都反映在該海區的海圖上。船舶每次的運行都是根據海圖,結合當時的氣候條件、海況和船舶本身的技術性能進行計算併在海圖上標出。經過人們千百年來的努力和探索,加上現代導航技術的應用,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海上航道已基本為人們所瞭解和掌握,是經歷好幾年的一直改一直才形成的,所以要更改也是需要重新的設置整治等等,但開發經濟規模對推動相關產業的重要性,現在是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時刻,應該要珍惜風場資源,應將和中央積極協商,要求航道往外劃設,保留彰化外海離岸風場資源的完整性,創造更大的經濟誘因,這篇的提出的問題不只是經濟環境還有政治上的衝突。

第六次大事記

193拓寬闖關九度成功 環團落淚

花蓮193縣道北段拓寬案,30日進行第9次環差審查,縣府這次「大轉彎」避開公墓、遺址及生態防風林爭議路段,西移新闢一條5公里道路,雖引發環團質疑,但環評委員認為「並非新的開發行為」宣布通過審查,讓反對民眾哽咽驚呼「怎麼會這樣!」
爭辯不休的七星潭193線拓寬案,2年來歷經八度闖關環評失敗,開發單位期間除來「七星潭看夕陽」引發笑話,上次還因資料零落,遭環評委員何鎮平拍桌痛斥太離譜!氣得講重話,「下次就沒機會了」;因開發方不斷補件、審查,還遭譏「快追上國父十次革命了」。
過去對審查持嚴格態度的環委何鎮平這次未與會,另名教授劉瑩三也有要事未參加,讓環團略感不安;開發單位進行簡報,指出新闢路線已避開三腳榕營盤、加灣遺址等敏感區域,計畫闢建成20米寬雙向道路,報告獲得環委許文昌讚「順暢許多」。
「我看不下去了!」前慈大副教授齊淑瑛忍不住持看板衝到前方,控訴既然開發方都評估蘇花改通車後對當地車流增量極小,為何硬要在美麗的海灣開出一條路?因現場情勢激動,中間一度暫停5分鐘,最後由環委主席江漢全宣布,改善計畫建議審核修正通過。
反對拓寬案的居民及場外環保團體得知計畫通過後,許多民眾哽咽落淚,除了難以接受外,也痛批「環委護航」,譴責環委罔顧專業,扛不住縣府壓力,連錯誤百出的報告也照審通過,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遺憾,接下來的環差大會最後一搏,全力阻擋拓寬案通過。
政二A 洪郡澤 05114156
時間:2017.11.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