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第十次大事記

地球需要1兆棵樹 環團發起「兆樹計畫」






時間: 2017/12/08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8916


三大環境組織——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前所未有的25年植樹和復育計畫:「兆樹計畫」。
他們指出,自人類文明開始以來,地球上原有的6兆棵樹木消失大約一半。剩下的大部分森林則被工業規模的人類活動所破壞。然而,這些僅存森林仍然擁有超過45%的陸地碳,棲息2/3的陸生動植物,並支持16億人的生計。這三大環境組織表示,要逆轉全球樹木覆蓋率下降的趨勢,需要1兆棵新樹。



Greenfleet Australia(CC BY-NC-ND 2.0)
環團發起種樹計畫。圖片來源:Greenfleet Australia(CC BY-NC-ND 2.0)
他們的願景是,透過社會各界合作,在本世紀中葉前種下1兆棵樹木,2050年起不再有伐林活動,失去森林的地區將樹木種回,大面積的現有樹木得到更好的保護。

地球每年損失100億棵樹

兆樹計畫由英國環境組織「Restore UK」發起。Restore UK成立於2001年,是投資保護和復育英國自然棲息地的慈善機構。現在他們的目標已經擴展到全世界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三大環境組織警告,地球每年損失100億棵樹,對生物多樣性、固碳、地方經濟和人類健康產生廣泛的影響。
兆樹計畫肩負雙重任務——第一是驅動大規模的投資,對最岌岌可危的景觀加以保護、復育和重新種植樹木;第二是鼓勵私人和公部門加碼或許下新的森林復育相關承諾。
國際鳥盟執行長祖立塔(Patricia Zurita)說:「計畫的關鍵是如何將對的樹種在對的地方。」「有鑑於負責任的土地利用佔全球氣候解決方案近25%,兆樹計畫將是我們在21世紀最大規模的重要貢獻之一。」祖立塔表示。

從企業社會責任開始 種樹與零毀林並行

兆樹聯盟以巴黎氣候協定、紐約森林宣言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為指導原則。其政策目標包括達成「波昂挑戰」的2030年復育3.5億公頃森林、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愛知目標」——2020年森林流失量減半,以及「紐約森林宣言」的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和加強波昂挑戰目標。
組織網路遍佈120多國的兆樹聯盟表示,將為地方打造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主要從企業社會責任下手。聯盟表示,以企業為主要參與對象的原因是,亞洲、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森林損失80%與企業供應鏈有關,這些地區是吸收全球溫室氣體最重要的地區。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保護官羅賓森(John Robinson)說:「許多公司和政府已經瞭解到樹木對人類社會和野生動物的價值,因此許多人承諾採取零毀林政策。」

聚焦棕櫚、大豆、牛肉產地 實現全球森林承諾

這三個組織已經在最首要關注的森林推展植樹活動,尤其是棕櫚、大豆、牛肉和木製品產地的森林。
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森林與金融專案經理佩特力(Simon Petley)說:「儘管世界各地都有森林復育計劃和避免森林砍伐的策略,但是這些承諾的落實和融資遠遠跟不上其初心。兆樹計畫將匯集各種企業、非營利和社區利益相關者來幫助實現全球森林承諾,實施有清楚目標的復育計畫,並開啟獲得私人公共資金的機會。」
兆樹計畫已經獲Restore-UK贊助豐厚的種子資金,保護世界上處境最危險的樹木免於繼續消失,並恢復已經消失的重要樹木。
未來幾年,兆樹合作夥伴將擴大這些初始活動,為其他優先領域籌集資金,以解決當地林業及相關社會和經濟問題。
心得:
人們不斷濫用資源砍伐樹木,但適性在樹木完全消失之前,人們發現了嚴重性,開始為了補救過去的破壞行動。根據文章中的數據,已經消失的樹木數量十分驚人:原有的6兆棵樹木消失大約一半,而僅存森林仍然擁有超過45%的陸地碳,棲息2/3的陸生動植物,並支持16億人的生計,他們的重要性分同小可,於是進行維護跟補救是需要盡快被實行的。文章中也提到如果要逆轉全球樹木覆蓋率下降的趨勢,需要1兆棵新樹,所以開始進行了兆樹行動。這樣的行動不僅能稍微彌補我們過去的屁壞,也能藉由活動的推廣增加民眾的危機意識,讓更多人了解樹木存在價值的重要性;讓大家知道我們現今的設施及措施有哪些是需要被改善的;讓政府更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一級政策的制定。就算完成這樣的目標我們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是有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好。


第十一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為煤電工人發聲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訪台:脫煤可預期 這些事現在就要開始做

日期:2017/12/3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814

 

29日一場壟罩南北的霧霾,讓全台再度「共體時艱」。跟夏天急於要求電廠多發電相反的是,這次矛頭指向燃煤電廠,要求減少發電。能源轉型的過程,燃煤電廠關鍵又複雜,既要穩定供電,又要逐步退場。紛爭中,有個角色常被忽略——煤電產業工人的未來應何去何從?
台灣訂下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燃煤發電佔比從2016年的45.4%降到2025年的30%。廢煤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年波昂氣候變遷會議(COP23)中,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對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非煤也要顧工人。
摩根在加入綠色和平之前,曾帶領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第三代環境主義組織(E3G)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全球氣候變化計畫,也曾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審查編輯。近日摩根抵台宣導海洋減塑。本報特地趁此難得機會專訪摩根,深入探討國際減煤的經驗與做法,或能為台灣借鏡。
1203-1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煤電很貴很貴  民眾與政治力應面對廢煤未來

台灣近日有二個緊扣減煤的議題。29日台中火力電廠遭減煤500萬噸,每年減少發電45億度,如改以燃氣機組替代,則增加39億元成本。同日,西台灣遭遇嚴重空污,全台76個空品測站,65個達到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橘色等級,其中35個達到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的紅色警戒。
29日抵台的摩根也注意到這波霧霾。她表示,減空污的方法很多,無論是推動電動車、加嚴電廠排放標準、提高交通工具進入市區費用等,許多國家都有實例。問題不在方法,而是政治意志。
摩根說,許多人從既有利益結構中獲利,他們阻撓減煤的腳步。也有許多人在這結構中受害,例如空污的受害者、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他們的聲音多半沒有被聽到。民間團體應該把這些人的聲音帶到前面來。不能只聽見企業的聲音,政治人物也要聽見這些民眾的聲音,並且跟民眾站在一起。
摩根也提醒,一般民眾只想要用電,卻沒去想電從哪裡來。對於社會仍普遍認為燃煤很便宜的想法,摩根說,民間團體或是研究者須要更努力地把煤電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煤電的健康風險跟氣候變遷風險,「煤不是最便宜的能源,煤電其實很貴很貴」。

減煤又顧工人   摩根:環團應與勞團合作

過去環保團體大都是火力集中要求政府跟企業廢煤,但在煤礦場或是燃煤電廠關門的同時,無可避免將讓工人面臨失業的風險,雙方的關係敏感。這次,摩根在國際氣候大會COP23中,卻是大力疾呼公正轉型。她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座談,談的是如何合作爭取煤電產業工人的權益。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摩根 (右) 與國際工會聯合會秘書長布羅(左)對談環境與勞工運動如何共同推動公正轉型。(攝影:賴慧玲)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摩根(右)與國際工會聯合會秘書長布羅(左)對談環境與勞工運動如何共同推動公正轉型。攝影:賴慧玲。
摩根指出,燃煤電廠退場已經是時間問題,這體系破壞環境,也無法保住工人。但這不是工人的錯,勞工失業的困境,民間團體應跟勞工團體應該合作一起解決。
摩根說,工會可以藉著跟民間團體合作,在去煤的轉型過程中一起爭取合理的對待,例如轉職訓練、健保、退休金等保障。而民間團體也要去跟勞工團體合作,因為他們最清楚工人的需求。她也了解,過去雙方沒有相互合作的經驗,這是「雙方都須要學習的過程。」
2016年台化彰化廠因三座鍋爐生煤許可證到期,展延未能通過,因而導致工廠停工,員工數從近千人降為300多人。從這事件可以看見減煤造成的失業與轉職衝擊。但在事件引爆的當時,許多民間人士跟勞工並沒有預期這樣的結果。
「不能等到事情發生再開始」,摩根強調,「合作無法一蹴可及,信任關係的建立要從平時就做起」。平時就算沒有合作,也要維持關係,至少不要在事件發生時從零開始。但假設真的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至少也要努力保持對話。

為工人設轉型安全網   政府與企業應負起責任

摩根說指出,能源轉型是可以預見的,政府責無旁貸。民間團體跟工人合作,就是要喚起注意,要求政府與企業提早為去煤的轉型做準備。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提出減煤路徑。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摩根表示,去煤後,工人的未來隨工作、地點、個人的人生規劃而異。年紀大的人或許會考慮退休,這時要考量的是足夠的退休金與照顧家庭的費用;比較年輕的可能面臨轉職,這時需要的是轉職訓練以及轉職過程中的生活費用。這將是一大筆費用,各國處理的方式不同,以德國為例,政府已經為硬煤(hard coal)的退場準備一筆基金。
摩根認為,公司長期使用低成本燃煤,從中賺了大把的收益,把污染留給大眾,理應也要支付這筆轉型費用。但她承認,現實中這些公司常以公司倒閉破產等理由逃避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還是必須負起社會安全網的責任,為工人提供基本的社會救助、健保等保障。

雇工人又顧經濟   減煤瓶頸待突破

過去大力推動100%綠電的綠色和平,今年將重心轉到減煤。摩根解釋,這是一體的兩面,許多國家都願意承諾發展再生能源,但廢煤之路卻遇到障礙,所以綠色和平今年花更多努力在減煤議題上。
摩根與德國的淵源頗深,2016年之前,她在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熟識。德國的能源轉型案例向來為台灣所熟知,但德國也是至今仍不願宣告廢煤的國家之一。
1203-3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摩根解釋,德國已經決定硬煤要退場了,但褐煤仍是國內的重要電力來源,也涉及許多煤電產業與煤礦工人權利。德國正值大選後要籌組聯合政府時期,梅克爾想跟社會民主黨(SPD)合作,但社民黨擔心工人權益受損。即便是德國,要同時廢煤、無核、並保有工業大國的地位,這也是一項挑戰。
對於台灣再度以廢煤為由要求重啟核電的討論,摩根表示,核能的風險是真實的,沒有理由要社會去承擔這樣的風險。能源效率也很重要,透過能源效率省下的電力幾乎等於是另一個電廠。政府應一步步地去提升能源效率,展示它的潛力與好處,這一點,國際上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0171204
政府設下的能源轉型路徑規劃。資料來源:環保署 2017年11月
第二個伴隨減煤議題而來的,就是以燃氣取代燃煤後,全民要負擔更貴電價的討論。台灣一度電平均三元,而德國一度電近十元,這點常被拿來當作台灣不該學習德國的「負面教材」。
摩根表示,德國人願意接受高電價,是因為德國民眾充分了解燃煤、核能的真實代價,所以願意一同承擔並促成能源轉型。其次,相對德國的收入而言,這也是人民可以負擔的。再者,現在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大幅降低了,台灣投入再生能源的代價比德國少很多。

 

第十一周大事紀

【公民科學家】隨見隨回報 「寂靜的秋天」邀網民一起守護田間老鷹


王貝予 哲三 04113057
作者:洪孝宇、林惠珊(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750
時間:2017/11/29
天上墜落的鷹,捎來生命消失的信息,原來失去生命的不只是老鷹,還有那一隻隻不起眼、鮮少人關注的麻雀、斑鳩們,也全躺在農地間,是毒、是藥,全掌握在施用時心念的瞬間。喪命的老鷹告訴我們的啟示,讓我們循著老鷹的飛行腳步,發現農地中的毒餌造成滿地的野鳥死亡,更讓我們成為一位位的公民科學家,通報農地的大量死鳥信息,為的不只是老鷹的族群,更代表著農田生態的健全。
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是一個悲傷的社團,但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團。每一例的毒鳥回報,成為科學家累積數據的過程,更成為農地毒物濫用改善勸說的起點。改善老鷹的中毒危機,就是看清環境遭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作為生活在這環境中的一份子,我們希望能透過公民科學家行動改善台灣的生態環境。

為了搶救黑鳶而開始 不只人會因農藥而亡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在2012年,首度發現野外的黑鳶因體內含有劇毒農藥加保扶(又稱好年冬)而死,透過其胃內含物顯示,黑鳶乃因食用到體內有農藥的小型鳥而間接遭到毒殺。為了解其根源,研究室成員在農地間發現大量的斑鳩、麻雀等小型鳥屍,這乃由於少數農民使用劇毒農藥製作毒餌進行「鳥害防治」的緣故。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首度發現體內殘留加保扶成分的黑鳶。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研究室。
在農地裡,對某些作物而言,鳥害的問題非常嚴重,有少數農民為了解決鳥害,會用劇毒農藥(如加保扶)浸泡稻穀、玉米或作物種子,撒在田邊來毒殺野鳥,此做法不僅有違法之虞(未依照標示使用),更嚴重的是,刻意毒鳥對生態環境有極大的危害,因為猛禽或其他動物可能會因撿食被毒殺的死鳥,導致整條食物鏈上的動物全被毒死。
近年來在黑鳶(俗稱老鷹)身上,已有數起加保扶中毒的案例。黑鳶在亞洲各國的農村鄉間,都是數量眾多、隨處可見,台灣老一輩的農民,以前也都還見過黑鳶在鄉間滿天飛舞的景象,可是現在台灣的黑鳶卻已經瀕臨絕種,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警訊,而農田毒鳥就是危害黑鳶的主要兇手之一。事實上,用劇毒農藥(例如加保扶和萬靈)毒殺野鳥是早期1980~1990年代農政單位推廣的做法,但現在看來不僅不適當也不合法。

墜落在學校運動場的黑鳶。圖片來源:李文馨
墜落在學校運動場的黑鳶。圖片來源:李文馨。

即時了解毒鳥事件 邀集公民科學家廣泛回報

自本研究室成員發現農地毒鳥事件後,為瞭解全台灣故意毒殺野鳥的嚴重程度,並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希望每當民眾發現農田中有大量死鳥出現時,可以立即到社群網站上回報,因此研究室夥伴自行成立了FB「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社團,當民眾回報毒鳥狀況時,版主則會立即報請當地農業機關前往處理。
任何關懷萬物生靈的民眾,都可自發性地主動加入FB社團,成為公民科學家的一份子,在農地間發現大量死鳥事件時,上網通報提供資訊包含:日期、縣市鄉鎮、農地座標、作物名稱、死鳥的種類和大約數量以及大量死鳥以及周邊環境的照片數張,以利版主判斷現場情況與進行後續通報。
成立「寂靜的秋天」社團之後,短短兩年內已經接獲超過200件的毒鳥事件通報,死鳥統計將近5000隻,地點遍布全台各地、涉及多種作物。

少數農民用稻穀泡加保扶作為毒餌防治鳥害。圖片來源:洪孝宇。
少數農民用稻穀泡加保扶作為毒餌防治鳥害。圖片來源:洪孝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2014年公告,自2017年1月1日起,高濃度的加保扶和納乃得溶液(萬靈)等4種劇毒性農藥,全面禁止販賣及使用。逐步禁除劇毒農藥原本就是農委會的既定政策,這項政策的推動,不只降低農民本身的用藥風險、保障消費者的食安健康,更可大大降低黑鳶遭遇毒殺的機率。

推廣、交流到實踐 用友善農業保育黑鳶

鳥害、鼠害是多數農民共同會遭遇的難題,使用誘餌毒殺固然方便迅速,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卻是由整個環境共同承擔。隨著環境、季節、作物、鳥種的不同,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有效的防治鳥鼠危害,但仍有許多農民採用各種對環境較為友善的方式,例如稻田防鳥線、定時施放鞭炮、老鷹風箏等等,或是豆科作物種子使用機械播種,將種子埋入土中避免鳥類啄食的作法,雖然可能會付出較高的勞力或金錢成本,卻能保障生態環境和老鷹的安全。
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推廣生物防治法,將貓頭鷹巢箱、人工猛禽棲架設立在田間,可吸引貓頭鷹(如領角鴞)和猛禽(如黑翅鳶)進駐,幫忙捕捉農田中的小型鼠類和鳥類,不須用藥即可利用生態的平衡控制鼠、鳥數量。在「寂靜的秋天」社團,除了回報毒鳥事件外,網友也經常分享討論友善防範鳥鼠害的案例和經驗,非常歡迎農友們加入交流學習。

黑翅鳶。圖片來源:Srikaanth Sekar(CC BY-SA 2.0)。
將人工猛禽棲架設立在田間,可吸引如黑翅鳶等猛禽進駐田間。圖片來源:Srikaanth Sekar(CC BY-SA 2.0)。
早年,台語叫做「來葉」的黑鳶是台灣鄉村風景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老鷹抓小雞的景象還留存在許多老一輩台灣人的心中。儘管現在族群數量稀少,已經不容易見到,但我們希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力量、民眾的力量,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發展,讓這些力量轉化能夠幫助黑鳶,也替黑鳶、和這些在農地出沒的猛禽發聲,也期待政策的轉變及友善農業的新方向可以幫助族群的恢復。最後,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些逝去的生命喚醒大眾對土地、生物、自然的保護意識。希望有那麼一天,全台各地鄉間都能再度見到黑鳶自在翱翔。

第九次大事紀

為煤電工人發聲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訪台:脫煤可預期 這些事現在就要開始做


歷史四   03112085 梁馥麟
出處:基隆訊
時間:2017/12/03

29日一場壟罩南北的霧霾,讓全台再度「共體時艱」。跟夏天急於要求電廠多發電相反的是,這次矛頭指向燃煤電廠,要求減少發電。能源轉型的過程,燃煤電廠關鍵又複雜,既要穩定供電,又要逐步退場。紛爭中,有個角色常被忽略——煤電產業工人的未來應何去何從?
台灣訂下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燃煤發電佔比從2016年的45.4%降到2025年的30%。廢煤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年波昂氣候變遷會議(COP23)中,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對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非煤也要顧工人。
摩根在加入綠色和平之前,曾帶領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第三代環境主義組織(E3G)和全球自然基金會的全球氣候變化計畫,也曾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審查編輯。近日摩根抵台宣導海洋減塑。本報特地趁此難得機會專訪摩根,深入探討國際減煤的經驗與做法,或能為台灣借鏡。

1203-1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煤電很貴很貴  民眾與政治力應面對廢煤未來

台灣近日有二個緊扣減煤的議題。29日台中火力電廠遭減煤500萬噸,每年減少發電45億度,如改以燃氣機組替代,則增加39億元成本。同日,西台灣遭遇嚴重空污,全台76個空品測站,65個達到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橘色等級,其中35個達到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的紅色警戒。
29日抵台的摩根也注意到這波霧霾。她表示,減空污的方法很多,無論是推動電動車、加嚴電廠排放標準、提高交通工具進入市區費用等,許多國家都有實例。問題不在方法,而是政治意志。
摩根說,許多人從既有利益結構中獲利,他們阻撓減煤的腳步。也有許多人在這結構中受害,例如空污的受害者、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他們的聲音多半沒有被聽到。民間團體應該把這些人的聲音帶到前面來。不能只聽見企業的聲音,政治人物也要聽見這些民眾的聲音,並且跟民眾站在一起。
摩根也提醒,一般民眾只想要用電,卻沒去想電從哪裡來。對於社會仍普遍認為燃煤很便宜的想法,摩根說,民間團體或是研究者須要更努力地把煤電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煤電的健康風險跟氣候變遷風險,「煤不是最便宜的能源,煤電其實很貴很貴」。

減煤又顧工人   摩根:環團應與勞團合作

過去環保團體大都是火力集中要求政府跟企業廢煤,但在煤礦場或是燃煤電廠關門的同時,無可避免將讓工人面臨失業的風險,雙方的關係敏感。這次,摩根在國際氣候大會COP23中,卻是大力疾呼公正轉型。她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座談,談的是如何合作爭取煤電產業工人的權益。
過去大力推動100%綠電的綠色和平,今年將重心轉到減煤。摩根解釋,這是一體的兩面,許多國家都願意承諾發展再生能源,但廢煤之路卻遇到障礙,所以綠色和平今年花更多努力在減煤議題上。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摩根 (右) 與國際工會聯合會秘書長布羅(左)對談環境與勞工運動如何共同推動公正轉型。(攝影:賴慧玲)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摩根(右)與國際工會聯合會秘書長布羅(左)對談環境與勞工運動如何共同推動公正轉型。攝影:賴慧玲。
摩根指出,燃煤電廠退場已經是時間問題,這體系破壞環境,也無法保住工人。但這不是工人的錯,勞工失業的困境,民間團體應跟勞工團體應該合作一起解決。
摩根說,工會可以藉著跟民間團體合作,在去煤的轉型過程中一起爭取合理的對待,例如轉職訓練、健保、退休金等保障。而民間團體也要去跟勞工團體合作,因為他們最清楚工人的需求。她也了解,過去雙方沒有相互合作的經驗,這是「雙方都須要學習的過程。」
2016年台化彰化廠因三座鍋爐生煤許可證到期,展延未能通過,因而導致工廠停工,員工數從近千人降為300多人。從這事件可以看見減煤造成的失業與轉職衝擊。但在事件引爆的當時,許多民間人士跟勞工並沒有預期這樣的結果。
「不能等到事情發生再開始」,摩根強調,「合作無法一蹴可及,信任關係的建立要從平時就做起」。平時就算沒有合作,也要維持關係,至少不要在事件發生時從零開始。但假設真的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至少也要努力保持對話。

為工人設轉型安全網   政府與企業應負起責任

摩根說指出,能源轉型是可以預見的,政府責無旁貸。民間團體跟工人合作,就是要喚起注意,要求政府政府與企業提早為去煤的轉型做準備。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提出減煤路徑。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摩根表示,去煤後,工人的未來隨工作、地點、個人的人生規劃而異。年紀大的人或許會考慮退休,這時要考量的是足夠的退休金與照顧家庭的費用;比較年輕的可能面臨轉職,這時需要的是轉職訓練以及轉職過程中的生活費用。這將是一大筆費用,各國處理的方式不同,以德國為例,政府已經為硬煤(hard coal)的退場準備一筆基金。
摩根認為,公司長期使用低成本燃煤,從中賺了大把的收益,把污染留給大眾,理應也要支付這筆轉型費用。但她承認,現實中這些公司常以公司倒閉破產等理由逃避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還是必須負起社會安全網的責任,為工人提供基本的社會救助、健保等保障。

雇工人又顧經濟   減煤瓶頸待突破

摩根與德國的淵源頗深,2016年之前,她在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熟識。德國的能源轉型案例向來為台灣所熟知,但德國也是至今仍不願宣告廢煤的國家之一。

1203-3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摩根解釋,德國已經決定硬煤要退場了,但褐煤仍是國內的重要電力來源,也涉及許多煤電產業與煤礦工人權利。德國正值大選後要籌組聯合政府時期,梅克爾想跟社會民主黨(SPD)合作,但社民黨擔心工人權益受損。即便是德國,要同時廢煤、無核、並保有工業大國的地位,這也是一項挑戰。
對於台灣再度以廢煤為由要求重啟核電的討論,摩根表示,核能的風險是真實的,沒有理由要社會去承擔這樣的風險。能源效率也很重要,透過能源效率省下的電力幾乎等於是另一個電廠。政府應一步步地去提升能源效率,展示它的潛力與好處,這一點,國際上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1202-1
政府設下的能源轉型路徑規劃。資料來源:2017年6月經濟部
第二個伴隨減煤議題而來的,就是以燃氣取代燃煤後,全民要負擔更貴電價的討論。台灣一度電平均三元,而德國一度電近十元,這點常被拿來當作台灣不該學習德國的「負面教材」。
摩根表示,德國人願意接受高電價,是因為德國民眾充分了解燃煤、核能的真實代價,所以願意一同承擔並促成能源轉型。其次,相對德國的收入而言,這也是人民可以負擔的。再者,現在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大幅降低了,台灣投入再生能源的代價比德國少很多。

第十次大事記

科學人的新冒險:與田間生物共存 實踐在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1/30
即使是沒有水雉、石虎等保育類動物所在的地方,也要用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這幾乎是林芳儀夫婦踏入宜蘭、從科學家轉作農夫,所抱持著的最單純的理由。
從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博士畢業,林芳儀卻形容自己是「意外在務農後找到自己的定位」,在2013年與先生相偕至宜蘭,從頭開始學習務農,希望能透過自身、結合在地力量,在看似普通生態卻意外豐富的農田區域,找尋與田間生物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林芳儀分享與丈夫相偕至宜蘭種田。圖片來源:曾以寧。
現在的林芳儀偶爾也會受邀分享與丈夫相偕至宜蘭種田的心路歷程。攝影:曾以寧。

生態不應該是生產過程的他者

在沒有所謂「明星物種」、也不是一般人所認為具有豐富生態價值的農地,林芳儀夫婦仍然確信要運行將生態放入考慮的經營管理方式。
台灣共有68萬公頃農地,佔了全國土的將近20%,是高山、森林、保護區以外最重要的綠地。農地不僅與人類、糧食有關,也是其他生物的重要棲地。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里山倡議,也強調農地生態保育,是現今至關重要的課題。然而,有研究指出,農業行為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綠色革命後的今日,稻作的耕種技術門檻其實不高,林芳儀甚至笑稱田間管理只需要三通電話,就可以請人完成插秧、噴藥與收割這三個最重要的步驟。看似慶幸,但和她過往以為農人須「觀天、測地、知萬物」的印象相差甚遠。
林芳儀說明,農田裡的生物,是讓整個生態系更加健康的必要元素。如水蛭和瓢蟲都能調節農田中的害蟲族群,台灣蜆則有助於維持農田的水質。但過往仰賴田間生物完成的營養鹽循環等生態系功能,隨著農藥與肥料的使用,逐漸變成人為可操縱的因子,農夫與田間生物的關係變得薄弱,生態被視為與生產無直接相關,生物變成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他者」,甚至有人想方設法將動物「排除在外」。
田間生物服務。圖片來源: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田間生物其實會提供各種服務。圖片來源: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要想找到環境友善的農田經營方式,林芳儀與先生請益已有經驗的農友夥伴,一步一步從育苗、插秧、補秧、除草等基礎學起。
「其實只要能提出有效的替代方案,改變這些既有作法並非不可能。」林芳儀分享,還是有機會讓生物重回農田——科學就是她正嘗試的一個方法。更準確地說,是運用科學作為溝通手段。
當科學成為概念與現實之間的橋樑,人們就能更明確地了解這些生物在農田裡的價值,以及人、作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發生危害時也能更精確地對症下藥,取代以往通殺的作法,也因此更有機會和平共處。此外,也能將農夫們各自的觀察和經驗累積起來,成為可以廣泛應用的知識。
林芳儀首先將這個想法應用在對水田裡最常見的危害:福壽螺。因為不想使用化學藥劑或苦茶粕等對水田生態有負面影響的防治方法,林芳儀從觀察福壽螺行為、訪調其他農夫的觀察、研究福壽螺的習性與食性開始,嘗試設計能有效捕捉福壽螺的陷阱,成功開發出能在一周內移除田中半數福壽螺的陷阱。
由調查到的福壽螺習性設計出適合的捕捉陷阱
調查到的福壽螺習性:
20-30°C時活動旺盛
集中分布於田埂邊
夜間活動
偏食米糠
對應出捕捉陷阱的設計:
適當的放陷阱時機
陷阱沿田梗放置
陷阱隔夜回收
以米糠為餌料

動員農夫找真相  田裡面的科學調查

「其實只要提出和他們有關、有興趣的事情,並且提出不會太麻煩的作法,農夫也可以參與科學調查,而且也願意改變對待其他生物的方式。」林芳儀對於能否號召更多人投入,抱持樂觀態度。
在福壽螺陷阱之後,林芳儀的團隊「農田裡的科學計畫」在去年開始了第二個題目:到底紅冠水雞會不會危害秧苗?
過往有些農民十分篤定紅冠水雞會有拔秧的行為,因而對紅冠水雞抱有負面觀感,一直以來也有不少報導指出紅冠水雞會危害農田。但林芳儀搜尋秧雞造成農業危害的紀錄,發現目前國際上雖然確實有危害紀錄,卻都沒有將實際的影響量化,甚至連秧雞行為的研究都相當缺乏,對秧雞危害的解方更無從找起。
於是,林芳儀在社群媒體上發起調查,號召各地農民回報田區是否有受紅冠水雞危害、受到危害的狀況又是如何。從當時收到的回覆中發現危害以東部與南部較為嚴重,但是要瞭解更詳細的實際情況,還是需要從觀察、記錄出發,掌握紅冠水雞的分布與行為。因此,林芳儀邀請宜蘭當地的農民一起參與「尋找.紅冠水雞」調查計畫,希望找出牠們拔秧苗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方法。
以宜蘭深溝村為據點的「農夫科學家」團隊,各自以簡單的表格和調查SOP,紀錄友善與慣行農田裡鳥類出現與活動的情況;也有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學生加入,透過將農田劃分為小方格、細數每格情況的方式,實際計算出農地上秧苗被拔的比例。
在經過一整個冬天的調查後,這群農夫科學家發現除了紅冠水雞外,白腹秧雞也是農田中的拔秧手,卻可能因其生性隱密,而鮮少有人發現。調查團隊也發現,秧苗受到危害的「災情」遠比大家想的還要輕微,調查的田區中有75%毫髮無傷,僅有3%的秧苗危害大於總面積的10%。此外,慣行農田的平均損害面積還比友善田嚴重,受害區甚至與鳥的分布區不一定完全相關——這些調查結果都推翻了原先的猜測與一般大眾的印象。
因此,除了緩解受到秧雞影響的農民的緊張,林芳儀也表示還有很多的問題尚待進一步釐清,更不是用直覺或猜測就可以解決。
小農聚集在一起,一起幫福壽螺上記號做實驗。圖片來源: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小農聚集在一起,幫福壽螺標上記號來做實驗。圖片來源: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林芳儀強調,農田中的所有經營管理,包含是否可以靠其他物種來防治福壽螺等,這些都需要經過驗證再投入應用,才能避免農夫的心血在試誤的過程中被浪費。

農田科學家的展望 開啟田間管理的新可能

比起學術界的科學家有發表論文的壓力,常放眼於大尺度、高前瞻的科學結果,林芳儀認為,現在自己在民間做「農田裡的科學家」,更能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專注於行為、分布、習性等基礎科學的累積;而比起政府單位必須有精準、能一體適用的施政方針,作為一個在地方進行科學計畫的團隊,能夠更貼近在地遇到的問題,小尺度地去測試可能的解決方案。林芳儀也強調,政府由上而下和民間由下而上的力量並非相互競爭、對抗,而是相輔相成地一同邁向永續農業的願景。
如果這樣的經驗能被複製,林芳儀認為透過各地的串聯,目前累積的資料或許可以與不同型態的農業互相參考,如稻田中福壽螺的行為可與筊白筍田的互相比較,並持續累積數據,有機會為更多農田找到合適的管理方式,甚至可以成為政府推行「綠色環境補貼」的參考,讓農民有動力也有技術,能採用更和平的方式,應對這些農田裡會出現的訪客。

第九次大事記

彰化航道外七離岸風場過關 環團憂蝙蝠面臨死亡威脅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7/11/27

環署27日通過離岸風機「大彰化」四案、「海鼎」三案的環評初審。今次審完彰化外海所有風機案,不但航道外的九案皆通過初審,航道內外的合計14個風場總計16案中,除了「彰濱外海」已經撤案、福海退回小組重審,其他都已經取得初審過關。彰化外海有全台最多的風場,未來將是離岸風電的重鎮。
除了個案的環評承諾外,小組也對經濟部能源局提出幾項共通性的建議,包括這些案子將來建立第三方監測與觀測機制;對不只漁會的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公共利害關係者後續溝通、與提出權益補償;明年3月的春季鳥類調查完成後,需共同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並送審,並藉此再次確認風機之間留給鳥類的飛行廊道位置。
另外,關於目前國內對水下文資考古、蝙蝠遷徙研究等,也將藉著風場開發而受到重視。今次審查,也是第一次討論起,蝙蝠有可能面臨風機撞擊危機。
DSC02329
環署27日通過離岸風機「大彰化」4案、「海鼎」3案的環評初審,賴品瑀攝。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補充,在進入大會確認以前,將會就工程噪音做出統一的規範,例如施工時間可能訂在日落前兩小時不再展開新工程、噪音限值可能訂在SEL160dB,並打算對曾發現母子對鯨豚等生態更敏感的地段,提出更嚴格的限值,也有可能再要求這些風場再退縮。這些都還將由環署進行內部討論,並在大會時修正,之前陸續通過初審時每個個案並不統一的環評承諾。

航道外七案過關 環團憂生態調查不完整 

大彰化開發者為從丹能改組的「沃旭能源」、海鼎則是上緯所送件,由於兩者條件類似,得到的意見也相當類似。小組要求補充包括施工噪音、補充東西向鳥類遷徙資料、鳥類撞擊分析與對策、漁業資源背景調查資料、減碳效應評估、風機因災害發生傾斜等影響時的緊急處理、施工時柴油引擎空污排放抵減等。環委劉昌益更要求若有水下文資目標物出現卻無法確認時,業者應該調整風機設置。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則指出,在國際學術論文中看到風機與蝙蝠撞擊的資料[更正註]。施月英表示,他本人與蝙蝠學會,都發現在陸域風機周遭,遭撞擊而死亡的蝙蝠屍體甚至比鳥更多,且他也聽聞漁民表示,曾在外海目擊蝙蝠飛行,都顯示蝙蝠可能有面臨撞擊風機的危險。
雖然目前台灣還沒有學者進行相關調查,也沒有相關的資料,但施月英仍提醒注意這個問題。雖然無法要求個案的業者調查,不過小組要求能源局將來應負責相關的調查。
施月英表示,不管是白海豚對噪音的容忍能力,或是蝙蝠、鼠海豚、以及石首魚的生態、行為與棲地範圍,其實目前的調查都仍不夠完整,甚至國外也有鯊魚因為電磁波干擾,而去咬電纜的案例發生。又例如風機運轉時的低頻噪音將如何擾動西部海岸的生態環境,業者留下的鳥類飛行廊道適合真是鳥類需要的,都還沒經過完整的調查與驗證,卻要一口氣開發彰化那麼多風場,這都是讓環團很不放心的部分。

離岸風機審查進入尾聲 剩四案補正中 

西海岸的離岸風機案,目前僅剩下桃新、台海桃園WIN、新北離岸與福海還在審查。台海桃園WIN與新北離岸都面臨與航道規劃衝突的局面而案情不樂觀;桃新則因可能衝擊石滬、牽罟等當地獨特的漁業文化,還在補正中。
DSC02337
截至目前曾進入環評審查的離岸風機案列表與位置圖,彰化為最大宗。翻設環署資料。
在彰化外海的風機部分,航道外有編號11到19總共九個風場,分別由大彰化、海鼎、海龍三家業者送審,因為位置相鄰環署以併案、同日審查的方式處理,並陸續通過初審。
航道內則有26到29號風場屬潛力場址,陸續在業者自行退縮避開白海豚棲地後過關,其中27、28風場,更同時有本土力麗集團、台汽電公司聯手,及外資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看上,在10月中同日雙雙過關,取得能源局甄選資格。
另有非屬潛力場址的彰化外海風機案,西島、福海一期、離岸一期都已通過。德商達德的「彰濱外海」案選上彰濱工業區外海,卻面臨全區落在白海豚棲地的局面,因此在7月底就已自行撤案。福海雖屬第一階段風電「示範獎勵」業者,兩支示範風機也已經運轉,但二期卻面臨衝擊白海豚棲地,一度遭小組建議打入二階環評,不過在業者主動退縮範圍後,目前重回小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