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第四組–課堂討論 空汙問題

第四組                                    全球環境治理學習單
政二A 05114137 侯昌佑:KEY檔案、報告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查資料
政三A 04114160 章家豪:查資料
政四B 03114244 蔡昀珈:查資料
題目:空汙
空氣污染(或大氣污染)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的物質對大氣層所造成的污染

主要全球環境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工業化、各國發電設備、黃土高原的風沙、菸害、P.M.2.5、氟氯碳化物

該全球或區域環境問題,有什麼相關的國際法制?
巴黎氣候協定、蒙特婁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斯德哥爾摩公約

全球主要國家參與該法制的情形為何?
1.     巴黎氣候協定:有195的國家參與(聯合國規定的)(2015)
2.     京都議定書:被巴黎氣候協定取代。(1997)
3.     蒙特婁議定書:1987年簽訂,24國簽約,包括美國。
4.     斯德哥爾摩公約:2001年出現,151國簽訂。
評估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情況?
以小組的主觀經驗來說,感覺並未有顯著的成效。

與其目前遭遇的挑戰為何?
沒有強力去規定簽約的各國強制執行公約或議定書的內容,簡言之,簽署這些文件只是軟規範而已,一但有國家不遵守,各國最多也只能開記者會,用道德譴責的方式在台上大聲斥罵該國,這種途於形式的方法並未有顯著的成效。

台灣對該環境議題的國際參與與國內提出的解決之道為何?
以上四個條約台灣皆沒有簽約,但國內立法機關、環境保護機關皆有訂定一樣或是相似程度非常高的規定來規範,只是換個名字而已,換言之,台灣皆有跟上國際法規。


請貴組評估我國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成效?
一樣訴諸小組的主觀經驗,我們認為台灣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抱持著疑慮,時不時的會有環境問題爆發,往往對國人造成的影響早已十年有餘,政府對於環境這方面的監控仍不足,所以對於空汙的解決方案成效並不樂觀。

第一組:課堂討論—垃圾問題

全球環境治理學習單─


第一組

02151242 經延B 郭俊毅
05114105 政二A 邱庭緯
04134005 微生物三 李真儀
05114218 政二B 黃欽子
05114206 政二B 方嘉璟
一、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面臨哪些環境問題?


垃圾過量:
二次大戰結束後,人類甫經歷了毀滅性的戰爭,進入了重建期,經歷過戰爭的破壞,人類開始試圖建立起在戰爭前原有的秩序。雖然隨即進入冷戰,另一個恐怖氛圍在全球瀰漫,但也因為冷戰時期的軍備禁賽,科技與之進步,個人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化,經歷過大蕭條與戰爭後的人類尋求安穩生活,人口成長快速,人類開始進入到另一個時代。

隨著戰爭的重建、科技的逐漸普及,人類開始慢慢地對於自己原先生活的環境開始建設,但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廢棄物,如因戰爭而遭受破壞的建築物、軍用器械等等。隨著戰爭結束,生活環境愈趨安穩,也開始有許多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出現,人類開始有了處理不完的廢棄物。

二、各主要全球環境問題的成因是什麼?


生活富足後,人們習慣性去浪費,喜新厭舊的情況產生。華而不實的包裝、購買想要而非需要的商品、商品更新快導致汰換率速度加快(例如手機更新快速,為了追求流行而快速更換手機)
而這也產生了嚴重的垃圾問題,而其中比例最嚴重的就是塑膠垃圾和3c廢棄物,要使塑膠垃圾消失只能選擇焚燒,但焚燒之後產生的有毒物質卻又是另一個問題,可能造成空氣汙染、身體健康等問題。


三、1. 該全球或區域環境問題,有什麼相關的國際法制?
      2.全球主要國家參與該法制的情形如何?


巴塞爾公約:
簽約背景:
1980 年代末期,由於工業化國家環保法規日趨嚴格,導致有害廢棄 物處理成本大幅增加,為求降低處理成本,一些不肖商人便將這些有害廢 棄物運至開發中國家及東歐處置,以致於造成當地許多環境與衛生問題。 有鑒於此,聯合國於 1972 年「人類環境大會」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理事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遂逐步起草了 一份管制有害廢棄物越境運送的國際公約─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並於 1989 年於瑞士召開巴塞爾公約籌備會,經由與會 116 個國家代表接納後,於 1992 年正式生效,希望藉由巴塞爾公約環境無害 化的管理方式,減少或避免有害廢棄物所產生的問題。自1992年簽署迄今年2017年6月,巴塞爾公約之締約會員已陸續增加為186個國家,期間共計召開過十三次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


公約目的:
減少有害廢棄物之產生,並避免跨國運送時造成環境污染。
提倡就地處理有害廢棄物,以減少跨國運送。
妥善管理有害廢棄物之跨國運送,防止非法運送行為。
提昇有害廢棄物處理技術,促進無害環境管理之國際共識。


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關於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


目的:
共同體環境政策的重點目的是維持、保護和提高環境質量,保護人類健康及合理謹慎地使用自然資源。這項政策的制定是基於預防原則和其他原則,如應采取預防措施、資源方面的環境破壞應優先補救以及制造汙染者應賠償。1997224日,理事會在關於共同體廢棄物管理戰略②的決定中堅持認為,為了減少廢棄物處置量和保護自然資源需要促進廢棄物的恢覆,特別通過再利用、再循環、合成和從廢棄物中獲得能源的方式,並承認在任何特殊情況下所選擇的措施必須考慮到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但是直到取得科技進步和生物周期分析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再利用和材料回收在作為最佳合乎環境要求的選擇時方可被作為優先考慮的措施。理事會同時也要求委員會盡快制定重點廢棄物流計劃,包括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的適當的後續措施。


實際:


為了避免汙染物擴散到再循環材料或廢物流中,有必要對報廢電子電氣設備進行特殊處理。此處理是確保符合共同體環保預定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任何從事再循環和處理業務的公司或企業應符合防止報廢電子電氣設備對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最低標準。如果可獲得的最佳的處理、回收及再循環技術能確保人類健康和實現高水平的環保,應予以使用。私人家庭電子電氣不將報廢電子電氣設備作為未分類市政廢棄物處置的要求、收集系統以及其在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管理中的作用。設備的使用者應可免費將報廢的電子電氣設備送還回收。


四、
1評估該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情況?
2.與其目前遭受的挑戰為何?


全球處理垃圾的方法基本還是選擇焚燒,而緊跟而來的問題就是焚燒垃圾時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污染。


全球至今91億噸的塑膠廢料中,有將近70億噸已經沒有在使用,這當中只有9%被回收再利用、12%被焚燒,可悲的是,在陸地和水中,卻有55億噸在環境中累積。
但焚燒塑膠會產生有毒物質,而焚燒的速度卻趕不上製造塑膠的速度,人們愛用塑膠,但又很快將它拋棄使它們成為垃圾。


全球資源回收比率,減少垃圾量(新聞內容主要讚賞台灣垃圾回收率,稍微提到全球垃圾回收率)


塑膠垃圾無法被自然分解,所以四分之三被掩埋,其餘則散佈在陸地,甚至是海洋湖泊之中


電子廢棄物處理


從上述幾例新聞,可以看出目前人們遭受最大的垃圾問題就是塑膠問題,因為塑膠的使用週期很短,鋼鐵製品人們可能用上十年多,但是塑膠製品,舉例來說提手搖飲塑膠袋,在喝完飲料後無論他乾淨與否,大多都會被我們丟棄。塑膠不可自然分解,要使它消失只能焚燒,而緊跟著的問題就是焚燒時的毒氣,而這部分又在巴塞隆納條約和歐盟報廢電子條例有提到。各國對於垃圾過量的應對大多都在提倡垃圾減量,或是努力回收利用。


五、
1.台灣對該環境議題的國際參與和國內提出解決之道為何?
2. 請貴组評估我國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成效。
.收集(垃圾強制分類)
   本署自94年起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規定民眾應先將家戶廢棄物分為資源、廚餘及垃圾三大類,再分別交由清潔隊回收或清除。部分縣市或地區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措施,也有助於垃圾減量及分類回收再利用。
2.處理(焚化廠、掩埋場)
    行政院於73年頒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初期以掩埋為主,中長程以焚化為主政策,由中央補助經費,積極推動地方政府興建垃圾掩埋場或焚化廠,期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由於垃圾掩埋場用地取得日趨困難,環保署於80年訂定「垃圾處理方案」,明定「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為使垃圾焚化廠之順利興建,於80年6月訂定「臺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由環保署在台灣省興建大型焚化廠。我國目前垃圾處理方式以焚化為主,焚化率占待處理垃圾量約95%,全國已興建完成26座可回收電能之大型焚化廠,除了雲林廠及台東廠之外,其餘均已投入運轉。經過焚化後產生之剩餘物質(如飛灰穩定化物或底碴)或不適燃廢棄物,仍須以掩埋做為最終處置。據統計我國垃圾掩埋場共計317處,67處掩埋場尚仍營運使用中,250處屬停用、封閉或復育之掩埋場。
多元化垃圾處理-沼氣發電廠
新聞報導台灣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享譽國際,但實際上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這樣真的符合現況嗎?所謂的比例是有被登記到能計算的垃圾,但私人違法傾倒在山林,掩埋在河床,或丟入大海,這些都是沒被計算到的垃圾量。但至少可以證明台灣在垃圾處理、回收的政策是有成果的。
此外,最近很熱的議題,垃圾掩埋的土地要不夠了,而焚化爐又有鄰避效應,這些問題最後該怎麼解決仍是未來的一大問題。


參考資料:
巴塞爾公約宣導網站:


台灣環保世界前三你知道嗎?出口資源回收技術會讓我們成為綠能產業領頭羊!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8/11/taiwan-is-top-environmental-protection/



歐盟環境立法與環境罰


分工表:


02151242 經延B 郭俊毅:上台報告、討論、一三五撰寫、資料
05114105 政二A 邱庭緯:三五撰寫、資料、討論
04134005 微生物三 李真儀:(遲到)
05114218 政二B 黃欽子:討論、二四撰寫、補充統整資料、最後彙整

05114206 政二B 方嘉璟:討論、四撰寫、資料

第十三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分母縮水、分子虛報 環團踢爆台灣回收率58%「天才」假象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首例!高市學校不得在秋冬空污嚴重時辦運動會



時間:2017/12/1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聞內容:
在環保署的統計中,2016年台灣垃圾的回收率達到58%,甚至因此獲外媒以「垃圾處理的天才」來讚美,不過在環團看守台灣的眼裡,卻還是在路邊可見飲料杯、免洗餐具、便當盒等應回收項目隨地棄置,顯示垃圾處理的機制恐怕沒有數字上看起來的那麼完美。

環團看守台灣9日發表他們實際訪調成果與統計,點出生活垃圾回收率漂亮的原因,問題來自把生活垃圾算到事業廢棄物裡,例如將進入焚化爐的垃圾,以清潔隊的車都是生活垃圾、民間業者的車就算是事業廢棄物來估算,秘書長謝和霖提醒,這當中約有上百萬噸的誤差,若是重新計算一次,生活垃圾的回收率可能只有四成左右,其實不需要為了這個美化後的數字太開心。



DSC02450
環團看守台灣指出,台灣回收率高到58%的數據,其實是失真的假象。還有不少檢討空間。賴品瑀攝。

而且其中進入焚化爐的廚餘,多年來一直有三成多,始終降不下來,研究員陳威霖粗估,2016年每天進入焚化爐的廚餘有4444噸。

謝和霖指出,所謂58%回收率指的是生活垃圾的回收率,並沒有包含事業廢棄物,不過台灣目前有大宗的生活垃圾,是委由民營業者清除的,這些都算做事業廢棄物,但當中包括了來自公寓大廈、公司行號、市場、小工廠等製造的垃圾,本質上都與生活垃圾無異,卻都不算在垃圾回收率的分母裡面。

再者,部分不屬於都會區的農業縣,由於清運業者不多,反而是由清潔隊同時收受家戶垃圾與部分商家的廢棄物。謝和霖指出,如宜蘭縣前環保局長陳登欽先前曾公開揭露的,部分鄉鎮公所在申報垃圾清運量時,在估算垃圾車中的事業廢棄物時,又高估了事業廢棄物的數量,甚至為了讓回收率看起來有改善,而逐年加碼事業廢棄物的數字。這些都讓生活垃圾總量的統計數字失真了。

「交給回收車的東西,最後都有回收嗎?」謝和霖解釋,除了「分母」生活垃圾總量的失真以外,在「分子」回收物的計算上也有問題。目前是以物質進入回收處理廠就算進收回了,但是否實際進入循環再生了?進入回收場調查,可以看到保利龍、不屬於「公告應回收」的PLA、PET、PVC的廢薄片塑膠、塑膠袋、骯髒保利龍、雜項塑膠等,都還有待去化。「目前除了寶特瓶,其他都沒什麼市場。」

台南社區大學晁瑞光認為,即便是「公告應回收」的物質,都不見得妥善回收,「去海邊看看就知道」,飲料杯、餐具、便當盒、寶特瓶等,在海灘上、路邊還是隨處可見。謝和霖表示,曾在海邊收集飲料杯,但送給拾荒者對方卻說賣不到錢而拒收,顯示近年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回收費率太低,造成回收阻礙的現象。

謝和霖提醒,政府該做的是做好回收,不是做好回收數據,數據與指標是要用來反映實情並解決問題的,而非美化現實。他認為,目前台灣的回收機制面臨的是,回收清除處理費太低,導致回收意願低的問題,且沒有反映回收成本,沒有落實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近四成廚餘進焚化爐 堆肥廚餘回收低




資料畫面。環保署提供。
堆肥廚餘目前各縣市清潔隊都有各自的困擾。環保署提供。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看守台灣長期提醒,進入焚化爐的垃圾中,有近四成是可以回收的廚餘,他們粗估2016年每天進入焚化爐的廚餘約有4444公噸。陳威霖指出,根據他的訪調與調查,目前全台縣市的清潔隊回收廚餘時,除了雙北高三市外,大多沒有區分養豬與堆肥,而是直接賣給養豬戶,不適合養豬的就又被視為一般垃圾進入焚化。

再者,實際走訪菜市場,也發現應該堆肥的廚餘都進入一般垃圾了。不少市民也在無法配合垃圾車時間的狀況下,將廚餘直接丟在一般垃圾。陳威霖指出,檢視各縣市廚餘回收的統計,也都是養豬的熟廚餘回收量遠大於堆肥的生廚餘。

陳威霖表示,堆肥廚餘目前各縣市清潔隊都有各自的困擾,例如新竹、嘉義腹地很小很難進行堆肥、再者去化也是問題,他認為應該由環保署出面來統籌協調各縣市合作。

雖然環保署有推出「多元垃圾處理計畫」,但目前三座生質能源廠,大概合計只有600噸的處理量,並不足以處理台灣的所有廚餘,陳威霖提醒環署還要盡快提出分散式、在地處理機制,他建議,短期間政府可以在都會區廣設回收點,由專人管理,收受資源回收與廚餘,讓民眾隨時可以去丟,不再只能配合垃圾車時間,或是常常遇到垃圾車上的廚餘桶已經滿了,多的只好直接倒進垃圾車。
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