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第十一次大事記



勞基法修法可連上12天班,民間檢討聲浪不斷,但替我國遠洋漁業貢獻年產值400億的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卻比「12休1」還要慘!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原來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執法軟弱不力的黑暗真實面支撐起來的。
總部設於倫敦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8日公開一段8分鐘的調查短片,內容是去(2016)年與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走訪台灣多個移工庇護所以及漁港,蒐集到的漁工被欺騙、暴力相向、苛扣薪水、以及遭非法販運的證據。
圖片來源:EJF提供。
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支撐來的。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中受訪漁工說道:「我知道因為捕魚的人懂的不多,他們才能這樣對待我們,不給我們薪水。沒有人幫助我們。」
「我們一開始就是長時間工作,沒日沒夜的。船長不讓我們睡覺,我們就這樣連續工作了24小時。有時候我們不能好好吃一頓飯。記得有一次,釣魚線幾乎切斷我的手指,那當下船長根本沒有帶我去醫院的意思。」
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是常態,工作傷害更是常見。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揭露,漁工常在家鄉被告知可以繳交一筆仲介費後到台灣的商船工作,月薪2萬3000元台幣。然而事後才發現是在漁船工作,並且只有8000元,甚至2000不到的薪水,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亦是常態。而若逃跑,在母國的家人就會受到仲介討債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這樣被欺騙、被債務綁架、被強迫工作的勞動狀況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證據,使在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成為現代奴隸。

拚遠洋漁業經濟  外籍漁工卻成人口「黑洞」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數⼀數⼆的漁船數量,超過2000艘台籍遠洋漁船在世界三⼤洋運⾏,還有上百艘台資的外籍漁船;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更⾼達400億台幣,多種魚類的捕獲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秋⼑⿂漁獲量世界第⼀、魷⿂第三、鮪⿂則是第四名。然而,漁業活動辛苦危險,已鮮少有台灣人願意出海捕魚,龐大的勞力黑洞則由外籍漁工填補。
為了控訴血汗漁工現況,據聯合報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勞工團體今年8月才赴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應廢除境外聘僱漁工、全面適用勞基法,並要求應將漁工相關的基本權益法制化。
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極有可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然而漁業署並沒有公開統計方式、每艘漁船的漁工人數、或估計的無證漁工人數等相關重要資訊,使外界無從驗證。
根據影片口白講述,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人口販運報告點名台灣漁業,稱是人口販運移工的大型終點站,並指明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逮捕或定罪。
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但外界無從驗證。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不適用勞基法 也無勞檢機制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政府對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狀況無法掌握。尤其勞動問題本屬勞動部業務,但我國漁船以「在第三國雇用」的名義所招募的外籍漁工卻不屬於勞動部管轄,而交由漁業署處理。
漁業署訂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但其中的保障比我國「勞基法」或是國際標準都低許多,最低薪資比勞基法保障的少了8000元,也缺乏清楚的勞動檢查機制,對仲介更缺乏嚴謹的規範。且漁業署往往缺乏勞動管理知識、經驗甚至資源,無法妥善處理勞動問題。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漁業署雖聲稱已針對問題進行改善,但走訪港口就會發現,第一線漁工的艱難處境並沒有任何改變,許多漁工的薪水仍被層層剝削,並且缺乏申訴管道。

IUU黃牌是否能解? 環團籲《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

違法違規捕撈,一般稱為IUU捕撈,是對非法、未報告和未受監管(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捕撈的統稱。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指出,每年IUU漁業活動捕撈的海產總值約在100-230億美元。政府透過補貼助長捕撈,加上對非法捕魚的放任,造成全球漁船多達460萬艘。
2015年歐盟將我國列為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2016年《港⼝國措施協定》(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生效,是為國際社會遏止IUU漁業行動的一大步。
環境正義基⾦會建議,我國應提升法規基準,將《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並確保所有在台灣近海或遠洋漁船⼯作的漁⼯受到國際勞⼯組織(ILO)《⼯作中基本原則和權 利》和《漁撈⼯作公約》(第188號公約)、以及相關⼯時和最低薪資綱要的保障。
圖片來源:EJF提供。
環境正義基⾦會將持續進行我國非法漁業的調查。圖片來源:EJF提供。
在執法方面,環境正義基⾦會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個能夠快速回應漁⼯,尤其遠洋作業漁船漁⼯問題的申訴系統。環境正義基⾦會也表示,已於今(2017)年訪問更多漁工,未來將會持續監督政府的執法能力。

心得:環境正義基金會是在保護海洋生態體系,對於海盜漁業行為或衍生的各種侵犯人權的問題進行關注。基金會總部在倫敦,並在全國各國包括台灣、韓國、泰國、等設有辦公室進行保護海洋,維護人權的活動。台灣近年來對於外籍移工的立法措施逐漸保護,但對於此外籍漁工的保護政策,卻因為較弱勢所以沒被社會看到。對於此新聞,我才瞭解到原來外籍漁工的黑暗面,還有他們不被勞基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漁業這塊是我們比較少接觸到的問題,但看了這篇新聞與影片後,我覺得對於台灣遠洋漁業高達四百億的產業,但卻沒有保障人權的問題,政府應該有必要加以修法並保障外籍漁工的問題。



第十一次大事記

比12休1更慘!8分鐘短片揭台灣血汗海鮮由來


時間: 2017/12/3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8621

勞基法修法可連上12天班,民間檢討聲浪不斷,但替我國遠洋漁業貢獻年產值400億的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卻比「12休1」還要慘!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原來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執法軟弱不力的黑暗真實面支撐起來的。
總部設於倫敦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8日公開一段8分鐘的調查短片,內容是去(2016)年與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走訪台灣多個移工庇護所以及漁港,蒐集到的漁工被欺騙、暴力相向、苛扣薪水、以及遭非法販運的證據。

圖片來源:EJF提供。
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支撐來的。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中受訪漁工說道:「我知道因為捕魚的人懂的不多,他們才能這樣對待我們,不給我們薪水。沒有人幫助我們。」
「我們一開始就是長時間工作,沒日沒夜的。船長不讓我們睡覺,我們就這樣連續工作了24小時。有時候我們不能好好吃一頓飯。記得有一次,釣魚線幾乎切斷我的手指,那當下船長根本沒有帶我去醫院的意思。」

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是常態,工作傷害更是常見。圖片來源:EJF提供。
影片揭露,漁工常在家鄉被告知可以繳交一筆仲介費後到台灣的商船工作,月薪2萬3000元台幣。然而事後才發現是在漁船工作,並且只有8000元,甚至2000不到的薪水,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亦是常態。而若逃跑,在母國的家人就會受到仲介討債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這樣被欺騙、被債務綁架、被強迫工作的勞動狀況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證據,使在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成為現代奴隸。

拚遠洋漁業經濟  外籍漁工卻成人口「黑洞」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數⼀數⼆的漁船數量,超過2000艘台籍遠洋漁船在世界三⼤洋運⾏,還有上百艘台資的外籍漁船;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更⾼達400億台幣,多種魚類的捕獲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秋⼑⿂漁獲量世界第⼀、魷⿂第三、鮪⿂則是第四名。然而,漁業活動辛苦危險,已鮮少有台灣人願意出海捕魚,龐大的勞力黑洞則由外籍漁工填補。
為了控訴血汗漁工現況,據聯合報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勞工團體今年8月才赴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應廢除境外聘僱漁工、全面適用勞基法,並要求應將漁工相關的基本權益法制化。

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極有可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然而漁業署並沒有公開統計方式、每艘漁船的漁工人數、或估計的無證漁工人數等相關重要資訊,使外界無從驗證。
根據影片口白講述,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人口販運報告點名台灣漁業,稱是人口販運移工的大型終點站,並指明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逮捕或定罪。

圖片來源:EJF提供。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但外界無從驗證。圖片來源:EJF提供。

外籍漁工不適用勞基法 也無勞檢機制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政府對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狀況無法掌握。尤其勞動問題本屬勞動部業務,但我國漁船以「在第三國雇用」的名義所招募的外籍漁工卻不屬於勞動部管轄,而交由漁業署處理。
漁業署訂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但其中的保障比我國「勞基法」或是國際標準都低許多,最低薪資比勞基法保障的少了8000元,也缺乏清楚的勞動檢查機制,對仲介更缺乏嚴謹的規範。且漁業署往往缺乏勞動管理知識、經驗甚至資源,無法妥善處理勞動問題。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漁業署雖聲稱已針對問題進行改善,但走訪港口就會發現,第一線漁工的艱難處境並沒有任何改變,許多漁工的薪水仍被層層剝削,並且缺乏申訴管道。

IUU黃牌是否能解? 環團籲《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

違法違規捕撈,一般稱為IUU捕撈,是對非法、未報告和未受監管(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捕撈的統稱。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指出,每年IUU漁業活動捕撈的海產總值約在100-230億美元。政府透過補貼助長捕撈,加上對非法捕魚的放任,造成全球漁船多達460萬艘。
2015年歐盟將我國列為打擊IUU不合作第三國黃牌名單。2016年《港⼝國措施協定》(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生效,是為國際社會遏止IUU漁業行動的一大步。
環境正義基⾦會建議,我國應提升法規基準,將《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並確保所有在台灣近海或遠洋漁船⼯作的漁⼯受到國際勞⼯組織(ILO)《⼯作中基本原則和權 利》和《漁撈⼯作公約》(第188號公約)、以及相關⼯時和最低薪資綱要的保障。

圖片來源:EJF提供。
環境正義基⾦會將持續進行我國非法漁業的調查。圖片來源:EJF提供。
在執法方面,環境正義基⾦會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個能夠快速回應漁⼯,尤其遠洋作業漁船漁⼯問題的申訴系統。環境正義基⾦會也表示,已於今(2017)年訪問更多漁工,未來將會持續監督政府的執法能力。

心得:漁工的權益在台灣一直是一件沒有被重視的事情,因為我們找的勞工多數是外籍勞工,大部分不會去宣揚他們所應有的權利,因此雇主往往會大力壓榨。在這樣的情況下,老闆說時麼他們都得逆來順受,薪水被台北及國外的仲介公司抽成,很多人前三的月常常都只有2000元的收入,我認為這樣是非常不尊重勞工的一件事情。
另外,濫捕的情況在台灣也是某程度上的被縱容,因為很多時候"警告"都是先利用平信,三天後沒有撤回漁船改船掛號,在三天後沒有才會電話通知。這樣的規則設定讓許多人對於違規捕撈根本不害怕,造成許多社會亂象。我認為應該利用影片或是運動去喚起政府更加重視這一塊,因為這樣的行動對於台灣的形象樹立是一件很重要的指標之一。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二A 劉醇陽 05114145

你換過幾隻手機、它們如今在哪?這個國家承受電子垃圾的苦果

時間:2017年12月8日
出處:yahoo奇摩新聞
新聞內容:
檢視相片
每當新一代電子產品問世,全球總會掀起一股換機潮!但你是否想過,那些被替代的手機、電腦遭到捨棄後,究竟會流向何處?CNEX紀錄片《電子垃圾去哪兒》深入追蹤,發現你我的無心之舉,可能正在侵害第三世界居民的身心健康!
根據統計,美國人每天會買超過26萬台電腦,但同時,每年有超過1億台電腦、監視器和電視被丟掉。這些廢棄物若未經處理,會產生嚴重的金屬汙染。紐約的恩迪科特市就深受其害,儘管它曾是科技公司IBM的起源地。

IBM發源地 居民身心受害

「IBM釋放了大量的化學物質!他們的管線破裂釋放毒素,但IBM就只是不斷地填補,最後使這個城鎮充滿了化學物質!」資料顯示,恩迪科特市有480間房子受到致癌物質「三氯乙烯」汙染,還有人因此罹患淋巴瘤。居民為此不斷怒吼,要求「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限制當地自來水可允許的三氯乙烯含量,不過他們只得到對方回覆:目前的含量是在合法範圍內!
檢視相片
IBM釋放大量的化學物質,讓住在紐約恩迪科特市的居民相當不滿!(CNEX提供)
IBM釋放大量的化學物質,讓住在紐約恩迪科特市的居民相當不滿!(CNEX提供)

迦納無回收機制 成為已開發國家垃圾場

政府的漠視讓恩迪科特市民叫苦連天,但遠在數百公里外的西非國家—迦納,正承受數倍以上的災害。當地小孩和成人終日蹲在湖邊,撿拾來自已開發國家的電腦和手機,而當被問到「電腦有什麼功用時?」他們卻無法回答,只知碎裂螢幕後的零件可能將幫助他們改善家計。
檢視相片
當迦納民眾被問到「電腦有什麼功用時?」他們無法回答,只知碎裂螢幕後的零件可能將幫助他們改善家計。(CNEX提供)
當迦納民眾被問到「電腦有什麼功用時?」他們無法回答,只知碎裂螢幕後的零件可能將幫助他們改善家計。(CNEX提供)
電子廢棄物來自西方,卻因迦納沒有回收機制,使這裡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垃圾場。現在孩子嬉戲的草地遭錯綜電線覆蓋,成堆的電路板破碎帶刺,時常劃破居民皮膚,接著細菌和重金屬再藉由傷口或空氣,侵入他們的身體。「我15或18歲時,就不會再到這裡撿垃圾了。」腳上有3個傷口的伊薩亞它說,「我想成為牧師,等我死的那天,就能去天堂享受!」
檢視相片
在迦納,竟然可以看到「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棄置的電腦主機!(CNEX提供)
在迦納,竟然可以看到「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棄置的電腦主機!(CNEX提供)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出這句名言的手機大廠似乎不曾想過,若人類不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人性恐怕將被科技所滅!
「開窗看世界」CNEX紀錄片前線《電子垃圾去哪兒》將於12月9日星期六22:00、12月10日01:30,在TVBS 56台播出。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燃氣急上場 取代燃煤61億度供電缺口 經部:盼空污法增彈性

日期:12/7
作者:陳文姿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8896
空污問題嚴重,台中火力發電廠與高雄興達電廠燃煤量紛紛被刪減,經濟部估計用電缺口達61億度。台電將以燃氣機組取代,預計需80萬噸天然氣。但因燃氣機組都有環保空污總量,運轉時數受到限制。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憂心表示,空污法規急待鬆綁,否則天然氣到位,燃氣電廠也無法運轉。
經濟部能源局盼空污法能對「特殊、緊急、必要」的情況增加彈性空間。環保署則表示,目前已經放寬空品不良時的燃氣機組調度規定,對供電緊澀的情況是否也要放寬,還需進一步協商。
2016年秋冬季中部空污嚴重。圖片來源:Angela Chang
2016年秋冬季中部空污嚴重。圖片來源:Angela Chang

80萬噸天然氣補用電缺口  燃氣機組恐無法全力配合

台中火力發電廠11月底生煤許可總量遭刪500萬噸,預計影響年發電量45億度。高雄興達電廠也被減少二成燃煤用量,原本估計減少發電量4億度。今(7)日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到立院經濟委員會報告時,上修興達電廠影響發電至16億度,加上中火的45億度,總計用電缺口達61億度。
台電表示將以燃氣機組發電補上電力缺口,估計須增加80萬噸天然氣。楊偉甫表示,他不擔心天然氣供應貨源,輸送跟儲存才是最大挑戰。如果天候不佳,天然氣進口,安全存量可能少於七天,屆時可能會影響供電。
燃煤電廠有用煤量限制,燃氣電廠也有空污排放限制,只要運轉時數到達上限,就不能發電。楊偉甫表示,如果空污法沒有放寬,就算80萬噸天然氣供應到位,燃氣發電廠還是不能運轉。

經濟部:應付緊急狀況 盼增加燃氣電廠運轉彈性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經濟部已跟環保署討論增加彈性空間的可能性。李君禮表示,安全存量愈低,穩定供電的風險就會增加。希望環保署能在「特殊、緊急、必要」的狀況下增加彈性。
李君禮舉例,在馬上就要限電、工廠發生罷工、或重大管線破管等類似的特殊狀況,希望可增加燃氣機組發電的彈性。經濟部尊重環保法規定下的發電限制,但沒有彈性的話,風險就會增加。

環保署:已放寬部分彈性  供電緊澀還須協商  

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解釋,目前燃氣電廠的運轉時數上受到兩個法規的限制,一是環評法,這是電廠在環評審查時所承諾的空污總量限制;另一是空污法所規定的固定污染源操作許可證限制。
環保署表示,去年已經通過空污法修正。在空氣品質不良的狀況下,燃煤電廠降載後,可增加燃氣電廠調度,不受空污法處罰。但環評限制仍須由電廠提出環差才能放寬。
環保署說,經濟部已反映希望針對供電緊澀的情況也能放寬空污法的相關限制,這部分還在協商中。
1207-1
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右)與台電董座楊偉甫(右二)針對能源轉型過程與缺電問題回覆立委質詢。攝影:陳文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