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第十次大事記

這次不抗爭 彩虹勇士號抵台 宣導海洋減塑

時間:2017/12/0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的行動船「彩虹勇士號」(Rainbow Warrior)四度來台,距離上次公開跟台灣民眾見面時隔四年。這次行程將停靠基隆、台南安平,開放民眾上船,並宣導海洋無塑,與日常減塑行動。隨後會到高雄外海進行海洋微塑膠調查,並在澎湖與當地民眾跟學生共同淨灘。
正面迎戰捕鯨船、抗議核武試爆、反對北極石油開採,加上第一代「彩虹勇士號」遭法國特工炸沉的歷史,它無疑是世界最知名的船隻之一。
此次來台的「彩虹勇士號」是第三代。除了延續前二代的使命,它與台灣還有個特殊的交集——2015年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發現台灣籍漁船進行非法漁業,此事加速促成台灣通過「遠洋漁業條例」,加強漁業管理。

1130-1
綠色和平的彩虹勇士號三代29日抵台,展開減塑教育交流與研究行動。攝影:陳文姿

海上抗爭陸地宣導  行動促長遠的環境改變

「彩虹勇士號」29日抵達基隆,12月2、3日開放民眾參觀,名眾可上網或現場報名導覽與登船,或參加岸邊的主題攤位。7日抵達台南安平港,9、10日開放民眾參觀。15、16日於澎湖馬公進行二天的淨灘活動。預計17日離開台灣。

1130-13
綠色和平的彩虹勇士號三代29日抵台,展開減塑教育交流與研究行動。攝影:陳文姿
「彩虹勇士號三代」全長58公尺,是艘二桅動力帆船,主要以風力推進,視天氣狀況可改以柴油和電力發動。它曾連續二個星期僅靠海上風力從斯里蘭卡橫跨印度洋到達紐西蘭。
此次來台的活動主題是海洋減塑,以教育宣導與交流為主,也會到高屏溪外海進行海洋塑膠污染的調查。
綠色和平表示,用過即丟的塑膠垃圾已經成了海洋殺手,現在海洋最大的問題就是海洋廢棄物。綠色和平今年與環保署及荒野保護協會、環境資訊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共同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除了辦理淨灘、淨海活動外,無塑海洋更要從平日的源頭減塑做起。
跟過去激烈而直接的抗議行動不同,這次「彩虹勇士號」化身為教育使者。綠色和平表示,海上的直擊可以引發關注,但無法持久。必須搭配長期的政策遊說跟民眾宣導,讓更多的人參與,改變才會真正發生。

1130-15
綠色和平的彩虹勇士號三代的機動小艇,行動就靠它。攝影:陳文姿

對抗北極石油開採 揭發非法漁業問題  

第一代「彩虹勇士號」從1978年啟航,歷經被炸沉、第二代接替,現在綠色和平的使命由第三代接手,持續海上追蹤並攔截非法船隻、對抗全球暖化與環境破壞事件。

1130-6
彩虹勇士號船上的台灣籍志工許博翔(左)與美籍機械技師 (右)。攝影:陳文姿
船員小故事:專訪迪弗諾
機械技師迪弗諾(Marc Defourneaux)30年來幾乎都在綠色和平的船上工作。 迪弗諾於1987年加入綠色和平,負責南極洲基地的運補與極地訓練。當時,南極Dumont D'Urville的法國科學基地正打算建造飛機跑道。迪弗諾指責,法國科學基地的設立目的是研究企鵝,卻不惜破壞企鵝棲地來興建跑道!當年35歲的迪弗諾加入阻止的行動,與法國年輕工人正面交鋒。這是他的第一場抗議。
隨後,在返回到綠色和平基地的途中,迪弗諾遇上日本捕鯨船。日本捕鯨船駛入暴風圈以擺脫綠色和平的糾纏。迪弗諾形容,「那可能是我經歷過最糟的暴風圈」。捕鯨船擺脫不了綠色和平,但也不放棄捕鯨,於是迪弗諾跟夥伴們駕著船隻,擋在捕鯨船與鯨魚群中間。
從最激烈的行動,到保護海洋免於塑膠威脅,迪弗諾看盡綠色和平的行動。迪弗諾說,海洋塑膠的問題很嚴重,但多數的人會擔心核爆,卻看不到海洋塑膠的潛在威脅。
「彩虹勇士號」第三代於2011年啟航,2014年與曾與綠色和平另一艘船隻「希望號」在荷蘭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的運油輪正面交鋒,抗議運載北極開採的第一批石油!
2015年9月,它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發現台灣籍漁船順得慶888號從事非法漁撈,船上發現鯊魚魚翅與中西太平洋上禁捕的黑鯊。

台籍漁船「順得慶888號」涉嫌割鰭棄身,已遭漁業署依法辦理。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籍漁船「順得慶888號」涉嫌割鰭棄身,已遭漁業署依法辦理。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此事揭露台灣在漁業管理面的漏洞,再加上過往的紀錄,歐盟10月1日將台灣列入打擊IUU(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黃牌名單)。迫使台灣正視處理非法漁業問題,並於2016年通過「遠洋漁業條例」。

1130-12
彩虹勇士號船上的台灣籍志工許博翔。攝影:陳文姿
心得:
我國籍漁船因被國際組織及外國媒體報導非法作業,歐盟執委會在2015年10月1日宣布將台灣為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黃牌名單),並分三階段審查改善情況,第一次是今年3月底、第二階段9月底、最後期限是2017/3月底,進行查審查。我國必須從無漁業證照、未依規定裝設船位回報器或電子漁獲回報系統等違規項目去做檢討與改善,如果審查沒過將會被貿易制裁,在生物鏈上,我也必須有永續發展的觀念,比如說有規定漁網有規定最小有道甚麼程度的漁網,讓那些小魚可以不要被捕捉,小於長大之後我們才有繼續捕捉的機會,一職這樣循環下去生態不會滅絕,也把永續發展的概念發揮到最大值,同時科學家也在做他們該做的,地球不可能不消失,我們在做自己所及的事情就是減少浪費,注重環保,為科學家爭取時間,找到適合我們生存的下一個地球,同時也為我們後代子孫留個後路。

第十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營建署統計北市違章拆除率3.36%,宜蘭何時拆違建?縣府:沒有回應

出處:上下游中心
時間:2017/11/30
記者:劉怡馨

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日前接受《上下游》專訪時曾表示,「台北拆百分之一的違建,我宜蘭就拆違規給你們看」。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數字,台北市今年1-9月已經拆了3.36%的違建,陳金德是否會把宜蘭違規全部拆掉?宜蘭縣政府對此表示:「沒有回應」


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身為縣長不應亂喊數據

針對陳金德「台北拆百分之一的違建,我宜蘭就拆違規給你們看」的論述,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表示,「可以理解縣長實際上不是這個意思,但是身為一個縣長這樣亂喊數據並不合適,而且不論台北市今天違建拆了多少或都沒拆,都不應該影響宜蘭要不要拆的態度。」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洪箱則說,「我覺得那個人(陳金德)講話不能信,為什麼要跟台北比?陳金德只是拿台北當保護傘。」


薛呈懿表示,「陳金德對於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的論述有它的道理在,但我認為作為縣長,他不應該把目光狹隘的放在土地財產權,應該放在整個農業產業、社會,去看土地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未來發展性,再來去談整個農業措施對策。」

薛也說,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嚴峻問題,所有國家都開始注重如何保護資源,像是水、空氣、糧食等,「只有宜蘭到現在還把糧食用地不斷變成一次性利益的建築用地,就只能賺這次,房子蓋下去就沒有其他作用了,改善農業狀況才是根本」薛表示,「縣長說稻田如果這麼珍貴為什麼沒人要,但他有什麼本事講這句話?政府就是害稻田價格變低的人」政府應該要去輔導農民,扶植整個農業產業。

洪箱:這一代的農民有土地賣,下一代要靠什麼?


洪箱也表示,農民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必須賣土地,政府也有責任,「這一代的農民有土地賣,那下一代呢?他們要靠什麼?如果可以誰想賣地?賣地是很無奈的事」,這些農民會窮,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問題,一直打壓農民,甚至滅農,而且宜蘭現在土地價格一公頃三千多萬,這都是政府把土地價格炒熱,實際農民真的不貪心,只求溫飽就好。

對於陳金德提出農舍不應該是唯一配置而是最適配置,薛呈懿表示,「縣長指的合理是什麼?」農舍就是為了務農、農業所需而興建的房舍,「我們認為的合理性,應該是為了讓農業更好的合理,農舍臨路臨側才能保有最完整耕地面積,如果移去其他地方就是要做非農業使用,我們看到太多違規樣態都是這樣,以農用之名行非農業之實。」
薛強調,宜蘭縣政府臨路臨側方案說法,非常站不住腳,只要踩在「為農業發展而談」都不是那麼回事,如果談的是房地產,那或許就是陳金德這樣的說法,兩者出發點完全不一樣。

第十次大事記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西台灣全陷空污紅害 李應元賭兩年未達標就辭職

日期:2017/11/30
出處:台北訊/環境資訊中心,賴品瑀報導
新聞內容:
29日從南至北,西台灣全陷一波空污紅害,各地民眾都對此相當不滿,30中午環保署長李應元出面,解釋環署與各地方政府即時啟動了空污應變機制,相關的改善也持續著。
「如果沒有達成,我會提出辭呈。」李應元宣言,明年520就任兩週年時,如果紅害站日數不能達到減少20%的目標,將會負起政治責任。
DSC02381
李應元宣言,明年520就任兩週年時,如果紅害站日數不能達到減少20%的目標,將會辭職負起政治責任。賴品瑀攝。
李應元更表示,如果未來仍空污減不下來,也可能對移動污染源改變作法,從鼓勵淘汰二行程、柴油車、免費大眾運輸,進而跟進國際禁用汽柴油車。

空污由南向北移動 29日西台灣全淪紅害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解釋,29日一波紅害,是因為吹起東風、遭中央山脈阻擋,讓西部的擴散條件差,空污從南部開始從中部移動,且北台灣出現了一個低壓的渦流,雖然上午北部空品還並不差,只是多霧,但下午渦流與與中部的霾結合後,空污沉降在北部,因此晚間變成北部淪為紅害。30日雖然吹起東北季風,讓全台的空污稍微減緩,但高屏又再度出現紅害,預料還要持續兩到三天。
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因應這一波紅害,環署與地方政府都啟動應變機制,例如要求固定污染源減排、進行巡查等。
DSC02379
環保署顯示統計圖表,解釋29日全台空污狀況。賴品瑀攝。
台電的降載,則是在29日凌晨興達電廠降載,但上午因為天氣炎熱卻無法再降載,直到晚間為了減緩北部的空污而降載了協和電廠。蔡鴻德表示30日由於天氣較冷了,因此有降載的空間,凌晨降載了興達電廠,上午並繼續降載興達電廠。對於移動污染源,則是提醒或祭出優惠,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
李應元表示,高雄、台中市政府的大眾運輸免費政策,環署將會繼續支持,若是空污仍無改善,環署也已經帶頭在內閣裡討論未來禁駛汽柴油車,目前包括歐洲、中國、新加坡等國都已經為空污進行交通管制了。
李應元更呼籲民眾,一起節能省下兩個火力電廠機組。李應元說,韓國首爾市民980萬人都可以聯手減少1萬度電的使用,等於減掉一座核電廠,台灣以六都的1600萬人來說,減掉兩座台中火力發電場機組約160萬度,也非難事,空污問題,應該全民一起出力,不能再讓台中、高雄的居民獨自面對。
心得:
  筆者認為降低空汙這一價值固然值得追求,先排除不可或缺之民生用電,台灣處在亞熱帶國家,熱的時候很熱,冷的時候不冷,時不時的又熱起來,總讓人抓不著邊際,以火力發電為主的臺灣也不敢輕易的降低發電功率,要是天氣預報稍有個不測,民眾大量用電,便可能出現空前的限電危機,也因此要限縮發電廠的排放量會有些困難,所以政府便把減少排放量的目標放到相較比較能控制的運輸上,政府想藉著大眾運輸工具來替帶民眾常用的汽、機車,但身為一個通勤族我必須說,大眾運輸工具的便利性真的大不如私有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公車,對於公車班次不頻繁、數量少的地區來說真的十分不便,以我家為例,能到有捷運或是公車數量較多的地區只有兩班車,其中一部平均45分鐘才有一班,另一班公車平均25-30分鐘發一台車,雖說與其他地區相比勉勉強強算是方便了,但我主觀上認為還是對我生活造成了許多麻煩。
  如果政府想藉大眾運輸工具取代民眾私有的交通工具以達成減少空汙的需求的話,進而用政策去強行限制民眾使用私有交通工具的權利,我想政府還必須在公車班次、數量方面多下一點功夫,不然至最後解決了少量的空汙問題,卻大大犧牲了民眾生活的便利性,得不到民心的政府也難逃丟失政權的結果,要如何在民眾生活的便利性與有效的降低空汙中取得一個新的平衡點將會是執政者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