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第十五次大事紀

氣候政策下一步 分析師:肉品税勢在必行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8/01/05
03112085 歷史四  梁馥麟

英國衛報報導,管理超過4兆美元資產的投資分析師認為,肉品稅是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必要工具。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
投資者倡議團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發表一項新分析指出,肉品就像煙草、碳排放和糖,必須課以罪惡稅以減少消費。德國、丹麥和瑞典的議會已經開始討論肉品稅議題,2016年中國政府已將其肉品建議攝取上限下修了45%。
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今許多人攝取過量的肉類。圖片來源: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果政策制定者要減少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人類常見疾病和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還要因應氣候變遷和抗生素耐藥性這兩個挑戰,看起來非課肉品稅不可。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提早準備。」Fairr創辦人、私募基金公司Coller Capital投資長寇勒(Jeremy Coller)說。
Fairr主任拉蒂尼(Maria Lettini)說:「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5到10年內很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肉品稅。」
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壓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各級行政區對煙草課稅,60多個徵收碳排税和至少25個行政區對糖課稅。
2016年首個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全球性分析發現,對牛肉徵收40%的稅、對奶製品徵收20%的稅、對雞隻徵收8.5%的稅,每年可拯救50萬人的性命並減少碳排。丹麥曾有每公斤肉徵收2.70美元稅的建議。
一般認為肉品稅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2015年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肉品稅的想法並不像政府以為的那麼無法接受。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待政府在全球公益性的議題上主導行動,但消費者多半不瞭解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害。用肉品稅收來補貼鼓勵健康飲食被認為是能減少反對意見的想法。
查塔姆研究所成員貝禮(Rob Bailey)說:「農業遲早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從公共衛生考量出發可加強政府的決心,就像煤和柴油一樣。肉品税在今日或許很難以想像,但我預計在10到20年內,肉品稅會逐漸增加。」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學者史賓曼(Marco Springmann)說:「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可能接近上兆美元。肉品稅可能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拉蒂尼說,如果有突破性技術能大幅減少畜牧碳排放,就可以減少肉品稅的必要性。另一個更有前景的選項是新興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產業,像是比爾蓋茨投資的素漢堡「 Impossible burger」。許多大型肉乳品企業正陸續投資和收購這些素肉產業。

第十五次大事記

政二B 05114249 黃崇恩

農田水利會改制防弊 學者批「頭痛砍頭、腳痛砍腳」


時間:2018/01/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筆者:賴溫狠

此次立院臨時會,預定將通過「農田水利會改制」,雖然農委會認為,此舉將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體系監督,可以打破長期地方派系把持的問題,不過前台南縣長蘇煥智、21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高思博,與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前台大農學院院長楊平世等學者,卻也在5日上午座談,認為農田水利會會長、區長改官派是在消滅地方自治的權力。更有學者以「頭痛砍頭、腳痛砍腳」諷刺,認為此次水利會改制,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一個末代台南縣長、一個有意角逐下屆台南市長,蘇煥智、高思博兩人一藍一綠合辦座談,引發媒體好奇。不過高思博強調,區長、農田水利會改制兩者雖然很多眉角細節不盡然相同,但是卻同樣顯示了台灣正在朝向「民主集中」的趨勢,未來只剩下大選舉,自發性的基層卻完全都要消失,這是違背世界潮流的。
2018-01-05_12-41-32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21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高思博5日舉辦座談,批判農田水利會改制政策。賴品瑀攝。
蘇煥智指出,身為台南縣的末代縣長,感受到六都升格對大面積縣市的傷害。2009年地方體制改革後,小小的台灣竟有六個直轄市,堪稱世界奇觀。而六都轄下的121個鄉鎮市也面臨維持地方自治團體地位,或是直轄市的派出機關的難題。蘇煥智批,當時馬政府把小面積的台北市體制直接套到大面積城鎮行的直轄市上,沒有考慮到兩者的差異,就全面將六都的鄉鎮市改為區、並暫停自治選舉,當初承諾的二年後檢討也不見下文。
蘇煥智認為,政治體制要先好,經濟才可能起來,他直言目前的城鄉差距就是因為地方自治失能所造成,目前走向「大政府」,光是一個太陽能建設也要由中央政府發包,目前國際潮流是政府權力盡量下放,民間能做的就讓民間做、政府不要跟民間搶,中央政府負責訂定規則、與做民間做不到的才對。「腦神經臃腫的決策模式,是競爭力的危機。」蘇煥智批。
然而目前卻是因為有買票等弊端,就乾脆通通要廢掉,卻也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他們根本不是聰明的投資者」蘇煥智表示,部分鄉鎮市地方政治的確有黑金問題,縣議員也不乏最後破產、被關的,但這是「選制害死人」,並非只是買票、黑道的問題,而是需要全面改革檢討。
蘇煥智認為,農田水利會預算、採購、土地出售都已經有相關法規管制了,是可以再加強,但是因為要防弊就通通廢掉、把財產收歸國有,其實已是違憲。
過去農田水利會總被抨擊遭地方派系把持,甚至農田水利會的財產淪為派系的金庫,因此面臨了收歸公務體系的命運。蘇煥智指出,依現行法制,水利會的預算需要農委會審查通過,並非會務委員自己審查通過算數;水利會的工程與採購也需要依政府採購法發包;水利會的決算也必須經農委會審查;水利會若要出售不動產,也需要先報農委會核准、且納入預決算。因此若是水利會發生亂花錢、淪為派系金庫的問題,那麼失職的是農委會。
蘇煥智指出,電信局民營化為中華電信、港務局改制為港務公司,都是在提升效益,卻將半民營的農田水利會納回公務機關,美其名改制、提升,卻是消滅、強佔財產,是大開倒車。公共行政學者紀和均反觀農田水利會有百年歷史,在各地與農民合作開拓過程,國民政府來台後,只是承認他的存在,而非全新創設。
「我想不出來怎麼用基金管理水利會,這是虛無飄渺。」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改制之後的水利會,將是層級很低的公務單位,沒有會員、收為公有後,恐怕反而搞壞農田灌溉系統,供水系統出了問題,對農業的影響難預料。陳保基更批農委會打算要水利會也要負責灌區外的用水,但目前灌溉用水常常協助工業、民生,早就常常不夠用,農田都因此要休耕了,哪來的能力再供應到灌區之外,陳保基直批「根本作不到!」強烈建議立法院不能通過改制法案。
「頭痛砍頭、腳痛砍腳」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馬群傑批,認為此舉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前台大農學院院長楊平世也批這波改革太過粗糙,應該懸崖勒馬。楊平世認為,有弊端就要改革,例如改採一部份維持農民直選、一部份遴選也行,但不該因為有弊端,甚至投票率低也成為廢掉的原因。
此外,楊平世指出,既有的水利會財產處理問題,目前要收歸國有,的確不公不義,是有違憲疑慮。台北市瑠公水利會會長林濟民也抱屈,強調水利會多年來也是很辛苦的經營,大家出錢出力,也為社會付出了很多。

第十五次大事記

氣候政策下一步 分析師:肉品税勢在必行

時間201801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衛報報導,管理超過4兆美元資產的投資分析師認為,肉品稅是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必要工具。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
投資者倡議團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發表一項新分析指出,肉品就像煙草、碳排放和糖,必須課以罪惡稅以減少消費。德國、丹麥和瑞典的議會已經開始討論肉品稅議題,2016年中國政府已將其肉品建議攝取上限下修了45%。
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今許多人攝取過量的肉類。圖片來源: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果政策制定者要減少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人類常見疾病和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還要因應氣候變遷和抗生素耐藥性這兩個挑戰,看起來非課肉品稅不可。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提早準備。」Fairr創辦人、私募基金公司Coller Capital投資長寇勒(Jeremy Coller)說。
Fairr主任拉蒂尼(Maria Lettini)說:「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5到10年內很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肉品稅。」
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壓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各級行政區對煙草課稅,60多個徵收碳排税和至少25個行政區對糖課稅。
2016年首個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全球性分析發現,對牛肉徵收40%的稅、對奶製品徵收20%的稅、對雞隻徵收8.5%的稅,每年可拯救50萬人的性命並減少碳排。丹麥曾有每公斤肉徵收2.70美元稅的建議。
一般認為肉品稅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2015年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肉品稅的想法並不像政府以為的那麼無法接受。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待政府在全球公益性的議題上主導行動,但消費者多半不瞭解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害。用肉品稅收來補貼鼓勵健康飲食被認為是能減少反對意見的想法。
查塔姆研究所成員貝禮(Rob Bailey)說:「農業遲早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從公共衛生考量出發可加強政府的決心,就像煤和柴油一樣。肉品税在今日或許很難以想像,但我預計在10到20年內,肉品稅會逐漸增加。」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學者史賓曼(Marco Springmann)說:「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可能接近上兆美元。肉品稅可能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拉蒂尼說,如果有突破性技術能大幅減少畜牧碳排放,就可以減少肉品稅的必要性。另一個更有前景的選項是新興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產業,像是比爾蓋茨投資的素漢堡「 Impossible burger」。許多大型肉乳品企業正陸續投資和收購這些素肉產業。

心得:現代人對於食物的取得與捨棄的想法很就跟速食一樣容易造成浪費,就算每天都有人挨餓,但我們對於食物的節制依然揮霍,然而對於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我認為這個想法是很好的,就像電費調漲與塑膠袋的議題一樣,我們對於地球之取得與保護應該有一個平衡,而並非毫無節制的下去。



第十四次大世紀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跨年夜空污指標高 西半部陷紅害 澎湖、義大煙火秀致PM2.5達紫爆

時間:2018/01/03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賴品瑀報導
新聞內容:
由於秋冬空污問題嚴重,今年跨年有11縣市表態跨年活動不放煙火,仍有12縣市、14處有施放大型煙火,環保署今(3日)釋出監測數據,以釋放煙火地點鄰近空污測站的澎湖縣為例,跨年期間煙火晚會 PM10 小時濃度曾高達 663 μg/m3,PM2.5也達到 447 μg/m3、SO2、CO也同時上升。高雄義大世界的999秒煙火秀也造成當地2小時的空污指標飆高。
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其他縣市施放煙火因距離監測站較遠或風向不同,並未監測到高濃度測值,但實際上施放煙火後,懸浮微粒必然飄散到空氣中影響空氣品質。環保署考慮未來在「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納入,若是已達紅害,可能進行勸導、建議縮小規模,或是改在擴散條件較好的空曠處施放。
馬公
澎湖馬公測站測得的煙火空污數值。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今次跨年,由於空污問題受到重視,因此包括新北、臺中、桃園、南投、彰化、嘉義縣、嘉義縣市、雲林、臺南、臺東、高雄等,共有11縣市政府表態不放跨年煙火,但還是有部分政府及民間單位施放煙火,統計在12縣市共有14處。
包括基隆市政府的港邊新光碼頭煙火秀、台北市大直美麗華與台北101大樓、桃園市五月天演場會、彰化縣的彰化市公所活動、南投縣的日月潭、清境農場、雲林縣劍湖山、金門縣政府體育場、屏東縣東港煙火秀、連江縣政府馬祖南竿、澎湖縣政府廣場、花蓮縣政府的太平洋觀光節,其中高雄義大世界更放了全台最長的999秒。
雖然也有如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一天不放煙火也不會改善空污」的看法,不過從空保處提供的資料可見,PM2.5、PM10瞬間濃度仍是衝上數百微克。蔡鴻德表示,考量測站距離與方向因素,今次只有澎湖縣、義大世界兩處的數據可用。
澎湖跨年煙火晚會PM10小時濃度曾高達 663 μg/m3,PM2.5也達到 447 μg/m3、SO2、CO也同時上升。
義大
義大煙火秀懸浮物監測結果。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而義大的999秒煙火秀,環署安排在煙火施放下風處約4.5公里的監測車,也測得了氮氧化物與懸浮微粒有明顯變化。氮氧化物約增加 5 ppb,懸浮微粒約增加 150 ug/m3,且幾乎皆為PM2.5。讓原本當天AQI就已破150達到紅害等級的當地,PM2.5、PM10幾乎皆衝上300 μg/m3,直到凌晨2時以後才下降。

第十七週大事記

出絕招?推電動機車 賀陳旦建議:恢復機車牌照稅

日期:2017.12.21

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8414 

 

行政院長賴清德今上午拍板「空汙防治行動方案」,宣布2019年將全面汰除150萬輛二行程機車與8萬輛一、二期老舊柴油車,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對於該如何達成?交通部長賀陳旦晚間接受採訪表示,最快明年六月將透過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漸進式管制非電動車輛,今年3月也已建請財政部恢復徵收150CC以下非電動機車牌照稅,提升電動機車誘因,據估算若恢復徵收每年將可增收牌照稅50億。
據了解,1994年1月立法院審查行政院提出使用牌照稅法修正草案,當時立委許添財、李必賢等人主張150cc以下機車為中低收入戶主要交通工具,為減輕大眾負擔150cc以下機車牌照稅訂為「零」,同年6月三讀並施行至今。當時50cc以下牌照稅為50元國幣、相當於新台幣150元,51-125cc為125國幣、相當於新台幣375元。
賀陳旦認為此事應檢討,並已建請環保署恢復150cc以下非電動機車牌照稅,電動機車則維持免牌照稅,才能提升民眾使用電動機車誘因,「至少這是一個態度」。
若以目前國內150CC以下機車共有1306.7萬輛、每輛牌照稅徵收375元換算,每年牌照稅將可增收50億元。賀陳旦今被媒體問到時,僅低調表示「日前透過適當場合向財政部提出建議」,不過據了解,賀陳旦早在今年3月向財政部提出,財政部僅回應「可以研議」。
對於如何達成汰除二行程機車、老舊柴油車,賀陳旦表示,150萬二行程機車已有40萬輛汰換,8萬輛老舊柴油車也有約4500輛已淘汰,可見民眾在環保署檢驗及補助等條件下仍願意汰換,再兩年時間應可達標。
不過,交通部政策方向是希望機車減量,因此,賀陳旦強調他希望機車是「汰而不換」,即使要換,也是輕型、安全、智慧的機車,甚至藉由適度的及漸進式方式管制行為。
賀陳旦表示,最快明年六月起也將配合空汙法、地方自治條例,與各地方政府研究畫設「空氣品質維護區」,以港區、室內停車場等濃度較高地區,或醫院、小學附近為主,透過提高停車費,或禁止二行程機車及一、二期老舊柴油車進入,並於空汙法、地方自治條例訂定罰則。
電動公車方面,賀陳旦表示,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以市區公車為主,大型遊覽車、國道客運未納入,主要是公車在市區往返、停等,較容易在市區造成空汙,因此較為優先。目前市區公車有1萬輛、市區電動公車約250輛,除了政府將持續補助,行政院也在找專戶做低利貸款,進一步也再跟業者商議,若對電動公車產品規格化後,也將使採購規模將降低。
目前國內約有1萬輛市區公車、電動公車約250輛,電動公車每部約1000萬元,汰舊換新可由交通部補助49%、最高353.8萬元,環保署補助150萬元,總計503.8萬元,另若是電動公車行駛新闢路線,可由交通部補助520萬元、環保署補助150萬元,合計670萬元。
不過電動公車妥善率仍不足,賀陳旦表示也將跟生產、運輸業者溝通,隨著技術明確、生產量提升,成車價格下降、補助比例也會下降。
對於是否會透過限制上路、路線等方式,減少柴油公車上路機會並轉用電動公車?賀陳旦表示「目前沒有這樣想」,希望電動公車優先到路線密集、行人較多的道路,產生的效益也較好,因此審查時也會當成條件,可優先給予補助。

 

第十五次大事記

政二B 羅婷 05114253

氣候政策下一步 分析師:肉品税勢在必

時間:2017/01/0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衛報報導,管理超過4兆美元資產的投資分析師認為,肉品稅是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的必要工具。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15%,全球肉類消費量節節上升,這樣的情況若不被遏止,勢必難免氣候變遷危害。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
投資者倡議團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rm Animal Investment Risk and Return,Fairr)發表一項新分析指出,肉品就像煙草、碳排放和糖,必須課以罪惡稅以減少消費。德國、丹麥和瑞典的議會已經開始討論肉品稅議題,2016年中國政府已將其肉品建議攝取上限下修了45%。
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今許多人攝取過量的肉類。圖片來源:César.Gutiérrez(CC BY-NC-ND 2.0)
「如果政策制定者要減少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人類常見疾病和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還要因應氣候變遷和抗生素耐藥性這兩個挑戰,看起來非課肉品稅不可。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提早準備。」Fairr創辦人、私募基金公司Coller Capital投資長寇勒(Jeremy Coller)說。
Fairr主任拉蒂尼(Maria Lettini)說:「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5到10年內很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肉品稅。」
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壓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各級行政區對煙草課稅,60多個徵收碳排税和至少25個行政區對糖課稅。
2016年首個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全球性分析發現,對牛肉徵收40%的稅、對奶製品徵收20%的稅、對雞隻徵收8.5%的稅,每年可拯救50萬人的性命並減少碳排。丹麥曾有每公斤肉徵收2.70美元稅的建議。
一般認為肉品稅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2015年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肉品稅的想法並不像政府以為的那麼無法接受。
研究顯示消費者期待政府在全球公益性的議題上主導行動,但消費者多半不瞭解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害。用肉品稅收來補貼鼓勵健康飲食被認為是能減少反對意見的想法。
查塔姆研究所成員貝禮(Rob Bailey)說:「農業遲早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從公共衛生考量出發可加強政府的決心,就像煤和柴油一樣。肉品税在今日或許很難以想像,但我預計在10到20年內,肉品稅會逐漸增加。」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學者史賓曼(Marco Springmann)說:「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可能接近上兆美元。肉品稅可能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拉蒂尼說,如果有突破性技術能大幅減少畜牧碳排放,就可以減少肉品稅的必要性。另一個更有前景的選項是新興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產業,像是比爾蓋茨投資的素漢堡「 Impossible burger」。許多大型肉乳品企業正陸續投資和收購這些素肉產業。
心得:
我認為如果設立肉品稅可以獲得許多益處的話,那又何樂不為,就像購物的時候,沒帶購物袋袋的話,需要花錢買塑膠袋,或者是在學校地餐外帶食物的時候,如果沒帶餐具,需要一塊錢買筷子一樣。根據報導,肉品稅不但可以有效減緩氣候變遷的問題,而且對人類的健康也有幫助,可以減少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現在很多對環境和人體有害的物品也都有附加稅,例如像是菸草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就有180多個行政區對它課稅。如果在合理範圍內增加肉品稅,可以對環境和人類有幫助的話,我認為是可行的。

第十五次大事紀


05114223政二B吳芷妤
時間:2018.01.06
新聞出處:上下游中心新聞
作者:劉怡馨

喚醒城市的水路記憶│大安森林公園「大灣生態草圳」沿瑠公圳打造親水環境


瑠公圳曾是台北的重要水圳之一,沿線發展富庶農村聚落,但從農業社會轉型到都市社會,這些水圳所流經的歷史文化逐漸被遺忘。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表示,大安森林公園規劃「大灣生態草圳計畫」,希望以往昔水路為基礎,營造一條新型態的都會生態親水廊道,喚醒市民對過去圳路良田的回憶,並營造都會生態公園親水濕地環境,讓臺北市成為一個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







大灣生態草圳 營造生態、連結歷史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台灣大學及臺北市政府5日召開記者會,郭城孟表示,「我一直認為在世界各大城市裡,台北是異質性最高的城市,像是青田街、溫州街、永康街等,每個地方生活圈感覺都不一樣,這是台北跟其他首都城市比起來,最跟別人不一樣的點。」現在就是要藉由這條大灣生態草圳,讓當地居民知道走這條生態草圳的意義,不僅是生態上的復育,還有人跟空間關聯性,「利用這條草圳讓大家知道水圳跟他們社區、生活型態的關係。」
「過去水圳打造出農業社會,但現在走入都市發展社會,水圳有其他任務,像是防洪、熱島效應、休閒生活等」,經典工程顧問公司劉柏宏指出,「現在要讓居民看到水圳在哪,把水找出來被認同重視,讓他們知道生命、生活文化裡,水圳的重要地位,找回認同感。」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張郁慧則表示,對於住在都市裡且工作繁重的台北市民來說,自然似乎遙不可及,但公園卻是可以短時間獲得舒緩的地方,如果透過公園生態化,把歷史找回來,昔日農業今日生態,大安森林公園是作為一個標竿,讓其他公園也能夠跟進,這不只是景觀遊憩、歷史緬懷,它更重要的是有防災蓄洪永續概念,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營造海綿城市,宜居永續環境。


大灣生態草圳一路從台大、龍門里流進大安森林公園

大灣生態草圳水源來自雨水及路面逕流,路徑主要分為三大段,先從台大段開始,流經龍門里街區,最後一路流進大安森林公園段,總長兩公里。台大段部分,劉柏宏解釋,台大內部已經營造兩年,醉月湖的營造就是復原瑠公圳的一小段,因此藉由醉月湖及舟山路濕地的生態池一路導引,在台大校園裡的水圳也因應不同路段有不同操作方式,像是規劃散步、休憩區段,而在原先生態腹地大的區段,則做出湧泉讓水的表情意象都被看到,在活動頻繁區段,則不開放水域,僅作儲水、輸送水功能。
而從台大段流進龍門里龍安段部分,劉柏宏解釋,目前想法是不佔用人行道空間,將原本圍牆改作水路,但周邊學校提出這或許會讓學童有危險,因此還需要細部討論。
最後從龍安段流至大安森林公園,環藝工程顧問公司總監潘一如表示,思考路線時一直想要這條水圳能夠親民又不擾民,大家能夠感受深刻,目前在大安森林公園裡規劃儲水池、淨水濕地公園、水上飛輪健身綠廊,讓居民騎腳踏車不只娛樂用還能淨水,另外也會規劃水資源解說廣場、生態草圳等,其中也在整條水圳上設置許多水撲滿,作為每個節點的儲水器,可收集50噸雨水,「我們希望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池面積慢慢擴大,培養出生態多樣性,經過好的科學解說,成為生態圖書館示範場。」


沿著過去水圳走訪 把歷史人文找回來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表示,大安區在過去扮演從新店引水入臺北市分水樞紐重要角色,而大安森林公園現址在過去也曾被瑠公水利組合第二幹線之霧裡薛圳支線所包夾,當時星羅棋佈的淙淙圳道,錯綜地穿流在大安區住民所熟悉的大街小巷裡,灌溉著舊時臺北的常民生活,但隨著都市化的飛快腳步,原本灌溉良田阡陌的水圳,隨著社區的開發利用已日漸在巷道中隱沒,往昔水路與農業的生產角色成為都市水泥空間裡的記憶斷層。
「在都市發展後水圳消失,如何重現是個問題。」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解釋,霧裡薛圳第一、二幹線框住整個大安森林公園,沿著水圳發展出人口聚集聚落,因此沿著九汴頭出來的霧裡薛圳第一、二、三幹線走訪,找出許多周邊生活風貌,像是過去歷史空間,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等,還有貼近日常成活的傳統空間,包括廟宇、市場、土地公等,還有人文氣息濃厚的康青龍街區、溫羅汀街區等。
這些感恩祖先的廟宇或是歷史紋理,有獨特文化底蘊可以再現,李素馨指出,藉由周邊公園、綠地發展成生態水圳跟民眾生活連結,「九如畫廊過去也是水圳流經地,雖然現在不再,但透過畫廊外一點點水流的意象符號,說故事時就可以說出來,透過生活環境導覽了解再現」昔日水圳今日生活方式,利用水圳連結歷史文化,再造新生態、生活型態。

大灣生態草圳為起點 推廣到全台灣


不過,此次大灣生態草圳是由台大復原的瑠公圳一小段導出水源,並非利用原有水圳系統,劉柏宏表示,「雖然這次大灣生態草圳並不在原來系統裡,但先做出一條,讓大家看到,這是帶動大工程的第一步,未來有共識後才有可能復原更多水圳,大灣生態草圳是未來很大的基礎。」未來這條水圳也可以繼續串連,一路往北上到基隆河。郭城孟也說,大灣生態草圳是作為起點,希望未來能夠推廣到全台北、全台灣。
目前大灣生態草圳仍在討論階段,對命名、細節仍未達成共識,因此將於2月2日舉辦論壇,廣邀國內研究有關生態城市規劃、大安區瑠公水利組合發展文史等領域學者群,及生態草溝設置計畫之設計者們,還有各個里長、民眾等。



心得:
歷史之所以是歷史,因為它具有可流傳的特質,歷史古蹟卻容易因經濟的發展及世界快速的轉變而被人遺忘,這篇文章主要說明復育瑠公圳所流經的歷史文化,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主,重新檢視舊有的歷史文化,藉由現在大眾人民去公園的習慣,讓人民找回對歷史的認同感。就如同鶯歌老街或是紅毛城,打造不同的方式,讓人們重新找回對其的記憶。
許多歷史古蹟都是需要被認同以及記憶,台灣擁有許多不同的歷史古蹟以及文化,經由政府及人民的努力,保存這些文化,並使它延續下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如何去努力以及人民如何去看待,我們也都應該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