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第十二次大事記

政二A 05114152 王瑄襄

環團催提出減煤電明確規劃 更該納入節能、抑制用電

日期:12/15
作者:賴溫狠
出處:http://e-info.org.tw/node/209041
週末反空污遊行就要上陣,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提出明確的燃煤電廠退場規劃,15日立委陳曼麗、吳焜裕、蘇治芬等,為此舉行公聽會。
面對2025年煤電佔比,要從現在的45%降至30%的目標,台電提出了從今年到2025年的新增與除役機組規劃,並強調,在以大幅增加燃氣作為暫時性的供電安全保障之外,未來還是會以綠能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但環團要求繼續排出2025年之後老舊燃煤機組的退場規劃,並提醒,「節能」也應該要是減碳的一部份,從改善用電大戶來抑制電力需求的成長,是直接減少發電量、排放量。
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電業排放了116.39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貢獻了50.85%,其中更有62.8%來自燃煤發電,排碳的同時更排出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污物,近年引發民眾關注。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指出,改善燃煤電廠,同時減碳也能減空污,這是台電、中油的「由黑轉綠」的時機。
DSC02675
15日立委陳曼麗、吳焜裕、蘇治芬等舉行公聽會。賴品瑀攝。
雖然政府能源政策已經定調2025年要將燃煤降至30%、再生提高到20%,其他的50%就交給天然氣。對於減煤要怎麼做到,近期環團不斷要求政府明確提出燃煤電廠的退場規劃與機制,認為說清楚這些,才能證明減煤的目標有可能達成。
能源辦公室副執秘林子倫表示,雖然目前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已是世界趨勢,不過,要全面脫煤可能需要1、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因為還有很多基礎設施都還需要到位。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則表示,目前的再生能源,主要都還是大水力,需要快速提升佔比。雖然目前正在大規模的興建燃氣電廠,但是若是集中在一種來源上,其實是面對著能源安全問題,尤其目前台灣儲氣目前只能有九天的量,更是身處獨立電網,未來還是應該以多元、自產的再生能源為主。
除了要求政府提出更明確、可行的燃煤電廠退場規劃,環團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和平等,指出目前的能源政策只排到2025年,但減煤機制應該繼續往後排下去,對老舊燃煤機組的未來提出明確規劃。
綠盟研究員吳澄澄更指出,台電目前還在準備燃煤的深澳電廠,但按照期程,上路時已經是2025年以後,明顯不符能源規劃。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蔡佩芸更要求,應該把2020年的燃煤發電裝置容量就訂為上限,未來不能再新增燃煤電廠,也表態反對深澳電廠的興建。

減碳路徑缺節能 仍估用電需求不斷成長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卉荀更指出,目前的減碳路徑上,都沒有把節能納入目標,且仍是預估用電成長將不斷提高。
蔡卉荀指出,目前政府一邊談減煤,卻一邊還是讓高耗能高污染繼續擴張,例如環團認為不應該繼續的中油新四輕計畫,而台積電、華邦電等高科技產業也還是高耗水用電,雖然環團不是全面反對他們設廠,但應該要求他們負起企業責任。
蔡卉荀更提醒,即便是綠能,也可能有衝擊環境的問題,例如天然氣需要的中油第三接收站衝擊藻礁、興達天然氣電廠衝擊永安濕地,離岸風電也與鳥類、白海豚、漁業衝突,太陽能也影響了埤塘、農地等。更顯得減煤除了發展綠能,也應該從節能下手,抑制不斷提高的電力需求。「節能也是減煤的一部份!」立委蘇治芬表示認同環團的意見,認為節能、儲能技術,也應該提出路徑與時間表。
能源局表示,一個月內就將公布最新版的「全國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並公開燃煤發電資訊,作為源頭減量與末端管制的依據。

第十四週大事記 政三B 王鈞鼎 04114257 標題:水利會改制 陳吉仲:擴大服務灌區外土地

系級:政三B
姓名:王鈞鼎
學號:04114257
水利會改制 陳吉仲:擴大服務灌區外土地
時間:2017.12.14
出處:中央社台北報導

內容:
攸關農田水利會改制升格的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預計15日將在立法院院會闖關付委審查。包括宜蘭、石門、苗栗、南投、彰化、嘉南、高雄及屏東等八個農田水利會會長與幹部,上午帶著超過4000份連署書到立法院,對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表達支持,並與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陳吉仲也與會。


陳吉仲說,農田水利會目前服務31萬公頃的農田,但灌溉區外還有37萬公頃需要幫忙,農委會過去平均每年補助農田水利會約新台幣60億元,灌區外未來是複雜的水利工程,未來水利會升格後,還是麻煩水利會相關人員一起努力。 他說,過去水利會長直選參與率低,改制為公務機關,有公權力後,對水質也有保障。
心得:
灌溉團體制度改革更應有新一代從農公民的參與。長期關心水利的故大法官蘇俊雄分別在釋字第518號不同意見書與省諮議會訪談中,強調從憲政與法治角度檢討改進長期的本土民主自治實踐,由下而上凸顯台灣的主體性。今日面對水利會改革議題,仍具參考價值。

有話好說 12/14 討論議題 空汙防治

一、台灣2017年以來的空汙問題來源為何?
二、其汙染來源的科學證明為?

第十二次大事紀

瀕危紅毛猩猩躲樹後照片 奪國家地理年度大獎

日期:2017/12/15
出處:自由時報
政二A 孫筱棠 05114157

新加坡一名攝影師在世界各地11000多份的作品中,以一張紅毛猩猩藏身在樹後的照片脫穎而出,奪得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年度攝影師獎,也贏得獎金7500美元(約22萬5428新台幣)。
41歲的攝影師博陽(Jayaprakash Joghee Bojan)是在今年8月為拍攝以亞洲瀕臨絕種的靈長類動物的書籍配圖。他前往印尼的丹絨普廷國家公園(Tanjung Puting National Park),並在園內的塞科耶納河(Sekoyner River),貼近紅毛猩猩拍攝。博陽回憶拍攝當時,他踏進1.5公尺深的河川中,並躲在樹後,而紅毛猩猩也躲在另一顆樹後,並確認博陽是否還在拍攝。
獲獎的博陽指出,他非常興奮「能把焦點聚焦在紅毛猩猩」,因為牠們的棲息地有近6、7成因開發棕櫚油被破壞。評審們對這紅毛猩猩害羞躲樹照,在IG上讚嘆,「森林砍伐對牠們的棲息地影響,形成這淒美的景象」。

第十一次(第十三週)

經延B 郭俊毅 02151242

環保的轉型正義在哪裡?

時間:2017-12-16 00:52/ 經濟日報 本報訊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2877997

內文:
中南部空汙嚴重,根據環保署統計,高屏地區的空氣品質AQI自11月以來幾乎天天紅害,民眾入秋冬幾乎沒看過藍天,有人甚至說空氣竟是南北差距最劇烈的一件事,呼吸道和皮膚等疾病患者驟增,引發民怨沸騰,環保團體更決定17日舉辦反空汙遊行。
更嚴重的是,環保署AQI所反映的並非當下即時的空氣品質,例如會致癌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採移動平均,將前12小時平均的一半加上前4小時平均的一半計算,根本不是當下即時的空氣品質,亦即民眾看到紅害的當下,其實都不知道已吸入許多有害汙染物了。反而是民間建置的兩千部「空氣盒子」,才能即時掌握各地的空氣品質,不用再靠自己的呼吸道偵測,環保署實在應該感到汗顏。
然而,自行政院長以下的官員卻展開高明的政治操作,雖承認三分之二的空汙是本土製造的,卻屢屢「帶風向」暗示是「大陸」冷氣團南下,「境外」移入的空汙造成「紅害」,甚至說是「過去」一、二十年來累積的問題,刻意把責任推卸給大陸和過去,徒然增加民眾的反感。明年的地方選舉近了,縣市長才開始嚴審燃煤發電許可,卻觸了中央缺電的霉頭,閣揆只好拚命向中南部縣市撒錢補貼;民間環保團體要上街抗議了,副總統才想要「溝通」,還不如建議環保團體,因空氣品質不佳,不宜外出抗議。
政治操作之外,蔡政府提出的大抵都是打高空的政策。例如,賴揆宣示台中火力電廠改燃氣時間,將從原本的2025年提前到2023年,等於承認因為要實現非核家園,提高燃煤發電的比率而「火力全開」,是造成空汙的主要原因,其實也明白告訴中南部的民眾至少還要忍受六年的空汙毒害。另外,宣示全面使用電動車時程會比歐洲國家的2040年更早,不但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更顯示政府對於占空汙三分之一的移動汙染源(汽機車為主)束手無策。
至於行政院倉促拍板的空汙法修正草案,雖然號稱有六大亮點,反而像是純為非核家園服務,避免缺電而修法,與減少空汙目標背道而馳。例如,為確保供電量穩定,環保署竟然同意加入緊急應變機制,當空氣品質不好、燃煤發電機組降載時,燃氣發電廠的排放量將不受年排放量上限規定,根本就是讓空汙的總量管制破功。因為燃氣排放的空汙僅有燃煤的一半,則以氣換煤本來就更容易達總量管制目標,此時反而不受總量管制的限制,豈不是藉燃氣來增加空汙量,以民眾健康為代價?而固定汙染源申請許可證展延時限拉長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與實際空汙脫勾,又如何能讓地方自治落實,有效改善空汙?
另外,空汙基金的分配,將移動汙染的空汙費20%增撥給地方政府,像是對民眾「以肺換電」的補償,卻無助於事前的空汙減量,中央如何分配都沒有答案,地方首長也只知搶錢,對於如何減少空汙興趣缺缺,全面執政的政府又如何能同心協力改善空汙?
由此可見,環保署的種種作為以及空汙法的修訂方向,在在都違背了環保的「轉型正義」。缺電和空汙增加是非核家園所造成的轉型不正義,且長達至少八年的期間要以民眾的健康為代價,以環保為職守的環保署,怎能視而不見?站在專業的立場怎能為錯誤的能源政策背書?何不參考工商團體的建議,勇敢地對閣揆或總統直說,在綠能和燃氣發電比重增加到位之前,不影響非核家園的目標下,應當盡洪荒之力使用核電,可使缺電和空汙問題迎刃而解。
總之,現階段的空氣品質已經惡化到嚴重傷害民眾健康,證明蔡政府「核能是最後選項」的政策是大錯特錯,環保署應該回歸專業良心,義無反顧地改善空汙,能源政策的最後選項才是非核。

心得:完全以開發主義至上的態度跟傲慢,ㄏㄏ

第十二次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不只缺糧 還讓貧窮世襲 世銀警告長期乾旱後果

時間:2017/12/14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乾旱破壞的農產之多,足以讓8000萬人吃一年,幾乎是一個德國的人口數。報告指出,洪水和風暴造成立即可見的破壞,而長期乾旱的後果就像慢動作,「驚人但不容易察覺」,不僅影響兒童的成長,甚至可能造成一生的貧困。
乾旱中出生的女性,成長過程當中往往身心發展都不甚健全。新資料顯示,乾旱之中出生的女性受教育機會較低、生育數較多,且遭受家暴機會較高。乾旱造成的問題會傳給下一代,形成貧窮的惡性循環。
世銀表示,乾旱減少作物產量,農民必須擴大耕作範圍至附近森林,但森林的作用是穩定氣候和調節水源,森林砍伐減少水源,使氣候變遷惡化。對企業而言,乾旱的經濟成本是洪水的四倍。
世界銀行全球水務資深總監陳光哲表示:「這些影響顯示我們必須把水視為貴重的、有限且會劣化的資源來珍惜。我們必須更了解水資源短缺的影響,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遷,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嚴重。」
世界銀行說,許多受乾旱影響的國家與已經面臨嚴重糧食缺口的地區重疊,被列為脆弱地區,以強調解決問題的急迫性。
報告建議新建儲水和管理基礎設施,加上控制水需求的策略。報告呼籲更嚴謹地監管在城市營運的公用事業公司,鼓勵他們投資和提高業績。同時也應建立安全網,幫助家庭因應乾旱帶來的經濟衝擊。
「如果不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惡化和頻繁風暴,水資源短缺問題將蔓延到其他地區,可能加劇暴力、生活困苦和移民等問題,」報告的作者達馬尼亞(Richard Damania)說,「目前管理水的方法無法因應這些挑戰,需要用一系列從源頭到水龍頭再回到源頭的經濟激勵政策,來全面性的變革。」
心得:其實,這就像是慢慢被加熱的青蛙,不知道自己正在面臨死亡一樣。乾旱的國家與面臨嚴重缺口的地區重疊,解決方法如內文所說的新建儲水和管理基礎設施,貧窮的國家對這方面可能會有問題,且水資源這種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

第十三周大事紀

空污大遊行事件簿

哲三04113057王貝予
出處: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今年空汙議題整理,新頭殼製表。
今年空汙議題整理,新頭殼製表。   
今(17)日將環保團體將分台中、高雄兩地展開空污大遊行,都是今天下午1時起,分別在台中市議會廣場及高雄市博愛二路捷運凹仔底站4號出口集合。他們從4日起就曾一連五天先啟動「霧霾圍城 公民圍府」行動,每天召集不同族群身分者,仿照林義雄帶領核四公投苦行和繞行立法院方式,遶行台中市府大樓,並在周邊發放傳單等方式宣傳公民反空汙和遊行訊息。
空汙事件近日持續發酵,全台霧濛濛。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14日搬出中國因素,委外研究報告也指出台灣PM2.5 中,約有三成來自境外,境外來源有九成是中國;台中市上個月亦駁回台中火力發電廠延展燃燒生煤的許可量,大動作澄清,嚴格審核,是因為即使在重化工業密集的台灣北部,民眾出門仍可以感受到懸浮微粒罩頂,更遑論一年到頭灰矇矇片的中南部。
台灣的工業空汙歷史由來已久,早在1975年已經制定空氣汙染防制法,不過相較於其他環保議題,例如歷時多年的反核、汙水排放、對抗暖化等議題,世紀初的台灣大眾對於霾害和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並不了解,也難以凝聚抗爭共識,對於沒有立即性危害的空氣品質狀態和相關資料的追蹤,也是相對於國外來的緩慢許多,例如美國在1999年實施空氣質量指數 (Air Quality Index, AQI)制度,就已經從PM10的監測,多納入PM2.5及臭氧連續監測8小時的測量值,台灣在2012年5月,才由環保署發布「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納入PM2.5的即時監測。
在過去的台灣,即便零星的汙染事件發生,也被視為個案,並不是全民面共同面對的問題,沒有受到主流政治圈太大的回應。例如2008年高雄大寮大發工業區的汙染事件造成上百名學童送因為惡臭,導致噁心,送醫急診,也迫使700名大寮國中小的師生必須暫時遷校,直到工廠改善,但事件的究責始終在工安意外的個案層次,以拆解、回收廢五金為主的工業區,40天中4次水汙染、空汙,涉案的廠商遭依7家中,只有2家最後遭罰,環保局直說密切監測,但危害早已發生。加上中央環保署和地方環保局因為權責歸屬,互踢皮球,空汙問題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管制措施。
環保意識高漲,這近幾年來法規標準也不斷提升,空汙納入刑罰規定,技術面而言,汙染防治的科技和預算也不斷增加,台電公司台中火力發電廠上個月,提出的空污改善計畫,規畫為短、中、長期三階段執行,其中短期在空氣品質不良期間執行降載,並投資新台幣92億元進行1到4號機空污防制設備改善及升級,預計在民國109年完成。
相關連結:
今年空汙議題整理,新頭殼製表。
台灣值得一提的空汙,新頭殼製表。   背景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第十二周大事紀

反空污遊行訴求 高雄環保局:部分已有積極作為
哲三04113057王貝予
出處:新頭殼newtalk |  高雄市報導
時間:發布 2017.12.17 | 13:44 | 更新 2017.12.17 | 20:00

中油林園。
中油林園。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針對南部地區環保團體17日遊行之訴求,高雄市環保局表示,感謝各界關心空氣污染議題,任何有助於改善空污的建議,環保局都樂於接受。而部份建議環保局已有積極作為、甚至已經完成,包括空污費率、國營企業減量、改善生煤燃燒等。無論是工廠、交通工具的污染,環保局都會積極面對。
環保局指出,今年首創全國推出冬季連續3個月大眾運輸免費搭乘措施,實施範圍包括市內公車、公路客運、輕軌及平日尖峰時段使用電子票證免費搭乘,截至12月14日止,各運具運量較上個月未實施前提升,公車約成長7.8%,公路客運成長約33.1%,輕軌成長約36.8%,捷運成長約23.3%。初估減少二氧化碳約2,304公噸,相當於1座高雄都會公園一年排碳量。
而環保局長期支持適度調高空污費並加徵粒狀物空污費,以合理污染成本進而提升廠商改善污染的動機,已多次建議中央調整費率,現在部份已實施,包括提昇秋冬季節、及移動源隨油徵收的空污費等,粒狀物空污費率也已在研議。未來增加的空污費,也建議中央能提高撥交地方的比例,以加速推動高雄市老舊車輛汰換及工廠減排等各項重點工作。
此外,近日副市長許銘春帶領環保局連續拜訪國營事業高層,獲得中鋼承諾三個月內提出分階段增設室內堆置料倉及煉焦爐的濕式淬火設備改為乾式、中油承諾進行空污防制設備改善及推動油氣回收、台電承諾規劃提前汰換老舊機組及積極推動擴大燃氣機組等等,各國營事業也均配合高雄市政府管制老舊柴油車輛的政策。初步盤點中鋼、台電南火、中油大林廠等進行中、或預定進行的改善措施減量已達14%以上,未來環保局還會持續追蹤各承諾事項。
燃燒生煤部份,環保局強調,高雄市採取更積極措施,發布「燃燒設備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明(107)年7月起高雄市所有燃燒設備無論燃燒生煤、重油或其它燃料,都須達到最嚴格的燃氣標準,除加速管制啟動時程,管制範圍也更大,促使工廠製程更新、替換燃料、提升防制設備效能,已有14家廠商計21個製程更換燃氣鍋爐,預估每年可減少硫氧化物1,200公噸,氮氧化物750公噸。另外也以透過許可管制,要求興達電廠每年10月至隔年3月須減少生煤20%的使用量。
總量管制容許汰換老舊車輛,供新設工廠污染增量抵換,並非台灣獨創,執行總量管制成效斐然的美國加州即透過公共平台,鼓勵一般民眾參與減量。高屏總量管制計畫中,移動源減量要核定給固定源使用時,抵換量須打3折,即兼具固定源及移動源減量的功能。總量管制是台灣首次實施,仍有未完備之處,環保局已提供環保署相關建議,修正草案也正進行審查中。另外環保局亦主張中油高煉廠關廠後認可量應歸零,目前正與中油公司進行行政訴訟。
環保局表示,透過加嚴標準、減燒生煤、總量管制及國營企業承諾減量等措施,預估每年可減少排放粒狀物612公噸、硫氧化物5,727公噸、氮氧化物3,462公噸。雖然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與努力,像是降低高雄特有污染來源高雄港口船舶污染,才能讓高雄市的空氣品質更進一部改善。環保局願意嘗試更多的積極措施,也歡迎各界的理性參與,共同支持高雄市對抗空污的重大工程。
中油林園。
柴油車路邊攔檢。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中油林園。
堆置場加強灑水。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中油林園。
港區船舶。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中油林園。
港區複合式防制措施。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中油林園。
機車路攔。   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第十四週大事記 政三B 黃彥誠 04114252

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城市農耕成為國際顯學,如何實踐永續城市?韓國台北經驗激盪南方食農論壇

時間:2017.12.16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3692/

由南臺灣17個民間單位共同籌組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於1216日舉辦第二屆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今年以「城市農耕」為主題,上午場分享韓國首爾市及台北市的推動案例,並邀請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進行政策回應、與民眾交流,期望以此凝聚共識,提出具體的政策實踐訴求,並督促政府盡速推動相關政策。

 

近年來,國際上城市生活者的意識覺醒,重新思考城市生活者的生活權力與環境責任,成為一股浪潮,因緣於食物安全與低碳議題,城市農耕首先成為國際大都市回應生活者處境與環境責任的顯學,南食盟召集人張金玉(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執行長)表示:「民間單位自主、自力,持續推動食農育的議題和方案,同時督促政府正視相關問題,期望政府共同協作,未來的高雄市長參選人也應做功課,聆聽民眾的意見。」

 

城市農耕漸成國際顯學

 

韓國首爾兒童大公園執行長李康唔指出,城市農耕即為在城市或是其周遭耕種作物或是畜養動物的行為,城市農夫宛如「永續生活與城市設計師」,像美國紐約的屋頂農莊、英國倫敦、德國、義大利的市民農園、社區花園等;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世界上共有800萬人正在從事城市農耕,並指出城市農耕可確實幫助低收入市民省下食材購買費,解決貧窮國家的食物問題。

 

最有名的城市農耕案例是古巴的哈瓦那,目前從事城市農耕人口最多的則是俄羅斯莫斯科,因1960年代物價狂飆,食物變得相當昂貴、民眾難以餬口,大家便在近郊的小農莊種植農作物,德國、英國的部分城鎮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城市農耕,美國則於1970年代出現社區花園,對國際上城市農耕議題有興趣的人,可參考www.cityfarmer.info

 

城市農耕是首爾市的政策之一,1990年開始實施假日農場,2012年訂定為城市農耕元年,並開始每年舉辦城市農耕世界博覽會,近50年因都市開發導致傳統農耕地逐漸消失,過去的農耕地有七千公頃,現在只剩422公頃,但城市農耕面積從201129公頃持續成長,2016年達162.6公頃,小從盆栽種植、屋頂農業,大至公共空間綠化、學校、社區農園、假日農場等,目前已有20%屋頂進行農耕。

 

政策推動 公私協力

 

李康唔指出首爾市城市農耕蓬勃發展的因素為,民間團體協作、市民和政府支持、大力宣傳,2012年提出城市農耕總體規劃第一版,2017年提出總體規劃第二版,46項計畫分成五大領域:擴大都市農業的面積、創造工作機會、城市再生與回收、社區活化、城市農耕推廣,並以英國倫敦農地面積800公頃為目標,訂定2018年達420公頃。

 

首爾市以政策支持城市農耕,制定促進與支持城市農耕條例,25個行政區中,有16區自行訂定城市農耕條例,首爾也是全國唯一設有都市農業科的城市,職員有65位,城市農耕協力組織中包括20個非政府及非營利組織,以及15 個社會企業、70間合作社。

 

面對未來的重大問題,包括都市熱島效應、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災、下一代的食農教育等,城市農業的發展變成很大的希望,能夠協助解決這些問題。李康唔認為,城市農夫能夠協助實踐永續生活方式、設計永續城市,讓大家用多元的樣貌過生活,可包容不同領域的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全促會分享台北田園城市案例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則以「台北田園城市政策實踐與城市處境的轉變」分享台北市案例,自2015年開始,每三個月由副市長召開田園城市跨局處會議,包括13個局處、4位民間團體代表等。

 

三年的成果包括快樂農園、綠屋頂(包括公設、學校等)、市民農園等,目前幾乎每間國中小皆設置校園菜園,也建置田園銀行網路平台,未來將加強土地媒合功能;都市農園推廣計畫包括郊山農業社區體驗活動、社區園圃、資材推廣等,也跨局處結合社會局的老人服務中心、醫院院區等,公共住宅綠屋頂;2018年的目標則包括公有房舍綠建築、私有農園產出物捐出機制、資源再利用等。

 

台北市都市農耕網今年初提出四項訴求:行動可持續、公民可參與、局處要整合、政策夠多元;包括成立田園城市區民參與委員會,由社區組織、社區大學共同討論發展主軸;建立以農為本的公務人員素養。城市農耕的發展願景則包括:生態環境、社會連結、食物系統。楊志彬強調,公私協力體系的持續與活絡,達成政策共擬的目標,同時也將利用社造和都市計畫的基礎,以「行動分區」的概念找出城市農耕的發展潛力點。

 

高雄市長候選人綠活城市政策

 

明年適逢高雄市長選舉,候選人也已浮出檯面,南食盟於兩個月前邀請趙天麟、陳其邁、管碧玲、劉世芳、林岱樺,針對「綠活城市政策」提出研擬政策,僅得到趙天麟、陳其邁、管碧玲回應,論壇當天則有林瑩蓉議員(代表陳其邁)、管碧玲、趙天麟出席發表。陳其邁提出結合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城市農耕發展、綠色食農教育、環境生態三個主要政策,並提出市民參與。管碧玲提出三生三食的概念,即生產、生活、生態,食優、食安、食育;政策包括生產過程需保障消費者權益、透過公民團體將食農教育引進校園,以及以植物醫生概念推動生產端的食農教育;由市府成立校園中央廚房,費用百分之百用於在地食材、認證食材,由政府負擔管銷和人事費用。

 

趙天麟則提出食農政策的五大主張:食農課程融入校園、社區及家庭;尋求各式空間作為食農教育基地;整合並開放各食品製造商為觀光工廠;訂定法規;強化國際連結。(管碧玲於政策發表後即先行離開,公民提問交流時間由林瑩蓉、趙天麟回應)

 

公民提問,如何實踐綠活城市?

 

公民提問時間,有公民關心政府如何讓市民參與的具體做法,林瑩蓉表示將透過研討會、交流活動及參與式預算規劃,趙天麟則表示,應結合民政局、農業局、教育局,各局處的績效考核將市民參與程度納入,例如農業覆蓋率的達成程度、里民參與度等,由里長帶頭做起。

 

另有公民提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頂樓不得私人使用,要如何實踐綠屋頂?以及校園閒置空間利用作為市民農場的議題,趙天麟回應,由政府做主導,推動大樓變成綠建築,請專家協助規劃和政府補助;林瑩蓉回應,高雄市的綠建築相關條例及中央法規,對於綠屋頂設置都有獎勵,政府應將窗口單一整合,協助大樓綠建築設計;針對閒置空間綠化議題,新市長應盤點閒置空間和綠帶,再進一步規劃。

 

針對幾位市長候選人的政策發表,現場參與者多數給予正面肯定,南食盟表示,此次論壇原本設定報名上限為150人,報名人數竟超過預期,可見民眾相當關心食農育議題,未來的市長如何給市民一個幸福城市,綠活城市政策確實非常重要,透過民間組織自主的串連與發聲,希望啟動更多公民一起關注、監督高雄與台南的未來市長對於城市的願景與治理。

 


心得感想:

第十四周大事記

正二B 05114218 黃欽子

殺死蟲蟲也殺了生態 澳洲濕地底泥驗出常見殺蟲劑

 2017/12/15 環境資訊中心

正如世界許多城市,澳洲墨爾本曾有多塊濕地遭排乾成為建地,也有多條溪流被水泥化。但近幾十年來,這些棲地的價值已廣為人知,社會凝聚共識,要逆轉之前的作法。於是,數百座人工濕地就這樣被營造出來。
保護這些人工濕地以及其中所棲息的生物至關重要。然而,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顯示,過去五年間,一種有毒物質在濕地底泥的含量暴增了四倍。更糟糕的是,此種名叫畢芬寧(bifenthrin)的殺蟲劑正在殺死當地的水中生物。
Rexness(CC BY-SA 2.0)
Cheetham Wetlands濕地公園可以遠眺墨爾本。圖片來源:Rexness(CC BY-SA 2.0)
研究團隊針對的並非水中的污染物,而是那些積聚在濕地底泥中的污染物。研究方式是檢驗沉積物中有哪些化學物質,以及對棲息在底泥裡面及附近的生物有多大的毒害。

畢芬寧造成持久危害

令他們意外的是,畢芬寧是所有檢出污染物質中對生態的破壞性最大的。畢芬寧是一種合成殺蟲劑,存在於許多家用防蟲噴劑,廣告說它安全、持久,對付蟲害便宜又有效。
畢芬寧對於昆蟲、蜘蛛、蟎類及魚類是有毒的,但一般認為它對人畜較無害。由於製造畢芬寧的目的是持續性地控制蟲害,它可以長時間在環境中發揮作用。因此,要是它跑到濕地去,也會在那滯留,造成長期的傷害。
2012年的時候,研究團隊發現墨爾本有1/5的濕地含畢芬寧,但近期的研究卻在高達75%的濕地找到它,且濃度高到可能產生毒害的地步。團隊用當地一種端足目 (amphipod)的甲殼動物測試底泥毒性,結果發現所調查的99座濕地當中有40座,底泥所含畢芬寧濃度高度足以殺死這種昆蟲。

「毒」從何來?

然而,畢芬寧照理說不該出現在底泥中;畢芬寧不溶於水,因此不會隨雨水沖入下水道。儘管它可能附著在塵土等粒子上,但墨爾本在水資源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方面堪稱世界一流,雨水得經過層層關卡——像是礫石坑及植被——才能流入濕地,設置這些關卡的目的是要擋下這些粒子,也就是畢芬寧可能依附的對象。
儘管畢芬寧的確切來源仍不得而知,但墨爾本大學的團隊發現,畢芬寧濃度在都市周邊地區最高,尤其是新蓋的房子裡。這代表畢芬寧可能是來自於害蟲——尤其是白蟻——防治藥劑的噴灑,也能透過空氣裡的塵粒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畢芬寧在都會濕地中的濃度特別高的現象,應非墨爾本獨有;美國加州也意識到了這種藥劑帶來的危機,並試著要改變藥劑施作的方式。
心得:
曾經為了增加作物產出量,而使用殺蟲劑,結果最後不只禍害了生態,更透過了生物累積作用影響到了人類。上面提到的畢芬寧是一種殺蟲劑,因為便宜又有效而被大量運用,但是它最後卻被發現殘留在溼地中。研究說它不溶於水,所以不是由水來傳遞的,而具體怎麼傳遞也不清楚,我覺得這很可怕,沒有具體的了解,就沒辦法有效的去防治它,變相的就是說這種殺蟲劑可以肆無忌憚的入侵生態。而目前它存於溼地,那未來某一天是不是會經過生物累積作用回到人體呢?

第十二次大事記

胡修誠  政二A 05114144

環團催提出減煤電明確規劃 更該納入節能、抑制用電

2017年12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週末反空污遊行就要上陣,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提出明確的燃煤電廠退場規劃,15日立委陳曼麗、吳焜裕、蘇治芬等,為此舉行公聽會。
面對2025年煤電佔比,要從現在的45%降至30%的目標,台電提出了從今年到2025年的新增與除役機組規劃,並強調,在以大幅增加燃氣作為暫時性的供電安全保障之外,未來還是會以綠能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但環團要求繼續排出2025年之後老舊燃煤機組的退場規劃,並提醒,「節能」也應該要是減碳的一部份,從改善用電大戶來抑制電力需求的成長,是直接減少發電量、排放量。
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電業排放了116.39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貢獻了50.85%,其中更有62.8%來自燃煤發電,排碳的同時更排出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污物,近年引發民眾關注。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指出,改善燃煤電廠,同時減碳也能減空污,這是台電、中油的「由黑轉綠」的時機。

DSC02675
15日立委陳曼麗、吳焜裕、蘇治芬等舉行公聽會。賴品瑀攝。
雖然政府能源政策已經定調2025年要將燃煤降至30%、再生提高到20%,其他的50%就交給天然氣。對於減煤要怎麼做到,近期環團不斷要求政府明確提出燃煤電廠的退場規劃與機制,認為說清楚這些,才能證明減煤的目標有可能達成。
能源辦公室副執秘林子倫表示,雖然目前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已是世界趨勢,不過,要全面脫煤可能需要1、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因為還有很多基礎設施都還需要到位。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則表示,目前的再生能源,主要都還是大水力,需要快速提升佔比。雖然目前正在大規模的興建燃氣電廠,但是若是集中在一種來源上,其實是面對著能源安全問題,尤其目前台灣儲氣目前只能有九天的量,更是身處獨立電網,未來還是應該以多元、自產的再生能源為主。
除了要求政府提出更明確、可行的燃煤電廠退場規劃,環團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和平等,指出目前的能源政策只排到2025年,但減煤機制應該繼續往後排下去,對老舊燃煤機組的未來提出明確規劃。
綠盟研究員吳澄澄更指出,台電目前還在準備燃煤的深澳電廠,但按照期程,上路時已經是2025年以後,明顯不符能源規劃。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蔡佩芸更要求,應該把2020年的燃煤發電裝置容量就訂為上限,未來不能再新增燃煤電廠,也表態反對深澳電廠的興建。

減碳路徑缺節能 仍估用電需求不斷成長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卉荀更指出,目前的減碳路徑上,都沒有把節能納入目標,且仍是預估用電成長將不斷提高。
蔡卉荀指出,目前政府一邊談減煤,卻一邊還是讓高耗能高污染繼續擴張,例如環團認為不應該繼續的中油新四輕計畫,而台積電、華邦電等高科技產業也還是高耗水用電,雖然環團不是全面反對他們設廠,但應該要求他們負起企業責任。
蔡卉荀更提醒,即便是綠能,也可能有衝擊環境的問題,例如天然氣需要的中油第三接收站衝擊藻礁、興達天然氣電廠衝擊永安濕地,離岸風電也與鳥類、白海豚、漁業衝突,太陽能也影響了埤塘、農地等。更顯得減煤除了發展綠能,也應該從節能下手,抑制不斷提高的電力需求。「節能也是減煤的一部份!」立委蘇治芬表示認同環團的意見,認為節能、儲能技術,也應該提出路徑與時間表。
能源局表示,一個月內就將公布最新版的「全國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並公開燃煤發電資訊,作為源頭減量與末端管制的依據。

第十二次大事記

不用學德國 綠色和平執行長的建言:讓台灣成為能源轉型典範

時間: 2017/12/15
出處:環境資訊平台
連結:http://e-info.org.tw/node/208948


說到「能源轉型」,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借鏡德國。不過,針對台灣目前面臨的困境,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建議,歐洲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加上德國電價高昂,德國經驗對台灣人可能沒有說服力。不如借鏡美國、澳洲、甚至南美等國的經驗,甚至打造台灣成為能源轉型的典範。
摩根擁有許多國際氣候談判經驗,熟知各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歷程。她日前抵台宣導無塑海洋,並與環團進行交流。她認為,台灣有獨特的環境與挑戰,又是亞洲第一個發表廢核減煤宣言的國家,要找到相近且可學習的成功案例並不容易,她鼓勵台灣找出自己的路,為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
8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列舉各國能源轉型的案例與進程。攝影:陳文姿

低電價、愛經濟也可以能源轉型? 美國案例很實際

台灣的能源轉型長久以來都是借鏡德國。但台德之間有太多差距。民間反核團體開始認為,台灣需要新的經驗。
差距之一是電價,德國電價大約是台灣的三倍。台灣電價低,導致推動再生能源與節能的誘因也低。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高宜凡問,國際上是否也有能源價格偏低,卻能推動能源轉型的案例?
摩根指出,美國也是電價相對便宜的地方。有趣的是,民主黨向來是對再生能源友善的政黨,但再生能源發展較好的洲,反而都是共和黨帶入的。對共和黨而言,發展再生能源不是為了環境、不是為了減緩氣候變遷,而是看到有聯邦租稅優惠、看到有錢可賺。
摩根曾擔任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但她實事求是地指出,歐洲一向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大家認為他們是因為環保才推動能源轉型。共和黨沒這樣的刻板印象,反而更具說服力。

減煤與產業轉型下的勞動權益  摩根建議:參考國際工會

摩根近年積極推動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政府廢煤的過程中要顧及勞工權益與生計。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木興指出,台灣雖然不產煤,但在電業法開放電業的修法過程中,遭遇台電員工的反彈。台化公司也因燃煤問題,導致工廠關廠。這些都是勞工出來站在第一線,台灣未來可能也要面對勞工權益與環境間的問題。
摩根重申,雖然不容易,但環團要試著直接跟工會接觸。兩者要站在同一邊,才能為工人爭取更好的權益。
她也直言,德國做得不夠好,身為產煤國,德國在褐煤退場時程表現得不夠積極。國際工會聯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ITUC)的公正轉型中心有蒐集澳洲等多國案例,她建議台灣可以從中尋找合適的案例。

走自己的路  成為他人學習的典範

5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與國內民間團體進行意見交流。攝影:陳文姿
台灣的「能源轉型」、「非核家園」口號看似堅定,其實面臨很多挑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 815全台大停電與空污議題中,擁核言論再度興起,這些言論傳到韓國後,被解讀為台灣做不到廢核,連帶質疑新總統文在寅的非核政策。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台灣是個熱帶島國,電網獨立,加上人口密集、土地侷限,卻常向溫帶國家取經,是否有更合適亞洲、熱帶的範例?
摩根列舉海島與南美的案例,但她認為這些案例規模太小,跟台灣不盡相同。她反而建議台灣應找出「台灣模式」,把自身的經驗傳給其他國家,為國際、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
心得:
我認為這樣的觀點以新聞方式呈現大眾是一件很棒是事情,因為我們必須要了解,很多時候別讀國家的成功的確值得我們多做學習,但是不代表我們能"借鏡"(講難聽一點就是抄過來)。因為每個國家的特性不一樣,地理位置、人口、文化、能力、接受度等等都是需要被考量的。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認為政府應該多放精力在研發適合台灣島國需求的綠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