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政三B
姓名:黃彥誠
學號:04114252
「守不住對不起台灣」,百名學者連署挺藻礁 呼籲中油停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時間:2017.09.28
出處:上下游
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0871/
內文:
為了守護桃園藻礁地景,包含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等百名學者今共同發起連署,要求中油應停止第三天然氣接受站的興建、和觀塘工業區的開發,好維護當地豐富的生態環境。即便中油日前已坦承接收站有替代方案,不一定非得在大潭,但學者及環團等皆擔心該說法可能是為了「暗渡陳倉」鋪路,因此疾呼藻礁生態應保留,更要守護這些「世界級資產」。
大潭藻礁有一線生機? 中油:將評估第三天然氣接受站替代地點
對於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案,經濟部次長、中油代理董事長楊偉甫日前一度鬆口,表明觀塘環評持續進行外,將同時評估替代地點,把台北港列為可能腹案,給予大潭藻礁一線生機。不過環團認為中油實質上並沒有放棄大潭的天然氣接收站方案,因此結合學界,再次對中油和政府提出強烈呼籲。
在環團的邀請下,包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百位來自台大、東海、成功、中興等30多所學校的教授,和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中研院院士、肝病研究權威廖運範等人都參與連署。
中研院士:大潭藻礁只剩四分之一 守不住是對不起台灣
「當地藻礁只剩下四分之一,若沒有守住就都沒有了。」對此,廖運範指出,他的家鄉就是桃園觀音,過去就是魚米之鄉,但現在都是工業區。過去幾十年,觀音受到工業蹂躪,中油也在這裡開腸破肚,現在藻礁的面積僅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但這是7000年以上、世界級的資產,也是海洋生物漂移的中繼站,若因經濟開發,連這四分之一都無法守住,不僅對不起台灣、也對不起全世界。
中油指大潭生態環境不佳 學者:起碼有上千隻薯鰻和50多萬酋婦蟹
此外,繼實地勘察發現一級保育類生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後,大潭一度被中油質疑生態環境不佳。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就以研究指出,該區生態系的健全度,從連續三個月的大潮,都可在不同潮位的潮池,捕獲體長超過50公分的裸胸鯙(俗稱薯鰻)可見一斑。以250公頃的開發區為例,初估潮間帶範圍的大潭藻礁中,約有1119隻薯鰻成體以及585223隻酋婦蟹。
林惠真也解釋,裸胸鯙是高層肉食性魚種、金字塔中的頂級消費者,有牠們的存在,代表礁岩生態中生態系豐富程度並不低。因此她也建議相關單位必須對頂級消費者、草食魚類與底棲生物三項進行調查,才能完整呈現出生態系的狀態。
中研院:呼籲政府從善如流 聽取學界建議不要破壞大潭藻礁
同時,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趙淑妙更強調,當所有數據都指向「不開發」和選擇「替代方案」才是最佳解方的時候,政府應該從善如流、聽取學者與民意。且政府在評估開發的時候,必須收集正確且扎實的調查數據與證據,而不只是依靠粗略的環評,提出未經國際學界確認的數據來作認定。她也呼籲學界參與連署,目前已超過五千人一同連署。
對於大潭的開發案,環團也提出四點聲明,包括:
一:正視桃園藻礁為世界級自然遺產的重要科學證據,應迅速將目前僅存白玉連接大潭到新屋這段健康的藻礁,公告為國家級的自然遺產。
二、立即宣告停止開發觀塘工業區與將在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
三、正視替代方案,如以台北港作為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議,以利2025非核家園、替代能源與減碳等國家政策的推動。
四、整合學界能量展開「藻礁學」的各項研究,以便日後各項保育相關策略之制定與實施,保護海岸國土多樣性。
心得感想:
臺灣是個海島國家、四周環海,理當與海洋會有緊密的關係,但臺灣人與「海」是不深的,綜觀臺灣西部沿海,遍布工業區、商港、漁港。長久以來的經濟政策,濱海地帶因遠離都會核心,常被利用來開發較高汙染的設施,而「海洋」在生態或文化上的功能常常被忽略。桃園大潭的藻礁開發固然屬重大爭議,但更宏觀的問題是,我們究竟將海洋的定位放在哪裡?是否太偏重了經濟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價值?
如果說非核家園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綠色」的宜居環境,為了此一目標,我們卻以破壞環境來達到保護環境,似乎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更何況開發大潭藻礁並非為唯一出路,以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的建議也應重視,更不應奉中油公司的環境影響評估為圭臬,開發者與環團的立場,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最後仍該回歸客觀的學術及專業,才能在多方權衡下,做出侵害最小的決策,以盡量兼顧環境維護與經濟需求兩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