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第三次大事記

05114137 政二A 侯昌佑

垃圾調度辦法草案10月底前重公告 不再明訂底渣回運%數

出處:台北訊
時間:2017年10月12日
新聞內容:
為了防止縣市間再次展開「垃圾大戰」,去年年底立院修廢清法時,授權由環保署出面調度,因此需要訂定的《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辦法》,必須要在2018年1月18日完成。環保署署長李應元12日在立院表示,草案將在10月底前再次公告並展開公聽,要趕在期限內完成。
DSC00053
立院12日審查環保署106年公務預算凍結案,14案全數獲得解凍。賴品瑀攝。
立院12日審查環保署106年公務預算凍結案,包括5報告案、9討論案,14案全數獲得解凍,其中獲立委提出問題的,僅有垃圾緊急應變計畫與空品監測計畫,兩案原遭凍結的預算分別為1億元、500萬,而整個計畫的預算則分別是約13億、約7000萬。

糾結底渣去化問題 第一次公告遭縣市反彈

環署在7月曾經第一次公告,不過在舉行第一次公聽會時,就遭到縣市政府大力反彈,因此環署便收回重擬,沒有繼續公聽下去。環署督察總隊隊長吳盛忠坦言,最大的爭議仍是出在底渣的去處問題。
先前高雄市以1公噸垃圾換1.8底渣的代價,代台東、雲林縣焚化垃圾,不料無處可去的焚化爐底渣卻引發垃圾大戰,而雲林縣那些「暫時堆置」的底渣,李應元表示,已經陸續協助運輸了,年底前應該能將累積的底渣處理完成。
比起其他規定民眾、規定廠商的法令,垃圾調度辦法要規定的卻是縣市政府,然而環署目前的政策是要縣市自主處理垃圾,而縣市政府要負責的其實是地方議會,而非立法院,中央其實也無法強力去執行。因此環署坦言,草案出爐後,的確遭遇部分縣市的激烈反對。
吳盛忠表示,也不能說是哪些縣市不願配合,而是說面對底渣問題,現在要地方縣市自主處理,大家都沒有經驗,不知如何做,且地方民代也對底渣有不少疑慮,因此環署這些時間就是在持續與縣市溝通。
李應元在立院回答立委洪慈庸時表示,「政治問題的部分已解決,目前正在協調底渣的百分比」並承諾一個月內可以交出再公告的草案。而會後吳盛忠受訪表示,目前傾向取消由環保署明文訂出底渣回運的%數,這樣比較有彈性,縣市之間才有更高的意願互相幫助。
而目前行政院定調,這些底渣的去處,以各地方政府的公共工程優先使用,因此環保署與工程會合作,也陸續交出相關的使用規範,要確保底渣的品質,讓各地的工程單位能用、敢用這些底渣。
「把缺口減少!」吳盛忠強調,比起走到啟動調度機制,環保署更重視的讓各地政府有能力自主處理廢棄物,因此將優先補助目前沒有廢棄物處理設備的八個縣市,且將以垃圾脫水設備、沼氣發電、高速堆肥等能減量、循環經濟的新技術優先。

空品感測物聯網 首批500微型監測設備上路

至於空品監測計畫,是環署提出要以6989萬元汰換空品監測設備。當時洪慈庸以工業空品監測站僅五站,恐怕過少不足以監測工業區空品而凍結500萬要求環署提出報告。
環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表示,空氣監測站設置與維護所費不貲,一個站設置要7到800萬,每年還要100萬維護,實在無法無限制增設,目前環署改循整合監測數據的方式,要規劃完整空品監測網。
目前環署建構的感測物聯網計畫中,今年底要完成的500點空品感測點佈設,但洪慈庸指出,目前外界對於這些微型測站有所疑慮,擔憂真的是準確的嗎?又中研院的空氣盒子、業者向民眾銷售的微型監測工具會有的誤差問題,環保署又將怎麼處理?李應元表示,當然還是以政府的資訊為準,民間的小型監測器呈現的趨勢會是對的,但是數值是參考值,不需為它數值的高高低低太過驚慌。
張順欽補充,環署持續在實驗室、實場對這500點空品感測點的微型監測設備進行比對與校正,年底前會完成風洞實驗室的建置。
心得:
  台灣地狹人稠是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兩千三百萬人每年生產700萬噸的垃圾,然而量大並非一個大哉問,是焚化後的底渣要放到哪成為了核心的爭議。台灣一共有378處的垃圾掩埋場,如今只剩下67處仍在營運,觀其容量,也只剩下12%的空間可供新產的底渣掩埋,這當中還未扣處其餘回收垃圾需掩埋的量,也就是說現在能容納的底渣量遠低於12%,也許各位會想到何不開闢新的垃圾掩埋場便可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但礙於鄰避效應及諸多的環保法規,要開闢新的非常不易,也因此產生縣市間的「垃圾大戰」,然而垃圾製造出來了終究還是要處理,不然放久發臭了,造成民眾生活上的困擾時,會成為令地方首長頭疼的燙手山芋。
  如同前段所說,地狹人稠是台灣本身自然環境的樣態,是我們不能改變的,要如何面對眼前的垃圾危機,筆者認為有兩個方式去應對,其一,民眾自發性的落實垃圾減量的計畫,多用環保餐具、碗筷、自備水盃、保溫瓶等,可重複利用之器具,以上種種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器物,從這一放面下手成效將顯而易見。其二,商家應自行減少包裝上無用的資源浪費,好比說市面上常見的點心,有需多包裝純然為了美觀,造成資源的使用效率的低落,換言之,就無形的增加許多的垃圾量。以上兩點的概念只有一個,就是從垃圾減量下手,既然我們沒有擁有多餘的土地讓我們掩埋底渣,我們便從總量控管,在還沒有其他新穎的科技來解決「垃圾大戰」這問題之前,減少數量會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