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第十週大事記

中延B  02111232  黃律慈

鬼王遇上楊文全 農業圈的歷史一刻

時間:2017.11.13

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16356?from=crm2-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聯合報)

內容:

有機、友善與安全農業議題愈來愈受國人重視,行政院提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要拼本會期三讀,但國內農業專家對於有機、慣行農法何者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經營始終各執一詞,長期在網路上「筆戰」多年的兩方專家,上周六首度在台大坐下面對面對談,打破同溫層尋找異中求同的機會,這場有如「武林大會」般的座談被搶訂爆滿。

這場論壇由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委託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主辦,分別認為慣行、有機農法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的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以「慣行、有機,農業如何永續?」對談;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則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

黃㯖昌說,國內媒體、專家,經常將「慣行」和「有機」對立,但慣行農法也可做到友善環境、保護消費者,他說,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溫濕度都適合有害生物發展,也讓台灣成為「病蟲害樂園」,快消失的蘇鐵、莿桐,在部分地區存活也是以藥物控制,身為「務實的農業工作者」就必須做好合理化施肥,而不是汙名化農藥。他強調,慣行農法是必要存在的,但透過草生栽培、適當修枝及田間管理也可以做到友善環境。

郭華仁則說,台灣20年來作物面積少3分之1,農藥用量卻沒有變,代表長年推廣的合理化施肥「實際上是沒有效的」,原因在於長期使用農藥產生後遺症,導致土壤硬化、缺氧,土壤內生物死亡無法協助分解,農民為維持產量只能拚命放肥料,農藥對溫室氣體貢獻有1/4,近海也優養化。

郭華仁形容,台灣農業有如躺在加護病房,將來一旦再發生糧食危機、糧價升高,當台灣因長期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導致土壤不健康、生物多樣性消失,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台灣就無法自給自足。他認為,農業轉型是個草根革命、必須做到典範轉移,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需支持本土有機農業,農地才能恢復健康,否則下一代將無以為繼。

至於台灣農村的未來究竟是以「小農」或「企業農」形式向前邁進,身為臉書社團「文青別鬼扯」,在網路上封號「鬼王」的嘉義縣政府的人力發展所所長劉志偉直言,「小農」一詞近15年在台灣氾濫,其論述多來自聯合國近年談的「家庭農場」,但聯合國所指的是拉丁美洲形式,跟台灣所想像的「小農」並不相同。
劉志偉說,台灣70多萬農戶、55萬人,本來就是家庭農場形式,差別只在「經濟能力的強弱」,「文青別鬼扯」是希望大家都能升格為「農企業」將規模做大,但台灣現狀卻是寧可維持家庭農場、也不願升級,他說,時代不一樣了,在全球化時代,你不跟人競爭、別人也會來找你競爭,他所強調的是台灣農業應出口擴張,不能再仰賴國內市場。

楊文全則說,若以農企業角度來看農業規模愈大愈好,「但最後農村會變成什麼模樣?」當只談農業、不談農村時,最後農村是否就成為企業村了?他說,他承認慣行農業還是會存在,在未來30年可能也只是從現在的99%減少到80%,但慣行農業就有如基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不應是「台灣農村往前的引擎」。

「兼業小農是台灣農村的未來」,楊文全說,台灣農業向來是以小農模式立足,憑著小農的彈性與客製化能力,才能回應新的消費社群特殊需求,他以宜蘭深溝經驗為例,除了農民、代耕、農業科技、銷售平台,還有餐廳、客棧、農村廣播和報導等,他認為,光談農業是不夠的,必須帶入農村才完整的生活方式。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中)、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對談時,農委會防檢...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中)、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對談時,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向兩人提問。記者許正宏/攝影
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
近年成立的「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會後座談特地將椅子拉近。記者許正宏/攝影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左)、宜蘭縣農業局前局長楊文全(右)以「小農?企業農?台灣農業怎麼走?」互相提出想法。記者許正宏/攝影
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右)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左)以「慣行、有機,農業如...
農委會防檢局長黃㯖昌(右)與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左)以「慣行、有機,農業如何永續?」對談。記者許正宏/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