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第五次大事記

砂石政策環評走完 未來陸砂可能年採2300萬噸


時間: 2017/10/24
出處:環球資訊中心
環保署24日完成「砂石開發供應政策環評」,確認了從開採河砂轉為開採陸砂的方向。未來中長期,陸砂將是主要的砂石供應來源,可能將年採近1000萬噸至2300萬噸的陸砂。

DSC00423
24日環署完成砂石供應政策環評。賴品瑀攝。
不過,擔任會議主席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直言,對經濟部礦業局所提的說明書仍是不滿意,認為一味的強調台灣對砂石的需求量、開採的必要性,但對於環境的衝擊,卻沒有提出系統性的減輕對策。這樣的政策環評審即便審過了,恐怕也不會帶來幫助,將來環保署面對個案礦場的環評案,還是得嚴格審查,不太可能有例如不用表訂進二階等的優待。
砂石的開發供應,在2006年遭環署公告應進行政策環評。不過,直到2015年經濟部才動起來,進行範疇界定會議與公聽會,環署在2015年2月與11月舉行兩次初審,時隔近二年才進行第三次會議。
礦務局強調砂石是建設國家的基本材料,不管是造橋、鋪路、蓋房子都必須使用砂石,也因此,大部分的國家都不願出口砂石。鑛業協進會榮譽理事長蔡穗強調,目前台灣進口的砂石有98%來自中國,但中國自身建設不斷、現在與台灣「不太好」,2007年中國曾禁出口,就導致台灣砂石價格飆漲,因此經濟部提出砂石長期穩定供應策略,也就是逐年降低進口比例,改以開採本地的陸砂代替。
據礦務局的資料,台灣的砂石總供應量每年8萬多噸,來源中,過半來自河川砂石,其次是營建剩餘土石方2成、進口砂石近2成,接下來礦區礦石約3.4%、陸上與海域的土石採取僅0.8%。
河川砂石來自疏濬,平均年供應4540.9萬噸,但礦務局指出,其他來源都面臨日益減少的狀況,例如營建剩餘土石方減少、礦區申請不易、進口砂石高比例依靠中國、遠距離運輸不節能,海砂又有需要除鹽、品質不足營建用途等問題。
再加上前瞻基礎建設,礦務局算出未來六年,平均有7400萬公噸砂石的需求,然而以去年國內自產砂石5093萬噸的供應量來看,將會有2307萬公噸的缺口,雖然可以設法增加進口,但也需規劃開發陸上砂石。礦務局提出三種方案,包括維持進口、逐年減少進口、無法進口,不過結論都導向開發陸上砂石,只是量從966萬、1266萬到2361萬公噸的差別。
礦務局大談需求量、強調開採陸砂勢在必行,但對於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沒有提出具體的對策。環評委員王文誠認為,可以認同不該進行進口,但礦務局應該要提出將如何減輕衝擊,尤其要對社區溝通、交通影響兩大課題交出具體的規劃。
李錫堤也指出,雖然經濟部提出前瞻建設將有每年400萬噸砂石的需求,但反過來說,前瞻的水環境建設,例如人工湖、越域引水等等計畫,也都會產生大量的土石方,兩者應該互相結合起來思考。詹順貴也提醒經濟部,應該協助礦務局盤點類似的計畫可能帶來的砂石。

心得:砂石的用途很廣,造路建樓都少不了它。有些不肖分子為了龐大的經濟利益,亂採砂石,結果採出大問題,連累大家都跟著受罪,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各條河流有各自的特性,採集河流的砂石會改變河道的形狀以及河床高度,可能因而導致河面下降,瓦解了河流原本微妙的平衡,導致水流下刷力量增加,河道改道,河床裸露;只要大雨一來,巨石砂土滾滾而下,沿岸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脅,河岸的動、植物同樣在劫難逃。

不光如此,挖掘砂石後留下的大坑小洞,改變了流水速度與水底環境,有些魚類因此無法產卵、生存,可以說整個河川生態都受到了衝擊。現在又要從陸地上開採砂石,這篇是一個經濟跟環境的一個矛盾,要建設需要砂石,我們開採的砂石數量就是有限,我個人覺得不可能完全沒有進口砂石,台完就那麼小而已,不進口,我看未來我們有那些自然災害會越來越嚴重而已,現在都動用到陸砂了,河床下的砂石是多久留下產物,我們不斷的開採,我們不應該是因為問題已經到了才在想解決辦法吧,砂石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要開採前環評真的要好好嚴格把關,政府的政策也要好好規劃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