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第五周大事記

經一A 林芳菱 17/10/22 第五週大事記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原標題: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彷彿一夜之間,快餐就變成了全球生態環境的頭號殺手。 近些年外賣發展迅猛,據報道,2016年外賣市…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彷彿一夜之間,快餐就變成了全球生態環境的頭號殺手。
近些年外賣發展迅猛,據報道,2016年外賣市場總單量達33億。由於外賣包裝多使用塑料袋和塑料餐盒,有計算說全國每天產生的外賣垃圾超過350噸。於是,外賣被推上前台成為新的眾矢之的。
亂丟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相關知識已深入人心。現在連小朋友都知道,塑料降解困難,至少需要上百年。
但在這樣的宣傳中被刻意忽略的是,塑料製品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提升了人類社會的文明水平;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應對塑料垃圾的方法,不是禁用,而是大規模提升塑料回收率。
遺憾的是,關於有效回收的問題,中國做得一直不給力。許多城市推廣垃圾分類推廣了十多年,至今分類回收率還不足20%。至於塑料,回收率更是不到10%,而相比之下,英國的塑料回收率已經達到90%,西班牙也有56.6%。
所以,真的是快餐餐盒和塑料袋在製造環境災難嗎?
01
小小餐盒可背不起污染這麼大的鍋
幸好,指責外賣污染的時候,他還幫你計算出了外賣垃圾的數量:一天350噸。
那你知道嗎?
中國每年塑料製品的產量為7560.8萬噸,全國塑料購物袋產量為200萬噸,只佔整個塑料製品的2.4%。
與塑料購物袋相比,人們日常使用的食品或物品包裝袋、膠帶、農用薄膜在2015年的產量達到1305萬噸,已經佔到整個塑料製品產量的15.7%。
還有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國每年光進口廢塑料就達735萬噸,這個量,中國外賣行業按照2016年的規模,要歷時半個世紀才能造出來。
塑料污染是地球之殤,但因此把主要矛頭對準快餐業。這實在有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英國《金融時報》曾報道,全球每年光傾倒入海洋的塑料就達800萬噸,海底垃圾大部分是塑料,北太平洋洋麵上長期有一個面積和中國新疆相當的塑料垃圾旋流。
塑料垃圾導致大量鳥類、海洋哺乳動物死亡。甚至也已經證明開始危害到人類自身。
2015年,美國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發布了一份有關中國食鹽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
從中國各地所購的15個品牌的普通食鹽中,都發現了用於生產塑料瓶的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以及玻璃紙和其他多種塑料。
海鹽被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每磅(453g)中所含的塑料顆粒高達1200餘粒。鹽礦食鹽的塑料微粒雖相對略低,但也達800粒。
塑料微粒直徑較小,可進入組織細胞,蓄積在肝臟中,引起炎症反應、造成慢性沉積中毒。還有可能進入血液,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影響我們的內分泌系統。
其實,這個試驗在美國、澳大利亞都有做過。它們的鹽也一樣。
所有這些,並非中國人吃了幾年快餐導致的。那些塑料垃圾及其長期影響,發達國家貢獻了絕大部分,可以說,今天的地球正在為100年前的發明、為最早享受到這些發明成果的那一部分還債。
因此,這一筆債只靠不使用塑料袋或塑料餐盒就可以還得請嗎?
02
殺手就在身邊,而且無處不在
外賣、淘寶、手機、空調,夏日必備四大「救命恩人」。現在,在輿論的誤導下外賣已經是環境的一號殺手了,那你離不開的快遞、手機、空調呢?
國家郵政局說,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收入3974億,相當於海南省的GDP。全年快遞量313.5億件,年人均快遞23件。到2018年,快遞業務量將升至500億件。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光是打包快遞一年使用的膠帶總長,就有3.3億卷,可以繞赤道425圈。
一年消耗的包裝箱就有99.22億個,每年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約68億個。
常用的服裝包裝盒是7號快遞箱,一個包裝盒展開后的面積大約為1平方米,一年的包裝箱正好可以鋪滿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現在的包裝箱多為瓦楞紙,每個包裝箱重約100克,快遞盒每用掉一噸紙,就需要砍伐20棵20-40年的大樹,同時消耗1500升燃油。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1噸紙箱 = 20棵20-40年的大樹)
保守估計一年使用的紙箱重量為100萬噸,需要砍伐2000萬棵20-40年的大樹,減少森林面積160萬平方米。而這些紙箱的回收率僅為41%。
因此,即使通過回收,我們一年耗費的快遞箱,也相當於減少了11個大興安嶺的面積。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大興安嶺)
看到這裡,你心目中的殺手是否還要追加一個網購?當然,為了環保,我們也可以選擇不點外賣,不網購。
於是,你滿頭大汗吃飯回來,尋遍整座城市的書店,只為買一本剛上架的新書。
此時,歲月靜好,自豪感爆棚,慶幸自己又為環保出了一份力,剛剛好適合吹著空調,打一局王者農藥。
殊不知,廢舊的手機電池才是最大的污染源,一塊廢電池可以污染6萬升水,相當於3個標準游泳池。多打一局農藥,就縮短了20分鐘的手機壽命,你離手機電池報廢、為污染水源又盡了一份力。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2016年中國手機銷量20.5億台,等這一年的手機報廢,這些手機的電池將會污染11942個西湖,要知道,連北京市電池回收率都不足2%。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西湖)
哦,對了,我還開著空調呢。
全世界氟里昂年排放量為 180 萬噸,其中排放氟里昂11 約 26 萬噸,氟里昂12 約 42 萬噸。即使換成環保型製冷劑,對環境的污染也仍然存在。
環保部門曾經提到,我國建築耗能約佔社會商品能源總消費類的25%,其中建築空調系統能耗約佔建築能耗的50%。空調已經成為耗能大殺手。
似乎只要活在現代文明中,享受現代工業創造的便利,我們就一直在「犯罪」。要避免犯罪,難道我們只能回到山頂洞人的生活嗎?
03
「劊子手」VS 「小幫手」
塑料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你試一試過一天沒有塑料製品的生活?衣食住行里,任何角落都充斥著塑料製品的身影,從衣服、餐具、家居用品,到交通工具,再到滑鼠、鍵盤等辦公用品,你想躲也躲不了。
細想一下,剛被冠以環球殺手的外賣,在2008年餓了么上線,2013年美團外賣上線之前,其實就已經存在了。平台的產生,只是讓我們的訂餐更自動化罷了。
同時,我們不用在就餐高峰期花上一個小時排隊就餐,也不用為高峰擁堵再添一份「堵」。在這一個小時里,你可以稍作休息養足精力準備下午的工作,也可以再潤色一下產品報告,擬一份會議提綱,而不是在排隊等餐、等紅燈、等堵車的一小時里浪費生命。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中科院報告顯示,每份外賣訂單平均為用戶節約48分鐘,包括餐廳往返的路途時間以及餐廳等餐時間。美團和餓了么外賣日完成訂單量2200萬,也意味著,每天為中國人節約1980年時間。
以北京為例,若每個白領每小時創造200元的社會價值,那麼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用戶每天僅因為用餐時間的節省,每天便可以創造約40億元的機會成本,一年節約的成本幾乎相當於重慶市2016年的GDP。這些機會成本可以直接轉換為社會價值。
此外,外賣也直接創造了150萬騎手的社會就業,這些騎手大多是學歷不高的進城務工人員,19-41歲,他們在用生命奔波,努力留在這座城市。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04
救贖之路在此
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這條救贖之路還很長……
這條路上最大的障礙,是幾乎空白的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體系!而唯一有能力建立並保證實施的,只有政府。
外賣、快遞、手機、空調、洗滌劑、牛仔褲、洗衣機……這些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提高生活效率的物品,卻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任何一樣,似乎都是生態浩劫的幕後推手。
我試圖成為一個忠實的環保主義者,不點外賣,不網購,不用手機,不吹空調,不用洗衣液,不穿牛仔褲,不用洗衣機……可我依然阻止不了這個世界產生污染,而我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卻大大增加。這樣的我,到底生活在現代社會,還是穿越回了原始社會?
也許只有逆著歷史的車輪行走,徹底顛覆工業社會的成果,才算是真正的環保?
但現實往往是,沒有人能讓歷史倒退。歷史的車輪裹挾著我們一路向前。
一味地逃避和抵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限塑令」實施了九年,塑料袋依然滿天飛。
用現代社會方法解決現代社會發展問題,才是正常的思維模式。
2016年,美國耶魯大學公布2016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EPI)排名,中國排名118。排名前三十的國家(或地區)中,瑞士第一,其次還有澳大利亞、新加坡、德國、英國、日本等等。
這些國家也有限塑令,但政府卻在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上,做足了功夫。
上個世紀的瑞士也是亂扔垃圾,為此各地方政府從80年代起就出台生活垃圾分類法規,並為民眾發放垃圾分類手冊。蘇黎世政府出版的手冊就厚達108頁,從使用什麼樣的垃圾袋,到如何封存垃圾,再到如何分類,以及垃圾投放時間和地點,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因此,瑞士也是垃圾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日本也是用了40多年時間,才將垃圾分類的方法逐漸細化。一個塑料飲料瓶的不同組成部分被劃分到不同的垃圾類別。橫濱市市政府印刷的共27頁的手冊上就包含了多達518項條款。簡直喪心病狂。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日本垃圾分類手冊)
而且,在日本亂扔垃圾屬於違法行為,個人違反者最多可能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3萬元)罰金(包括未遂在內)。
我們才吃了幾年外賣,怎麼這就成了百年環境問題的元兇了?
還有一個國家在塑料回收上的成績,甚至都好過它的足球戰績。
西班牙2013年全年回收37萬多噸塑料垃圾,位列歐盟國家該排行第二名。每名西班牙人平均使用7.7公斤的回收塑料用品,生態意識強烈。
西班牙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達56.6%,這項數據是2008年歐盟規定的塑料回收利用率最低標準28%的兩倍。
同時西班牙也在採用新科技,投入塑料回收與能源循環。
所以,不要再說亂扔垃圾是中國人的臭毛病,全世界人民都曾有這個臭毛病。但垃圾分類和背後的違規成本,治好了某些國家的臭毛病。
而這些國家,並沒有因為塑料袋、快遞、手機電池、空調污染環境和消耗資源,就徹底抵制,讓生活退回「農耕社會」。由於垃圾分類以及各種再循環利用的推廣,逐步形成循環型社會,普通垃圾與工業垃圾排放量呈現減少趨勢。
而中國在這套體系上,幾乎是空白。
05
「堵」永遠不如「疏」
誠然,工業社會的發展成果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必然也會讓我們付出代價。但因此就採取一味抵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實則是在顛覆文明的發展成果,讓社會再次退回到原始社會。
讓歷史車輪倒退,本身就不符合歷史規律。
我們能做的,不是徹底摒棄工業社會帶給我們的便利,而是首先利用科學技術和政府權責,加強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
而企業,要想發展為一個優秀的企業,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為環保出一份力。
現在,這條路已經有國家為我們走了一遍,並且是一條康庄大道。
「堵」永遠不如「疏」來得有效。
塑料袋的發明者馬克斯·舒施尼,因塑料袋上市時他還未能找到降解塑料的方法,最終選擇了自殺。
今天已經有人找到了疏解慢性自殺的進化之路。後來者,就看你將如何選擇。
來源:智谷趨勢
心得:
這篇報導解釋了我心中一個有些叛逆的疑惑,我們製造的垃圾真的這麼多嗎?雖然主角是中國大陸,但這個問題絕對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生態浩劫。
太平洋上的垃圾島,面積已經約等於一個法國的面積了,也就是15.3個台灣的大小。塑膠製品為人類帶來便利,卻是為自然帶來災難,不知節制的使用以及可怕的無知使得美麗的地球蒙上一片巨大的陰影,生態圈也因此遭殃,可怕的是人類竟還置身事外,我們分明就是生胎圈的一部分啊。
這篇報導帶給我的衝擊非常的大,我必會從自身做起,減少垃圾製造量,做好分類回收以期更好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