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鳥淪為籠中鳥學者看不下去發起“寂靜森林”計畫搶救
時間:2017/10/17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未來很可能再也聽不到鳥兒在森林中歌唱?隨著亞洲越來越富裕,許多亞洲人得以實現擁有一隻彩色鳴鳥的願望,但同時,亞洲鳴鳥也逐漸從森林棲地中消失。最近有專家小組發起“寂靜森林”(Silent Forest)運動,為野外保育專案籌措資金,讓亞洲鳴鳥免於滅絕。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東南亞區域主任克禮許芮莎米(Kanitha Krishnasamy)警告:“亞洲鳴鳥的生存危機已經達到臨界點,再不採取行動,很可能再也聽不到它們在森林中歌唱”
現在,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與TRAFFIC,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鳴鳥貿易專家小組合作推展“寂靜森林”(Silent Forest)運動,盼讓大眾了解東南亞鳴鳥的破壞性影響,為野外保育專案籌措資金,扭轉鳴鳥數量下降的趨勢,拯救亞洲鳴鳥免於滅絕。
寂靜森林運動將運作兩年,具體目標是向歐洲動物園及其遊客籌募40萬歐元,用來保育IUCN列入極度瀕危的六個旗艦鳥種。
長冠八哥(巴厘島Myna)和短尾綠鵲(Javan Green Magpie)等鳥類正瀕臨滅絕邊緣,而白腰鵲鴝(White-rumped Shama)則是一度很常見,而是因為由於當地市場需求升高而數量減少。
寂靜森林預計打造一個由24個精心設計的鳥舍組成的新設施,並在北蘇門答臘省建立配套基礎設備這些設施將用於發展和維護蘇門答臘黑白噪鶥(Laughingthrush。Garrulax bicolor)和尼亞鷯哥(Gracula robusta; Nias Hill Myna)的圈養族群,並留置和繁殖其他受威脅的蘇門答臘物種。同時也將訂定珍稀鳥類野放策略和野放後監測和管理策略。
計畫的最終目標是依照正確方法圈養繁殖印尼鳴鳥,以支持野外族群免於滅絕,建立地方政府和社群的問題意識和對保育的重視,並從其他利害關係者獲得對為保育計劃的支持。
主持寂靜森林運動的利貝雷茨動物園人員赫爾(Thomas Ouhel)指出,歐洲動物園籌資的資金可以產生可觀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能說服商人與保育工作者和育種者合作,而不是從森林中抓取野外族群,就有機會改變對鳴鳥所有權的態度,進而拯救這些鳥類。」
來自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和其他單位的生物學家,將以科學方法加強對保護這些鳥類。
去年12月發布的IUCN紅色名錄更新內容顯示,許多最受歡迎的玩賞鳥類有嚴重的存續危機,由於被大量地捕捉,在野外近乎滅絕。
在亞洲,有19個物種保護等級提高,其中六個上升為極度瀕危,差一步就滅絕,包括紅額噪鶥(中文名: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 學名:Garrulax rufifrons),斑椋鳥(英文名:Javan Pied Starling; 學名:Gracupica jalla),灰頭椋鳥(英文名:Gray-backed Myna; 學名:Acridotheres tricolor)等。國際鳥盟警告,這些物種都有永遠消失的危險。
這些物種都是印尼特有種,除森林砍伐之外,其數量下降的主因就是當地的鳥類貿易。尤其在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養鳴鳥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亞洲鳴鳥消失在籠中
亞洲的鳴鳥正在從自己的森林中消失,因為越來越富裕的亞洲人滿足他們渴望擁有一種色彩繽紛的歌聲。
野外監測非營利組織TRAFFIC的東南亞區域主任Kanitha Krishnasamy警告說:“亞洲鳴禽危機已經達到臨界點: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幾乎肯定他們的聲音將永遠在森林中沉默。
現在,歐洲動物園和水產養殖協會與TRAFFIC,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IUCN亞洲松鳥貿易專家組合作,共同拯救亞洲鳴鳥種群的滅絕。
有名無聲森林,預計這一運動將提高對東南亞鳴鳥貿易的破壞性影響的認識。
運動員希望為現場保護項目籌集資金,可以扭轉世界上一些最美麗的鳥類數量的下降。
沉默森林將運行兩年,旨在從歐洲動物園及其遊客籌集40萬歐元,以幫助拯救由聯盟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IUCN)聯合確定的六個極度瀕危的旗艦物種。
諸如巴厘島Myna和Javan Green Magpie之類的鳥類正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白色朗姆酒Shama曾經廣泛普遍,但由於在該地區的市場受到高度追捧而下降。
沉默森林運動計劃建立一個由24個精心設計的鳥舍組成的新設施,以及北蘇門答臘省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這些鳥類將開發和維護蘇門答臘Laughingthrush(Garrulax bicolor)和Nias Hill Myna(Gracula robusta)的養殖人口,並對其他蘇門答臘受威脅的物種進行種植和繁殖。他們將製定發布和發布後珍稀鳥類監測和管理戰略。
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確保其印度尼西亞鳴禽群體滅絕,確保其養殖方式得到遵守,在當地政府和社區了解現有的日益增長的威脅以及保護行動的重要性,並獲得支持從其他利益相關方為保護計劃作出貢獻。
負責沉默森林運動的利貝雷茨動物園的托馬斯·奧赫爾(Thomas Ouhel)指出,歐洲動物園籌集的資金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可以說服貿易商與自然保護者和育種者合作,而不是掠奪森林,那麼有機會通過改變對鳴鳥所有權的態度來拯救這些鳥類。”
來自歐洲動物園,水產養殖和其他地方的生物學家將從事科學措施,以加強對這些禽類的保護。
去年12月發布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更新提供了一個關於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籠鳥面臨的困境的冷靜警告,許多受人喜愛的物種現在被困在野外,被近乎滅絕。
在亞洲,有19個種類被列入較高的威脅類別,其中包括6個為瀕危野生動物,即滅絕前的最後一站。
這些物種是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Garrulax rufifrons),Javan Pied Starling(Gracupica jalla),黑翅雀鯛(Acridotheres melanopterus),灰背Myna(Acridotheres tricolor),灰色Rumped Myna(Acridotheres tertius)和Nias Hill Myna (Gracula robusta)。BirdLife International警告說,所有這些物種都有消失的危險。
所有這些物種都是印度尼西亞流行的,而森林砍伐是一個因素,其下降的主要驅動力就是當地的鳥類貿易。這主要集中在Java,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保留鳴鳥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心得:隨著人類愈來愈富有,不論在物質層面或是精神層面上所追求的層次也愈來愈高。又或者說,人難以控制心中的貪慾,看到什麼或認為什麼是美好的就必須得到,也正因如此,文中的鳥類才會日益減少甚至瀕臨絕種。鳥,本應在森林中自由翱翔、盡情鳴唱,卻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成了籠中鳥、貿易商品,進而使得原本充滿鳥鳴、生意盎然的森林逐漸消失。報導中學者所發起的「寂靜森林」運動,希望藉由深入了解鳥類習性及研究如何拯救他們,最終達到改善其在自然棲地的情形,更希望能以觀鳥代替購買消遣的行為。綜觀而言,我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或許這項運動能夠緩和滅絕現象發生,但貿易行為及捕捉現象不會消失,所有問題都源自於人性的貪婪,只因想獨自欣賞就不顧生態肆意捕捉。因此筆者以為,想徹底根絕此種行為是很困難的,不過或許能配合賞罰的方式來試試看,畢竟人的貪婪是種不嫌多的本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