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第一週大事紀 茲卡與登革熱擴散 致命病媒蚊可能攻陷美75%領土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茲卡與登革熱擴散 致命病媒蚊可能攻陷美75%領土

2017. 09. 28  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US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警告,會傳染茲卡、登革熱和黃熱病等致命疾病的病媒蚊可能入侵美國本土3/4的領土。

過去CDC就曾警告,氣候變遷會透過許多方式影響人類的健康,包括使蚊子和蜱蟲等病媒增加。

一份發表於《醫學昆蟲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的論文將適合埃及斑蚊和白線斑紋生長的地區繪製成地圖。
另一項研究發現,48個彼此相鄰的州有71%的郡適合埃及斑紋生長,75%適合白線斑蚊生長。此外,登革熱、屈公熱和茲卡病毒在美國部分地區造成的公衛威脅日益擴大。
參與地圖繪製研究的CDC生物學家艾森(Rebecca Eisen)博士說,病媒蚊地圖是CDC對病媒蚊潛在出沒範圍的「最佳估計」。

「也就是說,CDC認為,若在當地蚊子活躍的月份引進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病媒蚊將可以在這些地區生存並繁殖。」然而專家強調,從地圖上看不出來什麼地方目前有病媒蚊,或是有病毒傳播的風險。
溫度是關鍵因素。在冬天只要有一天溫度超過10°C,環境變得適合蚊子生長的機會就會增加。艾森說,持續低溫降低蟲卵在冬季生存的機會,尤其是埃及斑蚊。降雨則對白線斑蚊有顯著的影響,因為牠比埃及斑蚊更依賴填滿雨水的環境。
專家認為,繪製這樣的地圖有助監控病媒蚊出現的徵兆。
「監控工作可以集中在高風險郡、當地蚊子活躍的時間點,或至少集中於夏季監控。此外,地圖可以幫助醫療從業人員和民眾了解這些類型的蚊子會在哪裡出現,以便採取措施防止蚊子叮咬和可能的感染。」艾森說。
CDC建議穿長袖長褲、待在使用空調或有門窗的地方、使用環保署核准的驅蟲劑,甚至以百滅寧處理衣物。
心得:
    隨著全球暖化的現象加劇,溫度也在不斷升高,未來人們將要面臨的不僅僅只是天氣相關的各種問題,或許還有生態上的種種難題,此篇報導即是最好的例子,可能攜帶茲卡、登革熱和黃熱病等致命疾病的病媒蚊將隨著溫度上升而不斷侵入美國大部份領土,而CDC則提出了相對應叫好的解決方式,例如繪製病媒蚊可能出沒地圖、噴灑驅蟲劑等。

    我想全球暖化已經是不容小覷的一大環境議題之一,這不僅只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的問題,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此項問題,近來大部分國家都願意積極面對此項共同災害,例如有名的巴黎協定。但我們仍無法排除現在全球都有極大的機率面臨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種種難題,例如此篇關於病媒蚊攻陷部份美洲的情況,此種情況反映出我們無法襯底根絕相關問題,CDC人員也只能以預防的方式減緩此項問題的發生,但部分解決方式,例如噴灑驅蟲劑或是百滅寧可能會導致益蟲減少、人類自身的危害,甚至是病媒蚊自身產生抗藥性,這些都是你我無法忽視的間接性全球暖化問題。


第一次大事記

第六次大滅絕 1000種糧食即將消失 學者倡「吃得越多 保育越好

政三B 林憶珊 04114290

時間:2017/09/2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人們關心野生動物的生存,但少有人注意到,至少有1000種糧食作物已經瀕臨滅絕。根據研究組織「生物多樣性國際」(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的最新報告,全球野生動植物第六次大滅絕事件,正嚴重威脅世界糧食供應。
「要說有什麼物種是絕對不能滅絕的,那就是餵飽地球70億人口的物種  。」生物多樣性國際秘書長杜威勒(Ann Tutwiler)表示。


市集上販售多樣的蔬果雜糧。圖片來源:Bioversity International/N.Capozio(CC BY-NC-ND 2.0)
杜威勒在衛報的一篇文章中說:「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有助解決或減輕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幫助我們改善全球人口的營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適應氣候變遷,但是它正逐漸流失。」
「構成我們糧食供應基礎的絕大部分物種處境與野生動物一樣危險,但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高風險! 12種作物、五種動物占了全球3/4糧食

今日全球糧食有3/4來自僅僅12種作物和五種動物,這使得糧食供給很容易受到疾病、蟲害影響。病蟲害可以侵襲大面積的單一作物,歷史上就曾因愛爾蘭馬鈴薯欠收導致100萬人餓死。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依賴少數作物品種也表示氣候變遷會產生產量減少的危機。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的野生或鮮少栽培的物種,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營養食品,對抗疾病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但野外的破壞、污染和獵殺活動已經大規模滅絕地球上的物種。
迄今為止人們關心的重點是野生動物,其中一半已經在過去40年間消失,但生物多樣性國際26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糧食供應也面臨同樣的壓力,至少有1000種作物物種已經瀕臨滅絕。
杜威勒說,拯救農業生物多樣性是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包括吃太多和太少——的關鍵,而營養不良正是人類死亡和殘疾的頭號原因。「我們並沒有成功解決肥胖和營養不良問題。...不良的飲食習慣跟商品種類太少、消費不夠多樣化有絕對的關係。」

鮮為人知的糧食作物 可能就是「超級食物」

報告闡述了政府和企業能夠如何保護、推廣和運用各種過去鮮為人知的糧食作物。像是來自越南的木鱉果(gac),以及橘色的「Asupina」香蕉,具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可以解決數百萬人的維生素缺乏症。
藜麥已經在一些富裕國家流行起來,但原產地南美洲有成千上萬種品種,只有少數被種植。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N.Capozio(CC BY-NC-ND 2.0)
不同種類的香蕉。圖片來源:Bioversity International/N.Capozio(CC BY-NC-ND 2.0)
報告闡述秘魯的農民如何在外界支持之下種植出適應力強、營養價值高的品種,保護當地人免受未來疾病或極端天氣的侵害。
主流作物也可從多樣性中受益。2017年稍早,衣索比亞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品種的杜蘭小麥在乾旱環境下也能獲得高產量。魚類多樣性亦然,孟加拉當地一魚種最近被發現具有高營養價值。
「發展糧食生物多樣性可以發現許多超級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也容易取得,並適應當地農業條件。」杜威勒說。

「吃得越多 保育得越好」 英超市加入糧食保衛戰

生物多樣性國際與企業和政府合作,增加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投資。其合作夥伴之一,英國知名連鎖超市聖伯利(Sainsbury's)的農業主管哈特(Beth Hart)說:「世界正在變化——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和價格波動使農民難以生產客戶喜歡的食物,因此我們與世界各地的供應商和農民合作,增加健康效益和產品生物多樣性,並確保永續供應。」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義大利常駐代表薩柯(Pierfrancesco Sacco)表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義大利的肥胖程度是全世界第三低,僅次於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長期以來都有地方糧食生物多樣性高、食品供應鏈短和歡迎地方品種和菜餚的健康飲食習慣,這會是巧合嗎?」
薩柯說,尋找和培養更豐富多元的糧食是保育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與保育大熊貓或犀牛不同,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你吃得越多,保育得越好。」

心得:就如本文開頭所說的,人們對於哪些動物是保育類然的觀念較多而關心他們的生存,但鮮少人瞭解哪些農作物或者糧食要滅絕了,糧食與動物的滅絕皆與環境和氣候變遷有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球暖化。現代人對於食物的高營養性觀念逐漸有注重的趨勢,而對於農業糧食我們要如何有效率且同時含有營養成分的保存與栽種也是我們要面對的課題。因此,對於地球暖化的影響不單單只是生物影響,涵蓋整個生態、農作物、人類生活型態等整個大範圍上皆會影響到。我認為應該要從身邊做起,如同老師課堂上所提到的,減少使用冷氣或者對於食物的浪費等,身為地球生活的一份子應該要更加關心這些議題。







第三週大事紀


政二A 邱庭緯 05114105

退離白海豚3公里 離岸風機中能也翻身過關

時間:2017/09/2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週三環評大會上「福海」以退離白海豚棲地2.8公里換取重回環評小組再審,逃過進行二階環評,29日原本可能也遭打入二階環評的離岸風機「中能」案,也宣布自退3公里,換取過關的可能。


為求環評過關,中能繼福海後,也在退縮風場後翻案過關,取自簡報資料。

中能案因此在第二次初審就獲得通過的建議,不過仍要補充秋季東西向鳥類遷徙的調查資料,對鳥類撞擊、覓食環境面積降低、棲地飛行路徑的屏障效應等提出因應對策,經小組確認後,才能進入大會確認過關。

「中能離岸風力發電開發計畫」為中鋼公司的投資,此案選在彰化離岸發電計畫的第29號風場,是當中離岸最近的一塊。除了距離白海豚重要棲地僅1050公尺,還鄰近了大城濕地、保護礁區、螻蛄蝦保育區、重要野鳥棲地等生態保護區,因此引發環團的關注。

在5月進行第一次環評時,小組一度打算把此案直接送入二階環評,當時的討論中,小組要求中能針對白海豚提出減輕對策,或乾脆考慮退後開發範圍。

此次第二次小組會議,中能主動提出退縮到離白海豚最近3000公尺的距離。調整後,風場面積將縮小四成,只剩下39.0平方公里,也完全避開漁會專用漁業權區的範圍了。中能也承諾,將在打樁工程全程使用減噪工法,降低對白海豚、瓶鼻海豚與鼠海豚等鯨豚的驚擾。打樁全程減噪工法,過去不只中能,多案的風機業者往往只承諾「如有需要」,不過近期為求過關,陸續改口願意全程減噪了。

中能也提出,由於「彰化離岸風電海纜上岸共同廊道」已經出爐,因此他們也改變海纜路線與併接點,上岸距離與上岸後陸纜都將因此縮短,減少了對潮間帶與陸域環境的影響。

中能為白海豚做的退讓,環團仍質疑是否已證實可以不對白海豚產生行為影響,或是只是避免了聽力的損傷。對此,除了小組要求業者提供施工打樁期間噪音模擬推估設定參與,呈現噪音防治工法採用前後的推估結果外,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透露,未來環署空保處將會邀請專家,共同為風機施工的水下噪音訂出草案,作為所有業者的規範。


中能提出丹麥風機的鳥類高避撞率統計,但遭學者批這是因為有充分的事前調查,在設置時避開鳥類路徑,才有的結果。取自簡報資料。

在鳥類生態上,雖然業者提出雷達偵測調查、鳥類撞擊模擬分析,並提出風機數量減少、間距加大來增加鳥類穿行廊道與降低鳥類撞擊風險。不過外聘委員蔡嘉陽卻直指,業者提出的報告仍有調查潮水時間、季節不對的問題,例如鷸鴴科鳥類有夜間覓食的狀況卻沒納入其中,而目前進入的秋季才是鳥類活動的高峰期,認為資料還有需要再補充。


再者,蔡嘉陽對於中能提出的鳥擊相關數據也並不滿意。認為在缺少飛行高度、飛行路線的統計數據的情況下,他們所估算的撞擊機率也就可能失真。再者,業者提出英國與丹麥的鳥擊資料,指出鳥類避撞率相當高,穿越風場時會沿風機廊道穿行,但蔡嘉陽指出,那是因為上述風場有充分的事前調查,在設置時就已經避開了鳥類的飛行通道,所以得到了鳥類多能順利避開的結果,但若沒有事前的調查,即便中能有退縮、有讓出廊道,也不見得就是給出了鳥類要通過的路線。

也因為如此,小組要求業者補充的多項資料中,就以鳥類調查排在最前,包括了秋季東西向遷徙路線、鳥擊等事項提出因應對策,待小組成員認可後,才可進入大會確認此案過關。並要求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連續進行鳥類調查後,要另送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送審。

心得:在能源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替代能源的發展顯得十分急迫,而因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風力發電技術的研發及設置更是不可或缺。但環境保護與經濟能源發展往往無法兼得,在風力發電機具設置過程中是否會污染環境,則是政府與民間團體須共同把關的地方,畢竟當一個環境被破壞之後,不管用再多的錢也無法恢復其原本的樣貌了。

第一週大事記

政二A 周承翰 05114115

環保法規中看不中用 東南亞環團:缺乏執行力是主因

時間:2017/09/2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編按:民進黨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9月2日~3日舉辦「2017亞洲民主論壇-環境、能源與永續發展」,包括台灣有10個國家、19個不同領域的NGO團體和學者與會,邀請來自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和柬埔寨等國的環境NGO、智庫與學者,討論各類環境議題,包括再生能源、氣候變遷、反水壩等。
「新南向18國」當中,中南半島上的柬埔寨、緬甸、越南各自面對著不同的環境問題。緬甸因森林等珍貴資源而受英國殖民,也因殖民歷史而擁完善的林木管理系統。柬埔寨更是立法明文保障原住民社群的土地權。不過,來自三國的專家、原民代表、環團卻一致指出,除了政治因素,東南亞國家普遍缺乏環保法規的執行力,讓環境惡化速度有增無減。
台灣環保聯盟與民進黨本月2日舉辦「亞洲民主論壇」,會中來自越南的代表提及2016年台塑越鋼的環境污染事件,直指5億美金的賠償是國際社會給越南政府的「封口費」,居民生計不見改善,健康惡化查不出原因,再次向各界沉痛請命。

森林金雞母 管理無力也難回天

緬甸的森林資源豐富,也是該國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貢獻XXXGDP。雖然19世紀晚期受英國殖民影響,大量柚木遭砍伐運往英國,但英國也替緬甸建立起一套科學化的森林管理系統(後被稱為BSS系統),這套以永續發展為基礎的系統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中期,在這期間緬甸的森林一直是處於永續經營的狀態。
直到1994年,這套系統被重新命名為「Myanmar 緬甸選擇系統」(MSS),同時逐漸走入名存實亡。隔年(1995)起,每年的實際砍伐量開始高出MSS系統下的「年度允許砍伐量」(Annual Allowable Cut,AAC),且連年攀升。全境森林覆蓋率從1975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43%。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研究,緬甸在森林流失方面的表現排在最糟第三名,僅好過巴西及印尼。

緬甸的木材。thaths(CC BY-NC 2.0)
緬甸的木材。圖片來源:thaths(CC BY-NC 2.0)
緬甸亞洲發展研究所(The Asi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ADRI)高級研究員 Mr. Khine Tun 表示,在各種不同的因素中,造成嚴重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包括強權大國幾十年來的經濟制裁、森林資源的不良管理,諸如毫無系統的燒墾輪作、大量的燒木材貢獻了高達80%的初級能源、森林地區的武裝衝突,與錯綜複雜的中國因素,例如當地的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以走私柚木賣往中國換得主要收入。
Khine Tun 表示,因為森林不當砍伐帶來的水土流失,導致近幾年頻頻遭受水旱災夾擊,當地的茵萊湖坐落於群山環繞的丘陵地帶,與台灣日月潭相似,卻在2010年的夏季因乾旱而近乎乾涸。除此之外,森林流失也讓緬甸暴露於氣候變遷災害風險。

緬甸亞洲發展研究所(The Asi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ADRI)高級研究員 Mr. Khine Tun。攝影:鄒敏惠。
緬甸亞洲發展研究所(The Asi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ADRI)高級研究員 Mr. Khine Tun。攝影:鄒敏惠。

原民權獲法律保障 遇到蓋壩被迫搬走「只能哭泣」

「土地即生命,森林即生命。」面對環境破壞卻無力保護家園,柬埔寨原住民青年協會(Cambodia Indigenous Youth Association,CIYA)主席 Mr. Ngach Samin 道出當地原民心中最深切的渴望。
本身也是柬國26個原民族群之一的 Mr. Ngach Samin 強調,原住民擁有土地權已是柬埔寨法律肯認的事實,更不用說原住民的身分認同自有一套詳細的申報、公聽程序與認證核發機制。然而,湄公河流域的原民社群如今都面臨大壩開發下的迫遷危機。
根據柬埔寨的國家戰略發展規畫綱要,電力發展是該國政府最優先推動的政策之一,預計要在2020年前建立好電力基礎設施,2030年前,70%以上的家戶都能夠設置品質良好的電網。
柬埔寨政府與塞桑河下游的水力發電公司聲稱,興建水壩將使國家電力供應更穩定、減少能源進口的比例,並降低電費費率。但 Mr. Ngach Samin 指出,這個計畫是公、私部門合營的事業,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如此的營運方式反而容易以獲利的名義,侵犯消費大眾的權益。

柬埔寨原住民青年協會(Cambodia Indigenous Youth Association,CIYA)主席 Mr. Ngach Samin 。攝影:鄒敏惠。
柬埔寨原住民青年協會(Cambodia Indigenous Youth Association,CIYA)主席 Mr. Ngach Samin 。攝影:鄒敏惠。
事實上,自從塞桑河下游2號水力發電站的水壩興建計畫一公布,當地原民聚落就發起抗議,只希望能繼續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生活。但根據 Mr. Ngach Samin 的觀察,只要遇到政府以發展為名義徵收原民土地,原住民的反擊力量其實很薄弱,很多原民因無力對抗,他們「只能哭」。Mr. Ngach Samin 向柬埔寨政府呼籲,所有開發行為應該要符合聯合國對原民自決權的保障。

機車密度不亞於台灣 海洋資源同樣豐富的越南

與台灣相似,越南有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美國駐越南首都河內大使館實時空氣品質指數(AQI)數據顯示,2017年1月1日,河內某地區PM2.5指數超過460微克每立方,以我國環保署空污指標來看已達紅害等級。

越南人多以機車代步。Tran Thi Hoa / World Bank(CC BY-NC-ND 2.0)
越南人多以機車代步。圖片來源:Tran Thi Hoa / World Bank(CC BY-NC-ND 2.0)
河內的空污甚至要超越惡名昭彰的北京霧霾。主因是大眾運輸系統並不發達,同時摩托車是當地民眾較能負擔的代步工具,導致機車密度高,讓河內籠罩在嚴重的空氣污染之下。
越南運轉中及已核准的火力發電廠就有64座,卻沒有相對的污染處理技術。越南綠色發展中心(GreenID)主任危氏卿(Nguy Thi Khanh)指出,河內北部運轉中的20座燃煤電廠,多數電廠只有簡單的落塵處理設備,無法妥善處理排放的二氧化硫廢氣。對於一氧化氮污染物質,更是沒有一間電廠有能力處理。

越南綠樹(Green Trees)主任 Mr. Nguyen Manh Cuong。攝影:鄒敏惠。
越南綠樹(Green Trees)主任 Mr. Nguyen Manh Cuong。攝影:鄒敏惠。

綿延3260公里的海岸線,意味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卻在台塑越鋼廠2016年4月一起污染事件中損失慘重。直至2016年11月,當地失業率飆升15倍;遭受波及的四省當中,最嚴重有高達83%居民的收入都下降。
越南綠樹(Green Trees)主任 Mr. Nguyen Manh Cuong表示,他的團隊到當地採取魚類樣本送往國家級的實驗室,卻沒有實驗室敢收,懷疑是當局收了5億美元賠償金的「封口費」,至今居民生計仍不見改善,健康惡化查不出原因,也不願讓民間團體啟動獨立調查。
心得:政府的短視近利,造成了生態的浩劫、不可回復性,並給民眾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只要環保法規沒有被政府正視的一天,法規就沒有意義。

第一次大事記

政二B 黃崇恩 05114249

納入居民健康風險 環署將「量身訂做」燃煤工業空污管制

時間:2017/09/2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署29日預告「固定污染源有害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氯乙烯、聚氯乙烯空氣污染物管制及排放標準」兩項空污管制子法的草案。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強調,這是空污減量的重要配套。

有害空污排放標準的部分,燃煤為主的電廠、水泥廠、煉鋼廠將是首當其衝,面臨「量身訂做」的排放標準,除了自身製程的排放狀況、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都會納入計算。不再是過去不分大小廠都以均一定值來管制的狀況。
而一級致癌物氯乙烯、聚氯乙烯,主要是石化業者在製造使用,包括六輕、高雄林園工業區等,管道與逸散源都將加嚴管制。尤其在設備元件的檢測值,環署此次跟上雲林縣府自訂的小於1000ppm,將原本的1萬ppm大幅下修。

有害空污物專法管制  將依居民健康風險「量身訂做」

有害空污物包括揮發性有毒污染物(VOCs)、重金屬、戴奧辛、酸性氣體等,但目前分散在不同的法規中。此次環署提出有害空污物排放標準,將針對特定行業所排放的有害空污物訂出排放標準。而2020年上路的第一波,將主要會是燃煤電廠、水泥廠、煉鋼廠的製程,他們因為排放重金屬、VOCs而遭列優先鎖定,將有72項有害物納管。後續尚有40多種,預計將在2021、2023年陸續加入。
詹順貴表示,未來有害空污物的管制機將會納入健康風險概念,除了管制排放源的排放率,也會考量附近居民的暴露濃度。若有一大廠即便排放濃度低、但是排放量大,那麼它對當地居民的影響,當然遠高於小廠。此外,氣象、地形等因子造成每個地區的擴散狀況不同,對鄰近居民健康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將對每一個製程「量身訂做」排放標準,不再以過去的定值來管制。
詹順貴強調,此舉是為了減少民眾暴露在高濃度有害污染物,未來將對如石化工業區的熱點區域,推動熱區管制策略,從執行有害空污物檢測,找出高危害潛勢物種與製程,要求業者提出風險管理計畫,以降低環境影響。

氯乙烯、聚氯乙烯 石化業常逸散 加嚴管制促業者更新設備 

石化工業中重要的氯乙烯、聚氯乙烯,是一級致癌物,此次不管是生產、儲運都將再加嚴管制。除了管道排放外,逸散的部分此次更受重視。例如在設備元件的部分,VOCs的淨檢測值,將從原訂的10,000ppm下修為1,000ppm,這也是雲林縣府率先加嚴的要求,如今環署跟進。
目前全台有生產或儲運氯乙烯、聚氯乙烯的,就是六輕工業區的六輕麥寮、仁大工業區台塑仁武、前鎮區的華運倉儲、林園工業區的台塑林園、台灣氯乙烯、華夏聚合、台中港的匯僑公司、頭份工業區的華夏海灣、蘆竹工業區的大洋塑膠、台北港的淳品實業。
空保處高級環境技術師戴忠良解釋,逸散也是VOCs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以台塑六輕的許厝分校爭議為例,在六輕大幅更新相關設備元件之後,目前檢測到的VOCs的確已經降低。
詹順貴則表示,目前已有設備可以做到這些要求,也可以買到,對於六輕等大廠來說,並非負擔不起,且投資一次,就能改善當地環境,因此雖然業者在先前的溝通中並非全無反彈,但仍須堅持要求。
心得: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狀況來量身訂做不同的標準我覺得是合理的,能更明確的要求工廠避免一些遊走在邊緣的不肖廠商,現在的空氣汙染非常的嚴重,這是急需大家共同關注的議題,但政府或許也該幫助一些企業去購買一些得以降低空汙的設備,給予一些補助,使企業更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

第一週大事記

政二B 陳韻同 05114238

章魚搭建海底城市 複雜社會行為有如「鬥陣俱樂部」

時間:2017/09/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上最像外星生物的動物非章魚莫屬。滑溜的身體和數量遠多於人類的四肢(每個還都有各自的「大腦」),象徵著海洋神秘的黑暗和深深的恐懼。
科學家最近發現,俗稱「暗黑章魚」(gloomy octopus)的雪梨章魚(英名Sydney octopus;學名Octopus tetricus)竟在海底打造自己的城市,顛覆過去章魚獨行俠的形象。




圖片來源:Peter Godfrey-Smith/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章魚。圖片來源:Peter Godfrey-Smith/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海洋生物學家在澳洲雪梨南部傑維斯灣海底,觀察到章魚聚集、一起生活、彼此溝通、追逐甚至互相驅趕的行為。科學家將這個地點取名為「Octlantis」(暫譯:章魚海底城)。
計畫主持人、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學薛爾(David Scheel)教授在他的新研究中將這個章魚社群與人類社群做比較:「這些行為是天擇的產物,可能與脊椎動物複雜的社會行為非常相似。」
科學家指出,Octlantis有許多沙堆和貝殼形成的章魚巢穴,住著多達15隻章魚,深度大約10~15公尺,範圍大約18x4公尺。「這顯示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不同生物可能往很類似的方向演化。」薛爾說。
傑維斯灣附近還有個2009年發現的「Octopolis」章魚社群,是個很像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的地方。
科學家還在Octlantis附近發現許多被吃掉的獵物留下的殼,這些殼有時會被拿來蓋巢穴,彷彿無政府狀態。不過科學家並不清楚這些章魚聚落是否是普遍現象,以及章魚何時開始這樣的活動。
「這兩個地點的共通性大概就是一片平坦無奇的海底有些突出的岩石,成為章魚聚集的中心。」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學者錢斯勒(Stephanie Chancellor)說。
不同的是,在Octopolis,章魚圍繞著一塊不明人造物體活動,但是Octlantis沒有這樣的特色。通常章魚只有在求偶時聚集,結束就分開,但Octlantis聚集章魚的原因還有待深入研究。這兩個地點都有豐富的食物,但是也很容易被掠食者發現。依目前科學家所觀察,Octlantis似乎是個暴力、具有攻擊性的地方。
或許類似的章魚城一直都有,只是現在我們才有技術和工具可以觀察和追蹤。
心得: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情況,人們總認為自己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但事實上,我們卻還沒瞭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新聞所說,章魚城或許一直都有,也顯現出我們只能以目前的技術來窺探地球。這次發現這些章魚竟然會彼此溝通或追逐或互相驅趕,其實我覺得還有待商榷,我們要如何用人類的互動關係來套用在其他生物上面,也許哺乳類可以,但是在其他不同生物上的互動模式,可能截然不同。當然,以上都是我不專業的心得,應該有些東西是我講錯的。希望人類的技術更加進步,讓我們能揭開真正的地球。

第一週大事紀

歷史四   梁馥麟   03112085

第六次大滅絕 1000種糧食即將消失 學者倡「吃得越多 保育越好」2017/09/29  英國衛報與其他外電

人們關心野生動物的生存,但少有人注意到,至少有1000種糧食作物已經瀕臨滅絕。根據研究組織「生物多樣性國際」(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的最新報告,全球野生動植物第六次大滅絕事件,正嚴重威脅世界糧食供應。「要說有什麼物種是絕對不能滅絕的,那就是餵飽地球70億人口的物種  。」生物多樣性國際秘書長杜威勒(Ann Tutwiler)表示。
杜威勒在衛報的一篇文章中說:「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有助解決或減輕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幫助我們改善全球人口的營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適應氣候變遷,但是它正逐漸流失。」「構成我們糧食供應基礎的絕大部分物種處境與野生動物一樣危險,但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高風險! 12種作物、五種動物占了全球3/4糧食
今日全球糧食有3/4來自僅僅12種作物和五種動物,這使得糧食供給很容易受到疾病、蟲害影響。病蟲害可以侵襲大面積的單一作物,歷史上就曾因愛爾蘭馬鈴薯欠收導致100萬人餓死。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依賴少數作物品種也表示氣候變遷會產生產量減少的危機。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的野生或鮮少栽培的物種,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營養食品,對抗疾病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但野外的破壞、污染和獵殺活動已經大規模滅絕地球上的物種。
迄今為止人們關心的重點是野生動物,其中一半已經在過去40年間消失,但生物多樣性國際26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糧食供應也面臨同樣的壓力,至少有1000種作物物種已經瀕臨滅絕。
杜威勒說,拯救農業生物多樣性是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包括吃太多和太少——的關鍵,而營養不良正是人類死亡和殘疾的頭號原因。「我們並沒有成功解決肥胖和營養不良問題。...不良的飲食習慣跟商品種類太少、消費不夠多樣化有絕對的關係。」
鮮為人知的糧食作物 可能就是「超級食物」
報告闡述了政府和企業能夠如何保護、推廣和運用各種過去鮮為人知的糧食作物。像是來自越南的木鱉果(gac),以及橘色的「Asupina」香蕉,具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可以解決數百萬人的維生素缺乏症。
藜麥已經在一些富裕國家流行起來,但原產地南美洲有成千上萬種品種,只有少數被種植。
報告闡述秘魯的農民如何在外界支持之下種植出適應力強、營養價值高的品種,保護當地人免受未來疾病或極端天氣的侵害。
主流作物也可從多樣性中受益。2017年稍早,衣索比亞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品種的杜蘭小麥在乾旱環境下也能獲得高產量。魚類多樣性亦然,孟加拉當地一魚種最近被發現具有高營養價值。
「發展糧食生物多樣性可以發現許多超級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也容易取得,並適應當地農業條件。」杜威勒說。
「吃得越多 保育得越好」 英超市加入糧食保衛戰
生物多樣性國際與企業和政府合作,增加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投資。其合作夥伴之一,英國知名連鎖超市聖伯利(Sainsbury's)的農業主管哈特(Beth Hart)說:「世界正在變化——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和價格波動使農民難以生產客戶喜歡的食物,因此我們與世界各地的供應商和農民合作,增加健康效益和產品生物多樣性,並確保永續供應。」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義大利常駐代表薩柯(Pierfrancesco Sacco)表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義大利的肥胖程度是全世界第三低,僅次於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長期以來都有地方糧食生物多樣性高、食品供應鏈短和歡迎地方品種和菜餚的健康飲食習慣,這會是巧合嗎?」

薩柯說,尋找和培養更豐富多元的糧食是保育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與保育大熊貓或犀牛不同,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你吃得越多,保育得越好。」

心得:除了保護原有品種,發現新品種跟現在社會環境能相符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然在將來可能保護不利時,人們也不會因此缺糧吃,在現今社會人們為了吃肉常常只種一種農作物,像小麥,整個美國大部分都是小麥區,這種單一作物的情況很容易發生食物多樣降低,該有的糧食作物都被動物食用,可以耕作的的地區也因豢養動物而減少,所以其實如果能少食肉類,農作物的多樣性也會因此增加

政二B吳芷妤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班級:政二B學號:05114223姓名:吳芷妤


從零廢棄到能源自足│日本大木町、荷蘭阿爾梅勒循環經濟,如何製造誘因?



出處: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7.09.27
筆者: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
作為未來全球主力發展項目,更被政府列為五加二產業發展政策,「循環經濟」逐漸成為顯學。但該如何達到產業轉型、尋求新經濟模式,進一步先朝零廢棄為目標?環保署強調將藉由「循環經濟全球合作平台」,來尋求各國的合作,像荷蘭打造「循環城市」阿爾梅勒市經驗就是典範;此外,環署也會朝「塑膠循環經濟」與「剩食循環經濟」兩大方向努力,進一步推行減塑政策和建立「廚餘生質中心」等,做為具體推行手段。
環署舉辦「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美國、愛沙尼亞、紐西蘭、日、韓、泰、與越南等國家代表,就「剩食循環經濟」及「塑膠循環經濟」議題進行交流,分享各國對於剩食的管理處理及推動循環經濟的做法。

剩食循環經濟第一步:源頭減少食物浪費


食藥署統計,全台餐飲、超商、量販店、超級市場等一共177家業者、11萬多間實體通路,每年因未拆封放至過期、賣相不佳而廢棄36,880公噸食品,相當於38億元金額,點出「食物浪費」已然成為全球課題。
「廚餘議題包山包海,雖然歐盟各國都有將重心放在廚餘管理,但沒人能確切掌握廚餘問題。」愛沙尼亞環境部顧問Peeter Eek指出,除去原本在烹飪過程終究會剔除的果皮、蒂頭,對於還能食用、還是正常狀態,卻因吃不完等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糧食損失問題,更需要家庭單位正視,「必須要教育大眾用對的方式選購、烹煮、保存食物。」
對此,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也表示,剩食部分可以分作三階段改進,分別是通路、餐桌和廚餘。通路像是超市端產生的即期食品,其實尚未過期,這部分會陸續和衛福部來討論合理的解決方案。
至於餐桌端的剩食減量,李則呼籲民眾盡量減少「滿漢全席」的狀況,包括點菜減量、廚師在處理餐點時也希望可以更精緻,在整體消費金額不變的狀況下,避免浪費過多的食物,養成惜食的習慣。

日本大木町,廚餘轉換生質能源,剩食循環經濟

然而,「剩食源頭減量」僅是剩食循環經濟的第一步,「食物」最終成為「廚餘剩食」仍難免除,如何「化廢為用」、將廚餘轉變為生質能源,也是剩食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
日本Kitakyushu都市中心、負責協助公部門單位研究環境策略的計劃主持人Shiko Hayashi表示,日本近十年來的「廚餘回收率」表現亮眼,現日本政府單位正積極推動「廚餘化為堆肥、農業直接使用堆肥、農業產出再回到市場販售」的廚餘剩食循環。
Shiko Hayashi進一步以日本南方城鎮Oki(大木町)為例,說明日本家戶廚餘管理系統。Shiko Hayashi表示,該城鎮設有一發酵場,家戶會先將廚餘分開回收後、送往發酵場進行堆肥處理、製成肥料,而當地農夫可從發酵場取得有機質肥料,進而種植稻米等農產品,最後,由有機質堆肥種出的稻米會再送往當地學校,供校園營養午餐使用,「這就自成一個閉環式循環。」

環署:多元垃圾處理方案提升生質能源轉換效率

對此,李應元也強調,考量生質能源的轉換,現環署已在「多元垃圾處理方案」中,規劃了三座廚餘生質能源廠,預計有效提升生廚餘、農林資材、禽畜糞尿、水肥等有機廢棄物的去化管道,產出沼氣純化後用於發電,沼液、沼渣則能供農地作為提升肥分之用。
環保署環境督查總隊第四科科長林憶芳更補充說明,由於傳統堆肥製程常會有臭味、品質不穩定等缺點,現環署也正投入研究「廚餘處理革命2.0」,盼能以新堆肥製程改善上述問題。
至於何謂「廚餘處理革命2.0」?林憶芳解釋,目前環保署嘗試三項新做法,包括「高溫微生物分解」、「厭氧消化生質能源廠」、「光子汽化設備」,盼能增加生質能源轉換效率。
前兩者已逐步推廣,而光子汽化設備則是環署與成功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經光子汽化處理後的廚餘,能產出65%的氫氣,」林表示,且一台處理設備每日可處理5公噸廚餘量,「若能有效推廣到離島,將能有效處理離島廚餘問題。」盼最快明年可技轉。

塑膠循環經濟:荷蘭阿爾梅勒市零廢棄、能源自足

除了剩食循環經濟之外,「塑膠循環經濟」亦是此次對談焦點。率先制定「零廢棄、能源自足」的荷蘭阿爾梅勒市,其市長Franc Weerwind也提出該市做法供參考。他指出,阿爾梅勒是四十年才從填海造陸產生,在城市西邊,市府讓民眾自己蓋房子,只要負擔土地成本;包含使用生質材料製造的綠色水泥、太陽能的配置和風力發電機的建構,從建築、發電和垃圾處理都要靠自己,因此廣受居民歡迎,讓綠色城市更加活化。

發揮「資源回收」的最高經濟價值


此外,今年開始,該地市府也蒐集城市各處的廢棄建材來打造「升級回收中心」,除了集中城市廢棄物,也讓企業進駐,直接利用廢棄物至造成商品,就在購物中心販售,不只回收、而是保有廢棄物的最高價值。
不僅如此,Franc Weerwind也表示,阿爾梅勒市的垃圾分類和獎勵計畫成效十分顯著,去年的人均垃圾量已從175公斤降到95公斤。至於廚餘的處理,則是由市政府提供附帶條碼的垃圾桶以放置一般垃圾與廚餘,若清運人員發現筒中含有生物燃料用途的廢棄物,就會寄出黃牌警告、三次則由市府人員介入,好確保廚餘的利用。
同時,阿爾梅勒副市長更指出,目前該地正進行深度地熱能源探勘,希望取代六成倚靠瓦斯的暖氣供應,若成功開發,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內也將不再需要任何瓦斯供應。在企業方面,也有專門回收廢棄漁網做成地毯,或即期食品在回收烹煮等作法。

日本:鼓勵民眾自願回收、企業給予綠色補補貼



除荷蘭以外,地理氣侯條件相近的日本又是如何做的?日本環境署資源回收處處長Yusuke INOUE指出,日本的塑料廢棄物每年產出約940萬公噸,回收率在24%上下,大部分塑膠垃圾都是來自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因此日本政府的做法,是採用「自願」的方式,鼓勵市民減少塑膠袋使用,配合市民自組的資源回收隊,將塑膠產品進行回收。
在日本企業的應對方式上,Yusuke INOUE表示是採補貼措施。物品回收再利用有補貼,以鼓勵企業減少使用塑膠類產品,並透過合約達到減廢再利用的目的,同時發展可生物分解的綠色產品,來提高回收的誘因。

美國:從「產品生命週期」考慮,降低廢棄物


美國環保署資源保副組主管Ronald Vance則強調,塑膠循環經濟思維重點在於「廢棄物就是資源」,在固體廢棄物數量與日劇增的狀況下,要降低產品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同時確保經濟成長,就得把產品在生產時的生命週期也考慮進去,找出可回收的包裝、降低廢棄物產生,同時利用新技術或新材質來進行生產,都十分重要。
Ronald Vance亦指出,美國先前都會將不同類別的廢棄物做分類再收取,但現在則以「單流回收」為主,民眾可將不同類別的廢棄物投入回收站中,再由工作人員處理,不僅方便,又能提升回收效率,以此達到效果。

面對塑膠循環經濟 環署:減塑、回收、塑料污染管理是國內施政重點


面對塑膠循環經濟議題,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指出,目前台灣主要面臨三大問題,包括如何減少單次使用的塑膠比例、產業上使用的塑膠如何回收、以及塑料污染管理。
因此,賴指出,環保署從2002年開始推動減塑政策,除了陸續擴大限制行業範圍外,更在2018年要全面禁止塑膠微粒產品;同時,也希望能提升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希望資源效應性能有所提升,以逐步達成減塑目標。

發展循環經濟,「誘因」是最大重點

全場「循環經濟」論壇不斷強調「誘因」之必要,「必須確保循環經濟能夠創造經濟價值,才能創造經濟、環保雙贏。」荷蘭阿姆斯特丹能源公司策略顧問Evert Lichtenbelt指出,廢棄物處理仍是多數人不願碰的產業,「除了普遍還是認為廢棄物骯髒之外,廢棄物處理成本也較高,」各國普遍在環保科技相關領域研究仍顯不足,「還有努力空間。」
「當然,直接燒掉、掩埋廢棄物是最方便的做法,但這做法所帶來的後遺症卻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Evert Lichtenbelt表示,若要促成循環經濟,必須讓大家都在乎這件事,「政府、社會缺一不可。」單是政府想做,但全民不買單,循環經濟也是行不通,甚至可能爆發衝突。
「循環經濟所創造的,是更少的碳足跡、更乾淨的社會。」Evert Lichtenbelt強調,唯有各界都重視這件事、也願意花錢做事,才有可能促成循環經濟。

心得在面對現在全球的資源浪費,許多國家想出許多配置方案,但除了要有政府政策的幫助,每一個人民才是最重要的,以塑膠循環來說,每天大家都會用到許多塑膠製品,如果買一碗熱湯,賣家會以塑膠袋裝,並用塑膠繩綁起,再給予你一個塑膠提袋,讓你比較好帶回家,每買一樣東西就會花掉一堆的塑膠,最可怕的是這些塑膠無法分解,每個人都可以付出一點心力,只要自備環保袋或者環保餐具,或者其他的小努力,都可以讓全球減少好幾公噸的垃圾,不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也要搭配政府的政策,可以更有效的對地球造成好的影響。以剩食循環來講,我曾看過一個影片,是在拍攝一天的麥當勞有多少的食物浪費,一桶又一桶的廚餘,甚至有些是連碰都沒碰過的食物,就這樣被當成了不能被使用的食物,文章中提到日本的政策將許多浪費的食物變成有用的堆肥,甚至能夠變成一個循環
,台灣也在剩食這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但所有最重要最能夠使地球變得更好的關鍵,則是地球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