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第十二次大事紀

系級:歷史三
姓名:羅玉璇
學號:04112034

不用學德國 綠色和平執行長的建言:讓台灣成為能源轉型典範

2017年12月14日台北訊
說到「能源轉型」,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借鏡德國。不過,針對台灣目前面臨的困境,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建議,歐洲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加上德國電價高昂,德國經驗對台灣人可能沒有說服力。不如借鏡美國、澳洲、甚至南美等國的經驗,甚至打造台灣成為能源轉型的典範。
摩根擁有許多國際氣候談判經驗,熟知各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歷程。她日前抵台宣導無塑海洋,並與環團進行交流。她認為,台灣有獨特的環境與挑戰,又是亞洲第一個發表廢核減煤宣言的國家,要找到相近且可學習的成功案例並不容易,她鼓勵台灣找出自己的路,為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

低電價、愛經濟也可以能源轉型? 美國案例很實際

台灣的能源轉型長久以來都是借鏡德國。但台德之間有太多差距。民間反核團體開始認為,台灣需要新的經驗。
差距之一是電價,德國電價大約是台灣的三倍。台灣電價低,導致推動再生能源與節能的誘因也低。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高宜凡問,國際上是否也有能源價格偏低,卻能推動能源轉型的案例?
摩根指出,美國也是電價相對便宜的地方。有趣的是,民主黨向來是對再生能源友善的政黨,但再生能源發展較好的洲,反而都是共和黨帶入的。對共和黨而言,發展再生能源不是為了環境、不是為了減緩氣候變遷,而是看到有聯邦租稅優惠、看到有錢可賺。
摩根曾擔任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但她實事求是地指出,歐洲一向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大家認為他們是因為環保才推動能源轉型。共和黨沒這樣的刻板印象,反而更具說服力。

減煤與產業轉型下的勞動權益  摩根建議:參考國際工會

摩根近年積極推動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政府廢煤的過程中要顧及勞工權益與生計。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木興指出,台灣雖然不產煤,但在電業法開放電業的修法過程中,遭遇台電員工的反彈。台化公司也因燃煤問題,導致工廠關廠。這些都是勞工出來站在第一線,台灣未來可能也要面對勞工權益與環境間的問題。
摩根重申,雖然不容易,但環團要試著直接跟工會接觸。兩者要站在同一邊,才能為工人爭取更好的權益。
她也直言,德國做得不夠好,身為產煤國,德國在褐煤退場時程表現得不夠積極。國際工會聯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ITUC)的公正轉型中心有蒐集澳洲等多國案例,她建議台灣可以從中尋找合適的案例。

走自己的路  成為他人學習的典範

5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與國內民間團體進行意見交流。攝影:陳文姿

台灣的「能源轉型」、「非核家園」口號看似堅定,其實面臨很多挑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 815全台大停電與空污議題中,擁核言論再度興起,這些言論傳到韓國後,被解讀為台灣做不到廢核,連帶質疑新總統文在寅的非核政策。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台灣是個熱帶島國,電網獨立,加上人口密集、土地侷限,卻常向溫帶國家取經,是否有更合適亞洲、熱帶的範例?
摩根列舉海島與南美的案例,但她認為這些案例規模太小,跟台灣不盡相同。她反而建議台灣應找出「台灣模式」,把自身的經驗傳給其他國家,為國際、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
心得:
    近來來到台灣的國際環保團體全球綠色和平執行長摩根,除了來台宣導無塑海洋,並與台灣環保團體交流,他認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不一定要向德國借鏡,因德國為溫帶氣候且電價是台灣的三倍,差距過大。他建議不如效仿美國、澳洲甚至是南美的經驗,尤其是美國的電價也相對低廉,且再生能源發展較好的州不是一項對再生能源友善的民主黨,而是看到有錢可賺的共和黨。此外,她也提出台灣政府廢煤的過程中也要顧及勞工的權益保障,並強調環團要與工會站在同一邊,才能為工人爭取更大的權益。
    我認為此篇為國際綠色和平執行長摩根對於台灣意圖轉型為非核家園及能源轉型的建議,台灣若希望能源轉型並不只能單純的向他國借鏡參考,之後照搬全用,而是應該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模式,並要能兼顧部分人士的權益,達成雙贏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此點也看的出來,台灣想真正轉型還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