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大事記
工二B 陳朗逸 05116271
2017/12/9
香港蘋果日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71206/57546880
【食到絕種】禾花雀變「極危」罕有過大熊貓 東莞餐廳:貨源難求
中國人太厲害,僅花13年,便將禾花雀推向滅絕邊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昨日宣佈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極危」,意味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去年,中國國寶大熊貓因數量上升,由「瀕危」級別,調低為「易危」,即禾花雀比大熊貓更易瀕臨絕種。
紅色名錄寫明了評級提升的理由: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
根據紅色名錄官網公布信息,在2004年之前,禾花椎被列為「無危」,至今短短13年間,經歷了瀕危等級從「近危」、「易危」、「瀕危」,如今到「極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資料指,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
廣東有不少食肆售賣禾花雀菜式,有網民前年表示在南海佛山一間酒家品嚐禾花雀宴,並發表食評,記者致電該酒家,負責人表示現時售賣海鮮為主,沒有禾花雀菜式;至於東莞道滘鎮一間酒店的中餐廳以往亦出售禾花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沒有再售賣禾花雀菜式,因為巿場上貨源難求,但鎮上大牌檔仍有售賣禾花雀。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0到2013年,傳媒報道的查獲捕殺禾花雀的案件就有28宗,最多時,廣州和韶關查獲的被捕殺禾花雀數量達到10萬多隻。
2016年11月,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亞洲部主任研究員陳承彥曾表示,根據大陸多個監測點的數據,目前禾花雀的數量可能只有上世紀80年代的百分之一。
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項目)楊莉琪過去曾表示,過去30年禾花雀數量急跌約九成。根據1937年至1980年的紀錄,1959年本港錄得3,000隻,1990年代每年仍有數百隻禾花雀,但2000年後,本港禾花雀數量急跌至100隻以下,當中2007年全年只有兩隻禾花雀訪港。
心得 :
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原來正常的物種,被人為因素,導致進入瀕危。上次的事件(旅鴿)是因一糸列捕獵風氣所致,這次是因一個飲食文化所致,真是十分瘋刺。
當我還是小學的時候,禾花雀還是十分常見的小鳥,隨處可見。我曾經想過,以後只會在飲食節目看見牠(在我當時的認識中,牠是一道廣東菜),從未想過會在國際鳥盟的報導上看到牠。
看到牠的報導,第一個反應,不可能,當年的數目那麼多,沒可能這麼快進入「瀕危」。可是當我看過很多網上的報導,便知道,這不是一個惡作劇,而是一個真實的惡夢。
我有一點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一種小時候,身邊常常遇見的事物,即將消失於中國人的口中(我們香港人某程度上討厭中國人),有一點難以接受。
此時,我心中有個奇怪的想法,如果要宣傳中國人的力量時,可以有一個新的口號:「我們中國有很多新紀錄,可以改變自然法則,僅花13年,把一種常見鳥類,變成瀕危物種。」
當我冷靜下來,觀察自身,從中發現一個反應,一次環境破壞,可以引發不單單是居民的衝突,更可能擊起一個隱藏的民族意識。
這是好是壞,只能由後世定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