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第十四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中國禁「洋垃圾」入境 英國現垃圾危機

時間:2017年01月03日
出處:聯合報報導
中國國務院禁止「洋垃圾」進入中國大陸,這讓一年出口數十萬噸塑膠廢料至中國的英國,頓感危機。英國正在思考垃圾的未來去向,短期做法是將廢物出口到越南和印度,但這些國家能夠接受的規模有限,如果焚燒還將面臨一系列環境問題。
澎湃新聞網報導,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英國在低成本回收處理垃圾以滿足其環境目標方面依賴中國大陸,自2012年以來,英國向中國大陸和香港出口270萬噸塑料廢物。
而中國大陸的「洋垃圾」禁令讓英國擔憂不已。據英國廢物處理行業估計,英國目前出口到中國供回收利用的塑料廢物中,將有一半左右因為不符合中國的新標準而將受到禁令影響。
智庫Green Alliance高級政策顧問皮克(Libby Peake)表示,今後這些廢物可能需要在英國國內「填埋、焚燒或堆放」。不過,這勢必引起環保團體的強烈抵制。英國政府目前正就一次性使用塑膠徵税,向行業機構進行諮詢。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大臣戈夫(Michael Gove)表示,長遠計劃是要減少塑膠在經濟當中的比重,減少不同塑膠的數量,並增加回收率。

第十五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美國佛州這麼冷 海龜凍僵了!

時間:2017年01月07日
出處:蘋果日報佛州報導
北美東岸地區寒流發威,連一向溫暖如春的佛羅里達州也出現異常低溫,海龜都凍僵了!動保人士出海救援,從海水中撈出一隻隻四肢僵硬的海龜。
專家說,海龜會「自閉求生」,關閉生理機能,連專家都要靠超音波掃描,偵測到心臟跳動,才能分辨凍僵的海龜是否還活著。

佛州魚類暨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人員表示,只要海水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海龜的肌肉就變得僵硬,海龜不動,可能容易被船隻撞傷,低溫也會害海龜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肺炎。這幾天他們陸續已經救起200隻海龜。

第十六次大事記

政二B 陳彥廷 05114252

柴達木盆地沙漠化面積近10年已少42萬多畝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出處:摘錄自中時電子報
據報,隨著生態保護和重建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中國柴達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減少42.3萬畝。
青藏高原腹地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盆地內氣候乾旱、寒冷、多風,擁有許多風蝕丘陵和戈壁沙漠,是青海省沙化面積最多、治理難度最大、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地區,也是中國沙化土地分佈海拔最高的地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1.42億畝。
截至目前,柴達木盆地已完成造林種草、封沙育林267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達到2153.49萬畝,並且建立起了柴達木梭梭林、可魯克湖托素湖、格爾木胡楊林等自然保護區和烏蘭縣哈拉哈圖國家級森林公園。

第十八週大事紀

政二B 05114218 黃欽子

自己的糧安自己守? 雲林嗆台北:來買農業權

 2018/01/12 環境資訊中心
為了全國的農糧安全,內政部計畫將全國農地總量控管為79萬公頃,並指定各縣市分配量,形成人口少的農業縣反而要大量劃設農地的現象。對此,農業大縣雲林大表不滿,要求農地保留依據各縣市人口比例平均分配。沒有農地的縣市怎麼辦? 「到雲林租地」、「來買農業權」。
學者認為,雲林縣的說法值得深思,農地守護不能單靠管制,也要提供足夠的保障。民間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也認為,人口多的縣市購買農業發展權屬合理,但農地總量跟各縣市的分配量不能縮水,還是必須堅持。
農委會釋出多項有利糧食安全、農地農用政策,有助於維繫台灣里山。攝影:廖靜蕙

誰的農糧安全?   雲林要求照人口數分配

農委會於2011年委託林國慶進行〈估算我國潛在糧食自給率及最低糧食需求之研究〉,算出我國在糧食完全無法進口的困頓情況下,全國農地總量至少須維持74 萬至81萬公頃。全國國土計畫(草案)據此將全國農地總量管制定79萬公頃,並於表5-2-1中明訂各縣市應控管的農地分配量。
根據表5-2-1,人口70萬的雲林須維護7.75萬公頃農地,人口400萬的新北僅須留住0.61萬公頃農地,至於人口270萬的台北市則不用保留農地。雲林縣10日出席國土計畫審議會表達不滿。
「不能只要求農業縣市負起責任,卻不給權利、不給保障」,雲林縣參議林長造表示,以全國維護80萬公頃農業用地、全國人口2300萬計算,相當於每人負擔0.033公頃。雲林縣70萬人口,應負擔2.3萬公頃,現在卻要求雲林維護7.75萬公頃,多出的部份是不是應要求其他縣市購買農業權?
雲林縣農業處處長林慧如也問,國家要講糧食安全,就要講好糧食安全是誰的責任。雲林縣就負擔2.3萬公頃,至於台北市怎麼負擔?她表示,台北自己想辦法,「到雲林租地也好,我們很歡迎。」
林慧如批國家對農民沒有正義,只有限制。沒有農宅政策也沒有退休制度。農地不交增值稅、不交地價稅,對農業縣市稅收不公平。
林長造提出三項建議,近程希望農業貢獻度納入財政劃分的權重;中程納入農業碳權概念,農地面積不足的縣市要購買農地面積量以補其不足。遠程則是農業權入憲。

農業縣市權利要守  農地總量不可退

10日國土計畫審議會中,營建署城鄉分署提出修正版,擬刪除對各縣市要求控管的農地面積,也就是表5-2-1,改由縣市決定。不過,委員多表示不妥,認為農地總量還是應該守住。
全國農地控管面積
各縣市應控管的農地資源面積。整理自全國國土計畫草案表5-2-1。
對於雲林的發言,各方看法不一。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認為雲林的說法太過簡化,不少台北人在農業縣市也擁有農地。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鄭安廷認為雲林縣的說法值得思考,是不是人數愈多的縣市就應保留更多的農地?如果新北跟台北保留的農地最少,那究竟是在保障誰的糧食安全?如果都市的知識份子也認可農地須要保護,但保護的都是別人家的地,這是否合理?
鄭安廷指出,他還是堅持主張應該要保留一定量的農地。土地管制可以避免不當及惡意性的破壞,但國家不能僅靠管制來守護農地,一定要配合資源投入,讓農民獲得安身立命的基礎。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認為,保留農地等於讓農業的發展權消失,所以由人口多的縣市購買農地的發展權是合理的。民間團體也支持國家藉由稅制或補貼政策達到城鄉發展的衡平。但是,農地總量跟各縣市分配量還是必須守住,「這一點絕不退讓」。

第十六次大事記

英國擾民嗎? 免洗咖啡杯考慮收「拿鐵稅」 未來不排除禁用

哲二 劉彥伶 05113007
時間:2018/01/10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獨立報報導,英國會環境監察委員會5日發表報告,提議徵收「拿鐵税」(latte levy)來改善大量免洗咖啡杯問題。
繼呼籲推行寶特瓶押金回收計劃後,環境監察委員會議員開始著手處理一次性咖啡杯問題。經過調查,議員呼籲政府針對一次性咖啡杯徵收25便士(約新台幣10元)的「拿鐵稅」,並以2023年百分之百回收一次性咖啡杯為目標。如果2023年沒達成目標,委員會則認為政府應該徹頭徹尾地全面禁用一次性咖啡杯。
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光是喝咖啡,每天就用掉700萬個一次性紙杯。圖片來源:Ian Sane(CC BY 2.0)

英國人嗜喝咖啡  外帶紙杯每年用掉25億個

英國每天使用700萬個一次性咖啡紙杯,相當於每年用掉25億個。但是這些咖啡杯不只是數量多而已,最大的問題在於可回收性和實際回收利用率之間的脫節。
近年來,大眾逐漸意識到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包括內襯含有聚乙烯的拋棄式咖啡杯。總理哈蒙德也在去年11月份的財政預算案中表態支持免洗塑膠容器的收費。
免洗咖啡杯技術上可回收,許多咖啡公司也拿這一點來宣傳自家產品。然而,由於生產方式複雜,絕大多數的咖啡杯最後並沒有被回收。
英國一次性咖啡杯統計資料:
  • 英國每年扔掉25億個一次性咖啡杯
  • 不到1%的咖啡杯被回收
  • 每天有50萬個杯子丟棄
  • 包裝生產商只需支付包裝處理和回收成本的10%

回收不易  全英國只有三個特殊處理廠

儘管咖啡杯主要原料是紙張,但是內襯卻有塑膠聚乙烯,與紙張緊密黏合,杯子才能防水而能盛裝液體。然而,被盛裝過的飲料「弄髒」也讓回收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這些杯子不能在標準的回收工廠回收,必須轉到特殊設施工廠處理,而這樣的處理廠在全英國只有三個。種種原因,讓實際回收率只有不到1%。
未回收的塑膠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這表示這些廢棄物最終會影響自然環境。塑膠隨著時間逐漸崩解成動物可以攝食的塑膠微粒,以及對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生物都有潛在毒性的化學物質。
咖啡杯中的紙材也不是沒有對環境造成傷害。許多紙杯都是由原生紙漿製成的,必須砍樹才能生產,而砍了樹製成的產品只能用於喝一杯拿鐵。
再加上製造和分銷的碳足跡,一次性咖啡杯對環境確實產生重大影響。

誰來買單?  報告建議:業者應負責任不可少

因此,環境監察委員會建議咖啡連鎖店透過獎勵顧客來鼓勵使用可重複使用咖啡杯,像Pret A Manger就為自帶杯子的顧客提供50便士的折扣。
促進大眾對一次性咖啡杯的認識很重要,但委員會報告的主要建議之一是咖啡公司必須對其杯子的影響負責。
透過咖啡杯減量機制,英國政府將可望為所有不可回收容器的減用、禁用政策鋪路。
心得:其實我覺得繳稅是很好的方法,像現在台灣開始飲料店不提供塑膠袋,要自行付錢購買,這樣人民就為了要省錢,可能就減少塑膠袋的需求,而如果開始像業者索取使用咖啡杯的稅,是不是就會提高咖啡的價錢,進而人民會知道要自備環保杯,我覺得伯朗咖啡推動購買他們的咖啡杯,每次攜帶可以減15元,達到環保的理念,而超商攜帶環保杯才減3元,相對來說,人民覺得不用帶環保杯,紙杯才多付幾塊錢,又可以方便不麻煩,垃圾依然不斷製造,根本沒有達到效果。

第十五次大事記

脫氧海洋! 研究:「死亡區」自1950年擴大四倍

時間:2018/01/09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據英國衛報報導,一篇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警告,今日無氧的海洋死亡區面積已經是1950年代的四倍大,海岸附近極低氧區數量已經有十倍之多。大多數海洋生物無法在這些地區生存,目前的趨勢將導致長期的大規模滅絕,為數億依海維生的人帶來可怕後果。
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氣候變遷是大規模脫氧的原因,因為溫暖的海水氧氣較少。沿海死亡區則是由化肥和污水逕流出陸地進入海洋造成的。
Cat Burton(CC BY-NC-ND 2.0)
海洋死區擴大。圖片來源:Cat Burton(CC BY-NC-ND 2.0)
這份研究是針對海洋死亡區與所在國家的首次綜合分析。「地球歷史上多次重大滅絕事件與溫暖的氣候和缺氧的海洋有關。」研究主持人、美國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布雷特堡(Denise Breitburg)說,「照目前的趨勢,我們正在走向大滅絕。」
不過,布雷特堡認為人類可以解決死亡區問題,「停止氣候變遷需要全球的努力,但是地方的行動可以改善優養化造成的缺氧。」布雷特堡說,「在美國的切薩皮克灣和英國的泰晤士河,農場和污水處理系統改善後,死亡區域正逐漸消失。」
不過,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迪亞斯(Robert Diaz)教授在評審這篇新研究時說:「現在,海岸死亡區面積的擴大和海洋氧氣的減少並不是世界各國政府優先處理的問題。不幸的是,要認清海洋缺氧的嚴重性,必須等到嚴重而持續的漁業衰竭發生。」
5億多人依賴海洋維生,尤其是在較貧窮的國家,海洋更為3.5億人提供就業機會。但現在在海岸附近至少有500個死亡區,1950年才不到50個!許多地區沒有監測資料,表示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由於地球自轉影響洋流,開放海域有自然形成的低氧區域,通常在大陸的西海岸外。但這些死亡區域正急劇擴大,自1950年以來增加了數百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歐盟地區的面積。
此外,整體海洋的氧氣含量正在下降,自1950年以來已經下降了2%,也就是770億噸。科學家們警告,這可能會減少海洋生物生長、損害繁殖和增加疾病。更糟的是,溫暖的水域不僅氧氣含量較少,其中的海洋生物還必須更快速地呼吸、更快地消耗氧氣。
此外其中還有危險的反饋機制。在極低的氧氣濃度下增殖的微生物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這種溫室氣體威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在沿海地區,化肥、糞便和污水污染造成藻類的大量繁殖,而藻類分解時會消耗水中的氧。在某些地方,藻類可以增加魚類食物,進而增加死亡區的漁獲量,但布雷特堡認為這可能是非永續的漁業現象,「我們非常擔心人類正在徹底改變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而且這些系統的整體彈性可能會降低。」
這份研究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於2016年成立的一國際工作組所編寫。
環境團體Mighty Earth最近也披露墨西哥灣死亡區與大規模肉品生產之間的關係。Mighty Earth活動總監瑞斯納(Lucia von Reusner)說:「除非主導全球農業系統的大型肉類公司主動清理供應鏈,否則這些死亡區將繼續擴大。」
迪亞茲說,海洋窒息的速度驚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沒有其他變項對沿海生態系統產生如此重大的生態影響。」

第十四次大事記

不只新菸鹼類農藥有問題 科學家發現熊蜂減少與殺真菌劑密切相關

時間:2018/01/04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學界首次的地景尺度研究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是美國熊蜂急劇減少的最強關聯因素。
這個結果令蜜蜂專家大感訝異,因為殺菌劑針對的是黴菌而非昆蟲,卻成了損害昆蟲的重大原因。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殺真菌劑如何殺死蜜蜂,但可能的推測是殺真菌劑讓蜜蜂更容易感染致命微孢子蟲,或是加劇其他殺蟲劑的毒性。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熊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蜜蜂和其他授粉昆蟲數量普遍減少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這些昆蟲為近75%的糧食作物授粉,其中更有半數的授粉是野生物種進行。農藥、棲息地破壞、疾病和氣候變化都與蜜蜂減少有關,但是哪些因素造成最大破壞的相關研究較少。
這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新研究使用機器學習統計方法來分析24種不同因素對四種熊蜂減少的解釋力,包括緯度、海拔、棲地類型和破壞、人口和農藥的使用,並在美國40州的284個地點進行追踪。
主要作者、美國康乃爾大學學者麥卡特(Scott McArt)說:「預測微孢子蟲感染率和範圍的最佳因素是殺真菌劑。尤其美國用量最多的殺菌劑百菌清與微孢子蟲最為密切相關,而整體殺菌劑用量是熊蜂減少的最佳預測指標。」
「我非常驚訝。很少人留意到殺菌劑這個因素。然而部分實驗室研究指出,殺菌劑可能會使蜜蜂的微孢子病情惡化,其中機制可能是因為殺菌劑殺死有益的腸道微生物。我們的研究顯示,實驗室中的發現正在田野中大規模發生。」麥卡特說,
保育慈善機構「Buglife」成員夏德羅(Matt Shardlow)說:「我們人類管理地景的方式使蜜蜂承受巨大壓力。我們一邊正試著排除新菸鹼類殺蟲劑的使用,同時又發現常見的殺真菌劑也可能是野生蜜蜂減少的驅動力。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必須緊急對新研究作出回應。」百菌清是英國用量最大的噴霧式農藥,2016年共使用於450萬公頃的土地上。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高森(David Goulso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農藥監管體系可能再次讓我們失望,可能因為監管單位的測試並沒有讓蜜蜂同時暴露於農藥和疾病。」他並表示支持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最近的論點,即農藥的地景尺度效應不能透過高度控制的實驗室和田野研究來預測。
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殺蟲劑新菸鹼類對蜜蜂造成嚴重危害的證據正在不斷積累。新研究顯示,新菸鹼類加上食物減少兩個因素加成,使蜜蜂的存活率降低了50%。英國鄧迪大學學者康諾利(Christopher Connolly)表示:「許多威脅蜜蜂的因素之間彼此交互作用之下,似乎更增加了農藥對這些授粉昆蟲的傷害。」
另一項研究顯示,新菸鹼類會減少熊蜂后的存活時間以及建立巢穴的時間,這可能會損害蜂群的長期生存。歐盟執委會將2018年初進行全面禁止新菸鹼類農藥的投票,包括英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表示贊成。